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地質勘查成果

地質勘查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9 21:02:41

『壹』 我國地質勘查現狀與成就

一、地質找礦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需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地質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找礦,為礦業迅速崛起服務。廣大地質工作者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大慶油田的發現,使我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白雲鄂博稀土—鐵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德興銅礦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查,為我國原材料工業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地質礦產工作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為建立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了資源保障。近年來,尤其是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實行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探索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國務院批准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取得重大進展。在西南「三江」、雅魯藏布江等重點成礦區帶形成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礦產資源後備勘查基地。海域和陸地新區油氣及新能源調查取得新發現,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截至2009年底,我國現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9種,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

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發現和評價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後備勘查基地,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實施,新發現礦產地800餘處,其中大型以上60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333+3341):鐵礦石20億噸、銅4054萬噸、鉛鋅9518萬噸、錫300萬噸、鎢69萬噸、金1278噸、鉀鹽7124萬噸。

大調查充分發揮在地質找礦中的先導作用,一批重大發現引導社會資金及時跟進。在華北陸塊成礦區形成了100億噸的鐵礦資源遠景區,在岡底斯成礦帶形成了2000萬噸以上的銅礦資源遠景區。勘查了西藏驅龍銅礦、雲南普朗銅礦、遼寧大台溝鐵礦、安徽泥河鐵礦、四川砂西銀鉛鋅礦、新疆羅布泊鉀鹽、遼寧青城子金礦、青海大場金礦等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大型超大型礦床,評價了新疆白乾湖鎢錫礦、西藏金達鉛鋅銀礦、湖南騎田嶺錫礦、豫西南鉛鋅銀礦、閩中鉛鋅礦等一批重要資源富集區。

目前,新疆羅布泊鉀鹽已開發形成生產基地,滇西北銅礦和西藏驅龍銅礦也在規劃開發中。新疆伊犁、吐魯番、內蒙古二連等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鈾礦有望形成新的能源資源基地。

通過以大調查為先導的礦產勘查工作,深化了對16個重點成礦區帶地質背景、成礦規律認識,確定了新疆祁漫塔格、西天山、西南天山烏拉根、內蒙古二連—東烏旗等10處資源遠景良好的重點找礦工作區,和西藏班公湖—怒江(銅鉛鋅多金屬)、揚子周緣(揚子型鉛鋅礦)、華北陸塊(鞍山式鐵礦)三個新的重點成礦區帶,提出了東北松遼盆地外圍、西北銀額盆地、西南中上揚子盆地和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等四大油氣資源新區。

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程度明顯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實現了中比例尺陸域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獲取了海量的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地質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提升對地球的認知和探測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資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含實測和修測)完成47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49%,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實現陸域全覆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24.2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204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21%。

1:100萬區域航磁調查和區域重力調查基本實現我國陸域覆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06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40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45%。1:20萬航磁調查完成80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54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58%。1:50萬區域化探完成33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135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16%。1:20萬區域化探完成99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559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74%。1:25萬多目標區域化探完成16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36%。

三、海洋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實施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井,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初步預測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為185億噸油當量。開展海洋油氣新區調查,在南海北部發現厚度超萬米的新生代沉積地層,東海陸架盆地南部存在侏羅系一白堊系含油氣系統,具有良好油氣勘探前景。1:100萬永暑礁幅、南通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示範圖幅的完成,為全面開展我國管轄海域區域地質調查奠定基礎。

四、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北方主要盆地平原區地下水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查明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補給資源約為每年8840億立方米,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為每年3530億立方米。西部嚴重缺水和地方病地區地下水勘察,解決了1150多萬人飲水難題。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勘查,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評價了43處大型、特大型遠景水源地。初步查明西南岩溶石漠化現狀,建立了80多處地下水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工程。開展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區域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五、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預警工作成效顯著,為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提供了重要基礎。相繼開展了國家級和省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初步建立了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的監測預警體系。

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摸清了10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域。在西南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和湘鄂桂等地質災害高發區,開展62個縣16平方千米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建立了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推進群測群防預警體系的建立和全國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開展,2003~2008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00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初步建立了專業監測網路。完成全國重要礦山環境調查評估11萬個,初步摸清了礦山環境現狀,為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提供了依據。

六、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31個省(區、市)160萬平方千米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調查了我國土地質量狀況,取得了農田、河流、城市、湖泊濕地、淺海等生態系統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開展全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質量評估,對土地進行地球化學等級劃分,在科學合理施肥、名優特農產品開發、地方病防治、環境保護、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第四紀基礎地質研究等方面獲得廣泛應用。

城市地質調查系統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維地質結構,獲得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面沉降、地下水開采等數據,對地下空間開發地質環境適宜性進行了評價,建立了城市三維可視化的地學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地下空間利用、工程建設、災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七、原創性地質科技成果豐碩

地質調查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共有2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6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8個項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高原隆升與古氣候變遷等科學問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大陸岩石圈三維結構研究,首次全面系統地劃分了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揭示了岩石圈三維結構及演化規律。長興、宜昌等8個「金釘子」剖面獲得世界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科聯的批准。以熱河、關嶺生物群為代表的古生物研究進入世界前沿,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6篇。編制出版了數十種全球、洲際、全國及區域性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產、水文地質等系列圖件。區域成礦理論研究、找礦模型研究和成礦體系、深部地質與結構探測、鹽湖地質與鹽湖資源、岩溶與環境地質等領域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自主研發了多台套地質調查急需的勘查儀器裝備,成功構建了深部找礦勘查綜合技術體系。集成了一套實用的航空重力勘查系統,自主研製具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氦光泵磁力儀,引進集成了實用化高精度機載POS系統,研製了手提式高靈敏度井中X射線熒光儀,攜帶型近紅外光譜儀、輕便普查型幅相儀系統和井中高精度質子磁力儀樣機,全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實現了空中—地面—地下立體勘查技術體系。特殊景觀區化探系列方法技術在地質調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淺覆蓋區機動淺鑽—化探方法技術體系成功實現了1:5萬填圖和異常查證工作。突破了航天高光譜—航空高光譜—地面攜帶型近紅外光譜儀—高光譜填圖技術等立體光譜探測重點環節的關鍵技術。遙感異常提取技術體系和干涉雷達地面沉降監測技術體系,成功在全國礦產潛力評價和地面沉降監測中得到應用。地球化學塊體理論、76種元素地球化學填圖技術和深穿透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的研究進展,使我國區域化探研究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自主研發的鑽具和護孔材料成功地承擔了大陸科學鑽探任務。難選冶銅、金、鐵等礦產資源利用和尾礦二次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八、地質調查「走出去」初見成效

