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由什麼決定~
眼光的大小.看得遠你就走的遠.
Ⅱ 科學界成就大小排名
人類自古就喜歡搞排行榜,什麼「水泊梁山108將」、「金陵十二釵」之類的,至於「封神榜」、「詩壇點將錄」說到底也是排行榜。如今,科學界也來湊這個熱鬧了。近日,美國的一位科學作家搞出來一個「200年來科學家大排行」。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人氣超高的達爾文在榜上居然僅居次席。
方法 文獻檢索呈現影響力
給科學家「排座次」的是當紅網路專欄作家約翰·伯漢農(John Bohannon),他的專欄「崗佐科學家」(Gonzo Scientist)受到眾多科學人士的追捧。「崗佐」是製作《青之六號》等經典動畫片的日本動畫工作室。這個伯漢農也是一個兼具科學控和藝術控的極客,專門研究當科學家搞藝術,或者藝術家搞科學會生出什麼「孽種」來。他搞的上一個項目是發動博士們用舞蹈的形式講述自己的理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最近他又搞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在一個「科學家名人堂」里給200年來的科學人物排座次。相關榜單最終發布在《科學》(Science)雜志網站上。
伯漢農說,和一般的「名人堂」不同,這個排名並不是以一小群專家的主觀評價為依據的。他使用了「文獻計數」(literal measure)的「客觀」標准,具體方法是統計某位科學家的名字在200年以來的所有書籍中出現的次數。伯漢農在解釋這種方法的時候頗理直氣壯:衡量科學家的科學影響力需要看同行引用他們名字的多少,而從更大的范圍看,科學家的社會影響力就是他們的名字在各種書籍中出現的次數。這些書籍大多不是純科學的,而名字在其他領域書籍出現的次數不正說明科學家的「文化影響力」嗎?
伯漢農使用的軟體是米切爾(Jean-Baptiste)等人開發的,這個成果剛剛在去年12月在《科學》雜志上發布。米切爾等人把谷歌英文圖書的1500萬本書的數十億個字做成了一個資料庫以供檢索研究。1500萬本書占所有已出版英文圖書的12%,米切爾等人又把這1500萬本書做成的資料庫精選1/3放到網上,供所有人使用,這個資料庫的名字叫「Google文集」(Books corpus)。伯漢農正是使用了這個資料庫做了「科學家名人堂」。
單位 「毫達爾文」
那麼,誰是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呢?一般人第一個想起的是牛頓。不過,這里編訂的是近200年來科學家的排名,牛頓在近300年前就死了,顯然上不了這個排行榜。第二個被想到的應該就是達爾文了。確實,達爾文在「名人堂」里占據了一個顯赫的位置,在谷歌文集里從1839年(達爾文30歲時)到2000年的圖書文本中搜索達爾文的名字,可以在69048本書中看到128429個結果,也就是說,有2%的英文圖書里提到了達爾文。
再考慮到達爾文在科學領域中的成就與重要性,伯漢農決定把「達爾文」當一個單位使用來衡量科學家的影響力。他把達爾文的名字從1839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出現的次數設為一個「達爾文」。但是對於很多其他科學家來說,一年真的被引用不了幾次,「達爾文」這個單位對他們來說太大,於是他重新選擇「達爾文」這個單位的千分之一作為單位,這個單位叫「毫達爾文」,簡稱(mD)。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達爾文自己的影響力有多少mD呢?答案是1000mD,也就是「1達爾文」———你答對了嗎?
