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轉讓兵權

轉讓兵權

發布時間:2021-07-28 11:47:25

A. 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什麼時候建立起來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

你可以在網路上看一下
http://ke..com/view/39356.htm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和演變規律。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徵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皇權愈來愈尊,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變化
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悟涵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悟涵
④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悟涵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悟涵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悟涵
中央集權的產生最早由中國戰國時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統提出君主專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種政治結構,法家代表之一的韓非子在他的論著中認為:在現有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在當時社會中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發展,同時作為社會中主要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鎮壓農民的反抗,來維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
秦成為第一個將中央集權付諸實施的國家,公元前3世紀秦國商鞅推行的變法初步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雛形:將地方一級官員的委任權劃歸中央,並統一了部分物資的流通。這為日後秦有能力統一六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秦帝國正式建立的時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經驗建立郡縣制,並統一地方文字、財經、度量衡,建立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
隋朝時期隋文帝成功的進行了一次中央集權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將中央政府的權力進行了劃分,不僅令政府機構效率、職權范圍提高,也使各官員的權力相對分散,保證了皇權的穩定,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唐朝在這一改革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改革,並廣泛推行科舉制度,提高了官員整體文化素質,令平民也有機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物,穩定了中央集權後帶來的社會底層不穩定因素。這次成功的改革經驗也傳至中國的周邊國家,加強了這些國家的集權體制。
公元14世紀,中央集權的影響逐步為君主專制所替代,通過設立一些特務機構加強了帝王對政府、社會的管轄,在中國,清朝廢除行省,設立三司,設立軍機處;印度莫卧兒帝國則在17世紀中葉建立一套極為完善的集權整體,標志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發展達到了頂峰。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資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權力的集中,更趨向於中央集權。採用單一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多實行中央集權;採用聯邦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地方政府雖有相當的權力,但國家大權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隨著19世紀中期後大批的中央集權國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開始,中央集權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強烈沖擊。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對中央集權的全面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中國共產黨宣稱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號稱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萌芽:理論上,韓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實踐: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 「 燔詩書而明法度」,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於秦朝:秦統一後,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並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權利高度集中成為秦朝統治的最基本特徵。
鞏固於西漢:
內容:西漢改革管制,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實行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僚的控制。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特點:強化了皇權。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完善於隋唐:
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從而消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不易 形成將帥用兵的自重局面。悟涵
特點:用分權的辦法加強皇權。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考試成績取代了門第出身。
加強於宋元:
北宋:集中軍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以防武將專權。
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設通判,二者互相牽制。
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職員。悟涵
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財政、行政和司法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物;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悟涵
在地方,實行行省治度。
特點:強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權基礎上的地方分權(北宋);
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轄管理制度(元)
提醒:在皇權與相權方面,唐朝和北宋均通過分權的方式來削弱宰相的權利。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
北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軍權、財權。
元朝時,廢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書省,長官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於是,明朝建立後,裁撤中書省,廢除 丞相也就成為必然。悟涵
由此可見,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在唐、北宋、明朝尤為突出。
強化與明清
明初:在中央、,廢丞相 權分六部 ;地方實行三司分權。
改大都督俯為立軍都督俯,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制定《大明律》。
設廠衛特務機構。悟涵
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設內閣(明朝設立的內閣是封建主義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的內閣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物)
清: 沿用了明朝的內閣 六部 。
增設軍機處,標志著我過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大興宣政院。
特點 皇權空前強化,封建專制注意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結束與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 有關於中央集權制的問題急求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皇權與相權從秦朝開始,到隋唐三省六部之後日益消失,到明清是已不存在.
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從封建社會形成開始就貫穿整個封建時代,歷史上也多次爆發地方與中央的激烈沖突,如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都是地方發生叛亂影響到了整個社會體系.這一矛盾到外國勢力入侵前,就是清朝中後期逐漸消失,原因是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上升為了中外民族矛盾.

C. 請問古代的爵位是怎麼定的

要詳細點的?那隻有復制標准答案了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中國古代爵位制度

[size=3]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裡,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後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於《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有的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稱,目前尚無定論。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並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於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後,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

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於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

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1967年陝西長安縣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許)男所作銅鼎,證實許國國君的爵稱確為男爵。

戰國時期除楚國和越國早已稱王外,魏、齊、趙、韓、燕、中山等國也在戰國中期相繼稱王,突破了西周以來的諸侯爵稱。各國又先後進行變法,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並推行與之適應的爵制。三晉和燕、齊的爵秩等級,大體仍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執■,情況較為特殊。秦則從商鞅變法以後,實行獎勵軍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二十等軍功爵,累積爵級至關內侯(十九級)、徹侯(二十級),即可食租稅或食邑;自大庶長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則如吏職」。

兩漢漢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後分封異姓、同姓為王。諸王封爵,帶有濃厚的分封制色彩,與中央集權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別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並削弱諸王權力,諸王遂不得領民親政,惟衣食租稅。同時,列侯(原名徹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也與二十等爵相分離,與王爵共同構成封爵制度。自關內侯以下,為賜爵制度。封爵優於賜爵的主要權益是:享有封國或食邑;置官屬;爵位世襲;衣食租稅;具備崇高的政治地位。