積極參加國際地科聯、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CCOP等國際或地區性地學組織活動,與美國、加拿大、荷蘭、俄羅斯、印度等26個國家的地調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牽頭組織亞洲地質圖、亞洲水文地質圖、亞洲中部及鄰區等國際合作編圖,開展跨境成礦帶成礦作用與成礦規律對比研究,提出可供境外勘查開發的成礦遠景區建議。建立完善了全球礦產資源資料庫,收集了全球31個國家較完整的地質礦產信息、全球46萬余條礦產地數據、20萬個礦山信息、2000多家礦業公司信息;7000餘條主要礦產的儲量、產量和消費量數據以及境外投資環境和礦業法規等信息;已發布全球12個重要資源國家國別報告,並為國家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省(區、市)地勘局和礦業公司等160餘家單位和部門提供了境外地質礦產部分圖文數據服務。

九、公益性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邁出重要步伐

數字化圖文地質資料全文上網累計8000餘種,網上提供數據產品25種,資料數據目錄11萬種。網站訪問量從2006年的2.8萬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11.3萬人次,增長近4倍。數據產品訪問量由2006年的4萬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30萬人次,增長7.6倍。

2008年接待到館閱者以及電子郵件接待閱者12萬人次,是2001年的18倍。借閱資料份次是2001年的12倍。中央提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決策後,為重點工程施工設計單位提供報告復印13萬頁,電子圖件復制1500幅,數據量24.8GB。

『貳』 主要地質成果

1.2005年勘查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勘查工作北起萬家坡礦段P45線,南止於壩頭上礦段P65線,屬以往鉑族元素找礦的空白地帶和處女地。但所施工的5條勘探線共計6個鑽孔,除ZK615孔因鑽進深度未達含礦部位未發現PGE而外,其餘鑽孔均不同程度的發現了礦體,顯示了區內良好的找礦前景,突破了前人找礦范圍,擴大了礦床規模。

2)在勘查范圍內,除壩頭上岩體有部分露頭之外,區內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覆蓋層。深部鑽探工程除ZK613孔分布於岩體露頭之上外,其餘5個鑽孔均分布於蓋層區內,在蓋層區鑽探工作成功地發現了鉑礦體,為今後在蓋層區內尋找盲礦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經驗。

3)壩頭上岩體屬新街岩體第三堆積旋迴,在第三堆積旋迴岩體內發現鉑礦體尚屬首次,新增了礦體產出位置,擴大了礦床規模。

4)2005年勘查工作所獲得的礦體,單層厚度和品位較前有所提高,ZK651鑽孔揭露的單礦體最大穿越厚度13.8m,厚5.83m,ZK613孔5件樣品Pt+Pd平均品位達1.304g/t。

2.基本地質認識

通過2005年勘查工作,結合礦區以往勘查成果,可以認為:

1)新街一帶新發現的礦體與新街、萬家坡礦段產出形式一致,呈多層狀、疊瓦式產出,產狀與岩體一致,為240°,∠62°~65°。礦石品位較前有所提高,單層厚度增大,礦體具有變富變厚趨勢。

2)在含礦岩體頂、底部位及中部,後期輝綠輝長岩脈穿插較為頻繁,底部尚見輝綠岩脈與石英正長岩脈穿插混染現象(ZK651孔)。在岩體西部的石英正長岩分布區(ZK615孔),其正長岩之下也有含礦岩體存在。在含礦岩體與上覆正長岩的接觸帶,出現含礦岩體與玄武岩、正長岩相互混染的現象。這種不同岩類的混染作用有利於成礦。

3)礦體與頂底板圍岩大多呈漸變過渡,礦體與圍岩岩性一致,與新街礦段和萬家坡礦段相比較,前者礦體內大多有成分復雜的硫化物產出,而壩頭上礦段硫化物少見,屬難識別礦體。

4)含礦岩石粒度和岩性與礦區其他礦段有差異,壩頭上礦段含礦岩石粒度一般較細,以中、細粒居多,岩石固結程度和硬度小,岩性以含橄輝長岩為主,含橄輝石岩次之,在礦區內屬一種新的含礦岩石類型。

『叄』 國土資源部決定建部省兩級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制度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引導和調控地質勘查投資方向和布局,近日國土資源部發布 《關於建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制度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7] 52 號) ,決定建立部省兩級地質勘查成果年度通報制度。

地質勘查成果通報的主要內容包括: 各類投資主體等開展的基礎性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完成的實物工作量、投入資金、成果信息; 地質工作社會化服務進展; 各地質勘查單位、科研院校、礦山企業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中取得的新發現、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果等。

通知對省級地質勘查成果通報提綱及編寫要求 ( 試行) 、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重要成果應符合下列條件或條件之一: 一是屬於煤、油頁岩、鐵、銅、鋁、鋅、錳、鎳、鎢、銻、鉬、銀、金、鉀鹽等對國民經濟建設有重大的礦種。勘查成果為新增礦產資源儲量 ( 333 及以上類別) ,且礦床規模屬於大型下限以上的勘查項目。二是礦產資源遠景調查成果顯示調查區內具備尋找規模為大型以上礦床潛力的找礦勘查靶區。三是礦床類型或找礦方向取得新的突破,並對於區域找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勘查成果。四是其他礦產資源勘查取得重大進展的成果。

建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制度,是當前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一個有力舉措,是開展地質勘查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其目的是通過向社會發布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成果信息,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的交流與聯系,引導和調控地質勘查投資方向和布局,促進地質勘查行業健康發展。

『肆』 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

一、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含義

廣義上,地質調查成果可以表述為: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對客觀地質體取得的認識。在社會經濟的應用當中,地質成果是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各種階段性或最終的礦產資源儲量和地質資料」。

在上述的成果定義中,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理解:

(1)地質調查成果是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不同的客觀地質體,需要不同的地質理論,地質理論與客觀地質體相一致。如在岩漿岩區開展地質工作,必須運用岩漿岩地質學理論指導地質工作。

(2)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地質工作、不同的地質工作階段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地質填圖、鑽探、物探、化探等。

(3)地質工作的對象是客觀地質體。這個客觀地質體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客觀地質體,因為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原料仍然來源於地球。但是天體地質學也可以對諸如月球、火星等其他天體上的地質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取得地質成果。

