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行道樹成果

行道樹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9 21:34:10

❶ 保護森林的成果

森林的功能和破壞森林的後果

(一)森林的功能

1.調節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

處於生長季節的闊葉林,每公頃每天能吸收1噸CO2,生產730公斤O2。按此推算,若人均擁有102米的森林,就能滿足自己對氧的需要了。

2.凈化空氣

森林枝葉茂密,濕度也較高,能吸附油煙、灰塵,還能吸收SO2等有毒氣體。每公頃油松林一年可吸塵36.4噸,夾竹桃、梧桐、槐樹等能吸收SO2。松樹針葉分泌的殺菌素可殺死白喉桿菌和結核桿菌。據測定,綠化區每立方米空氣中的細菌含量僅為市區的15%。

3.減低噪音

30米寬的林帶可減低噪音6~8分貝,在行道樹之間種灌木,防噪音效果更佳。

4.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雨水,林下的枯枝落葉層能緩沖雨水對地表的沖擊力,促進水的滲透,減少和節制地面徑流,有利於涵養水源。據統計,一畝林地比裸地多蓄水20噸,5萬畝森林的貯水量相當於一座100萬立方米的大水庫。森林還能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據統計,在一次降雨346毫米後,平均每畝林地流失土壤4公斤,草地為6.2公斤,作物地和裸地分別是238公斤和450公斤。

5.調節氣溫、降低風速、增加降雨量。

(二)破壞森林的後果

一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若高於30%,而且分布均勻,就能相對有效地調節氣候,減少自然災害。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2%,分布也不均勻,屬於少林國。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萬~20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間,全世界的森林面積減少了一半。破壞森林會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1.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後,裸露的土地經不起風吹雨打日曬。晴天,由於太陽曝曬,地溫升高,有機物分解為可溶性礦質元素的進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沖測,把肥沃的表土連同礦質元素帶進江河。據估計,我國每年約有50多億噸土壤被沖進江河。

2.流沙淤積,堵塞水庫河道

黃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來時,水、沙各佔一半。由於流沙淤積,黃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開封市的城牆還高,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3.環境惡化,災情頻繁

海南省萬寧縣的森林覆蓋率原來高達63%,由於有森林調節,本世紀四、五十年代沒發生過乾旱。後來,人為的破壞使那裡的森林覆蓋率降至9.8%,從此以後,自然災害紛至沓來,從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鬧旱災,致使21條河的河水斷流,3/4的農田受旱減產,25個水庫乾涸。特別是森林被毀,使一些珍稀動物失去繁衍基地。那裡的動物就難以生存。我國的海南坡鹿、華南虎、黑冠長臂猿等珍貴動物都由於生境遭到破壞而瀕臨滅絕。