那麼,達爾文的社會影響力一定是科學界第一嗎?答案讓人大跌眼鏡,他只能排第二。排名第一的是伯特蘭·羅素,他的影響力高達1500mD。
雖然出乎意料,但仔細想想羅素老師確實有這個實力。羅素是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他同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用數學的方法來定義邏輯,在邏輯學和數學的發展史上都是劃時代的。他提出的最有名的理論是所謂「羅素悖論」。
羅素還是一個傑出的哲學家,可以說是古典認識論的集大成之人物,他對「人的認識」和「自然實體」關系的辯證看法對20世紀以來的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羅素還是20世紀最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反對殖民主義,反對一戰,反對納粹,同情共產主義,同時對斯大林持批判態度。他還曾經訪問過中國……總之,羅素是一個特別能折騰的人物。相比起來,達爾文是個很低調的人,敗給羅素也並不冤枉。
排名 跌眼鏡和生面孔
排在第三的又是大熟臉———愛因思坦,影響力達到878mD。排在第四的又讓人跌了一次眼鏡———劉易斯·卡羅爾。卡羅爾曾長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學任基督堂學院數學講師,發表了好幾本數學著作,專業領域主要是幾何學、線性代數和數學邏輯。卡羅爾死抱古典數學,反對「四元數」(Quaternions)、「連續性原理」等新的數學理論,可以說是數學上的反動分子,對科學本身沒有什麼貢獻,但憑借《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贏得了驚人的文化影響力,他的影響力達到479mD。
排在第五的是一個很生的面孔———克勞德·伯爾納(Claude Bernard)。伯爾納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生理學家和哲人。伯爾納曾自學寫劇本,後經一位批評家建議,放棄文藝而進入巴黎醫學校習醫,養成了勤於動手,勤於思考的作風。後世生理學家公認,在胰腺的消化功能、肝臟的糖原生成功能、血管運動機制、箭毒和一氧化碳等毒物的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是與伯爾納的名字分不開的。他在晚年提出了「身體內所有的活命機制的目的是保持內環境恆定」的理論。伯爾納於1878年逝世,法國為他舉行了國葬。伯爾納的影響力達到429mD。
排在第六位的更是生面孔:奧利弗·洛奇(Oliver Lodge)。他是英國物理學家,對發明無線電話起到了關鍵作用,影響力達到394mD。排在第七至第十位的分別是:生物學家赫胥黎(Julian Huxley);統計學之父卡爾·皮爾生(Karl Pearson)、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玻爾(Niels Bohr)、電話的發明人貝爾。
排在後面的科學人物都是無名之輩嗎?非也!諾貝爾和霍金分別排在第57和58位,可見這個排行榜競爭之激烈。
在現在還活著的科學人物中,排名最高的是美國生物學家,環保鬥士康芒納(Barry Commoner)。1917年出生的康芒納排名第39位,影響力109mD。華人方面,物理學家楊振寧排名第486,影響力11mD,另一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排名第583,影響力9mD;中國台灣生物學家吳成文排名第610,影響力9mD(四捨五入結果9mD,但原始數字不同,所以排名有先後);中國物理學家周光召排名第1969,影響力2mD;中國物理學家錢三強排名2287,影響力2mD;中國物理學家謝希德排名第2412,影響力2mD。
Ⅲ 一個人的成功是否取決於眼光的長遠
善觀風雲者,能於艷陽下聽得雷聲,能在風雨中見到彩虹。有長遠的眼光才能佔得先機,快人一步。
一位哲人曾把智慧分為三種境界:精明、聰明、英明。
精明的人具有鼠的眼光,能明察眼前的食物;
聰明的人具有虎的眼光,能覺察近處的獵物;
英明的人具有鷹的眼光,能洞察遠處的風物。
的確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人們擁有的智慧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眼光的長遠與否,決定著他所取得成就的大小。
曾經有3個同村的年輕人相約結伴外出,尋求發財的機會,實現致富夢想。
