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些殘疾人擁有不平凡的成就
你好以下人物供你參考:
一、富蘭克林· 德拉諾·羅斯福 美國第31位、第32任總統 美國歷史上唯一蟬聯四屆的總統。1921年 因患脊髓灰質炎下肢癱瘓。
羅斯福在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大蕭條時期推出新政以挽救經濟,二戰爆發後推出租借法案援助盟國,1942年對法西斯國家宣戰,二戰後期,羅斯福在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尤以雅爾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表現明顯。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被學者評為是美國最偉大的三位總統之一,同華盛頓和林肯齊名。
二、史蒂芬·威廉·霍金 1942年生 「宇宙大王」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2012年1月8日霍金預言,地球將在千年內面臨核戰之類的大災難,人類只有在火星或太陽系其他星球殖民,才能避免滅絕。
三、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中年失去聽力。
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四、吳運鐸是我國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蘇聯人民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建立了「中國保爾紀念館」。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在生產與研製武器彈葯中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餘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斗在生產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將他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五、張海迪 漢族,山東省文登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B. 請告訴我所有有成就的殘疾人名單
史鐵生
http://ke..com/view/39292.html
張海迪
http://ke..com/view/17743.html
邰麗華(這個不陌生吧,春節晚會上表演千手觀音滴```)
http://ke..com/view/46462.html
斯蒂芬·威廉·霍金
http://ke..com/view/52207.htm
約翰庫緹斯
http://ke..com/view/675665.html
楊雲誠
http://ke..com/view/910339.html
於鳳翔
http://ke..com/view/581056.html
曾冬娣
http://ke..com/view/533716.html
王生英
http://ke..com/view/477193.html
王曉福
http://ke..com/view/197556.html
劉就明
http://ke..com/view/728860.html
孫岩
http://ke..com/view/820672.html
尹小星
http://ke..com/view/667990.html
富蘭克林·羅斯福
http://ke..com/view/25295.html
聖女任曼娜
http://ke..com/view/483289.html
孫臏
http://ke..com/view/2911.htm
司馬遷
http://ke..com/view/3055.htm
C. 殘疾人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
斯蒂芬.霍金 (1942-)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0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斯蒂芬·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D.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殘疾人的事情
張海迪
身殘志堅、拼搏進取的女青年張海迪
她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張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濟南,成長於莘縣。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肢體殘疾人協會主席。
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歷程。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還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另外還自學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和醫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了對社會能有所貢獻貢獻,她曾給農村的孩子當過老師,還曾用學到的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她還用學過的無線電技術,在山東省莘縣廣播局做無線電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她的長篇自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並配發社論《讓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1983年3月7日,團中央召開了「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命名表彰大會,宣傳了她身殘志堅、自學成才的感人事跡。1983年5月,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張海迪學習,鄧小平、葉劍英等老一代革命家為張海迪題詞。此後,張海迪的名字傳遍全國各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全國典型。
張海迪是***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輪椅上的夢
張海迪的家鄉在山東省文登縣。她出生的時候剛好九斤,媽媽高興地說:這可真是個「九斤老太」了。大人們看到她長得健康、聰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當時都是文藝工作者,他們對自己的長女寄託著美好的希望。女兒雖然生在泉城,可他們畢竟更愛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電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羅河之聲》。母親說,莫斯科的「白夜」、尼羅河的歌聲是迷人的;祖國渤海之濱的笛聲也應該是令人神往的,女兒就叫「海迪」吧。
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幻想。她快樂而活潑,整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連下樓梯的時候也不老實。人們看到她歡蹦亂跳、有說有笑的時候,就沖口而出叫她「玲玲」;人們看她做事聚精會神,對奇妙無窮的世界提出一串串問題時,人們又正而八經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裡還保存著一張二十多年前的照片,這是玲玲在上幼兒園時照的。白色的連衣裙,使她格外精神;兩條小腿站得直直的,膝蓋下的肉窩還清晰可見。這張照片現在格外珍貴了。只有它記錄了海迪曾經和常人一樣有著健全的雙腿!
