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種植初有成果

種植初有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30 11:41:24

1.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俗語是形容什麼

釋義 種什麼,收什麼。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就會收獲多少成果

有一個寓言是這樣的:
一次,漁夫出海,偶然發現他的船邊游動著一條蛇,嘴裡還叼著一隻青蛙。漁夫可憐那隻青蛙,就俯下身來從蛇口救走了青蛙。但他可憐這條飢餓的蛇,於是找了點食物喂蛇,蛇快樂地遊走了。漁夫為自己的善行欣慰。時過不久,他突然覺得有東西在撞擊他的船,原來,蛇又回來了,且嘴裡還叼著兩只青蛙。

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獎勵得當,種瓜得瓜,獎勵不當,種瓜得豆。經營者實施激勵最犯忌的,莫過於他獎勵的初衷與獎勵的結果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馳。

2. 初一去田地種植後的感想

轉眼間,時間過的真快,數一年如一日。又到了秋高氣爽的秋季,到處開滿的鮮艷芬芳的花兒也都謝了,只有那些金菊還在毅然開放;還有那些鳥兒也哼著小曲——小鳥也回歸到了屬於自己的家,唯獨那金黃的玉米在那高高的站立著。
今天我帶著熱情滿懷的心情來到金色的田野里,只見玉米歪著大穗子,粒兒突破包殼的束縛,向人們炫耀。有的玉米的葉子是暗綠、枯黃和鐵紅色相夾雜,棒子正熟,纓纓子成了黑紅色。還有的玉米全掛纓子,淡黃的、紫紅的、粉白的,遠遠望去就像一排排挺立著的梭膘。那鼓鼓的玉米來得那麼的生機勃勃。不是我在吹牛,這些玉米大約有黃瓜的兩三倍長,這生機勃勃的玉米,怎能會忘記那些農民伯伯的辛勤和汗水呢?
想到這一點兒我眼前彷彿出現當時勞動人民種植玉米的情景,他們使用了五步曲:一春天來了,人民們用犁耙把田裡的泥土翻鬆,為種植玉米准備舒服的家;二然後在田地上播灑種子,彎著腰把種子點進;三播灑完種子就開始往田裡澆水,忙完一天,晚上一回到家都累的腰酸背痛,連腰桿都挺不直了;四漸漸地玉米不斷的開始長大,綠油油的一大片,農民伯伯又要辛苦地為玉苗除草、噴葯、施肥……
五到了秋收的季節,也是玉米成熟的季節,農民伯伯起早貪黑,收割玉米。把玉米在桿上摘完後還得用手板,把一顆顆像珍珠似的玉米粒板掉,農民伯伯的雙手都被磨出了水泡。你想一想一棵棵玉米,包含了農民伯伯多少辛勞和汗水呀!當然也包括天災。比如趕上蟲災,農民害怕把自己辛苦種的糧食被其它昆蟲咬掉,農民伯伯自然不是吃素的,拿起手中高科技配製的殺蟲劑往上一噴,什麼問題都給解決了,他們利用科學種植法,一定產量大增。是呀!在農業上農民伯伯都能用聰明的智慧來戰勝困難,哪我們在學習中,難道連努力和勤奮這四個字都做不到嗎?
通過他們的種植五步曲,我也對自己研究了我學習的五步曲:一「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利用早上最好的朗誦背誦的時間,將英語單詞和重點句子一一搞定,語文要求背誦的課文當然要背熟;二為了提高閱讀能力,在家建立了圖書角,同學們紛紛來我家,比著看書,寫出自己的讀後感和心得。三為了上課能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識,就利用晚上先把第二天學的課程預習一遍,做到更好的充分准備。四提高寫作能力,堅持在校訊通博客里一星期最少要錄入一至兩篇的博文,多與博友們走訪交流;五多做一些題,檢驗自己的勞動成果。通過我的五步曲,只要堅持,我相信,自己一定也能像農民伯伯一樣取得豐碩的成果。
我要不斷告誡自己:「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來成功。而不能像拔苗助長那些人一樣,平時不勞而獲,到收莊稼時,卻想一拔而出,最後那些禾苗一個個被萎了。
所以,只有經過風雨的人,才會換來彩虹,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3.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

4. 種植牙從初期到成功有牙需要多長的時間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植牙癒合能力不同,基本從初診檢查口腔牙齒情況和身體狀況,至植入種植體與牙槽骨融合,安裝基台和牙冠,完整的種植牙的修復需要3—6個月左右,同事在合生齒/科做的種植牙,3個多月就完成了。

5. 遺傳育種成果調查表

看網站:分子遺傳育種
或者:http://www.bioon.com/Index.asp
絕對有你要答案!

去找找下邊的文獻全文看看吧:
遺傳育種
AFLP分子標記在玉米優良自交系優勢群劃分中的應用 吳敏生 王守才 戴景瑞 《作物學報》 2000 26(1)

摘 要:利用AFLP分子標記技術研究了17個玉米優良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4個AFLP引物組合分別擴增出30、30、44、41條多態性帶,平均每個引物組合擴出36.25條帶,4個引物組合共擴增出145條帶,每一個引物組合都可將17個自交系完全分開。利用AFLP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將17個優良自交系聚為6群,結果表明,用AFLP標記進行玉米優勢群劃分與自交系系譜親緣關系基本一致,AFLP技術可以用於玉米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和優勢群劃分。

從事緊湊型玉米育種的回顧與展望 李登海 《作物雜志》 2000 (5)

摘 要:從探索我國玉米高產道路,進行夏玉米高產攻關研究開始,講述了在高產試驗中從平展型玉米雜交種發展到應用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歷史過程,並通過緊湊型玉米與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較試驗,證明了緊湊型玉米較平展型玉米的增產作用,結合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生理特徵,探索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創造出16444.35kg/hm2的夏玉米高產記錄。選育出20多個被全國玉米育種單位廣泛應用的緊湊型玉米自交系,所選育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佔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3以上。推動了我國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事業的發展。本文對緊湊型玉米育種的發展提出了作者的觀點。

帶遺傳標記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發現及遺傳和利用研究 林曉怡 楊典洱 林建興 《作物學報》 2000 26(2)

