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湖南大學學術成果定位

湖南大學學術成果定位

發布時間:2021-07-30 09:59:48

Ⅰ 姚劍的學術成果

在Pattern Recognition、等國際權威期刊和CVPR、ECCV、ICIP、ICPR 等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近50篇,其中30餘篇被SCI、EI和ISTP三大檢索收錄。長期擔任相關領域的國際核心期刊和頂級國際學術會議的審稿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視覺、圖像與視頻處理分析、機器學習、模式識別、人機交互、機器人視覺導航與定位、視覺檢測、點雲數據處理與分析、智能視頻監控、三維人臉建模與識別、人體檢測與跟蹤、三維數字建模與監測、核工廠與核設施安全驗證、人臉識別、目標檢測與跟蹤、數字海洋遙感、地面移動遙感、高解析度遙感目標提取與場景解譯等。

Ⅱ 麻天祥的學術成果

一、專著: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54萬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繁體版;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簡體版。被評為《中國學術年鑒》2005年優秀著作、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新聞出版總署),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佛學與人生》,27.1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湯用彤評傳》,27.8萬字,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8萬字。
《歐陽竟無》,12萬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51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54.3萬字,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佛門舊蹤》,17萬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國近代學術史》,62.8萬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33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修訂版,34.7萬字。
《陝西通史》(思想卷·宋元部分),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國佛教網路全書·歷史卷·近代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境外談佛》,21萬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年3月。
《中國宗教哲學史》,31.2萬字,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7月、8月。
《梁啟超說佛》,25.6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國禪宗思想史略》,29.4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三寶齋學術著作四種》「名家學術」,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禪宗文化大學講稿》(文理通識大課堂),19.6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如是我聞——麻天祥佛學與宗教哲學研究》,35萬字,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20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19.4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二、主編
《民國學案》,六卷,350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光山凈居寺與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馬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黃梅四祖寺與中國禪宗》,30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佛學百年》,81.4萬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20世紀佛學經典文庫》,2008年出版6種:《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胡適卷》、《歐陽竟無卷》、《楊仁山卷》。
《國學常識》,56萬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9月。
三、論文:
《紅樓夢兼包並容的文化思想》,《紅樓夢學刊》1988年2期。
《五台山佛教東傳及傳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1989年1期。
《梁啟超人生哲學初探》,《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3期。
《譚嗣同經世佛學的邏輯結構》,《中州學刊》1989年4期。
《楊仁山諸宗同歸三教一體的凈土思想》,《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2期。
《楊度學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論的特徵》,《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5期。
《梁啟超佛學思想概述》,《學術研究》1990年5期。
《龔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徵》,《晉陽學刊》1991年2期。
《熊十力的本心本體論》,《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3期。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興的原因》,《哲學與文化》(台灣)1991年10期。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3期。
《讀書札記五則》,《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2期
《龔自珍學佛的思想基礎與社會基礎》,《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4期。
《近代佛教哲學研究》,《河北學刊》1992年1期
《丘處機二入關中及全真道的發展》,《人文雜志》1992年4期。
《湯用彤比較宗教學研究》,《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2期。
《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台灣)1992年6期。
《儒家文化的變異與轉向》,《孔子研究》1992年4期。
《湯用彤文化觀念的形成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導引》,《哲學雜志》1993年1期。
《吳宓的新人文主義》,《鄭州大學學報》1993年2 期。
《中體西用與傳統文化的近代轉化》,《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3期。
《梁啟超的佛教史研究》,《學術研究》1993年2 期。
《近代經學的思想特徵》,《傳統文化與近代化》1993年4期。
《任是無情也動人——紅樓夢人生哲學》,《海南大學學報》1993年4 期。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史研究中之具體問題之比較》,《佛學研究》1994年3期。
《中西文化論爭的文化哲學》,《湖南師大學報》1994年6期。
《近代經學的形式和內容》,《孔子研究》1994年4 期。