兩漢封爵的爵級主要是王、列侯兩等,此外還有公主湯沐食邑。王、列侯官屬數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權卻在中央。漢初定製,「非劉勿王」(後演變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對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異姓功臣,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諸皇子王初以區域立國,跨州連城,形成尾大之勢。漢武帝推行推恩析國政策,諸王遂以郡立國。東漢初,漢光武帝劉秀曾廢王爵,封九皇子為國公,旋即復舊。兩漢除王莽、曹操以權臣稱王外,異姓功臣只能封為列侯。列侯,西漢時多以縣立國,也有食鄉亭者,但並無鄉侯、亭侯之稱。至東漢,列侯正式分為縣、鄉、亭侯。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亭。東漢中期以後,政治腐敗,遂出現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澤侯,雖有悖於「非功不侯」的原則,但縣、鄉、亭侯的爵稱爵序並未因此發生變化。

封爵傳襲,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這就是所謂的「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這就是所謂的「紹封繼絕」。紹封者權益低於正常襲爵,僅食國之半租。此外,公主湯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襲,但並不普遍。

漢代封爵制度,對後世影響頗大。諸如諸侯不與政事、惟得衣食租稅,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無子國除,紹封繼絕等重要原則,均在不同程度上為以後的王朝所沿用。

兩漢十九等賜爵,爵稱與秦同。凡賜爵皆可「有罪以減」,無爵者則為士伍。十九級爵中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為高爵,亦稱吏爵,具有免役特權。獲得吏爵的主要途徑是憑借軍功吏■。第八級(公乘)以下至第一級(公士)為低爵,又稱民爵,獲得民爵的主要途徑是因特典、災異而詔賜天下民爵。法制規定,民爵高於第八級時須轉讓親屬,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獲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徑是買爵。漢文帝劉恆實行入粟拜爵,開賣爵先例。漢武帝特設武功爵十一級,標價出售,以緩解財政困難。以後屢有賣爵詔令,賜爵趨於猥濫。東漢末年,賜爵已成「空設文書」,不再為時人所重。魏晉南北朝時期,賜爵制遂廢棄。

魏晉南北朝魏晉之際,設置五等封爵,東漢以來的王、列侯二等封爵,變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層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為主要的封爵爵稱。

諸王封爵。西晉設國王、郡王(分大、次、小)、縣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戶數。東晉南朝,僅禪代前期的異姓篡代者封國王,如劉裕封宋王,蕭道成封齊王。一般情況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級)。北魏前期,異姓多封王,但襲爵者即降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並按親疏遠近分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設國王,封授對象是皇子。諸王政治權益,因王朝而異。西晉王國按大、次、小可分別置三軍、二軍、一軍,自選官屬。其他王朝,則無置軍和自選官屬權。但諸王可參政入仕、領兵出鎮,卻是這一時期各王朝的普遍現象。骨肉相殘因此時有發生,構成諸王干政、亂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鄉公、亭伯等爵稱。咸熙元年(264),即將代魏的司馬氏設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禮》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每級封爵都有封疆里數和戶邑數,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戶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於諸王,卻有高於列侯的「祿奉禮秩」,其中公、侯可置一軍。東晉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劃定封疆里數,大、次兩級合二而一,皆以郡或縣立國,並在爵稱前冠以「開國」字樣。伯、子、男三級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別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後期,濫封無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設國公,以封柱國大將軍等重要功臣。時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

列侯。魏晉有縣、鄉、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東晉南朝,縣侯與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僅存鄉、亭侯。北朝無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屬於賜爵的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等爵。

就創新而言,這一時期有「分食制」和「虛封制」。「分食制」指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戶的租稅。如西晉諸侯三分食一;東晉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虛封制」,是指無封國食邑、不食租稅的封爵。它與賜爵制的區別就在於可以世襲。典型的虛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稅有限,開國封爵「雖錫以茅土,而未給租賦」。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詔令諸國公(邑萬戶),可寄食他縣,收其租賦。寄食戶數僅是原食邑戶數的十分之一。這種封戶為虛、寄食戶為實之例,為以後的虛實相結合的食租稅方式提供了借鑒。

隋唐之後請看
http://bbs.hefei.cc/archiver/?tid-441079.html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795236.html?si=5

D. 讓渡軍權什麼意思

讓渡軍權意思是將手中的軍隊指揮和調動權力交出來,讓給別人,讓渡就是交出的意思,軍權就是指的調動和指揮軍隊的權力。

讓渡:就是權利人將自己有形物,無形的權利,或者是有價證券的收益權等等通過一定的方式,全部或部分的以有償或者無償的方式轉讓給他人所有或者佔有,也或讓他人行使相應權利。

(4)轉讓兵權擴展閱讀:

軍權:

1、用兵的權謀;計謀。

2、掌管和指揮軍隊的權力。

出處:

《管子·兵法》:「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權者也。故舉兵之日而境內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此四者,用兵之禍者也。」

