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諸葛亮,姜維北伐取得的成就
諸葛亮北伐:發生於三國時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五次北伐,雖然蜀軍戰果頗豐,但終因各種原因而退軍;而曹魏也曾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結束後,由曹真為統帥向蜀漢發動過反擊戰,但因受蜀漢地形、氣候影響而退軍。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
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因長期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
日後姜維也曾經數次北伐,然亦未實現預期的結果。終於在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
『貳』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對蜀漢有什麼影響
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先後五次兵出漢中北伐曹魏,其中最為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如果不是馬謖失守街亭,隴右五郡將會落入諸葛亮之手,長遠來看曹魏將會失去涼州;不過從戰果來看,似乎第三次北伐最為成功,因為諸葛亮派出大將陳式攻取了陰平和武都兩郡,有開疆拓土之功,這樣的功勞放在任何時候都是極為耀眼的,我們先來看看史料中的相關記載:
事實上從戰役規模來看,第三次北伐也遠不能和其餘四次相比,其餘幾次雙方你來我往打得熱熱鬧鬧,第三次北伐陳式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兩郡。
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嚴格來說只有四次,另外一次也就是第三次北伐其實是摟草打兔子,無論是對手還是難度其實都不值一提,此次北伐也是諸葛亮贏得最輕松的一次。
『叄』 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究竟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姜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的戰爭。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北伐大業並沒有停止。就姜維來說,被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
基於此,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自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11次北伐。針對姜維連年北伐中原,有人認為這是在消耗蜀漢國力,也有人認為這是在拖延蜀國的滅亡時間。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是否一無所獲。
綜上,雖然姜維一生前後11次北伐中原,但是,實際上,姜維只主導了後六次北伐中原的戰役。在這六次北伐曹魏的戰役中,姜維斬殺了一位曹魏猛將(徐質),從曹魏遷移部分人口充實蜀漢,並讓曹魏付出了數萬兵馬的損失。特別是最後一項,無疑延遲了曹魏發動滅蜀之戰的時間。換而言之,如果沒有姜維的多次出擊,曹魏很可能早就能集中兵力,從而在公元263年就發動消滅蜀漢的戰役了。所以,姜維北伐中原,自然不是一無所獲的,而是頗有收獲。
『肆』 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兩人誰的成果更大一些
『伍』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哪一個的成果更大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到了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陸』 蜀漢時期,孔明北伐和姜維北伐誰取得的成果更大
『柒』 蜀國一共北伐了多少次
諸葛亮在世時組織了五次北伐,第一次是因為馬謖戰敗失去地利,第二次是因為偷襲陳倉不成魏軍援軍趕到,第三次是順利奪取二郡,第四次是糧盡退兵,第五次是病故未終成行。蔣琬繼諸葛亮後,執政十二年,除有一次准備北伐外,沒有進行過一次認真的實際的北伐。過去,諸葛亮北伐,蔣琬搞後勤,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諸葛亮高興地稱贊他:「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三國志·蜀書·蔣琬傳》)諸葛亮選定蔣琬做接班人,很大程度上是因蔣琬贊成北伐事業。結果,實際上蔣琬另有自己的看法,並非「全心全意」。費禕執政後,又恢復北伐,但每次用兵不超過一萬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三國志·蜀書·費禕傳》注引《漢晉春秋》)。姜維掌權後,又開始興師動眾,大舉北伐,姜維的軍事才能不及諸葛亮,對他來說,「不克而還」的戰果簡直是必然的。吃了敗仗的姜維也效法諸葛亮「謝過引負,求自貶削」,仍「行大將軍事」。(《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出身益州的將領張嶷「以為國小,不宜黷武,必為蛇畫足」。張嶷當然是從益州的利害關系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後來也認識到北伐的危害性,企圖停止它,以緩和國中憤激,但這時的蜀國已如一輛奔向懸崖的戰車,待意識到它的危險時,已經來不及剎車了。
北伐,「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廣漢、綿竹「山民」張慕等發動起義,反對沉重的兵役和軍賦。諸葛亮命都尉張嶷「將兵討之」,張嶷設計誘殺起義領袖,進行血腥屠殺,起義終被鎮壓下去。蜀國人民不僅經常逃避兵役,就是參加了軍隊的,也常常開小差逃跑。漏報戶口的人,有時達萬數以上。(《三國志·蜀書·呂乂傳》)。這種不滿狀況,諸葛亮在世時如此,諸葛亮死後也是如此。為了解決兵力和役力的不足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與其說這是一項重大科技成果,還不如說是蜀國運輸線太長,不得不另尋出路的產物。