一天,他們走到一個偏僻的山村,發現這里生長著一種外觀好看、味道香甜的蘋果,但由於地處山區,信息和交通都不發達,這種優質蘋果只能在當地銷售,而且價格十分便宜。他們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機。
第一個年輕人將身上所有的錢都購買了蘋果,運到山外面,以比原價高兩倍的價格賣掉,然後再回到山裡購買蘋果運到外面賣掉,這樣往返數次,他成為村裡的第一名萬元戶。
第二個年輕人用身上一半的錢,購買了幾百棵最好的蘋果苗運回家鄉,在村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種上。在開始3年的時間里,他精心看護果樹,澆水灌溉,修剪噴葯,沒有一分錢的收入。
第三個年輕人找到果園的主人,用手指指果樹下面,說:「我想買些種蘋果的泥土。」主人搖著頭說:「不賣,泥土賣了還怎麼長樹啊?」他彎腰在地上捧起一把泥土,笑著說:「我只買一把,你要多少錢都行!」主人看著他,也笑了:「我送給你好了。一把泥土又不值幾個錢!」他帶著這把泥土,返回家鄉,對泥土進行了各種化驗分析,知道了這種泥土的成分、濕度、微量元素含量的情況。然後,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對當地的泥土進行開墾、改造,終於培育出了與那把泥土一樣的土壤。然後,他在上面栽種上蘋果樹苗。
轉眼10年就過去了,這3位一同結伴外出尋找財富的年輕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
第一位購買蘋果的年輕人,現在每年依然要到山裡去購買蘋果,再運出來銷售,但是因為當地信息和交通已經很發達,做蘋果生意的人大量增多,所以他每年賺的錢很少,有時甚至不賺或者賠錢。
第二位購買樹苗的年輕人,三年後擁有了自己的果園,但是因為土壤的不同,他的蘋果同山裡的蘋果相比,有些遜色,但是他仍然可以賺到相當的利潤。
第三位購買泥土的年輕人,三年後也擁有了自己的果園,但是因為他果園的泥土是經過改良的,所以他種植的蘋果果實大味道美,和原來的蘋果相比不相上下,每年秋天都有很多人競相購買,並且能賣到最好的價格。他獲得的財富比另外兩個人都多。
這樣的結果其實我們都能預料得到,在開始的時間里,最先賺到錢的人也許讓人羨慕,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從長遠來看,靠蘋果致富的人最終會敗給靠蘋果樹致富的人。因為蘋果是有限的,而蘋果樹結的果實是無限的。
同樣的機遇,之所以會有不同收獲,是由於對它把握的層次和深度不同決定的。運用到商業中,在開拓市場時就要對市場進行深度的「加工」。如果經營者的思維認識僅僅局限在眼前能夠獲得的利益上,淺嘗輒止,便會留下諸多潛在的市場機會。等到眼前的水喝完了,再去尋找水源時,才發現別人已經捷足先登了。所以,我們無論是身處商界還是面對人生道路,不但要找到眼前解渴的水,還要准備長遠喝的水。只有擁有一眼深井,那麼什麼時候都不會有飲水危機。
很多人在追求夢想時渴望立即實現,懷著急功近利的心情,而不去腳踏實地耕耘未來,這種人註定不能取得長遠的成功。我們應該學鷹:飛得高、看得遠,能洞察到潛在的機遇並把握它。而不要鼠目寸光,停留在眼前的食物上不思進取。
一個記者在采訪一個成功的富翁時問:「為什麼你能獲得如此多的財富而別人不能?」那位富翁說:「很多企業家、老闆有的知識、人脈、行銷手段等,我都有,但我跟他們不同的是,我的眼光比他們放得長遠。所以我擁有的財富比他們都要多。」
善觀風雲者,能於艷陽下聽得雷聲,能在風雨中見到彩虹。只要你把眼光放得比別人長遠一點,你佔得的先機足以讓你實現夢想。
Ⅳ 千萬以上你們覺得算是小有成就還是大有成就
在99%的人眼中肯定是大有成就,在1%的人眼中是小有成就,因為這1%有億萬家財
Ⅳ 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國家驗收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果
宇宙浩瀚無窮,仰望它的人總能感覺到自己微塵般的渺小。然而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宇宙的腳步,我國更是擁有莫大的決心。我國天眼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口徑達到了驚人的五百米,也就是20個足球場大小。因為它的建成,原來的世界第一阿雷西博也退居第二位。它由我國著名科學家南仁東先生提出建設並負責。天眼的建成對我國擁有巨大的好處。尤其是自國家驗收以來,它更是取得了一系列在不同領域的驕人的成果。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天眼的的驕人成果呢?
