㈠ 李丹的獲獎情況
曾獲遼寧省第十一屆(2007-2008年)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學術論文類二等獎、2008年度遼寧省首屆軟科學研究論文優秀獎、2009年沈陽市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中流文教基金會與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獎教金」、沈陽市社會科學2005年度立項管理課題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2006年度沈陽市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課題類三等獎、沈陽市社會科學2006年度立項管理課題優秀成果二等獎、沈陽市社會科學2007年度立項管理課題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年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結項課題成果三等獎等多項科研獎勵。
曾獲2009年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三)、2007年東北大學第四屆教學基本功競賽(雙語組)一等獎(排名第一)等教學獎勵。
曾獲2006年度文法學院陽光教職工最佳助教、2007年度東北大學青年崗位能手、五四獎章、2007年度文法學院陽光教職工最佳講師等榮譽稱號 。
㈡ 姚建宗的榮譽和獎勵情況
2015年《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2014年被評為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第六批);
2014年《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獲吉林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13年《法律的政治邏輯闡釋》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2010年度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研究」任首席專家;
2009年4月第一屆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
2008年《法治生態環境》榮獲第二屆錢端升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2008年被評為全國「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活動最佳宣講獎;
2006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等確定的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6年,榮獲第五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並獲得資助;
2005年「法學理論教育創新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4年12月,「法學理論教育創新的研究與實踐」,吉林大學2004年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2004年12月,「法學理論教育創新的研究與實踐」,吉林省2004年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03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第一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2003年,《生活的場景與法治的向度》,司法部2002年法學教材和法學科研優秀成果獎優秀獎;
200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獎勵;
2001年7月,「法學理論專業研究生教學改革」,教育部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年4月,「法學理論專業研究生教學改革」,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1年1月,《法律與發展研究導論》獲吉林省第5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2001年12月,《法律與發展研究的理論傾向》,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論文二等獎;
2001年1月2日,《法治與良知》,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論文二等獎;
2001年1月2日,《法治的多重視界》,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論文二等獎;
2000年12月7日,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項目獎勵;
2000年7月19日,被評為東北地區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1998—2000年度優秀編輯;
2000年3月,《國外政治發展研究述評》,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論文優秀獎(最高獎);
1999年12月,《法律與發展研究導論》,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第六次優秀著作獎專著優秀獎(最高獎);
1999年11月30日,榮獲第二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
1999年8月14日,《法律與發展研究導論》,1998年度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一等獎;
1998年12月,《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法學論文二等獎;
1998年1月,《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吉林大學199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特等獎;
1998年1月,《法律制度構造論》,吉林大學199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1998年12月,因「八五」以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中成績顯著而獲獎;
1996年1月,《「法治經濟」解析》,吉林大學第四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優秀論文獎;
1993年11月,《略談法的價值與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最根本價值》,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第三次優秀科研成果獎優秀論文獎。
㈢ 范忠信的成就及榮譽
(1)1994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二十六史大辭典》編委,策劃人之一);
(2)1995年,獲江蘇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合著《情理法與中國人》,第一作者);
(3)1995年,獲蘇州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合著《法理學:市場經濟下的探索》,第二作者);
(4)1998年,獲第二屆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獎三等獎(《情理法與中國人》);
(5)2001年,獲第二屆湖北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論文《中西法律傳統中的「親親相隱」》);
(6)2002年,獲第三屆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獎三等獎(論文《「親親尊尊」與親屬相犯:中西刑法的暗合》);
(7)2000年、2001年、2002年連續三屆獲中國法律史學會年度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論文《中國古代道德教化之法制慣例及其借鑒意義》、《自然人文地理與中華法律傳統之特徵》、《大陸法系對中國法律的影響》);
(8)2003年,獲第三屆湖北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論文《中西倫理合璧與法治模式的中國特色》);
(9)2003年,獲第八屆武漢市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著作《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
(10)2003年,獲司法部法學教材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二作者);
(11)2004年,獲第四屆湖北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專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
(12)2007年,獲首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專著《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
(13)2008年,獲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曾憲義基金會首屆「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二等獎(專著《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與差異》)。 1993年,「蘇州大學優秀骨幹中青年教師」;
