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臨床上,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哪些用的多
大約85%左右都是臟腑辨證,10%左右是六經辨證,剩餘的是其他辨證
⑵ 臟腑辨證的內容有哪些
臟腑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論治的基礎。它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八綱、病因、經絡等理論,通過四診合參,對疾病的證候進行分析歸納,藉以推斷病因病機、病變部位及性質、正邪盛衰等,以確定所患何證,然後根據證來決定治療原則和方葯。
臟腑病變是復雜的,在進行臟腑辨證時,一定要從整體觀念出發,不僅要考慮一臟一腑的病理變化,還必須注意臟腑間的聯系和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病變的全局,抓住主要矛盾。
一、心與小腸辨證
「心」是臟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臟腑進行著協調的活動,故《內經》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說,各臟腑在心的領導下互相聯系,分工合作,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由胃而來的水谷,而後主化物和分別清濁。清者,指飲食中的精華部分;濁者,指飲食物中消化後的糟粕。
(一)心病辨證
1.心氣虛
臨床表現:心悸,氣短,自汗,胸悶不適,神疲體倦,面色淡白,脈細無力或結代。
證候分析: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故見心悸氣短,脈細無力或結代,神疲體倦。心氣不足,衛陽不固則自汗出。心氣不足,氣血不得上榮,故面色淡白。心氣虛,中氣不足,胸中氣機不暢,故胸悶不適。
2.心陽虛
臨床表現:除有心氣虛的症狀外,還出現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而胖嫩,脈弱。或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為心陽虛脫的危候。
證候分析:多見久病體弱、暴病傷陽耗氣、年老臟氣衰弱、稟賦不足等情況。心陽虛,心陽不振,陽氣不得外達,故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陽不振,胸中陽氣痹阻,故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陽暴脫,宗氣大泄,則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氣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脈微欲絕。
3.心血虛
臨床表現: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忘,心緒不寧,怔忡,面色淡白無華,指甲蒼白,四肢無力,唇舌色淡,脈細無力等。
證候分析:多見於久病體虛,脾運不健或亡血失血之人。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故心悸不寧,甚至怔忡。正如失丹溪所說:「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夢。血虛不能上榮清竅,故頭暈,健忘,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血虛不能充實血脈,榮養四肢肌肉,故四肢無力,指甲蒼白,脈細無力。
4.心陰虛
臨床表現: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虛煩,盜汗,手足心熱,口乾咽燥,舌尖紅,少苔,脈細數等。或有兩頰發紅,心煩怔忡,頭暈目眩等虛火上炎之症。
證候分析:多見平素肝腎不足,真陰虧耗,或熱病後期陰傷未復者。陰血不足,血不能養心寧神則出現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陰虛內熱則見盜汗,虛煩,手足心熱,口乾咽燥,舌尖紅,少苔,脈細數等。兩頰發紅,頭暈目眩等為虛火上炎之症。
5.心火上炎
臨床表現:煩熱不安,夜寐不眠,口渴思飲,舌爛生瘡,尿黃而少,小便刺痛,或面紅目赤,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心火熾熱,心神被擾,致煩熱不安,夜寐不眠。心火循經上炎則口渴思飲,舌爛生瘡,面紅目赤,苔黃,脈數。心移熱於小腸則尿黃而少,小便灼熱刺痛等。
6.心血瘀阻
臨床表現:輕者僅覺心胸疼痛,憋悶或隱痛不適,痛區固定,時發時休。劇者可突然發作,痛如刀割,悸惕不安,面色青白,唇暗肢冷,自汗,疼痛沿左上肢內側後緣之手少陰經脈循行路線放散,舌色紫暗或有瘀斑,脈沉微欲絕,或細澀結代等。
證候分析:本病多因素體氣虛,復加勞倦憂思,致臟氣失調,心氣不充,氣血運行不暢,血滯成瘀,閉阻心脈而成。或因素嗜膏粱厚味,好食肥甘,致痰濕內蘊,脈道受阻,血滯成瘀,或由寒邪入侵,氣血凝滯等引起以上諸症。