譯文:現代用兵的人不這樣,不知道兵權的原因。所以發動戰爭而國內貧窮,戰爭不一定勝,勝利就死了很多,得到土地而國家失敗:這四種過失,戰爭的災禍啊。

E. 試述中國古代中央官僚機構的演變過程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和演變規律。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徵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皇權愈來愈尊,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變化
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④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評價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建立於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保障封建經濟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為維持統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鎮壓農民的反抗,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分散的個體小農,也需要依賴於政治上強大的力量,以穩定社會,抵禦外敵和抗擊大的災害。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與中國封建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作為封建國家的管理體制,其承擔著兩方面的國家職能:一方面壓迫、剝削、鎮壓人民,另一方面也起著組織公共事務的職能。
其歷史作用是:它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民族融合,使中國產生了高於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潑發展。這種制度又往往取決於君主個人政治品質的優劣,因為皇帝個人因素對政局影響巨大,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戚干政等)可以說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副產品。其消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以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也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

F. 印度拿象棋6次申遺被駁回,卻向中國索要遺產轉讓費,結果怎麼樣

中國網友對這件事情更是異常氣憤,網路上的批判聲一片。更有一些學識較為淵博的中國網友,寫出了中國象棋的發展歷史,人們都在盡著自己的微薄之力為中國的文化遺產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中國古典文化遺產的大量遺失是從近代開始的,當時倡導者們為了鼓勵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主張打倒「孔家店」,對中國的一切古典文化以及傳統事物都予以批判,某些部分過於武斷。

但是時代發展至今日,人們已經充分地意識到中國原有的文化也有值得傳承之處。而來自西方的文化,中國人也應該予以借鑒,中西合璧才能使得中國文化發展的越來越好,成為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偉大中華文化。切不能厚此薄彼,切不能妄自菲薄,中國古典文化需要智慧博學的當代中國人學習並流傳下去。原本屬於中國的文化遺產在聯合國中都歸中國所有,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全體中國人的努力。

