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主要研究成果及創新點
本書緊抓學科前沿及我國東部中生代盆地群研究熱點,以黑龍江東部中生代雞西盆地的研究為切入點,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過利用最新所獲古生物、磁性地層年代新資料,以及煤田地質、露頭、測井、岩心等資料,運用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線與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線對比、基準面旋迴對比等技術手段,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構造層序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建立了盆地尺度的層序地層等時對比格架。將雞西群時代確定為早白堊世(凡蘭吟—阿爾布期);滴道組形成時間為130.9~128.3Ma之間,相當於凡蘭吟早中期;城子河組形成時間為125.1~116Ma,相當於凡蘭吟早期—巴列姆早期;穆棱組形成時間為116~106.9Ma,相當於巴列姆中期—阿爾布早期;東山組形成時間為106.9~101.7Ma,相當於阿爾布早中期。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組合為特徵,由下至上表現為由早期組合向晚期組合演化特點。除東山組外,均發育溝鞭藻化石組合,表現為由下至上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海相特點。城子河組孢粉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優勢,穆棱組孢粉組合中蕨類植物占絕對優勢。
(2)根據區域性斷裂構造及盆地內各級構造界面、組內大的岩相轉換界面,對盆地劃分了1個Ⅰ級層序,代表整個盆地充填序列;2個Ⅱ級層序,即早期斷陷沉積的雞西群Ⅱ1和晚期坳陷沉積的樺山群Ⅱ2;在盆地Ⅱ1層序內劃分6個Ⅲ三級構造層序,分別對應滴道組Ⅱ1、城子河組下部含煤岩系Ⅱ2和上部含煤岩系Ⅱ3、穆棱組下部含煤岩系Ⅱ4和中上部含煤岩系Ⅱ5及穆棱組頂部和東山組Ⅱ6。各級層序分別由相應級別的不整合面及整合面限定,各級別不整合面及整合面由不同級別的構造運動所形成。
(3)在大量研究露頭、剖面、岩心資料的基礎上,根據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理論,考慮到構造運動、沉積物供應、氣候和湖平面變化等,對雞西群進行了長期、中期、短期基準面旋迴劃分,進而對雞西征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的劃分:
1)根據重要的構造不整合面、岩性突變面、最大洪泛面(大型的侵蝕-沖刷界面)等,將雞西群劃分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代表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城子河組內部發育的1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城子河組分割成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穆棱組內部發育的2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穆棱組分成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
2)根據區域可對比性的主要沖刷面、洪泛面及煤層等,劃分出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共識別出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內分為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識別出了14個短期基準面旋迴。城子河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3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整個城子河組識別出了51個短期基準面旋迴。穆棱組內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分成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劃分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由1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組成,整個穆棱組內共識別出60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3)短期基準面旋迴是劃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成因地層單元和層序分析的基礎,通過岩心、露頭剖面等的研究,短期基準面旋迴結構類型包括3類,即非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和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長期基準面旋迴和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具可對比性,而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不具可對比性,不同區域劃分的短期基準面旋迴的數量和特徵各不相同。
4)以野外露頭剖面、單井沉積相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精細分析作為劃分各級別基準面旋迴層序的依據,選擇長期旋迴層序的二分時間單元分界線為等時地層對比的優選位置,以最具等時對比意義的中期旋迴層序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在對雞西群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的基礎上,進行了等時對比,並建立了等時層序地層格架。
(4)雞西群底界和頂界為區域等時性構造界面,頂、底界面限定的雞西盆地二級構造層序在橫向上表現為弧形透鏡狀,內部次級層序也具形態的相似性。二級構造層序內部發育一個平行不整合面和一個相當於整合的最大湖泛面,此兩個界面在盆地內分別具有等時性,將該二級層序分割成代表高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低水位體系域的上、中、下三部分。滴道組為加積—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低水位體系域,主要分布於盆地底部;城子河組為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湖侵體系域,覆蓋了整個盆地;穆棱組、東山組為進積—加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二級層序高水位體系域,沉積范圍變小,晚期東山組火山沉積岩分布較零星,橫向變化較大。由此,建立了雞西盆地的構造層序構架。
(5)根據野外實測剖面、露頭、鑽孔等資料,以層序地層學和現代沉積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多學科結合,包括對沉積構造、岩礦特徵及岩石地球化學、岩相特徵、生物化石及粒度分析、沉積序列標志等的綜合分析,對雞西群進行了沉積相和沉積體系的識別和劃分。將雞西群沉積劃分為沖積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積沉積體系,詳細討論了各種相、亞相的特徵信其空間展布,以及各種相在層序地層序列中的位置和控制機制。研究了層序地層格架內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沖積扇形成於強氧化環境中,缺乏化石,層理不發育,其形成主要受盆地邊界斷裂的活動方式及強度控制,分布局限,形成的沉積厚度較大,因沉積沖刷作用強,不發育煤層。河流沉積體系是雞西盆地中主要沉積類型之一,雞西群各組均有河流沉積體系,可劃分為辮狀河相和曲流河相,辮狀河沉積形式以垂向加積為主,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單元結構型,各組底部的厚層砂體,都屬於辮狀河沉積,基本不發育煤層;曲流河相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二元結構型,各組下部多發育有曲流河相厚層砂體,常見有不穩定煤層。雞西盆地湖泊沉積作用十分活躍,是發生沉積作用的重要場所,根據沉積岩形成時水深、層厚、分布范圍及沉積相標志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濱湖和淺湖沉積兩個亞相,濱湖沉積水動力較強,基本不發育工業煤層,局部濱湖沼澤地帶見有不穩定薄煤層;淺湖沉積水體能量及水動力條件較弱,植物化石、陸相和海相動物化石極其發育,淺湖沉積晚期泥炭沼澤發育,形成多層大面積可對比的工業煤層。雞西盆地中三角洲沉積體系在時間上往往出現在湖泊沉積體系演化的晚期,發育煤線,局部煤層厚度較大,但穩定性較差。
