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00

成果00

發布時間:2021-07-31 06:50:35

A. 了解到了哪些科技成果100字

最新科技成果三則
初二 丨 文學 丨 757字
發現大腦中有個引路人

人的大腦就像一塊高級集成電路,那數以千億計的神經纖維怎樣才能有序排列,各行其道?最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博士袁小兵等人在大腦中發現一個「引路人」,它能指引神經纖維沿著正確的路線「前進」,不致走上「岔道」。

這個「引路人」叫Rho小鳥苷三磷酸酶,「駐扎」在神經細胞內,能夠偵察神經纖維生長的「路況」,比如哪條路是「綠燈」,哪條路是「紅燈」,並傳遞這種路況信息,指導神經纖維的生長方向。

人類的情感、學習、思維等活動都有賴於設計精密的神經網路的工作。因此,神經纖維導向機制已成為腦科學的研究熱點,它不僅有助於揭示神經發育的奧秘,還能對神經損傷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論借鑒,為開發和研製有利於神經再生的葯物提供新思路。

巨型圓環繞銀河

近來,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由幾億乃至幾十億顆恆星組成的環緩慢圍繞銀河系旋轉。這一新發現為銀河系產生於大爆炸的觀點提供了新的證據。

目前看到的這個環還不完整,科學家將繼續尋找其他部分,並研究其中恆星的溫度、亮度、速度等。目前圓環的成因還不清楚,有科學家認為,其中的一些恆星有可能誕生於銀河系內部,在漫長的年代裡運行到了外緣;也有可能圓環是銀河系附近一個小星系的殘骸,該星系在銀河系引力作用下被吞並。研究這個圓環的起源,有助於了解星系的演化過程。

新概念數碼手鐲

我們在動畫片里看到聖鬥士、太空人等身上都穿戴有特殊的裝置,一抬手腕就可發射激光,或把手腕湊近嘴邊即可通話,非常酷。

現在美國TRIUM公司設計了一款類似的穿戴式通訊手鐲。手鐲上裝有通訊及影像傳輸功能,顯示屏位於手背上的那一部分,手腕右側還安裝了一個微型攝像頭,用戶可以在觀看影像的同時直接打開麥克風通話。戴上它你也能像聖鬥士一樣威風。

00

B. 曹立人的研究成果

Study on sampling strategies in the figure cognitive process 不規則幾何圖形識別取樣特徵的眼動研究
2005-11-01 00:00:00., 圖形復雜度對視覺搜索績效的影響
2005-10-01 00:00:00., 認知方式對不規則幾何圖形識別績效影響
2005-09-01 00:00:0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研成果二等獎
二等,19981002, 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一等,19970910, 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二等,19950901, 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二等,19950901,

C.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3)成果00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D.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E. 主要成果

1.楊柳灣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分布大致吻合,解體為多個子異常,以不規則帶狀為主,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總面積約3.5km2,主體異常面積約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主體呈NW 向轉EW 向帶狀,位於古元古界通安組,零星異常位於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Au異常與Pt、Pd異常不套合,濃集趨勢明顯,分帶性好,具外、中、內異常分帶,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異常平均值較高,達32.9×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按單號提取Ⅱ號剖面土壤樣品32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最高值分別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別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類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見表9-4。顯然,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3)異常區地質簡況: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E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角度不整合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之上,地層出露狹窄。

侏羅系中統盆門組(J2y)及新村組(J2x)紫色泥岩、砂岩夾頁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表9-4 楊柳灣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

)紫紅色粉砂岩、泥岩、底部為砂岩、礫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測區內見—SN向轉NW向壓性斷層F2,地表出露差,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延伸大於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大於5m,破碎帶內蝕變輝長岩片理發育,見碎裂灰岩發生了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蛇紋石化熱液蝕變作用,片理化蝕變輝長岩與碎裂灰岩接觸處有20cm厚的褐鐵礦化石英脈穿插,脈體碎裂。另外,測區NE角近EW向斷層錯斷NNW向斷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有蝕變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輝石橄欖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有一定的分異性,從西向東由輝長岩向橄欖輝長岩再向輝長橄欖岩逐漸過渡。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野外對發生了礦化蝕變的F2斷層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5)可見,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鉑鈀金礦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與鉑鈀礦化無明顯相關性,Au含量高達11700×10-9(11.7g/t),石英脈厚20cm,由於浮土掩蓋,地表延伸不詳。