1994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優秀骨幹青年教師」;
1996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優秀骨幹青年教師」;
1996年,入選「江蘇社會科學界跨世紀學人」。
1999年,獲中國法學會「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
2001年9月,湖北省政府「湖北省優秀教師」;
2002年,獲中國法學會「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
2002年7月,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4年9月,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光榮稱號和金質獎章;
2004年12月,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2004年12月,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2005年3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
2005年10月,湖北省宣傳文化界「五個一批」人才入選;
2005年11月,中國法學會《當代中國法學名家》首批入選;
2006年3月,湖北省政府「新世紀高層次人才第一層次人選」;
2009年1月,入選《2008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報告》。
㈣ 邱興隆的個人成就
兼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理事,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全國法律碩士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湖南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組成員等。
他曾獲得第四屆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湖南省「首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稱號,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入選「新世紀湖南省首批青年社會科學研究人才百人工程」。近年來他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6項,出版獨著9部,譯著、合著等17部,發表學術論文118篇。他的《刑罰理性導論》、《刑罰的哲理與法理》、《比較刑法(第一卷.死刑專號)》等著作,在刑罰基礎理論、死刑等領域的研究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影響。他還主持、參與了多次國際、國內的重要學術會議,在振興法學教育、參政議政、參與司法實務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㈤ 董玉明的獲獎作品
1 、2004年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計劃法研究》 獲山西省第四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 、2002年 《試論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經濟職責》 獲第三屆山西省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二等獎
3 、2001年《會計法概論》 獲山西省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 二等獎
4 、1990年《試論我國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 獲山西省首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三等獎
5 、2005.05 《試論我國行業管理法的地位與體系》獲2004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6 、2002年 《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所需政策環境研究》獲2001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7 、2003年《以德治國的法律思考》獲2003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一等獎
8 、1999年《試論中觀經濟法治化的幾個基本問題》獲1998年度「百部(百篇)工程」優秀成果獎 優秀成果獎
9 、2001年《試論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經濟職責》獲2000年度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濟形勢社科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
10 、2004年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計劃法研究》獲全國政法院校經濟法研究會2004年度優秀著作、教材獎 一等獎
11、 2004年《經濟法語義、語境辨析》 獲全國政法院校經濟法研究會2004年度優秀論文獎一等獎
12 、1993年《市場經濟發展中的計劃立法問題》 獲十三省市自治區法學會第九次經濟法學研討會論文獎 一等獎
13 、 1997年《關於企業國有資產審計監督形式立法比較及思考》 獲十三省市自治區法學會第十三次經濟法學研討會論文獎 二等獎
14 、2002年《試論區域經濟法律調整的二元結構——兼談西部大開發的法律調整》 獲十三省市自治區法學會第十八次經濟研討會論文獎 二等獎
15 、2003年《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獲山西省社科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重點成果獎 重點成果獎
16 、2003年《論社會主義現代法制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致性》獲山西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17 、2003年《經濟法責任「綜合說」質疑——兼談經濟法責任獨立的幾個基本問題》獲十三省市自治區法學會第十九次經濟法學術研討會 一等獎
18 、1997年《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法律形式》獲山西省第二次法學研究成果評審獎 二等獎
19 、1997年 《會計法概論》(教材) 獲山西省第二次法學研究成果評審獎 一等獎
20 、1997年 《試論依法治省與山西市場經濟法治對策》獲山西省依法治省理論研討會論文獎 一等獎
21 、1998年 《我國經濟法制化的問題與對策》 獲山西省法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獎 二等獎
22 、1998年《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及其法律調整》 獲山西省法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獎 二等獎
23 、1998年《論中國行政性壟斷及其綜合治理》獲山西省法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獎 一等獎
24 、2005年 獲山西省首屆傑出中青年法學家稱號
25 、1992年 《企業法律地位與山西國營經濟的振興》獲「深化改革,振興山西」徵文獎 三等獎
26 、1997年《略論香港公司法中有關審計監督規定的特點》 獲香港法律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二等獎
27 、1998年《會計法概論》(教材) 獲優秀教材著作獎 三等獎
28 、2000年《論中國行政性壟斷及其綜合治理》獲中日國際間法學研究科研成果獎 被列入中日國際科研成果
29、2005年 試論我國行業管理法的地位與體系 2004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30、2005年 山西省首屆傑出中青年法學家 山西省首屆傑出中青年法學家 中青年法學家
31、2005年 地方預算權基本問題研究 第四屆全國財稅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三等獎
㈥ 廖永安的人物榮譽
2001年
《對民事訴訟中法院不作為行為的思考》獲中國法學會第四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三等獎(獨著)。
2003年
被確定為湖南省省級青年骨幹教師;
《地方性大學法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2002-2003年度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
《民事訴訟認證制度中若干問題之再思考》獲湘潭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04年
榮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九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個人);
入選湖南省121人才工程 2004年 榮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
2005年
被確定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
《地方性大學法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2005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