玲玲5歲那年,一場災難性疾病降臨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兒園里正在排練節目,她唱著、跳著,忽然覺得眼前一片發黑,她摔倒了。平時,她摔個跟頭,總是自己不聲不響地爬起來。這次,她用盡全身力氣,還是站不起來。她著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兒去了?」父母把她抱進醫院,醫生們反復會診,大夫拿著診斷書惋惜地說:「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後……」
這病據說起因是偶然的。在運動中,脊椎里一條細細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許不過是一滴血,變成血塊,擋住了脊髓的通道,由於它的擠壓,脊髓的搏動變減弱了,甚至完全梗阻。當時,數不清的醫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讓這活潑、可愛的小姑娘站起來。但是,就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進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一樣——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但眼下還只能是一籌莫展。
在濟南工作的爸爸媽媽抱著她跑遍了濟南幾家大醫院,後來又幾度到武漢、北京就醫。醫生先後給她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結果卻沒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體從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沒有知覺了,也就是說,身體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覺和功能。她必須靠在輪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撐著,才能坐得住。爸爸媽媽的心像秤砣一樣沉,他們擔心孩子今後還能否經受得住更大的考驗。難啊,未來的生活!玲玲這艱難的第一步從哪裡邁出呢?
爸爸給她買來了收音機,媽媽給她訂閱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離地陪伴著她。許多叔叔阿姨捨不得花錢給自己的孩子買玩具,但看望玲玲時,總是想方設法給她帶來新奇的禮物。玲玲怎麼也數不清關懷、幫助、照顧過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盡管人們以無限的關懷溫暖她的心,但這遠遠不能補償癱瘓給這小姑娘帶來的痛苦。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麼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麼忘了呢!」,心裡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話剛說完,她就看見媽媽背過身兩手摸著臉,玲玲想,媽媽一定是哭了。媽媽說:「孩子,媽媽和爸爸會讓你學到知識的!」見玲玲這樣渴望上學,渴望學習知識,媽媽決定,說什麼也要盡量滿足她的心願。玲玲不能去上學,就請老師來教她。可家裡請不起,也請不到專職的老師,媽媽爸爸只能在下班後親自教她。
玲玲從7歲起,一連四次報名上學。前三次,老師看到她癱瘓的雙腿都難過地搖搖頭。每天,她只能趴在窗檯上,羨慕地看著別人去上學。10歲那年,爸爸帶她到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第四次報名上學。老師看她的確是個聰穎、上進的孩子,破例同意她報考。發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著她來到學校門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紅榜里尋找自己的名字。「張海迪」,當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時,拍著手喊叫起來:「我上學了,我上學了。」他讓爸爸背她在校園里走了一大圈,這是教室,那是操場,海迪指指點點,別提多高興了。回家後,爸爸特意給她買了一個小書包,媽媽為她買了一雙新鞋子。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當別的小朋友高高興興去上學時,媽媽卻背著她踏上北去的列車,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說海迪上過學的話,校門對她只開放過半天!
