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現狀和成果

現狀和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8 01:53:19

⑴ 關於國內外轉基因技術發展現狀與成果

到農戶的重視而加大了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是由於國家加大了研究力度,轉基因植物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產生。
1、抗蟲轉基因植物
2001年,轉基因抗蟲棉在已經取得重大成績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抗蟲棉基因專利「編碼殺蟲蛋白質融合基因和表達載體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的中國專利金獎。同時,雙價轉基因抗蟲棉SGK321也順利通過河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標志著我國在雙基因抗蟲棉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目前,SGK321已經通過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並獲准在晉、冀、魯、豫、皖進行商品化生產,在湖北進行環境釋放。綜合2000年和2001年兩年區試結果,SGK321早熟性明顯優於其他品種,霜前皮棉畝產75.4公斤,相當於對照抗蟲雜交種的93.4%。該品種纖維品質好,長度為29.2毫米,比強度29.4厘米/特克斯,馬克隆值4.8,抗蟲性突出。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審定抗蟲棉品種14個,其中單價棉11個,分別為:GK1(國抗1號)、GK12(國抗12號)、GK19(國抗19號)、GK22(國抗22號)、GK30(魯棉研16號)、GK95-1(晉棉26號)和GK46(晉棉31號)、GKz10(魯棉研15號)、GKz13(魯RH-1)、GKz6(中棉所38)和GKz8(南抗3號);雙價棉3個,分別為:sGK321、sGK9708(中棉所41)、sGK5(新研96-48)。這些抗蟲棉品種均高抗棉鈴蟲,具有較好的品質性狀及豐產性。同時,還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抗蟲棉品種,其中雜交棉品種2個(魯H9513和中抗雜5號),常規品種2個(ZGK9708和魯S6145)。此外還有正在參加國家區試的有潛力的品種6個,雜交棉4個。2001年國產抗蟲棉已經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新疆、遼寧等17個省市推廣60萬公頃,占據了國內抗蟲棉43.3%的市場份額。加上孟山都公司的抗蟲棉,2001年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面積達到了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31%,種植農戶超過350萬戶。
在抗蟲轉基因水稻方面,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製的轉SCK基因(修飾豇豆蛋白酶抑制劑基因)抗蟲水稻在福建已連續進行了5年大田試驗。經鑒定,其對二化螟田間防治效果達90-100%,稻縱卷葉螟抗性達81-100%,對大螟62.6-63.9%,稻苞蟲83.9%。鑒於目前政策原因暫時還不能大面積推廣種植,但已採取多地區多點進行大田試驗。該轉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檢測已基本完成,結果表明與常規稻無明顯差異。目前正進一步發展無選擇標記、高效表達、多價抗蟲基因等轉基因水稻新品種。
中國農業大學從Bt菌株克隆得到一種沉默的新殺蟲基因cry1Ie1,該基因表達的毒蛋白對亞洲玉米螟顯示了高殺蟲活性,目前國際上已經確定了其在分類上的模式基因地位。該基因及該基因與cry1A基因的組合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cry1Ie1和cry1Ac基因的密碼子改造和原核、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改造基因的殺蟲活性鑒定正在進行之中。

⑵  勘探現狀與勘探成果分析

一、勘探現狀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經歷了油氣勘探46年的歷程,累計完成二維地震200980.392km,三維地震3125.819km2,累計完成井3769口(其中探井2940口),獲工業氣井1489口(其中探井1059口),工業油井509口(其中探井319口)。發現地面構造259個和潛伏構造428個;已鑽探地面構造153個和潛伏構造224個,圈閉鑽探率54.88%;鑽探獲油氣的地面構造98個和潛伏構造167個,圈閉鑽探成功率70.29%;獲氣田97個和油田13個,發現含氣構造60個和含油構造6個;獲工業油氣層19層。截至1999年底(表10-1),獲剩餘預測儲量2070.37×108m3,剩餘控制儲量1238.19×108m3,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5787.07×108m3,三級儲量合計9095.63×108m3,天然氣資源發現率12.66%,探明率8%。

表10-1四川盆地勘探成果表

(資料截至1999年底)

四川盆地勘探程度不均,總體達到中等程度。從鑽井密度和圈閉鑽探率兩項主要指標衡量,鑽井密度最大的是川南地區,其次是川西南地區,而川東、川中、川西北三個地區鑽井密度都很低。

四川盆地已發現地面背斜構造圈閉和潛伏構造圈閉鑽探率均比較高。截至1999年底,在已發現地面背斜構造圈閉259個,已鑽探153個,鑽探率為59.34%,其中川南地區和川西南地區分別高達75.47%和80.00%。川東地區相對較低,潛伏構造428個,已鑽224個,鑽探率52%。鑽探率較低的地區是川中和川西北地區,未鑽探的潛伏構造多為埋藏深、圈閉小、圈閉資源量少。而非構造圈閉的勘探還剛開始,並且獲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上述情況表明,四川盆地的待勘探領域是廣闊的,但是勘探的難度和風險將會越來越大。

二、勘探成果分析

1.氣田個數多,大中型氣田少;裂縫性氣田儲量小,層狀孔隙型氣田儲量大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共獲氣田97個,獲得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5787.07×108m3。以氣田為單元計,其中氣田探明地質儲量大於300×108m3的大型氣田5個(即卧龍河、五百梯、沙坪場、威遠及磨溪氣田),累計探明地質儲量2149.67×108m3,佔全盆地探明地質儲量的37.15%;探明地質儲量介於(50~300)×108m3的中型氣田22個,其探明地質儲量合計2450.95×108m3,分別佔四川盆地氣田總數和總探明地質儲量的22.68%和42.35%;探明地質儲量小於50×108m3的小型氣田70個,其探明地質儲量合計1186.45×108m3,分別佔四川盆地氣田總數和總探明地質儲量的72.17%和20.50%。從上述已探明氣田儲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四川盆地目前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主要集中在少數大中型氣田中,這為氣田的高效開發創造了很好的先決條件。在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中,裂縫性氣田47個,累計探明儲量為1440×108m3,只佔總探明儲量的1/4。

上述勘探成果表明,今後一段時間內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探仍以尋找層狀孔隙型儲層為特徵的大中型氣田為主要勘探方向。

2.天然氣資源大且分布不均,資源探明程度低

四川盆地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震旦繫到侏羅系8個層系(Z、

—O、C、P1、P2、T1—2、T3、J)。根據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總資源量為83.203×108t(油當量),其中天然氣資源量為71851×108m3,占總資源量的86%,石油資源量為11.351×108t,占總資源量的14%。可見,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佔主導地位。