《湯用彤學術思想概說》,《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1期。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學術研究》1995年1期。
《湯用彤先生的漢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二輯,1995年。
《挑戰與回應的百年學術》,《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3期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佛學研究》1995年2期。
《清代學者對鬼穀子研究的貢獻》,《文獻》1996年3期。
《理學與禪學》,《湖南師大學報》1996年3期。
《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4期。
《傳統學術的遞嬗與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陽師專學報》1997年3期;《高等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6月。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研究方法之比較》,《求索》1997年6期。
《禪考及禪的現代詮釋》,《禪考》文史第四十五,1998年9月。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乞食效貧兒——中國現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國改革報》1998年7月1日。
《雲門改屬的道統之爭》,《禪學研究》第三集,1998年11月
《變徽協奏曲——近代學術統論》,《浙江學刊》2000年第3期;《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近代史》2000年第6期。
《歐陽法相唯識宗詮》, 《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太虛科學唯識宗說》,《中國佛學》第三卷第一期,2000年。
《光山凈居寺考》,《光明日報》2000年10月13日;《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2期
《宗教道德與醫學倫理》,載《世紀之交的宗教與宗教學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7頁。
《中西文化的互補與趨同》,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0年8月14日;《新華文摘》2000年11月。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載《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7頁。
《創變中的民國學術》,《浙江學刊》2001年第2期。
《禪空與上帝——關於基督教與禪宗的對話》,《文化中國》(加拿大)27、28期,2001年3月。
《闡釋與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1年4月2日。
《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孔門大乘陽明禪》,《禪學研究》第四集,2002。
《宗教與宗教學新論》,《雲夢學刊》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宗教》2003年第3期。
《印順禪宗思想解讀》,《曹溪禪研究》第三輯,第34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禪與基督教本體論的對話——道、言與空、心》,《人文雜志》2004年第1期;《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中英文〈聖經〉翻譯中本體論和人性論的文化差異》,《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中國近代佛教的再思考》,《雲夢學刊》2004年第5期,第26-29頁。
《尢智表的佛學科學分析》,《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佛教的科學分析及佛學、科學的比較研究》,《普門學報》總27期,2005年5月。
《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朝水中自在行——宋詩中禪的理趣》,《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哲學與醫學的交融性思維》,《科學時報》2005年7月4日B4版。
《天人合一、心統萬物的儒教哲學》,《雲夢學刊》2005年第6期。
《拓進中的回望:美學本體論的發展歷程與終極形式》,《吉首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11期;《中國學術年鑒》2005年優秀論文。
《宋代新儒教哲學述論》,《湖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Scientific analysis of Buddhism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m and science」, P.594-629,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1,No.4, October 2006.
《印順佛學思想解讀》,《閩南佛學》第4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
《概論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禪》,《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宗教哲學方法論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06年10期。
《宋代士大夫禪學》,《禪學研究》第6輯,2006年10月。
《星雲對臨濟禪的詮釋》,《普門學報》總40期,2007年7月;《禪與人間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台灣),2007年4月。
《宗教制度化及宗教哲學的二律悖反》,《哲學門》第1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雍正與清初禪學之興衰》,人大復印資料《明清史》2008年第2期。
《中國宗教哲學思維模式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2007年第10期。
《中國近代化與民族佛教之發顯》,《佛教學報》(韓)第47輯,2007年2月,中、韓文。
《船山先生的佛學現量觀》,《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佛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原載《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2期。
《中國近代文化的哲學解讀》,《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科學與理性的佛學百年》,《佛學百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舍利的歷史與象徵》,《佛學研究》總17期,2008年。
《宗教的象徵與無限》,《中國宗教》2009年第9期。
《慧皎與早期佛教哲學的綜合》,《禪學研究》第八輯,2010年。
《雪峰義存對心性哲學的解讀》,選自《雪峰義存與中國禪宗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月。
《法顯對佛教中國化的貢獻》,選自《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慧遠法性無性的體極論及果報哲學》,《普門學報》(台)57期,2010年5月。
《禪的現代詮釋》(演講),《在少林寺聽講座》上,465-488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僧肇與玄學化的中國佛學》,《首屆長安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卷,325-338頁,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學術商品化批判》,《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月11日。

