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秦腔鑼轉讓

秦腔鑼轉讓

發布時間:2021-07-31 10:47:40

A. 秦腔伴奏時經常使用的樂器有哪些

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板胡:也叫「胡鬍子」。秦腔文場拉弦樂器之一。胡琴的一種。秦腔文場的領銜樂器,故有「文場一把手」之稱。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種,秦腔所舊為中音板胡。其構造為:琴筒用半個椰殼製成,無音窗(俗稱「貫錢」),琴皮為薄桐木板制,琴桿較二胡略粗短,為檀木或烏木:張弦兩根,按五度關系定弦,內1外5,目前多系金屬弦,琴弓長而粗,弓毛系馬尾,多而緊硬,弓毛夾子兩弦之間,往來擦弦而發音。另有弦軸兩軫以及琴碼等。音響高亢、嘹亮、雄勁。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取代原『二股弦的文場領銜地位,並在指法、弓法、形式上作了一定革新。其弓法技巧有推、拉、慢、快,抖、連,墊、頓、掘,抽等,指法技巧有按、摟、揉、滑,泛,彈,打等。二胡:秦腔文場拉弦樂器之一。胡琴的一種。其構造為,琴筒用木製,直徑八,九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一端置音窗,琴桿木製,上裝弦軸二軫,上軸縛內弦,下軸縛外弦,按五度關系定弦,即內5外2,琴弓以細竹作成,上縛馬尾,弓毛夾於兩弦之間,往來擦弦而發音。音響柔和、清亮,飽滿。在文場樂隊中,除擔任伴奏外,有時還領奏,獨奏部分旋律片斷。高胡:也叫「秦二胡」。秦腔文場拉弦樂器之一。胡琴的一種。屬高音類樂器。能給*板胡蒙上一層柔和音色,故作為板胡的包音樂器,有「文場二把手」之稱。其形制、構造,弓法,指法,把位、定弦等,均與二胡同:音響明朗清徹,華美飄逸。中胡:秦腔文場拉弦樂器之一。胡琴的一種。屬中音類樂器。其形制,構造與二胡同,只是略長大。按五度關系定弦,即內1外5。音響廣闊、飽滿、深沉。二股弦:也叫「二弦子」。秦腔文場拉弦樂器之一。胡琴的一種。琴桿較二胡短,用烏木製,琴筒為桐木或杉木旋成,似圓形二胡琴筒,蒙薄桐木板,筒下裝底托。全長約52公分,琴弓由兩片厚竹片粘合而成,上張馬尾,兩軸、兩弦,弦用牛筋作成,演奏時左手食、中,無名、小指均帶鐵皮指套。音響尖銳,以五度關系定弦,即內9外3。系早期秦腔文場的領銜樂器,後被板胡所取代,今已淘汰。京胡:也叫「胡琴」。秦腔早期文場拉弦樂器之一。形似二胡而短小,琴桿、琴筒以竹做成,琴桿置兩軫,琴簡直徑約5公分,一端蒙蟒皮。張弦兩根,按五度關系定弦,即內9外2。奏時使琴弓馬尾擦弦發音。音響剛勁、嘹亮。系早期秦腔文場的伴奏樂器,今淘汰。低胡:也叫「悶鬍子」。秦腔早期文場拉弦樂器之一。胡琴的一種。其形制、構造與二胡同但長大。琴筒為圓形,蒙以馬皮或羊皮,弦用特製牛筋弦,弓擦兩弦而發音。其音域較中胡低一個八度,音響低沉悶厚,定弦為內5外2。屬秦腔文場的低音樂器。建國後漸被大提琴、倍大提琴取代而淘汰。琵琶:秦腔文場撥弦樂器之一。初名「批把」,「弦鞀」。出於胡中,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日把,故名。秦代又根據鞀(tao)的形式,創造出一種直柄、圓形音箱,豎抱演奏的彈撥樂器,故稱「弦鞀」。至漢定型為四弦十二晶位,方稱「琵琶」。後又不斷改進定型。現代琵琶又有了很大發展,由絲弦改為尼龍纏鋼絲弦,品位增至二十三至二十五個,可奏十二個半音,可轉十二個調,擴大了音域和音量。音響清脆明亮。建國後,秦腔將其吸收為伴奏樂器,並已成為其文場的主要撥弦樂器之一。纏、老、中、子四弦的空弦音分別定3、7、6、3。三弦:也叫「弦子」,「三弦子」。秦腔文場撥弦樂器之一。前身可能是秦代「弦鞀」,元代始有「弦子」之名。音箱為木質,扁平近橢圓形,兩面蒙蟒皮,俗稱「弦頭」;以琴桿為指板,無品,張弦三根,上設三軫,右左二一,琴頸長約100公分,以指甲或「撥子」撥弄發聲。有大、小之分、大三弦又稱「書弦」、「大鼓三弦」、「京弦」秦腔即用大三弦,音響渾厚而響亮,並富有穿透力,屬低音類樂器。纏、老、子三弦的空弦音分別定1、5、1。揚琴:也叫「打琴」。秦腔文場擊弦樂器之一。據傳其前身為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一帶流行的一種古擊弦樂器,約在明、清時傳入我國廣東沿海一帶,後漸次傳入內地。琴身呈梯形,兩側安裝弦軸、弦釘,張鋼絲弦。另置鑰匙用以擰轉弦軸,調節音高。雙手持琴竹(又稱「琴鍵」「琴筧」)敲擊琴弦發音,傳統揚琴有兩排馬八擋式、兩排馬十擋式,兩排馬十二擋式等多種規格。演奏時有單打,雙打,輪音、琶音,襯音,頓音等技巧。其音響低音區渾厚飽滿,中音區純凈悠揚,高音區清脆嘹亮。建國後為秦腔文場所吸收,並,成為文場主要伴奏樂器之一。箏:秦腔早期文場撥弦樂器之一,春秋時開始流行於秦地,故史稱「秦箏」。後漢劉熙《釋名·箏》條就有「施弦高急,箏箏然也」的記載,當知箏以音響效果命名。用梧桐木刳鑿成長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漢、晉前為十二弦,後增為十五或十六弦。近年來改革製成二十一、二十五弦,並設有機械變音裝置,能轉十二調。音箱底部乎,設音孔二,稱「越」;箏面置弦,弦下設撐弦柱(稱「雁柱」),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按五聲音階

