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俄羅斯科技
科學技術在俄羅斯復興中的作用被越來越重視。隨著俄羅斯政府對經濟改革方針進行調整,俄政府更多地轉向發展作為未來經濟增長基礎的國內現有工業、技術和科學潛力。
隨著俄經濟形勢的好轉和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俄羅斯的科技隊伍已開始出現穩定,人才流失速度也有所減緩。而且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不同,俄科技界流失人員的絕大多數是轉入國內收入較高的商業部門和私有化企業中,到國外謀職定居者只是小部分。據俄科學統計與研究中心估計數字,近年俄羅斯科技界移民到國外的人數分別為:1990年2,100人,1993年2,300人,1995年為2,200人,1997年1,200人,1998年1,100人,1999年1,400人。
在科技發展體制上,俄羅斯其科技發展的激勵機制並不先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水平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但其長處在於能集中國家力量發展最具前景的關鍵科技領域,並能較快居於這些領域的世界前列。俄基礎研究、軍工和宇航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便是這種體制長處的體現。雖然當前俄科技體制也在向市場經濟方向轉軌,但政府對重大科研活動的支持系統仍得到維持。盡管俄羅斯經濟不景氣,但對於那些代表國家高科技術水平的世界尖端科研項目捨得投入。
在基礎研究方面,俄從蘇聯繼承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學」。由於投入不足,目前俄基礎研究水平已落後於美國,但仍位居世界最先進國家之列。近年來,盡管困難重重,俄羅斯仍基本保持了其整體科技的完整性,而且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數十項世界級科研成果。在十分困難的物質條件下,俄科學院仍完成了約5,000個研究課題。近年來,在基礎研究的所有方面,幾乎都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那些不進行多年耗資龐大的觀察就不可能取得成就的研究。如:俄羅斯科學院在微電子和毫微電子、電光繪圖新工藝、高溫超導、化學、天體物理、超級計算機、分子生物學、氣象等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核激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俄科學家先後在實驗室合成元素周期表上第114號和166號超重元素等。這些都表明俄羅斯在面向21世紀的科技角逐中,仍是實力較強的一方。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不遺餘力地撈取俄羅斯的科技人才和成果的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證明這點。
在高技術研究方面,由於過去的積累和各方面的努力,俄羅斯在很多領域仍然保持著先進地位和許多原創性技術。據俄工業科技部調查,在當今世界決定發達國家實力的50項重大技術中,俄羅斯在其中12—17項技術領域可以與西方發達國家一爭高低,如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
參考資料:江西省科技廳國際合作處
B. 蘇聯兩項黑科技,一項至今沒參透,不得不求助俄羅斯
資料圖:RD-180火箭發動機內部
在美國全面對俄羅斯實行制裁的今天,美國宇航局也不敢宣布立即停止采購RD-180,DARPA在研製一款新的火箭發動機替代RD-180,這項研究還是在做NK-33的「逆向工程」。
相對於竊取NK-33遭遇的尷尬,雅克141卻帶給了美國人巨大的利益。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在美軍下一代隱身戰斗機的競爭中,洛克希德·馬丁做出了一項至今看起來非常正確的事情,就是獲得雅克-141的技術。在研製F-22同F-35戰斗機中,雅克-141的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波音錯失了訂單,只能在F/A-18大黃蜂戰斗機上止步不前。F-22讓美軍獲得了領先一代的空戰力量,F-35則讓洛克希德·馬丁賺了數千億美金。
這是美國搶劫來自蘇聯的黑科技的結果,一項至今無法超越,一項賺的金玉滿缽。
C. 第三次科技革命初期,蘇聯領先於美國的新興科學技術成就是什麼
航天技術~
蘇聯是第一個成功實行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D. 1945年美蘇分了德國的科技成果。美國得到了導彈之父,而蘇聯得到了什麼
俄羅斯搶的是設備和一些武器成品 半成品 而美國幾乎搜颳了所有的資料和科學家 短期內看蘇聯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但觀看現代美國的科技 結果見分曉
E.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麼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所示:
1、蘇聯實現了工業化;
2、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二位;
3、建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這一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蘇聯領導集團在對該模式進行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這最終導致了蘇聯社會制度的轉軌。
其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
個人崇拜出現於斯大林時期,但赫魯曉夫的改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官僚主義專政的官僚獨裁的形成,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5)蘇聯的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所謂蘇聯模式,如果僅就其內涵本身而言,那可以從經濟和政治這兩個方面加以解釋。
首先,從經濟上來看,蘇聯模式表現為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以國家政權為核心,以黨中央為領導者,以各級黨組織為執行者,以國家工業發展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為經濟政策,以行政手段為運作方式。
總之,這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經濟體制,它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它片面發展重工業,用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達到高積累多投資的目的。
F. 為什麼前蘇聯的科技那麼發達都是什麼人發明的
決定科復技發達不發達的制最關鍵因素是投入。因為現代科技過於復雜,難以空想。能夠實現和嘗試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而實現需要花很多錢。所以投入決定了科技發達程度。
蘇聯的科技發達就是投入很多的結果。領導人包括科羅廖夫、朗道等。當然他們和之前的中國一樣,不太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雖然成果很多,但是能數出來的人不多。
現在有些人認為科研體制很重要。誠然不能說體制一點影響都沒有。但是如果看到和歐美同體制的菲律賓、拉美沒有什麼科研成果,而中國近年在體制不變的情況下成果指數增長,就可以認識到其實體制並不是根本的決定因素。
G. 前蘇聯有哪些科學成就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志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Ⅱ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2]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 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H. 蘇聯科技為什麼發達呢
