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僑大學真的很差勁嗎
華僑大學不差。
華僑大學(Huaqiao University)直屬中央統戰部領導,是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設立的中央部屬高校,是中央統戰部與國僑辦、教育部、福建省共建的綜合性大學,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植的大學」。
學校入選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福建省高水平大學、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
學校師資科研建設:
1、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6月,學校建有1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生在國內外各類比賽中成績驕人。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全球建築畢業設計大賽、模擬聯合國大會、全國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軟體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國內外各學科大賽中,華僑大學屢獲大獎;學生男子籃球隊在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十五屆賽事中獲得九次總冠軍。
2、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現有教職工2800多人。在1700餘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者佔54%、博士學位者佔65%、海外留學經歷者佔35%,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佔68%。有雙聘院士6人,國家領軍人才等各類高層次人才百餘名,有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等多支高水平研究團隊。
3、科研平台
2006-2010年,學校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51項,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973和863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 329項,其中重大項目6項,重點項目60項。申請各種專利84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 12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2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華僑大學、華僑大學官網-學校概況
B. 華僑大學科創有哪些項目
科創是你自己有個創意想法,然後申請立項
C.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的學術成果
2003年12月以來,建築學專業教師共主持研究相關科研項目32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課題1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分課題1項,亞熱帶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5項,福建省青年人才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項,國務院僑辦科研課題14項,泉州市科技計劃項目1;發表論著2本,主編教材1本;發表論文、作品150餘篇(幅);獲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二等獎1項,福建省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1項,福建省優秀建築設計工程二等獎2項,福建省優秀建築設計工程三等獎3項。科學研究、教書育人、服務社會是當今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科研是教學的重要源泉,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建築學院非常重視科研工作,廣大教師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情況下,積極投身於科學研究事業,整個學院學術氛圍濃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與設計作品不斷涌現,穩定而具有發展前景的各學科科研發展方向已基本形成。
D. 華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怎麼樣
華僑大學計算機專業創辦於1980年,是福建省最早創辦的計算機專業之一。1982年成立計算機系,2008年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1994年獲得福建省首個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學位授權,同年被確定為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數字媒體技術」4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與軟體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一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二級碩士點和一個計算機技術領域工程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與軟體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均被評為福建省重點學科。經過近三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智能數據管理及應用、軟體工程與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網路與多媒體技術等四個穩定的學科方向。
E. 華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能不能轉到工商管理專業怎麼轉
大一大二的任意一個學期開學的第一個月去你所在的學院提交申請,而且績點要在3.7以上,剩下的就是看學校批了
F. 國立華僑大學有機會進入「2011」計劃高校嗎
2011計劃第一批71個協同創新中心名單
1、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學部,清華大學
2、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學部,北京大學
3、腫瘤學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
4、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5、量子調控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6、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7、太空信息工程協同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8、先進地面交通創新聯盟: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
9、綠色交通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武漢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長沙理工大學
10、生物技術葯物研發與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
11、國家清潔能源協同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協鑫集團
12、中國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
13、拓撲材料科學與技術上海協同創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統所等
14、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
15、知識經濟與法制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
16、中國西部文化創意產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17、主要糧食作物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8、畜禽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9、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上海財經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21、中華創新葯物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台灣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
22、「兩型社會」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湖南科技大學
23、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
24、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5、生物醫用材料2011協同創新中心: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
26、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鋼鐵研究總院
27、水安全與水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河海大學,清華大學,長江三峽集團
28、先進磷化工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
29、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
30、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協同創新中心:長安大學牽頭,同濟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長沙理工大學、重慶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築路機械有限公司、中國智能交通系統有限公司、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協同
31、長江黃金水道綠色和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武漢理工大學,河海大學,重慶交通大學,上海海事大學,長沙理工大學
32、阻燃材料與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浙江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
33、雷達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空軍裝備研究院,海軍裝備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中科院電子所
34、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中央編譯局,中國社會科學院
35、農業高效用水協同創新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
36、有機發光顯示(OLED)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大學,東南大學
37、中國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西南財經大學,國家審計署,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
38、山西煤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團,太重煤機等單位
39、無線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重慶郵電大學
40、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41、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羅馬大學,國際漢學會
42、中國財政發展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北京國家會計學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廈門國家會計學院
43、現代中葯協同創新中心:天津中醫葯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浙江大學葯學院中葯科學與工程學系、天津國際生物醫葯聯合研究院、天士力制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步長制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以嶺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華潤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
44、首都世界城市順暢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政路橋建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45、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46、膜分離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工業大學牽頭,由天津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成。
47、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葯科大學、台灣物聯網聯盟。
48、海洋運輸綠色與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大連海事大學、長安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集美大學、上海海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協同。
49、煤炭高效安全開發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聯合科研院所、企業、高校[協同高校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華北科技學院組建。
50、深海工程與艦船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武漢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校協同。
5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國家統計局科學研究所共同組建。
52、世界文明與區域研究協同: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聯合成立。
53、替代石油路線大型化工過程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54、廣東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
55、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為主導,蘇州大學牽頭,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江蘇省納米技術產業創新聯盟等單位參與。