摘 要:1992年在玉米族遠緣雜交組合3402F3(丹340×403-2)中首次發現帶標記性狀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遺傳分析結果表明,不育性受1對隱性基因控制。當不育株(A)與可育株(B)進行兄妹交,育性分離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後代,可育株與不育株的分離比例為3∶1。連鎖遺傳分析結果證明,不育基因(ms °)與標記性狀基因(plf)緊密連鎖,未發現有交換現象,它們可能位於同一染色體同一位點上。經過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選出幾個高產核不育兩用系。通過測交篩選出一個強優勢高產恢復系HR-1。利用高產核不育系與強優恢復系配製出兩個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小區(0.0066hm2)產量分別為72.0kg和78.1kg,比對照掖單13號增產18.6%和28.7%。本文還討論了帶遺傳標記的高產核不育兩用系的應用前景,並提出進一步研究ms°-plf基因的設想。

利用SSR標記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遺傳變異 李新海 傅駿驊 張世煌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2)

摘 要:利用SSR標記研究了21個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遺傳變異,初步進行了雜種優勢群劃分。從69對SSR引物中篩選出43對擴增產物具有穩定多態性的引物。43對引物在供試材料中共檢測出127個等位基因變異,每對引物檢測等位基因2~7個,平均為2.95個;平均多態性信息量為0.511。21個自交系之間的遺傳相似系數變化范圍為0.480~0.768,平均為0.627。 UUPGMA 聚類分析結果表明,供試自交系可分為2個類群。黃早四自成1群;其餘20個自交系又分為5個亞群。生產上利用的高產雜交組合的親本均屬於不同的類群(亞群),而在類群(亞群)內未發現高產組合。研究發現8對具有較高多態性信息量的引物,利用這些引物可以對供試材料進行初步鑒定。研究表明,利用SSR標記可以進行玉米自交系遺傳變異分析,並用於雜種優勢群劃分。

我國21世紀玉米遺傳育種工程技術展望 李晚忱 榮廷昭 《玉米科學》 2000 8(2)

摘 要:介紹了國外玉米遺傳育種工程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動態,根據我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工作面臨的艱苦任務和有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了21世紀初的發展策略。

玉米三種遺傳效應研究現狀與技術集成 段民孝 宋同明等 《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通過大量詳實資料,對玉米雜種優勢、雄性不育、油分基因花粉直感等三種遺傳效應的研究歷史與現狀作了詳細概述,根據相關的遺傳理論與實踐,提出了將三種遺傳效應進行技術集成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種高產優質玉米生產模式,有可能是未來玉米生產的發展方向。

山東省八九十年代玉米雜種優勢模式的利用 宋再華 史新海 彭守華 於福新《雜糧作物》2001,2

摘 要:通過對山東省1980~1999年生產上推廣的37個主要玉米雜交種進行分析,總結探索出山東省八九十年代有10種雜種優勢主體模式和19種子模式。其中,應用最多的主體模式為BSSS群×唐四平頭群,子模式為8112亞群×唐四平頭群、XL80亞群×唐四平頭群和C103亞群×唐四平頭群。

玉米輪回選擇的現狀與展望 謝俊賢 《雜糧作物》2001,2

摘 要:系統回顧了國內外玉米輪回選擇的研究進展;扼要介紹了我國學者近年來提出的4種新的玉米輪回選擇改良方法;同時對有關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展望。

玉米產量性狀配合力遺傳分析 王向東 高根來 張風琴《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通過對8個中晚熟玉米自交系產量性狀進行雙列雜交分析,表明各個自交系產量性狀的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存在顯著差異,玉米雜交種F1的產量構成受到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對F1的作用大於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與一般配合力無明顯相關關系。因此在玉米雜交種組配與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顧雙親的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雜交優勢利用模式與選系模式的種質關系。

玉米主要品質性狀的配合力分析 祁新 趙穎君 鄔信康等《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採用不完全雙列雜交法,對普通玉米4個品質性狀(澱粉、油分、蛋白質、賴氨酸含量)的GCA和SCA及其相關進行了分析。同一品質性狀不同親本的GCA差異較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質性狀的GCA也有差異,同一品質性狀因組合不同而SCA也不一樣。親本自交系的GCA和SCA對雜種的品質性狀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Ⅷ.對玉米YⅡ-1不育胞質線粒體DNA RFLP分析 秦泰辰 徐明良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以玉米T、S、C群及新選育的YⅡ-1不育系為材料,用這4類群不育胞質線粒體DNA,經4種限制性內切酶酶切,長距凝膠分離酶切片段獲得高解析度的清晰譜帶。再以5種線粒體特異的基因片段作為探針與酶切條帶雜交,結果表明:T、S、C群表現較多差異的雜交帶型,持有明顯的多態性,YⅡ-1型雜交帶與T、S群區別明顯,與C群有少量差異。這為從遺傳組成上區分不育胞質類群和YⅡ-1型不育系的歸群提供試驗依據。

近等基因背景下對玉米胚乳突變基因ae的遺傳效應研究 滕文濤 宋同明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採用8個生產上常用的常規玉米自交系以及它們的ae近等基因系各組配16個組合進行裂區試驗。測定等基因背景各對組合的直鏈澱粉含量、千粒重、小區產量及其它農藝性狀。結果表明,純合aeae的組合與同型馬齒型組合相比千粒重、小區產量普遍降低而直鏈澱粉含量顯著提高,遺傳背景對ae基因的表達有重要影響,自交系和雜交種中可能存在著對ae基因表達不同數量的修飾基因。

利用RFLP和SSR標記劃分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駿驊 張世煌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利用RFLP和SSR標記對29個玉米自交系進行雜種優勢群劃分,篩選出56個多態性RFLP探針酶組合,66對多態性SSR引物,分別在供試材料中檢測到187個和232個等位基因變異。兩種方法比較表明,SSR標記的平均多態性信息量(PIC,0.54)高於RFLP(0.42);但對供試材料的遺傳多樣性評價基本一致,平均遺傳相似系數(GS)分別為0.64和0.62。綜合RFLP和SSR分析結果進行聚類分析,將供試材料劃分為四平頭,旅大紅骨,LSC,BSSS和PA五個類群,劃分結果與系譜分析基本一致,並把系譜來源不清的種質劃分到相應的雜種優勢群。其中PN群的確認,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玉米種質雜種優勢群的基本框架,為育種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玉米遺傳轉化系統的研究進展 王罡等 《遺傳》2001,1

摘 要:本文介紹了近年來玉米遺傳轉化系統的建立、基因導入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玉米野生近緣種類玉米的研究和利用 李冬郁等《玉米科學》2001,2

摘 要:玉米的野生近緣植物類玉米有兩個種,一為一年生墨西哥類玉米,一為多年生類玉米.多年生類玉米有兩個變種,一為四倍體多年生類玉米,一為二倍體多年生類玉米,它們是玉米屬中除玉米種之外的另外兩個種.這些野生種在自然界的嚴酷競爭和自然選擇條件下形成了許多優良特徵、特性,特別在抗逆性、抗病蟲害、品質等方面.將其有益基因導入到栽培玉米獲得豐富的多樣性的種質遺傳資源,以創建新的基因庫,是提高玉米育種水平和效率、加快育種進程的重要基礎和途徑.通過玉米與其野生類玉米雜交,我們正從其雜種後代中選育出大批在糧食用和飼料用等方面有利用價值的優良植株並建立株系,從中選育出了優良異源自交系並配製出優良雜交種用於生產。

分子標記在玉米遺傳育種中的應用 王彩潔等《玉米科學》2001,3

摘 要: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分子標記技術在玉米目標基因的標記、玉米自交系親緣關系與遺傳多樣性研究、QTL分析、雜種優勢研究中的應用.