7.心脾兩虛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納呆腹脹,大便溏瀉,倦怠乏力,舌淡嫩,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多因思慮過度而致,心脾兩臟病變是相互影響的。因心而影響脾的,見症以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等心經症狀為主。因脾而影響心的則以食少腹脹,便溏乏力等脾虛症狀為主(二)小腸病辨證
1.小腸實熱
臨床表現:心煩,小腹拘痛,小便赤澀,或莖中痛,尿急,尿頻,甚至血尿,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因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亢盛多熱移小腸,故見心煩,小腹拘痛,小便赤澀,莖中痛,尿急,尿頻,舌紅苔黃,脈滑數。若熱傷血絡則出現血尿。
2.小腸虛寒臨床表現:小腹墜痛,遇寒則甚,食谷不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苔白,脈沉遲。
證候分析:多因脾腎陽虛,命門火衰,致使小腸失其溫煦,以致寒氣凝結於小腸,氣機不利,氣血不暢,故小腹墜痛,遇冷加重,小便清長,苔白,脈沉遲。小腸不能分清濁,故食谷不化,大便稀溏。
二、肝與膽辨證
肝是人體的重要臟器之一,司理周身氣血的調節、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肌肉關節的屈伸、情緒的變動等。膽位於脅下,附於肝,與肝相連,貯藏來自肝臟分泌之膽汁,因只貯藏膽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故又把它歸屬於「奇恆之腑」。膽氣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有關,有主決斷的功能。
(一)肝病辨證
1.肝氣郁結(一)肝病辨證
臨床表現:胸脅脹痛或串痛,情志抑鬱。胸悶不舒,善太息,噯氣食少,月經不調,痛經,乳脹或結塊,舌淡苔薄,脈弦。
證候分析:肝主疏泄,調節情志,肝氣郁結,情志不舒,則情志抑鬱,胸悶,善太息。肝經循脅,肝氣不舒,氣機不暢,經脈不利,則胸脅脹滿、串痛。肝鬱氣滯,氣血不暢,沖任不調,則月經紊亂,痛經,乳脹或結塊。
2.肝火上炎
臨床表現:脅肋灼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頭痛眩暈。口苦口乾,嘔吐苦水,耳鳴耳聾,失寐或多夢,吐血衄血,溲赤便秘,舌邊尖赤,苔黃糙,脈弦數有力。
證候分析:本證多由肝氣郁結,郁久化熱生火,氣火上炎所致。臨床常以情志失調和氣火上攻頭面部為臨床特徵。肝失條達,火熱內擾,故急躁易怒,失寐多夢。肝火內熾,則脅肋灼痛。火性炎上,上擾清竅,則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目赤。肝熱及膽,膽氣上溢,則口苦,甚者嘔吐苦水。火傷脈絡,血熱妄行,則吐血衄血。舌紅苔黃糙,脈弦數有力均為肝火熾盛之徵。
3.肝陰不足,肝陽上亢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頭脹而痛,頭重腳輕,目睛干澀或夜盲,脅肋隱痛,肢麻筋攣,腰膝酸軟。面部烘熱或顴紅,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因肝腎同源,故臨床多因腎陰不足而致肝陰不足,陰虛日久,虛熱內生,終致陰虛陽亢之徵。生理常態下,肝有賴於腎水之滋涵,以維持自身之陰陽平衡,若腎陰虧損,水不涵木,精不化血,可導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又情志不舒,肝鬱化熱,暗耗肝陰,亦可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
肝開竅於目,主筋,肝陰不足,不能榮筋養目,故目睛干澀或夜盲,肢麻筋攣。肝腎陰虛,精血不能充於腦,故眩暈耳鳴。陰虛陽亢,氣血上沖,則頭脹而痛,頭重腳輕,面烘熱或顴紅,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4.肝血虛
臨床表現:眩暈眼花,視物模糊,肢麻筋攣,爪甲不榮。兼見面色無華,口唇淡白,耳鳴如蟬,失眠多夢,月經不調或經閉,量少色淡,舌淡,脈細。
證候分析:本證多以筋脈、爪甲、兩目、肌膚等失於血之濡養及全身血虛的病理現象為其臨床特徵。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故面色無華,口唇淡白,眩暈耳鳴;不能養目,則眼花,視物模糊;不能榮筋,則肢麻筋攣,爪甲不榮。肝血虧虛,沖任不足,血海空虛,故月經不調或閉經,量少色淡。血虛不能安魂定志,則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均為血虛之徵。
5.肝風內動
本證成因甚多,但不外熱邪亢盛之熱極生風、肝陽亢逆之肝陽化風、陰血虧損之陰虛血虛生風及寒邪凝滯肝脈之肝脈拘急冷痛等證。
臨床表現:頭痛項強,眩暈神昏,抽搐痙攣,肢麻震顫,口眼歪斜,舌強語蹇,半身不遂。
證候分析:多因素體陰虛,精血衰耗,失於滋養;或里有郁熱,煩勞動火;或憂思惱怒,五志化火致肝陰耗損,亢陽無制,妄自升動,內風上冒,竅絡閉塞,而見上述眩暈昏仆,瘛瘲痙厥等症。