《論我國民事訴訟費用的性質與徵收依據》獲中國法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獨著);
《訴訟證據法學》榮獲2005年度國家精品課程稱號(主持人)。
2006年
《訴訟法學案例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獲2006年度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
《訴訟費用制度研究》獲湖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獨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理由》獲司法部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二等獎(排名第四) ;
《我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之運行現狀——以一個貧困地區基層法院為分析個案》獲司法部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一) ;
榮獲湖南省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
榮獲湖南省首屆優秀青年法學家稱號;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7年
《訴訟費研究——以當事人訴權保護為分析視角》(排名第一)獲湖南省第九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 ;
被評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教學名師。
2008年
《訴訟費用研究——以當事人訴權保護為分析視角》獲湖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研究》獲湖南省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9年
入選湖南省青年社會科學研究「百人工程」人才培養對象;
被列為湖南省理論學習服務體系第一批省級服務專家;
《發揚特色與優勢,強化課程建設,培養多層次、高素質法律人才》榮獲2009年度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潛在的沖突與對立:訴訟費用制度與周邊制度關系考》榮獲司法部第三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二等獎;
《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研究》獲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研究》獲中國法學會第二屆全國民事訴訟法學中青年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0年
榮獲湖南省第二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稱號;
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2011年
入選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
2012年
經湖南省人事廳評定為二級教授崗位;
《實施多元主體參與的模塊化教學,培養多層次、高素質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榮獲2012年度湘潭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對我國民事送達制度改革之再思考》獲中國法學會第三屆全國民事訴訟法學中青年優秀成果一等獎;
《民事證據法學的認識論與價值論基礎》獲湖南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㈦ 邱興隆的生平經歷
生平經歷
1979年至1986年就讀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和法學碩士學位。後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師從邱興隆我國著名刑法學家高銘暄先生,後未完成學業就下海從商。曾兩次因「經濟犯罪」含冤入獄,遂了早年的進監獄體驗的想法。後經師友鼓勵,重走學術之路。
1998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學工作,1999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2000年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2001年至2006年在任湘潭大學法學院院長,2005年,創辦湖南醒龍律師事務所,任主任律師、合夥人,後來兼任湖南省律師協會刑事辯護專業委員會主任。
2006年至2010年任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
2010年8月調任湖南大學,任湖南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刑法學學科帶頭人。
2016年6月調入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任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曾先後擔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湘潭大學法學院院長、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理事,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全國法律碩士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湖南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組成員等職。
㈧ 劉楊的主要成就
著作:
《法律正當性觀念的轉變——以近代西方兩大法學派為中心的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論文: 《道德、法律、守法義務之間的系統性理論——自然法學說與法律實證主義關系透視》,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2期。 《邏輯學方法與法理學研究》,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4期。 《法治的概念策略》,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6期。 《正當性與合法性概念辨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3期。
…… 立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 獲獎: 遼寧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第三屆省政府獎)一等獎。 遼寧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第四屆省政府獎)二等獎。 吉林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三等獎。 第二屆遼寧省傑出中青年法學(法律)專家。 第三屆遼寧省優秀法學成果獎。 第四屆遼寧省法學傑出成果獎。 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
㈨ 郭萍的榮譽獎勵
主要獲獎包括:參編的《海商法大辭典》1999年獲得省人文社科優秀學術成果著作一等獎。
《21世紀國際海事立法特點、發展趨勢及我國對策研究》於2002年獲中國航海學會三等獎;《國際海事立法趨勢與對策研究》於2002年獲得遼寧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同年獲大連市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租船實務與法律(第二版)》於2003年11月獲得大連市科學著作獎二等獎;參與的《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課題於2004年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參編的《海商法專題研究》獲得2005年大連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著作類壹等獎以及2003-2004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作為主要課題成員參加的「關於大連建立東北亞重要航運中心法制環境」課題獲得2004-2005年度遼寧省「青花杯」十大法學傑出成果,「論東北亞航運中心與東北地區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法制建設」論文獲得2006年首屆東北法治論壇一等獎以及2007年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一等獎及大連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進步獎論文類三等獎,專著《國際貨運代理法律制度研究》2009年6月獲得大連市第十三屆社會科學進步獎著作類三等獎,主編的《航運業務與海商法(第2版)》2009年12月獲得2009年度大連市科學著作一等獎以及遼寧省精品教材,同年獲得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教材二等獎等等。
並曾先後獲得學校優秀教師、「優秀黨員」、校「百名優秀青年」、「遼寧省百千萬工程優秀人才」、首屆全國交通企業法治先進個人、大連海事大學校知名航運專家等榮譽稱號。還獲得遼寧省法學會系統優秀法學工作者、大連海事大學優秀教學二等獎、東方優秀教師獎二等獎等其他獎項。2007年入選遼寧省「百千萬工程」千人名單。
㈩ 董藩的學術成就
1,論文《關於地區間收入差距變動分析的幾點補論》獲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4.12.獨立完成.