油氣資源分布不均,天然氣在上述8個層系中均有分布,但石油只分布在侏羅系。從層繫上看,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C以及T3,分別占總資源量的29.8%、18.8%、15.9%。從地區上看,川東地區油氣資源最豐富,佔全盆地總資源量的34%;其次是川中佔24%;再其次川北佔14%。再從不同地區不同層系資源分布看,川東地區石炭系資源佔主導地位,其次是下古生界和三疊系,川南、川西南均以下古生界和三疊系佔主導地位,川中以侏羅系石油和上三疊統天然氣為主;川西主要以上三疊統天然氣為主,川北主要以三疊系和侏羅系為主。

油氣分布格局與盆地的形成、演變分不開,盆地演化的有序性決定了盆地油氣資源分布的有序性。早古生代四川盆地作為上揚子克拉通的組成部分,大面積分布巨厚的烴源岩形成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就川東地區而言,巨厚的志留系烴源岩為石炭系天然氣成藏提供了資源保障,上三疊統坳陷生烴中心和沉降中心相吻合,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帶。侏羅系湖盆區主要分布川中,適中的有機質熱演化使得川中石油資源豐富。

值得說明的是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受當時的勘探程度、地質認識限制。隨著勘探程度和地質認識的提高,早期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可能與勘探成果不匹配,甚至出現矛盾。因此,油氣資源的評價必須以動態的觀點來看待。「八五」以來的勘探實踐,尤其是「九五」以來的勘探證實,四川盆地油氣資源預測與勘探實踐結果相佐,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資源量巨大,探明程度很低。如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資源量巨大,佔全盆地總資源量近1/3,但截至到目前下古生界勘探只發現了威遠氣田以及一些含氣構造,資源探明率很低,小於2%。另外,川西的上三疊統探明率也不到5%。②資源量過低,已發現的圈閉資源量、儲量超過資源量。如川西侏羅系在二輪資源計算石油資源量折算成天然氣資源僅有11.4×108m3,目前已探明三級儲量遠大於資源量。川東的下三疊統飛仙關組預測鮞灘圈閉資源量已近7000×108m3,也遠大於資源量。因此有必要對四川盆地油氣資源量進行重新計算。

目前,四川盆地在六個層系獲得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見表10-2),從新到老分別為侏羅系、三疊系、二疊系、石炭系、奧陶系及震旦系。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主要集中在石炭系、三疊系和二疊系氣藏中,三層探明地質儲量合計達5352.99×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地質儲量的92.50%,剩餘可采儲量合計為2226.55×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的99.34%,其中石炭系(全部分布在川東地區)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及剩餘可采儲量分別為2639.60×108m3和1486.68×108m3,分別佔四川盆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及剩餘可采儲量的45.61%和66.33%。因此,石炭系、三疊系、二疊系氣藏,特別是石炭系氣藏還有很大的開采潛力。

表10-2四川盆地各層系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統計表

(資料截至1999年底)

從地區來看(見表10-3),目前四川盆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主要分布在川東地區,探明地質儲量達3511.72×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地質儲量的60.68%,探明可采儲量為2582.86×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可采儲量的63.67%,其次為川西南、川南地區,而川西北、川中地區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及可采儲量較少,均不到500×108m3

表10-3四川盆地各地區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統計表

3.天然氣勘探實現了兩個大的轉折

(1)1977年發現相國寺石炭系孔隙性氣藏,是四川盆地勘探發生重大轉變時期,首先是以勘探裂縫性氣藏為主,轉變到以勘探孔隙性氣藏為主;在勘探指導思想和決策方面,明確提出以孔隙性儲層為對象,以大中型氣田為目標,大力甩開勘探,爭取較大的新發現;在勘探技術方面,由模擬地震發展到數字地震,形成了高陡復雜構造處理解釋技術、儲層橫向預測技術、側鑽中靶技術等。由於指導思想、決策正確和技術進步,取得了重大的勘探成果,獲得了五百梯、沙坪場、大池乾井、高峰場等一批大中型氣田,實現了四川盆地儲量高速增長,累計獲石炭系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為2639.6×108m3

(2)「九五」期間川東北部三疊系飛仙關組鮞灘勘探的突破以及川西地區侏羅系次生氣藏勘探的突破,實現了川東石炭系的接替以及勘探領域由川東向川北、川西北的轉變,勘探層系由石炭系向二疊系、中生界的轉變。

位於開江-梁平海槽區南側已發現有鐵山南、雙家壩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在海槽北側地區有「九五」期間發現的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即渡口河、羅家寨構造帶和鐵山坡等,這一發現是繼川東石炭系發現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現已發現鐵山、渡口河、鐵山坡等飛仙關組鮞灘氣藏10個,獲探明地質儲量為319.69×108m3、控制儲量為35.19×108m3,預測儲量為365.54×108m3,三級儲量合計為720.42×108m3(不含高橋、羅家寨儲量),在川東地區排名第二,勘探成效十分顯著。在海槽北側地區即渡口河—五寶場地區預測飛仙關組鮞灘圈閉22個,面積達795.81km2,圈閉資源量達6764×108m3。飛仙關組鮞灘為岩性-構造復合圈閉氣藏,儲層主要為溶孔鮞粒雲岩、溶孔雲岩和溶孔鮞粒灰岩。

川西白馬—松華地區地震勘探始於1967年,先後在該區共作6輪地震工作(線距0.7~1.2km)及油氣綜合化探。鑽探始於1995年,於1995年7月在白馬廟潛伏構造鑽探的白馬1井,在侏羅系蓬萊鎮組獲工業氣流,從而揭開了該區淺層侏羅系天然氣勘探的序幕。到2000年3月底為止,以蓬萊鎮組為目的層已鑽探46口,測試獲工業氣井25口,鑽探成功率為54.35%,獲天然氣控制儲量為391.76×108m3。此外,在川西地區的觀音寺、三皇廟、蘇碼頭等構造也發現了侏羅系淺層氣藏。

⑶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成果是什麼

調查的資本內容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的,其任務是分縣查清各內村和各權屬單位的土地總面積容和分類面積及其分布狀況,為建立土地登記、統計制度和科學管理土地提供依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資本單位,農區到村(行政村),林區和牧區到鄉,並按全國統一的土地分類標准進行分類。調查所使用的基礎圖件,在農區是近期1:10000、重點林區以及相應比例尺的航片或影象平面圖。通過野外調繪和補測,將地類界、行政和權屬界、以及變化了的地物界線轉繪到地形或影象地圖上。以修繪後的地圖作為工作底圖,量算出各類土地面積,並自下而上逐級統計匯總出各權屬單位及各行政轄區的土地總面積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繪制各行政轄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及其他相關圖件。 調查的主要成果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結束後,應提交如下成果資料:

⑷ 研究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外研究現狀

石漠化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和生態的破壞,全球岩溶區石漠化在不斷加劇。如地中海岩溶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布魯斯半島、日本秩父地區、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地區等均面臨著嚴重的石漠化問題。各國對石漠化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進行了治理。在開發石漠化區岩溶含水層水資源、退耕還林、利用速生樹種和種苗營養液進行石漠化區生態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效經驗。但國外石漠化地區人口密度小,水、土、人之間矛盾沒有我國突出,治理相對比較容易,技術成果報道較少。

二、國內研究現狀

近十多年來,國家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世界糧食計劃、世界銀行貸款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援助項目,在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坡改梯、砌牆保土、土壤改良、開發岩溶水、種植適生經濟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多的石漠化環境整治的成功經驗,從不同的角度總結了解決單一目標的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綜合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一)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1.生態修復措施

包括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人工種草、草地改良為主體的生態修復工程,並與經濟林木建設、中葯材種植等相結合,擴大植被覆蓋面積。

2.農田基本建設措施

以提高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產出率、減少自然和人為活動對耕地的破壞和水土流失,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進而達到遏止毀林開荒為目的。該類措施以6°~25°坡耕地治理為重點,通過「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梯土)、「旱改水」(旱地改水澆地、平緩旱地改水稻田、望天田改保灌田)、「碎改整」(小塊改大塊、零亂改規整)、新開田土、冷爛銹田改造、窪地排澇等農田改造等,有效地防止或減少水土流失。

3.水利水保建設措施

水資源是動物和植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措施將「開源」與「截流」並重,通過對灌區改造、病險水庫治理、地表「三小」(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工程建設,致力於解決石漠化區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改善人類生存條件,提高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石漠化區經濟的發展,對有效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遏止毀林開荒起到保障作用。

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根據地域資源環境條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利用資源,布局適合於當地資源和環境優勢的產業,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如貴州省根據當地地形、氣候,在一些高寒地區實施退耕還草、發展草地畜牧業,北盤江兩岸發展花椒種植;廣西在石漠化區實施「砍頭樹」種植、發展養殖業等。

5.農村能源改造措施

以解決煤炭資源缺少地區農民生活及生產燃料為目的,通過發展家庭養殖業、沼氣工程、節柴改灶、農村小水電建設、太陽能利用等措施,實現遏制人為對森林的砍伐破壞。

6.生態移民措施

主要方式為異地搬遷。通過小城鎮建設、發展鄉鎮和民營企業,有效地將石漠化區(生態惡劣區)的人口和人類工程活動向資源環境條件較優勢的區域集中,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村人口就業率,一方面使貧困區人口盡快脫貧,另一方面減輕石漠化區資源環境的壓力和人為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使人類對資源的需要和自然資源的承載力達到平衡,逐步恢復生態環境。

7.其他

主要為政策保障措施、科技支撐體系等。包括對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治理方式的科技研究、示範工程、石漠化監測、科技培訓、宣傳教育、組織保障等。

(二)石漠化綜合治理的主要模式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般要根據當地具體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因地制宜,採取多手段、多功能、多層次組合模式進行綜合治理。目前,國內岩溶山區採用的綜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幾類。

1.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受地形、地貌、水文網和地質結構等條件控制,岩溶石山地區由許多具有獨立功能的小流域單元組成。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的內容為:根據小流域內上、中、下游具體的社會和環境條件確定生態經濟功能,合理地配置生態防護體系,通過一系列組裝配套的科學技術,以水土保持為核心、以水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手段,實現流域全面規劃,綜合防護體系和復合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布局,形成符合山區特點的農、林、牧復合農業生產體系。

2.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

針對岩溶山區缺水、少土、水土流失嚴重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特點,以蓄水、治土、造林為核心,對脆弱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利用坡面雨水徑流和表層帶岩溶水與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相結合,形成微型水利系統,達到實現防止水土流失和解決乾旱期間農田灌溉用水的目的;對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並與具有經濟價值的草、果(樹)種植相結合,把防治土壤強烈流失和溝谷侵蝕的攔沙谷坊相配合;開展生態林建設,將生態林建設與經濟林木種植相結合,既增強流域內水土涵養,又實現增加經濟的收入。通過上述手段,改善流域內的生態環境條件。

3.生態農業建設模式

針對岩溶山區山地多、壩地少的特點,結合地域資源和環境結構,實施農、林、牧一體化的產業結構模式。綜合考慮本地區區域農業資源優勢,以保護和擴大森林覆蓋率為核心,以水土保持、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為目標,合理調整地區經濟結構和農作(植)物結構,維系生態平衡,走生態農業的道路。同時,發展特色農業、名特優產品種植,把種植業、養殖業和產品深加工業聯成整體,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促進生態經濟的有序發展和動態平衡,形成完整、協調的農業生態循環體系,既提高資源的利用,又實現了生態環境的保護。

4.草地畜牧業模式

西南岩溶山區雨熱同季,氣候溫和濕潤,利於牧草的生長,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一些人口密度較小、草地面積較大的地區,利用該優勢發展牧農結合型的生態農業,以草養畜、以畜養農,並進一步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業。以草代林代糧,進行草農牧林結合,短期可保持水土,遠期則可開發林木資源,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長期效益。

5.生態移民模式

中度以上的石漠化區面積大,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缺乏,土地生產力和人口承載力低下,對該類地區,可通過生態移民的方式將居民遷移到環境條件較好、資源承載能力較高的地區,一方面可減輕人類為生存對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使生態環境系統得到恢復和重建,另一方面通過異地開發,改善石漠化區貧困人口的生存環境,促進脫貧,從而實現石漠化區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6.庭院生態經濟模式

以沼氣建設利用為紐帶,以完善和穩定「經果林—畜禽養殖—沼氣」為基礎,充分利用農戶庭院前後及耕地資源,以改善農民生活基礎設施條件為目的,以種植經濟林木、中葯材和養殖優質畜禽為主要內容,對石漠化山區山、水、林、田、路、網進行綜合規劃建設。通過優化岩溶石漠化區經濟系統中的種植結構、養殖結構、能源結構與技術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村環境。庭院生態經濟模式的高效運行可改變農村庭院生活環境條件和不文明現象,逐步形成以種植為基礎、以養殖業為主幹、以沼氣為紐帶、種養和加工相互配套、農林牧副業協調發展的農村生態經濟體系,與石漠化防治融為一體,推進石漠化的綜合治理。

(三)石漠化理論研究方面的典型工作

1)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生態系統和石漠化治理》中,結合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實際情況,採用大量的科學數據、圖表,對岩溶環境生態系統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證。

2)1999~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完成了我國西南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採用遙感解譯、地面核實調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國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石漠化的現狀、空間分布、發展趨勢,編制了《西南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報告》。