學校進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鋪開了課本。平時,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腳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經鬆弛下來,使下肢稍稍能夠屈伸,她就能坐起來了。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間神經就鑽心一樣的疼。她吞下兩倍的止疼葯,硬是咬著牙關按、摸、捶。有時讓媽媽幫忙。媽媽捨不得用力,她不高興;媽媽用力了,她送給媽媽的是掛著汗珠的笑臉。僵硬的腿腳終於軟化了。當她能倚著被子坐一會兒,或掙扎著用胳膊支撐著趴在桌子上時,她驚喜萬分。殘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別人能會的,我也要會。」有時,小夥伴問她:「玲玲,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她回答說:「我想當一名醫生,讓每個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來!」
玲玲特別愛學習,但手術造成的肋間神經痛時時折磨著她嬌小的身軀,有時,她實在感到疲倦,連作業都無力完成,就對媽媽說:「這些作業我明天再做行嗎?」媽媽卻鄭重地對玲玲說:「今日事今日畢!」聽了媽媽的話,玲玲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絕不能拖拉,就在心裡告訴自己說:「我要像在學校里的孩子一樣,每天完成作業!」
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辮子,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麼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蘇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種用老方法排版的書,裡面多數的漢字都是繁體字,又是豎排的格式。對10歲的孩子來說特別難讀,遇到不認識的繁體字,她就憑經驗來猜。一次,當她從書中看到一句「媽媽領著我到楊樹林時」,雖然猜出了另外的幾個繁體字的意思,卻不知道「楊樹林」是什麼意思。
玲玲想,從「林」字看,「楊樹」應該是一種樹,那麼,這個「樹」字應該就是「樹」的另外一種寫法;「楊樹」又是什麼樹呢?一定是一種很常見的樹。於是,她開始在心裡念著自己知道的各種樹名,當她默念到「楊樹」時,心裡一亮:「楊」的寫法,與「楊」字不是很像嗎?看來,「楊樹」就是「楊樹」!想到這里,玲玲非常高興。這樣,在猜字過程中,玲玲早早地認識了許多漢字並掌握了有關的知識。
10歲那年,媽媽送給玲玲一本日記,是紅色漆皮的。媽媽說:「玲玲,以後你要天天寫日記!」當時,玲玲並不知道該怎麼寫日記。起初,她寫的是:「今天我讀了×××書,今天我吃了葯。」這些日記,用詞單調,也沒有什麼情感,經過媽媽的開導後,玲玲終於明白了寫日記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與情感都寫出來。以後,玲玲開始把所有親情、友情的溫暖都寫進日記,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長大以後,每當回憶起這段經歷,張海迪認為,當初如果沒有堅持寫日記,後來就不能成長為作家。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座刷著紅漆的三層樓里,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夥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參考資料:網路
斯蒂芬.霍金簡介
斯蒂芬.霍金 (1942-)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0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斯蒂芬·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智慧的大腦誕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盪、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著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暢銷書之王:《時間簡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高達2500萬冊,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雄踞暢銷書榜,創下了暢銷書的一個世界紀錄。在這本書里,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等。
在《時間簡史》一書的開頭,霍金指出:「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每寫一個方程式,都將使銷量減半。於是我決定不寫什麼方程。不過在書的末尾,我還是寫進一個方程,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舉不致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現在看來,霍金完全是多慮了
E. 殘疾人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霍金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
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F. 中國的殘疾人中有沒有成就很突出的
