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綜合:近期,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此外,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雲大發現高血壓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肖春傑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最新從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中研究發現神經纖維瘤 、高血壓、多指(趾)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此發現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罹患這三種疾病者可以根據其基因而「對症下葯」。
據了解,不久前在此間的雲南大學建成的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擁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國五十四個少數民族的DNA樣品,覆蓋了全中國十六個省和雲南十四個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樣品,是目前國內外樣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齊全的基因庫。
肖春傑教授稱,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Y-DNA(父系遺傳)、mtDNA(母系遺傳)和常染色體上共四十七個已知位點的基因頻率或單倍群頻率。此外還發現七種新單倍群;發現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與雲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麗江納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會中的走婚制度,並確定了高血壓、多指等疾病相關基因。
他說,雲南為人類遺傳學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庫建成後,國內外知名學者紛紛而至,力圖在少數民族基因中尋找不同的遺傳結構特點和多態性,且希望在雲南少數民族基因庫基礎上,擴建一個包括疑難病症家系在內的隔離人群基因庫。
目前,人類已肯定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和性狀已達六千六百多種,另外還有眾多的多基因遺傳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種不同方式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染色體病尚待研究。
肖春傑表示,今後還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國資源共享的資料庫,把全國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來,對患者做到真正的「對症下葯」。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於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淺層腫瘤治療裝置最近建成,已進行了動物試驗、技術鑒定並制定了治療計劃,目前正在辦理進入臨床治療的報批手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人詹文龍透露,這套裝置投入使用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4個具備重離子治癌能力的國家。
重離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號元素重並被電離的粒子。詹文龍說,利用重離子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最小,對腫瘤療效最佳,可以准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重離子束在物質中的劑量損失集中於射程末端,這種物理學特性使之成為治療腫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醫學物理課題組負責人、研究員張紅透露,世界上許多有重離子加速器的國家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重離子束治癌裝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使得重離子束治癌成為放射治療領域的前沿性研究熱點。
詹文龍表示,重離子治癌仍屬研發階段,還有一些基礎問題、技術與方法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楊業華等主持的"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項目,2004年12月通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局主持的專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研究所創建的技術平台具有較強操作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成果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為國際先進。
為改善棉種性狀、降低栽種"門檻",專家設想將源於發根農桿菌的"人工重組生根基因"(rol基因)轉移到栽培的陸地棉品種中,以增強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發育狀況,解決棉花移栽難以成活、緩苗期長、後期易早衰的問題。對南方棉區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營養缽育苗的移栽工序,從而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大量節約勞力和生產成本。
"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被列為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與利用"下屬子課題立項後,楊業華教授等通過研究攻關,創建了以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台,通過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繞過了傳統方法的技術難點,縮短了獲得轉基因棉花植株的時間。
基於這一方法,研究者將rol生根基因轉化陸地棉品種,獲得了生根抗病豐產品系、生根抗蟲豐產品系、優質纖維品系和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潛力的棉花轉基因材料。培養出三個高產優質、纖維品質好、皮棉產量高、具有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時還獲得了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一些常見病、疑難病的治療又有了新途徑。今天上午,由青醫附院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聯合出資建立的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在青醫附院正式揭牌,重點研究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據了解,該中心內設立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幹細胞研究室、幹細胞低溫保存庫、導管室等機構,重點研究幹細胞體外建系和定向誘導技術,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共建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植物分子育種中心」(以下簡稱石家莊育種中心)在石家莊市農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出席揭牌儀式。
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它的成立對我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據了解,石家莊育種中心成立後,將以小麥、棉花、大豆等為研發的主要目標作物開展研究:圍繞生態農業和優質高效農業對作物品種的要求和作物育種的實際情況,由單方或雙方合作克隆相關目標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以及優良的種質材料,通過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高效地應用於育種研究,選育符合生產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麥(或其它作物)新品種。成果選育出來後,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將利用現有的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種子產業體系,對其進行推廣和產業化開發,使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② 我國現在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是什麼產生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又是什麼
前年有菠菜捕光蛋白復抄合物晶體結構作為Nature的封面文章發表,被稱為近年來我國生物學領域最傑出的成果
之一。
去年有關於呼吸鏈蛋白復合物晶體結構在Cell上發表。去年一共發了四五篇在Cell上面,你可以去查一下。
今年中科院,清華和農大各發過CNS的文章。
發CNS差不多就是世界頂級水平了,不過太少。
③ 請列舉我國在微生物方面取得的成就
1、各種有機酸發酵就是利用微生物獲得的
2、我國八大白酒、還有啤酒和紅酒的發酵也是通過微生物來完成的
3、利用微生物發酵產生醫療用的各種抗生素和疫苗
4、利用微生物來治理環境污染
5、利用微生物來進行細菌冶金
上面領域我們國家都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
特殊成就:我國科學家首次分離獲得沙眼的病原體,確認是衣原體!