❷ 一些關於銀杏的資料

銀杏,又名白果,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孓遺植物,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銀杏屬於乾果類,在諸多的乾果中,它的經濟價值排名第三,是名副其實的「寶樹」。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食用與葯用、生態、木材、科研四個方面。
銀杏具有重要的食用及葯用價值。銀杏果營養豐富,具有天然保健作用,長期食用能夠延緩衰老,益壽延年。在葯用價值方面,明代李時珍曾曰:「入肺經、益脾氣、定喘咳、縮小便。」銀杏果仁內含黃銅甙、銀杏酸等多種成分,具有抗結核、抗真菌、抑制癌細胞擴散的作用。銀杏葉成分復雜,到目前為止已知其化學成分的銀杏葉提取物多達160餘種,主要有黃酮類、酚類、生物鹼、白果醇等。醫葯界主要從銀杏葉中提取黃銅甙制葯,如6911片、舒血寧片等,臨床應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腦血管類疾病。銀杏果、葉提取物還具有美容功效,可用來配製美容產品,目前市場上用其配製的護膚、護發等方面的產品已達50餘種。另外,銀杏的根、皮也可入葯,用於治療白帶、遺精等疾病及某些牲畜疾病。銀杏果外皮含有氫化銀杏酸和銀杏黃酮等化學成分,可作為制葯原料。
銀杏的生態價值體現在:從樹的特性看,銀杏適應能力強、耐污染、可抗病蟲,是農田防護林、護路林、護岸林、林糧間作及「四旁」綠化的理想樹種,對於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改善農田小氣候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銀杏樹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其樹姿高大挺拔,葉片玲瓏奇特,集樹葉美、冠形美、干形美於一身,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在綠化城鄉、美化園林、營造自然景觀等方面遠遠超過一般的綠化樹種,向來為植物學家和園林學家所重視。目前,銀杏樹已被日、韓等國家以及國內許多大中城市定為城市綠化的首選樹種。銀杏盆景也以干粗、枝曲、根露等外在形態和獨特的造型,表現出蒼勁、古樸、曲折的意境,極富詩情畫意,是盆景中的上品,被世人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活的藝術品」。
銀杏木材優質,價格昂貴,素有「銀香木」之稱,其木材價值可見一斑。銀杏木材紋理通直,不翹不裂,易於加工,兼有特殊葯香味,屬上等木材,是工藝雕刻、室內裝飾和製造貴重傢具、繪圖板的上等原料。由於銀杏木材的產量微乎其微,國際市場價格一般為0.3萬美元/立方米,國內售價也在萬元以上。據專家測算,20年生銀杏人工用材林,每畝可生產規格木材12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35萬元(國內現行價的30%)計,每畝產值達4.2萬元。
銀杏還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銀杏的起源、演化、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規律基本包括了植物形態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理學等學科的所有研究課題與題材。通過研究銀杏,人類將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揭示植物演化、遺傳的歷程。近年來有許多人士多次提議,將銀杏樹定為「國樹」。

