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納米電子學。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科學家 們發現,傳統上以硅為基礎的電路存在極限。於是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方設法突破這一極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學物質組合來製造出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級的裝置。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IBM公司和朗訊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別在納米電子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國IBM公司科學家製造出了第一批納米碳管晶體管,發明了利用電子的波性來傳遞信息的「導線」;美國朗訊貝爾實驗室則用一個單一的有機分子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晶體管。這些成就為製造體積更小、運算更快、功能更強的電腦鋪平了道路。《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肯尼迪評價說,開發新一代分子電腦也許還需許多年,研究人員面臨一條「漫長而不平坦的路」,但「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極大」。《科學》雜志稱,納米電子學是世界電腦業的未來,新技術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無疑會實現新的飛躍。 多項生物科學入選 處於第二位的是對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它與DNA、蛋白質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RNA僅僅是傳遞遺傳信息的「信使」。前幾年,科學家們發現,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特定的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這種現象被稱作「RNA干擾」(RNAInterference簡稱RNAi)。今年,分子生物學家發現RNAi在老鼠和人體細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動」。此外,生物學家還發現有關「信使RNA」(mRNA)生產過程的許多新信息,以及RNA與蛋白質間的關系。 基因測序是又一亮點,名列第四位。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和美國塞萊拉公司2001年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此外,科學家們還破譯了60多種生物的基因密碼。 排名第六的是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中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於臨床醫學的「智能炸彈」式葯物。它可以對付導致癌症的某些明確生化缺陷,使人類征服癌症病魔的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類葯物中的一種被命名為「格力維克」,是某種白血病的剋星,今年已獲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批准並開始上市。 環境科學受關注 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的揭開名列第三。科學家早就從理論上推斷,在太陽核心的熱核反應中,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種質量極小,沒有電性,穿透力極強的基本粒子)。然而實測到的太陽中微子的數目遠遠小於理論值,大量的太陽中微子失蹤了。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蹤之謎」。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的科學家證實了1998年一些科學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實上沒有失蹤,只是在游離太陽的旅途中本身特性發生了變化,從一種形態(如電子中微子)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如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據專家稱,這一最新發現對目前物理學的標准模型提出了質疑,因為該標准模型認為,中微子在通過大量物質時不發生變化。 超導研究取得新進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學家發現,二硼化鎂在零下234攝氏度成為超導材料,超過了此前金屬化合物創下的超導臨界溫度。美國科學家將氯仿和溴仿攙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導臨界溫度從零下221攝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攝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名列第八。「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高度重視,有3位科學家因此而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這一領域的研究繼續深入,兩個法國研究小組首次製造出氦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鋰、鉀的凝聚態也在今年獲得。 令人矚目的是,《科學》雜志今年首次對環境科學研究給予了高度重視,排名第九與第十位的成就都與環境科學有關。 名列第九位的是,國際氣候變化專家調查組正式宣布,過去50年中的全球變暖現象很可能是由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說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國科學家對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確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樹木等植物吸收,轉化成其它形態的化合物,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過程。過去,美國研究人員在沉降程度問題上曾有極大分歧,而2001年,美國兩個一直「頂牛」的科研小組終於通過對大氣和陸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觀測而達成一致,找出確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國當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後百年中將可能放慢。