(4)地質調查成果是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取得的。說明地質工作是一種研究工作,需要專門的技能和理論。

(5)地質調查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是用報告、圖表、數據、實物、模型等綜合表達方法描述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並提出對客觀地質體的評價,包括客觀地質體位置、數量與質量、價值、成因、規律和運動等。

地質調查成果是地質成果的主體成果,地質調查成果大多數是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的成果。以項目形式取得的成果就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

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特徵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屬於科技成果,它既有科技成果的一般特徵,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試驗研究、調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實用價值或學術意義的結果,包括研究課題結束,已取得的最後結果,研究課題雖未全部結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獨立應用或具有一定學術意義的階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進展不屬於階段性成果。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信息性。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資料是一種信息「產品」,通過地質調查活動,獲得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和了解,提交反映客觀地質體情況和礦產儲量的地質調查報告,通常用文字、圖表、影像、數據來表達,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實物資料。

(2)述實性。地質調查成果是按地質調查的規則取得的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調查取得的,是客觀存在的,即使有推測的成分,也是按照允許的規則所作的主觀判斷。例如,經過地質調查查明了一條斷層的傾向、走向、規模及斷層的性質,並對其活動性質作出的評價,都是客觀存在的,經驗證查實的,具備一定的精度和准確性,可以用於國民經濟規劃和建設的地質依據。

(3)地質調查成果產出的周期長。地質調查活動以地質調查項目為單元進行,一個地質調查項目從開始立項到最終提交地質調查報告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有的勘查項目,從普查到勘探甚至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無論是階段性成果還是最終成果的產出,都不是在短期內所能完成的。

(4)地質調查成果既有使用價值,又具有潛在價值。有效的地質調查成果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使用價值。地質調查成果中的各種地質資料對於國民經濟各部門來講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而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則是一種潛在的使用價值,會在以後的礦產開采中得到體現。

馬克思說:「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地質調查活動既然是生產與科研的統一,其勞動也是科研的一部分,勞動的耗費凝結在地質調查成果中,形成地質調查成果的價值。

(5)地質調查成果的公益屬性與排他性。從地質調查成果的經濟屬性來講,公益的地質調查工作由政府投資進行,其成果無償向社會公眾提供使用,為政府規劃決策和商業投資提供基礎依據。而商業地質勘查成果則具有排他性,其成果往往表現為礦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和勘查評價報告,在經濟活動中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參與投資、轉讓等商業運作。

三、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表達形式與內容

1.表達形式

如上所述,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與工農業產品和一般的信息產品不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其本質是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對認知的客觀地質體的形體、成分、規律、成因的表達,其目的是將取得的認知應用於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因此,有其特殊的表達方式。它既包括項目完成後提交的成果報告、礦產資源量、科研成果、相關軟體和技術方法,也包括了調查和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資料。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一般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

(1)紙介質為載體的成果報告。目前仍然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如各類地質調查評價報告、專題報告、各類圖件表格、照片、影像、在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等。

(2)計算機為載體的成果報告。包括紙介質的成果報告直接轉化成的各類電子文檔、資料庫,平面的、立體的、動畫的模擬、演示系統,計算軟體等。

(3)實物資料。如需要保存的岩(礦)心、樣品、標本等。

(4)原始資料。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取得的原始記錄、原始數據、原始圖件等。原始資料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原始資料的綜合整理、研究,形成了可提供社會使用的成果形式。

2.成果分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建立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成果管理的新體系,實現對國土資源科技成果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成果共享和轉化,國土資源部於2001年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辦法,將國土資源科技成果分為4類:

(1)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2)應用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3)技術開發類科技成果;

(4)軟科學類科技成果。

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法中,沒有對上述4種成果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天津市科委2001年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細則,將科技成果劃分為3類,可以借鑒。

(1)理論成果

指闡明某一自然現象、特徵、規律及其內在聯系的在學術上具有新見解,並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理論成果。

(2)應用技術成果

1)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價值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和生物、礦產新品種以及計量、標准、科技信息、環境科學等研究成果。

2)科技成果在應用推廣、轉化過程中取得新的進展、創造或與之配套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藝技術、檢測方法等)。

3)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取得的科技成果。

(3)軟科學研究成果

為推動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對促進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起重大作用,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直接應用的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按項目性質分為3類:

(1)地質調查評價類報告(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區域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遙感地質等)。其中包括:

1)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說明書及地質圖;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3)水文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4)環境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5)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6)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7)航空物探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8)航空遙感攝影成果報告及有關圖片;

9)遙感地質解譯成果報告及有關圖件;

10)地質調查科技項目成果報告;

11)礦產勘查報告。

(2)技術方法類報告(包括物探、化探、鑽探工藝、遙感技術、實驗測試、信息技術等)。其中包括:

1)實驗測試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流程;

2)物探、化探新方法;

3)地質施工新方法或新工藝;

4)消化、吸收或引進新技術研究的新成果;

5)地質調查技術標准。

(3)研究類報告(包括基礎研究、戰略研究、規劃編制、標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資料庫建設、重大項目預研究等)。其中包括:

1)地質調查科技信息;

2)地質調查管理科學;

3)為政府決策和規劃部署進行的戰略研究;

4)地質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宏觀研究等。

上述成果內容側重於成果的表達,或者說側重於可以提供用戶使用的成果形式,而將原始資料作為科技檔案的管理內容,歸入了地質資料的內容。實際上,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對客觀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認識取得的客觀、公正、科學的數據,經過整理加工以後直接提供社會使用,而這些數據恰恰存在於原始資料當中。因此,對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不同認識,決定了對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原始資料的對待方式和管理形式。

『伍』 現代煤炭地質勘查技術研究主要成果

現代煤炭地質勘查技術研究主要成果有:

(1)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我國煤炭地質勘查前沿問題和技術發展方向。針對煤炭地質勘查手段多樣化、技術差異性和區域地質條件不均性情況,建議我國煤炭地質勘查階段劃分研究需要重新釐定,進一步提高勘查精度以滿足礦井建設需要;加大東部深部煤礦床精細勘探技術研究,提高深部煤岩層精細構造和災害源探測能力,努力解決高水壓、高地溫、高地壓、高瓦斯問題,為開發利用深部煤炭資源降低風險;加快資源勘查、礦井建設、煤層氣安全開采、環境保護四位一體化技術研究,保障煤礦生產安全和礦井瓦斯利用;重視與煤伴生的微量元素勘查研究,提高煤炭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和有價值微量元素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物探方法探測能力和精度以滿足現代化礦井生產的要求。