❸ 張曉風的《小說教室》一問

個人簡介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志,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志,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里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善到圓融渾成的過程,但卻有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贊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餘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志,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志,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里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
主要作品
《一個女人的愛情觀》、《一句好話》、《春日二則》、《林中雜想》、《只因為年輕啊》、《星約》、《玉想》、《錯誤》、《不知道他回去了沒有》、《傳說中的寶石》、《人生的什麼和什麼》、《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我知道你是誰》、《我有一個夢》、《東鄰的竹和西鄰的壁》、《六橋》、《常玉,和他的小土缽》、《我有一根祈雨棍》、《一雙小鞋》、《一隻玉羊》、《一番》、《一山曇花》、《「你的側影好美」》、《行道樹》、《有些人》<我喜歡>、《石縫間的生命》.。《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里》、《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說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張曉風自選》、《張曉風經典作品》等。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歲的張曉風在大學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陽明大學仍授課兩堂「中西文學中的生死觀」。她告訴記者,這是長久以來心願的實現,自一九七五年從中文系的教授轉為醫學院的教授,她自覺對醫學院學生的人文方向有責任感。張曉風感動地說,對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過,實地走過這一遭,她自覺面臨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話是對周遭人世說,「謝謝,對不起,我愛你。」 張曉風是江蘇銅山人,編寫戲劇、雜文、散文,當選過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名作家餘光中贊美張曉風是「亦秀亦豪的健筆」,「這枝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近幾年來,張曉風身體力行投身環保運動,為文疾呼。
心靈的故鄉
昨日17時,台灣著名作家、詩人張曉風踏上鼓浪嶼,她說自己和其他兩位女詩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灣女詩人來參加2007鼓浪嶼詩歌節的。 關於女性與詩歌 記者:本次詩歌節的主題是「女性與詩歌」,作為一位有著數十年詩齡的女詩人,您的女性身份對寫詩有何影響? 張曉風:女性有著天生的語言優勢,女性比較願意使用語言,比如喜歡與人聊天,善於用語言表達感覺,這對於寫詩是很有幫助的。而現在的年輕女性卻不喜歡使用語言,連「對啊」這樣的詞都說得懶洋洋的,她們更喜歡使用視覺,比如長時間地盯在電腦或電視上,而電視的語言又很貧乏。其實,常使用語言,對寫詩是很有幫助的。 記者:詩歌寫作往往受年齡限制,可是您至今還在寫詩,請問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創作力的? 張曉風:我覺得詩是可以寫一輩子的,我一直在寫。保持寫詩的能力要有兩點,一是有話要講,對事情的觀察要專注,二是要有語言的表達能力,要在剎那間把經驗串在了一起,並很快得出結論。 關於林語堂研究 記者:林語堂曾經在您腳下的這個島嶼居住過,廖家別墅就在離您不遠的地方,作為台北林語堂故居管理委員,說說你們都以什麼樣的方式在紀念這位文學大師? 張曉風:除了林語堂文學作品研討之外,我們更多地從細微處入手,讓大家真實地感受林語堂,比如,為了感受林語堂小時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們在清明節組織潤餅會(潤餅就是春卷,記者注),大家一起動手來包潤餅。後來,我們專門還派人到漳州來了解潤餅有幾種做法,回台灣時向大家介紹。 記者:從您的角度出發,這位文學大師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麼? 張曉風:幽默!他的幽默在那個環境中很孤單,顯得時間不合適,其實,在我看來,越是困難時,就越應該幽默,二戰時,丘吉爾當盟軍領袖,他說:「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敗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讓你在失敗中不至於灰心喪氣。人不要總處在劍拔弩張的狀態中,這對於創作,對於生活都非常不利。
關於故鄉