(二)膽病辨證
1.肝膽濕熱
臨床表現:脅肋滿悶,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
證候分析:多為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濕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濕郁化熱,濕熱蘊結肝膽所致。
濕熱相蒸,蘊於肝膽,肝膽疏泄失常,故脅肋滿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膽氣上溢則口苦。濕熱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濕熱熏蒸肝膽,膽液外瀉而發黃疸。邪居少陽,故見寒熱往來。濕熱下注,故尿短赤,陰囊濕疹,睾丸腫脹熱痛,婦女則帶下黃臭,外陰瘙癢。
2.膽虛症臨床表現:驚悸失眠,夜多惡夢,時易驚醒,懼聞響聲,觸事易驚,善太息,神疲乏力,舌淡,脈弦細。
證候分析:多發於體質羸弱之人,或起於暴受驚駭之後,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故以善驚易恐或怵惕夢驚為突出表現,又因母能令子虛,故膽氣虛往往兼見心氣虛,因此臨床多見心膽氣虛之症,故均有「心神不寧」之表現。
三、脾與胃辨證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稱脾和胃為「後天之本」。
(一)脾病辨證
1.脾氣虛弱
臨床表現: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腫,小便清長等,或見脫肛、陰挺、內臟下垂、二便滑泄不禁等,舌淡嫩或有齒痕,苔白,脈緩無力。
證候分析:脾主運化,脾氣虛則胃氣亦弱,腐熟不及,運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濁,故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脾失健運,生化無源,精微失布,則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脈緩無力等。脾虛不運,水濕停聚則四肢浮腫,苔白等。脾虛中氣下陷,升舉不能,臟腑維系無力,故見脫肛、陰挺及內臟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2.脾不統血臨床表現:多種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腹脹便溏,面色萎黃或蒼白,神疲體倦,少氣無力,食少納呆,舌淡苔白,脈弱或沉緩。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出血徵象為主要臨床特徵。人體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氣虛衰,統攝無權,血不循經,溢於脈外,而見出血諸症,若滲於胃腸則便血、嘔血;滲於膀胱則尿血;滲於肌膚則肌衄。婦女可因脾氣虛統攝無權,沖任不固,而致月經過多或崩漏。故有「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症」之說。脾氣虛加之失血,故面色萎黃或蒼白,脈弱或沉緩。
3.寒濕困脾
臨床表現:脘腹脹悶,嘔惡便溏,食少納呆,舌淡黏膩,頭身困沉,懶動懶言,脘腹隱痛,體虛浮腫,面色皮膚晦黃,白帶過多,舌胖苔白滑膩,脈濡緩或細滑。
證候分析:本證以寒濕內盛,中陽受困為主要臨床特徵。濕邪或寒濕之邪阻礙脾的正常氣機,致使運化失司,水濕內停;又脾氣虛,運化失司,濕自內生,致水濕停留。可見濕盛與脾虛互為因果,以致出現以上諸症。
(二)胃病辨證
1.胃氣虛寒
臨床表現:多與脾陽虛證合並出現。胃納減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減,噯氣發涼,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無味,大便稀溏,四肢欠溫,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無力等。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劑,消伐脾胃陽氣,以致陽虛中寒,寒氣凝滯,故見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暖、得按痛減,舌潤胖嫩,苔白,脈沉無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溫。
寒飲不化而上逆,故噯氣發涼,泛清水或清冷涎沫。脾陽不振,運化失司,則口淡無味,食慾減退等。
2.胃陰不足
臨床表現:唇舌乾燥,或干嘔呃逆,脘痞不暢,飢不欲食,便干溲短,舌光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多因火熱耗傷陰液所致,胃陰不足,津不上承,故唇乾舌燥,光剝少津。陰虛生熱,擾於胃中,胃失津潤,故脘痞不暢,飢不欲食。胃失和降則干嘔呃逆。津傷胃燥而及於腸,故便干溲短。
3.胃火熾盛