Ⅵ 心眼小的男生是不是很難有大的成就
俗話說得好,
宰相肚裡能撐船,
小心眼子的男生,
成就不了大事業,
解決溫飽沒有問題!
Ⅶ 智商高低並不能決定成就的大小,誰說的
英國《自然》雜志報道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47個成年人的大腦進行掃描成像,並對這些人進行了標準的智商測試。結果顯示,智商測試中得分高的人同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腦中腦灰質含量更多。
美國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人類智商的高低與大腦中的灰質有關。在大腦固定區域的灰質越多,人在相關領域就表現得越聰明。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希望從生理學角度找出決定人類智商高低的因素。過去普遍認為聰明程度與大腦的整個體積或是與大腦額葉的大小有關。
研究人員介紹,灰質用肉眼觀察呈灰色,在大腦各區域中成網狀分布,被認為參與信息的傳輸與處理。在大腦某一區域灰質越多,人在相關領域也就表現得越聰明。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人擅長數學卻討厭文學,而另外一個與他智商相同的人,可能恰恰相反,喜歡文學卻討厭數學。
研究人員認為,此次研究首次提供了大腦物質含量與智力相關的證據,雖然在全部大腦灰質中只有6看起來與智商高低有聯系。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智商研究人員普羅門則認為:即使這一研究成果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人類智商與大腦外形之間最密切的聯系,但是這種聯系依然不夠確切。劍橋大學的智商專家鄧肯也表示,這一研究到底有何意義,目前尚很難斷言。
智商就是 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簡稱)。通俗地可以理解為智力,具體是指數字、空間、邏輯、詞彙、記憶等能力。某種意義上智商就像電腦的硬體如CPU,一個智商高的人在短時間內能夠做很復雜的事情。就像奔騰級、迅馳級的CPU能夠運轉windowXP這樣的大型軟體,而386、486隻能運轉DOS之類的小型軟體一樣。
我們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學習知識外,會花大量時間在智商訓練方面。學數學來鍛煉數字計算、空間想像、邏輯推理能力,用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等鍛煉詞彙、記憶能力。高考,可以說就是對人們在這些方面能力的大檢閱。
由於考試是限時進行的,對人們短時間記憶、處碭叢有畔⒌哪芰σ?蟊冉細摺K?願咧巧痰娜嗽誑際允碧乇鷲急鬩恕N頤嵌加姓庋?母惺埽?綣?桓鋈擻懈齪眉切允僑么蠹曳淺O勰降氖慮欏R蛭?蟛糠摯際鑰疾櫚哪諶縈幸淮蟛糠侄際切枰?衛渭親〉畝?鰲K?遠雜誑忌?此擔?且淞?檬歉叻值幕? H綣?辛撕玫募切裕?玫腦慫隳芰Γ?玫撓鎇閱芰Γ?綣?閽儆霉σ恍┑幕埃?忌蝦么笱Р輝諢跋隆?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智商的用處到此為止。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高智商的用途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極少數領域需要高智商。比如棋類運動就相對來說比較需要高智商。但是,他們對智商的需要也不是不著邊際的。根據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的測試,國內最好的棋手之一常昊的智商是138,有世界圍棋第一人之稱的李昌鎬智商是139,他們的智商屬於優秀水平,但沒有達到天才級水平(一般認為,智商大於140屬於天才)。看來,即使最需要動腦筋的棋類運動對於智商的要求也就是夠用即可,並非高到離譜。
還有一個領域好像特別需要高智商,就是科學研究。但是,我相信這個領域對智商的要求不會高得離譜,起碼不會超過棋類運動員所需要的智商。那麼,從事科學研究有沒有一個智商要求的底線呢?