中國的殘疾人中成就很突出的名字:
1、霍金;
2、史鐵生;
3、海倫凱勤;
4、張海迪;
5、薛范;
6、李豐強。
G. 殘疾人成功事例
斯蒂芬.霍金簡介
斯蒂芬.霍金 (1942-)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0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斯蒂芬·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智慧的大腦誕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盪、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著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暢銷書之王:《時間簡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銷量已經高達2500萬冊,從1988年出版以來一直雄踞暢銷書榜,創下了暢銷書的一個世界紀錄。在這本書里,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等。
在《時間簡史》一書的開頭,霍金指出:「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每寫一個方程式,都將使銷量減半。於是我決定不寫什麼方程。不過在書的末尾,我還是寫進一個方程,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舉不致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現在看來,霍金完全是多慮了
H. 列舉古今中外付出艱辛卓絕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的事例4例。
1、張海迪
桑蘭,浙江寧波人,出生於1981年,1993年進入國家體操隊。1997年取得全國跳馬冠軍,1998年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上,練習跳馬時,出現意外,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桑蘭總是面對微笑,她憑借著頑強、樂觀、堅強、勇敢的心態,用自己的行動與事跡感染著整個世界。她是最富奧運精神的女性榜樣。跳馬冠軍成為癱瘓後,她沒有選擇沮喪,而是坦然地接受了事實,用自己的方式實現了奧運夢想。1999年1月桑蘭成為了第一位在時代廣場為帝國大廈主持點燈儀式的外國人;1999年4月桑蘭榮獲美國紐約長島納蘇郡體育運動委員會頒發的第五屆「勇敢運動員獎」2000年5月桑蘭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火炬;2000年9月桑蘭代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赴美演出;2002年9月,桑蘭加盟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下屬的「星空衛視」,擔任一檔全新體育特別節目《桑蘭2008》的主持人,她用這樣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奧運之路。因為她希望能在自己跌倒的地方勇敢站起來,換一個角度再次親近她最愛的體育運動。此後,喜愛媒體事業的她開始以一種率直的訪問風格出現在觀眾面前,用多角度、多層次向觀眾們講述奧運金牌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並以她自然、自信的主持風格和真實的感染力贏得了許多觀眾的認可。 也是在2002年9月,桑蘭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破格免試錄取,就讀廣播電視專業。 大學畢業後,桑蘭繼續從事與體育有關的報道工作,成為2008年申奧形象大使之一,而且是2008奧運火炬手,2008年她又成為北京奧運官方網特約記者。
I. 當今社會,殘疾人共享了什麼社會成果
殘疾人聯合會的宗旨:弘揚人道主義思想,發展殘疾人事業,促進殘疾人平等、充分參 與社會生活,共享物質文化成果。
J. 關於殘疾人成功的素材
北京2008年殘奧會獎牌正面鑲玉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古代的玉器造型,中間為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玉的色澤隨金、銀、銅牌有所變化,分別為:白玉、青白玉、青玉。獎牌面圖案為國際殘奧會會徽和運動項目名稱,以及「北京2008年殘奧會」的中英文及盲文。 據介紹,北京殘奧會獎牌的設計創意、造型與北京奧運會獎牌一脈相承,體現了「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要求,完美詮釋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
國際殘奧會主席克雷文將「福牛樂樂」稱之為「多彩的快樂小使者」。他說:「北京殘奧會的吉祥物賦予了體育運動更多含意。一方面,體育運動代表了奪取獎牌的競技精神;另一方面,運動和參與運動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歡樂和享受。這個多彩的快樂小使者將會吸引各個年齡層人士的目光,向大家傳達殘奧體育『精神寓於運動』這一普遍真理。」
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藝術顧問、著名藝術家韓美林認為,「福牛樂樂」的最成功之處在於色彩運用非常得當,「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他說:「色彩很中國。雖然都是大紅大綠這些中國農村最常見的色彩,但既有白描,又有黑色線條勾勒,整個形象協調統一。在色彩上,『福牛樂樂』比福娃還熱鬧、喜慶。」
