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夥企業財產份額轉讓和退夥涉及稅收業務嗎
到目前為止對轉讓合夥企業份額的合夥人如何征稅,中國稅法沒有明確規定。但在實踐中有三種做法。
(一)對合夥人按照「財產轉讓所得」徵收所得稅,允許稅前扣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即根據現行個人所得稅政策,自然人合夥人轉讓投資資產按「財產轉讓所得」和20%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對合夥人按轉讓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徵收所得稅(僅適用於外地注冊企業和賬務不健全、無法查賬徵收的企業)。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關於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投資者徵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的通知(財稅[2000]91號)第七條規定:「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應當設置但未設置賬簿的;企業雖設置賬簿,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賬的」,按照比例核定徵收所得稅。
(三)借鑒美國合夥企業法對合夥人征稅方法徵收個人所得稅。借鑒美國稅法對合夥人轉讓合夥企業份額時產生的所得或者損失的征稅方法,將其視為轉讓資產的所得或損失,並對合夥人轉讓份額的計稅基礎進行調整。與第一種方法相比較,第三種方法避免了對留存收益重復征稅。
中國對合夥人轉讓合夥企業份額的所得稅征管還沒有具體的規定,只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關於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投資者徵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財稅[2000]91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合夥企業合夥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59號)等法規,對合夥人轉讓合夥企業份額的所得稅征管問題進行探討。
《合夥企業法》對合夥人的計稅基礎沒有強制規定,按合夥協議的規定,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分為四種情況:第一,以合夥人占合夥企業份額的賬面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35000元;[1]第二,以出資時合夥人占合夥企業份額的公允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80000元;[2]第三,以合夥人出資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20000元;第四,以合夥人出資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80000元。
(一)國內相關法規分析
1.國家頒布的法規分析。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終止投資經營收回款項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1號)規定:「個人因各種原因終止投資、聯營、經營合作等行為,從被投資企業或合作項目、被投資企業的其他投資者以及合作項目的經營合作人取得股權轉讓收入、違約金、補償金、賠償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項等,均屬於個人所得稅應稅收入,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項目適用的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以上規定適用於個人終止投資經營的行為,但合夥人轉讓合夥企業份額並不是徹底終止投資,而是將其資本出售給新合夥人。因此,國稅函[2011]41號文的規定是否適用於合夥人轉讓合夥企業份額的所得稅征管問題值得考慮。再則如果以轉讓收入減去合夥人的初始投資(土地的原值),轉讓利得可能就隱含了合夥人留存於合夥企業的利潤,且這部分利潤已被課稅,重復征稅的情況又該如何解決?
依據國稅函[2011]41號文合夥人C的個人所得稅處理如下:
(1)以合夥人占合夥企業份額的賬面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35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35000=12000(0元)
應納稅額=120000×20%=24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24000÷120000=20%
(2)以出資時合夥人占合夥企業份額的公允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8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80000=75000(元)
應納稅額=75000×20%=15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5000÷75000=20%
(3)以合夥人出資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2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20000=13500(0元)
應納稅額=135000×20%=27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27000÷135000=20%
(4)以合夥人出資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8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80000=75000(元)
應納稅額=75000×20%=15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5000÷75000=20%
2.地方頒布的法規分析。
(1)鄂爾多斯市地方法規。《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批轉市地方稅務局關於進一步加強煤炭企業股權或合夥份額等財產權轉讓及自然資源使用權轉讓稅收管理的意見的通知》(鄂府發[2012]47號)規定:「凡在本地區注冊登記且賬務健全的企業,對其轉讓煤礦探礦權、采礦權、自然資源使用權和以股權或合夥份額等財產權方式轉讓煤礦探礦權、采礦權、自然資源使用權的,查賬據實徵收企業所得稅。」
這一地方性法規引發的疑問在於:第一,規定中的「查賬據實徵收企業所得稅」是在什麼層面徵收企業所得稅?合夥企業在現行稅制下不具有法人資格,不繳納企業所得稅。該法規所稱的企業所得稅如何在合夥企業層面徵收?第二,如果在合夥人層面徵收企業所得稅,對收入該如何分類、企業又該如何扣除相關稅費?