Ⅲ 許光耀的學術成果

1、歐共體競爭法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獨著
2、歐共體競爭立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主編
3、歐共體競爭法經典判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獨著
4、歐共體競爭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獨著
5、國際私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主編
6、民商法英語學習,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主編
其中,前三部著作合稱為「歐共體競爭法研究叢書」,共170萬字,以歐共體競爭法為依託,從立法、理論與實務三方面全方位闡述反壟斷法學科體系,完整闡明了反壟斷法的內容,系統揭示了反壟斷法的法律與經濟分析方法,為我國反壟斷法學理論建設做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該叢書於2010年獲得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7、聯邦反托拉斯法——競爭法律及其實踐,譯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34.4萬字。該書為目前美國最權威的反壟斷法著作,其翻譯歷時28個月,本人實際投入4500個小時以上,是所經歷過的工作中最艱苦的一項。
此外,副主編若幹部,參編十餘部。 1、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非仲裁地化趨勢,《法學評論》1992年第2期
2、論最密切聯系利弊得失,《法學評論》1999年第1期
3、經濟法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江漢論壇》1999年第9期
4、歐洲共同體競爭法研究,《經濟法論叢》1999年第2期
5、歐共體競爭法哲學的新發展,《經濟法論叢》2001年第5期
6、競爭法視角下的公法沖突,《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2002年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行政壟斷並非反壟斷法上的特殊問題,《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9期
8、歐共體委員會汽車銷售協議成批豁免條例,《經濟法論叢》2003年第8期,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9、經濟越權代理行為的法律責任及其後果,《中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
10、歐共體及其成員國競爭法的協調,《江漢論壇》2003年第6期
11、論合法壟斷,《湖南工學院學報》2003年第9期
12、論國際慣例,《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13、行政壟斷的反壟斷法規制,《中國法學》2004年第6期
14、限制競爭協議的違法性標准,《經濟法論叢》第10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
15、論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寧夏大學學報》2004所第9期
16、合法壟斷、適用除外與豁免,《競爭法評論》第1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7、歐共體理事會1/2003條例,《國際法與比較法論叢》第9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8、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時代法學》2004年第3年
19、英國1997年不公平合同條件法,《國際法與比較法論叢》第9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0、「合理原則」及其立法模式比較研究,《法學評論》2005年第2期
21、企業合並的競爭法分析,《時代法學》2006年第1期,人大復印
22、論競爭法上的「相關企業」,《湖南大學學報》2006第6期,人大復印
23、歐共體競爭法的實施機制及對我國的啟示,《湘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24、歐共體競爭法實施機制的現代化,《中國競爭立法探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5、《反壟斷法(草案)》中關於壟斷協議諸條款之評析,《反壟斷立法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26、論反致的不合理性,《時代法學》2007年第5期,人大復印
27、縱向協議的競爭法調整,《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28、競爭法上的相關市場界定問題比較研究,台灣《月旦財經法雜志》2007年11期
29、著作權拒絕許可行為的競爭法調整,《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5期
30、美國反托拉斯法上的行業協會,《河北法學》2008年第5期
31、《反壟斷法》中壟斷協議諸條款之評析,《法學雜志》2008年第1期
32、關於《反價格壟斷規定(草案)》的修改建議,載《國際法與比較法論叢》,第18輯,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版。
33、《關於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有關規定(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反壟斷法實施中的重大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34、《關於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的有關規定(徵求意見稿)》的修改意見
35、美國《謝爾曼法》意義上的壟斷化,《時代法學》2010年第5期
36、知識產權在反壟斷法上引起的特殊問題,《電子知識產權》2011年第3期
37、轉售價格維持的反壟斷法分析,《政法論叢》2011年第4期
38、價格歧視行為的反壟斷法分析,《法學雜志》2011年第11期
39、搭售行為的反壟斷法分析,《電子知識產權》2011年第11期
40、法律理性之美的探求——《質檢法教程》的評價與建議, 《國際法與比較法論叢》第21輯,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年版
41、競爭經濟學對反壟斷法律制度的影響,《東北亞法研究》(韓國),2012年版
42、略論國際私法上的法律規避制度,《法學評論》2012年第6期 1、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項目:歐共體競爭法研究,2001
2、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反壟斷法域外適用制度比較研究,2004
3、湖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競爭法理論體系的構建,2005
4、湖南省社科基金:限制競爭協議的反壟斷法規制,2006;項目編號06YB18,結項證書號20120046
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壟斷協議的法律調整,2007;批准號07JA820037,結項證書編號:2011JXZ1270
6、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軟體產業支配地位濫用行為的認定及其救濟,2009;批准號: 09SFB2046
7、國家社科基金:企業集中行為的反壟斷法調整,2012;批准號12BFX098