G. 關於軍權房產證的問題

和地方的集資房的性質一樣,只有使用權,買賣一定要慎重。

H. 清朝末年,朝廷居然不差錢,什麼玄機

一代王朝,到了末世,其實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難過。首先,那些身處末世的人們,並不知道自己就在末世,困難來了,尚未知彼知己,就有一堆不假思索的理由來為現狀解脫,使自己的精神處於亢奮狀態中。其次,與精神亢奮相匹配的,還有不期而遇的繁榮,使人如在夢中。
北京前門東火車站
從《北京志·財政志》里我們看到,清朝滅亡前,財政收入突然暴增,年收入竟達2億兩白銀以上,朝廷上下一掃庚子以來的晦氣,頓時亢奮起來。據說,「不差錢」有四方面原因,除了海關收入的增長以及對煙、酒等不斷課以重稅外,最重要的是國有鐵路收入,僅關外鐵路年收入就達數百萬兩,超過一省的稅收;還有就是由鐵路帶來的商業繁榮,使各地關稅大增,崇文門稅關就因前門火車站周邊的商業興起,而成為全國最大稅關。
起初,朝廷還嘀咕,火車進京會不會破了帝王龍脈、壞了王朝風水,沒想到不多久鐵路就成了朝廷的財路,正是「無邊銀子紛紛下,不盡財源滾滾來」,像「馬拉火車」那樣的蠢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從此以後,條條鐵路通北京,天下財源匯京師。這是一個需要銀子並且產生了銀子的時代,是流通與交通並行源源不斷送來銀子的時代。歷史上何曾有過火車呼嘯著從四面八方向北京送銀子來?沒有!要敢於做夢,做中央集權的夢,做大一統的夢,所以這還是一個需要大一統並且能實現大一統的時代,有了鐵路,那個「山高皇帝遠」的中國從此就要改觀了。誰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有了鐵路,就能「天塹變通途」。於是修川漢路了,由川漢而京漢,很快就要通到北京來。過去,老說什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要」是什麼?是鐵路。有了鐵路,「聖人執要」才有抓手,才從幾項務虛的基本原則坐實為幾條實實在在的樞紐。
鐵路進京始末
要說先知先覺,還得李鴻章,中國自辦鐵路就從他開始。當運煤小火車呼嘯著在唐山和胥各庄來回時,鳴笛聲傳到東陵,便有官員來奏,說火車驚擾了先帝之靈。慈禧一聽火了,她一火,火車就熄火,改成馬拉車。李鴻章築路失敗,被朝廷做了一個結論:禍國殃民,莫大乎是。
可是,自從他用海軍軍費修園子以後,朝廷的臉就變了,唐山到天津的鐵路終於修成。其中曲折艱辛,非今人所能體會。修路之難,難在文化,據說會破壞農業文明的風水。當年,英國人在上海修吳淞鐵路,修成以後,朝廷硬是要拆。沈葆楨時任江督,上海在他治下,可他事先並不知情,後來才知道英商在上海擅築鐵路,遂令阻止。威妥瑪一句話就把他頂了回去:英商自行征地築路,與中國政府無關。
原來,這路先已賣給了美國「吳淞道路公司」,立項為「尋常馬路」,轉讓於英商。英商接手後,用了約一年,就全線通車了。但與沿線居民沖突不斷,更何況火車在運行時,竟然壓死了一名跨越鐵軌與火車搶行的士兵。本來,李鴻章已派盛宣懷到上海簽了《收贖吳淞鐵路條款》,條款規定:鐵路作價銀28.5萬兩,由中國買斷;所有銀兩,一年內,分三期付清,此後鐵路,「行止悉聽中國自主」,洋商「不得過問」;在贖款付清前,洋商可辦理客運營業,但不許辦理貨運。
李鴻章原以為該路可用來作為「試探中國人對鐵路感覺的實驗線路」,營運效應一旦顯示出來,國人就會改變態度。沒想到火車營運居然壓死人,而且壓的還是一名中國士兵。鐵路懸了,連美國公使也出面勸說,說了許多不該拆毀的理由。滬、蘇兩地154名華商也聯名上書沈葆楨,請他高抬貴手。但這些都沒有用,拆毀的命令還是下了。
李鴻章把鐵路買下來,本是一筆不錯的買賣,用時下話來說,叫做「雙贏」。英商要賺錢,而中國只花了不到30萬兩銀子,就擁有了自己的鐵路,怎麼算,也還是劃得來的。
