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底什麼文化程度能學到電腦的培訓成果
現在學電腦很簡單啊,即使你沒有文化程度還怎麼著呢?一樣學的會啊,只要心堅就行,只要認識幾個字母就可以了。打字可以用拼音,不會拼音用五筆,慢慢的學,三十三里白雲外有神仙,神仙乃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加油吧,支持,我也在學習中呢!
B. 請問歷史上,有沒有不識字,或者文化程度低但是很有成就的牛人呢,比如政治家,軍事家等,謝謝。
靠三次投降成就帝國霸業的牛人投降,在詞典中並不是一個可愛的詞彙,它喻示著軟弱與失敗。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那些寧死不屈、精忠報國的仁人志士,而對舉起雙手豎起白旗的人嗤之以鼻。然而,橫看成嶺側成峰,看問題角度不同,結果便不盡相同。投降也要看使用的主體,比如為政客所用,暫時的妥協便不失為一種策略,是政治家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的手段,非有寬廣的心胸和隱忍的氣度不能做到。政治與戰爭一樣,沒有對錯,只論輸贏。成者王敗者寇,講的是終極效果,看誰笑到最後。這是「家」的風范,而不是「士」的做派。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王苻洪便是如此,他靠著三次投降,在亂世中左右逢源,從一個佔山為王的草寇,一躍成為風雲際會的強者,為苻氏家族開創了無限風光的帝王基業。前秦帝國最終掃六和而定中原,譜寫了氐族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
苻洪(285~350),字廣世,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先祖「世為西戎酋長」(《晉書》),也算出身貴族之家。苻洪原本姓蒲,姓氏的來歷很有意思,鄰居見他家中池塘生有大量蒲草(「池中蒲生」),便「謂之蒲家」,於是「因以為氏」。苻洪降生時,趕上連天雨,當時有民謠唱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於是起名為洪。蒲洪改姓苻姓,是他靠著三次投降,羽翼漸豐之後,以讖文有「草付應王」(以上均見《晉書》)的字樣,改姓苻氏。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噱頭,和漢高祖「斬白蛇」、大澤鄉「陳勝王」一樣,在為自己稱帝做些輿論上的准備,以便名正言順,天下歸心。
生逢亂世,讓苻洪練就了極其靈活處世之道。苻洪的靈活,在他一生三次投降的經歷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次投降,背景不同,效果如一:第一次並非出於本心,而是形勢所迫;第二次是嘗到了甜頭,欣然接受;第三次雖然在形式上屬於被逼無奈,但卻有了駕輕就熟的老道。三次投降,每次都讓他在關鍵時刻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每次的結果都是平步青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識時務者為俊傑,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苻洪的靈活與敏銳、隱忍與大度,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對未來大業的執著。
但凡能成就霸業的,大都有著寬廣的心胸。苻洪自小性格大度,頗有心計,長大後更是「好施」而「多權略」,很有王者風范,並且「驍武善騎射」(《晉書》),是個文武全才的主兒,因而「群氐畏服之」(《通鑒》),在當地的威信很高。民風剽悍、能征善戰是氐族人的共性,精騎善射並不稀奇。苻洪的特別之處,則更多體現在「好施」與「多權略」上,他靠「好施」起家,又靠「多權略」最終成事。
亂世出英雄,然而英雄的出世絕非偶然,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強者。晉末喪亂,五胡涌駐中原,群豪並起,戰亂頻仍。苻洪「乃散千金,召英傑之士」(《晉書》),拉起了一支隊伍,成為山大王。然而終究只是草莽,並無多大實力,匈奴劉曜出兵隴右,苻洪便歸附了前趙。這一次的投降,使他完成了草寇向正規軍的身份轉換,被劉曜封為「率義侯」。如果說這次投降並非出於他本意的話(族人蒲光、蒲突等人的逼迫和勸說起了絕對作用),那麼接下來的兩次投降,苻洪便像吃到甜頭般,做的得心應手了。
劉曜被後趙石虎打敗後,苻洪退至隴山(地處寧夏南部)一帶,石虎來攻,苻洪見勢不妙,便毫不猶豫地繳械投降。石虎高興之餘,封其為冠軍將軍,「委以西方之事」(《晉書》),進入後趙權力中樞。亂世要靠實力說話,苻洪能在後趙立足,並深得石虎器重,這都得益於他敏銳的政治頭腦。他曾向石虎建議「徙關中豪傑及羌戎內實京師」,就是把關中有本事的人,以及羌胡各族勢力遷到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境內),這樣一來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網羅人才,穩固京師,壯大後趙實力;二是可以有效牽制邊遠的羌胡力量。簡單的一句話,卻能看出苻洪的目光如炬,以及對時局的敏感。於是石虎委任苻洪為龍驤將軍、流人都督,讓他具體督辦此事。後來苻洪戰功顯赫,又被封為西平郡公,他的部下被賜封關內侯爵位的便有兩千來人,苻洪成了關內領侯將,權傾一時,成為後趙的實力派。
苻洪的第三次投降,雖屬被逼無奈,然而卻在客觀上加速了他帝王霸業的建立。苻洪勢力漸強,又深得石虎器重,招來冉閔的嫉妒,冉閔向石虎建議除掉苻洪,以絕後患,結果石虎沒聽(這也足見石虎對苻堅是非常信任的)。等石虎死後石遵即位,冉閔又鼓動石遵,石遵惹不起冉閔,便去掉了苻洪都督職務。苻洪見勢不妙,在後趙也沒什麼混頭了,便退駐枋頭(今河南浚縣西),遣使投降了東晉。苻洪在枋頭很快站住了腳,開始培植發展自己的勢力,靠著昔日的威望,一些流民相繼投靠,很快便「眾至十餘萬」(《通鑒》),漸成割據一方的實力派人物。
有實力當然有魅力,事實上,苻洪的態度很快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冉閔與石趙翻臉後,石鑒取代石遵稱帝,又想拉攏苻洪,封他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雍州牧、領秦州刺史。這一次,苻洪沒有理會,不屑地對屬下說,「吾不堪為天子邪」(《通鑒》),我就不能自己當皇上嗎?語氣變得如此之硬,筆者認為,一方面,苻洪還在生後趙的氣;另一方面,苻洪有了自己的隊伍,便有了討價的本錢;更重要的一點,苻洪此時羽翼既豐,有了稱霸的野心,再也不想看別人的臉色了。東晉一方對苻洪也很重視,任命他為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專事北伐事宜。苻洪降晉、東晉收留重用苻洪,應該說雙方各有各的心思,東晉有利用苻洪之嫌,想以胡制胡,作壁上觀,求漁翁利;而苻洪降晉,也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策,依靠大樹好乘涼,以便出師有名,好趁亂奪取關中,建立自己的霸業。事實上,苻洪出師不久,便自稱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將東晉皇室撇在了一邊。