3)貴州省地礦局王明章研究員等在「貴州省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成果資料的基礎上,編制並出版了《貴州省岩溶石山生態地質環境研究》,對貴州省石漠化的現狀、分布、成因、發展演化,進行了研究和闡述,並從地質學的角度初步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途徑設想。

4)貴州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院況順達博士等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為平台,採用遙感技術完成了石漠化演變監測技術方法的研究,提交了《中國西南地區石漠化遙感調查關鍵技術研究及預警預報成果報告》。

5)貴州省師范大學熊康寧教授等以遙感技術為主要手段,對貴州省石漠化現狀進行了調查,編制出版了《貴州省岩溶石漠化類型遙感調查研究》,闡述了遙感調查的方法、貴州省石漠化的基本特徵和現狀。

6)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牽頭,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學院、貴州省地礦局、河海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從地球化學的角度開展包括石漠化問題在內的岩溶山區物質運移循環研究。

(四)石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工作

1)林業部門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結合國家長防、珠防工程,開展了以「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為主的生態恢復工程。

2)發改委、水利和農業部門以解決缺水問題為核心,採取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網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工程;以坡耕地的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對25°以下石漠化程度較輕、土層較厚的緩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區域,大力實施生態自然修復工程;加大沼氣建設,解決能源緊缺問題;以增加群眾收入、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中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場優勢經濟林果,並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態產業。貴州省內典型工程有關嶺縣石板橋小流域治理工程、花江板貴小流域治理工程、思南碗水壩小流域治理工程等。

3)2003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典型岩溶流域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示範項目,分別在貴州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等省(區)以岩溶流域為單元,開展了以地下水開發為龍頭的石漠化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工程。典型工程如代表峰叢窪地類型的貴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代表壟崗槽谷類型的貴州省道真上壩地下河流域、雲南省瀘西小江流域、湖南省洛塔等石漠化治理工程。從地學的角度開展以石漠化綜合治理為目的地質環境整治示範工作。通過多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豐富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理論。上述示範工程的實施,將對改善當地人民的生存和生產條件、脫貧致富提供基礎條件,並對推動岩溶山區石漠化綜合整治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這一項目成為本研究的基礎。

4)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貴州省科技廳星火科技計劃在省內岩溶石漠化地區實施30萬畝金銀花種植的石漠化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推行「林—草—畜」生態研製模式發展畜牧業,帶動農民致富,同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並完成了《岩溶石漠化地區種植金銀花的生態與經濟效益報告》。

5)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在廣西果化、湖南洛塔等地進行了以地下水開發為主的地質環境整治示範工程。

6)中韓兩國共同投入在貴州省修文縣開展了以植樹造林、小水窖和沼氣工程為主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2008年以來,國家在西南岩溶山區選擇了100個重點縣(其中貴州省55個),開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目前試點工作正在正常推進。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總體上看,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問題。

(一)石漠化繼續發展,生態環境形勢仍然嚴峻

當前,國內外有關人員從不同的側面對岩溶石漠化治理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並實施了較多的試驗和示範性工程,在岩溶山地區石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為岩溶山區石漠化的整治提供了較多成功的經驗。但是,應該看到,治理效果仍不是非常理想。根據相關資料,20世紀以來,盡管我國有效治理了岩溶石漠化面積5000平方千米,但由於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性和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岩溶石漠化加劇的面積增加了2.5萬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加劇和改善面積比為5∶1。岩溶石漠化的形勢仍然嚴峻。

(二)石漠化治理的理論和實踐措施尚需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石漠化的形成和發展是脆弱的岩溶環境條件與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脆弱的岩溶地質環境是石漠化發生的基礎、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是石漠化發生的驅動力」;「對石漠化治理不但要對已經發生的石漠化環境進行修復,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科學的手段防止新的石漠化繼續發生和發展」已經為大眾認識。因此,合理的石漠化的治理途徑不但要對不合理的工程活動進行遏制,而且應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脆弱的地質環境實施改善,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實踐中,通常採取的各種治理模式都主要集中在針對遏制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方面,而對如何改善石漠化區脆弱的地質環境方面卻重視不夠。

近年來,不同部門從不同行業的角度實施了較多的石漠化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較豐富的經驗,總結了不同的綜合治理模式。概括起來,這些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土地整理、地表水資源的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移民、庭院經濟等措施的集成。雖然這些模式既有通過自然和人工干預促使植被恢復、對已經惡化的石漠化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工程,也有通過科學的手段改善石漠化區民眾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發展經濟、從源頭上防止石漠化繼續發生和發展的措施,但是,綜合分析可以看出,這些治理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將主要的目標集中在對地表生物圈層的人為干預和控制,而不同程度地忽視了支撐生物圈層的地質環境條件對石漠化發展的巨大作用,表現為一是缺乏對石漠化形成的內在基本環境———石漠化區地質環境的綜合整治;二是在治理措施的選擇和工程布局上通常未能充分考慮治理區的地質環境背景(水文地質條件、地球化學背景等)對治理措施的適宜性;三是未能很好地考慮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地質資源並充分利用於石漠化的整治中。其結果治理工程仍然主要在脆弱的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盡管多年來國家對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些治理工作確實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是,綜合分析近年來西南岩溶山區石漠化發展的趨勢,石漠化程度和面積仍然在以較快的速率持續發展,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造成該問題的原因除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外,還在於當前的治理模式和工程過多是立足於石漠化形成的外因控制上,而對地質環境的治理力度薄弱。

地質環境是一切生態環境形成的基礎,地質環境條件的好壞,決定了生態環境的優劣,「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以認為:忽視對地質環境進行有效的整治,基於脆弱的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唯以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因此,現有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有待於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三)水源缺乏、土地缺少和土質貧瘠的問題亟待解決

石漠化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基本特徵就是「地表缺水、少土、土質貧瘠」,是造成石漠化形成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目前採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難以解決關鍵所在。

岩溶山區強烈岩溶發育造成地表水流嚴重漏失,地表出現嚴重的乾旱缺水現象,造成岩溶山區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供水困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少土」是岩溶石漠化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另類典型特徵。碳酸鹽岩成土條件本來就極差,加之地形條件以山地為主,土地主要分散分布在山間盆地、谷地和窪地中,可供耕種的土地面積少,土地資源有限。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佔有量呈繼續逐漸減少的趨勢。特別是岩溶山區人口增長速度快,低承載力的土地與高密度的人口必然產生糧食增長與人口增長失衡問題。以貴州省為例,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積1.7畝,其中常用耕地人均僅0.68畝。退耕還林後雖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進一步發展,但人口過多的現實卻相應增大了石漠化區土地資源的壓力。雖然加大小城鎮建設和生態移民是緩解農村人口與耕地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是,也應看到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民對土地仍將有較強的依賴性,並且生態移民也需要相應的土地和水資源作支撐。因此,可耕種土地的缺少成為制約生態移民工程實施的「瓶頸」之一。