(6)通過對不同旋迴沉積體系的對比研究,展示了雞西盆地沉積環境、充填和演化的歷程。總體看,雞西盆地在長期基準面旋迴早期,沉積物堆積速率快,往往發育沖積扇或辮狀河沉積,但分布范圍局限;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期,隨著構造活動進入相對穩定期,發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積。
(7)通過對雞西群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的研究,總體反映了活動陸緣復雜源區特點,同時也有被動大陸邊緣特徵,構造背景的雙重性說明雞西盆地的形成是在濱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擠壓構造背景下的走滑拉分過程中的伸展構造背景。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誘發先前加厚的岩石圈拆沉減薄伸展構造機制是中生代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這個大前提下,雞西盆地是敦密斷裂在早白堊世走滑剪切拉分作用形成的陸內裂谷盆地,具下斷上坳雙層結構。斷裂的間歇性活動,控制了不同層序的生長和發育,Ⅱ1層序(雞西群)代表了雞西盆地斷陷期經歷由早期斷裂剪切拉分、走滑拉分和晚期走滑伸展、走滑剪切的一個完整的盆地構造沉積旋迴;之後的構造反轉作用,在斷陷盆地基礎上形成坳陷盆地,形成了Ⅱ2層序(樺山群)。
(8)區域性展布的厚煤層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構造背景、沉積環境和物質基礎。通過構造層序構架和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的建立,研究了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雞西盆地煤層主要發育在城子河組的中下部和穆棱組的中下部,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帶,在走向上向兩側逐漸變薄,數量減少到尖滅,並由盆緣向盆內減少。在垂向上,城子河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以及穆棱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的上部和下降半旋迴均有較好的聚煤條件,工業煤層發育。煤層總體分布於長周期基準面旋迴(長期、中期)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下降半旋迴的中下部,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聚煤作用較好的半旋迴內,中期基準面旋迴和短期基準面旋迴的聚煤作用也相應較好。從沉積環境與沉積體系看,與聚煤作用關系密切的環境為三角洲、濱淺湖平原,工業煤層主要形成於湖侵體系域的中期-晚期和高位體系域早-中期,靠近湖泛面附近。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
(1)通過將構造層序格架、年代層序格架與沉積體系、沉積相分析有機結合的綜合分析法,首次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共劃分出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和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2)在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建立和詳細的沉積體系與沉積相分析的基礎上,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層序及其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和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進行了詳細研究,對提高煤層預測精度,擴大煤炭資源遠景具有重要意義。
❷ 積累比創新重要
(2)
正方一辯 :謝謝主席,大家好,從幼發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現今人類文化的美麗奇葩,從刀更火種的原始社會,到信息爆炸的新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從來都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所謂知識是指人們在改造世界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而知識積累,則是對知識進行學習儲備以及對知識結構進行不斷完善的過程,它既包括個人知識,由少到多的縱向積累,也包括知識在多個人之間傳播的橫向積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質的提高,知識積累不是簡單的堆徹而是揚棄,而知識創新則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僅是創新的一部分,創新還包括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今天我們的比較標准在於看誰對於知識的傳承運用和人類文明的延續發展有著更為廣泛而重大的意義.我方認為知識積累比知識創新更重要,首先從知識積累的特性來看,知識積累具有乘數效應和可內化性,所謂知識積累的乘數效應,是以積累的知識為基礎,將學習吸收更多的知識,知識積累的雪球會越滾越大,知識量和知識價值都會呈倍數增加,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知識資本,而知識的可內化性又能將客觀存在的外向性知識內化為真正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內因性知識,因此知識積累能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其次,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其最主要的特徵是能夠進行知識積累,從前人那裡學習經驗吸取教訓,使得文明得以傳承.人類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其本質就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知識積累的豐厚,何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因此知識積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最基礎最持久的動力.最後,從知識創新和知識積累兩者的關系來看,知識積累既是知識創新的活水源頭又是其歸宿.人類知識創新的每一朵奇葩,都離不開他腳下積累的沃土,而任何創新成果最終都必將匯入人類知識積累的海洋成為人類永久的財富.記得牛頓說過:「之所以看得這么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今天就讓我們站在人類幾千年知識積累的肩膀上,眺望人類燦爛輝煌的未來.謝謝大家.
感謝正方一辯,下面我們有請反方一辯發言,您的時間是三分鍾.