沈辦洋務多年,哪能像慈禧老太太那樣,不知鐵路對國家的好處?可是,如果要虧了他自己的名節來辦鐵路,他是不幹的。清議洶洶,民怨沸騰,如此情形,鐵路若運營,他就要背上「漢奸」罵名。拆了,就滅了洋務派念想,斷了清流派議論。國家的銀子可以虧,他自己的名節絕不能虧。那時,郭嵩燾在倫敦,正背了漢奸的罵名,也致信於沈,勸其勿拆鐵路。沈與郭氏,原為好友,自被士林攻訐後,郭氏名節已污,因此,沈之於郭氏,盡量少接觸。郭氏的信,他不回,沈為「名節」二字,可以不講義氣,可以不求真理,真是「苟利名節生死以」,「人心惟危」呀!因此,郭氏說沈「樂委順時論而據之以為名」。連沈葆楨也要拆鐵路,中國還怎麼搞洋務?
自從「築路風波」以後,李鴻章便一直頂著「禍國殃民」的帽子,准備以天津為起點修路。這一回,他慎重多了。英國商人想承攬築路工程,便在紫竹林附近臨時鋪了一條鐵路,讓李鴻章請天津的商人來坐一下火車,此舉果然有效,他們發現火車確實比馬車快得多。而朝廷方面,因「法越事起,以運輸不便,軍事幾敗」的刺激,加上李鴻章以海軍軍費助修頤和園,故奕譞等轉而支持李鴻章,以「直隸海岸綿長,防守不易,轉運尤艱」為由,奏請先修津沽鐵路,再延伸至山海關一帶。
於是,很快就以天津為支點,撬動了全國的築路工程。傑出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親自指揮了這一築路工程,在天津建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火車站——老龍頭火車站。後來,工程南下,修了津浦鐵路;工程北上,終於將皇城捅「漏」了。當火車穿透城垣,隆隆地開進北京時,大清朝王氣未泄,反而亢奮。經濟效益產生了新的文化認同,連慈禧老太太也投桃報李,乘著專列來趕時髦了。
開路要有說法
鐵路是個好東西,這還用說?當然要說,不說朝廷怎知道。說要有個說法,怎樣說朝廷才能聽得懂聽得進?有兩個版本的說法,我們都可以觀摩,一是劉銘傳之說,還有張之洞之說,他們「文武之道,一弛一張」。
劉銘傳說:俄日為中國心腹之憂。俄自歐洲起造鐵路,漸近浩罕,又將由海參崴開路以達琿春,以鐵路未成,故引而不發,不出十年,禍且不測。日本一彈丸國耳,師西人之長技,恃有鐵路,亦遇事與我為難。不修鐵路,自強恐無及矣。所以,中國自強,莫急於造鐵路。
可造鐵路要花錢,是花大錢,所以光說強兵不夠,還要說富國,要極言「鐵路之利」,「於漕務、賑務、商務、礦務、厘捐、行旅者」,都有說不盡的好處。但他畢竟是武人,更強調「於用兵尤不可緩」,因中國遼闊,「北邊綿亘萬里,毗連俄界」,不可不防,「通商各海口,又與各國共之」,也得防,不修鐵路,難言國防。
中國十八省,兵非不多,餉非不足,然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顧不暇,徵餉調兵,疲於奔命,國越大而國防越差,兵越多而越用不上。若鐵路一開,各地貫通,將士赴命,朝發夕至。邊防海防,由國家部署,中央調度,「將來兵權餉權,俱在朝廷,內重外輕,不為疆臣所牽制」。話都說到這份上了。
而張之洞則以外貿說,說的是「今日鐵路之用,以開通土貨為急」。他先算外貿賬:「進口外貨,歲逾出口土貨二千萬兩」,也就是說,每一年中國都有兩千萬兩的白銀外流,惟有多銷土貨能求得外貿平衡,可沒鐵路,內地物產,便難以出口。次以國防言之:「沿江沿海、遼東三省、秦隴沿邊,強鄰窺伺,防不勝防」,故必修鐵路,以應援赴敵。從哪兒下手修呢?這要講究,應於「商賈輻輳之所」,否則「鐵路費無所出」,具體而言,「宜自京城外之盧溝橋起,經河南達於湖北漢口鎮」,也就是從中國中部——中原下手。
說來說去,說法就這兩種。武人說以保國防為重,文人說以開利源為先。但不管文人武人,說起來,都要兼顧文武之道,這樣才顯得「政治正確」,才算得上是「其次立言」。事實上,他們說的這些,實行後,大都應驗了,尤其開利源,開出一條新財路,清末「不差錢」,皆為鐵路大貢獻。
會說還要會做
論說功,張之洞拔了頭籌,從國計民生,說到項目預算。他知道,朝廷最擔心「費鉅難成」,所以,提出「分段建設」。分為四段,「北京至正定為首段,次至黃河北岸,又次至信陽州為二、三段,次至漢口為末段」,以「每里不過五六千金」計,每段鐵路預算,約需資金四百萬兩左右。
而「籌款之法,首先著眼於財政,以「中國之大,每年籌二百萬之款,似尚不至無策」;其次,由鐵路公司照常招股外,還有就是選擇各省口岸較盛、鹽課較旺之地,由籓、運兩司、關道轉發「印票股單」,即發行股票、債券。這還是在「中體」上打主意,沒從「西用」方面來考慮,還是「自力更生」那一套,說起來好聽,可朝廷愛聽就有可行性,才會批准,做起來難怕什麼?先做起來再說。