56、小麥玉米周年高產高效生產協同創新中心:山東農業大學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河北農大 青島農大 山東省農科院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金正大股份有限公司
57、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協同創新中心:該協同創新中心由華僑大學牽頭,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暨南大學、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協同組建,主管部門為國務院僑辦。
58、中國濱海金融協同創新中心:天津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共同協作。
59、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參與單位: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國家統計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民政部、國家宗教局等政府部門和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國際社會調查組織(ISSP)、東亞社會社會調查(EASS)、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科研院所。
60、中國企業「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對外經貿大學牽頭,商務部、浙江省義烏市、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工發組織、日內瓦國際貿易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為協同單位。
61電動汽車與分布式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合肥工業大學牽頭,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等10家單位協同參與。該中心旨在匯聚國內外電動汽車及分布式能源領域的優質資源,構建人才高地、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平台、形成一流學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建設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解決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國家級協同創新基地。
62、資源化工綠色過程與產品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學牽頭,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參加的「共性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攜手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3家龍頭企業組建的「資源化工綠色過程與產品協同創新中心」。主要研發領域包括材料結構設計、綠色新工藝開發及化工工藝優化集成等。
63、天津醫學表觀遺傳學協同創新中心:天津醫科大學、南開大學,依託天津醫科大學在醫學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的領先優勢及其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和代謝性疾病的臨床優勢,南開大學在生命科學、葯學等方面的優勢,聯合北京大學、華大基因有限公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分子醫學中心(CMM)等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開展科研攻關。
64、湖南數字中醫葯協同創新中心:由湖南中醫葯大學牽頭的數字中醫葯協同創新中心近日成立。該中心依託湖南中醫葯大學4個國家級平台及基地,中國中醫科學院、天津中醫葯大學、福建中醫葯大學、湖南省中醫葯研究院等為參與單位。
65、網路計算與信息處理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國家計算機網路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建設。
66、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共同建設。
67、通航時代協同創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設。
68.鎳鈷金屬材料創新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金川集團、清華大學、瑞典國家冶金研究所等7家核心成員單位共同建設。
69.水安全與水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由河海大學、清華大學牽頭,協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電力建設集團、長江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高校、水利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的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
70.三峽地區災害與環境協同創新中心:三峽地區災害與環境協同創新中心由三峽大學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共同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將努力匯聚創新要素資源、形成協同攻關機制,積極構建地質災害、水工程安全高效運行和生態環境三個協同創新平台,著力解決三峽地區災害與環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建設面向地方和行業重大戰略需求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
71.生物醫葯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葯科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葯物所、中國醫葯集團、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先聲葯業有限公司、江蘇聖和葯業有限公司。
G. 華僑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好么課程是不是很難一般還有精力學2專業么
這個應該是信息工程學院的吧?其實要花多少精力和時間要看你的努力程度,我有同學學土木的還修計算機專業呢,其實華大里頭時間安排要靠自己,老師基本上是不會給你什麼幫助的,你要是有毅力,鼓勵你學,但華大雙學位有基點要求,你要先達到那個基點,還有就是雙學位常常要求晚一年畢業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物理電子、光電子與微電子學領域內寬廣理論基礎、實驗能力和專業知識,能在該領域內從事各種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乃至集成電子系統和光電子系統的設計、製造和相應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物理電子、光電子、微電子學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的信息電子實驗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各種電子材料、工藝、零件及系統的設計、研究與開發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並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2.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 3.具有較強的本專業領域的實驗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與測試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4.了解本專業領域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r 主要課程:電子線路、計算機語言、微型計算機原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理論物理、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物理電子與電子學以及微電子學等方面的專業課程。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子工藝實習、電子線路實驗、計算機語言和演算法實踐、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一般安排2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微電子學 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子科學與技術 生物醫學工程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信息工程 信息科學技術 軟體工程 影視藝術技術 網路工程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光電信息工程 廣播電視工程 電氣信息工程 計算機軟體 電力工程與管理 智能科學與技術 數字媒體藝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數字媒體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建築電氣與智能化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H. 華僑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怎麼樣
簡單的說,那是相當的牛B,絕對的華大學子都懂的驕傲
I. 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怎麼樣
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始於1964年開辦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迄今已有52年辦學歷史。土木工程學科1983年開始招收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1986年獲得 「結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點。2003年獲得「結構工程」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點,2009年獲批 「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目前土木工程學科為福建省重點學科和特色重點學科。
學院以建設「特色明顯、國內先進、福建省一流的土木工程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為目標。秉承華僑大學「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為僑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宗旨,努力培養面向未來國家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港澳地區經濟建設需要,具有工程意識、創新意識、管理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學院匯聚著一批學源廣闊、富有朝氣的教學科研人員,現有教職工110人,其中專任教師86人,教授25人,副高32人,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65人,博士率75.6%。擁有一批具有較高學術聲譽的領軍人才,其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福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福建省百千萬人才2人,閩江學者、 省百人計劃、桐江學者等特聘教授8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國家高端外國專家3人。
學院現有結構工程博士點,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術碩士點,建築與土木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碩士點。開設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管理專業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分別於1997年、2005年和2016年通過住建部高等教育專業評估(認證)。
學院面向全國和境外招生,面向境內通過全國高考本科一批或本科提前批招生,面向境外通過兩校(與暨南大學)聯招、參加教育部的全國聯招或單獨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000餘人,其中本科生約1800人、碩士生約190人、博士生11人。
學院在人才培養創新和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方面成效顯著。擁有福建省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基地,福建省土建類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福建省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福建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驗點、福建省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和3個福建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在研究生教學,特別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中,致力於創新實踐教育和科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取得良好人才培養效果。研究成果「基於科教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獲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科緊密結合國家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開展創新研究,成效顯著。5年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9項,發表論文被SCI和EI收錄近200篇,獲授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00餘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5項。豐碩的學術成果極大提升了土木工程學科的辦學水平和學術聲譽,也為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高水平土木工程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奠定堅實基礎。
土木工程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土木工程學科-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重點學科
福建省結構工程與防災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隧道與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工程技術中心
廈門市「防火綜合防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廈門市「城市水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