反方一辯 :謝謝主席,大家好.今天對方辯友站在牛頓的肩膀上眺看未來,但是牛頓就沒有自己的創新嗎?對方辯友說:知識創新的源頭是知識積累,那麼積累的知識又從何來,是否源頭又是創新呢?對方辯友說:知識創新的歸宿是知識積累,那麼積累的知識的歸宿又是什麼,是不是創新著運用到生產之中去呢?對方辯友對知識的揚棄也認為是積累,如果新知不創,誰來告訴我們舊知是錯的,對方辯友認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是知識積累,那麼推動社會發展的這些新知識是如何憑著積累就積出來的呢?知識積累是對已有知識的聚積,而知識創新是對知識的揚棄和新知識的創造,他強調知識的拓展與深化,雖然積累與創新兩者都不可或缺,但是從知識的本質屬性和社會作用兩個層面看,知識創新更重要.首先從知識的本質屬性來看,知識創新更重要.第一,知識的本質是求真,求真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不斷接近,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的不斷拓展,它要求人們必須不斷以新的實現,突破已有知識的局限,發現更深刻的本質,揭示世界更復雜的規律,滿足於已有知識的積累,對真理的探求怎能適應客觀存在的變化,怎能突破認識主體的局限.第二,知識的應用實際上是求新.知識的應用不是對已有知識的簡單模仿或生搬硬套,因為應用的主體、對象、時間、地點等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不斷發現新問題,作出新判斷開拓新思路,才能得到新答案,達到應用的目的.其次從知識的作用看,第一,與知識積累相比,知識創新才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第一動力,文明的進步離不開生產力的革命,只有知識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技術與新工具,才能實現知識向現實生產轉化的持續與活力,才能使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文明的進步,離不開社會文化的推陳出新,只有知識創新才能不斷擴大文化庫存的質與量,才能不斷創造文化延續的新手段與新載體,文明的進步離不開社會制度的變革,知識創新是制度變革的引導.第二,與知識積累相比,知識創新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給了中國超趕先進的新時機,如果我們滿足於已有的和他人的知識,就難以迎接競爭的挑戰,就難以抓住超越的機遇,就難以擺脫落後擠身於世界強國之林.謝謝.
主席:感謝反方一辯,下面是進入他們的一對一攻辯階段首先正方二辯選擇反方二辯或反方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您的時間是一分三十秒,請.
攻辯階段
正方二辯: 謝謝主席,有請反方三辯,(謝謝,請問).創新出來的知識能否直接作用於生產力,推動其發展?
反方三辯: 莫非對方辯友認為我們的知識創新是在地球之外的某個社會進行的,又或者對方辯友認為知識創新是在知識體系之外進行的,知識創新是在知識體系、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完成的,它僅僅創造出來還不夠,還需要應用於社會生產力,這就是知識創新意義之所在.
正方二辯 :那麼你方的定義就是說知識創新還包括創新出來的知識的使用過程.
反方三辯 :莫非對方辯友認為,我們創新出來的知識是不能用的.
正方二辯: 那麼請問:知識積累是否也包括積累的知識的使用呢?
反方三辯: 應用本來就既包括創新,也包括積累,而在應用過程中明顯創造性的應用更為重要,對方辯友應該聽說過活學活用,因時因地制宜吧.
正方二辯 :所以是否每一次人類創新出來的知識最終都會積累沉澱為人類知識不斷增長的一部分,才能夠發揮其價值呢?
反方三辯 :對方辯友是不是說積累離不開創新,創新也離不開積累呢?這一點是我方和對方已經達成共識的,但是對方辯友似乎無法從其必要性推出其重要性,他們兩個互為前提,但是明顯知識創新更為重要.
正方二辯 :請對方不要扣我帽子,(繼續謝謝),請問這上面那個過程是不是知識由少到多的個人積累和向社會橫向積累的一個過程呢?