記者:看您的人生經歷總有一種漂泊的感覺,聽出您還是在抗戰遷徙的途中出生的,說說您到台灣之前的那段經歷好嗎? 張曉風:我祖籍是江蘇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華。的確,我是在抗日期間出生在遷徙的旅途上。對金華,我剛出生,沒什麼印象。可是後來我知道,金華是李清照住過的地方,所以我就覺得非常光榮,我跟李清照在同一個城裡。我很喜歡李清照的詩詞,這也是一種緣吧。抗戰爆發後,我們一家搬到重慶去了。對於重慶其實我也沒什麼印象,因為當時年齡太小。我後來真正有印象的第一個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這個城市,直到現在。而廈門給我的感覺還是像在台灣家裡,吃、住、行沒有差別,很親切。 記者:可您的文字讓我感覺到的不是滄桑而是淡定,是故鄉與文字的存在讓您有種歸屬感嗎? 張曉風:我有一個流浪漂泊的命運,但是很意外地在一個小小的島上生存了很長時間,我的身體在台灣長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歷史的中國銜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覺得都是我心靈的一個故鄉。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隱這些文學先輩,隨時會跑出來與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靈上能跟傳統銜接。
暖如陽春
台評論界贊其「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敲瓔珞敲冰」。不錯,張曉風的文章應該是冰清伶俐,空靈而溫暖的,有濃的化不開的情,有厚的舉不動的愛,有遠的看不盡的生,也有近的摸不著的死。這是一個女子的世界。精細、秀氣、典雅間雜著一股淡淡的對生命短暫的遺憾和看透塵世又不失去信心與熱情的執著。 在地毯的那一端站著的那個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子滿懷幸福,無限甜蜜;那個穿著母親的羽衣細細地為兒女們讀完牛郎織女故事的婦人是那麼心甘情願做一個「不忍飛去」的仙女,寧可讓潔白柔軟的羽衣在箱底羽化成一個亘古的傳奇;一個女人的愛情觀就是「滿心滿意要跟他一起'過日子'」,直到青絲變成銀發、嬌容化做滄桑,在相濡以沫的那個泡泡中依然不離不棄、地老天荒。無限纖細的情愫從張曉風的筆尖下流淌出來,悄無聲息的匯成一條流水淙淙的河,搖曳著一河溫暖的碧波。偶爾舟行河中,便沉浸於這秀麗的河水了,怎麼也趟不過。直到那些古老的文字變的鮮活亂跳,直到那些細小的情愫牽動你心靈深處的那根琴弦,湊出另一種風格的高山流水,方才從河中濕淋淋的走回岸邊,還忍不住一步三回頭。 說起來張曉風講的都是小事,都是一種「女人家眼光」里的世界,但確有一種天然的詩風、一種女子的詩風在字里行間飄動、遊走。這並不是說張曉風的文字是「小女人文學」,她在陰柔至極中還很有些許豪放之氣。以陰柔為主,間雜著剛強,張曉風真的知道並可以自由運用剛柔相濟。「我去即山,越過的是空間,平的空間,以及直的空間」,很淡然的穿越了歷史;「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很不經意的忽略了時間;「而茫茫大荒,漠漠古今,眾生平凡的面目里,誰是我,我又復是誰呢?」很輕松的看過了自我。這樣說來,張曉風的散文里有一種哲理也不為過,他們如同一條暗流,默默滋潤著張曉風的文字大地,只要一個小小的地縫,這股清泉便洶涌而出了。 這股泉水載著的不僅僅是現代的沉思,還有遙遠的想念。 在越來越現代的文字里,很少能看到五千年的痕跡,是光怪陸離的現代湮沒了古典的浪漫,還是細水長流的古籍流放了現代的直接?也許沒有人知道。但是張曉風的文字里自然的飄搖著這個時代文字里幾乎要絕跡的古典情懷。她對中國古典藝術以及美學有著相當的功底,加上民族禮儀、文化風物、大地山川之美的理解和發掘,糅合著文字的精雕細琢,使得她的文章透著唯美的清香。「願意如那一樹楓葉,在晨風中舒開我純潔的淺碧,在夕陽中燃燒我殷切的鮮紅」;「當滿山紅葉詩意地懸掛著,這是多少美麗的憂愁啊!」;「想像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開在你的墳頭,透明而蒼白,在雨中幽幽的抽泣。」;「她以一根扁擔擔著兩筐子花」;「那風今天也翻閱你滿額的青發,而你著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里」。看到了多少山水?又有多少文字在這些意境里散發他們原本就有的卻被時間沖淡的光華? 這個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的傾注」的現代女子,在自己的日子裡平淡的訴說著一個長長的講不完的故事,故事裡有英雄美人,有好酒騎士,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自然熱愛和真誠感悟。牽到這一點,便不由自主得想起了三毛,一個同樣熱情奔放的女人,同樣的熱愛著生活感悟著生活,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也許女人天生需要有自由的心靈和完美的愛情,而才女更是需要這些浸潤心靈,才不至於終有一天當容顏老去、沒有歲月沉澱的美麗之後只剩下滿頭銀發、滿臉皺紋。幸運的是張曉風什麼都有了。所以時間只會讓她更加風姿卓越,更加的散發自己文字沉澱過後朴實的深度和光華。 也許在呼喚激情的年代裡,張曉風的文字不會燃燒。她的東西未必能夠溫暖每一個渴望熱烈的人,卻一定能夠溫暖她自己還有她摯愛的一切,也能夠溫暖處在生活寒夜裡的我。假如有一天你也累了,站在生活的寒夜裡吹著刺骨冷風的時候,不妨看看她的文字取暖。 或者柳永早就想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外的另一份情懷。 楊柳岸,曉風入懷,暖如小陽春。
詩心不老
