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些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有哪些新成就
(一)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國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機、高溫超導、中微子振盪、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納米催化、極地研究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並首次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際超導大會馬蒂亞斯獎、國際量子通信獎等國際權威獎項,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大幅躍升。
(二)戰略高技術捷報頻傳,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採用自主研發晶元的超算系統「神威·太湖之光」、國產首架大飛機C919、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自主研發的核能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和新一代高鐵、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成就舉世矚目。
(三)產業轉型升級。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移動通信、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高鐵、新能源汽車、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風能和光伏關鍵部件和設計製造技術、「數控一代」應用示範工程等,有力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四)民生方面: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成效顯著。自主研發的3.0T超導磁共振系統、全球首個基因突變型埃博拉疫苗、阿帕替尼抗腫瘤新葯等為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撐。
參考資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進展與成就 - 中國網 http://zgsc.china.com.cn/dangjian/2017-06-03/632397.html
⑵ 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我認為 中國 1.神舟七號發射成功。 2.下一代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 3.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 4.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 5.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 6.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7.光譜獲取率最高望遠鏡落成。 8.自主研製的支線飛機首飛成功。 9.量子中繼器實驗被完美實現。 10.轉基因抗蟲棉使北方農作物免受蟲害。世界 1.胚胎幹細胞研究獲新進展。 2.鳳凰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並確認火星上有水。 3.開發出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4.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啟動。 5.設計出殺滅癌細胞的「納米機器」。 6.建立第一個人類神經細胞組織系統。 7.鐵基超導材料研究獲重大進展。 8.創建首張完整的大腦網路地圖。 9.發現土衛六上碳氫化合物遠超地球油氣儲量。 10.最大規模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完成。
⑶ 有關科技領域方面的發展成果
科來技領域方面的發展成果:
源1、信息技術領域我國不斷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支持力度,諸多成果引起世界矚目:研製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實現了峰值速度每秒11.2萬億次,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以龍芯、眾志等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設計技術經歷了從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初步改變了我國信息產業「空芯」的狀況;我國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准,填補了我國百年通信史的空白,規模網路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2、生物科技葯物研發取得突破,研製成功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為全球第一個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療葯物。
3、軍事方面 空軍的殲10戰斗機和梟龍戰斗機,海軍的170和171中華神盾,元級aip潛艇和093商和094晉核潛艇,陸軍99式主戰坦克,二炮的東風41洲際導彈列裝。
4、航空航天。神舟11號飛船順利升空、返回;量子號通訊衛星成功發射。
⑷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⑸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2、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國人親切地稱為「中國天眼」。1994年,在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的倡議下正式立項,歷時22年建成。
12月2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表采樣和封裝,成為全球第三個攻克這項技術的國家。當鮮艷的五星紅旗閃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無數國人熱淚盈眶,這一刻等太久了。
⑹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