(2)針對我國煤炭地質條件復雜、勘查任務范圍寬廣的特點,研究總結了多種高精度小口徑、快速大口徑、風動和液動潛孔錘、繩索取心、泡沫沖洗液、受控定向鑽進、隨鑽測量等快速高科技復合鑽進技術、機具和鑽進參數監測系統,使用這些先進方法和技術可以提高鑽探效率和岩樣取心率,縮短了勘查周期,鑽探效率平均提高1.5倍以上,能夠完成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的地區2000m深度鑽孔鑽探安全施工和口徑1m以下通風井、排水井施工,應用定向鑽進系統、水平分支孔施工工藝、鑽進參數監測系統,保障煤礦生產安全和礦井瓦斯利用。

(3)研究總結了適合我國東部水域、城鎮、老礦區外圍深部和西部山區、黃土塬、高寒凍土、戈壁、沙漠等復雜煤田地震地質條件的三維地震資料採集、處理和解釋技術。應用炸葯成孔和激發工藝、高密度數據採集和特殊觀測系統設計技術、層析靜校正技術、共中心點道集校正技術、大傾角疊前偏移成像技術等關鍵技術,使野外記錄甲級率和解釋精度進一步提高,解放水網和城鎮下煤炭資源上百億噸;利用震資料AVO疊前反演技術綜合圈定出煤層氣地震預測富集區,提高煤層氣鑽井成功率;根據多參數層面地震屬性、體屬性圈定地下煤氣化燃空區、氣化熱前沿帶、氣化燃空區冒落高度,為煤炭地下氣化提供了有力的地質保障;通過煤層及其頂底板岩層層速度的反演,實現對煤層及其頂板岩體物理力學參數的分析與預測,為建井設計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4)系統論述了常用的煤炭電法勘探方法(如電阻率法、充電法、激發極化法(IP)、瞬變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CSAMT)、EH4等)特性,通過理論正演計算和實際勘查案例闡述了不同條件和地質任務下電法勘探方法和參數的最優化的選擇方法,提高電法勘探的精度和效率;還簡要論述了電磁成像技術、二維、三維地層電阻率影像重構技術、窄頻脈沖電磁波反射技術、電磁擬地震解譯技術、並行網路電法、地-井瞬變電磁法等最新前沿技術,通過相關的引進和吸收,為煤炭電法勘探技術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新的條件和環境下發揮更大作用。

(5)詳細總結了各種煤炭地球物理測井方法,主要包括核測井、電測井、聲測井3種基礎測井方法,以及由核、電、聲測井物理基礎發展起來的地層傾角測井、成像測井和核磁共振測井等現代測井技術,展望和概述了煤炭地球物理測井技術和儀器的發展趨勢。

(6)研究總結了煤礦生產地質異常區超前探測原理和方法,通過數值、物理模擬和現場探測實驗手段,對巷道超前反射波探測觀測系統布置、野外工作方法及其數據處理技術進行了詳細研究,重點論述了對巷道空間不同觀測系統數據處理的關鍵技術。通過對巷道瞬變電磁探測實驗,初步形成與反射地震波法相輔助的綜合探測方法,對於復雜地質問題可運用直流電法、瞬變電磁等方法綜合超前探測,可進一步提高對前方不良地質構造的預報精度。

(7)創建了煤炭資源調查遙感探測模式、建立了高空間、高光譜、高時間解析度定量、定位、實時煤炭遙感技術的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為遙感找煤與隱蔽煤火源探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高新技術手段和工作流程;選擇不同解析度的遙感數據和其他多源數據相結合,對於開發強度大的礦區,利用IKONOS和GEOEYE高解析度遙感數據,開展1∶1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環境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為礦區礦權設置、采礦及災害監測和治理提供可靠依據。

(8)以煤層氣地質學理論為指導,在區域預評價、勘探階段地質評價和開發階段評價等不同時期採用地質、鑽探和物探等綜合技術研究煤層氣的賦存規律、儲層特性和資源潛力的方法和原則,為煤層氣勘探開發提供准確資料;還系統介紹了目前常用的一些煤層氣技術工藝,同時對一些新型的、目前仍處於探索和實驗階段的工藝技術進行了論述。

『陸』 地質成果

一、地質成果概述及成果分類

(一)地質成果概述

地質成果是地勘單位在我國領域內通過合法勘查活動,按規定申請登記後獲得的可供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勘查成果及與之相應的探礦權和優先採礦權的總稱。它既不同於實物資產,也有別於無形資產,是一種與自然礦床(礦體)等資源型資產及探礦權、采礦權密不可分的知識性、信息性資產。

(二)地質成果分類

按其性質、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1.礦產地勘查報告

礦產地勘查報告,是指在特定區域或成礦區帶或已知礦產地,按照地質勘查工作程序,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階段性勘查報告或最終勘查報告。按地質工作階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劃分為:

(1)地質普查成果,包括固體礦產普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查、概查、普查報告;1∶20萬及小於1∶20萬比例尺(不含區調)的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查、普查報告。

(2)地質詳查報告,包括固體礦產詳查報告;水文地質詳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詳查報告。

(3)地質勘探成果,包括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勘、詳勘、早期開發、油氣田開發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

2.有價值的勘查資料

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勘查資料:

(1)以進行了地質勘查成果登記為基準,最早獨立說明某一礦產地的地質狀況,可作為礦產地發現權的證據。

(2)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種勘探手段而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料成果。

(4)能作為勘查登記的唯一依據。

3.實物成果

實物成果是指地質勘查單位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取得的可以單獨評估入賬的實物成果,具體包括:

(1)新發現的礦產地(點)、水源地;

(2)工業用油氣井(探采井);

(3)探采結合擴孔水文成井。

地質成果按其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

(1)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包括主管部門投入的資金)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礦權的地質成果。

(2)國家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財政預算)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其礦權屬於國家的地質成果。

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將地質成果視作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這主要是從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某些特性來考慮的:①地勘單位主要是承擔國家預算內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國家,地勘單位不存在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問題。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質成果作為交換條件的地質項目外,也是一種勞務性的承發包關系,也不涉及地質成果入賬問題。②地勘單位自籌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是以對外轉讓或投資為前提的,地勘單位報經批准將地質成果對外轉讓或用於投資,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種資產讓渡行為。因此,必須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③用於轉讓或投資的地質成果,同購入或自行開發取得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獲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出讓,後者是為了持有。④地質成果實際上是地勘單位的工作成果,類似於企業的產成品,屬於存貨范疇。正因為如上原因,現行制度將地質成果視同地勘單位的一種特殊產品核算是合適的,並不是否定地質成果所具有的無形資產屬性,也不構成與財務制度的矛盾;同時也便於與會計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一致。