反方三辯 :無論如何積累知識都是創造出來的.(時間到,謝謝)
❸ 創新認識及成果
1)建立了侏羅系層序地層劃分方案,與以前的7個層序相比要精細得多。層序關鍵界面(SB、MFS、TS)是隱蔽圈閉發育的重要部位。侏羅系可劃分出12個三級層序。單個層序的平均年限為5ma,單個層序厚度一般為130.1~369.8m;單個准層序組平均厚27.2m。
2)樹立了等時的高分辨層序地層格架,展示了體系域及准層序組的時空演化歷史。等時格架內的體系域位置及沉積體系的疊置樣式(進積、退積與加積)、橫向展布、尖滅情況等均是預測鑽井之間的空白區隱蔽圈閉所依賴的地質信息。層序受坡折帶控制,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層序具有完整的三分結構。LST厚度向著坡折帶的上傾方向逐漸尖滅,如SQ4層序的LST在Y1井為81.1m,Zh1井為71.5m,Z1井為48.3m,Z3井為36.7m,夏鹽3井為0m。沉積體系也有所不同,坡折帶附近發育半深湖—深湖相、斜坡扇(如Y1井的SQ4層序)、辮狀三角洲以及濱淺湖,在夏鹽3井及以北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低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限定在坡折帶上、下傾方向,湖進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產生於遠離坡折帶的向陸方向,高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主要在淺水沉積背景上(如浪蝕底形)。所有這些為隱蔽圈閉預測提供了技術框架。
3)識別出3條關鍵坡折帶,指明了中部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這些坡折帶正是「S」型厚度中心與沉積中心,所發育的低水位進積楔砂體是有利的勘探目標。
4)建立了砂體模型,指出了砂體分布規律。展示了J1s-J2x沉積時期4個層序的12個體系域的砂體時空分布情況。該模型與地震反演的砂體模型相比較,砂體的細節更豐富。在Y1井J2x砂體的SQ7和SQ8兩個層序共出現6條且向Zh1井區即向北方向的上傾尖滅。在Y1井J1s自下而上出現11條砂體;SQ6層序中的2條砂體向北延伸到了Z1井,意味著連通性非常好,但同時也可能表明它們不利於油氣保存。砂體在Y1井、Z1井、夏鹽3井發育好,成為富砂區(一是坡折帶附近;一是濱線坡折)。在中部區塊未鑽井且位於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空白區也存在LST與HST的進積砂,它們是未來的勘探新領域。
5)識別出8大古水道或水流體系,為物源體系分析提供了依據。分別是:①克拉美麗水流體系;②烏爾禾水流體系;③克拉瑪依水流體系;④德倫山水流體系;⑤倫3-倫參1水流體系;⑥瑪納斯河紅溝水流體系;⑦博格達山前水流體系;⑧四棵樹水流體系。
6)多期(LST/HST)三角洲沉積體系遷移快、疊合好;低水位砂與深湖泥匹配好,有利成藏。低位期三角洲位於坡折帶附近的上、下傾方向,高水位期三角洲進積到坡折帶,湖進期三角洲向陸方向遷移並遠離坡折帶。因此,以前將不同時期的三角洲砂體當作一個「棒狀」或「線狀」形態的三角洲並處理成圖無疑掩蓋了等時框架下的真實沉積體系展布面貌,而且三角洲的「棒狀」或「線狀」形態也與現代三角洲的「三角」形態相差太遠,成圖不合理。
7)等時格架內的有利沉積體系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識別出7大沉積體系:辮狀河、曲流河、沖積扇、辮狀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積體系、湖泊沉積體系及斜坡扇沉積體系。辮狀三角洲廣泛發育。研究表明,中部區塊侏羅系有利的成因砂體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砂。夾在大套濱淺湖富泥中的薄層(2~13cm)礫岩及其伴生的砂岩是濱岸成因的,如 D2井與 Sh3井發育典型的濱岸浪成波紋交錯層理及沖洗層理,以及0.5~4cm大而完整的淺湖環境的雙殼化石。
8)中3區塊發育豐富的岩性-地層圈閉,坡折帶下傾方向的LST與HST是最佳的勘探對象。層序界面J1b-SB1、K1-SB13與車-莫低隆起一起形成了不整合圈閉,界面上的低水位扇與低水位楔(推測的)可以構成上超型岩性圈閉。低位期及高位期的辮狀三角洲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沉積相帶。受層序界面、准層序組、准層序等約束的砂體模型表明有兩個富砂區:①中3區塊-中1區塊;②夏鹽3井區。前者的進積、退積砂形成了典型的上超或下超型岩性圈閉。層序地層模式控制了不同位置處體系域(LST、TST和HST)的構成與發育程度。中3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發育LST斜坡扇、很厚的辮狀河三角洲砂體,以及較厚的HST辮狀河三角洲砂體,它們均是岩性圈閉的物質基礎。Y1井區鑽井所揭示的豐富油氣正是賦存在這些LST的岩性圈閉中。
9)中3區塊未來的隱蔽圈閉可能發育在3個領域:①環車-莫古隆起的高點及南北兩側與層序界面J1b-SB1及K1-SB13相關的削蝕、上超型、風化殼等地層的不整合圈閉;②進積型三角洲的前端與後端以及未鑽探的兩側空白區等的岩性圈閉;③淺部的白堊系目的層。
❹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一)建立了吉林寶力格銀-金礦床的成因模式
認為吉林寶力格銀-金礦床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深部岩漿,圍岩中的礦質組分也參與了成礦。來源於岩漿的成礦熱液經由礦區F5斷裂向上運移,在平面上分別向SW、NE擴散,同圍岩中被活化的礦質組分一起在合適的空間富集,隨後經歷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階段。
(二)對查干敖包鐵-鋅礦床成因認識有了新進展
綜合認為查干敖包鐵-鋅礦與石英閃長岩有密切的成因聯系,成因類型屬矽卡岩型礦床。礦床形成於板塊碰撞後的拉張環境下,含礦的古老殘留洋殼部分熔融,受到富鉀基性地幔的交代後侵入到淺部,岩漿交代大理岩、自身發生鈉長石化析出成礦物質。
(三)阿爾哈達鉛-鋅-銀礦床研究取得新進展
認為阿爾哈達鉛-鋅-銀礦床具有多期次熱液活動特徵,早期以高溫熱液活動為主,晚期則以中-低溫熱液活動為主。礦床成礦物質來源於岩漿和圍岩、是一與印支期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的熱液礦床。