果然,奏摺一上便准,詔曰:今採納張之洞建議,故緩辦津通,先辦盧漢。但掉了個頭,改以漢口至信陽為首段,由南而北,於盧溝、漢口分投試辦。批准預算約三千萬兩,還同意於商股、官帑之外,另舉洋債。
鴻章函告之洞,宜速開辦,免生枝節。然其心情,難免復雜,何以他要修路,便群起反對,受到打壓。而張之洞調停其間,就大受歡迎?十幾年來,他一直主張修鐵路,幾乎每一次提議,都是反對者眾,而支持者寡,唯獨這一次,從上到下,都有人支持他,可他的風頭還是被人搶了。對於張之洞修盧漢路一說,他在公開場合,不便反對,惟有支持。私下裡則不以為然,盧漢路長達三千里,費銀約三千萬兩,修起來談何容易!所以,他說張之洞「大言無實」,最後「恐難交卷,終要瀉底」。他要是沒底氣,這事便難成,因為朝廷要成事,終歸還得靠他李某人。
未幾,俄加速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朝廷以東三省邊事亟,聽取李鴻章建議,命移盧漢路款先辦關東鐵路,擬由古冶林西造幹路,出山海關至沈陽達吉林,另由沈陽造枝路以至牛庄、營口,計2323里,年撥銀200萬兩為關東造路專款,李為督辦大臣,盧漢路因之延緩。
可關東鐵路又如何呢?1891年6月,李鴻章設北洋官鐵路局,始修關東鐵路,才兩年功夫,戶部就以給太後祝壽的名義,向海軍衙門「商借」關東鐵路經費200萬兩,把築路專款都拿走了,還修什麼鐵路?1894年,津唐鐵路已延伸至關外,他在關內關外,共修了約400里的關東鐵路就這樣停建了。這年8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打進來,連儲存在旅順材料廠的6000噸鋼軌都被拿走了。
甲午戰敗,朝廷總結敗因,其中就有鐵路未成,難以運兵,故戰後鐵路復興,盧漢路又被朝廷提上議事日程,剛好張之洞的漢陽鐵廠要盛宣懷來接手,便將擱置已久的盧漢路也交盛宣懷來辦。一個會說,善於說服朝廷,一個會做,懂得怎樣做事情,會說會做,才能把鐵路造成。
做要「西用」為先
盛宣懷會做,是因為他倒轉了「中體西用」,而以「西用」為先。「中體」是拿來說事的,不是用來做事的,「西用」則正相反。其間分際與變通,自非張之洞所能究竟。張以書生辦洋務,以「中體」為主,「西用」為輔,自以為經綸滿腹,結果辦出個半吊子的洋務,辦不下去時,李便來接手,而李的替手,就是盛宣懷。
李辦洋務則反之,以「西用」為先,用「中體」保底,大凡要以「西用」為先時,盛宣懷便來做他的替手,要用「中體」保底時,他便打出老師的旗幟來。
何謂「西用」為先?以修盧漢路為例,這么好的項目哪會差錢?官帑不足有民資,民資不夠有外資,但項目啟動時卻大有講究,要分主次和輕重、先後與緩急。如以「中體」為主,就得官帑為先,然而,最是官帑靠不住。因為官帑靠官場,而官場則運用之妙,在於權術,錢說拿走就拿走。當年,張修盧漢路的錢,不就被李拿去修關東路了?而李修關東路的錢,不又被拿去祝壽了?所以,官帑為先,易敗難成。那麼民資呢?沒有民權的民資,可以為輔,不可以為主,除非朝廷向民權開放,否則民資就認為朝廷靠不住,見利就收,不跟朝廷走。
真正靠得住的是外資,這是跟胡雪岩學的,當年若不借外資——「西用」先行,西征就難以啟動,若不以海關抵押——「中體」保底,戰爭就難以獲勝,這正是棄其人而用其策也。
中國大修鐵路,全球都紅眼了,熱錢聞風而來,都想分吃蛋糕。除了鐵路本身巨無霸,比鐵路還大的項目,是鐵路沿線的城市開發和建設,對此熱土,哪一國的資本會無動於衷?從1896年到1906年,盛宣懷作為鐵路督辦大臣「借款築路」幹了9年,先後借外資共計1.8億余兩,修鐵2100多公里,是之前30餘年的6倍,甚至超過民國前20年(1911-1931年)所修鐵路的總數。最要緊的是,所修鐵路,不光很花錢,還很賺錢。1905年,盧漢路分段竣工通車,僅這一年,所得的凈利為237.5萬兩白銀,1906年,所得凈利為353.4萬兩,外方一年便可分享盈餘白銀60萬兩之多,各地士紳眼都紅了,這回不是白銀外流讓朝廷著急,而是外資拿走利潤讓民資急了。
由此,盛宣懷的「築路借款」,成為晚清從白銀外流到「不差錢」的關鍵之所在。