表9-5 楊柳灣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通安組地層,有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分布的趨勢,濃集趨勢明顯,峰值突出,異常強度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③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出露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明顯高於攀西地區含量平均值。

在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鉑鈀金礦化較弱,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

因此可見:①楊柳灣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及輝長岩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灰岩接觸帶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觸帶斷裂發育處局部有一定的鉑鈀礦化;②Au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的斷裂帶中石英脈較強的金礦化引起,在測區北面有較強的Au異常,延伸方向與發現的含金礦化石英脈斷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斷北面異常有找金的遠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尋找石英脈型金礦。

2.冉家溝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為異常下限圈定Pt、Pd異常,異常分解為多處子異常,以橢圓狀為主,主要位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總面積約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Ⅰ、Ⅲ號剖面土壤樣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質板岩、灰岩地層含量較低,而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別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顯然,在輝長岩、斜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表9-6 冉家溝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NE向展布。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紫紅色粉砂岩、頁岩、泥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斷層接觸。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堊系下統小壩組。測區南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2,產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測區內見—NE向張性斷層F3,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觸部位,延伸約1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約30m,破碎帶內見角礫灰岩發生了較弱的矽卡岩化,並伴隨有較弱的皮殼狀、細脈狀的磁鐵礦化。

由於岩漿和斷裂括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有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銅礦化帶位於測區西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呈帶狀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寬數米至數十厘米不等,銅礦石為條帶狀構造,可見少量被膜狀孔雀石,礦化不穩定,最高達4.89%。

對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7)可以看出,測區除有明顯的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外,未發生明顯的鉑鈀礦化。

表9-7 冉家溝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冉家溝異常可解釋為: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在輝長岩、斜長岩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③磁鐵礦化帶位於靠測區東部的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NE向斷層內,礦化不均,最高可達39.2%,延伸不穩定,多呈透鏡狀。在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帶等各類蝕變礦化岩石中無明顯的鉑鈀礦化。因此認為:冉家溝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引起,無較大規模的鉑鈀礦化存在。

3.白龍山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Pt、Pd異常大致套合,主體呈近橢圓狀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面積約2km2,Pt異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測區北緣有一定規模的異常存在,異常主要分布在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灰黃色、灰綠色頁岩中,面積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Ⅱ、Ⅳ號剖面土壤樣品67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有:①Pt、Pd在輝長岩體局部以及岩體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地層接觸帶附近有一定強度的異常存在,最高值分別為34×10-9、82×10-9;②Pt、Pd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顯然,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頁岩、砂岩等地層含量較低;③Pt、Pd含量相關性較好,而與Au含量無明顯的相關性。

表9-8 白龍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統計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夾板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大理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50%,岩層總體近N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礫岩近EW 向出露於測區北緣,在測區中部有零星出露,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角度不整合或斷層接觸。

測區構造較發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斷裂。NW向斷裂產於通安組地層與輝長岩體接觸部位,NE向斷裂錯斷NW向斷裂及通安組上段地層,近EW向斷裂切割通安組及白果灣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5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見銅礦化點2處,位於測區東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不穩定,主要為透鏡狀,寬數米不等,岩石為塊狀構造,可見少量細晶黃鐵礦和被膜狀孔雀石。磁鐵礦化帶主要有5條,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上,多呈透鏡狀,厚度可達數米,總體呈NW向展布,礦化帶延伸不穩定,磁鐵礦呈塊狀,礦化不均。

對上述礦化岩石和其他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9)可見,測區主要是發生了銅鎳礦化,鉑鈀礦化不強(Pt+Pd為0.31×10-6)。另外,在極個別含磁鐵礦矽卡岩化灰岩中偶爾有較弱的鉑鈀礦化,Pt+Pd為0.199×10-6