①以合夥人C占合夥企業份額的賬面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35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35000=12000(0元)
應納稅額=120000×25%=30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30000÷120000=25%
②以出資時合夥人C占合夥企業份額的公允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8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80000=75000(元)
應納稅額=75000×25%=1875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8750÷75000=25%
③以合夥人C出資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2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20000=13500(0元)
應納稅額=135000×25%=3375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33750÷135000=25%
④以合夥人C出資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合夥人的計稅基礎,即18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80000=75000(元)
應納稅額=75000×25%=1875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8750÷75000=25%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土地作為非貨幣性資產在合夥企業成立之時已經繳納了部分稅款,在本規定下存在重復征稅問題。
其次,根據鄂府發[2012]47號文規定:「對外地注冊企業轉讓煤礦探礦權、采礦權、自然資源使用權和以股權或合夥份額等財產權方式轉讓煤礦探礦權、采礦權、自然資源使用權的,按轉讓價款總額的10%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
本法規除了上一條規定中的所得稅徵收層面和入賬扣除問題外,還可能出現合夥企業虧損但合夥人卻要納稅的情況。再者按轉讓價款納稅沒有扣除財產計稅基礎,合夥人在獲得土地使用權時繳納了5%的營業稅,也存在重復征稅的現象。
①以135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
應納稅額=255000×10%=255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35000×5%+25500)÷255000=12.65%
②以18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
應納稅額=255000×10%=255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80000×5%+25500)÷255000=13.53%
③以12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
應納稅額=255000×10%=255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20000×5%+25500)÷255000=12.35%
④以18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應納稅額=255000×10%=25500(元)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80000×5%+25500)÷255000=13.53%
再次,根據鄂府發[2012]47號文規定:「其他賬務不健全、無法查賬徵收的企業(或個人)轉讓煤礦探礦權、采礦權、自然資源使用權和以股權或合夥份額等財產權方式轉讓煤礦探礦權、采礦權、自然資源使用權的,按照轉讓價款的5%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
①以135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
應納稅額=255000×5%=1275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35000×5%+12750)÷255000=7.65%
②以180 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
應納稅額=255000×5%=1275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80000×5%+12750)÷255000=8.53%
③以12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
應納稅額=255000×5%=1275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20000×5%+12750)÷255000=7.35%
④以18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應納稅所得額=255000元應納稅額=255000×5%=12750(元)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80000×5%+25500)÷255000=8.53%
(2)廣州市地方法規。根據《廣州市地方稅務局關於印發〈個人所得稅若干征稅業務指引[2010年]〉的通知》(穗地稅函[2010]141號)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投資者轉讓其在企業財產份額,應以其轉讓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項目適用20%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對於合夥人C而言,按照本法規規定,以轉讓收入減去合夥人的初始投資(土地的原值),轉讓利得中可能隱含了合夥人留存於合夥企業的未分配利潤,且這部分利潤已被課稅,本法規也存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
①以18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35000=12000(0元)
應納稅額=120000×20%=24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24000÷120000=20%
②以18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80000=75000(元)
應納稅額=75000×20%=15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5000÷75000=20%
③以12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000-120000=13500(0元)
應納稅額=135000×20%=27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27000÷135000=20%
④以180000元作為合夥人C的計稅基礎。
應納稅所得額=255 000-180000=7500(0元)
應納稅額=75000×20%=15000(元)
個人所得稅的綜合稅負率=15000÷75000=20%
② 合夥人想轉讓股份
你如果覺得還可以有信心繼續做下去,確認此經營項目有發展潛力,那你就低價收購他的股份,達到你控股的比例67%!!!不過你的股份如果超過33.34%就可以否決他的一切方案!!祝你好運!!