3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及分組鑒定 李晚忱等《作物學報》3

摘 要:從地理遠緣雜交和親緣遠緣雜交群體中,分離選育川G、類2、類3三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恢保關系鑒定和線粒體DNA的RFLP分析表明,三個不育系均屬C組細胞質雄性不育。但是,從線粒體DNA的RFLP帶型可以推斷,川G與類2、類3以及參試C組不育系屬於不同亞組,對克服C組細胞質雄性不育的遺傳單一性具重要意義。這三個不育系的不育性穩定且恢復容易,用以轉育的生產用不育系,已經推廣應用。

利用cDNA―AFLP技術研究玉米基因的差異表達 吳敏生 高志環 戴景瑞《作物學報》3

摘 要:利用cDNA-AFLP技術,對玉米強優勢組合和弱優勢組合及其雙親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長錐伸長期的基因表達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玉米強優勢組合和弱優勢組合的基因表達有明顯差異,基因表達有多種類型,表現出質和量的差異,不僅有增強,也有雙親沉默,弱優勢組合雙親沉默的數量在苗期和雄穗生長錐伸長期均高於強優勢組合,雜種優勢的大小可能與雙親基因間的抑制有關。

玉米細胞質線粒體DNA RFLP分類研究 李小琴等《作物學報》2001,4

摘 要:本實驗用4個酶、4個探針組成16個酶/探針組合對玉米N、T、C、S、WBMs、801CMS等細胞質進行了線粒體DNA(mtDNA)RFLP分析。一方面對玉米細胞質 mtDNARFLP 分類方法進行研究,證明只要酶/探針技術體系合適,可以通過該方法對細胞質進行快速准確地分類;提出探針的選擇是主要的,酶次之;認為PstⅠ/B30、HindⅢ/pBcmH3、BamHⅠ/pHJ2-7-1三個酶/探針可以作為mtDNA RFLP分類技術體系。另一方面,用 mtDNA RFLP分 類法把新發現的 WBMs 不育胞質劃分為S組,801CMS劃分為C組。

CIMMYT群體與中國骨幹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關系的研究 李新海等《作物學報》2001,5

摘 要:本文旨在採用NCⅡ遺傳交配設計,通過在武漢的兩年試驗研究10份 CIMMYT 群體與我國骨幹玉米自交系之間的雜種優勢關系,以探討利用外來種質拓寬我國玉米種質遺傳基礎的途徑.試驗結果表明:在與我國優良骨幹自交系交配的組合中,群體Staygreen、群體43-C11和群體21-C2三個群體穗部性狀表現較好,單株產量一般配合力高,表現出較高的利用潛力.在供試的50份組合中,有13份組合的對照優勢為正值,其中涉及到含有Tuxpeno血緣的3個群體(群體43-C11、群體21-C2、群體49-C6)的組合達8份,佔61.54%.在4份強優勢組合中,群體43-C11和群體21-C2參與形成的有3份.這些結果暗示我國現有的優良種質與Tuxpeno種質的配對有可能組成具有較大潛力的雜種優勢模式.A8833和A9245群體諸性狀一般配合力表現較差,與供試的我國骨幹玉米自交系的雜種優勢較低.群體32、基因庫19-C19、黃粒綜合種C3和P500四個群體農藝性狀一般配合力表現中等,產量一般配合力不高,但可以作為特殊種質資源加以利用.本文的研究結果為有效利用這批外引種質提供了重要信息。

優質蛋白玉米自交系產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雜種優勢模式的初步分析 番興明等《作物學報》2001,6

摘 要:對從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引入的及省內自育的10個優質蛋白玉米(QPM)優良系進行了配合力分析及雜模式的初步研究.通過部分雙列雜交獲得45個雜交組合,並種植在雲南省的3種不同生態條件下進行觀察鑒定.產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之間、環境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而重復之間不顯著;產量的一般配合力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的差異不顯著.雜交組合CML147噪ML23具有最高產量(8512.95kg/hm2),雜交組合YML102噪ML12具有最低產量(1486.05kg/hm2).自交系YML23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最高(90.90),自交系CML149(35.19)和CML147(30.57)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也較高;而自交系CML174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最低(-66.23).自交系CML140與YML102具有最高的產量特殊配合力效應值(95.95),自交系CML140與YML29產量的特殊配合力效應值也較高(86.31);而自交系YML12與YML102產量的特殊配合力效應值最低(-178.19).根據雜交組合產量性狀的配合力分析,可初步將這10個優質蛋白玉米自交系劃分為4個雜種優勢群和4種雜種優勢模式。

利用RFLP和SSR標記劃分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駿驊 張世煌等

優質蛋白玉米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丁占生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從遺傳規律、種質資源、品種選育3個方面對優質蛋白玉米研究進行了綜述。opaque-2基因可調節醇溶蛋白的合成,改善胚乳蛋白質品質;修飾基因可克服opaque-2基因的負面效應,作用機理可能與γ-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有關。將opaque-2基因和修飾基因導入普通玉米種質,選育出若干優質蛋白玉米基因庫、群體,並進行雜種優勢和配合力研究。今後應注重遺傳規律研究,為育種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熱帶、亞熱帶地區結合雜交種選育繼續拓寬遺傳基礎,溫帶地區應重點開展種質的引入、改良及創新研究,在育種工作中應用簡便、有效的品質檢測方法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