二、地質成果的計價

(一)地質成果的計價

地質成果的計價是指地質成果的入賬價值的確定。地勘單位擁有的各項地質成果並不是全部計價入賬,只是用於自行開發、轉讓或向其他單位投資的地質成果,才予以計價入賬。也就是說,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進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以及報經批准用於對外轉讓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因為地勘單位的自有地質成果,主要是用於自行開發、對外轉讓和投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權給地勘單位進行對外轉讓或投資時,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資產投入,也是國家對該項地質成果所有權的讓渡,所以,都應該作為資產計價入賬。

地勘單位的地質成果一般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地質成果的實際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質成果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勘查、申請登記及為獲得探礦權、優先採礦權所支付的總成本費用。按其來源不同,可作以下處理:

(1)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質項目總成本以及申請登記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計價入賬。

(2)地勘單位購入的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即買價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由國家作為資產投入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計價入賬。

(二)地質成果入賬時間

地勘單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的地質成果,其入賬時間也不同:

(1)地勘單位經批准准予轉讓、對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在轉讓、投資行為確立、產權發生轉移時,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價計價入賬;平時以備查簿形式登記反映。

(2)購入的地質成果,在取得產權時,按實際支付價款加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應於申請登記被主管機關批准後,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入賬。

三、地質成果的會計處理

(一)科目設置

地勘單位應設置「地質成果」科目進行核算。該科目借方登記由各種渠道取得的地質成果的增加數,貸方登記地質成果轉讓、投資等的減少數,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地質成果的結存數。

(二)地質成果取得

(1)自籌資金取得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成果,其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應先在「地勘生產」科目進行歸集,待地質項目完成驗收、報告已備案,按規定的程序申請登記後,再按其實際成本,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地勘生產」科目。

(2)國家批准轉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由於其實際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因此,地勘單位在取得國家授權時,應對該項地質成果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確認,以其評估確認價值作為地質成果入賬價值。批准確認時,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

(3)購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購入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價款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會計處理為,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質成果轉讓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讓地質勘查成果必須經有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轉讓價格以資產評估確認價值為基礎,本著自願、協商的原則確定。由於地勘單位地質成果的轉讓方式不一樣,其轉讓收入的確定、會計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1)地勘單位以拍賣、出售等形式轉讓自有地質成果,以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按實際收取的轉讓價款,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科目;同時,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結轉地質成果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地質成果轉讓成本」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發生的交易費用及上繳稅金,分別借記「經營費用」、「經營稅金及附加」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

(2)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國家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有償轉讓時,應在地質成果資料正式移交受讓方驗收簽證同時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由於國家地質成果資料轉讓實現的收入必須先扣除原已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的實際成本(作為轉增國家基金)後,其剩餘部分才作為經營收入處理;如果沒有剩餘或者轉讓價格低於實際成本時,則應將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因此,其賬務處理與轉讓自有地質成果賬務處理是不一樣的。將地質成果入賬並計算差額(凈收入)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支付交易費時,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轉讓價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如低於實際成本,則按轉讓價款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即可。

(四)地質成果長期投資

1.科目設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單位以自有或國家地質成果作為投出資產,與其他單位聯營或折價入股,或者投給多種經營企業,應在「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核算內容應包括地質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視其對被投資單位有實際控制權與否,如有實際控制權,應採用權益法核算;反之則採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1)地質成果投資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投資,按合同價或協議確定價值,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當合同價或協議價大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按其合同價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當合同或協議價小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投資,按評估確認價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2)地質成果投資收益的核算

地勘單位以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收入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這兩部分收益與其他長期投資收益一樣,在「投資收益」科目中進行核算。收到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時,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3)地質成果投資收回的核算

地勘單位用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投資,聯營期滿或轉讓股權收回投資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投資的賬面金額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屬自有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如屬國家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的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投資收益」科目;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投資收益」,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國家基金」科目;當收回的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國家基金」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3.在權益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地勘單位採用權益法進行地質成果投資的核算,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參照長期投資中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五)地質成果攤銷的會計處理

1.地質成果攤銷期限的確定

地勘單位已登記入賬的地質成果用於自行開發的,應在其收益期限內平均等額攤銷。由於開發性地質成果的受益期限與礦產地有效開采年限密切相關,一般可根據預計礦山服務年限加以確定,沒有服務年限的,按預計受益期限不短於10年期間內攤銷。

2.地質成果攤銷的賬務處理

地勘單位自行開發的地質成果,應從開始開發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務年限內分期等額攤入管理費用。其賬務處理為:地質成果轉入自行開發利用時,應按其賬面價值,先轉入無形資產,再按每月地質成果的應攤銷金額,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

『柒』 勘查示範成果總結

雲南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採用多種勘查方法組合,對典型示範區進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萬遙感解譯1900km2,1∶10萬遙感解譯4482km2,1∶5萬水文地質調查2042km2,1∶1萬專門水文地質調查61km2;採用音頻大地電場法、EH-4電導率成像系統、高密度電法完成物探剖面測量1853m、物探點344個;布置實施探采結合井270口,完成鑽探總進尺9932.80m,抽水試驗181 層/次,採集、測試水樣82件;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點18個。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觀。

按照一般水文地質調查評價的標准,紅層含水層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認為這些含水岩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開采利用價值。而這些含水岩組分布區往往又是嚴重缺水的地區,長期的忽視使這些地區的地下水資源未得到及時有效的開發利用。通過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使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根據農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紅層含水層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廣泛的特點,採用經濟適用的鑽探工程、抽水設備和供水方式,以解決紅層缺水地區農村生活用水為主要目標,兼顧發展庭院經濟用水需求,紅層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廣大紅層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深化了對紅層地下水富集規律的認識。