③ 合夥企業合夥人股權轉讓如何納稅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免稅收入包括: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版投資權收益。但是目前並無文件規定企業投資者從合夥企業取得的權益性收益的納稅操作程序,但合夥企業股權轉讓的稅費是根據合夥投資人的投資額以及股份多少而進行規定的。
④ 請問:合夥人在參與項目投資期間可轉讓退出但提前退出會產生()違約金
1、早期創業公司的股權分配設計主要牽扯到兩個本質問題:一個是如何利用一個合理的股權結構保證創始人對公司的控制力,另一個是通過股權分配幫助公司獲取更多資源,包括找到有實力的合夥人和投資人。
2、股權分配規則盡早落地。
許多創業公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在創業早期大家一起埋頭一起拼,不會考慮各自佔多少股份和怎麼獲取這些股權,因為這個時候公司的股權就是一張空頭支票。等到公司的錢景越來越清晰、公司里可以看到的價值越來越大時,早期的創始成員會越來越關心自己能夠獲取到的股份比例,而如果在這個時候再去討論股權怎麼分,很容易導致分配方式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預期,導致團隊出現問題,影響公司的發展。
3、股權分配機制。
一般情況下,參與公司持股的人主要包括公司合夥人(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員工與外部顧問、投資方。在創業早期進行股權結構設計時的時候,要保證這樣的股權結構設計能夠方便後期融資、後期人才引進和激勵。
當有投資機構准備進入後,投資方一般會要求創始人團隊在投資進入之前在公司的股權比例中預留出一部分股份作為期權池,為後進入公司的員工和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預留,以免後期稀釋投資人的股份。這部分作為股權池預留的股份一般由創始人代持。
而在投資進來之前,原始的創業股東在分配股權時,也可以先根據一定階段內公司的融資計劃,先預留出一部分股份放入股權池用於後續融資,另外預留一部分股份放入股權池用於持續吸引人才和進行員工激勵。原始創業股東按照商定的比例分配剩下的股份,股權池的股份由創始人代持。
4、合夥人股權代持。
一些創業公司在早期進行工商注冊時會採取合夥人股權代持的方式,即由部分股東代持其他股東的股份進行工商注冊,來減少初創期因核心團隊離職而造成的頻繁股權變更,等到團隊穩定後再給。
5、股權綁定。
創業公司股權真實的價值是所有合夥人與公司長期綁定,通過長期服務公司去賺取股權,就是說,股權按照創始團隊成員在公司工作的年數,逐步兌現。道理很簡單,創業公司是大家做出來的,當你到一個時間點停止為公司服務時,不應該繼續享受其他合夥人接下來創造的價值。
股份綁定期最好是4到5年,任何人都必須在公司做夠起碼1年才可持有股份(包括創始人),然後逐年兌現一定比例的股份。沒有「股份綁定」條款,你派股份給任何人都是不靠譜的!
6、有的合夥人不拿或拿很少的工資,應不應該多給些股份?
創業早期很多創始團隊成員選擇不拿工資或只拿很少工資,而有的合夥人因為個人情況不同需要從公司里拿工資。很多人認為不拿工資的創始人可以多拿一些股份,作為創業初期不拿工資的回報。問題是,你永遠不可能計算出究竟應該給多多少股份作為初期不拿工資的回報。
比較好的一種方式是創始人是給不拿工資的合夥人記工資欠條,等公司的財務比較寬松時,再根據欠條補發工資。
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有的合夥人為公司提供設備或其它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專利、知識產權等,最好的方式也是通過溢價的方式給他們開欠條,公司有錢後再補償。
創業公司的發展過程中總是會遇到核心人員的波動,特別是已經持有公司股權的合夥人退出團隊,如何處理合夥人手裡的股份,才能免因合夥人股權問題影響公司正常經營。
⑤ 合夥企業財產份額轉讓和退夥涉及稅收業務嗎
到目前為止對轉讓合夥企業份額的合夥人如何征稅,中國稅法沒有明確規定。但在實踐中有三種做法。
(一)對合夥人按照「財產轉讓所得」徵收所得稅,允許稅前扣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即根據現行個人所得稅政策,自然人合夥人轉讓投資資產按「財產轉讓所得」和20%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對合夥人按轉讓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徵收所得稅(僅適用於外地注冊企業和賬務不健全、無法查賬徵收的企業)。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關於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投資者徵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的通知(財稅[2000]91號)第七條規定:「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應當設置但未設置賬簿的;企業雖設置賬簿,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賬的」,按照比例核定徵收所得稅。
(5)項目合夥轉讓擴展閱讀:
無償劃撥:
資產的無償劃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資產存量流動的一種特殊現象,一般發生在同一所有制的國營企業之間,是行政控制下的資產有計劃轉移。根據《國營企業固定資產實行有償調撥的試行辦法》,屬於下列情況的固定資產,仍可以實行無償劃撥:
因管理體制、組織機構調整,企業或企業的一部分改變隸屬關系的;
工業改組中企業合並、分設,或生產車間隸屬關系改變,部分設備在企業之間進行調整的;
支援新建工業基礎,人員或建制變動,設備隨著轉移的;
經國家特殊批准無償調撥的。
⑥ 個體工商戶合夥人私自轉讓投資項目並侵吞及轉移共同財產是否構成犯罪緊急求助,謝謝!
個體工商戶合夥人抄私自轉讓投資項目並侵吞及轉移共同財產構成犯罪。
如果合夥人的情況按公司算的話,也許符合抽資出逃罪,股東抽逃資金,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九條 公司發起人、股東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虛假出資,或者在公司成立後又抽逃其出資,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假出資金額或者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如果甲在那個個體工商門戶店裡有一個職務,可以算是職務侵佔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所以出現以上情況,建議報警並提交法院起訴!
⑦ 合夥人未經對方同意私自轉讓了雙方合作的項目該如何處理,是否可以坐牢
這個是屬於民事法律的范疇,而坐牢則是屬於刑事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