玉米根系性狀的遺傳及相關分析 王秀全 陳光明 何丹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對玉米根系性狀的遺傳及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各根系性狀在不同親本間存在真實的遺傳差異;不同親本之間,根系性狀的配合力存在顯著差異,這為組配出根系發達的玉米雜交種提供了遺傳基礎。同時根系性狀中氣生根條數、根鮮重、根乾重、根總長、根總條數等性狀的遺傳以加性效應為主,遺傳力較高,能穩定遺傳,其轉育及早代選擇有效。相關分析表明,氣生根條數與根鮮重、根乾重、根總長、根總條數、土壤中根條數正相關顯著或極顯著,可作為玉米育種根系選擇的指標。

玉米果穗苞葉性狀的遺傳分析 霍仕平 晏慶九 許明陸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採用NCⅡ交配設計,對玉米果穗苞葉數、苞葉長、苞葉寬和苞葉重進行了遺傳分析。結果表明:苞葉數和苞葉寬的遺傳總方差中,加性方差占絕大部分,遺傳上主要表現為加性效應,符合加性——顯性遺傳模型,兩性狀的廣義遺傳力(hB2(%)分別為54.69%和37.81%,狹義遺傳力(hB2(%)分別為49.42%和29.17%;苞葉長和苞葉重的遺傳總方差中,加性方差雖佔大部分,但非加性方差也約佔1/4,甚至接近1/2(苞葉重),遺傳上除主要表現為加性效應外,尚有顯性和上位性效應存在,兩性狀的hB2(%)分別為61.62%和93.01%,hB2(%)分別為43.43%和55.08%。在育種上,這4個苞葉性狀重點在於對親本的選配,但苞葉長和苞葉重還應重視等位基因的顯性效應和非等位基因間的上位性所產生的雜種優勢。

玉米人工合成群體配合力效應及遺傳潛勢研究 鐵雙貴 鄭用璉 劉丁良 《作物學報》 2000 26(1)

摘 要:選用6個自交系為測驗種,採用NCⅡ遺傳交配設計,對以我國西南地區優良玉米地方種質巫溪14,蘭花早和北美,熱、亞熱帶種質為主體的人工合成群體LBM、WBM、LLS、WLS和兩個美國優良群體BSSSR、BS16等6個群體的配合力效應及遺傳潛勢進行了系統評估。兩年兩地(武漢、安陽)的研究結果表明:LBM、WBM、LLS、WLS群體的單株產量GCA高於BSSSR和BS16;參試的36個組合中高產組合主要集中在以LBM、WBM、LLS、WLS為親本之一的組合中,其中WBM ?HZ85產量最高;根據SCA效應及產量表現,確定了若干雜種優勢配對模式;雜種優勢類群的劃分存在明顯的交叉,表明人工合成群體遺傳變異豐富、遺傳基礎復雜,具有較好的輪回選擇及組配優勢組合的遺傳潛勢。

玉米雜種優勢與種質擴增、改良和創新 張世煌 彭澤斌 李新海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遺傳基礎狹窄是當前玉米育種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據雜種優勢群和雜種優勢模式的原理擴增和改良玉米種質,將為育種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奠定基礎。我國研究雜種優勢群的技術路線可概括為系譜分析結合雙列分析、NC-Ⅱ設計和DNA分子標子技術的組合。當前,我國玉米育種主要使用3個雜種優勢群或5個亞群,2個主要雜種優勢模式或4個子模式。根據我國玉米生產和種質結構特點,制定了玉米種質擴增、改良和創新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外來群體接力改良、創造半外來種質和分析雜種優勢群與構建雜種優勢模式。雜交種選育技術的提高和雜種優勢模式的構建促進群體改良技術從群體內選擇轉變為群體間相互輪回選擇。相應的技術路線也要予以調整。

玉米種子純度檢驗方法研究 孔廣超 曹連莆 《種子》2000 (3)

摘 要:闡述了檢驗玉米種子純度的形態學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的研究及應用情況,並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進行了述評。

玉米株型性狀的遺傳參數研究 趙延明 王玲 王日方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選擇玉米株型性狀時應以GCA為主,重點考慮親本自身的性狀特點。株高GCA與穗位GCA、葉面積GCA,穗位GCA與葉面積GCA,葉長GCA與葉面積GCA,葉面積GCA與葉片數GCA之間相關顯著或極顯著,相互間選擇有促進作用。遼76、遼87、遼5088、沈137等自交系可根據育種目標加以利用。

雜種優勢模式在山東省玉米育種上的應用 陳舉林 王玉林 蘇波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山東省玉米育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遺傳基礎相對狹窄。主要種質分為改良Reid、Lancaster、塘四平頭、旅大紅骨和其它雜優種質群。改良Reid和塘四平頭雜優群起主導作用。主要雜種利用模式以改良Reid×塘四平頭,塘四平頭×其它種質、改良Reid×其它種質、塘四平頭×Lancaster、改良Reid×旅大紅骨為輔。應加強種質改良,豐富遺傳基礎,探索新的雜種優勢利用模式。

玉米分子圖譜的構建和遺傳多樣性分析 王天宇 黎裕 《玉米科學》 2000 8(2)

摘要:全面評述了近一二十年來利用分子標記技術構建分子標記圖、進行遺傳多樣性評價及雜種優勢預測的研究進展。

玉米單交種選育存在的不足及彌補措施 於秀榮 邢吉敏《河北農業科學》4(2) 2000 6

摘要:玉米單交種的選育越來越集中在幾個骨幹自交系,造成種質遺傳基礎狹窄。為拓寬種質遺傳基礎,應進一步發掘和引進種質資源,採用群體改良和生物工程技術選育自交系。

帶遺傳標記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發現及遺傳和利用研究 林曉怡 楊典洱 林建業 《作物學報》 2000 26(2)

摘要:1992年在玉米族遠源雜交組合3402F3(丹340X403-2)中首次發現帶標記行狀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遺傳分析結果表明,不育性受1對隱性基因控制。當不育株(A)與可育株(B)進行兄妹交,育性分離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後代,可育株與不育株分離的比例為3:1。連鎖遺傳分析結果證明,不育基因(MS0)與 標記性基因(PLF)緊密連鎖,未發現有交換現象,它們可能位於同一染色體同一位點上。經過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選出幾個高產核不育兩用系。通過測交篩選出一個強優勢高產恢復系HR-1。利用高產核不育系於強優勢恢復系配製出兩個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小區(0.0066HM2)產量分別為72.0KG和 78.1KG,比對照掖單13號增產18.6%和28.7%。本文還討論了帶遺傳標記性狀的高產核不育兩用系的應用前景,並提出了進一步研究MS0-PLF基因的設想。

矮生玉米的遺傳與育種 閻淑琴 《玉米科學》 2000 8(2)