延慶縣殘聯理事長張學說:「之前沒想過(吉祥物)會是牛,但揭曉之後感覺的確很合適,很驚喜。『福牛樂樂』的造型給人一種歡快、樂觀、憨厚的感覺,象徵著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我覺得,這個吉祥物的發布對於鼓舞殘疾人的士氣,將具有特殊的意義。」
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學生李論說:「第一感覺挺不錯的。它挺憨厚的,挺符合殘疾人的精神。我覺得,它是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一種延續。」
北京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主題口號解讀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和普遍價值觀——團結、友誼、進步、和諧、參與和夢想,表達了全世界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願望。盡管人類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但我們共同分享奧林匹克的魅力與歡樂,共同追求著人類和平的理想,我們同屬一個世界,我們擁有同樣的希望和夢想。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深刻反映了北京奧運會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作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核心和靈魂的人文奧運所蘊含的和諧的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發展是我們的夢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為貴」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關系的理想與追求。我們相信,和平進步、和諧發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文簡意深,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口號表達了北京人民和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美好家園,同享文明成果,攜手共創未來的崇高理想;表達了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現代化的偉大民族致力於和平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堅定信念;表達了13億中國人民為建立一個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的心聲。
英文口號「One World One Dream」句法結構具有鮮明特色。兩個「One」形成優美的排比,「World」和「Dream」前後呼應,整句口號簡潔、響亮,寓意深遠,既易記上口,又便於傳播。
中文口號「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中將「One」用「同一」表達,使「全人類同屬一個世界,全人類共同追求美好夢想」的主題更加突出。
來源: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
北京殘奧會的比賽項目有20個大項,即射箭、田徑、硬地滾球、自行車、馬術、5人制足球、7人制足球、盲人門球、盲人柔道、舉重、賽艇、帆船、射擊、游泳、乒乓球、坐式排球、輪椅擊劍、輪椅籃球、輪椅橄欖球和輪椅網球。除帆船在青島、馬術在香港舉行外,其它項目均在北京舉行。根據殘奧會規則,所有項目將根據運動員的殘疾類別和殘疾程度進行分級,共設471枚金牌,以保證體育的公平競爭和比賽安全。
肢殘人和盲人參加的運動項目和比賽項目
肢殘人根據殘疾情況分為截肢和其他殘疾、脊髓損傷、腦癱三種類型。
截肢和其他殘疾類型的肢殘人參加的體育活動有:舉重、健身操、棋類、田徑、游泳、射箭、射擊、輪椅籃球、輪椅擊劍、乒乓球、輪椅網球、排球等。
其中競賽項目為:田徑、游泳、舉重、射箭、輪椅籃球、輪椅擊劍、乒乓球、輪椅網球、射擊、排球。
脊髓損傷類型的肢殘人參加的體育活動有:健身操、棋類、田徑、游泳、舉重、射箭、射擊、輪椅籃球、輪椅擊劍、輪椅乒乓球、輪椅網球、輪椅橄欖球、輪椅舞蹈等。
其中競賽項目為:田徑、游泳、舉重、射箭、射擊、輪椅籃球、輪椅擊劍、乒乓球、輪椅網球、輪椅橄欖球。
腦癱類型的肢殘人參加的體育活動有:健身操、棋類、田徑、游泳、乒乓球、射擊、硬地滾球、足球、輪椅網球、輪椅橄欖球等。
其中競賽項目為:田徑、游泳、乒乓球、硬地滾球、足球、輪椅網球、輪椅橄欖球。
視力殘疾人參加的體育活動有:健身操、棋類、田徑、游泳、盲人門球、盲人乒乓球、柔道、盲人足球等。
其中田徑、游泳、盲人門球、柔道、 盲人足球被列為競賽項目。
聾人參加的運動項目和比賽項目
目前,中國有聾人2057萬,占殘疾人總數的34.3%。
聾人適宜開展與健全人相同的體育活動,其中競賽項目按夏季和冬季分為:夏季運動會的男子比賽項目有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網球、水球、田徑、游泳、自行車、體操、摔跤、柔道、射擊等;女子比賽項目有籃球、排球、乒乓球、網球、田徑、游泳、自行車、體操、射擊等。
冬季運動會的男子項目有速度下滑、大型障礙滑雪、特殊障礙滑雪、跳台滑雪、15公里滑雪、3×10公里接力滑雪等;女子比賽項目有速度下滑、大型障礙滑雪、特殊障礙滑雪、5000米滑雪、3×5公里接力滑雪等。
弱智人參加的運動項目和比賽項目
弱智人參加的競賽項目分為正式比賽項目和國家普及項目。
正式比賽項目又分為夏、冬兩季。國際夏季和冬季特奧運動會交替進行,每四年舉辦一屆。