Ⅳ 湖南大學研究生院的發展目標

學校一貫堅持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我校原工科研究所礦業部就開始招收研究生。我校在校在籍研究生10000餘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2000人,碩士研究生8000餘人。在校研究生除積極參加所在學科、專業的科研課題研究以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外,還組隊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和競賽,並多次獲獎,已成為學校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湖南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於2000年11月,是全國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的56所研究生院之一。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湖南大學研究生院在校黨委、校行政的領導下,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上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從2008年開始全面推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以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十一五」期間,學校將大力發展和加強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重點抓好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堅持改革創新、重點突進、強化特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管理質量,適應建設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總體要求,力爭把湖南大學建設成為國際上有影響的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開放式、研究型國內一流大學。

Ⅳ 陳適的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論文 : 1.二值圖象的形狀匹配與精定位,《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學報》1996.4
2.GPS定位方式及提高定位精度的措施,《中國水運》2001水運科技專輯
3.基於無線通信技術的電子商務及其相關技術,《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專輯
4.GPS的通信功能與應用,《中國水運》2001.9
5.GPS船舶監控系統的設計,《武漢理工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2.4
6.嵌入式Internet技術應用,《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2002年第3期
7.具有隨機二進制調制波形的PCM/FM的自相關函數和功率譜,《武漢理工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2.6
8.基於正交頻分復用的高速無線數據傳輸,《武漢理工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3.2
9.基於小波變換的OFDM調制解調技術,《武漢理工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3.4

Ⅵ 我是普通一本畢業,沒有什麼科研成果,沒有發表過論文。今年報考了湖大的推免研究生。請問湖大會不會給我

一本畢業,沒有什麼科研成果,沒有發表過論
知道更分析,肯定好的

Ⅶ 孫有中的學術成果

英語專業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冊),總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將出版。
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讀解文化研究叢書》),總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版。
《跨文化傳播叢書》,總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版。
《英語教育與思辨能力培養論叢》,總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傳播前沿對話》,主編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
《解碼中國形象:〈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中國報道比較1993-2002》,獨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交際研究》(第一輯),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視角》,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西方思想經典導讀》,主編,外研社,2008年版。
《英語教育與人文教育》,主編,外研社2008年版。
《美國文化產業》,合編,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
《美國精神的象徵:杜威社會思想研究》,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現代美國大眾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細說美利堅》(合著,第一署名),文匯出版社,1997年版。
《新思路單項技能教材英語寫作第五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即將出版。
《媒介倫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實用主義哲學研究譯叢》(8卷),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新舊個人主義--杜威文選》(合譯,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到群眾中尋找決策偉力,」《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8日評論版。
「區域品牌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新聞愛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賈玉新主編,《跨文化交際理論探討與實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美國文化產業:營利交與市場,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報》,2012年3月22日。
「杜威與現代中國,」與Roger T. Ames教授對話,《中華讀書報》,2011年8月3日,第17版。
「CBI和ESP與中國高校英語專業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外語研究》,2011年第5期。
「突出思辨能力培養,把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中國外語》,2011年第3期。
「全球化時代中國新聞人才的知識結構,」李希光主編,《新聞教育未來之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
「英語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初探」,與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4期。
「以推進改革提升軟實力:中國國家品牌的政治內涵,」《民主與科學》,2009年第6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際研究》第一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11』事件後俄羅斯媒體中的美國形象」,與張陽合撰,第一署名,載於梅仁毅、付美榕主編《變化與延續:「9·11」後的美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
「論文化交流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
「中國國際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學刊》,2007。
「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與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5期。
「美國的美國研究」,《美國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對我們的啟示」,《北外英文學刊》,2006。
「冷眼看待西方媒體的『中國熱』」,《新京報》,2005年7月3日。
「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
「思維陷阱與新聞偏見」,《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5期。
「國外學術界的國際新聞研究:方法與現狀」,《國際論壇》,2004年第3期。
「西方媒體如何面對利益沖突(下)」,《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2期。
「西方媒體如何面對利益沖突(上)」,《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1期。
「媒體自律與社會監督:英、美新聞界的經驗」,《新聞大學》,2004年第1期。
「從公共利益角度審視媒介同質化問題」,《新聞實踐》,2004年第1期。
「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stry Press, 2003.
「布希訪華:新華社新華網與美聯社新聞網的比較分析」,《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2期。
「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現狀」,《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
「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2002年第2期。
「從改良主義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早期思想的演變」,《探索》,2002年第2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與文化的轉型」,《北京外國語大學60周年校慶論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
「實用主義與儒家思想的對話」,《美國研究》,2001年第3期。
「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
「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
「杜威對美國資本主義出路的探索」,《美國研究》,1999年第4期。
「開放的歷史與歷史的開放--讀馮天瑜等著《中華開放史》」,《探索與爭鳴》,1997年第9期。
「殊途同歸:『啟蒙』與『大覺醒』--美國文化探源」,《美國研究》,1997年第4期。
「析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中國可以說『不』,也可以說『是」』《探索與爭鳴》,1997第1期。
「科學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讀張廣智等著《現代西方史學》」,《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10期。
「文化生態·文化元典」,《今日中國哲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走出『泡沫文化』的誤區--庄錫昌教授訪談」,《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1 期。
「淺析90年代美國經濟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
「可持續發展應以人為導向」,《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12期。
「平等觀念:中澳比較研究」,《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9期。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設計」,《教育科學研究》,1995年第9期。
「中國文化轉型要旨: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馮天瑜教授訪談」,《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9期。
「超越傳統研究之傳統」,《江漢論壇》,1995年第2期。
「民族文化素質的構成與判斷」,《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孝』的揚棄」,《道德與文明》,1995年第1期。
「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
「比較莎士比亞的與中國古代的生育觀」,《莎士比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大學英語專業四六級口試宜早試行」,《外語界》,1993年第3期。
「大文化視野下鄧小平的開放模式」,《湖北社會科學》,1992年第9期。
「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先決條件」,《社會科學報》,1991年12月14日。
「試重新認識艾略特傳統」,《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5期。
「文化可有優劣之分?」,《社會科學報》,1991年4年18日。 「西方文化經典譯叢」,《英語學習》雜志,2002-2005年。
「美國哲學導讀」,梅仁毅主編《美國讀本》,第10單元,外研社,2002年版。
《世界演講名篇鑒賞辭典》,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Ⅷ 湖南大學學術型推免生獎學金問題