摘要:簡單的概述了矮生玉米的遺傳規律。回顧了我國矮生玉米育種及其發展概況。並結合嫩江農科所育種實踐,論述了矮生玉米的研究使用及其發展前景。

爆裂玉米的品質及其選育 曾三省(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100081)1999,7(1).—14~17

摘要:本文對爆裂玉米的品質及其測定作了介紹,並對影響爆裂玉米最重要的品質特徵爆裂膨脹性的因素進行分析,還論及爆裂玉米品種的選育方法。

多胞質玉米胚乳澱粉粒性狀的掃描電鏡觀察 李敬玲(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 北京 100101),賈敬鸞,劉 敏… 遺傳學報.— 1999,26(3).—249~253

摘要:11種多胞質系玉米胚乳澱粉粒的掃描電鏡觀察表明:不同的細胞質對細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種甜質胞質玉米的胚乳澱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緊密,存在一定的共性;這11種玉米胚乳澱粉粒的平均直徑為9.78μm~14.69μm,通過玉米胚乳粉粒形狀特徵的觀察,在玉米澱粉性狀和玉米籽粒的商品價值關繫上進行一定程度探索,為玉米的進一步發展和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黑龍江省玉米品種發展歷程及其遺傳組成分析 李春霞(黑龍江省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150086),蘇俊 玉米科學.—1999,7(1).—36~40

摘要:本文通過對黑龍江省1980~1997年18年間種植面積在1.0萬hm2以上的玉米雜交種情況及其遺傳組成分析,結果表明我省玉米品種的變化特點是:80年代中前期以自育、早熟品種為主,單、三、雙交種同時並用80年代後期應用的中晚熟品種(如四單8、吉單101等)多為從吉林、遼寧等省引入的;90年代應用的優良品種以四單19、本育9、龍單13為主。同時還可以看出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種的種質:在80年代集中在甸11、Bup44、大黃等幾個骨幹係上,90年代逐漸轉向以Mo17類亞群、塘四平頭群為主階段。應用的親本材料過度集中造成了我省玉米種質遺傳基礎日趨狹窄。因此玉米育種工作應加強基礎材料的改良研究與開發利用研究,從而拓寬基因資源,解決我省玉米育種種質資源缺乏,遺傳基礎狹窄的問題。

幾個玉米自交系主要數量性狀配合力分析 / 敖 君(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農科所 157041)//玉米科學.—1999,7(1).—41~42

摘要:按(P1× P2)不完全雙列雜交設計,分析了5個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禿尖、穗粗、行數、行粒數、軸粗、穗重和單株產量9個性狀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結果表明禿尖、行粒數、軸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響,其餘5個性狀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應同時存在。

利用DNA指紋鑒定玉米雜交種純度及其真偽技術的研究 / 趙久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 100089),郭景倫,孔艷芳 … // 玉米科學.—1999,7(1).—9~13

摘要:從500個隨機引物中篩選出30個在玉米上具有較好多態性的RAPD隨機引物,並進一步篩選確定了適合我國主要玉米雜交種及其雙親的特異引物,建立了相應的DNA指紋圖譜。雜交種的DNA指紋圖譜表現為父、母本雙親帶型的互補,均未出現互補帶型之外的新帶型。應用RAPD技術獲得DNA指紋圖譜的方法可以簡便、快捷、經濟、准確地鑒別玉米雜交種子純度及真偽。目前已進行了上百份的檢測實踐,無一差錯。

RAPD技術在玉米自交系親緣關系研究中的應用 / 孫致良(萊陽農學院 265200),張超良,金德敏…//遺傳學報.--1999,26(1). --61~68

摘要:通國對我國正在使用的12個玉米骨幹自交系的RAPD分析,從220個Operon引物中篩選出12個能產生穩定的遺傳多態性的引物。利用這些引物擴增出的指紋圖譜,進性聚類分析,可將全部供試自交系分成3個類群。第1類群包括黃早4系統的5個自交系;第2個類群包擴478和488兩個姊妹系;第3類群包括5個關系較遠的自交系,其中3個來自美國,1個是全部中國血統,1個既有美國血統又有中國血統。這個結果與根據各個自交系的已知系譜確立的親緣關系基本一致。

RAPD分子標記與玉米雜交種產量優勢預測的研究 / 吳敏生(中國農業大學遺傳育種系 100094),王守才,戴景瑞 / 遺傳學報.-1999,26(5).-578~584

摘要:以24個優良玉米自交系按NCⅡ(11×13)設計組配成143個單雜交種為材料,利用RAPD分子標記技術研究玉米雜交種優勢群劃分,遺傳距離(GD)與特殊配合力、雜種產量、雜種產量優勢(MH)的關系。結果表明:⑴RAPD技術可用於玉米雜交優勢群劃分。⑵親本遺傳距離與雜種產量優勢、雜種產量、特殊配合力有一定相關關系,但決定系數很小,分別是10%、10%、15%,利用RAPD技術預測雜種優勢、雜種產量作用有限,應進一步研究與雜種優勢有關的數量性狀位點(QTL),從而使育種家預測高產組合成為可能。

玉米兩個RFLP標記的原位單雜交與共雜交定位的比較 / 杭超(武漢大學生命?/div>

6. 關於種植的句子

【第1句】一場毛毛雨剛過去,風里還帶著冬季的寒意和冰雪的味道。田野里的草子花卻冒著水霜開得茂盛,還有一種叫做黃花草的小朵小朵的黃花,也正是冬春交接時,就開遍了田野,遠遠望去,像金色的星星。它們是從風雪中一路走來的使者,在點綴早春的溫暖。正是在這個季節里,在乍暖還寒的田野,我看見了熟悉的姿勢——農夫播種的姿勢。這種姿勢帶著新翻泥土的芳香,以最優美的角度切入我的目光,以最佳的位置觸動我的心事。

【第2句】夏熱終於來了,投我以熱烈的擁抱,我用淚水告別了春的初暖,新翻的泥土,釋放了孤獨,著裝整齊地列隊迎接,等待了一冬的種子魚貫而入,狠了狠心,丟下你,還你自由,滿心期待碩果累累的秋。

【第3句】播下陽光的種子,會長出,美好的心情,開墾生活的荒地,讓愛的梨針,耕耘,心頭煩亂的憂愁,把雲朵種在黑夜,朝霞會長在燦爛的黎明,把想像撒向天空,翅膀會伸向無邊的宇宙,在文字里播種希望,田野長出畫意詩情,在書海里播下探索,理想在未來的港灣招手,每個人,都會在春天播種,播種,是一種快樂的勞動,勞動是一個民族的美德,秋天,會收到豐碩的成果。