碳酸鹽岩溶區的耕地一方面是土層薄、分布不連續、保水性和耐旱性差,另一方面土壤中營養元素缺乏,嚴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大幅度減少,使得耕地土質貧瘠、土地產出率低、農作物品質低下,成為限制地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岩溶山區水源匱乏、土地缺少和土質貧瘠與地質環境密切相關,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難點所在,也是必須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

⑸ 數字電視的現狀和成果如何

數字電視上海晶元超越歐美

面對上海自主研發的數字電視技術,全球頂尖專家不由豎起大拇指:「非常非常好」。昨天上午,記者與歐、美數字電視標准組織的最高層同坐一輛車,現場觀看了上海數字電視的優異畫面。

據悉,下周,上海方案的數字電視無線信號將全面覆蓋上海主城區。用戶只需一台機頂盒,就能在普通電視機上收看數字電視。同時,採用該技術,電視台無需對設備進行大規模改造。

昨天對上海數字電視研發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歐洲DVB標准技術總監彼得?麥克福克、美國ATSC標准聯盟主席羅伯特?格拉弗斯等全球數字電視代表人物,首次一同觀看了實地演示。近1個小時的演示中,載有上海交大牽頭開發的機頂盒的演示車,穿過了高架、隧道和林立的高樓,經受住各種干擾,圖像和伴音始終清晰。

下車後,格拉弗斯用「非常非常好」來描述他的感受,他代表的美國數字電視標准,無法在移動中收看;而作為目前上海公交移動電視的技術提供方,代表歐洲標準的麥克福克也承認,上海數字電視方案的收看效果,遠遠超過歐洲標准。

上海交大教授孫軍指著車上一個書本大小的黑「盒子」告訴記者,這就是交大研製的數字電視機頂盒,裡面用了自主開發的接收晶元。他透露,一套數字電視發射裝置正在東方明珠電視塔內進行調試,未來幾天即將開通,屆時,加上目前正在運行的兩套小型發射裝置,外環線以內將被數字電視信號全面高質量覆蓋。

據了解,作為上海首批科教興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專項,上海數字電視的技術目前已相當成熟,不但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元、機頂盒開發成功,而且商業模式也在緊鑼密鼓地探索。年內,本市部分出租汽車將裝上機頂盒,為乘客提供新聞、娛樂等節目;而針對公交路牌、寫字樓等場所的數字電視頻道也將逐步開播。一個包括晶元、機頂盒、高清電視機、節目內容等在內的數字電視產業鏈,正在崛起。
來源:東方網

⑹ 進展和現狀

古水文地質術語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前蘇聯的地質文獻中,首先是由該國學者П.Н.契爾文斯基提出的。之後,在古水文地質的發展中作出貢獻的還有A.И.謝米哈托夫(1947)、Κ.И.馬科夫(1948)、Μ.Α.加塔爾斯基(1951)、Α.Μ.奧夫琴尼科夫(1957)等。古水文地質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與預測評價沉積盆地油氣成藏研究有關。Α.Α.卡爾采夫等於1969年撰寫出版了《古水文地質學》,反映了前蘇聯古水文地質研究的水平。7年後,Е.Α.巴斯科夫於1976年撰著出版了《成礦規律研究中古水文地質分析》(沈照理譯,1981),主要介紹了地質構造條件不同、類型各異的六個金屬礦床的古水文地質分析實例。

同期,英國研究者G.F.戴維遜於1964年首先提出鹵水成礦學說,他認為過去歸之於非現實環境(例如,反常的大氣圈、特殊的火山噴發、奇特化學成分的河流等)下形成的各種金屬礦床,根據當前的經驗看來,可能是由混有或不混有岩漿水的含鹽地下水在深處形成的。之後,D.E.懷特(1968)、K.C.鄧納姆(1966、1970)、T.C.曹采尼傑(1972)等都以大量實際資料為依據,對與鹵水成礦作用有關的問題,如含礦鹵水的成因、成分、成礦機制和與之有關的礦床做了相應的解釋。K.C.鄧納姆還提出深層地下水特別是封存的古海水和油田鹵水在成礦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蘇(前蘇聯)、美等國地質工作者提供了許多支持上述理論的證據。

W.S.Fyfe等於1978年發表了《Fluids in the Earth's Crust》專著,該書主要論述了流體在變質作用、構造作用和化學遷移過程中的意義。

我國早在公元147年在四川盆地邛崍鑽成天然氣井,公元280年在川南自貢自流井采氣取鹵熬鹽。上三疊統砂泥岩沉積體系賦存的高鹽度孔隙-裂隙型水,其成因與采氣一樣著稱於世。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探開發深部鹵水、熱水,特別是油氣田,積累了大量的地質、水文地質資料,發表了不乏導向性研究的論著。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後的十年,研究工作幾乎處於停滯狀況。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國內研究者啟動了深層鹵水、熱水、油氣田、金屬礦床等古水文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並持續地發表了許多的論著。據不完全統計,出版專著的有汪蘊璞、王東升、徐恩孝等(1982)《深層鹵水形成問題及其研究方法》,汪蘊璞、趙寶忠、張金來等(1987)《油田古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沈照理、汪蘊璞、文東光、汪民、林錦璇、鍾佐桑(1999,英文版)《AN INTRODUCTION TO GEOCHEMIS-TRY OF THE OILFIELD WATERS IN CHINA》,汪珊、張宏達、孫繼朝等(2005)《渤海灣黃驊裂谷盆地深層水形成演化》。發表論文的有汪蘊璞、林錦璇等(1982、1987、1989、1990、1995、1997、1999),沈照理、汪蘊璞(1985),孫世雄、沈治安、賈疏源(1987),邸世祥(1991),沈照理、文東光等(1994),王文斌、黃志超等(1994),汪珊等(1999、2001、2002、2005),張宏達等(2003、2005),陶一川、姜鵬等(1995),趙學平、付立新(1996),王震亮、羅曉容、陳荷立(1997),謝石連、汪民(1998),陳建文、歷玉樂等(1999),康永尚、吳文曠(1999),鄧林、湯磊等(2000),樓章華、朱蓉等(2003),鄧運華(2003),不同程度地推動了古水文地質研究的進展。

地質流體是沉積體系中最活躍的物質成分,在地質歷史進程中積極地傳輸能量和搬運物質,參與各種各樣的地質作用和成礦作用,是一種強大的地質作用營力。水在地質流體中分布最為廣泛、數量最多的成分,堪稱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不言而喻,將液、氣、固三態的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的成礦作用、成礦規律研究注意力匯聚於沉積體系古水活動循環規律,並視為基本或核心研究內容,有力地推動和促進古水文地質學的進展。地質流體已成為當代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研究熱點之一。