蘇聯科技發達的原因蘇聯是由沙俄帝國發展而來,是在列寧領導下的「十月革命」成功後,建立的聯邦國家。因此要了解蘇聯的科技,我們還是要從沙俄時代說起。
在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工業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8世紀中葉,英國憑借著瓦特的蒸汽機,成為了全球工業界的帶頭大哥,而此時的俄國已經對這項技術有所耳聞。
1697年,沙俄皇帝彼得一世帶著龐大的使團,前往歐洲學習先進的技術。在彼得大帝的努力下,英國人的造船、航海、蒸汽機等技術都學到手,還帶回了大批的科技人員來俄國工作。
因此,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俄國雖然腳步稍慢,卻還是緊跟著世界的潮流。彼得一世出國學習的時間,對應中國是清朝康熙三十六年。
蘇聯的科技力量最初來自於沙俄,雖然在工業革命的改革上,沙俄沒有成為全球的領跑者,但是他們也不是落後者。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沙俄始終保持著革新的態度,因此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二戰後的蘇聯又得到了德國的先進技術,因此在歷中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蘇聯就有了明顯的優勢,在核技術、航天技術等領域敢於和美國一較高低。
I.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30年代蘇聯主要以外國商號和工程師、專家為媒介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蘇聯雜志《為了工業化》上寫道:「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蘇聯政府批准七十多個有關外國技術援助和技術咨詢的協議,其中美國佔55個,為蘇聯接受援助項目的 78%〔2〕(p.207)。1930年執行的 104個技術援助協議中,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1929至1945年間,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議在執行中〔1〕(p.16)。可以說,30年代蘇聯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經告訴美國人,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1/3是在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義大利、捷克、丹麥、芬蘭和日本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和札波羅熱鋼鐵廠都是美國援建的。其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鋼鐵公司的格里工廠為模型設計的,而其餘20個原有的鋼鐵廠也在外國的幫助下進行了技術改造。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30年代初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援建的新廠,而莫斯科和雅羅斯拉夫爾這兩個老廠則是得到了擴充,用新的外國工作母機全部重新裝備。這三個廠加上1940年開工的一個較小的莫斯科裝配廠,構成了二戰前蘇聯汽車工業。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於美國,再拆運至蘇聯的,約有80家美國廠商為該廠製造了所有設備,並由美國人及德國人在蘇聯加以組裝。哈爾科夫拖拉機廠也是由外國援建的,設備是德國和美國製造的,並由美國人擔任建設總工程師。在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方面,美國供應蘇聯飛機或飛機附件,並給予技術援助。
蘇聯除了在重工業方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外,同時在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例如,蘇聯的棉織品的生產是在德國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並由美國大通銀行提供資金輸入美國原棉。後來,蘇聯產棉集中地區土爾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擔任過巴拿馬運河建設顧問和美國農墾局局長的著名灌溉工程師戴維斯的幫助。戴維斯早在1913年就已經勘測過灌溉中亞細亞的「飢餓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並建議俄國當局進行更深入的勘測和設計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請到莫斯科並被告知,他的計劃已在進行。他留下來,擔任蘇聯棉花總管理局的總顧問,負責中亞細亞灌溉計劃的整個工程。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蘇聯在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亦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人員和專家。「1936年蘇聯的一個文件報導,1932年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約有6800人,另一個蘇聯文件報導,約有1700名美國工程師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約有400-500名美藉芬蘭人在蘇聯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國人在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有730名美國工程師和專家於不同時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工作過。1933年前英國大都會——維克公司有350名建設人員在蘇聯工作。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前,蘇聯被排斥、孤立,很難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貸款。在1926年以前,蘇聯只從西方得到數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貸款,而且利率高達15%-20%。危機發生以後,1929年英國開始實行對蘇出口的信用保證制度。1930年,義大利提供國家擔保對蘇2億里拉的貸款,1937年又增加至3.5億里拉。德國、瑞典、丹麥、挪威大都提供了這類信貸。1935年,蘇聯從德國獲得它歷史上得到的第一筆財政貸款,期限5年,利率僅6%。1936年英國給予蘇聯的一筆貸款利率又下調為5.5%。1939年8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又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貸款給蘇聯以進口德國的設備。莫洛托夫說:「這種協議對我們有利,因為它的信貸條件(7年期限)使我們能夠訂購到我們迫切需要的、額外的大量設備。」〔1〕(p.3)這些信貸的獲得解決了蘇聯進口設備的資金問題,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J. 求蘇聯在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蘇聯激光坦克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志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Ⅱ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2]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