示範區岩性組合復雜,往往出現不同類型的含水層在空間展布上相互疊置、交錯分布的情況。但在總體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質因素所制約,即岩性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基礎,構造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運動的必要條件。構造和地形上的雙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塊段形成區;厚度大、分布連續的砂岩是紅層區主要的層間裂隙含水層,可形成規模較大的富水塊段;可溶蝕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鈣質泥岩、鈣質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質白雲岩等地層,有利於地下水的富集,是紅層重要的含水岩組;緩傾角地層區,在同等深度內鑽孔揭露的含水層數較多,鑽井涌水量較大,成為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區的低矮嶺脊不具地下分水嶺功能,地下水可從較高谷地順岩層補給鄰近的低谷,使丘陵區成為紅層地下水的富集區;紅層區褶皺發育,背斜軸部張裂隙發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轉折端富集,特別是背斜谷地區往往可獲得較大鑽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紅層地下水的開采潛力及開發技術條件。

1)盆地、丘陵寬谷區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帶,也是村落密集、缺水問題嚴重的區域,兩者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寬谷區相對較為富水、地下鹹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開發利用的空間較大的有利條件,通過適宜的勘查開發方式解決農村缺水困難。

2)雲南紅層區泥質岩分布廣泛,往往也是缺水村莊分布集中的地區,但泥質岩中砂岩夾層分布普遍,裂隙發育,賦存一定量的地下水,與缺水村莊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因而泥質岩中的砂岩層間裂隙水對於解決農村飲用水困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雲南紅層風化層分布零散,厚度變化大,風化裂隙多被泥鈣質充填,賦存的風化裂隙水有限,單井出水量普遍較小,且枯、雨季水位變幅大,枯季多出現吊泵現象,故僅僅依靠淺井開采風化裂隙水解決農戶用水效果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較密集的區域,最大開采水量約為補給資源量的40%,且小於允許開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區域,可將井孔涌水量作為允許開采量,能滿足農村供水的資源需要,探采井和觀測井水位動態穩定。開采紅層地下水解決農村生活用水困難在資源上是有保證的。

5)淺丘平壩、河谷低階地、谷地底部的淺埋藏鬆散層孔隙水、風化裂隙水適宜採用淺井開采;緩丘平壩、河谷階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中深井開采;低山丘陵區埋深60~9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深井開采。

(4)初步評價了紅層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範區多為河谷、盆地和丘陵區,地表沖洪積粘土和殘坡積層分布較廣,基岩中泥質岩較多,紅層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總體較好。其中,覆蓋和埋藏型層間裂隙水和溶蝕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好,裸露型風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差。

(5)加深了對鹹水分布特徵的認識。

根據岩石化學成分、岩性組合和地下水水質的差異,通過剖面對比和實測,在地層含鹽層較多的大姚示範區進一步細劃出含鹽岩性段,縮小了鹹水分布的范圍,再通過探采井驗證,基本掌握了鹹水分布規律,在含鹽地層中尋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縣夏家壩團山含鹽地層區實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飲用水井9口,占成井數的39.1%。獲得總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飲用水量483.5m3/d,占總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紅層地下水勘查方法體系。

通過示範實踐證明,所採用的勘查方法簡易適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夠滿足紅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掌握開發技術條件和防污性能,布置開采井、設計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範成果為依據,布置實施的開發示範井成井率達97.4%,單井出水量5.0~243.4m3/d,獲得總水量7536.9m3/d,解決了示範區13201人的飲用水困難。

(7)總結了紅層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點。

1)雲南紅層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莊往往處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貧乏的地區,且為農戶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離村莊太遠,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圍有限。因此,紅層地下水勘查首先應明確目標,由面到點,在調查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重點是查明構造的形態、含水層的空間展布、厚度、邊界條件、有利於補給匯流的地貌特徵等,圈定富水塊段,研究富水塊段地下水的富集特點和規律,緊密結合需水量大小確定適宜的開采目的層和井位。

2)鑽探是供水水文地質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資最大的勘查手段,應充分發揮物探快速、經濟的優點,在地質和物探成果基礎上合理布孔,以減少鑽探工作量,經濟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鑽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層、滿足開采量要求為原則,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導致達不到目的的情況發生。

3)地下水動態與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項追索歷史和預測未來的工作,觀測效果的好壞對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影響較大。對農村分散供水勘查來說,地下水動態觀測一是要合理布點,除利用開采孔外,在重要區段還應設適量的專門監測孔,並盡可能採用自動監測裝置進行監測;二是要責任到人,並定期督促檢查,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雲南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為紅層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經驗,勘查總體方案布置合理、成效顯著,可在紅層地下水勘查與開發中推廣。鑒於紅層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性和勘查示範點的局限性,在推廣利用時尚應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和完善。

『捌』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報告包括哪些內容

你是外行嗎?如果是的話,我就跟你說一下主要的詳細勘察報告成果吧,包括詳細勘察報告書和對應的圖表,就好比勘探點一覽表,圖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岩土層綜合描述,工程地質剖面圖,綜合固結曲線圖,分層土工試驗成果報告表,原位測試統計表,鑽孔柱狀圖示例,對吧。詳細勘察報告書里說的情況更是要結合當地的初步勘察成果來做補充或者刪減,一般常見的內容有取得附有坐標及地形的建築物總平面布置圖,各建築物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築物的性質和規模,可能採取的基礎形式與尺寸及其預計埋置的深度,建築物的單位荷載或總荷載、結構特點和地基基礎的特殊要求。查明不明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性質、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並提出計算參數及整防治措施。查明建築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各岩土層的類型、成因、分布、深度、工程特性和坡度並對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進行計算和評價。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築物,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並對建築物的沉降、沉降差或整體傾斜進行估算和預測。在抗震設防烈度等於或大於7 度的場地,對飽和沙土或飽和粉土,應判定其地震液化勢。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必要時還應查明地層的滲透性、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判定環境水和土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築物施工和使用期間可能產生的變化和影響並提出防治建議。提供為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性計算和支護方案選擇所需的參數,對基坑開挖、降水等對鄰近建築物的影響作出論證和評價。為選擇樁的類型與長度、確定單樁承載力、計算群樁的沉降以及選定施工方法提供岩土工程參數。
我回答的這么仔細,請採納吧,大佬

『玖』 主要礦種勘查成果

(1)煤礦

新發現礦產地 79 處(圖 20)。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96 處(圖 21)。

圖 20 2011 年度全國煤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21 2011 年度全國煤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內蒙古呼和諾爾煤田煤炭資源詳查,新增資源量 264.35 億噸;達拉特旗烏蘭格爾烏蘭溝預查,新增資源量 72.95 億噸。新疆准東煤田奇台縣黃草湖勘查區詳查,新增資源量 132.58 億噸。