這個問題好像沒有定論,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一些科研工作者的說法。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在小學、中學讀書時智力水平並不出眾,他說過:「搞數學無需太聰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鑽勁。」達爾文也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對科學的熱愛,對長期探索的堅韌,對觀察的搜索,加上對事業的勤奮。」近代「控制論」奠基人,大數學家維納在自傳中說,和他幼年同時被稱為神童的三四個人,由於不勤奮上進,以及其他條件等多種關系,長大後都無所作為;相反,有些人幼年時表現平凡,但由於後來的勤奮和環境的熏陶,最終成為科技史上的偉人。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這樣的研究,就是列出各行各業所需智商的底線。我想,真有這樣的底線的話,棋類運動員應該要求最高,可能沒有優秀以上的水平不行。而搞科學研究的人呢?我想中等水平就可以了。
那麼,在這兩大領域之外情況如何呢?我想絕大多數行業對智商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達到及格水平即可。
先說說政治這個行業,在美國當總統就不太需要高智商,比如小布希就經常被嘲笑智商低。美國賓州羅文斯坦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他的智商是91。老布希只比他略高,為98。
智商91和98是什麼概念呢?根據英國和芬蘭科學家做了一項統計,在世界范圍內,智商最高的人群是中國、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國民,他們的平均智商高達105。其次聰明的人群分布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他們的平均智商是100。也就是說,小布希和老布希的智商要比至少一半中國人和至少一半美國人都要低。就是這樣一個低智商的人,照樣能當上總統,能獲得很高的支持率。可見在美國,起碼在政治領域,對高智商似乎並不迷信,人們更多看重的是政治家的個人魅力。
說完政治界我們再看看經濟界。我們看到中國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很多都是小學文化的,美國富豪也有小學文化的,比如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很多大學生都聽說過新東方學校的創辦人俞敏洪,老俞的智商也不是很出眾,當年他考了三次大學才考上。
也許我們看看世界巨富巴菲特的談話,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認識。美國《福布斯》雜志最近公布的全球200名億萬富翁中,沃倫·巴菲特列第三。當記者問:「你是如何走到現在這一步,成為比上帝還富有的人的?」巴菲特答道:
我怎樣走到這一步說起來也很簡單。我的成功並非源於高智商,我相信你們聽到這一點一定很高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總是把智慧和才能看作是發動機的馬力,但是輸出功率,也就是發動機的工作效率則取決於理性。那麼,為什麼一些聰明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卻不能獲得他們應該得到的結果呢?這涉及習慣、性格和氣質等方面因素,涉及行為是否合乎理性,是不是自己在妨礙自己。就如我說過的,這里每一個人都完全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比我多得多的事情。
Ⅷ 人的眼球有多少重,直徑是多少
人類的虹膜直徑都差不多,當然大小會因人而異,可是誤差細微,照講應該很難光憑人類的肉眼觀察得出來....根據統計,人類平均虹膜直徑12mm,中國人的平均虹膜直徑略小,大約11.4mm。
和虹膜比起來,瞳孔的大小幾乎是隨時在改變,范圍可由1.2mm到9.6mm不等,當人在觀察虹膜時,瞳孔的大小也會影響到,同一個人的虹膜(黑眼球),在瞳孔放大時,看起來感覺比瞳孔縮小時還大。依照這個原理,說明了為什麽人在暗中看起來眼睛比較大,比較感性(水汪汪的大眼睛)......
此外,還有一說,近視眼的眼睛(眼球)比遠視眼的眼睛大,(一般來說,近視眼的眼球較大,前後軸較長,遠視則較短)也因此,理論上近視眼的虹膜也會比遠視眼的人的虹膜較大,這個理論很有趣,我無法證實,就有待大大瘋狂研究的成果羅!!!
另有兩個特殊狀況會造成虹膜變大:
1.深色虹膜比淺色虹膜大(錯覺)
2.瞳孔張開比瞳孔縮小時虹膜大(也是錯覺)
3.近視眼比遠視眼的人虹膜較大(理論如此,有待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