1 保送的還要繳學費?我記得好像不用。可能各個院系有不同吧。
2 建議去 湖南大學貼吧 或者 愛晚紅楓 問一下吧,在這問了你也不放心。
3 更好的辦法是打電話到工商管理學院去問。有專門的老師就是負責人事變動,招生就業等工作的。電話號碼也很好找吧,官網主頁。

祝好運!

Ⅸ 胡平仁的學術成果

1.《法理學基礎問題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在權利與權力之間》(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憲政語境下的習慣法與地方自治——「薩摩亞方式」的法社會學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2月版)等。
4、湘江法律評論.第7卷/胡平仁主編,2009-1-1版
5、法律社會學(邊緣法學叢書)/胡平仁等著,2006-12-1版
6、《中國傳統訴訟藝術案例》/胡平仁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10-1版 1.《法學緒論》,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法理學》,副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2年第2版;
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副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法律政策學:平衡權利與權力的科學。載《當代法學》2001年第3期。
(2)法律政策學的研究路向。載《當代法學》2001年第 5 期。
(3)關於村民自治問題。這是本人對市民社會與權力制約所作的系列研究之三,發表在《當代法學》2000年第 5 期。
(4)社會制約權力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途徑。該文是本人對市民社會與權力制約所作的系列研究之二,發表在《湘潭大學學報》1999年第 4 期。
(5)政策問題與政策議程。載《湘潭大學學報》2001年第 1 期。
(6)政策評估的標准。載《湘潭大學學報》2002年第 3 期。
(7)政策接受主體及其集團化趨勢。載《行政與法》2000年第 5 期。
(8)法律接受初探。載《行政與法》2001年第 2 期。
(9)法理學教材的學術風格與內容整合。載《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 2 期。
(10)村民直選.村民自治.社會制約權力。這是本人對市民社會與權力制約所作的系列研究之四,載《湘江法律評論》第 3 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利益表達與利益綜合——法律創制的法政策學分析。載《湘江法律評論》第 4 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平等與身份的法社會學分析。載《湘潭大學學報》2004年第 5 期。
(13)法律義務新論。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5期。