表9-9 白龍山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白龍山地區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和濃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顯的Pt、Pd異常,且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③在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處的銅鎳礦化體和個別磁鐵礦化體中有一定的鉑鈀礦化。由此可見,白龍山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帶處的矽卡岩化作用產生的礦化引起,屬接觸交代型礦化異常。

F. 王雄偉的主要成果

1、2001年5月起積極參與了大同「兩硬」條件短壁綜采可行性研究,2001年10月積極參與了上海天地公司進行的設備研討會,2002年5月份起積極參與了大同「兩硬」條件短壁綜采裝備與技術研究,並開始進行工業性實驗。《大同「兩硬」條件短壁綜采裝備與技術研究》獲得2003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MG250/300-N(A)WD型電牽引短壁採煤機》2003年12月通過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鑒定,獲得了2004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該同志主要負責項目論證,組織工業性試驗及短壁綜采工藝研究。該技術的成功為具有「兩硬」條件的老礦井和地質復雜礦井的小儲量區域、剩餘邊角煤實現綜合機械化開采開創先河,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產品的空白,屬國內首創,成果屬國內領先水平。
2、2001年5月起,王雄偉主持完成了四台礦11#層404盤區極近距離煤層開采設計及首采面的設備選型,是大同礦區兩硬條件下極近距離煤層開采技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同志主要負責本礦現場研究與組織實施。兩硬條件下極近距離煤層開采技術研究於2005年1月通過了山西省科學技術廳的鑒定,並獲得了2005年全國煤炭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
3、該同志自任職以來優化礦井設計,合理集約化生產布局,帶領全礦技術人員對盤區布局進行調整,打破了原有的開拓部署,重新劃分盤區,取消人為的線界,由原來的10個盤區合並為5個盤區,盤區走向長度由原來的800-1000米增大到1500-3000米。盤區幾何尺寸的增大,增加了工作面儲量,降低了掘進率,減少了盤區煤柱壓煤量,實現了一盤區一面的集約化生產模式。生產格局的集約化改造極大地促進了礦井生產能力的提高,2003年礦井產量430萬噸,2004年485萬噸,2005年礦井產量500萬噸,首次實現了達產。促進了礦井產量的逐年提升。
4、自2001年以來主持完成了四台礦特殊條件下開采技術獲得了實質性進展,創效顯著。四台礦地質條件復雜多變,被稱為:「大同煤田地質博物館」、。斷層、陷落柱、沖刷帶遍布各盤區,並多成組成群出現,嚴重影響礦井正常的採掘銜接,且地下水量大,每年排水量達250萬噸,相當於原煤年產量的一半。王雄偉同志在工作實踐中研究總結出適宜四台礦應用的順槽挑頂、順槽起底、提前掏峒和工作面預見性調坡等四種過斷層技術;創新了深孔松動爆破和淺眼爆破技術的技術參數,為工作面過斷層、陷落柱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工具。從2002年以來,四台礦綜采隊組平均每年過落差1米以上的斷層14條,過陷落柱5個,多采出煤炭50萬噸,提高了煤炭回收率,經濟、社會效益明顯。
5、主持發展頂板支護技術,完成了錨桿索聯合支護技術在四台礦的應用和發展。2001年至2003年王雄偉進行了礦井復合層頂板小孔徑全長錨固螺紋綱錨桿配合錨索聯合支護的技術的研究;2005年起開始對近距離煤層下層煤採用了φ18錨桿配合W鋼帶支護技術,對近距離煤層下層煤高應力區域採用了錨桿索配合金屬網和錨索梁聯合支護技術,並將這些技術推廣到斷層、圍岩破碎區、大的機電峒室和交岔點、綜采搬家停采機道和切巷擴幫的加強支護,有效保證巷道的支護質量,確保四台礦自2001年以來未發生過漏頂事故。2003年四台礦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評為二00二年度煤礦支護先進單位。
6、2004年主持完成了礦井KJ86監測監控系統改造。從2004年初開始對監測監控系統改造進行考察、論證、招標,2004年10月15日開始實施KJ86新系統的改造工程,2004年12月20日新監測監控系統通過集團公司驗收並投入使用。該系統實現了光纜、電纜的混合使用,實現主水倉水位、CO、瓦斯超限報警,高低壓瓦電閉鎖、測噗曲線自動繪制、歷史曲線跨網顯示及繪圖等功能,在調度室安裝了最先進的LCD大屏幕顯示屏,在主要生產作業點安裝了視頻監控,與礦區域網聯接可以實現礦領導、主要業務部門、相關區隊等遠程終端對監測監控信息、生產狀況的遠程監控,實現了監測監控的各類信息及工業電視上傳集團公司總調,極大地提高了該礦監測監控礦井災害能力。