利用畢赤酵母作為宿主細胞高效表達生產所需的酶制劑和有機酸
④ 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成果
2011年啟動的我國微藻能源方抄向的首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微藻能源規模化制備的科學基 礎」,2月19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興科技城正式啟動。項目由華東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江西新大澤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組 織實施。項目的依託部門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依託單位是華東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元廣教授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 目前,生產生物柴油所用原料均靠種植油料植物,棕櫚樹、麻風樹、油菜等。由於油料植物的油脂面積產率不高,大力發展生物柴油必然要佔用大量耕 地,影響糧食生產。
⑤ 我國近年來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國最大天然橡膠基地海南成功試制航空輪胎膠 (2003年09月16日)
上校捨身喂蚊研究登革熱 填補世界蠓類研究空白 (2003年09月16日)
天津建成亞洲最大心血管病醫院多項指標創第一 (2003年09月15日)
中國科大利用納米技術研製出綠色環保塗料 (2003年09月12日)
中國醫學科學院稱:非典疫苗人體實驗下月進行 (2003年09月12日)
中國創傷膿毒症研究又有新進展 (2003年09月12日)
我國光身雜交水稻研究獲重大突破 (2003年09月10日)
中國新研製的改進型直升機完成高原風險科目試飛 (2003年09月10日)
中國研製成世界首例重組改構人腫瘤壞死因子葯物 (2003年09月10日)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新抗體 (2003年09月10 )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新抗體 (2003年09月10日)
我國實施斷指(肢)再植術40年 成活率在90%以上 (2003年09月09日)
我國今年已人工繁育成活10隻大熊貓 (2003年09月09日)
無人飛機首次升空偵察臭氧 為北京環保提供參照 (2003年09月08日)
中國發明水面救助機器人 最大續航能力達4.8公里 (2003年09月08日)
北京工大利用活性氧消毒機滅活SARS病毒成功 (2003年09月05日)
我國建設起抵禦瘋牛病技術屏障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09月05日)
新型高原軍用工程機械通過試驗 居世界先進水平 (2003年09月05日)
「神舟」飛船將「飛」赴浙江展示中國航天成就 (2003年09月04日)
上海醫院治癒重症帕金森病患者 創下世界首例 (2003年09月04日)
蘭州軍區高海拔地區高危病防治填補國際醫學空白 (2003年09月04日)
成飛董事長:梟龍是國內首架全數字設計的飛機 (2003年09月04日)
寧鞍山:胚胎冰封兩年 重在母體「復活」 (2003年08月14日)
國家航天局:中國空間碎片研究已進入攻堅階段 (2003年08月14日)
我國首輛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一號」在滬誕生 (2003年08月11日)
我國要建全球生物安全最高級實驗室 巨資打造P4 (2003年08月11日)
新技術支持手機欣賞三維圖像 可看房購車 (2003年08月08日)
我國第二次北極科考隊首戰告捷 機器人下水 (2003年08月07日)
"渦流制動"通過驗收 中國磁懸浮技術獲重大進展 (2003年08月06日)
我國第一款家用「電子警察」軟體上海面世 (2003年08月06日)
我國建成亞洲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 (2003年07月30日)
雲南一院士獲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獎金300萬元 (2003年07月25日)
我國科學家在太空誘變腫瘤細胞實驗取得成果 (2003年07月22日)
國產支線飛機進入詳細設計階段 9月驗明正身 (2003年07月11日)
中國十大科技前沿人物評選活動揭曉 (2003年07月11日)
各國火星探測活動此起彼伏 中國何時開始火星夢 (2003年07月10日)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未來20年目標:打好兩大攻堅戰 (2003年07月08日)
德日中韓科學家合作破譯黑猩猩的第22對染色體 (2003年07月04日)
五年投入資金67億元 中國技術創新試點成績斐然 (2003年07月03日)
中國首個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醞釀六年今天起聯試 (2003年07月03日)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⑥ 你還了解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哪些成果
1. 2010年立項、2011年啟動的我國微藻能源方向的首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微專藻屬能源規模化制備的科學基 礎」,2月19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興科技城正式啟動。項目由華東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江西新大澤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組 織實施。項目的依託部門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依託單位是華東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元廣教授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 目前,生產生物柴油所用原料均靠種植油料植物,棕櫚樹、麻風樹、油菜等。由於油料植物的油脂面積產率不高,大力發展生物柴油必然要佔用大量耕 地,影響糧食生產。而微藻種類繁多、分布廣、繁殖快,是最簡單、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它可直接利用陽光、CO2及N/P等簡單營養物質快...
⑦ 請你舉例說明近年來我國在生物科學方面取得了那些成果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震驚了世界.
旭日干培育出世界首例試管山羊和國內首胎、首批試管綿羊、試管牛,並建立了規模化生產試管牛、羊的整套技術工藝.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試管內雜交育種技術,為家畜改良和育種開創了新的技術途徑.
⑧ 你還了解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哪些成果
1、中國在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與應用、轉基因植物研究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也日臻完善,廢水處理新型反應器和新工藝的開發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3、一大批生物技術成果或已申報專利,或進入臨床階段,或正處於規模生產前期階段,若干生物技術公共研發平台初步形成;
4、中國的基因檢測服務能力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出口葯品已從原料葯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制劑拓展,高端醫療器械核心技術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價格;
5、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發酵產業產品總量居世界第一。
(8)我國生物成果擴展閱讀:
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傳統生物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傳統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釀造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微生物發酵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就是以基因工程為首要標志。
現代生物技術在70年代開始異軍突起,近一、二十年來發展極為神速。它與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並列為影響未來國計民生的四大科學技術支柱,被認為是21世紀世界知識經濟的核心。
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醫葯衛生、食品輕工、農牧漁業、能源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環境保護等幾個方面。其中醫葯衛生領域是現代生物技術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成效最顯著、發展最迅速、潛力也最大的一個領域。
⑨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9)我國生物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⑩ 例舉我國在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
1965年9月,上海生化所王應睞、鈕經義、鄒承魯等,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汪猷等,北內京大學化學系邢其毅等容共同協作,經過6年零9個月的艱苦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1981年11月,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生物系和上海試劑二廠等單位協作,在王應睞、汪猷的領導下,王德寶等人經過13年的努力,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合成產物具有與天然轉移丙氨酸相同的生物活性。
7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沈善炯在固氮基因方面的研究中測得 nif基因的物理間距,矯正了國外關於 nif基因組分為兩簇,其間有靜止區的論點。
雜交水稻方面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