I. 翟讓已經讓位給李密了,為什麼最後還是挨李密的一刀呢

盡管翟讓已經讓位給李密,但是他的部下還是服從翟讓自己的,因此盡管名義上已經轉讓,但是實際權力還是在翟讓手裡,因此李密為了能夠自己掌握政權,從而號令自己的部下 ,只能殺雞儆猴,用翟讓的死來威懾他的部下,從而使自己成為這個地方真正的主人。

所以如果想要當另外的人部下的領導,么自己用成績讓他們心甘情願臣服,要麼就用武力迫使他們臣服。

J. 封建專制主義問題

一、概念
中央集權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U>[font color=#0000cc]中央集權制[/font]</U>中央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與中央。
中國古代的政體---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利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悟涵
而中央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與中央。悟涵
專制主義體現的是君臣關系;而中央集權處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君主專制必然實行中央集權,但中央集權不一定要實行君主專制。在封建社會一般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君主專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將繼續存在。當前世界上如法國、中國等都實行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都不是君主專制體制。
[編輯本段]二、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
皇帝制 秦王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於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的神聖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悟涵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機關實"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悟涵
郡縣制 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徹底廢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戰國時期已經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郡設郡守、郡尉和監御史,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一郡之內轄若干縣,縣設縣令或縣長,此外還有縣尉、縣丞。一縣之內再分為若干鄉,鄉之下有亭、里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悟涵
秦始皇所創立的上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上被後代的封建統治者所繼承。
實行原因
1、經濟根源——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提高導致舊的生產關系解體,秦國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的特點便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保護其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封建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悟涵
2、社會根源——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無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教訓,在統一全國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 悟涵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自商鞅變法後,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悟涵
4、地理原因——由於中國屬於大河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土地束縛了過多的勞動力,無法更多的發展商業與手工業。而且領土面積較大,需要統一的管理。
[編輯本段]三、完善與發展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和演變規律。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徵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皇權愈來愈尊,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變化
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悟涵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悟涵
④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悟涵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悟涵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悟涵
中央集權的產生最早由中國戰國時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統提出君主專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種政治結構,法家代表之一的韓非子在他的論著中認為:在現有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在當時社會中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發展,同時作為社會中主要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鎮壓農民的反抗,來維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
秦成為第一個將中央集權付諸實施的國家,公元前3世紀秦國商鞅推行的變法初步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雛形:將地方一級官員的委任權劃歸中央,並統一了部分物資的流通。這為日後秦有能力統一六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秦帝國正式建立的時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經驗建立郡縣制,並統一地方文字、財經、度量衡,建立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
隋朝時期隋文帝成功的進行了一次中央集權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將中央政府的權力進行了劃分,不僅令政府機構效率、職權范圍提高,也使各官員的權力相對分散,保證了皇權的穩定,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唐朝在這一改革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改革,並廣泛推行科舉制度,提高了官員整體文化素質,令平民也有機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物,穩定了中央集權後帶來的社會底層不穩定因素。這次成功的改革經驗也傳至中國的周邊國家,加強了這些國家的集權體制。
公元14世紀,中央集權的影響逐步為君主專制所替代,通過設立一些特務機構加強了帝王對政府、社會的管轄,在中國,清朝廢除行省,設立三司,設立軍機處;印度莫卧兒帝國則在17世紀中葉建立一套極為完善的集權整體,標志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發展達到了頂峰。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資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權力的集中,更趨向於中央集權。採用單一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多實行中央集權;採用聯邦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地方政府雖有相當的權力,但國家大權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隨著19世紀中期後大批的中央集權國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開始,中央集權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強烈沖擊。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對中央集權的全面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中國共產黨宣稱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號稱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萌芽:理論上,韓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實踐: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 「 燔詩書而明法度」,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於秦朝:秦統一後,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並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權利高度集中成為秦朝統治的最基本特徵。
鞏固於西漢:
內容:西漢改革管制,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實行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僚的控制。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特點:強化了皇權。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完善於隋唐:
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從而消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不易 形成將帥用兵的自重局面。悟涵
特點:用分權的辦法加強皇權。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考試成績取代了門第出身。
加強於宋元:
北宋:集中軍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以防武將專權。
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設通判,二者互相牽制。
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職員。悟涵
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財政、行政和司法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物;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悟涵
在地方,實行行省治度。
特點:強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權基礎上的地方分權(北宋);
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轄管理制度(元)
提醒:在皇權與相權方面,唐朝和北宋均通過分權的方式來削弱宰相的權利。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
北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軍權、財權。
元朝時,廢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書省,長官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於是,明朝建立後,裁撤中書省,廢除 丞相也就成為必然。悟涵