國外在地質流體研究方面持續不斷地取得了新的資料和成果,但國內近幾年來大多數水文地質工作者投身於短尺度淺層水和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對長尺度深層水研究的課題、經費、參研人員的數量比以往有所減少,研究工作與國外的相比有所滯後。

⑺ 個人現狀分析怎麼寫

個人現狀分析(一):

xxx,男,漢族,中共黨員,1990年2月出生於河南南樂,2013年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政治管理與科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學歷,現工作於xx市油田第四高級中學。自2002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向擔任班主任工作,連年被學校評為「優秀班主任」,工作成績優秀。

自2004年至今一向擔任高三班主任、高三政治教學、高三政治備課組長、高三文科綜合組長等工作,所帶班級在歷年高考中本科上線人數最多,高考成績突出,高考業績顯著獲得的市級以上榮譽包括:河南省優質課一等獎、河南省優質課教師、濮陽市市級學科技術帶頭人、濮陽市優質課一等獎、濮陽市禮貌教師、濮陽市優質課教師、濮陽市教育中心優秀人才、優秀青年崗位能手、市級先進教師等榮譽稱號。

教研方面:參與的課題《xxx》獲省教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市油田教育中心評為「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撰寫的《xxx》一文獲省優秀論文「二等」,《xxx》一文獲河南省素質教育優秀論文「三等獎」,《xxxx》一文在濮陽市油田校本教研活動中獲「二等獎,濮陽日報文教專刊發表《xxx》一文,中原石油報教育專刊發表《xxx》一文,合編《xxx》一書由人民日報社出版發行。

個人現狀分析(二):

我叫xxx,畢業於xxx衛校,專業學習照顧護士。十分榮幸有機會向您展示我的簡歷中的自我介紹。

雖則我的學習成就不是十分好,但我卻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起首是我端正了學習立場。在我考進衛校時,本來想解放一下本身的,可是很快我就明白了,衛校的學習是更需要起勁當真的。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拚命的學習,起頭了衛校的學習旅程,覺得本身落後了。衛校的學習不象初中那樣是填鴨式的,而是教員把課講完,然後本身去看,去理解。這個時候自習本事和自製本事是很重要的。長期自習以來我明白了要想學好只埋頭苦學是不行的,要學會」方法」,做事情的方法。昔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來那裡的目的就是要學會」漁」,做什麼都勤於思考,碰到不懂的地方能勤於請教。在學習時,以」獨立思考」作為本身的座右銘,時刻不忘警戒。在學習知識最近時間里,我更與教員建立了濃厚的師生情誼。教員們的諄諄教導,使我體會了學習的樂趣。我與身旁許多同學,也建立了良好的學習關系,互幫互助,克服難關。

學習照顧護士單有理論是不行的,還要有良好的照顧護士技術。以是在上實踐課的時候我城市爭取時機多操作幾次,加上衛校本來就少學生可給學生用的空間可不少。以是我能夠再趁放學時間多練習一下。

在衛校的第三年是我們到醫院實習的時間,基本上一年都是呆在醫院里學習。在那裡我熟練我的照顧護士操作技術,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路,在帶教教員的指導下用我全副的耐煩和關愛之心照顧護士病人,使病人得到良好的賜顧幫襯,早日康復。到醫院實習認識到許多也是學習照顧護士的同學,也就增加了與其他同學交流和向其學習的時機,鍛煉了本身的交際本事,學到別人的長處,認清本身的短處。以是我喜歡實習。雖則有時會感到累些,但樂此不彼。

我個人認為本身最大的缺點就是喜歡一心兩用甚最多用。急功近利,喜歡一口氣學許多東西,可是貪多嚼不爛,即使最終都能學會,也已經弄得本身很疲勞。如今想想,如許其實並不好,正所謂,貴在精而不在廣。如果我一段時期內專注於一種學問,不求博但求精,相信必須能更深刻的理解並掌握這門知識。自從我發現本身有這個缺點和需要解答的題目後,我常常警戒本身,步入社會後也不能一心兩用。

經過三年的衛校生活,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照顧護士操作技術。思想變成熟了許多,性格更堅毅了。認識了許多同學和教員,建立起友情,並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質,認清了自身的一些短處並盡力改正。

⑻ 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地貌研究是以地貌演化為線索展開的(Chorley et al.,1964)。以地貌的演化模式而言,可分為兩派:一是以Davis,Penck和King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地貌演化按一定的演化序列進行,按地貌組合變化可以劃分不同的發育演化階段,代表著作有《河流發育循環》和《地貌循環》,提出了著名的「侵蝕循環」理論,成為近代地貌學的理論核心;二是以Hack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整個陸地表面是自我調整和自我適應的過程,當一個因素改變,其他因素通過自我調整實現動態平衡,物質和能量的變化不會導致總體地貌形態的改變,即「穩定平衡」理論。

以地貌學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觀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認識上,但這些通過地貌考察得到的結論可為定量方法提供理論指導。近年來,地球科學的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貌研究中引入了遙感技術和定量計算方法,通過山體隆升剝蝕幅度和速率的計算,將動力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數量化(李瓊,2008;傅建利,2009;琚存勇,2009;姜勇彪,2010;崔之久等,2007;袁萬明等,2011)。這是地貌學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

以地貌學的研究對象而言,主要集中在三大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花崗岩地貌。丹霞地貌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我國以丹霞地貌為主體的地質公園數量眾多。2010年8月江西龍虎山、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等六處地質公園共同捆綁,用「中國丹霞」的名稱成功申報為中國第八個世界自然遺產。由於得天獨厚的因素,中國學者對丹霞地貌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花崗岩地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學旅遊資源,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景區最多的國家,具有類型多、美學價值高、特徵突出等特點。在全球七個花崗岩類地貌世界地質公園中,中國獨佔六處。2006年7月,在江西三清山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和地貌景觀會議,國內外100多名花崗岩地質地貌專家參加,並出版了論文專輯,成立了花崗岩景觀研究中心。可以說,中國是全球花崗岩地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花崗岩地貌的分類是地貌學家經常討論但難以達成共識的熱點之一。在眾多花崗岩地質地貌景區中,具有景觀各異、成因多樣、分類眾多等突出特點。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在《岩石地形學》一書中,劃分了高山花崗岩地形、熱帶花崗岩地形、乾燥區花崗岩地形、石蛋地形和沖溝地形等五種類型(注:此處地形等同於地貌)。