擁有廣大讀者的散文家、詩人張曉風今年66歲了,兩年前又生了一場大病,但她一踏上美麗的鼓浪嶼,不禁詩興大發,「我要好好看一看,認真為她寫一兩首詩。」她不顧旅途的勞累,在賓館稍事休息,就到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參觀。參觀的過程中,她連聲稱贊:「一架古鋼琴就是一首美好的詩。」 在一家明清傢具博物館,張曉風對紅色的傳統地磚情有獨鍾,「這種尺二磚和台灣的一模一樣,可惜現代的人圖整潔和美觀,多採用現代化的地磚,對這種地磚看不上眼了。其實,在鄉居的院子里鋪上這種傳統地磚,又養眼又舒服。」她感慨道,只有我們這些被詩歌熏陶的人才有這種落伍而浪漫的想法了。 她是台北林語堂故居管理委員會的委員之一,聽說島上有林語堂的「新娘房」,恨不得馬上就要前去尋訪。這時酒會馬上就要開始了,時間不允許,張曉風這才帶著憾意地說:「真想一睹一代大師的婚姻是在什麼環境下結的。」 看到記者手上拿著剛從島上「曉風書屋」買來的書,張曉風想起什麼似的說:「兩三年前,我在福州的曉風書屋參觀,有人送我一把椅子,漂亮極了。當時走的時候忘了帶,一直念念不忘。這次我和廈大的徐學老師約好了,請他託人把椅子帶給我,這次我要帶回台灣了。」
編後記
張曉風:有傳統教養的現代女性在說話——《從你美麗的流域》編後記 張曉風是20世紀台灣文學中的重要作家,在散文和劇本創作領域成就卓著。就散文創作而言,她的散文不但量多而且質佳。從1966年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問世至今,張曉風已出版了近20本散文集,這些作品情感真摯、視野開闊、思想深邃、文筆清爽,憑著這些作品,張曉風在眾多的台灣散文作家中自成格局,卓然成家。同為散文作家的餘光中對張曉風的散文十分欣賞,認為她的散文有氣魄,有胸襟,亦秀亦豪,盛贊張曉風有一支「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這支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一點剛勁」。餘光中的這一論斷,當為至評。 愛情和親情是張曉風在散文創作中持續關注的主題。輯一「初綻的詩篇」中的文章,從父母情,到愛情,到兒女情,再到友情和與物結緣之情,種種感情,貫穿了「我」「從小到大」的一生並成為「我」的幸福源泉。作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中國作家,張曉風對祖國大陸有著深厚的感情,輯二「愁鄉石」中的大多數文章就是她對祖國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一再回憶、想像和親近後充滿感慨的文字抒情。對於人世間的種種現象,張曉風在自己的散文中既有形而上的哲理沉思,也有形而下的經驗感悟,「給我一個解釋」和「生活賦」兩輯中的文章,就大致體現了張曉風散文的這兩大特色。由於熱愛自然,關心人文,並能從自然和人文中生發出思索世界、反省人生的靈感,因此在張曉風在散文中,存在著為數不少書寫自然和感嘆人文的作品,輯五「詠物篇」就是張曉風這類散文的一個集中歸類,從中應不難看出張曉風的「自然觀」和「人文觀」。
評價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贊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餘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編輯本段2.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
基本信息
筆 名: 曉風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39 民 族: 漢族 (1939.1-),女,歷任北京鋁試驗廠工人,北京市良種場農業工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室胡風的秘書、當代文藝理論研究室研究館員。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研究館員。湖北蘄春人,高中文化。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父親為著名文藝理論家胡風。1957年,高中畢業後,因受父親冤案的牽連,未能升人大學,後在京郊農場從事農業勞動二十年。胡風一案平反後,於1981年2月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室,擔任胡風同志秘書,協助他工作,並整理他的著作、手稿及資料等。胡風去世後,轉調至本院當代文藝理論研究室工作,主要工作為整理胡風的文稿及有關資料,編輯出版胡風著作及研究資料,研究胡風文學活動及文藝思想,撰寫有關傳記及研究文章等。
主要成果
發表、出版了關於胡風的生平傳記、有關胡風文學活動與文藝思想的論文、研究資料及散文等,共約40萬字。其中由台灣業強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九死未悔》――胡風傳》(20萬字);收集、整理、編選、輯注、發表並出版了大量的胡風著作、手稿、書信、日記、佚文、佚譯等,共約20多種(篇),最後,編集成《胡風全集》10卷本,共550萬字,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出版了《我與胡風――胡風事件37人回憶》一書,共66萬字。收集、整理了胡風的各項資料,包括手稿、日記、書信、照片、有關研究文章、海內外報道及評論文章等,建立了完整的檔案,並與海內外學者保持聯系,開展學術交流;參加籌備並協助1989年5月在武漢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胡風文藝思想研討會」的全部工作(本院為主辦單位之一);參加籌備並協助1993年6月在北京,1993年9月在上海,由現代文學館、北京圖書館、上海文學基金會等單位舉辦的「胡風生平及文學道路圖片展覽」的全部工作。編注《胡風路翎文學書簡》,撰寫《胡風年表簡編》,散文《神交五十年,相見在九泉》《風雨故人情》《胡風和路翎》等。《胡風書信集》獲1985年-1990年優秀圖書獎。整理輯注的《胡風全集》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❹ 行道樹里為什麼最後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