【第4句】那些種子,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是嬰兒被母親抱進搖窩時的體驗,還是兒子被父親舉起拋向空中時的感覺?它們一心想著發育生長,一個勁地嚮往著夏天的翠綠和秋天的金黃…… 在播種人的姿勢里,我看見了父親愜意的表情,隨著種子一捧捧飛出,父親臉上的皺紋舒暢地展開,像多喝了一杯土谷酒,似醉非醉的模樣……

【第5句】我不曾追求太多,只求一縷陽光把我帶來,我不敢妄想成為一朵雲彩,讓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追隨而來,我不敢,不敢把所有的希望都建立於奢望,把所有的夢幻都造就成浪漫,我不敢,既然舉起雙手也不能摘到星星,就算潛入海底也不能捧起月亮,那麼,我們何不腳踏實地,在堅實的土壤上,播種快樂和幸福,播種光明與希望,不管明天的收獲有多少,哪怕只是夕陽染塵,哪怕只是風霜滿林,我也會興致索然,因為播種的是幸福,而收獲的卻是一份快樂。

7. 我國植物太空育種取得了哪些成果

科學家認為,太空育種主要是通過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植物種子的基因變異。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重力的影響,一旦進入失重狀態,同時受到其他物理輻射的作用,將更有可能產生在地面上難以獲得的基因變異。綜合太空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太空環境對植物種子的生理和遺傳性壯具有強烈影響,但是究竟主要是那些因素產生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至今還沒有定論。
經歷過太空遨遊的農作物種子,返回地面種植後,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型增大,產量比原來普遍增長而且品質也大為提高。
太空環境對植物基因產生影響已經得到各國科學家的證實。但是對太空育種原理的解釋仍在爭論之中。

一、什麼是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就是將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無法模擬的環境(高真空,宇宙高能離子輻射,宇宙磁場、高潔凈)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種的作物育種新技術。太空育種具有有益的變異多、變幅大、穩定快,以及高產、優質、早熟、抗病力強等特點。其變異率較普通誘變育種高3-4倍,育種周期較雜交育種縮短約1倍,由8年左右縮短至4年左右。
太空育種是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於一體的農業育種新途徑。是當今世界農業領域中最尖端的科學技術課題之一,通過已進行的太空農業試驗,植物、動物等生物體的許多特性奧秘被揭示。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個國家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二、太空育種成果
自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先後進行了10多次搭載,有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由於植物種子體積小,攜帶方便,在選育新品種方面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已進行搭載的有糧食作物類: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綠豆、豌豆、高粱等;蔬菜類:西紅柿、辣椒、黃瓜、甜菜、茄子、蘿卜等;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等;花卉有萬壽菊、雞冠花、三色槿、龍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葯材有黃芪、甘草;樹木種子有油松、白皮鬆及石刁柏,還有草坪種子。
通過太空育種,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變類型和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例如水稻種子經衛星搭載,獲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強、穗型大籽粒飽滿和生育期短的性狀變異。增產20%,單季畝產400--600千克,最高達750千克。蛋白質含量增加8%--20%,氨基酸總含量提高53%。 太空小麥培育出矮桿、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質含量高的豐產類型。
太空青椒枝葉粗壯,果大肉厚,免疫力強。單果重350--600克,單季畝產3500--4000千克,最高可達5000千克,比普通青椒增產20%--30%,經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檢測分析,太空青椒所含維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數減輕55%。
太空黃瓜,藤壯瓜多,瓜體奇大,單果重850-1100克,抗病力強。特別是雌花開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雖然它的皮厚了點,但瓜肉非常清涼爽口、汁多肉嫩。
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黑龍江農科院園藝所選育的「宇番一號」,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
「太空櫻桃番茄」,含糖量高達13%,與柑桔含糖量相當,口感鮮甜,可當水果食用。
太空西瓜的顯著特點是含糖量達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纖維少,個頭大,吃起來沙甜可口。
太空玉米能結出6-7個「棒子」,可長出5種顏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太空搭載的雞冠花、麥稈菊、蜀葵、矮牽牛等,都表現出開花多、花色變異、花期長等特點。尤其是粉色的矮牽牛,花朵中出現了紅白相間的條紋。更令人驚奇的是萬壽菊的花期竟延長到6個月以上。
游過太空的大蒜能長到近半斤重,太空蘿卜的幼苗讓害蟲敬而遠之,本來無法雜交的秈稻和粳稻自從周遊過太空後也能雜交了。
太空育種的效益和成果吸引了美國、俄羅斯,保加利亞、菲律賓等國家,都希望與我國合作。上天「修煉」回到「塵世」的太空種子,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必將灑播廣袤的大地,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太空食品,給人類帶來無限的福音!
三、太空植物敢吃嗎?
地面上普通的青椒、番茄、黃瓜,上天轉一遭回來,就搖身一變換了模樣。很多人都有些不放心,這些東西敢吃嗎?經科學家檢測分析,可以非常負責地告訴大家:經過太空育種的水稻依然是水稻,青椒依然是青椒,並無外來生物基因導入與整合,物種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這就比如DNA的基因排列是「1、2、3、4」,經太空育種後的基因排列是「1、3、4、2」,只是排序發生變化。而轉基因植物里則有「5」進來,所以就出現了"土豆吃出牛肉味","豬肉吃出菠菜"味之說。可見,太空育種與轉基因有著根本的區別。
明白了這個道理,當你看到經太空遨遊後的黃瓜像胳膊一樣粗,茄子如籃球一般大時,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美國曾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搭載的番茄種子及果實進行化驗分析,結論是:「無毒,可以食用。」聯合國的國際糧農組織、國際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聯合認定:太空種子是安全種子,太空種子培育出的農作物是健康食品。
四、太空育種的意義
人類的生存、生產活動隨著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最初的陸地、海洋、大氣層進入地球軌道空間和外層空間,並且開始適應、研究、認識、利用和開發太空環境,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偉大飛躍。
太空環境蘊藏著極其豐富和多種多樣的資源。太空育種這一選育良種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太空育種也是利用太空資源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先進的航天技術為快速培育優良品種及特異種質資源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為人類進入太空農業時代展示了美好前景。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經表現出高產、抗病、維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顏色等方面發生了變化。有的花期變長,有的縮短,原來紫色的花,能成為白色、紅色。
人類是要利用這些新品種帶來的特殊價值。一般來講,各地搭載的種子都是選擇當地增值效益高、有當地特色,並可以大面積種植的品種。獲得優良品種後,達到產業化就會對當地的農業經濟有直接而顯著的促進作用。
比如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北京培育的紫花苜蓿、沙米、紅豆草、冰草匍匐,四種草有這樣的特點:特能抗寒抗旱。尤其是紫花苜蓿還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能像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割,與未經搭載的對照株相比,它的存活期變長了,而且不易枯萎。據介紹,專家們將繼續對呈現變異特徵的太空"草民"進行篩選和接種,一旦它們的變異特徵穩定下來,將被大面積種植在我國西部地區及北京周邊,用來防止草地荒漠化,堵截沙塵暴。
優質的品種就有可觀的市場價格,據悉美國的太空番茄比優質蘋果還貴。
太空育種可以縮短育種周期。據專家介紹,正常的農業育種一般需要8年時間,太空育種可以縮短一半的時間。但從太空搭載回來以後,在地面必須要種植四代,才可以選育出性能穩定的品種。