有的學者按成因的主導因素將花崗岩山體劃分為五類: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濕潤區低山丘陵花崗岩侵蝕-堆積型地貌、乾旱區花崗岩風蝕型地貌、高寒區花崗岩冰雪剝蝕型地貌、海岸區花崗岩海蝕地貌(盧雲亭,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旅遊服務的角度提出了花崗岩旅遊地貌的分類方案,共11 類:(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高山)斷壁懸崖花崗岩地貌,(低山)圓丘(巨丘)花崗岩地貌,石蛋花崗岩地貌,(低丘)花崗岩石柱群地貌,(低山)塔峰花崗岩地貌,崩塌疊石花崗岩地貌,海蝕崖、柱、穴花崗岩地貌,風蝕蜂窩花崗岩地貌,犬齒狀嶺脊花崗岩地貌,圓頂峰長嶺脊花崗岩地貌(陳安澤,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風化剝蝕作用的角度把花崗岩地貌分為四大類:化學風化殼類、化學風化殼剝露類、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物理風化剝蝕類;又進一步分成八個亞類:侵蝕丘陵溝谷型、露突岩型、中小露突岩型、中小凹地型、殘留石蛋-獨立巨峰型、抬升下切巨峰型、寒凍剝蝕型、風化-風蝕型(崔之久等,2007)。崔之久先生把三清山劃入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

《Granite Landscapes of the World》(Migon,2006)提出了與世界花崗岩景觀可對應的8種主要地貌成因類型的分類方案,包括節理谷、多重凹陷、平原和低山、平原、多重凹陷、陡坡、切割高原,各種類型之間相互演化,見圖1.1。Migon認為,有些花崗岩地形可以兼有不同地貌成因類型的因素,因此雖然不能將三清山完全對應於某種地形,但三清山山體形態確實代表了「陡坡」(all-slopes)地形,同時還具有「切割高原」和「節理谷」地形的特點。

根據Twidale(1982)和Campbell(1997)的劃分方案,將花崗岩地貌劃分為大型地貌和小型地貌:①大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巨石(boulder)、島山(inselberg)、尖頂山(all-slopes topography)、花崗岩平原(granite plains)。巨石有核岩、碎礫、搖擺石和坡棲漂礫四個亞類;島山包括殘山、基岩殘丘、城堡島山三個亞類;尖頂山含四周傾斜山、峰林兩個亞類;花崗岩平原含掩埋和剝露平原、刻蝕平原、山前侵蝕平原、準平原、階梯狀平原等五個亞類。②小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緩傾斜地貌(gentle slopes)、陡傾斜地貌(steep slopes)、洞穴和蜂窩穴(caves and tafoni)、碎裂石(cracked blocks)。緩傾斜地貌含岩盆、蘑菇石、岩環、淺溝四個亞類,陡傾斜地貌分喇叭型傾斜、底部侵蝕傾斜、浪蝕台地、崖麓凹陷、山麓角、槽溝六個亞類,洞穴和蜂窩穴分為洞穴和蜂窩穴兩個亞類,碎裂岩包含分裂岩、片狀岩、多邊型碎裂岩、位移塊四個亞類。

圖1.1 花崗岩景觀演化路線圖

(據Migon,2006)

還有學者建議依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通過對比研究建立花崗岩景觀系列中的標准型式(楊明桂等,2009;尹國勝等,2007),類似地層學標准剖面的金釘子。

花崗岩地貌的發育機制是花崗岩地貌的研究重點。地貌的經典定義是「地貌系地球內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基於此形成了氣候地貌學和構造地貌學兩大分支,很多教科書也是沿這個思路編寫的(楊景春等,2005;張根壽,2005;高抒等,2006)。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定義中忽視了地貌的物質組成——岩石應有的地位。曾昭璇(1960)認為「地貌是岩性、動力相互作用的發育階段表現」。綜上所述,花崗岩地貌主要受構造、岩石、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這與其他類型的岩石地貌成因控制因素並無太大差異,花崗岩地貌發育的三大控制因素也得到多數地貌學者的認同(Campbell,1997;尹國勝,2007;浦慶余,2007;魏罕蓉等,2007;董傳萬等,2007)。到具體的地貌景觀區,只不過是再加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然花崗岩是形成花崗岩地貌的基礎,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花崗岩(類)的研究進展。這也是花崗岩地質地貌相互交叉的具體體現。

花崗岩類一直是地質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對其認識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Chappell &White(1974)按物質來源,將花崗岩劃分為I型和S型,中國學者徐克勤則把花崗岩劃分為陸殼改造型、同熔型和幔源型三種類型,揭開了花崗岩源岩研究的序幕;

第二階段是Pitcher(1979,1983,1997)把花崗岩類的成因類型和構造環境相結合,提出了A型花崗岩的劃分,花崗岩的研究深入到岩體形成構造環境的探討階段;

第三階段是美國大陸動力學計劃(NSF,1993)提出花崗岩實際上是大陸生長過程的產物,是殼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國學者也認為殼-幔相互作用,特別是下地殼、岩石圈地幔/軟流圈系統相互作用對花崗岩的成因有重要的控製作用(洪大衛,1994,2000;莫宣學,2002;王德滋等,1999;王濤,2000;鄧晉福等,1996;吳福元,1997;肖慶輝等,2002),從而開啟了從軟流圈地幔物質向地殼輸送的新視角研究花崗岩形成與大陸生長關系的新階段。

中國學者通過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國花崗岩類的時序和空間分布規律,具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時代上,花崗質岩漿活動時代漫長,從太古宙到新生代呈多幕式旋迴侵入,以中生代為最高潮。前寒武紀出露的花崗岩面積佔11%,古生代佔37%,中生代佔40%,新生代佔12%(張德全,2002)。每個花崗岩帶都由多個時代的花崗岩組成。如南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歷經古生代、中生代的三疊紀,到侏羅紀、白堊紀達到高潮。北方的天山—內蒙古—大興安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達到高潮,至白堊紀還有微弱岩漿活動。甚至在這一個大型的岩基內也出現多旋迴演化的特點,萬洋山—諸廣山花崗岩基就是一個多時代復式岩體(洪大衛,2007)。

第二,空間上,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類分布最廣泛的國家之一,面積達86×104km2,占陸地國土面積的9%。以秦嶺-昆侖山以北,主要出露太古宙至晚古生代的花崗岩;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以東和西南三江地區主要發育中生代的花崗岩;西藏和滇西地區發育有新生代花崗岩;以賀蘭山—龍門山一線為界,東、西部花崗岩的空間展布具有明顯差異。西部的花崗岩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受板塊俯沖、碰撞作用的控制,發育於剛性地塊之間的結合帶。東部以面狀分布為主,受伸展構造控制,發育於板內構造環境(洪大衛,2007)。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5 省區的出露面積最大,前兩者花崗岩面積佔全國的30%~40%,後三者佔10%~20%(崔之久,2007)。所謂「世界的花崗岩看中國,中國的花崗岩看東部」。