為市民的環境污濁而憂愁,為市民的健康而憂愁,為市民懶於治理環境而憂愁。

❺ 模仿行道樹寫作文

路燈(仿寫行道樹)

我們是一列路燈,立在城市的飛塵里。

我們沒有華麗的衣著,我們唯一的裝飾,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但我們並沒有抱怨世界的不公,我們無怨無悔,因為這種命運使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黑暗中發出光亮,不必在風雪中傲立於路邊,我們願意在這里做一列路燈。有人說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我們認為也惟有這種痛苦把深沉給予我們。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們就工作了,發出光亮。而我們卻在寂靜里,在黑暗裡,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而我們仍然發出光亮,為行路的人們照亮夜行的方向,為無家可歸的人們帶去溫暖,為整個城市照亮夜間。

晚上或許有人下晚班的人們在匆匆地迎著光亮回家,或許有些人在有說有笑的散步。是的,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

立在城市的風塵里,我們是一列沒有華麗衣著的路燈,但我們是一列快樂的路燈。

❻ 仿寫《行道樹》的作文找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寫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600字!!!

原創作文

流進心裡的甜蜜

它們為了什麼?每天早起晚歸,它們又是為了什麼那麼辛苦呢?只是為了生活罷了!我卻不那麼認為,它們是默默的奉獻者,它們是最偉大的!每天都早出晚歸,它們並不享受自己所獲得的成果。更不會因為種種誇贊吹暈了頭,居功自傲!

它們隨處可見,它們是蜜蜂,聽起來似乎也不是平凡嗎?但是它們卻是人們的楷模。有的人可能會說,那麼勤勞因為他們沒有思想,熊沒有思想它也會采蜜先給你?豬沒思想它也只會睡和吃。

蜜蜂和馬蜂相比又有截然不同,馬蜂自私自利它認為蜜蜂很傻。同樣是蜂,有著一樣的翅膀,一樣的雙腿一樣的翅膀,馬蜂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每天都可以在深林花叢里穿梭。蜜蜂雖然也可以在花里穿梭但是它的任務是采蜜,從百花里採取蜂蜜,馬蜂對這樣的事情無所謂,它只是為了玩耍罷了。

花朵之所以可以結果,得歸功於蜜蜂,這也是它不斷授粉的成果呀!當人們喝起蜂蜜時又何曾想到過它們呢?

世界的發展靠的是誰呢?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萬物終有來源,花草是園丁的成果、鑽石是淘寶者的成果、魚是漁夫們的成果,那我們這些少年又是誰鑄造成的呢?

每一個父母都給於我們身軀,不管它是否有缺陷,它都是最天真美好的。但是在上帝與父母的恩賜下鑄造的只是身軀!但是所剩下的心靈並不是上帝和父母所能給予的!能擔任這個神聖的任務的人它們卻是那麼的普通,面對嘲笑災難的挑戰堅強的面對,它們每天早出晚歸。它們正如蜜蜂,在它們的手中走出去許多許多的偉人,但是又有誰會記得鑄造這個偉大的人呢?

它們就是老師,它們一輩子工作著,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注進自己的學生上,有一代代的老師才有一代代偉人納!

就在我們現在又有多少人會去看那些不起眼的教師呢?

蜜蜂依然在花里穿梭著,太陽又從東方緩緩的升起,溫柔的霞光依然是那麼迷人,我端起蜂蜜甜茶品味了一口,一股味緩緩的流進我的心田裡無比甜蜜。

❼ 行道樹 除了贊頌行道樹的精神,還提出了什麼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人們對清新早已麻木,對少有的清新不再眷戀. 神聖的事業需要奉獻精神,需要個人利益,需要承受痛苦,但能獲得用奉獻而產生的一身煙塵,自豪感,快樂感,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更是深沉的幸福.
贊揚了那些不懈地為城市執著奉獻的人的精神.
不僅僅可以看成是對城市的奉獻,並且是在一種追求自我滿足感,感受自己人生意義的同時,為此它付出的努力,但在這種想讓自己人生更加充實的過程中不經意地讓人看著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奉獻.
但回答應更加著重於向行道樹一般的人的這種精神.第三段只是張曉風的一句話引發的思考.
社會問題也就是,人們對於黑暗已經習以為常,不會有所反抗,而對社會那些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形同空氣一般,一點兒也不會注意,一點兒也不會贊揚.
因此,我們應該留心於身邊的瑣事,在平常事中發現"行道樹",學習行道樹.