臨床表現: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渴喜涼飲,消谷善飢或食入即吐,口臭齒衄或牙齦腫痛,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多因情志過急,化火或邪熱犯胃,過食辛熱之品而致。熱邪郁胃,則胃脘灼痛。
熱郁氣逆則吞酸嘈雜。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飢。火逆循經上火,故口臭,牙齦腫痛,舌紅苔黃。熱灼血絡,迫血妄行則齒衄。熱結陽明,消灼津液,故口乾渴喜涼飲,大便秘結,脈滑數。
4.食滯胃脘
臨床表現:脘腹脹滿,納呆呃逆,惡心嘔吐,噯氣吞酸,大便不暢,便下惡臭,舌苔厚膩,脈滑。
證候分析:多因暴飲暴食,損傷脾胃,脾胃納化失常,中焦氣機受阻所致。食濁內阻則脘腹脹滿,納呆,大便不暢或稀溏,便下惡臭,舌苔厚膩,脈滑。胃氣不得下降則上逆,故惡心,嘔吐,呃逆,噯氣吞酸。
四、肺與大腸辨證
肺位於胸腔,由於肺位最高,故稱「華蓋」。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肺與大腸通過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表裡關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響。
(一)肺病辨證
1.肺氣虛
臨床表現:咳嗽氣短,動則氣喘,痰多清稀,怕冷自汗,易患感冒,神疲乏力,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虛弱。
證候分析:肺氣不足,宣降無力,故見咳嗽氣短,動則氣喘;通調不利,聚濕成痰,故痰多清稀;肺衛不足,皮毛不固,故怕冷自汗,易於感冒;宗氣不足,臟腑失養,故神疲乏力,聲低懶言;氣不足以行血,故舌淡苔白,脈虛弱。
2.肺陰虛
臨床表現: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口乾咽燥,顴紅,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肺陰不足,肺失滋潤,故乾咳少痰,口乾咽燥;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陰虛內熱,迫津外泄而盜汗。陰虛生內熱,故見顴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3.燥邪犯肺
臨床表現: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鼻乾咽燥,喉癢,咳甚胸痛,舌尖紅,苔薄黃而干,脈細數。本證以肺燥為主,無陰虛症狀。
證候分析:風燥傷肺,津液被灼,故乾咳無痰,喉癢,鼻乾咽燥。燥熱傷肺,肺絡受損,則痰中帶血。肺氣不利則胸痛。舌紅苔黃,脈細數均為燥熱之徵。
4.風寒束肺
臨床表現:咳嗽聲重,咯痰稀白,惡寒發熱,頭痛身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風寒襲肺,肺氣不宣,故咳嗽聲重。氣不布津,寒凝為痰,故咯痰稀白。風寒外束,營衛不和,故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肺竅不利,則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緊為表寒之徵。
5.痰濁阻肺
臨床表現:咳嗽氣喘,痰多泡沫或色白黏膩,喉中痰鳴,胸部滿悶,甚則不能平卧,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濁阻肺,肺失宣降,則咳喘痰多,胸悶。平卧痰濁壅阻,氣道更加不利。苔白膩,脈滑為痰濕之象。
6.肺實熱證
臨床表現:咳嗽氣喘,痰黃稠帶血,胸痛,鼻煽,身熱,口乾,大便干結,小便赤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痰熱壅阻,肺失清肅,故見咳喘,痰黃稠,鼻煽,身熱。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
肺氣不利則胸痛。肺失通調,熱灼津液,故口乾,大便干結,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熱之象。
(二)大腸病辨證
1.大腸濕熱
臨床表現: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里急後重,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蘊結大腸,氣血受阻,傳導失職,故見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濕熱熏灼,熱腐為膿,故肛門灼熱,大便膿血,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之象。
2.大腸津虧
臨床表現:大便干結,甚如羊糞,難於排出,常數日一行,伴有頭暈、口臭,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
證候分析:大腸津液不足,腸失滋潤,故大便秘結,數日一行。胃氣失降,濁氣上逆,故有頭暈、口臭。口乾咽燥,舌紅苔燥,脈細澀皆為津虧之象。
五、腎與膀胱辨證