(四)劃分了研究區的礦床類型
將研究區內的礦床(點)劃分為3種類型,即矽卡岩型金屬礦床(點)、與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的金屬礦床(點)和中低溫熱液礦床(點)。
(五)總結了東烏旗北部一帶金屬礦床空間分布規律
認為以東烏旗-伊和沙巴爾深大斷裂(F2)為界,西側主要為與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的銅、鎢礦床;東側主要為鐵、鉛、鋅、銀、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溫熱液型礦床;銅礦點主要分布於額仁高畢復式向斜的核部;在白雲呼布爾-滿都寶力格大斷裂(F3)和朝不楞西-烏拉蓋斷裂(F5)的交匯部位,礦床(點)分布密集。
(六)總結了找礦標志和提出了找礦方向
找礦標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積岩地層;② NW向張性斷裂和NE向張扭性斷裂;③ 正的航磁異常、低電阻率和高極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綜合化探異常;⑤ 硅化、褐鐵礦化、錳礦化、螢石化以及鈉長石化等。有利找礦部位包括:① 白雲呼布爾-滿都寶力格大斷裂(F3)和朝不楞西-烏拉蓋斷裂(F5)交匯的銳角部位;② 沿阿爾哈達-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鹼花崗岩類的外接觸帶;③ 航磁正負異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線附近;④ 阿爾哈達西北部、吉林寶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礦區外圍已發現的化探異常位置;⑤ 已知礦區的外圍和深部。
(七)花崗岩類研究獲得了重要成果
認為吉林寶力格、阿欽楚魯早期和晚期二長花崗岩屬島弧花崗岩,查干敖包石英閃長岩具有埃達克質岩特徵,而阿爾哈達岩體則屬A型花崗岩,後兩者形成於碰撞後拉張環境。
(八)首次獲得了研究區內5個花崗岩類岩體的年齡
通過對岩體中的鋯石進行SHRIMP U-Pb法年齡測試,獲得吉林寶力格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314±8.8 Ma,阿欽楚魯早期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299±5 Ma,阿欽楚魯晚期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閃長岩的年齡為234±6 Ma,阿爾哈達黑雲母花崗岩的形成年齡為218±5 Ma。
❺ 如何才能做出自己創新性的成果,並能切實提高自己的創新總體水平
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經過學習和訓練會使創造力獲得迅速提高,創造潛能得到有效開發。這對於我們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創新水平、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極為有益。
組合法 :
組合創新是很重要的創新方法。有一部分創造學研究者甚至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將人們認為不能組合在一起的東西組合到一起。日本創造學家菊池誠博士說過:「我認為搞發明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全新的發現,第二條是把已知其原理的事實進行組合。」近年來也有人曾經預言,「組合」代表著技術發展的趨勢。總的來說,組合是任意的,各種各樣的事物要素都可以進行組合。例如,不同的物品可以進行組合,不同的材料可以進得組合,不同領域不同性能的東西也可以進行組合;兩種事物可以進行組合,多種事物也可以進行組合;可以是簡單的聯合,也可以是結合或混合。
類比法 :
所謂類比發明法,就是一種確定兩個以上事物並尋找同異關系的思維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准尺度,把與此有聯系的幾個相關事物(這既可是同類事物,也可是不同類事物)加以對照,把握住事物的內在聯系進行創造。 類比方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運用到的。比如,為了買一樣稱心如意的商品,常要跑幾個商店,從商品的價格、功能狀況、使用價值和經久耐用的程度等方面進行比較,然後確定是否買下。但是,這不是類比發明,因為他沒有創造,只是在同類產品中挑選好一點的,與我們講的類比發明法是不同的,這里要求的是在類比中有新的創造。類比法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發明方法,人們對各種不同的事物進行類比,從類比中不斷地產生出新的創造設想,獲取更多的創造成果。
聯想法 :聯想發明法是依據人的心理聯想而發明的一種創造方法。那麼,樣想是什麼呢?普通心理學認為,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不公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回憶、推理、創造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新的創造都來自於人們的聯想。
聯想可以在特定的對象中進行,也可在特定的空間中進行,還可以進行無限的自由聯想。而且,這些聯想都可以產生出新的創造性設想,獲得創造的成功。我們還可從聯想的不同類型,發現不同的聯想方法,去進行發現、發明和創造。
❻ 創新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實用成果是否會產生負效應
創新與創新思維。什麼叫創新呢?創新是對當今世界,在我們國家出現內頻率非常高的一容個詞,企業家、政府官員,我們大學教授,我們在座的同學,幾乎都念念有詞地創新,同時,創新它又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詞。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它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那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形成是在20世紀的事情。由一個學經濟學、學管理學,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❼ 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一)對深部找礦鑽探技術理論有了新的提升