8. 中國綠化有那些成果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扎實推進。 通過在 全國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執法檢查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植樹運動向縱深發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內容、形式不斷創新。北京、重慶等地開展城鄉手拉手,一對一幫扶工程,通過義務植樹幫助農村群眾脫貧致富、改善生活環境。福建省結合義務植樹開展種植名貴樹木,建富裕新村活動,有效地激發了農村群眾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河南鄭州、河北張家口、四川成都、黑龍江哈爾濱等城市,通過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不僅使城市周邊貧瘠的荒山和廢棄的荒地披上了綠裝,徹底改變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處城郊森林公園和生態休閑基地,給城市居民創造了森林遊憩、生態旅遊、回歸大自然的便利場所。一些省(區、市)為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捐植苗木、樹木,以實際行動參與北京綠色奧運建設。 據統計, 2007 年全國有 5.0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22.7 億株。 截至 2007 年底,有 109.8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515.4 億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加速了城鄉綠化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
國土生態體系建設與保護繼續加強 。集體林權制度 改革增強了林業發展的活力。 全國承包到戶的林地達到 6.6 億畝,占集體林業用地的 27.5% 。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平原綠化等重點工程深入實施,成效明顯。 2007 年全國完成造林 7800 萬畝。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林已佔到世界人工林面積的近 1/3 ,年均增量佔世界的 53.2% ,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天然林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森林資源監管力度加大。濕地保護進一步推進,又新增國際濕地 6 處、國家濕地公園 9 處,濕地保護面積不斷擴大,約有 47% 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質量效益明顯提高,重點沙區綠洲面積進一步擴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新進展。新建自然保護區 26 處,新增面積 2707 萬畝,林業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 18.45 億畝,占國土面積的 12.8% 。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有了新的進展。全國人工種草累計保留面積達到 4.23 億畝,新增草原圍欄面積超過 1.0 億畝,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累計達到 13.48 億畝,草原植被得到了較好恢復。
部門綠化加 速發展。 各部門 ( 系統 ) 按照部門綠化分工負責制的要求,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從各自的行業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造林綠化工作,有力推動了國土綠化事業快速發展。鐵路、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協調解決綠色通道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扎實推進綠色通道建設。鐵路系統投入資金 10.6 億元,完成綠化里程 1.29 萬公里;交通系統投入資金 31 億元,完成公路綠化里程 9.45 萬公里;水利系統投入資金 6000 萬元,完成江河沿岸綠化 3.51 萬平方公里。全國綠色通道建設里程累計達到 140 萬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搞好營區和軍事區綠化的同時,積極支援地方造林,在綠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點工程建設中,投入兵力 256 萬人次,綠化造林 265 萬畝。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建設生物質柴油原料示範基地 600 萬畝的合作協議, 2007 年已在雲南、四川等 7 省區建立基地 102 萬畝。共青團中央廣泛動員青少年,通過「 5 元錢捐植一棵樹、 200 元錢捐植一畝林」等方式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累計完成營造林 330 多萬畝,並使 3.5 億(人次)青少年接受了生態文明教育。全國婦聯動員廣大婦女參加義務植樹、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綠色示範基地 28 個。中直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懷柔、密雲等地的 200 個義務植樹基地進行補植補造和林木管護,基地綠化成果得到鞏固和發展,基地綠化覆蓋率已達到 90% 以上。
城市綠化步伐加快。 各地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目標,按照「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園化」的總體要求,普遍開展城市公園、街頭游園等方便市民休閑的公共綠地建設。廣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城市森林不斷增加,已有貴陽、沈陽、長沙、成都、包頭、許昌、臨安等 7 個城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同時,深入開展了「綠化美化小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新社區」的社區綠化活動,開展了全國綠化模範單位、花園式單位的建設和評比活動。許多城市還通過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積極開展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綠化建設和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使城市綠地不斷擴大,綠化景觀不斷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顯著提高。一些城市達到了居民出門 500 米以內就能見到公園、綠地廣場或綠化小游園。據統計,全國 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 35.11% ,較上一年增長了 2.57 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 8.30 平方米,較上一年增加了 0.41 平方米。又有北京順義、 河北秦皇島、山西晉城、吉林長春、上海閔行、江蘇南京、浙江嘉興、安徽馬鞍山、福建廈門、江西景德鎮、山東日照、河南鄭州、廣西桂林、陝西寶雞等 14 個城市受到全國綠化委員會的表彰,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行列。
新農村綠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目標,按照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關於開展「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的通知》和「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電視電話啟動會議精神,大力組織開展農村造林綠化,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改善,涌現出一批規劃設計科學、樹種配置合理、綠化檔次較高、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示範效果較好的「綠化示範村」,基本實現了「村外有林環繞、村內綠地成景、庭院花果飄香」的農村新氣象。北京、山西、廣東等省市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啟動實施了一批地方林業重點工程,加快了農村生態建設步伐。有 100 個縣、 990 個村和 9162 戶農戶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綠色小康戶」的榮譽稱號。
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得到加強。 生態文化基礎建設進一步推進。新建國家級森林公園 26 處,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 — 湄州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正式建立。北京、福建、重慶、河南等省市也相繼建立多處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大型系列自然專題片《森林之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百名文藝家采風活動」啟動,生態文化產品不斷豐富,生態文化傳播力度明顯加大。在開展植樹節、濕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愛鳥周等紀念活動的同時,各地還舉辦了有關林業、花卉博覽會等活動,傳播生態文明。
林產品供給能力日益增強。 全年林業總產值預計達到 1.17 萬億元,同比增長 9.85% 。全國生產木材 6974 萬立方米、人造板 7365 萬立方米,各類經濟林產品產量突破 1 億噸,林產品國際貿易總額達到 570 億美元。以林木種植、經濟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運、木竹加工、人造板製造、林產化工、林機製造、木漿造紙、森林旅遊等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涌現出一批林業經濟強縣,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就業。
我國的國土綠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於全球森林植被總量逐年減少和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全球生態環境惡化仍在繼續,對我國生態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2007 年表現十分突出。 2007 年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紀錄,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2300 億元。
2008 年是北京奧運會舉辦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今年的國土綠化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到 2010 年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目標,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以低溫雨雪冰凍災區的植被恢復為重點,全面實施《特大雨雪冰凍災害後林業生產重建規劃方案》等各項措施,以推進部門綠化和單位綠化為重點,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要認真落實義務植樹屬地管理制度,積極引導城鄉群眾通過綠地、林地養護形式履行法定植樹義務。要大力統籌城鄉、區域生態建設,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區域綠化一體化,促進全國造林綠化事業協調、快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提高,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出新貢獻。
備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9. 種植活動對孩子的意義