(2)鐵礦

新發現礦產地 55 處(圖 22),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22 處(圖 23)。

圖 22 2011 年度全國鐵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23 2011 年度全國鐵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四川西昌市太和釩鈦磁鐵礦區延伸詳查,新增鐵礦石資源量 7.84億噸;遼寧本溪大台溝鐵礦區外圍(花紅溝區)勘查,新增鐵礦石資源量 5.00 億噸;山東蒼山縣古林—蘭陵鐵礦詳查,新增鐵礦石資源量5.00 億噸。

(3)錳礦

新發現礦產地 5 處(中型 3 處,小型 2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6 處(圖 24)。

圖 24 2011 年度全國錳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廣西德保縣扶晚礦區外圍錳礦詳查,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8609 萬噸;天等縣東平錳礦區馱仁東、馱仁西、淥利、洞蒙四礦段深部碳酸錳礦生產勘探,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3000 萬噸。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道坨鉬鎳多金屬礦詳查,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2700 萬噸;楊家灣錳礦詳查(補充勘探),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2611.80 萬噸。

(4)銅礦

新發現礦產地 16 處(中型 2 處、小型 14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147 處(圖 25)。

圖 25 2011 年度全國銅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西藏尼木縣崗講—夏慶銅鉬礦調查評價,新增銅資源量 21.21 萬噸;貢嘎縣色巴銅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銅資源量 20.00 萬噸。安徽廬江縣鼓架山—勝崗地區銅(金)礦普查,新增銅資源量 20.26 萬噸。福建上杭縣紫金山外圍金銅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銅資源量 19.28 萬噸。

(5)鉛鋅礦

新發現礦產地 22 處(圖 26),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57 處(圖 27)。

圖 26 2011 年度全國鉛鋅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27 2011 年度全國鉛鋅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福建永定縣大排錳礦深部鉛鋅礦詳查,新增鉛資源量 100.74 萬噸;廣西武宣縣盤龍礦區(–150 米~ –850 米標高)鉛鋅礦詳查,新增鋅資源量 96.39 萬噸;廣東新興縣西震屋背嶺鉛鋅礦補充詳查,新增鉛資源量 52.95 萬噸。

(6)鋁土礦

新發現礦產地 7 處(大型 3 處、中型 4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3 處(圖 28)。

圖 28 2011 年度全國鋁土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貴州凱里—黃平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7004.07萬噸。雲南丘北縣大鐵鋁土礦詳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5000.00 萬噸;西疇縣木者—鐵廠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3667.26 萬噸。廣西龍州縣水口—金龍鋁土礦 ( 金龍礦段 ) 詳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3331.00 萬噸。

(7)鎢礦

新發現礦產地 8 處(大型 3 處、中型 5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12 處(普查 8 處、詳查 4 處)。

江西武寧縣大湖塘地區鎢礦勘查,新增鎢(WO3)資源量 93.75萬噸。雲南滇東南薄竹山鎢鉛鋅銀多金屬礦整裝勘查,新增鎢(WO3)資源量 5.02 萬噸。安徽寧國市竹溪嶺鎢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鎢(WO3)資源量 5.00 萬噸。

(8)錫礦

新發現礦產地 1 處(大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7 處(圖29)。

圖 29 2011 年度全國錫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廣西毛南族自治縣東興鄉九逢錫礦詳查,新增錫資源量 6.22 萬噸;雲南省金平縣田房錫礦勘查,新增錫資源量 0.61 萬噸。

(9)鉬礦

新發現礦產地 22 處(圖 30),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8 處(圖 30)。

圖 30 2011 年度全國鉬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31 2011 年度全國鉬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車戶溝礦區露天采區銅鉬礦勘探,新增鉬資源量 36.29 萬噸;吉林舒蘭市福安堡鉬礦詳查,新增鉬資源量 21.45 萬噸;河南汝陽縣竹園溝鉬礦勘探,新增鉬資源量 9.50 萬噸。

(10)銻礦

新發現礦產地 5 處(中型 2 處、小型 3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15 處(圖 32)。

圖 32 2011 年度全國銻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雲南瀾滄縣包麥地—看馬山鐵多金屬礦地質普查,新增銻資源量7.47 萬噸。湖南新邵縣龍山銻金礦接替資源勘查,新增銻資源量 5.89萬噸;冷水江市稻草灣銻礦普查,新增銻資源量 4.20 萬噸。

(11)鎳礦

新發現礦產地 2 處(中型 1 處、小型 1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 處(普查 2 處、詳查 3 處)。

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黑山銅鎳礦詳查,新增鎳資源量 9.62 萬噸;吉林四平市山門鎳礦詳查,新增鎳資源量 0.42 萬噸。

(12)金礦

新發現礦產地 36 處(圖 33),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61 處(圖 34)。

圖 33 2011 年度全國金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34 2011 年度全國金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山東萊州市西嶺村礦區金礦詳查,新增金資源量 50.00 噸。雲南鶴慶縣北衙金礦詳查,新增金資源量 46.35 噸。新疆烏恰縣薩瓦亞爾頓金礦普查,新增金資源量 25.00 噸。

(13)銀礦

新發現礦產地 7 處(中型 2 處、小型 5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0 處(圖 35)。

圖 35 2011 年度全國銀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山西靈丘縣支家地鉛鋅銀礦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新增銀資源量 2253.73 噸。四川巴塘縣砂西銀礦詳查—勘探,新增銀資源量862.68 噸。浙江諸暨市東和鄉寺前礦區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銀資源量499.94 噸。

(14)鋯英石砂礦

無新發現礦產地,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 處(普查 1 處、詳查 2 處)。

海南省儋州市海頭—龍山勘查區鋯鈦及石英砂礦勘查,新增鋯英石資源量 17.66 萬噸。

(15)磷礦

新發現礦產地 9 處(圖 36),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42處(圖 37)。

圖 36 2011 年度全國磷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37 2011 年度全國磷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貴州甕安縣玉華鄉老虎洞磷礦詳查,新增磷礦石資源量 32966.00萬噸;織金縣茅坪鉛鋅多金屬礦普查,新增磷礦石資源量23600.00萬噸。河北宜昌磷礦浴華坪礦段補充詳查,新增磷礦石資源量 14203.70 萬噸。