G. 結果為0,顯示-和顯示0.00

射手座2010年7月運勢

情感運

射手們在這個季度中,將對陪侶繼承採用不闊容的立場,兩己的閉系會變得不穩固,煙囪加高。您如果不節制本人背對於方妥協的話,在7月份能夠會產生嚴峻事態。自8 月開端,末於可以取陪侶溝通了。能夠會因而聽到對於方的設法主意後,再次留戀上他。獨身隻身的己,煙囪加高,在8月會有極好的邂逅在等著您。

事業運

將來三個月中,增添激動性之星——土星會正在不佳的角度施加影響,能夠會在農作上挑止好做劇,煙囪加高。蒙彼星影響,會變得以頑固沒有擅通融的立場當對於變化和革薪,煙囪加高。要突破那類狀態辦法只要一個,便是接收這類變化,轉變本人的立場及推動農做的方式,煙囪加高。在農做方里感覺不到變化和革薪的必要性的己,煙囪加高,如今的狀態可能會好轉,煙囪加高。

財運

那個季度中,射手正在金錢方里誓探兩個止星的影響,情形會變得凌亂。帶來佳影響的是冥王星,角度不錯,會收到很佳的影響,煙囪加高。另一方里,土星帶來的是雜亂,要持有取以去沒有同的目光來對待隱真。只需沒有懈天盡力,9月終的收支會以積極成果告末。

安康運

那個季度(zhe ge ji )中,射手們的精神和活氣好像皆很充真。正在7月上旬,因為具有抵禦力,所以可以禁受住時節性徐病的侵擾,煙囪加高。精力方面也很空虛,出有壓力或者不安等答題。

相關的主題文章:

我??射手座女生...??君

愛冒險的射手座

射手

典型的射手座女生!

致大家

H.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本屆奧運會首金得主,同時也是中國首位奧運冠軍,實現了中國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I. 試驗成果

(一)二氧化碳驅油技術能夠使特低滲透扶楊油層建立起有效驅動體系

通過井溫、壓力梯度測試,搞清了注入的液態CO2在井筒內的相態分布,系統分析了注入井、采出井動態變化特徵。

1.應用井溫、壓力梯度測試技術,搞清了CO2在井筒內的相態分布

為搞清液態CO2在井筒內的相態、溫度、壓力變化情況,在正常注入的情況下,錄取了井筒內的壓力、溫度梯度資料。從測試結果看,液態CO2大約在1300m開始氣化,氣化後放熱使溫度梯度增大,壓力梯度減小。井底壓力為29.5MPa,折算井筒中液態CO2平均比重(相對密度)為0.89;井底溫度63.8℃,比油層溫度低22℃左右(圖6-21)。

圖6-21 壓力、壓力梯度曲線

2005年4月,對注氣井進行了壓力降落試井,累計關井576h,壓力從29.85MPa下降到28.95MPa,壓降速度為0.0016MPa/h。用有限導流垂直裂縫模型和均質徑向流油藏模型解釋的結果見表6-30。兩種解釋方法得到的結果基本一致,井筒儲存系數很大,油藏滲透率很低((1.26~1.28)×10-3μm2),屬特低滲透油藏。表皮系數低於-5.9,說明注入的CO2對近井地帶地層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表6-30 注入井芳188-138試井資料解釋結果