(一)種植活動能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對於幼兒來說,自然環境能更直接的為他們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種植活動是真實自然的,生機勃勃,變化萬千。他們沒有認真的、仔細的認識過黃豆,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們就進行了黃豆的認識,幫助幼兒更進一步的了解它。從而萌發自主探究的興趣,獲得初步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發現和自主探究的快樂。

案例:小朋友和老師共同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豆豆,生成了科學活動:「認識黃豆」。小朋友自己介紹帶來的豆豆的名稱。老師把不同的豆豆分放在盤子里,讓幼兒自己觀察豆豆的不同特徵。許耀文驚訝地說:「老師,我發現黃豆有一點淡黑色,黃豆是不是有點壞了,」徐夢宇說:「是蟲子咬的小傷痕嗎?」,「其實,小朋友說的黃豆的傷痕是黃豆的芽眼」,「你們再找找紅豆、黑豆、綠豆有芽眼嗎?」這么一說,大家開始仔細地尋找著。幼兒都被這一句話吸引了,都在認真的、努力的尋找「芽眼」。

通過這個活動,幼兒認識了黃豆,在觀察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現黃豆的秘密。在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心帶動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幼兒能觀察的很仔細,也很用心。他們還會自己動腦筋想,這個黑色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會自主的進行討論。得不到正確的答案的時候就會請老師幫忙,以後幼兒碰到自己不認識的事物的時候也會去觀察,去思考。

(二)種植活動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如今的幼兒因為平時缺乏鍛煉,很多本來應該會的能力都在「退化」,然而通過照顧黃豆苗,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愛心。幼兒之間會進行交流,討論自己種植時遇到的問題,同時他們還會比較誰的種子張的快。有些用心的幼兒,每天早上來都會用杯子給自己的豆芽澆水,讓它茁壯的成長。

案例:今天我們再次去觀察黃豆苗,他們已經長大了很多了。小朋友一看到豆苗,就說:老師你看我的,已經長出那麼多的葉子了,已經長大了很多了。孩子們非常的開心,因為他們自己中的黃豆已經長大了,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在一片感嘆聲中,突然黃琪大聲的說:「看我的黃豆葉子上全都是小洞洞。」「老師,我的也有小洞洞」。大家都問,這是怎麼回事啊?我請小朋友自己觀察一下,能不能找到破壞豆苗的「兇手」。婁翔大聲的說:「看,葉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蟲子」。進過老師的提醒,幼兒就想辦法要把蟲子殺死,不能再讓他破壞豆苗了。褚雨薇說:「這種蟲子應該用葯水,才能把他們殺死。」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然後我們就找來水壺,兌好葯水,在澆葯水時,有朋友還說:豆苗我來保護你。很關心自己的豆苗。

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對自己的苗苗是多麼關心,看到幼苗長大了很開心。同時看到幼苗長了蟲子,能積極的想辦法來保護豆苗,這個就是他們的責任感和愛心,通過這樣的方法就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並且通過遇到蟲子的困難,並解決困難的事件,培養幼兒的愛心,同時也能看出種植活動使幼兒更加的團結,更有集體意識。

(三)種植活動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是加強幼兒腦功能鍛煉、發展幼兒智力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是幼兒熟悉的、容易收集的,他們對這些東西感到好奇,而種植活動就是它一個小小的索引。

案例:小朋友種下黃豆現在已經長出了兩張黃豆葉子的黃豆苗了。吳晞楠提出:「黃豆寶寶長出了葉子住在紙杯里有點不舒服了,怎麼辦呀?徐夢宇說:「我和奶奶把黃豆種在地上的」……小朋友紛紛議論著。最後商量決定把黃豆苗「搬家」,種在幼兒園的小山坡上。老師教了小朋友種植的順序,用水管小心地給黃豆苗澆水。因為小朋友還要經常來看看自己種的黃豆苗,所以,在黃豆苗旁邊插上寫有自己名字的小標牌。

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現黃豆生長在杯子里已經不夠了,需要搬家,教師告訴他們種植的方法,放開手讓幼兒自己發展。因為都是自己的豆苗,他們都很小心的進行種植,怕弄壞了自己心愛的東西。挖土、澆水這些事情在家裡都是不會做的,在活動中也能看出幼兒動作的笨拙、和不知所措。這些都是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能舍棄。

(四)種植活動給幼兒帶來收獲的快樂。

隨著季節的變化,同時在孩子們的細心觀察照顧下,小山上的植物都成熟了,孩子們高興地拿著工具來收獲了,當孩子門抬著滿滿一籃子毛豆回來時別提有多高興了,「這是我們自己種出來的毛豆,今天我們可以吃毛豆啦!然而分享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我們嘗到了新鮮的毛豆,特別的好吃。在品嘗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幼兒懂得謙讓,懂得一起分享,而且他們還懂得珍惜,知道這個是來之不易,是他們期待、盼望了很長時間,用愛心和責任心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次種植活動,對幼兒一些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幼兒不僅僅得到了能力上的發展。我們老師也體驗到了種植的樂趣,我們老師與幼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10. 項目的成果形式都有哪些種類

項目的成果形式的種類有:

1、學術論文

2、軟體

3、設計技術資料

4、實版用新型專利權

5、外觀設計專利

6、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

(10)種植初有成果擴展閱讀

科技項目是指以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為內容而單獨立項的項目,其目的在於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科學技術問題。不同的科技項目,根據其性質、實施范圍、運作特點有不同的分類。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閱讀全文

與種植初有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