Ⅹ 陳偉華的近年主要科研成果

(一)課題及項目
科研項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課題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2項;博士後基金課題1項。
教研教改項目:校、省級精品課程及校級教學團隊重要骨幹成員並負責課程網站建設;指導湖南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SIT項目4項。
1、「中國小說敘事的現代轉型與基督教文化」,200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項目,主持。
2、書稿《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小說敘事新質》(獨著),獲第十一屆湖南省優秀社科學術著作出版資助立項全額資助。
3、「中國現代電影與文學敘事的交融與間離」,2008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主持。
4、任副主編組織編撰《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共80萬字),並撰寫15萬字,2003~2006。
5、2009年度湖南省精品課程:「大學基礎寫作」,骨幹成員。
6、200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項目;湖南省教育廳。
7、2007年度湖南大學校級教學團隊:「中國文學課程群」教學團隊,主要成員。
8、2008年度湖南大學校級精品課程:「大學基礎寫作」,骨幹成員。
9、指導湖南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SIT項目4項。
(二)專著
1、《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合著,副主編,80萬字),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小說敘事新質》(獨著,28.2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魯迅郭沫若研究札記》(獨著,33.9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4、《大學基礎寫作》(教材,合著,撰寫第四及第五章),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5、《中國現代電影與文學之關聯研究——以歷史與比較為視角》(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6、《青春飛揚的日子——湖南大學本科生習作選(第1輯)》(副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
(三)論文(部分論文題目)
1. 《緣情而生,因情而滅——試析徐志摩文學創作發生、衰竭之因》(獨著),《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CSSCI),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
2. 《文學研究中的圖文互文法》(獨著),《學術研究》(CSSCI),200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專題》,2004年第8期全文轉載。
3. 《文學史和學術史比較略論——以〈中國小說史略〉和〈清代學術概論〉為例》(獨著),《魯迅研究月刊》(CSSCI),200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5年第8期全文轉載。
4. 《中國小說敘事意象的現代轉型與基督教文化》(獨著),《魯迅研究月刊》(CSSCI),200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7期全文轉載。
5. 《詩可以怨》(獨著),收入《巴金:新世紀的闡釋——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破繭」與「自足」》(獨著),《粵海風》,2004年第2期。
7. 《簡論轉型時期的文化整合與魯迅思想》(獨著),《魯迅研究月刊》(CSSCI),2004年第8期。
8. 《新月理論家們的「硬譯」——論新月派詩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傳》(獨著),《中國文學研究》(CSSCI擴展版),2005年第1期。
9. 《蠶蛻里的新生——試論新月詩論與中國傳統詩論》(獨著),《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10. 《文心與模型: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小說敘事》(獨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05年第6期。
11. 《在轉型時期的文化整合中應運而生——試論中國現代文學之起始》(獨著),《魯迅研究月刊》(CSSCI),2006年第9期。
12. 《論穆時英小說中的俄狄浦斯情結》(獨著),收入《全球地域化語境下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研究前沿文存:2005年廣州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
13. 《中國書信體小說之興盛與基督教文化》(獨著),《學術研究》(CSSCI),2007年第10期。
14. 《1907:思想家魯迅的成熟》(獨著),《魯迅研究月刊》(CSSCI),2008年第11期。
15. 《一代有一代之國學》(獨著),《博覽群書》,2008年12期。後收集《讀書與閱世——〈博覽群書〉2006—2008精選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16. 《論當代婚外情小說與基督教文化》(獨著),《求索》(CSSCI),2009年第5期。以《耶穌與罪婦——中國當代婚外情小說與基督教文化》為題收入《靈魂拯救·靈性文學》,新加坡青年書局,2009年版。
17. 《論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技法》(獨著),《求索》(CSSCI),2010年第4期。
18. 《大學語文應強調文化品性————大學語文教材及理想模式略探》(獨著),收入《教育教學研究論叢·第2輯·湖南大學2006年教育教學研究論文集》,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9. 《大學基礎寫作課程的多媒體教學》(獨著),《中國大學教學》(CSSCI),2010年第3期。
20.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當代大學教學——以〈阿Q正傳〉為例》(獨著),《中國大學教學》(CSSCI),2011年。
21. 《簡論文學與中國電影之創建》(獨著),《文學評論》(CSSCI,重點期刊),2012年。
22. 《略論電影寓教於樂之典型技法》(獨著),《求索》(CSSCI),2012年。
23. 《論老舍小說〈離婚〉的電影改編》(獨著),《山東社會科學》(CSSCI,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2012年。
(四)學術會議
1、基督教在中國:比較研究的視角與方法青年學者研討會(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歷史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2006年11月。
2、第三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歷史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2006年12月)。
3、漢語靈性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主辦,2008年10月)
4、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2008年10月)
5、紀實文學的創作現狀與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湖南大學文學院主辦,2008年11月)
6、湖南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南華大學文法學院),2009年12月。

閱讀全文

與湖南大學學術成果定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