2.注氣壓力較低、油層吸氣能力較強

未壓裂的芳188-138注氣井自2004年7月以來,平均日注液態CO220~40t;注入壓力表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由2004年7月的13.0MPa下降到2007年的10.5~11.0MPa。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來,隨著2口見氣較早的井(芳190-136,芳190-140井)氣油比上升,注氣井注入壓力下降幅度有所加快,與室內實驗結果基本一致。

未壓裂的注氣井在日注液態CO220~40t(相當於日注水40~70m3)的情況下,比州2試驗區壓裂投注的注水井(平均日注水30m3左右)注入壓力低5MPa左右。

另外,從州2試驗區注水井與芳48注氣試驗區注氣井霍爾曲線對比情況看(圖6-22),未壓裂的注氣井注入能力是壓裂投注注水井的4.8倍。可見,扶楊油層注氣壓力較低,吸氣能力較強。

圖6-22 州2與芳48試驗區霍爾曲線對比

3.采出井見到較為明顯的注氣效果

試驗區於2002年12月投產,截至2007年底累計注氣20674t(0.413PV),累計注采比為2.93;累積產油9690t,采出程度6.09%,採油速度0.90%;綜合含水7.0%。

(1)注CO2驅油滲流阻力小,油井見效快

由於CO2具有黏度和密度小的特點,注CO2驅油滲流阻力小,注氣井和採油井間壓力分布與注水驅高滲透油藏類似,注氣井和採油井井底壓力損失小,注采井間壓力梯度大,從而使特低滲透油藏建立起有效驅動體系。

試驗區正常注氣後,大致3個月左右,滲透率相對較高的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陸續見到注氣效果,日產油穩中有升。而與之鄰近的州2注水開發試驗區自投產以來產量一直呈下降趨勢,未見到受效顯示。如芳190-136井,2004年8月開始受效,日產油上升,到2005年7月上升到最高點2.5t/d,隨後受見氣影響,產量逐漸下降(圖6-23)。

圖6-23 芳190-136井日產油曲線

(2)產量恢復程度較高

試驗區5口油井中,芳188-137井未壓裂直接投產,初期日產量0.02t,其餘4口井均為壓裂投產,見效後產量恢復程度為44.1%~71.0%(表6-31)。2006年1月試驗區產量恢復到最高,日產量達8.3t,產量恢復程度達61%。注氣累計增加原油占總產量的57.8%。

表6-31 芳48試驗區見效情況分析

受效高峰期的採油速度高達1.89%,平均採油強度0.25t/d·m,是相鄰注水開發區塊的3倍以上。分析油井受效較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氣驅控製程度高(100%),試驗區只選取了主力層(FⅠ7)注氣,該層為分布穩定的河道砂體,連通較好,氣驅控製程度高達100%;二是注入速度高,2004年7月以來,試驗區注入速度保持在0.15~0.18PV/a,使油井見到了較好的氣驅效果。

(3)油井見氣後產量呈雙曲規律遞減

根據試驗區進入產量遞減階段以來的實際產量(圖6-24),進行擬合求解,得出試驗區日產油量呈雙曲遞減規律,遞減指數2.371,R=0.9980。

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滲透扶楊油層開發理論與實踐

式中:qt為開始遞減第t月時日產量;qi為遞減前日產油;Di為初始遞減率。

圖6-24 實際日產油與計算日產油對比

(4)見氣井地層壓力保持水平較高

2005年4~6月,對注氣井組進行了整體試井,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關井末點壓力分別為11.6和13.1MPa,明顯高於其餘3口井(表6-32)。由於這兩口井為試驗區的主要見效井,隨著油井見氣後地層壓力上升;芳188-137井盡管井距較近,但由於該井未壓裂,且受效較差,壓力恢復曲線表現為典型的特低滲透儲層特徵;關井15d最高壓力僅3.6MPa。