2,論文《城市吸納農民 需要制度創新》獲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4.12. 第一作者.
3,論文《金融市場的直接調控機理分析》獲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4.12.第一作者.
4,論文《不同社會形態下的勞動力商品關系考辯》獲遼寧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遼寧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6.12.獨立完成.
5,論文《關於外商承包或承租國有企業的探討》獲遼寧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遼寧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8.10.獨立完成.
6,研究報告《大陸亟需建立自己的二板市場》獲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2000.12.獨立完成.
7,論文《西部開發與人才積聚》獲民革全國徵文評比一等獎(民革中央),2001.6.獨立完成.
8,論文《大陸亟需建立自己的「二板市場」》獲「99』中國青年科技論壇」二等獎(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團中央、全國青聯等5家單位評選,遼寧共有3項成果獲獎,本文為最高獎),1999.5.獨立完成.
9,論文《適度擴大私營經濟上市比例有好處》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0.1.第一作者.
10,論文《興辦三資企業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獲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4.12.第一作者.
11,論文《抓輕放重:盡快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的現實選擇》獲遼寧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6.12.獨立完成.
12,著作《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市場運行——側重於制度、政策和發展模式的考察》獲遼寧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8.10.第二作者.
13,咨詢建議《採用「抓主放次」思路,落實「抓大放小」方針》獲遼寧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1998.10.第一作者.
14,論文《關於國家股上市流通管理問題的探討》獲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2000.12.第一作者.
15,論文《緣西邊境國際經濟合作帶與中國經濟增長》獲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2002.8,獨立完成.
16,論文《政策調校與制度完善: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獲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2002.8,第一作者.
17,論文《三峽庫區移民的調查與思考》獲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2002.8,第一作者.
18,論文《教育融資的新思路:發行教育彩票》獲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2002.8,獨立完成.
19,咨詢建議《「十五」計劃必須著力促進沿邊國際經濟合作》獲全國「十五」計劃獻計獻策徵文」三等獎(國家計劃委員會),2001.4,獨立完成.
20,論文《不同社會形態下的勞動力商品交換關系考辯》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專家提名獎(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評獎組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11,第一作者.
21,論文《關於外商承包或承租國有企業的探討》獲全國「當代企業改革論壇」首屆年會徵文評比優秀獎(國家體改委辦公廳、當代企業改革論壇組委會、北京當代商城實業公司),1998.1,獨立完成.
22,論文《新世紀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職業校長市場的培育》獲全國「關於『十五』發展動力問題的探討有獎徵文活動」四等獎(光明日報理論部、仕奇綜合研究機構),2001.8,獨立完成.
23,論文《論三大地帶投資布局調整的原則與思路》獲中國投資學會第二屆投資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三等獎(中國投資學會),1994.12,第二作者.
24,論文《西部主導產業選擇:重工業是科學決策嗎?》獲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優秀獎(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評審委員會),2000.12.獨立完成.
25,論文《關於地區間收入差距變動分析的幾點商榷意見》獲全國「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學文章評獎活動」二等獎(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科學年鑒》編輯部),1993.5,獨立完成.
26,論文《區域經濟規律與區域經濟發展》獲全國「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學文章評獎活動」二等獎(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科學年鑒》編輯部),1993.5,獨立完成.
27,論文《關於建立我省閑置設備租賃市場的探討》獲全國「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學文章評獎活動」三等獎(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科學年鑒》編輯部),1993.5,第一作者.
28,論文《區域經濟規律與區域經濟發展》獲「第一屆全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優秀成果評獎活動」優秀獎(中國區域經濟學會),1994.6,獨立完成.