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是人體重要的臟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稱。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主水,主納氣,生髓,主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腎與膀胱的經脈互為絡屬,相為表裡。膀胱的氣化功能,取決於腎氣的盛衰,腎氣盛有助於膀胱氣化津液,膀胱開闔以約束尿液的作用。
(一)腎病辨證
1.腎陰虛
臨床表現: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虛證,是腎臟陰液不足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傷腎,或稟賦不足,房事過度或過服燥濕劫陰之品所致。腎陰不足,髓減骨弱,骨骼失養,故腰膝酸痛;腦海失充則頭暈、耳鳴。心腎為水火相濟之臟,腎水虧虛,水火失濟則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寧,而見失眠多夢;相火妄動,則陽強易舉;心火不寧,擾動精室,而致遺精;婦女以血為用,陰虧則經血來源不足,所以經量減少,甚至閉經;陰虛則陽亢,虛熱迫血可致崩漏。腎陰虧虛,虛熱內生,故見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
2.腎陽虛
臨床表現: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自汗,陽痿,不孕,舌質淡,苔白,脈沉遲而尺弱。
證候分析:此證多由素體虛弱,或年老久病或房勞過度損傷腎陽所致。腎陽虛衰,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白。陽氣不足,心神無力振奮,故神疲乏力。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腰府及骨骼,則腰膝酸軟疼痛;不能溫煦肌膚則畏寒肢冷,自汗;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故陽痿,不孕。舌質淡,苔白,脈沉遲而尺弱均屬腎陽虛之象。
3.腎氣不固
臨床表現:面白神疲,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余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或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腎氣不固,是腎氣虛固攝無權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年高腎氣虧虛,或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腎氣虧虛則機能活動減退,氣血不能上充於耳,聽力逐漸減退;骨骼失腎氣之溫養,所以腰膝酸軟。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虛膀胱失約,以致小便次數頻繁,量多而清長,甚則小便失禁,排尿無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尿後余瀝不盡。若腎氣未充,腦髓不足,元神不能自主,故小兒遺尿。夜間陰氣盛,陽氣衰,故腎氣不足者見夜尿頻多。腎氣不足,則精關失固,常見帶下量多而清稀;任脈失養,胎元不固,容易造成流產。
舌淡白,脈沉弱,是腎氣虛弱之象。
4.腎不納氣
臨床表現: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或喘促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麵青,脈浮大無根;或氣短息促,面赤心煩,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不納氣證,是腎氣虛衰,氣不歸元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腎,故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甚。骨骼失養,則腰膝酸軟乏力。肺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機能活動減退,故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為氣虛之症。若陽氣虛衰欲脫,則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麵青;虛陽外浮,脈浮大無根。陰陽互為依存,腎氣不足,久而傷陰,或素體陰虛,均可出現氣陰兩虛之候,腎虛不能納氣,則氣短喘促;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故面赤心煩,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5.腎虛水泛
