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孫權勸學的成果是甚麼
緣由: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方法:但當瀏覽,見往事耳。語言: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到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成果: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貳』 勸學篇全文的思想成就
《勸學篇》又名《勸學》,是荀子的名作。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他是當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
在《勸學》里,作者否認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順應自然規律,「善假於物」的學習方法,揭示了學習的內部規律是知識的積累,並指出只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習,就能取得成效。這些觀點,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叄』 以勸學寫一篇關於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先生提出來的,他說:「我們正在跨入的21世紀,是知識和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將最大程度地決定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化的提升。知識是推動發展的最重要工具,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相信這是他對自己的成功經驗的最精闢的總結。他還製作了一系列知識改變命運的電視短片,將這個觀念傳遞給更多的人,未來無疑將會有更多的人從中獲益,抓住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
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知識一直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不會忽視學習和知識的重要性。例如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個人如果想出人頭地、成就大業,必須具備五個條件,就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我們祖先早就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具備了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話中的所謂「命」、「運」、「風水」 實際上都是無法捉摸、不可掌控的東西,而「陰德」——做好事的回報,同樣是無法預期的。這五個條件中,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讀書」,所以,認真努力地 學習是我們改變自己命運唯一的方向,古今中外無數傑出優秀的人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個道理。例如,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的陳章良先生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 《東方時空》節目采訪時就強調:進入大學讀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他以後所有的成功都源於此。陳章良出生在福建沿海一個偏僻的漁村裡,9歲才上小 學,但26歲時他成了中國國家「863」高技術專家委員會最年輕的專家,35歲擔任北大副校長,現在已經是中國科學家協會最年輕的常委。這就是知識改變命 運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在過去的農業經濟時代,人們所依靠的最大的財富和支撐就是土地;到了工業經濟時代,最大的財富就是資源,誰擁有資源、能源誰就擁有了財富;而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識。不僅如此,知識財富還是一個永遠不會貶值、不會喪失的財富。在農業時代,如果 一個人擁有價值200萬土地,當地價下滑,他的財產就會減少,而一旦把土地賣掉,它就不再屬於你了;在工業時代,你的工廠、設備都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或經 濟危機而大幅貶值。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你的頭腦、你所擁有的知識財富決不會因為曾經賺過200萬之後就變得不值錢,而是恰恰相反,具有的更高的價值。所 以,知識經濟是我們獲得最大財富的根本條件,是現代成功不可或缺的主體。
『肆』 孫權勸學的成果是
成果: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白話釋義: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北宋·司馬光《孫權勸學》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白話釋義: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像我?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寫作背景:
三國時期,吳軍大將呂蒙年少時不愛學習,後來聽從孫權的勸告,「篤志不倦」地博覽群書,學問大進。此文即是司馬光根據這一史料整理改寫而成。
文章賞析: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
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記錄人物的幾次對白,卻傳神生動地塑造出了兩個藝術形象。先看孫權。作為吳國之主,他能夠關心下屬,鼓勵呂蒙要多學習:「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比較堅定有力。
當呂蒙找借口推辭時,他不急不惱推心置腹地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先聲明要求他讀書的目的並非使他棄武從文,成為書生,而是在博覽群書中了解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增加自己的見識與才智,這種循循善誘的親切語氣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後他又針對呂蒙所謂「軍中多務」的借口,進一步開導,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
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勸導呂蒙。
整個對話之中,孫權絲毫未擺當權者的架子,不以威壓的方式逼迫呂蒙去讀書,這一番娓娓道來的談話卻更令人信服。
他的談話是親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長者而非王者的風范。再看呂蒙。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
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鑒》書局所在地。這里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
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范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
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范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後,便把《資治通鑒》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
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伍』 勸學論文1000字左右
論文可以幫你寫的,沒問題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
論文題目
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
『陸』 《荀子》一書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這時候才可謂之成人,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後,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後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後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柒』 孫權勸學的原因孫權學習的方法孫權勸學勸的語言孫權勸學的成果都用原文回
原因: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你現在手握權柄,不可以不讀書。)
方法: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
語言: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語氣詞,通「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只不過希望你大略有個印象,知道歷史就夠了。如果說沒有時間,誰能比我更忙,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
成果: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時代的呂蒙。)
孫權勸學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語氣詞,通「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lù)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7)勸學成果擴展閱讀:
《孫權勸學》是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創作的一篇記敘文。選自《資治通鑒》,文題為後人所加。此文既記敘了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之後大有長進的故事,也贊揚了孫權、呂蒙認真學習的精神,並告誡人們學習的重要性。
此文簡練生動,首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更是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風采。
主題思想
此文記敘了三國時期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而使才略有了驚人的長進,並令魯肅為之嘆服、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應當好學、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重要性。[3]
藝術特色
此文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先前史書中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而其主要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捌』 關於勤奮才能出成果的格言
勤奮出才能,勤奮出成果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勤奮格言警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東漢 張衡 《應閑》)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春秋 孔丘 《論語.述而》)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西漢 韓嬰 《韓詩外傳》卷三)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 諸葛亮 《誡子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春秋 孔丘 《論語.學而》)
★學不可以已。(戰國 荀況 《荀子.勸學》)
★好學近乎知。(戰國 子思 《禮記.中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 《勸學》)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東漢 王充 《論衡.實知》)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 杜荀鶴 《題弟侄書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春秋 孔丘 《論語.泰伯》)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晉 陳壽 《三國志.魏書》)
★業精與勤,荒於嬉。(唐 韓愈 《進學解》)
★讀書勤乃有,不勤腹中虛。(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戰國 荀況 《荀子.勸學》)
★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南北朝 顏之推 《顏氏家訓》)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清 俞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戰國 子思 《禮記.中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北宋 蘇軾 《晁錯論》)
★不勤於始,將悔於終。(唐 吳兢 《貞觀政要》)
★志不強者智不達。(春秋 《墨子》)
★勉之期不止,多獲由於耘。(北宋 歐陽修 《送唐生》)
★君子力學,晝夜不息也。(東漢 佚名 《太平經.力行博學訣》)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南宋 岳飛 《滿江紅》)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南宋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寶劍香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南宋 陸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當代 王芸生 1901-1980)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當代 華羅庚 1910-1985)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清 袁牧 《隨園詩話補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戰國 《禮記.學記》)
★學必習,習必熟,熟必久。(南宋 胡宏 《鬍子知言.義理》)
★君子之學,死而後已。(清 顧炎武 《顧亭林詩文集》)
★人生之初,不食則死;人之幼稚,不學則愚。(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
★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清 鄭板橋 《題聯》)
★不教一日閑過。(現代 齊白石 《南瓜題跋》)
★百倍其功,終必有成。(近代 康有為 《中庸注》)
★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陳毅 《示丹淮,並告吳蘇、小魯、小珊》之二)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北宋 蘇軾 《雜說.送張琥》)
★對搞科學的人來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全速前進》)
★年齡有老學無老,思想不休死後休。(蔡尚思 《自勉》)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華羅庚 《給青少年一封信》)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 范曄 《後漢書》)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葉劍英 《攻關》)
★愛好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郭沫若 《天才與勤奮》)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東漢 班固 《漢書》)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