其中夏季正式比賽項目有:水上項目、高爾夫球、田徑、體操、籃球、舉重、保齡球、輪滑、自行車、壘球、馬術、網球、足球、排球。較為普及的項目有:地滾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帆船。
冬季正式比賽項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硬地曲棍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較為普及的項目有:雪鞋走。
來源: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
我國參加殘奧會小史
[2007-09-06]
[字體:大 中 小] [關閉窗口]
1984年,美國紐約殘奧會,拉開了我國參加殘奧會的序幕。在過去的6屆殘奧會中我國先後有415名殘疾運動員出征殘奧賽場,為祖國奪得143枚金牌、118枚銀牌和85枚銅牌,並且104次打破世界記錄。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我國以63枚金牌雄據金牌榜首位,取得殘疾人體育在殘奧歷史上的重大突破。
1、第七屆殘奧會
1984年6月,由24名殘疾人運動員組成的中國代表隊首次參加在美國紐約納索縣舉辦的第七屆殘奧會。北京盲人平亞麗獲B2級別的跳遠金牌,實現了中國殘奧會歷史上「零的突破」。此次殘奧會我國共獲2金13銀9銅,9人破世界記錄。
2、第八屆殘奧會
1988年10月,由43名殘疾人運動員組成的中國代表隊參加了在韓國漢城舉辦的第八屆殘奧會,參加了4項(田徑、游泳、乒乓球、射擊)比賽,獲17金17銀10銅,有11人打破9項世界紀錄。
3、第九屆殘奧會
1992年9月,第九屆殘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我國有34名運動員參加,獲11金7銀7銅,金牌數居第11位,獎牌數居第18位;有8人14次打破7項世界紀錄,11人21次打破殘奧會記錄。
4、第十屆殘奧會
1996年8月,第十屆殘奧會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我國有37名運動員參加,獲16金13銀10銅,金牌總數居第九,首次躋身十強,有10人16次打破11項世界紀錄。
5、第十一屆殘奧會
2000年10月,第十一屆殘奧會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我國由122人組成代表團,獲34金22銀16銅,金牌榜第六位;有15人25次創15項世界紀錄,書寫了中國殘奧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6、第十二屆殘奧會
2004年9月,第十二屆殘奧會在希臘雅典舉行,中國體育代表團的200名殘疾人運動員不畏強手,頑強拼搏,在所參加的11個大項、284個小項的比賽中,共獲得金牌63枚、銀牌46枚、銅牌32枚,獎牌總數141枚。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在136個參賽國家和地區中雙雙名列首位。
來源: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
希望可以幫你的忙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對我有幫助
0回答時間:2011-9-27 02:38 | 我來評論 | 檢舉
向TA求助 回答者: N2pyt41 | 四級採納率:14%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07-1-22 欲尋精美文摘素材,主題:人文關懷(老人,殘疾人,乞丐,民工.......) 21
2010-9-29 求文檔: 作文素材 包含 霍金 海倫凱勒 張海迪 等殘疾人材料 領導人材料... 44
2011-7-25 急!!!關於追求成功的作文素材 14
2011-4-1 急求關於機遇是成功關鍵的素材,名言。 9
2010-6-6 關於有了勇氣才成功的作文素材 60
更多關於關於殘疾人成功的素材的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2回答誰有像屠洪綱的《風雲》一樣的 剛毅大氣、高亢激越 的歌曲呢?推薦幾個。.1回答南派三叔的作品集 大漠蒼狼 怒江之戰 黃河鬼官 茅山後裔 盜墓筆記這些....1回答求《總裁的女人》明珠還那個版本的,謝啦,[email protected]回答想請您給我發一下《詭異檔案》和《詭案組1,2,3,4部》完整版TXT小說...cell.0回答50河北唐山冬天什麼時候開始結冰,cell.1回答5屠洪綱 精忠報國 歌詞.0回答求茅山後裔之將門虎子,不死傳說,建文迷蹤 [email protected]回答5求《惡魔的床邊玩物》txt小說作者比你款寫的和《總裁的女人》完結版tx....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其他回答 共8條
呵呵,LZ淡定哈,額度以後可以慢慢刷出來的,只要你用卡狀況良好就是沒有套現逾期等問題,消費量又夠大的話以後是可以直接申請調高額度的哦,加油。至於金卡么,因為有些卡推出來的時候就只有金卡卡種沒有普卡的,所以發下來當然是金卡了哈。話說回來哈,信用卡怎麼會有500的額度呢,應該至少1000吧,你也可以打下信用卡背面的客服去問問的哦 回答者: 熊熊安妮dp | 四級 | 2011-9-22 20:02 | 檢舉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智慧的大腦誕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里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古怪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盪、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用輪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沒離開它。