臨床表現: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沒指,腹脹滿,小便不利,腰膝酸軟,形寒肢冷,或見心悸,呼吸息促,喘咳痰鳴,舌質淡體胖苔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此證多由素體虛弱,久病失調,腎陽衰弱不能溫化水液,致水濕泛濫所致。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邪溢於肌膚,停於胃腸,故見周身浮腫,腹脹滿,小便不利。若水凌心肺,致心陽受阻,肺失肅降,故見心悸,呼吸急促,喘咳痰鳴。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舌淡體胖,苔白,脈沉細,均為腎陽虛之象。
(二)膀胱病辨證
1.膀胱濕熱
臨床表現: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黃赤短少,小腹脹痛,或伴有發熱,腰痛,或尿白,或尿有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
證候分析:膀胱濕熱證,多由感受濕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濕熱侵襲膀胱,熱迫尿道,故尿頻尿急,尿道灼痛。濕熱內蘊,膀胱氣化失司,故尿黃赤短少,小腹脹痛。濕熱蘊蒸肌表,可見發熱;灼傷脈絡,則有尿血;波及腎臟則見腰痛;煎熬尿中雜質則成尿石。舌紅苔黃膩,脈數為濕熱內蘊之象。
2.膀胱虛寒
臨床表現:小便頻而清長,遺尿,水腫,手足不溫,舌質淡,脈沉細。
證候分析:此證多由素體陽虛,寒留膀胱,氣化失職所致。膀胱虛寒,氣化失常,故見小便頻而清長;不能貯藏清液,故遺尿。陽氣不能達於肌表,則手足不溫。膀胱虛寒,久致腎陽不足,化氣行水失能,水邪溢於肌膚,故成水腫。舌淡,脈沉細為虛寒之象。
六、兩臟辨證
(一)肝腎陰虛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耳鳴,脅痛,腰膝酸軟,咽干,顴紅,盜汗,五心煩熱,男子遺精,婦女月經不調,舌紅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肝陰虛或腎陰虛經久不愈,多可導致肝腎陰虛。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故見頭暈目眩,耳鳴。肝陰不足,目和肝之經脈失養,故見月經不調,五心煩熱,盜汗,咽干,顴紅,遺精。舌紅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二)脾腎陽虛
臨床表現:形寒肢冷,腰酸腿軟,面色白或酶暗,少氣懶言,體倦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瀉或五更泄瀉,或面浮肢腫,甚則腹水,舌質淡胖大,苔白滑,脈沉弱。
證候分析:多因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久虛累及腎陽所致。腎陽虛衰則腰酸腿軟,面色白或晦暗及五更瀉。脾陽虛弱則少氣懶言,體倦乏力,食慾不振,便溏。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留,故面浮肢腫。脈沉弱為陽虛之象。
(三)心腎不交
臨床表現:虛煩失眠,心悸不寧,健忘,頭暈,耳鳴,咽干,腰膝酸軟,多夢遺精,潮熱盜汗,小便短赤,舌紅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心陰虛或腎陰虛均可導致心腎不交。心陰(血)虧虛,神失所養,故虛煩失眠,健忘,心悸。腎陰虛則腰膝酸軟。腎的精氣不能上充清竅,故頭暈耳鳴。心腎陰虛,虛火內擾,精關不固,故多夢,遺精。潮熱盜汗,咽干,小便短赤,舌紅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四)肺腎陰虛
臨床表現:咳嗽痰少,痰中帶血,腰膝酸軟,消瘦,骨蒸潮熱,口乾咽燥,盜汗,顴紅,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多因久咳耗肺陰,進而損及腎陰所致。肺腎陰虛,則咳嗽痰少。虛火灼傷肺絡,故痰中帶血。腎陰不足,則腰膝酸軟,遺精。骨蒸潮熱,顴紅,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均屬陰虛內熱之象。
⑶ 《中醫診斷學》中的臟腑辨證是教材編寫者提出來的嗎
根據四家診所收集的資料,經分析綜合,辨證八項基本原則是辨證的一般原則
⑷ 中醫學中臟腑辨證的根據是什麼
您好,一般來說,中醫學中
臟腑辨證
,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病因、
八綱
、
氣血津液
等理論,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藉以推究病因病機,判斷疾病的部位、性質、
邪正盛衰
狀況的一種辨證方法,是中醫辨證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⑸ 臟腑辨證論治有什麼意義
臟腑辨證,是指在認識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基礎上,將四診所獲得的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判斷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等,從而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的一種辨證方法。