29,論文《論勞動力商品交換》獲學習探索雜志社優秀論文一等獎(對該雜志創刊以來所有發表的論文進行的評獎活動),1994.5,第二作者.
30,《爭建「二板市場」應未雨綢繆》獲遼寧省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遼寧省教育委員會),1999.7,第一作者.
31,論文《關於外商承包或承租國有企業的探討》獲遼寧省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遼寧省教育委員會),1999.7,獨立完成.
32.,論文《關於建立我省閑置設備租賃市場的探討》獲遼寧省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遼寧省教育委員會),1996.5,第一作者.
33,論文《爭建「二板市場」應未雨綢繆》獲遼寧省優秀咨詢建議獎(不分等)(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2001.4,第一作者.
34,論文《中國股指的合理區間到底在哪裡》獲「中國科協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衛星會議——遼寧省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中國科協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執行委員會、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1995.10,獨立完成.
35,論文《充分競爭:補償所有權監督不足的市場安排》獲遼寧省首屆學術年會暨第四屆青年學術年會徵文活動二等獎(遼寧省科協),2001.11,第一作者.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與緣西邊境國際經濟合作帶的構建》(01BJL039),2001.5-2003.5,5.2萬元;
2,主持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沿邊大開放與西部地區工業化道路的修正》,2001.3-2002.11,1.5萬元;
3,主持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西部開發戰略與政策問題研究》(242007),1999.5-2001.11,0.4萬元;
4,主持省社科基金「九五」重點項目《遼寧房產市場管理問題研究》(重點資助A1),1996.6-1999.11,0.5萬元;
5,主持省教委社科基金項目《遼寧省輕重工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9736210168),1997.6-1999.11;
6,主持校級科研項目《關於遼寧省開展小額直貸業務的研究》(20000615),2000.10-2001.12,0.3萬元;
7,主持院人才引進科研啟動基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政策散論(2020102),2002.4- 2005.4,5萬元;
8,主持校級教改項目《讓本科生具備研究生素質——社科類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培養與創造力的激發》,2001.7-2004.7,0.3萬元;
9,主持校級教改項目《關於在職稱評審中實施貢獻排序法的探討》,1999.9-2001.6;
10,主持北京睿智文化公司橫向課題《政策調校與制度完善——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1999.7-2000.7,1萬元。 1.榮獲「民革全國先進個人」稱號(民革中央,2000.11).
2.榮獲「遼寧省青年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省政府命名1995.10).
3.榮獲「遼寧省統一戰線為經濟建設服務先進個人」稱號(中共遼寧省委命名1996.10).
4.榮獲「遼寧省學雷鋒模範」稱號(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命名.1993.3).
5.榮獲首屆「遼寧省十大青年科技先鋒」稱號(省科委、省科協、團省委等9家單位命名.1993.5).
6.榮獲「遼寧省十大優秀青年」稱號(團省委、省青聯等5家單位命名.1999.5).
7.榮獲「遼寧省社會主義建設十大青年突擊手標兵」稱號(團省委、省青聯命名.1992.5).
8.榮獲首屆「遼寧省首屆高校十佳青年教師」稱號(遼寧省教育委員會等3家單位命名.1999.9).
9.榮獲首屆「遼寧省十佳大學生」(第一名)稱號(團省委、省學聯命名.1992.9).
10.榮獲「遼寧省社會實踐積極分子」稱號(中共遼寧省委高教工委、省教委、團省委命名.1990.12).
11.榮獲「遼寧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遼寧省教育委員會1999.9)
12.入選「遼寧省百千萬工程」(遼寧省人事廳1999).
13.榮獲「民革遼寧省參政議政先進個人」稱號(民革遼寧省委,2000.12).
14.榮獲第二屆 「大連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共青團大連市市委、市青聯等6家單位命名.1994.5).
15.被評為「享受大連市政府津貼專家」(大連市政府2000.12).
16.入選「大連市『111工程』」百名重點培養科技人才(中共大連市委1997).
17.入選「大連市『551工程』」局級幹部培養對象(中共大連市委2002.9)
18.在大連市建市百年慶祝之際,經中共大連市委市政府批准,其足跡被鑄於大連市建市百年紀念城雕上。
19. 榮獲2002年度中共大連市委、市政府決策咨詢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中共大連市委、市政府咨詢委2003.3)
20.榮獲「大連市民主黨派2000—2002年度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中共大連市委統戰部、市八大民主黨派命名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