表6-32 注氣試驗井組試井資料解釋結果

(二)氣體示蹤及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技術,有效指導了氣驅試驗的分析與調整

1.氣體示蹤劑監測技術

2006年5月,以室內實驗為基礎,優選了性能穩定的F6氣體為示蹤劑,並進行了礦場試驗,監測結果見表6-33。從表中可以看出,注入氣體向芳190-140井推進速度最快(5.45m/d),芳190-136井次之(3.13m/d),芳188-137井較慢(0.99m/d),芳187-138井未見氣,芳190-138井見氣較晚,未檢測到示蹤劑。

表6-33 芳188-138井注氣氣體示蹤劑(F6)監測結果

從示蹤劑峰值看,芳190-140井最高(20792μg/m3),芳190-136井次之(256μg/m3),芳188-137井盡管見到示蹤劑最早,但峰值最低(61μg/m3),表明注入的示蹤劑優先向滲透率較高的芳190-140井運移,其次為190-136井和188-137井。示蹤劑峰值高低與儲層物性和氣油比高低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2.微地震氣驅前緣監測技術

微地震法氣驅前緣監測技術基於地球物理、岩石力學、信號處理及震波傳輸等理論和油田生產實際情況,通過監測注氣引起微裂縫重新開啟及造成新的微裂縫時產生的微震波,確定微震震源位置,進一步確定監測井的氣驅前緣、注入氣波及范圍和優勢注氣方向,為注氣方案優化調整提供科學依據。2005年8月對注氣井組進行了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圖6-25),結合該井的注入數據及測井等資料,取得了以下認識:

一是CO2氣驅存在主、次流兩個方向,主流方向呈東南164.6°及西南260.8°兩個走向,次流方向略呈北偏東43.3°走向。

二是CO2氣驅前緣波及面形狀呈不規則的「Y」字型,分析氣驅前緣形態主要受該井區儲層非均質性影響,注入CO2氣推進速度不均勻,在東南及西南方向CO2氣推進速度較快,在北西及北偏東方向的CO2氣推進速度次之;而其他方向的CO2氣推進速度相對較慢。

三是CO2氣驅前緣波及面積約為7.6×104m2

四是芳190-140井和芳190-136井位於CO2氣驅前緣的兩個主流方向上,為主要見效井;芳188-137井為次要見效井,因為CO2氣驅前緣向前發展的趨勢明顯且已接近該井;芳187-138井處在氣驅前緣的次流方向上,但由於該井距氣驅前緣相對較遠,受效也不明顯;芳190-138井的方向氣驅前緣推進較慢,未見到注氣效果。

3.脈沖注氣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通過氣體示蹤及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技術搞清了扶楊油層非均質特徵。為防止CO2氣大量突破後造成資源浪費,改善注氣驅油效果,應用數值模擬技術優選了脈沖注氣方案(注氣時關突破井,停注時突破井恢復生產)為實施方案,取得了較好效果。

設計了6套方案,考慮了不同的注入速度、注入量和脈沖周期(表6-34)。

圖6-25 微地震測試結果

表6-34 脈沖注氣方案設計參數

注:5∶2表示關生產井注氣5個月,然後停注採油2個月。

從各方案預測的開發指標(表6-35)可以看出,脈沖注氣開發效果主要與注氣速度、注氣量及脈沖持續時間有關。綜合考慮,持續高速度大排量脈沖注氣效果較好。

表6-35 脈沖注氣開發指標預測結果

綜合以上方案預測指標,采出程度最高的是方案F106,交替周期為6個月(注4個月,停注後采出2個月)。因此優選方案F106(注氣速度為40t/d,注4個月,停注後采出2個月)為實施方案。

根據方案優選結果,2006年開展了脈沖注氣試驗,先後分3個段塞注入液態CO25239t。取得了以下認識:

一是注氣壓力略有下降。2006年脈沖注氣後,前面兩個段塞,日注氣量在37t左右,注氣壓力穩定在12.5MPa左右;最後一個段塞注入時,注氣壓力下降到11.5MPa,下降了1.0MPa。說明注氣井有較強的吸氣能力,井組之間有較好的連通關系,停注期間采出井開井,恢復注氣後注氣壓力有所下降。