第三,岩性上,中國花崗岩類岩石的成分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由偏基性向偏酸性、偏鹼性的方向演化。根據對750個較大面積花崗岩體6080 件樣品768 件組合樣的加權統計,SiO2、K2O含量有增高的趨勢,Al2O3、MgO、CaO、TFeO含量有降低的趨勢(史長義等,2007),同地殼在垂向上由硅鎂質逐漸向硅鋁質轉化的趨勢一致(程裕淇,1994),這可能代表了地殼物質組成的演化規律。

第四,從與構造環境關系的角度看,不同的構造環境常常有不同花崗岩類的組合。有的花崗岩是同板塊俯沖碰撞作用有關,有的花崗岩是形成於碰撞之後的板內環境,相應地,花崗岩類的組合也不同。如南嶺中生代花崗岩是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華北地台的中生代花崗岩是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石英二長岩組合,喜馬拉雅帶是白雲母花崗岩—電氣石花崗岩組合,岡底斯帶是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岩石組合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性質也有顯著差異(史長義等,2007)。同時,由於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構造環境,往往出現不同類型花崗岩的重疊、交錯和轉換的現象。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白堊紀時由於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形成閩浙沿海一帶的I型花崗岩。之後構造環境從擠壓轉化為拉張環境,形成A型花崗岩,兩種花崗岩在空間上緊密共生在一起(洪大衛等,2007)。

贛東北地區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這里回顧一下贛東北地區地質和三清山地貌的研究歷史。

1939年,老一輩地質學家劉輝泗在玉山縣—貴溪市一帶開展1∶25萬地質調查工作,首次在本區建立了地層系統,並對岩漿岩、火山岩作了初步研究。自1954年以來,地質、冶金、建材系統所屬地質隊以及科研、院校等單位對本區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地質礦產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

1954—1959年,地礦部中南地質局409隊對德興銅廠、硃砂紅等地進了踏勘和勘探,發現並探明了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

1975—1978年,江西省地質局組織了德興銅礦大會戰,新增銅儲量350×104t,並對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研究,1983年,朱訓等出版了《德興銅礦》專著。

1959—1980年,北京地質學院、浙江區測隊、江西省區測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建立了測區的地層層序、岩漿岩活動順序和區域構造格架,積累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

1976—1981年,江西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工作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資源狀況。

1983—1988年,贛東北地質大隊開展了紫湖口幅、玉山縣幅、古城幅1∶5萬地質礦產調查,對三清山花崗岩侵位機制、形成時代進行研究。

1993年,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0年,三清山管理委員會邀請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2003年1月—2004年3月,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進行了再次修編,為三清山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000—2002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進行了上饒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根據同源岩漿演化序列,將三清山花崗岩劃歸為懷玉山構造岩漿小區,建立了岩石譜系單位系統,進一步提高了三清山的地質科學研究程度。

1985年7月—1986年8月,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三清山開展了專項旅遊地質調查。

1999—2003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進行江西省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期間,對三清山花崗岩峰林地貌進行了概略調查和評價。

2002—2004年,南昌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的學者與三清山管委會合作完成了《三清山志》的編篡,系統研究了跨越1921個年度,從西晉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至2004年上半年有關三清山的歷史資料。重點突出了旅遊資源、自然地理及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

2005—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組織不同專業學科的專家和聘請了國內外地質科學顧問,對三清山自然遺產進行研究,側重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並開展了三清山自然遺產科學價值的國際對比研究,著名生態學家林英(1986)曾指出,江西是東亞-北美植物區系中中國植物區系的一個重要發源中心,是這些植物在中國的核心分布區。

2005—200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單位對三清山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跡景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和初步研究,並提出了「三清山式」花崗岩景觀的概念。

應該說三清山所在區域的地質研究程度很高,成果也很多(陳思本等,1986;鄧國輝等,2005;李獻華等,1994,李獻華,2000;陸松年,1998;馬長信,1991;王一先等,1999;邢鳳鳴等,1992;徐備,1990;徐備等,1989,1992;趙建新等,1995;趙崇賀等,1997;曾勇等,2002;周國慶,1991),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成果有三個:德興銅礦的發現;贛東北深大斷裂帶規模、延伸和成因的研究;贛東北中新元古代蛇綠混雜岩帶的發現。可以看出,對贛東北的研究多集中在該地區前寒武紀的古造山帶及其構造格架、古老變質岩及其年代學、元古宙蛇綠岩混雜岩帶及其地質意義。贛東北與成礦作用相關的花崗岩也是研究熱點之一(朱訓,1983;楊明桂等,2004;金章東等,2007;芮宗瑤等,1984;王強等,2007;袁忠信,1988)。但對三清山景區花崗岩進行的科學定量研究不多,相關文獻也多為三清山地學旅遊資源的介紹或花崗岩景觀的描述(劉細元等,2005,2006;楊明桂等,2007)。三清山是花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記錄了地球中生代以來地殼的演化歷史,在成山成景機理上,傳統上都解釋為內動力使地殼不斷隆升,外動力沿節理裂隙不斷風化剝蝕塑造成各種惟妙惟肖的微型景觀。但與作為物質基礎的花崗岩本身有何關系?在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作為一個被公認科學認識的前提下,中國東部眾多花崗岩山體的形成與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有何關系?是形成於擠壓環境還是拉張環境?三清山山體隆升與剝蝕過程的有哪些特點?與處於同一造山帶,具有相同岩石類型和地貌類型的黃山相比,三清山是否具有相同的隆升和剝蝕過程?

陳安澤先生曾指出:花崗岩專家不研究花崗岩地貌,而地貌學家則對花崗岩岩石學知之甚少,對花崗岩地貌與地質的關系也無法解釋,這種把地質地貌分成兩張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地貌學家要懂得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研究領域,地質公園的研究者也應明白地質公園只是研究的載體,研究的內容可以是岩石學、地貌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構造學,等等。花崗岩地貌是研究地質演化過程的重要證據(陳安澤,2007),因為地貌包含著過去地質歷史時期里環境變化的相關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為預測未來變化的方向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李瓊,2008)。前蘇聯地貌學家馬爾科夫(1948)就研究了地貌過程中的岩漿運動。在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地貌研討會論文專輯(《地質論評》,第53卷,增刊)中就有洪大衛、肖慶輝、張招崇、羅照華等岩石學家發表的論文,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有助於地貌和岩石工作者的討論交流。但總體而言,花崗岩地貌在研究地質演化歷史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專著將研究三清山的岩石地球化學,三清山山體隆升剝蝕的低溫年代學約束,三清山的地貌特徵和成因機制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現狀和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