永遠坐進輪椅的霍金,極其頑強地工作和生活著。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引力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惟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在大廳里轉動輪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著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現實取代了愛情的浪漫,他和簡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回答者: taxif3s | 四級 | 2011-9-23 11:45 | 檢舉
張海迪 回答者: 雪地上的松鼠 | 一級 | 2011-9-23 12:52 | 檢舉
千手觀音導演
陽光 回答者: kireijun | 二級 | 2011-9-24 11:27 | 檢舉
國際殘疾人奧運會
1964年,國際奧委會決定:由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舉辦殘奧會,但可以不在同一城市。1988年,國際奧委會做出新的規定: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必須在同一城市舉行。隨著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發展,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委會決定聯合組織殘疾人奧運會。2000年,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簽署協議,規定申辦奧運會的城市必須同時申辦殘奧會;規定殘奧會在奧運會後一個月內,在奧運會舉辦城市的奧運場地舉行。北京奧運會之後約10天,將按協議規定舉辦殘疾人奧運會。
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兩年舉行一屆,夏夏季殘奧會和冬季殘奧會交替舉行,截至2000年已舉辦了11屆。
1982年3月11日,國際殘疾人體育協調委員會(ICC)成立。鑒於殘疾人體育需要更強有力的國際組織,在國際殘疾人體育基金會的積極支持下,1989年,國際殘疾人體育協調委員會與其他5個國際殘疾人體育組織共同創建了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該委員會現有160個會員協會。
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的任務是組成一個在國際上代表殘疾人運動員的組織,授予殘疾人奧運會的舉辦權,並對該運動會進行監督和協助,協調殘疾人運動員的國際和地區比賽日程,尊重各類殘疾人群體的運動技術需要,將殘疾人體育融入國際體育運動,同時保持其特點;與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國際體育組織交往,支持並鼓勵有助於實現其目標的各種教育與康復計劃和促進活動,反對殘疾人體育中任何出於政治、宗教、經濟、能力、性別或社會原因的歧視,擴大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和提高成績的機會等。 回答者: heavyEwrote | 四級 | 2011-9-24 11:43 | 檢舉
簡介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始辦於1960年,是由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專為殘疾人舉行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於夏季奧運會後舉辦一屆,迄今已舉辦過12屆。冬季殘奧會自1976年舉行以來已經舉辦了9屆,參賽運動員總人數接近4000人。比賽項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上雪橇球、輪椅體育舞蹈等4個大項,每個大項中又包括若干小項。我國2002年首次參加冬季殘奧會,當時共派出4名運動員參加了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取得一個第六名的成績。
起源與發展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8年。當時,英國神經外科醫生路德維格·格特曼爵士和一些熱心於殘疾人事業的知名人士,在1948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組織了由輪椅運動員(多為脊椎傷殘的二戰老兵)參加的比賽,稱為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
1952年,荷蘭退役軍人也加入了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於是成立了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Stoke Mandeville Games Federation, ISMGF),在英國的斯托克曼德維爾首次舉辦了國際殘疾人運動會,當時只有兩個國家的130名運動員參賽。以後該賽事固定下來,每年都舉辦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International Stoke Mandeville Games),至1959年,實際上已舉行了8屆國際殘疾人運動會。