(1)運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鑽機優選指數e概念。深部找礦鑽探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鑽探設備的選擇,其中最關鍵的是鑽機的選擇。運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對具有不同技術性能特點的動力頭鑽機和立軸鑽機進行計算分析,首次提出了鑽機優 選指數e概念,並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不同可鑽性地層條件下選擇鑽機的優選指 數e低=1.0297;e中=1.0303;e高=1.0402,成為優選鑽機的重要依據。當動力頭鑽機與立軸鑽 機的台月效率比Ed/El/E1>e時,選擇動力頭鑽機才能取得更好的綜合技術經濟效果。
對這兩種鑽機來講,不能簡單地說哪種鑽機適用於深孔鑽探。當前的動力頭鑽機,雖 然技術性能先進,施工效率一般比立軸鑽機高,且事故率低,安全性好,但是,由於其過 高的購置成本和提下鑽速度慢的缺點,嚴重製約著其優良性能在深孔鑽探中的發揮。目前 市場條件下,動力頭鑽機適用的孔深應根據地層的可鑽性確定,一般情況下,中等可鑽性 地層,適用於1500m以淺的深孔;高可鑽性地層,適用於1200m以淺的深孔;可鑽性較低 的地層,可用於3000m以淺的深孔。只有將動力頭鑽機與鑽塔組合使用,才能在深孔鑽探 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2)確立了深孔鑽探方法體系。深孔鑽探方法是事關深孔鑽探的成敗和鑽探效率、鑽探質量的關鍵。鑽探技術首先是一項生產實用技術,要求鑽探方法必須具有可靠性和良好 的實用性。在現實中,不能幻想有一種神奇的鑽探方法來完全解決深孔鑽探問題,而實際 上,無論哪種鑽探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實用條件和優勢。對當前技術較成熟的取心鑽探方法 進行研究,通過計算對比證明,WL鑽探方法仍然是目前深孔鑽探中完善可靠、適用高效、綜合地質效果最佳的鑽探方法。當前,先進實用的深孔鑽探技術就是以WL鑽探為首選方 法,根據不同情況優化組合其他方法而形成的鑽探技術優化組合。將液動錘與WL鑽探技 術組合形成液動錘WL鑽探技術,可進一步發揮二者優勢,成為目前深孔取心鑽探效率最 高、技術先進的鑽探方法,應進一步完善並推廣應用。在特殊環境和地層條件下,結合實 際組合應用定向鑽探、氣動錘RC或泡沫鑽進技術等,可有效解決深部找礦鑽探諸多施工 難題,取得更好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對深孔鑽探防斜有了新的認識。對一般各向異性和傾角小的非造斜地層,採取常規WL鑽探技術、工藝即可控制孔斜,滿足地質要求;對各向異性和傾角大的較強致斜地 層而言,鑽孔發生彎曲是必然的,應研究掌握並利用礦區鑽孔彎曲規律,採用滿眼鑽具、防斜鑽頭和液動錘沖擊回轉鑽探(或組合採用)等防斜技術加以預防控制,以減輕孔斜,達到地質目的;但對嚴重強造斜地層,應研究採用人工受控定向鑽探技術,方能從根本上 有效控制鑽孔彎曲。
(4)優選了深孔鑽探沖洗液體系。深孔鑽探用沖洗液雖與淺孔用沖洗液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深孔鑽探用沖洗液應具有更優的性能,即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護壁性、流變性和 低固相或無固相,最終要根據地層特性來確定。LBM泥漿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切力、低失水和高分散性等「四低一高」特性,是一種深孔鑽探性能優良的新型泥漿,尤其在破 碎、漏失等復雜地層中應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創建了深部找礦鑽探技術組合方案,並形成典型鑽探技術組合體系
根據深部找礦鑽探的特點,針對影響深孔鑽探的7種主要客觀因素:鑽孔深度和地層硬度、破碎程度、造斜強度、水敏性、漏失程度、研磨性,運用試驗優化技術原理,採取 正交試驗法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組合共18種,運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和大量生產試驗對比 對每種組合各因素不同水平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從鑽機、鑽探方法和工藝措施等方面創 建了18種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
深孔鑽探,應根據實際施工條件採用相應的鑽探技術優化組合。譬如,堅硬、破碎地 層深孔鑽探,岩心堵塞和鑽頭壽命短,使WL鑽探技術不提鑽取心的技術優勢大打折扣。將WL鑽探技術與液動錘組合,形成液動錘WL沖擊回轉鑽探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岩 心堵塞並延長了鑽頭壽命,這樣就能充分發揮二者的技術優勢,大大提高深孔鑽探效率。如2000m深孔鑽探,在中等可鑽性較完整地層和高可鑽性破碎地層分別可節約鑽探總時間 26.36%和38.81%以上。
當受地表特殊條件限制或因地層、礦體復雜,採用常規鑽探技術難以達到地質目的,或者基於節省鑽探成本、縮短勘探周期考慮,應在WL鑽探技術基礎上,組合應用受控定 向鑽探技術,一可避開地表特殊條件限制;二可有目的地控制鑽孔彎曲,從根本上解決因 自然彎曲而無法鑽穿礦體的難題;三可有效解決孔內復雜事故,從而提高地質找礦成果質 量,節約鑽探工作量和成本,縮短勘探周期。如一個設計孔深1500m、施工10個分支孔的礦 區,採用受控定向+WL鑽探技術優化組合,可節約工作量11800m,節約直接成本381萬元。
當礦區上覆岩層堅硬且其岩性、構成已較清楚而無需取心的情況下,可採用氣動錘 RC與WL鑽探技術組合,分別用於同一深孔的淺孔段和深孔段。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兩種技 術的優勢,尤其是發揮氣動錘RC鑽進速度快、成本低的優勢,以提高鑽探效率、縮短工 期、降低成本。如本溪鐵礦區,24個深孔,共35940m鑽探工作量,若每個孔上部600m采 用氣動錘反循環施工,可節約成本324萬元,節約時間22512h,合938d。