B. 西安哪裡有賣秦腔戲服、器樂好一點的鼓、碰鈴等

器樂的話,在文藝南路的水族世界二層那裡有很多,那裡買的口碑也相對好一些

C. 秦腔鑼鼓入門學習

光災,好,很好,多去找找。我也會多找找的。龍行天下

D. 怎樣選秦腔大鑼

秦腔自成體系,從臉譜到唱腔、道白、板路、身段、表演程式技巧以至角色都有其特點。據 《秦腔記聞》中講,秦腔的音樂特點是 「大鑼大鼓,宮商雜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之故有風格也,亦亂彈所成立之要素也」。
秦腔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過崑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的影響。秦腔的樂器有鑼、鼓、 梆子、弦索、笛子、瑣吶等。音調高亢激越,節奏強烈鮮明。唱句多為七宇句和十字句。但唱段必須是偶句。奇數句的末字為厭聲,偶數句的末字為平聲,並要求合韻。秦腔的音樂屬於板腔體,便於抒情和敘事。秦腔的曲牌近200個,唱板分塌、滾、搖、代、墊五部,另有花音、苦音之分。花音表歡 快喜悅,苦音表凄楚悲哀。秦腔唱腔的突出特點是高亢激越,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一般不用假音,保持了原始、豪放、粗獷的特點。「唱戲吼起來」為陝西十大怪之一。但這種唱法正是秦腔 「大鑼大鼓」、「聲震林木、響遏行雲」的固有風格。它的原始、粗獷、豪放,正說明了它的古老;而在高亢激越中,又不乏柔和細膩、纏綿的唱腔。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秦腔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抒發悲憤、凄涼情感,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而清脆。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唱戲吼起來"被譽為關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當分為四生(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大凈、毛凈)、一丑,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E. 秦腔動作銅器點都有什麼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秦腔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F. 唱秦腔,鑼叮當,王老六,喝口湯