(16)石墨

新發現礦產地 4 處(中型 2 處、小型 2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 處(普查 4 處、詳查 1 處)。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白山村石墨礦普查,新增石墨礦物量 137.39萬噸;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金昌石墨礦接替資源勘查,新增石墨礦物量108.04 萬噸;山西婁煩縣寬坪—婁兒上石墨礦普查,新增石墨礦物量87.51 萬噸;吉林集安市雙興六隊晶質石墨礦詳查,新增石墨礦物量64.39 萬噸。

(17)鉀鹽

新發現礦產地 2 處(中型 1 處、小型 1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 處(詳查 2 處)。

新疆若羌縣新慶鉀鹽礦詳查,新增液態鉀鹽(KCl)資源 760.71萬噸。

『拾』 對地質勘查管理體制改革成果的評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實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在這偉大的變化中,地礦部門同樣也獲得了可喜的業績。

回顧改革開放20年地礦部門改革和發展所走過的道路,主要有如下幾項大的動作:①針對國家和地勘單位的關系,以及地勘單位和用戶的關系,提出了「地質項目管理」和地質成果有償使用;②針對地勘單位同社會大市場的關系,以及生產經營結構失衡的現狀,提出了「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③針對國家預算內地勘費不可能承擔全社會的地質工作,提出「開辟多種資金渠道」、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政策;④針對地勘單位實行事業管理體制的弊端,提出了企業化的改革方向和實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現在看,這幾大動作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一、關於地質項目管理和地質成果有償使用

完整的地質項目管理,是指在地勘單位和地質成果發包單位之間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管理,這里自然也會有地質成果有償使用之意。即地質成果發包單位,通過發包地質項目,收購地質成果;地勘單位作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通過承包地質項目,出售地質成果。發包和承包的形式主要有招標、投標和委託承包,從而引進市場機制。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地質勘查的經濟效益和地質找礦效果。實踐證明,這兩個要求都達到了。

20年來,地質勘查的經濟效益和找礦效益都大大提高了。這一點從1978年到1997年地礦部門新發現的礦產地提交情況、重要地質報告提交情況及其與地勘費、鑽探工作量投入相比,可以清楚看出,見表1。

表1

上述投入產出對比,雖然在含量的范圍上不夠准確,如地質勘查投入是全部地質工作投入,而地質勘查產出則只是礦產地質勘查的成果,但每年都是這種誤差,所以基本上有可比性。從對比中可以看出:1997年投入的可比地勘費僅為45705萬元,相當於1978年地勘費的45.1%;投入的鑽探工作量僅為37萬米,相當於1978年鑽探工作量的6.8%。而1997年產出的地質報告315份,相當於1978年的161%,新發現的礦產地159處,相當於1978年的104%。

經濟效益和地質找礦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從新發現礦產地的結構變化得到證明。長期以來,由於礦產地質工作中探采分離,開礦者不承擔地勘費,找礦者對找到的礦能否被利用不承擔責任,常常造成許多礦產地長期不能開發,形成「呆」礦,這是地質工作中最大的浪費。可是實行項目管理和地質成果有償使用之後,這種情況有了顯著改變。這一點,從金礦佔全部新發現礦產地比例可以證明,因為金礦絕大多數找到後即可開發利用,見表2。

表2

這種情況說明市場導向在地質礦產勘查中開始起重要作用,而這正是地質工作經濟效益和找礦效益提高的重要標志。

二、關於「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和生產經營結構調整

實行地質項目管理之後,從理論上說每年每個地勘單位從國家預算中所能得的地勘費可能是彈性的,而地勘單位的生產能力則是剛性的。為了調節這個矛盾,地勘單位必須面向市場,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以充分利用剩餘的生產能力。同時,從整個地質工作供求形勢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龐大的地質勘查隊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則不需要那麼多了,必須進行結構性調整。所以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是所有地勘單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必然選擇。而所有地勘單位也確實這樣做了,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下面是1978年與1997年地礦部門收入結構的變化,見表3。

表3

由表3可知,在1978年,預算內地質工作收入是地礦部門除探礦廠收入之外的惟一收入。而到1997年,預算內地質工作收入只佔地礦部總收入的19.1%,其他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33.9%,說明「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以及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關於開辟多種資金渠道

在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地質勘查投入只有國家預算一家,不僅造成了中央財政的極大負擔,而且也與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特別是在礦產地質勘查中,造成探采分離和經濟效益的低下。所以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便提出了「開闢地質勘查的多種資金渠道」的問題。實際上從市場經濟角度看,地質勘查工作除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以外,應當是「誰受益、誰投入」,無需專門強調「開辟多種資金渠道」。盡管如此,這個政策的提出對推動地質工作的改革仍然起重要作用。下面是1980年以來,地質勘查資金渠道的變化情況,見表4。

由表4可以看出,1978年地礦部門地勘主業總收入為101437萬元,全部為預算內地勘費的撥款;而到了1997年,地勘主業的總收入為1073633萬元,其中預算內地勘費為744291萬地,占總收入的69.3%。社會資金和其他資金的投入329342萬元,占總收入的30.7%。而且在預算內地勘收入中也增加了多種資金渠道,成就顯著。

四、關於企業化改革的取向和實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濟責任制

企業化改革取向就是在事業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實行企業化管理,比照企業進行機制改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承包經營,進而是資產承包經濟責任制。承包經營主要是通過簽定承包合同,用契約的形式確定國家和企業的責任責權利關系,形式多種多樣,方法靈活,適應性強,適合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起始階段的特點。地礦部移植過來為我所用,起到了積極作用。它使地勘單位具有一定的活力,這個活力來源於地礦主管部門與地勘單位之間責、權、利的界定,從而使地勘單位產生一種動力機制,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這一點可以從20年地礦部門總收入、生產增加值、資產負債的變化情況得到證明,見表5。

由表5可知,20年地礦部門的總收入增加15倍,生產增加值增加13.4倍,資產總量增加9.7倍,凈資產增加4.2倍,而勞動者報酬總量增加12.6倍,人均勞動者年收入(1997年為8951元;1978年737元)增加11.1倍。

表4

表5

綜上所述,四大改革功不可沒。但是也必須指出,地礦部門的改革與發展,同全國經濟形勢比較、同市場經濟的要求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結構性問題和體制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還表現為大多數地勘單位面臨許多困難,諸如生產資金不足、經濟效益不好、人均收入比較低、由部待業職工占的比例較大等。因此,我們沒有任務理由自滿,必須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廣大職工的努力,再接再勵,把二次創業推向新高潮!

1998年6月

閱讀全文

與地質勘查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