(三)指導生產實際,解決技術難題,取得新的突破
(1)利用和控制強造斜地層鑽孔彎曲取得突破。在濟寧鐵礦典型強造斜復雜地層,研究掌握了礦區鑽孔彎曲原因及其規律,並利用礦區鑽孔彎曲規律,採用滿眼鑽具、防斜鑽 頭、液動錘WL沖擊回轉等鑽探防斜技術組合,有效減輕鑽孔彎曲,取得明顯效果,鑽孔 頂角彎曲強度分別比前期施工降低53.46%,61.66%,42.24%。保證了該礦區深孔鑽探的 正常進行,共完成深孔41個,2000m以深的4個,最深達到2100.18m,曾創造國產機具固 體礦產鑽探孔深全國紀錄。
(2)液動錘WL沖擊回轉深孔鑽探取得新的進展。在濟寧強造斜鐵礦區,應用液動錘 WL沖擊回轉鑽探防斜、降斜效果明顯,有效減輕孔斜,平均鑽孔彎曲強度下降42.24,並成功應用至1870.12m。在玲瓏東風金礦區硬脆碎酥地層,採用液動錘WL鑽探技術,在 克服硬脆碎復雜地層鑽進方面取得明顯效果,完成深孔6個,工作量6910.88m,平均時 效2.10m、台效508.52m、回次進尺1.91m、鑽頭壽命39.27m,分別比同礦區常規WL提高 43.84%、12.88%、13.93%和20.89%。在本溪鐵礦區堅硬打滑地層,克服堅硬打滑地層 鑽探,試驗完成進尺477m,平均時效1.03m、鑽頭壽命17.7m,分別比常規WL平均提高 41.9%和88.8%。
(3)動力頭鑽機合理選擇應用效果明顯。在玲瓏金礦東風礦區及周邊礦區硬脆碎漏復雜地層,應用動力頭鑽機完成深孔15個,鑽探工作量18043.16m,平均機械鑽速1.55m/h,台 月效率462.65m,分別比該礦區立軸鑽機施工同類深孔提高6.2%和2.7%。
❽ 知識積累比創新更重要 辯論賽
沒找到 滿意答案 哪天雖然贏老 但是感覺不好 覺得還是輸 還是自己來完善答案吧我是正方 關系 只是積累比創新更重要開篇立論從幼發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無不告訴我們知識在於積累。知識,即人類認識的成果或者結晶。所謂知識積累,是指知識聚集增多的一個過程。它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知識的整合深化。它既是知識的縱向積累,也是知識的橫向傳播。它既是個人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增加,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知識的不斷完善、發展和傳承。知識創新,是指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知識。在此,我要提醒對方辯友注意的是,創新不等同於創造,創新是由舊出新,而創造是從無到有。我放承認知識積累和知識創新都十分重要,;兩者相輔相成,這一點我相信我方和對方辯友是能達成共識的。今天我方觀點是「知識積累比知識創新更重要」。首先,要判斷知識積累和知識創新誰更重要,就要看誰能更好的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試問,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水平高於前人呢?正式因為我們也許只要花上幾個也的時間就可以學會、掌握並運用前人一輩子研究生產所積累的實質。而如果沒有知識積累,我們現在就只能事事摸索,緩步前行。人類文明之所以在原始時代、石器時代停留了萬年之久,正式由於人類在那時缺乏了知識積累的有效手段。可以看到,知識積累帶給了社會更巨大的經歷和資源的節約,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效率和步伐。第二,知識積累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決定了知識創新本人及其運用的方向。知識積累越豐富,知識創新才能更廣泛,知識積累層次越深,知識創新的水平才越高。同時,一個人知識創新的方向是由其自身的知識積累決定的。比爾蓋茨的知識積累決定了他在計算機領域作出的知識創新而非物理領域,化學領域。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知識創新的成果也必須在廣博和深厚的知識積累的指引下才能被有效利用,被利用與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第三,創造和實踐是人類知識積累的最初來源,知識積累是知識創新的源泉,而只是創新只有經歷知識積累才能體現其價值。任何一種知識創新,都必須依賴於必要的知識積累。試想,一個沒有任何知識積累的人如何人去進行知識創新呢?牛頓曾這樣評價自己所取得的科學成就:「如果沒有我看的遠,哪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這形象的說明了知識積累是知識創新的基礎和源泉,而只是創新是相對於人類的單個產生,只有知識創新為人類社會所接受,並匯入整個人類社會知識積累的海洋之中。才能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最後,人類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社會發展其本質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不急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知識積累的豐厚,和來只是經濟時代的到來,因此只是積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最基礎最持久的動力。從知識穿心和知識積累兩者的關系來看,知識積累既是知識創新的活水源又是其歸宿。人類知識創新的每一朵奇葩,都離不開她腳下的知識積累的沃土,而任何創新成果最終都必匯入人類知識積累的海洋成為人類永久的財富。今天就讓我們站在人類幾千年知識積累的肩膀上,眺望人類燦爛輝煌的未來。綜上所述,我方依然堅持我方觀點,知識積累比創新更重要。攻辯1寫句知識在於積累的英語請對方 翻譯 (翻譯不出來,看來對方的確積累不出來,那麼請對方給我們創新一首詩歌吧)3創新不出來 以上事列是否充分說明 沒有知識積累一定沒有創新創新出來 請問對方你的文學功底是來自你知識的積累還是創新呢?4請問對方 什麼叫創新5請問對方什麼叫創造6請問對方創新等同於創造嗎?7難道對方吧神農嘗白果的事列也說成創造?