北伐,嚴重地損害了益州土著集團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諸葛亮死後,益州人士李邈公然說:「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三國志·蜀書·李邵傳》注引《華陽國志》)。魏滅蜀後,點察全蜀九十四萬人中,「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注引《蜀記》),按照這個比例,蜀國平均每九個人就負擔一個士兵,每七戶就養活一個吏士,蜀國人民的役調負擔已經到了不可忍受得地步了。金銀財產更加可憐,只剩下各兩千斤。想當初劉備定益州後,單是一次賞給諸葛亮、法正、張飛和關羽等人的計金有二千斤,銀有四千斤,其他功臣的賞賜還未計算在內。昔日富饒的天府,已被折騰得山窮水盡。需要說明的是,蜀漢政權的官員們一般還是比較廉潔,儉朴的,諸葛亮且不論,姜維也是「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
勞而無功的北伐,是蜀國人民的沉重負擔,引起他們普遍不滿,從而動搖了統治基礎,搞垮了蜀國有限的經濟力量,反過來又加劇了政治危急的演化進程。這當然不是諸葛亮及其接班人所願意的,但他們又不得不這樣幹下去,這實在是一出大悲劇。
『捌』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誰的成果更大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到了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對於張郃來說,不僅是曹魏五子良將中的佼佼者,也是一位令劉備都曾非常忌憚的名將。所以,在筆者看來,諸葛亮除掉張郃這位名將,其帶來的震撼,絲毫不遜色於黃忠在定軍山之戰中斬殺夏侯淵。因此,在筆者看來,從造成曹魏武將損失的角度來看,無疑是諸葛亮北伐中原取得了更大的戰果。另一方面,從對曹魏的整體殺傷來看,諸葛亮五次北伐中,雖然也對曹魏付出了一定的損失,不過,這都比不上姜維在洮西之戰所取得的戰績。
『玖』 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蜀漢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公元231年4月,在打退了曹真指揮的四路大軍伐蜀之後,乘著魏國在伐蜀之戰中消耗巨大,元氣未復,諸葛亮發動第4次北伐。從上次北伐奪得的涼州武都郡出發,出祁山道攻打天水郡境內的祁山堡。
這招敲山震虎果真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原來,曹魏的隴右兵團的主帥郭淮,在上一年相應魏國曹真的命令從隴右伐蜀,不料諸葛亮竟然讓魏延和吳毅出陰平道繞道羌人的地方出現在郭淮身後,一場陽溪之戰瓦解了隴右兵團的攻勢,掐斷了隴右兵團的糧道。隴右兵團不得已放棄伐蜀。而此時此刻的隴右兵團面元氣還沒有恢復,面對蜀漢軍隊的攻勢只能緊急向長安的關中兵團求助。
彼時的關中兵團的主帥已經不是曹真了,因為上一年曹真的四路伐蜀中,自己帶領的3萬大軍走險狹的子午道伐蜀,路上天降大雨,走了一個月沒走到子午道的一半,接到魏國皇帝曹睿的撤軍命令後,傷心、郁悶、憤怒、壯志難酬加上身上的戰傷和淋雨,又用了一個月退出子午道後,回去就一病不起,曹睿就讓司馬懿代替曹真,統帥關中隴右一切軍事。
這段話看上去好似郭淮用了和平的方式,但是《三國志》是站在褒魏貶蜀的立場上寫的,即便如此,那我們也能從中看到諸葛亮把曹魏三大兵團耍得團團轉。一個「威」字,試想隴右兵團快要餓死了,怎麼會不搶羌人的糧食和牛羊,平時雙方的流血事件還少嗎,羌人的糧食本來就沒漢人多,那這會肯定被洗劫一空,要知道曹魏不單和羌人關系緊張。對隴右漢人也有地域歧視。這里羌人沒漢化多少,很多漢人卻被羌化了,這才有我們熟悉的馬超類似羌人的造型,也才有後來的姜維反叛曹魏。
隴右兵團的糧食危機總算解決了,諸葛亮困死隴右兵團的企圖也落空了。無奈班師,回去貶李嚴為庶人。但是臨了還把來追擊的張郃射中了膝蓋,張郃掉下馬來,近70歲的老人沒多久救去世了,五子良將的最後一位就這么窩囊的死了。
『拾』 諸葛亮北伐有什麼成果
北伐成敗的量化指標: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北伐的幾種結果,我們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七種:
1. 大勝,即圍殲對方主力或斬殺敵軍統帥,如關羽水淹七軍,如擊斃司馬懿。得5分。
2.小勝,即擊潰或殲滅敵方一部,取得物質上的收獲,或者斬殺對方大將,取得士氣上的收獲。得1分。
3.無功,即雙方戰果基本一樣。得0分。
4.小敗,部隊受到小的損失,傷亡數千人。得-1分。
5.大敗,部隊損失超過數萬人。得-5分。
6.完勝,即攻取長安並站住腳,大大改善蜀漢的戰略態勢。得20分。
7.完敗,即主力覆沒,甚至於丟失漢中等重要據點,大大傷及蜀漢的元氣,得-20分。
二.諸葛亮六次北伐的戰果:
第一次:先勝而後敗,折了馬謖,失了孟達,但收了姜維,雙方扯平,0分。
第二次:由於魏將郝昭築城固守,蜀軍糧盡退兵。但魏延斬了敵大將王雙。還是0分。
第三次:攻下武都、陰平,勝郭淮。算小勝,+1分。
第四次:戰退司馬懿、曹真等,應為小勝,+1分。
第五次:射殺張合,小勝,+1分。
第六次:小勝數場,但自己積勞成疾,死於五丈原,1-5=-4分。
這樣,諸葛亮六次北伐的總戰果是-1分,平均每次-0.16分,總體上是失敗的。
諸葛亮在前四次北伐時,是採取西出陽平關,走平坦大道,用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術來蠶食魏國。這樣雖然易於用兵,加上諸葛亮在戰術水平方面要高於對方,每次都能取得局部戰役的小勝。但不能否認的是,魏與蜀的綜合國力相差甚遠,而戰線太長,曠日持久,糧草供應不繼。其結果就是次次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勝利成果又拱手相讓。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終於想通了,直接出斜谷進入隴東,效果大為改觀,但由於諸葛亮之前已多次北伐,魏國處於高度警惕狀態之中,再加上諸葛亮陽壽將盡,只能留下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