(第一次這么認真的回答問題也,感覺好棒~)

❽ 2.行道樹為什麼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因為不管「我們」怎樣賣力的工作,為人們的健康著想,人們都不會重

視他們的存在,依然麻木不仁,破壞他們的勞動成果,他們沒有辦法改

變這樣的局面,所以說「他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❾ 為什麼行道樹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為市民的環境污濁而憂愁,為市民的健康而憂愁,為市民懶於治理環境而憂愁。
行道樹愁是在為人類而愁,替世界而愁,從這種意義來說,這更是一種可貴。
它們是為了這個城市的灰塵很多兒感到憂傷,為了自己可以幫助城市中的居民可以得到新鮮的空氣,讓行人有綠蔭,才感到很Happy!
快樂是 每天早晨在迎接太陽 早起的人會貪婪地呼吸它所釋放的清新空氣
憂愁是 無論他們怎麼努力大多數人都是麻木不仁 破壞它們的勞動成果

❿ 仿寫《行道樹》,600字

仿寫《行道樹》 路燈


我是一棵行道樹,佇立在紛飛的煙塵中,陰霾的天空下。以樹的視角觀察著生活。

我就這樣始終保持同樣的姿勢長時間地站著,站著。像一台永動機,不知疲倦。每天面對著肆虐的尾氣,飛舞的灰塵,穿梭在鋼筋水泥間的匆匆人群,以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頂上的天空,看著它被高樓一點一點肢解,碎片四處散落,變得狹小而醜陋。一種莫名的悲哀流過我的身體,像冰山上的一滴水滴在葉脈里,凍結我的血液。冷得發顫。


我發現原來這就是我的生活,任憑季節更迭卻始終平靜如水,沒有一絲波瀾。而自己就像是一隻坐在井底的青蛙,逃不出那困住自己的井。我忽然有些羨慕我的夥伴們,那些昂著頭顱,驕傲地站在香榭麗舍大街上的行道樹。它們可以沐浴燦爛的陽光,呼吸清新的空氣,承載很輕很輕的負荷……而我,則永遠在沉悶和陰霾中---不管是未央的黑夜還是明媚的白晝,永遠永遠……


很無奈。但我卻永遠逃不脫這份清醒的苦痛,永遠流浪在燈火闌珊的地方,永遠不了解永恆有多麼恐怖,也永遠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我所能做的只是在城市中當一個無足輕重的點綴,在煙塵中默默地吸收二氧化碳,徒勞地想要留住這微弱的清新。


或許,這就是宿命的安排吧。誰也逃不掉。


時間匆匆而過,沒來得及眨眼就已蹉跎。我的翠綠被鍍上了一層金黃,在蕭疏的秋風中瑟瑟發抖,在刺眼的陽光下強裝笑容,然後隨風簌簌落下,為了那飛旋的美麗而犧牲一樹的葉片。我想我是逃不脫這束縛,這寂寥,這酸辛了。苦笑。


面對命運,我無能為力。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只有在沉默中死亡了,我想我選擇的是後者。當燈火璀璨時,無邊的孤獨就如海嘯般向我襲來,排山倒海,洶涌的讓我窒息。


但是,我想我不會後悔。因為這就是我的生活。它在上帝讓我降臨到世界上的那一刻就成了不變的定數。我應該微笑地面對它,讓陽光融化我所有的憂傷,讓我在看到一個孩子貪婪地呼吸新鮮空氣時感到幸福,讓我為這平凡中的不凡感到慶幸。用頭也不回的速度追回那流逝的快樂時光,繼續那美好而單純的想像,然後許下我的第一千零一個願望,想像著它插著翅膀飛向天堂。


我是一棵行道樹,站在路邊隨風搖曳。我堅定的相信明天這個時候太陽會重新升起,於是,我在飛塵中綻開最燦爛的笑臉。在微風里積極的迎接未知的每一天。

閱讀全文

與行道樹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