8為什麼今天我們不找一個嬰兒來主持一場辯論賽呢?9為什麼我過這么多年來一直要保護文物,問不是推倒去創新文物呢?10工程師的工作重在應用,科學家重在研究,是不是科學家就比工程師更重要呢?11學習和實踐能不能達到知識積累?12創新知識是否要站在知識積累的沃土之上才能開去奇葩?13請問對方辯友 知識積累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14愛因斯坦當初提出相對論是不是無法讓世人理解15是不是知識的橫行積累,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傳播到世界各地?16是知識積累還是只是傳播讓我們現在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在書本上看到愛因斯坦的只能方程17為什麼當時愛因斯坦如此注重他的理論推廣?18請問對方手中的材料是創新出來的還是積累來的?19你說謊,漢字是你創新的嗎?
20請問對方知道黃金分割比嗎?請問你是如何知道的?21請問對方20年來在學校是積累知識還在創新知識呢?22知識積累有3打源:學習、實踐、創新。是否說明了積累比創新重要呢?23毛主席主持的大躍進算不算一種創新呢?
24如果一個人知識積累都不夠請問他怎麼去創新?25每一次人類創新出來的知識是否最終都會沉澱積累下來才能發揮其價值26有了積累才有創新,最終創新沉澱積累是否說明積累是創新的源頭也是其歸宿呢?
27對方辯友如果沒有言語的積累,你今天能夠站在這里滔滔不絕嗎?28知識的更新難道只能由創新帶來嗎?
29神農嘗包草也是一種創新過程?
30早在明朝,中國人就將火箭的雛形送上藍天,這是不是證明中國人在航天方面的創新能力很強呢? 結辯 正方四辯:謝謝主席,對方辯友今天精彩的陳述讓我們在坐的各位無不驚訝於對方辯友雄厚的知識積累。經過與對方辯友精彩的辯論,我們不難發現對方的說法禁不起推敲。其錯誤有:第一模糊了創新與創造的概念。我方已在一辯的陳詞中說得很清楚,創新不等同於創造,創新是是由舊出新,創造是由無到有。對方辯友將創造和積累相比,得出錯誤的結論也就在所難免。第二,對方辯友說我方的積累是在量而不在質,但我方認為知識積累更多的在於質。我方並沒有說知識積累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第三,對方辯友沒有在同一個平台上比較知識積累和知識創新。在兩個同等知識積累的人,一個有創新能力,一個沒有,看誰更重要,這無異於兩個對手,一個會使刀,一個既會使刀又會使槍,看誰更厲害。這樣的比較顯然是不合理的。第四,對方辯友避重就輕,有意掩蓋知識積累對知識創新完善和升華的基礎,忽略了知識積累對知識創新的決定性作用。下面由我來總結我方觀點。第一,知識創新必須依託於知識積累的存在,沒有知識積累就決不會有知識創新,只有知識積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產生知識創新。開普勒定理的發現就是總結了老師畢生所積累的兩麻袋觀測資料和計算數據而得出的。試想,如果沒有前人對觀測數據和資料的積累,人類也許仍對宇宙的奧秘一無所知。如果知識的金字塔積累不夠,就必將給知識創新帶來巨大的困難。脫離知識積累的知識創新的虛無縹緲的,這只能是拔苗助長,好高騖遠。其中厲害自不必說。第二,知識積累是指引創新的燈塔,是知識創新的決定因素。引個例子,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說明了我們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民族,然而在火葯發明的時代,中國人拿它做煙花,而西方人卻拿它做了槍炮。這是由於中西方積累知識不同所導致的。可見知識積累對知識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同時,我們知識創新的成果,更需要我們人生的知識積累去引領其運用方向。我們的火葯是拿來造福人類還是引發災難,是我們人生中知識的積累所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所決定的。第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為中國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了重大機遇。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就更加要懂得需要提高自身知識積累水平。正所謂,機會永遠傾向於有準備的人。只有我們以一個廣博的知識積累為平台,才能抓住這個機遇。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就意味著被淘汰,就意味著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國家如果缺少了應有的知識積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我們也許會重復大躍進的錯誤,就無法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由此可見,知識積累比知識創新更重要。最後我方想說,知識是一棵茁壯的樹木,積累是干,創新是花,實踐就是葉,每部分都不可或缺,讓我們不斷積累,不斷創新,讓知識之樹結出繁碩的果實,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增添更亮的色彩。謝謝!
❾ 為什麼一個產品有了新的技術條件或者是理論創新,成果比之前還低
您好,既然是創新的話,就是有風險的。並不一定是所有的創新都是可以提高效率,比以前更好,也是會在創新的過程中走很多彎路。失敗是成功之母,要總結規律,這樣才能夠得出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