唱秦腔 46鑼叮當57 王老六26喝口湯27

G. 秦腔二進宮中,銅錘擊的鎖鑰響,聲音樂器是什麼鑼

鑼鼓是中國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是戲劇節奏的支柱。中國戲曲中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性,而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有了鑼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的節奏感和動作的准確性,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H. 秦腔伴奏時經常用的樂器有哪些

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
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I. 秦腔打擊樂,大五錘的念法

打擊樂,是有原則、規律性地服務於演員。何為原則?那就是『鑼鼓經』。」鑼鼓經的形成是根據生、旦、凈、丑、末的唱、念、做、打、舞,以及手、眼、身、法、步量尺打造出來的鼓點。雖然有規律,但又根據人物和情節的需要而靈活善變。
秦腔打擊樂常用的各類銅器很多,其中最常用的近五十種。這各類曲目又有大、小、全、半、單、雙、緊、慢、軟、硬等區分和變體,共有二百多首擊樂牌子,還有許多形式完整的大、中、小型開場鑼鼓和整套表演動作鑼鼓,板頭鑼鼓,曲牌鑼鼓,大、小浪頭等。因起法多種,牌子組合可按表演動作要求增加、刪減或反復,多用於人物出場、抖馬等。「起霸」也叫「拉架子」,用於人物「起霸」身段動作;「搜門」用於人物驚慌失措、呼喚、尋找等表演動作;「走邊」為人物行走動作伴奏,多用於武凈、武生、武旦、武丑表演;「戰場鑼鼓」為校場比武、操練兵馬、兩軍對陣、打出手等伴奏,一般加奏戰鼓,有時加奏大鼓。其中「起霸」主要包含「四擊頭」、「慢列棰」、「兩棰」、「擂棰」、「倒四棰」、「亮鈸」、「五棰」、「亂砸」、「剁頭子」、「菜碟子」等牌子。
總之,所有戲曲形式都有一定的原則和規律,打擊樂也不例外。
別看打擊樂這單調的幾面銅器,鼓板、鉤鑼、鐃鈸、鉸子、小鑼,但它們在規律的范疇之內卻靈活多變,戲味無窮。當然,演出大型劇目時,除以上幾種樂器外,堂鼓、戰鼓、馬鑼、雲鑼、疙瘩鑼、粗鐃鈸、吊叉、小京釵、碰鈴、三角鐵、馬號等樂器,會根據需要,分別用在大銅器和小銅器的演奏形式中,藉以渲染氣氛,加強效果。近年來,有些武打戲的打擊樂伴奏借鑒了京劇,其中西安易俗社首先借鑒使用了全套京劇打擊樂器:京叉、京鑼、京小鑼,並吸收了京劇擊樂牌子「四擊頭」、「馬腿」等,豐富了秦腔打擊樂的色彩。後來,西安市秦腔一團(原尚友社)、西安市秦腔二團(原三意社)、西安市五一劇團和其它劇團,也都在一些武打戲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京劇擊樂。
秦腔打擊樂最基本的組合單元是各個擊樂牌子。擊樂牌子是歷代演奏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編、不斷完善才逐漸形成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吸收、借鑒、融匯了民間社火、跑竹馬、耍獅子、鬧龍燈、吹鼓樂、宮庭音樂和僧道音樂,以及其它劇種的擊樂牌子和鑼鼓點法,才形成了今天秦腔打擊樂的概貌。
數百年來,流傳至今的戲曲瑰寶震撼著世人心靈,身為秦腔鼓師,我義不容辭,只能用一生的光陰來學習,並將它繼承、發揚光大。

J. 秦腔伴奏時的樂器有哪些

秦腔最主要的伴奏樂器是板胡,發音尖細清脆,極富節奏感。此外,文場還有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

1,板胡

板胡,拉弦樂器的一種,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多種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音色高昂、堅實,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是北方戲曲、說唱的主要伴奏樂器,也可用於合奏和獨奏。

2,二胡

二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

3,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4,揚琴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

5,嗩吶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閱讀全文

與秦腔鑼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