二是見氣井開井後,氣油比下降,CO2利用率明顯提高。以芳190-136井為例(圖6-26),該井2006年5月因出氣量大關井,燜井一段時間後,於2006年9月恢復生產。氣油比由465m3/m3下降到130m3/m3。之後持續生產,氣油比逐漸上升到2007年4月份的337m3/m3,比見氣高峰期低210m3/m3。表明通過脈沖注氣減小了注采壓差,改變了地層流體的液流方向,使見氣井出氣量大幅度減小,降低了氣油比,提高了CO2利用率。

圖6-26 芳190-136井氣油比變化曲線

另外,為進一步減少油井生產過程中造成的CO2損失,對油井開井制度進行了優化。芳188-137井不同關井時間的產量變化情況見圖6-27,關井3d後恢復生產1d的產量最高。優選確定了關3d開井1d的生產工作制度,平均日產油1.0t左右。其餘3口見氣井與芳188-137井不同關井時間的產量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也執行了關3d開井1d的工作制度。

圖6-27 芳188-137井不同關井時間產量變化曲線

可見,通過脈沖注氣和油井生產制度優化,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三)氣油比分析技術進一步驗證了芳48斷塊為非混相驅

1.氣油比分析技術

氣油比是評價注氣驅油效果和效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指標,由於芳48注氣井組產量低,無法現場測試生產氣油比。因此,我們通過對采出氣的組分變化分析,對生產氣油比進行了估算,在現場得到較好應用。

設原始氣油比為GOR1,目前氣油比為GOR2,CO2氣未突破時地面氣組成為y1i,其中CO2的摩爾含量為y1CO2,注入CO2氣組成為y2i,CO2摩爾含量為y2CO2。設地面條件下氣的摩爾體積為M(mol/m3)。那麼未突破時采出1m3油時,采出氣為GOR1m3;CO2突破後采出1m3油時,采出氣為GOR2m3。采出氣的摩爾數分別為:GOR1/M;GOR2/M。突破後的氣相當於未突破時的氣混入了一定量的CO2氣,那麼對采出1m3油來考慮,見氣前後采出氣中的非CO2氣組分的摩爾量是相等的,因此有:

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滲透扶楊油層開發理論與實踐

因此氣突破後的氣油比GOR2為:

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滲透扶楊油層開發理論與實踐

利用該公式計算了芳188-137井、芳190-136井、芳190-138井、芳190-140井的氣油比,2007年底,4口井的氣油比在117~273m3/m3(表6-36)。

表6-36 4口見氣井2007年底氣油比計算結果

2.芳48斷塊非混相特徵分析

理論和實踐均證明:混相驅的驅油效率遠高於非混相驅,而注氣開採的驅油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驅替壓力。只有當驅替壓力高於最小混相壓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時才能達到混相驅替。也就是說,混相驅和非混相驅應用的界限就是最小混相壓力。我國多數油田由於原油性質較差,達不到混相條件,只能是非混相驅替。在礦場實際過程中可通過氣油比的變化特徵判斷混相或非混相驅替。

非混相驅替過程中,注入孔隙體積與氣油比的關系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氣油比變化不明顯,第三階段氣油比急劇上升。即氣體突破前,氣油比基本不變。突破後,氣油比有所增大,但由於建立了油氣混合帶,隨之又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台階,持續一段時間以後,氣油比才迅速增大(圖6-28)。也就是說,在氣油比迅速上升之前存在一個明顯的過渡性台階。圖6-28所對應的實驗壓力為20.6MPa,比混相壓力(29MPa)低8.4MPa,為非混相驅替。

圖6-28 芳48非混相驅長岩心實驗壓差、氣油比變化曲線

混相驅與非混相驅的氣油比變化規律則明顯不同。由於混相驅替建立的油氣混合帶較窄,因此,采出端見氣後,氣油比迅速上升(圖6-29),中間沒有明顯的過渡帶。圖6-29對應的實驗壓力為50MPa,比混相壓力(29MPa)高21MPa,為典型的混相驅。