臟腑辨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核心,是中醫臨床各科的辨證基礎。
主要運用於內、外、婦、兒等科的內傷雜症。
⑹ 奠定中醫辨證論治基礎的著作是
B.《傷寒雜病論》
確立辨證論治原則 《傷寒雜病論》中首次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主要表現在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兩個方面。 1. 六經辨證 「傷寒」在古代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及各種疫病。《內經》將外感發熱疾病的原因歸之於「傷寒」,並敘述了外感疾病從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傳變的形式。張仲景在此基礎上,考察了整個外感病的發展變化過程,根據病邪侵入經絡、臟腑的盛衰程度,患者正氣強弱以及有無宿疾等情況,尋找發病的規律,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概括起來,就是以六經論傷寒,即把外感發熱病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所呈現的各種綜合症狀,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即:病邪客於肌表,表現為以「營衛不和」為特徵的證候,即為「太陽病」;若邪正相搏於表裡之間,即為「少陽病」;若邪由表入里,表現為陽熱熾盛者,則屬「陽明病」。三陽病的特點是邪盛正不衰,故以表、熱、里證為主,病程比較短。而三陰病則多為臟腑本已虛損,或邪熱猖厥,從表入於里,或由於三陽病治療不得法,損及正氣而致,因此多見虛寒里證,病程相對也較長。張仲景還指出,由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各異,外感病不一定是按照六經逐經傳變,其中有傳與不傳,有循經傳或越經傳,還有直中某經,有一經病,也有二經、三經的合病與並病,還有因診治不當所引起的變證、壞證等等。所謂六經辨證,就是把一切外感熱病的症狀分為六大類。在證候變化方面,張仲景提出了虛實、寒熱,這些又以陰陽為總綱。在診斷傷寒病時,先別陰陽,然後分表裡、虛實、寒熱。這樣,通過對六經證候的歸納,可以分清諸證的主次,認識證候的屬性及變化,以此作為施治的論據。 2. 臟腑辨證 《金匱要略》全書共有25篇,主要是以臟腑辨證論述內科雜病及婦科的部分病證。其辨證論治精神與《傷寒論》一致,只是不以六經分證,而是以病證分篇。依據病機相同,證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的大體情況,幾個病合為一篇,如百合、狐惑、陰陽毒三者病機接近,因而合為一篇;痙、濕、暍三病在初起時,多有惡寒、發熱的表熱證,所以合為一篇。有些不便歸類的若干病證也被合並成篇。書中對各種病證的辨證分類精細而切要,對病因病機及診斷、治療的論述均非常精闢,充分體現了其「辨病脈證並治」的精神。 《傷寒雜病論》對脈法的論述也很精闢,在全部398條原文中,有145條論及脈,涉及到的脈型有18種,相兼脈51種,其中大多借脈象來說明病因病機,同時脈象還被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書中還有舌診的內容,開後世舌診之先河。「舌胎」一詞,首見於該書。 在病因分析方面,書中提到了「三因致病說」,認為病因分為三類:「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⑺ 學中醫臟腑辯證看哪本書啊
古代著作好像沒有,因為臟腑辨證是現代提出的
葉天士提出衛氣營血辯證
溫病提出三焦辯證
傷寒提出六經辨證
八綱辨證從內經就涉及後人不斷改善為各辯證總綱
建議看現代著作吧 中醫診斷學就有臟腑辨證
⑻ 哪部著作對臟腑進行了區分
簡稱「五輸」。《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
⑼ 臟腑辨證的區別
心、肝、脾、肺、腎為五臟,其特點為實質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貯藏氣血精津液。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其特點是為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正如《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此外,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稱為奇恆之腑,「奇」是異的意思,「恆」是常的意思,因其形同於腑,功同於臟,故有其特殊性。其中膽,有一般腑「瀉而不藏」的共性,故為六腑之一,但其排泄的膽汁,並非糟粕,而是精汁,又與一般腑有所不同,故又屬於「奇恆之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