由此可見,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在唐、北宋、明朝尤為突出。
強化與明清
明初:在中央、,廢丞相 權分六部 ;地方實行三司分權。
改大都督俯為立軍都督俯,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制定《大明律》。
設廠衛特務機構。悟涵
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設內閣(明朝設立的內閣是封建主義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的內閣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物)
清: 沿用了明朝的內閣 六部 。
增設軍機處,標志著我過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大興宣政院。
特點 皇權空前強化,封建專制注意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結束與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編輯本段]四、評價
作用
1、積極作用:
① 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 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2、消極作用:
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箝制了思想。悟涵
③ 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否定君主專制思想的出現
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也在潛滋暗長。宋代的鄧牧曾著書大膽斥責皇帝是最大的掠奪者和剝削者,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鄧牧的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明後期,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悟涵
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最激烈批判的要數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黃宗羲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評價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建立於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保障封建經濟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為維持統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鎮壓農民的反抗,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分散的個體小農,也需要依賴於政治上強大的力量,以穩定社會,抵禦外敵和抗擊大的災害。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與中國封建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作為封建國家的管理體制,其承擔著兩方面的國家職能:一方面壓迫、剝削、鎮壓人民,另一方面也起著組織公共事務的職能。悟涵
其歷史作用是:它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民族融合,使中國產生了高於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潑發展。這種制度又往往取決於君主個人政治品質的優劣,因為皇帝個人因素對政局影響巨大,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戚干政等)可以說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副產品。其消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以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也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悟涵
自古以來,只要國家存在,就會存在地方和中央的權力分配問題。至於怎樣分配才能使國家得到穩定的同時又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始終是政治一直要解決且每一個時期都不易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各國都會根據不同的國情採用不同的政治體制,以促進各自國家的發展。一般而言,如果中央權力過於集中,地方發展就是失去活力,地方只是聽命於中央而沒有太多的自主權,地方的發展就不會主動,沒有地方的主動發展只依靠一個中央政府則全國的發展肯定就會受到制約。但是如果地方權力過大,中央不能統領控制地方,則地方權力的分散就會造成地區發展的不均衡,進而也會影響國家的發展;這種兩難境地是擺在任何一個國家領導者面前的難題,具體到中國,中央與地方的行政關系往往被人形象地概括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怎樣統而不死活而不亂是政治所要追求的目標,實現起來很難。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民主意識強,則更多地喜歡自己管理且有能力自我管理,那麼大多希望是地方權力多一些,如果一個國家的民主意識相對薄弱,人們習慣於領導做主,且領導願意做主,則希望權力集中一些,地方權力就不能過大。而領導對權力十分嗜好且缺乏民主監督機制則領導也希望權力集中,這樣的國家則更多的採取中央集權制度。總的來說,從目前的社會現狀看,大多的國家希望是二者的結合,一種中庸狀態是最理想的,即便如此,對中庸的理解也各有差異。悟涵
不過具體到中國古代則較為簡單,居於中央的帝王為了統治的穩定是不願意將權力過多的下放給地方的,雙方自古就是上下關系,平等都是奢望,權力集中於中央當時一種普遍的政治體制,這一點從秦朝開始體現的很明顯。雖然地方權力有時會威脅中央,但集權是一個常態這應該是沒有異議的。中國自秦朝以來就是中央集權制度一致體現於整個古代政治制度,這一點是學術公論自無異議。但是集權制度什麼時候結束,到現在還存在嗎?則意見很難一致。歷史問題特別是歷史上在常人看來是污點的問題一旦探討其現實的依存則往往使學者們支支嗚嗚,自動失語,學者們也很難體現歷史智慧對現實的批判,實在是因為批判現實往往會引來麻煩,歷史研究難以發揮其現實作用而成為單純的象牙塔中的屠龍術,歷史的無用有時是因為缺乏勇氣。但這樣的委瑣只能導致學術的衰微,實際上對這個問題已經有學者進行了研究,我想只要是守住學術的原則,這樣的思考應該是難能可貴且應該得到支持的。於是「有觀點認為現在中央集權並沒有消失,而是隱藏於民主政體之下」隱性存在,也有觀點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既保證中央統一領導,集中處理國家事務,同時又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權。」(恕我疏懶,以上兩種觀點均來自維客,實際應該去查找其他的真正的學術支持)兩種觀點都沒有否認中央集權在中國現實中的存在,差異程度而已。實際上承認我們的制度中的中央集權並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即使在古代,中央集權也不是罪惡,中華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就與這樣的集權制度和政治架構有密切的關系,只是到了近代,這樣的制度連同當時的其他政策可能出現一些問題,與集權是否關系密切尚可商榷。要知道,民主與集權從來都是相對的,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西方的制度在中國確實不能照搬,我們國家民眾的民主法制素質還有待完善,否則就不會有民主法制需要完善之說,這既有制度上的完善,實際上還有商品經濟的所構成的市場制度的完善以及民眾的民主法制意識的完善,如此中國存在中央集權的這樣的色彩也並非壞事,而當屬必要。當然未來的發展是不斷完善的民主,這一點應該也是無異議的。悟涵
君主專制問題
君主是國家的最高首腦,在中國古代,君主自秦朝以後基本被稱為皇帝。皇帝的地位無疑是高貴的。為了保持這樣的高貴,皇帝們挖空心思做了許多的規定以保證這樣的高貴,如皇權的世襲、至尊、他人不可僭越等。但高貴並不等於大權獨攬,也不能說是君主就是獨裁,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特別是在現在社會更是如此,歐洲很多國家現在還有君主,還有皇室,但沒有一個人說他們可以獨裁。然而這種現實並非古來如此,君主不能「聖躬獨斷」在西方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君主何時專制何時權力受到限制,在西方的歷史上分解線是十分明顯的。學界都承認一般是民主制度的確立,而民主制度使伴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而逐步確立起來的。而具體到中國,卻頗有些躊躇,因為作為皇帝的君主自秦到清,只存在了這樣一段時間,現在並沒有君主。作為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帝制能不能以「專制」二字謚之,原來是眾口一詞,都認為帝制是萬惡的淵藪,現在卻有些異議。悟涵
雖然從秦朝開始中國就確立了皇帝制度,中央除此之外尚有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實行了郡縣制度。這些制度的創設使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先秦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依靠血緣和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被依靠才能和皇帝任命的官僚政治所取代,全體官員都是皇帝的打工仔,「主奉爵祿臣賣智力」的模式成為中國政治的常態。這樣的制度之下,皇帝擁有至尊的權力是毫無異議的。但是在權力掌握上能不能說是專制則要看歷史事實,我們的思考習慣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可以說是一種定向思維:在現代,我們看西方的制度,能夠理解國王與政府是分開的,皇室與政府不是一回事。但是看中國歷史則十分籠統地將政府和皇室看成一體。這樣的看法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思考,中國的皇帝在明清時期確實是可以稱為君主專制,因為丞相被廢了,政府的機構直接由皇帝控制。皇帝不僅控制政府,還控制著朝臣,一切都可以稱為大權獨攬。但是在明朝以前說皇帝的君主專制是否如此,則很難下斷論。翻看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就不難明白,在秦漢時期,皇室與政府不是一回事,皇室有皇室的機構,政府有政府的機構,丞相是政府的首腦。按照錢先生的觀點,政府的秘書機構比皇室都要龐大,相府的十三曹與皇室的六尚相比,相府的權力顯然是很大的。相權到明朝初年才徹底消失,其作用似乎也不能單從為皇權服務以利君主專制這個角度去看,實際上,相權與皇權的之間的制衡與牽制也使明清以前的君主能否專制大打折扣,也正因為如此,錢穆先生根本就不認為中國古代明以前的政治是君主專制的。錢先生的觀點可能有些地方過於熱愛自己的國家「敝帚自珍」,但是他的論據也是十分充分的。我們沒有辦法無視那些機構那些制度那些中央內部權力制衡的制度架構而因為皇帝處於最高地位就認為皇帝專制。但是如果從西方角度去觀察,很顯然中國的皇帝從秦朝建立之後,其權力就不曾遭到削弱而在不斷的加強,這一點與西方的不同,也許就是君主專制的鐵證,再如軍權的控制,人事的任免,甚至司法的審判,這些分屬不同部門的權力在中國古代政治中似乎也經常看到皇帝插手乃至直接控制的影子,從這些表現上看,似乎皇帝又是專制的,君主專制在我們國家是自秦朝就存在,教科書明清部分君主專制的加強似乎也暗示著明清之前政治上君主專制的存在,否則何來加強之說?但是君主專制真的是自秦朝就存在嗎?似乎海外的學者又很多的異議,他們的質疑也有道理,即使贊成中國古代秦朝以後就存在君主專制的學者,也不得不承認宦官專權,丞相專權,外戚專權等皇權旁落的現象存在,當然他們會說這正是皇權專制制度的副產品,恰恰證實了君主專制的弊端。而現實是這些專權存在的時候,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稱之為君主專制,因為那時的君主根本就沒法管理政治,有的昏庸無才者也不願意管理政治,何來君主專制?再加上前面所述,相權與皇權的矛盾,很難就得出結論說中國古代自秦之後就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是有的,但是皇權專制,恐怕未必如此,許多問題用君主專制難以說明。
在古代,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往往被看成一對孿生兄弟,而實際上,是否如此,需要再做思考。

閱讀全文

與轉讓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