經過英國的路德維格·格特曼爵士和義大利的安東尼婭·馬里奧教授為期兩年的精心組織策劃,1960年羅馬奧運會結束兩周後,來自世界23個國家的400名殘疾人運動員參加了在羅馬舉行的第一屆「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屆運動會後來被正式承認為第九屆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而「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這一稱謂,一直到1984年才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批准。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進行比賽時,按照一套預先制定好的分類和分級標准,殘疾性質和殘疾程度不同的運動員分別參加不同類別和級別的角逐。
從1964年起,國際奧委會決定由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承辦殘疾人奧運會,但舉辦地點可不在同一城市。直到1988年,國際奧委會作出新的規定,夏季奧運會和殘疾人奧運會必須在同一城市舉行。
1982年,世界殘疾人體育組織國際協調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World Organizations of Sports for the Disabled)成立,國際奧委會承認其為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管理機構。在殘疾人奧運會上設立的比賽項目,需得到它的批准。
隨著時間的推移,殘疾人體育需要更強有力的國際組織。1989年,在國際殘疾人體育基金會的積極支持下,屬於國際殘疾人體育協調委員會(ICC)的6個組織共同創建了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的主要任務就是組成一個在國際上代表殘疾人運動員的組織,授予殘疾人奧運會的舉辦權,並對該運動會進行監督和協助,擴大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和提高成績的機會,將殘疾人體育融入國際體育運動。
2000年6月19日,國際奧委會與國際殘疾人奧委會又達成新的協議:從2008年夏季殘奧會和2010年冬季殘奧會開始,殘奧會不僅將在奧運會之後的相同城市舉行,並應使用相同的運動場館和設施。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至今已走過了40多年不斷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從最初只有23個國家的400名運動員參賽,到2000年有來自122個國家和地區的3824名運動員參加了盛況空前的悉尼殘奧會,這不僅標志著時代的發展,也體現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迄今已舉辦過12屆。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淘汰,幾乎每屆都有所變化,有些僅僅是曇花一現,有些則經久不衰,保留至今。目前,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規定的正式比賽項目有七人制足球、五人制足球、輪椅橄欖球、輪椅籃球、硬地滾球、盲人門球、馬術、帆船、坐式排球、輪椅網球、盲人柔道、輪椅擊劍、自行車、乒乓球、力舉、射箭、射擊、游泳、田徑、賽艇、雪橇競速 、雪橇滑降競速、三板滑雪大回轉、高山滑雪、北歐滑雪、坐式滑雪、越野滑雪、雪橇球等。
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有許多受傷的士兵和普通人試圖重新參加滑雪活動,殘疾人冬季體育運動逐漸發展起來。早期的殘疾人冬季體育運動先驅有奧地利失去雙腿的塞普·茨維克納格,他用假肢從事滑雪運動。後來滑雪運動器材設計方面出現了革新,例如創造出了使用拐杖的三板滑雪(three-track skiing)——獨腿運動員單腳穿一隻滑雪板,再使用分別裝配有小滑雪板的雙拐,這樣雪地上便留下了三條痕跡。這一器材的革命導演了1948年2月奧地利17名殘疾人參加的第一次滑雪比賽。廣大殘疾人滑雪愛好者十分歡迎這項比賽,於是翌年在奧地利的巴德加施泰因(Badgastein)舉行了首屆奧地利三板滑雪錦標賽。
20世紀70年代,開始舉辦有多種殘疾類別的運動員參加的滑雪比賽。
1974年,在法國的大波爾南(Grand Bornand)舉行了第一屆世界錦標賽,比賽設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和越野滑雪(cross-country skiing)兩個項目,由截肢運動員和視覺受損運動員參加。
1976年,第一屆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瑞典的恩舍爾茲維克舉行,共有14個國家的250多名盲人和截肢運動員參賽,比賽設高山滑雪和北歐滑雪兩個項目。
如今,屬於不同殘疾類別的運動員分別參加各自級別的比賽。視覺受損運動員滑雪時有使用對講電話裝置或揚聲器的導向員引導。膝蓋以上截肢的運動員使用單滑雪板(single ski)加拐杖滑雪板(ski crutches)。膝蓋以下截肢的運動員使用假肢,然後以同健全人一樣的方式參加滑雪比賽。雙腿截肢或脊髓損傷(癱瘓)的運動員使用坐式滑雪板(sit-skis )。而手臂截肢的運動員滑雪時不使用雪杖。
目前,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規定的冬季殘奧會正式比賽項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上雪橇球、輪椅體育舞蹈4個大項,每個大項中又包括若干小項。例如:高山滑雪包括滑降、超級大回轉、大回轉和回轉等小項;越野滑雪(亦稱北歐滑雪)包括個人賽和團體賽,距離從2.5公里至20公里;輪椅體育舞蹈包括標准舞(華爾茲、探戈、維也納華爾茲、狐步舞、快步舞)和拉丁舞(倫巴、恰恰恰、桑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