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袁隆平祖籍哪個省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1-4]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4-7] [8]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他領導研究 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順利推進。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 4畝地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單產和總產。中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於全世界每年 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3] 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Ⅱ 蒲松齡的籍貫主要成就
籍貫:山東省淄川縣(1956年改設為淄博市淄川區)。
主要成就:作《聊齋志異》,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已引起周邊人們的興趣,競相傳抄。《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
本世紀以來,不僅《聊齋志異》仍為人愛讀,而且其中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現在已有日、美、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羅馬尼亞、波蘭、西班牙等近20餘種語言的譯本,流傳於世界各地。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成果祖籍擴展閱讀:
蒲松齡相關生平:
蒲松齡(1640-1715)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川縣(1956年改設為淄博市淄川區)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考中秀才,受到身為山東學政的著名文學家施閏章的獎譽,「文名藉藉諸生間」。然此後屢應鄉試不中,他在科舉路上掙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考得了一個歲貢生的科名,不數年也就與世長辭。
Ⅲ 有沒有知道數學教授方詩贊的資料和信息如籍貫,著作,成果等等
教授於1990年畢業於巴黎第六大學數學系並獲博士學位,並在那裡工作到1996年9月,之內後任Bourgogne大學容數學教授至今。 他的科研工作主要涉及流形上布朗運動軌道空間上的隨機分析、loop 群上的隨機分析、大偏差理論等。特別地,他在Riemann流形軌道空間上首次建立了Poincaré不等式,引發了國際上近十年的關於軌道和loop空間的研究熱潮。 他於2002年應邀來我群體工作3個月(6月-9月),為研究生開設短課並聯合指導博士生。並於2004年5月再次來我群體工作3個月。
我找到的就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哈··
Ⅳ 孫中山的祖籍是
孫中山的祖籍是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
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到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4)成果祖籍擴展閱讀
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Ⅳ 顏真卿 張澤瑞主要成就 籍貫
顏真卿,琅琊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諸滿村)人,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Ⅵ 古人簡介,成就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 河南鞏縣。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 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 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後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 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 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 的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 (745) 。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 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遊,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 景是:"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遊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 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准備重 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 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 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 玄宗詔徵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 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 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 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最後得 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 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 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 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 劇。杜甫"嘗困於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 許資助。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 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徵人出發必須 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 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後,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 出塞》、《後出塞》等不朽的名篇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 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喪失了中 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經濟上, 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自然災害,農村一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 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 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 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系或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歷比長安時期 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 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歷 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 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 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結束了 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 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 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 然的詩歌。但他並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杜甫在這11年內,寫詩1000餘首,佔全部杜詩的百 分之七十三強,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律詩,還有 長篇排律。
詩歌創作 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 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杜甫 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 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 "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 詩並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 現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頭》等詩,篇幅較短,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的時事政治詩,
戰爭題材在杜詩中佔有相當大的數量。杜甫對不同 性質的戰爭持不同的態度。他對於朝廷窮兵黷武,消耗 人力物力,是反對的,如《兵車行》、在夔州寫的《遣懷》、《又上後園山腳》;對於平息叛亂,抵禦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亂前期寫的《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 二首》、《觀兵》,以及吐蕃入侵時寫的《歲暮》。這 些詩譴責什麼,歌頌什麼,都很鮮明。也有些關於戰爭 的詩,既有歌頌,也有譴責。著名的《前出塞》、《後出塞》兩組組詩,曲折反復地敘述戰士在從軍過程中的 心情變化,實際上是反映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於戰爭的 不同看法。
杜甫寫過許多歌詠自然的詩。他歌詠的對象,往往 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歷代的詩話、詩評對於杜 詩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過許多論述。但是杜甫的詩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與時事的交融,作 者在寫景和抒情時,很少離開現實,隨時隨地都想到他 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如困居淪陷的長安時寫的《春望》、入蜀時寫的《劍門》,是最有代表性的。這類詩,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 《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 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膾炙人 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寫了一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 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 有時代的氣氛,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認為"詩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他7歲學詩,直到死亡前夕,沒有停 止過寫詩,他從安史之亂起,至抵達成都前,在最艱苦的歲月里,寫出的詩歌思想內容最為深刻;他在夔州身 體衰弱多病,寫作的數量最為眾多。他有豐富的生活經 驗,充滿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技巧上也狠下功 夫,"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說明他 創作的嚴肅態度。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 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他繼承優良傳統、評騭古今詩人的主張。
Ⅶ c羅祖籍在哪
葡萄牙 巴西曾經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所以巴西人有的名字是按葡萄牙語取得
所以巴西人也說葡萄牙語
Ⅷ 5位數學家的簡介與主要成果
1、祖沖之
祖沖之,曾經算出月球繞地球一周為時27.21223日,與現代公認的27.21222日幾乎沒有誤差。月球上許多火山口中的一個被命名為「祖沖之」。祖沖之還曾經計算出圓周率應該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法國巴黎的「發現宮」科學博物館中也有祖沖之的大名與他所發現的圓周率值並列。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禮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世界各國著名的科學家肖像中,也有中國的祖沖之和李時珍。
2、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籍貫江蘇金壇,祖籍江蘇省丹陽。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3、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享年77歲,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並享有「數學王子」之稱。
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並列為世界四大數學家。一生成就極為豐碩,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達110個,屬數學家中之最。他對數論、代數、統計、分析、微分幾何、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力學、靜電學、天文學、矩陣理論和光學皆有貢獻。
4、阿基米德
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網路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阿基米德確立了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基本原理。給出許多求幾何圖形重心,包括由一拋物線和其網平行弦線所圍成圖形的重心的方法。阿基米德證明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量,這一結果後被稱為阿基米德原理。他還給出正拋物旋轉體浮在液體中平衡穩定的判據。
5、勒內·笛卡爾
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圖賴訥(現笛卡爾,因笛卡爾得名),1650年2月11日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世界著名的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
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Ⅸ 武則天祖籍是哪裡人武則天祖藉和出生地究競是那裡
武則天的祖籍是山西省文水縣,出生在四川廣元,一說生於陝西西安。
武則天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出身隋朝皇室,父親為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遂寧公楊達),祖籍並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人)。武則天於武德七年(624年)生於利州(今四川廣元),一說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
(9)成果祖籍擴展閱讀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
1、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
2、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主導地位後,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
3、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後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
4、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Ⅹ 鄧稼先的成果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