Ⅱ 中國癌症研究的介紹
《中國癌症研究》英文雜志1988年創刊,現為雙月刊。現任名譽主編為著名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教授,主編為細胞遺傳學家、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常務副主任、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柯楊教授,執行主編為腫瘤外科學家、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季加孚教授,副主編為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教授。編委會成員包括海外知名腫瘤學者30餘人。作為國內最主要的英文腫瘤學期刊,面向國際介紹我國在腫瘤基礎研究、臨床診療以及腫瘤預防控制等各個領域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和最新進展,旨在反映我國腫瘤研究的概貌,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推動我國抗癌事業的發展1。
Ⅲ 以色列科學家號稱在一年之內推出治癒所有癌症的方法,真的有可能嗎
癌症是人類第一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明,全球每年有近900萬人死於癌症,佔全年死亡人數的六分之一;如果癌症得到攻克,那麼絕對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作為外行的我們,的確非常期待癌症被攻克的消息,也希望科學家能取得成功;但是每一項醫學治療技術的上市,都會經歷數年的臨床實驗研究,關於這個新聞,到底是真有突破?還是博人眼球?還得需要時間來檢驗。
Ⅳ 專家解讀抗癌前沿新技術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Ⅳ 杜克大學關於消滅癌症細胞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靠譜
在我的印象里,杜克大學是一所培養了著名NBA教練跟球員的大學(原諒我)。作為常春藤學校,杜克大學的實力是很強的,研究癌症細胞是個好主意。掩蔽病毒可以直接殺滅腫瘤細胞,一般在腫瘤注射中,注射病毒應復制能力較弱,只感染腫瘤細胞(在腫瘤注射中,可通過控制劑量對正常細胞的侵犯而受到限制)。它在兩個方向殺死癌細胞:直接殺死並激發免疫系統的免疫反應,這依賴於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類似於疫苗)。所有這些都應該是最佳的治療方案。Sh。
希望以後國家重視,早日抗癌成功。這關繫到的不只是國家醫學實力,也關系著全人類的健康。
Ⅵ 請問目前在醫學領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萬方資料庫,一查便知道了。沒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醫學領域太廣了,包括預防醫學。所以實在太多,您還是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為實際些。
Ⅶ 癌細胞的研究進展
2014年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癌細胞要生存,需要依賴葡萄糖作為其「口糧」,而由於癌細胞消化葡萄糖所產生的能量不到普通細胞的15%,所以癌細胞就需要比正常細胞攝入更多的葡萄糖,也就需要通過負載更多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完成葡萄糖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的過程。
因此,如能研究清楚轉運蛋白GLUT1的組成、結構和工作機理,就有可能通過調控它實現葡萄糖轉運的人工干預,既可以增加正常細胞內葡萄糖供應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又可能通過特異阻斷對癌細胞的葡萄糖供應,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標。
顏寧同時強調:「很多疾病都有著復雜的成因,尤其癌症是最復雜的疾病,而我們的科研是非常基礎的。從基礎科研到轉化中間有相當漫長的路。但是通過諸多基礎科研成果,逐步積累線索,可以更好地理解致病機理,期望最終有可能治癒疾病。」
端粒太長易患癌
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
2014年6月8日,這兩個基因變異是TERT(端粒逆轉錄酶)和TERC(端粒酶),51%的人攜帶TERT變異,72%的人攜帶TERC變異。這兩個基因都有調節端粒行為的功能,是維持端粒長度的酶,這種由大部分人所攜帶的風險基因變異還比較罕見。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異基因攜帶者的染色體端粒更長,所以全體細胞更加強健,但也增加了患高等級神經膠質瘤(high-grade gliomas)的風險。
Ⅷ 癌幹細胞的研究進展
人工癌幹細胞
2012年6月,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妹尾昌治教授(生物工學)的研究小組成功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人工製成癌幹細胞並在小鼠身上得到驗證。此次人工製成癌幹細胞屬於世界首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PLoS ONE》。
2012年8月3日,《自然》和《科學》雜志相繼刊發3篇研究文章稱,用遺傳細胞標記技術成功追蹤到癌症幹細胞蹤跡。科學家相信精確地消滅它,或可防止癌症復發。這一研究成果為癌症幹細胞的存在增加了新證據。
大麻葯用價值
2015年4月,由美國政府出資的一個研究機構公布的報告稱,大麻可以殺死癌細胞,美國政府可能開始正式承認大麻的葯用功能。
2015年4月,日本三重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的科研小組發現了一種可以附著在癌幹細胞上的可視化物質。此項成果已在英國某科學雜志的電子版上刊登。
Ⅸ 石墨烯無創治療癌症是中國的科研成果嗎
是的,確實是中國的科研成果,是烯旺和南京醫科大學聯合提出的,現在石墨烯無創治療腫瘤處在實驗階段,這個實驗在腫瘤領域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