圖6-29 芳48混相驅長岩心實驗壓差、氣油比曲線

根據室內實驗得出的混相與非混相驅的氣油比變化規律,為芳48試驗區的混相特徵分析提供了依據。

試驗區見氣較早的芳190-136井的氣油比變化曲線見圖6-26。該井於2005年3月見氣,之後氣油比逐漸上升,到2006年8月氣油比達到最高(600m3/m3左右),這期間共注氣11500t,折算地下體積0.23PV,後期由於採取脈沖注氣使氣油比明顯下降。根據室內實驗得出的混相與非混相驅的氣油比判斷標准,芳48試驗區為典型的非混相驅。

(四)腐蝕狀況監測表明,地面及井下管柱無明顯腐蝕,滿足了開發需要

2006年9月,開展了注氣試驗區腐蝕現狀調查研究。對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線進行了實驗室分析,並對這2口井安裝了腐蝕試驗試片。另外,在芳190-138井油套環空內放置了J55鋼腐蝕試驗試片,進行井下腐蝕狀況監測,取得了以下認識:

1.地面管道無明顯腐蝕現象

從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道直管段及彎頭部分剖開後的外觀情況看,管道基本完好,內表面無蝕坑、破損、裂紋等現象,未見有明顯腐蝕現象發生。2006年9月28日在這2口井的地面管線內部放置20#鋼腐蝕試驗試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試驗周期47d,除去表層油污後,仍可見金屬光澤,試片表面無蝕坑、破損等現象,在試驗期內腐蝕掛片未見有明顯腐蝕現象發生。

2.井下試片腐蝕現象不明顯

2006年9月28日,在芳190-138井油套環空內放置J55鋼腐蝕試驗試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試驗周期47d,也未見腐蝕現象發生。

3.腐蝕速率評價

芳48斷塊注氣試驗井組現場腐蝕試驗分析結果見表6-37。地面和井下試片均未見明顯腐蝕,介質腐蝕性等級為低級,平均腐蝕速率為0.0028~0.0032mm/a。

表6-37 芳48斷塊典型介質現場腐蝕試驗結果

分析芳48注氣試驗區地面及井下管柱腐蝕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油井含水率低。芳188-137井、芳190-138井基本不含水,芳190-140井含水也在10%以下,這是試驗井腐蝕較弱的主要原因;二是試驗周期短,對腐蝕試驗效果有一定影響。

(五)結論及認識

1)CO2驅油技術能夠使特低滲透扶楊油層建立起有效驅動體系,作為一項難采儲量動用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室內實驗測得扶楊油層最小混相壓力為29MPa,比原始地層壓力(20.4MPa)高8.6MPa,結合現場試驗氣油比變化規律綜合分析表明,芳48斷塊CO2驅油為非混相驅。

3)室內可行性評價實驗和油藏地質建模、數值模擬研究,較好地指導了試驗方案優化設計,礦場試驗表明,方案符合程度較高。

4)井溫、壓力梯度測試技術搞清了井筒中CO2的相態分布特徵;氣體示蹤及微地震氣驅前緣測試技術揭示了扶楊油層非均質性強的特點,有效指導了氣驅試驗的分析與調整。

5)脈沖注氣結合油井工作制度優化能夠有效解決因儲層非均質性強引起的油井受效不均衡,提高了CO2利用率;CO2吞吐作為注氣驅油的一項引效措施,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優點。

6)注CO2驅油實現了特低滲透扶楊油層的有效動用,主要表現在油井見效快、產量恢復程度高,見效高峰期的採油速度是同類型注水開發區塊的3倍以上;油井見氣後產量呈雙曲遞減。

7)適合CO2驅油的撬裝注氣裝置、KQ65-35-FF注入井井口、油管防腐和油井防氣工藝技術,基本滿足了試驗區開發需要。

8)油藏深部封竄技術抑制了CO2驅油過程中氣竄的影響,可作為提高注入氣波及體積、改善注氣開發效果的儲備技術。

J.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

閱讀全文

與成果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