人算不如天算。可憐苻洪英雄一世,算計一生,在亂世中左右逢源,在爭斗中游刃有餘,沒想到最後卻在陰溝里翻了船。一貫靠投降發跡的他,最後卻死在了降將麻秋手裡,不能不說是歷史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麻秋本是後趙的將領,冉閔火並後趙,麻秋被苻洪俘獲,任命為軍師。麻秋還是很有軍師才乾的,奪取關中的戰略構想便是出自麻秋的建言。但是麻秋這人野心也很大,一直想「欲並其(苻洪)眾」(《通鑒》),搶班奪權,終於在一次宴請苻洪時下毒將其毒殺。苻洪臨死,對兒子苻鍵說「我死,汝急入關」(《通鑒》),交代遺言:政策不變,奪取關中。隨後苻鍵按照苻洪的遺訓,打敗以姚弋仲為代表的羌族勢力,獨占關中,建立起強盛的前秦帝國。後來苻堅又滅掉前涼和代國,攻佔東晉的梁、益二州,在與慕容前燕的對峙中強勢勝出,完成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一次統一。可以說,苻洪對前秦霸業的最終確立,是功不可沒的。
C.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D. 文化水平與文明水平成反比是怎樣練成的
文化作為一個概念,學術界定義很多,但大體上可概括為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兩種。 ①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②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和理性社會體系。文明內涵具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文明」涵義是文化發展積極成果的總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尚,表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達到較高的水平。狹義的文明是指與野蠻相對的理性的社會體系。文明①同「文化①」:古代文明|商業文明。②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有文化的狀態:文明社會|避草昧而致文明。③舊時指時新的、現代的:文明戲。區別,文化多指群體意識,即人群中每一個體都具有的是非標准、審美取向、價值觀念、辦事方法的主流部分;文明則多指人類的某一可以用文化、血源或地域來界定的群體,在一定時期內的社會實踐所創造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方面的成就,具體表現如典章制度、經濟政治措施與成果、學術思想、軍事勝利等。簡單地說,文化常指觀念,文明常指受文化支配下所產生的實踐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物質及精神方面的表現,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結出文明之果,而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礎。文化可以決定文明的命運,文明的程度可以影響文化的改變。文明與文化的區別
文化和文明是社會發展過程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的區別表現在:
①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
②從時間上看,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原始文化,文明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
③從表現形態上看,文化是動態的漸進的不間斷的發展過程,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義概念。人類征服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是一種客觀存在,其中既包括優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於人類的內容,也有不利於人類的因素,但它們都是文化。文明則和某種價值觀相聯系,是指文化的積極成果和進步方面,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是一個褒義概念。
E. 建國70周年文化取得了哪些成果
影視文化上: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1、經濟建設方面:建國六十年,我國經濟建設經過「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發展,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已突破23萬億元,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8%,全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日本躍升世界第三位。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已名符其實成為「世界工廠」。 2、政治建設方面:建國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徹底擺脫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真正當上了國家的主人。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
F. 列舉幾項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成果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共有古建築514間。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宮對其進行擴建。現存的中嶽廟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宮所建,因酷似故宮,故有「深山故宮」之稱。五嶽名山為道教所封,而中嶽廟是五嶽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徵。
15、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陽區,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7、登封觀星台: 位於登封,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8、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長眠於河南周口的淮陽。
2、神農氏 : 神農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陽。
3、軒轅氏 : 軒轅氏即黃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創業和定都於新鄭。
4、夏 :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三個:洛陽偃師二里頭,陽城(今鄭州登封,也在洛陽附近),陽翟(今許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遷都,比較重要的有三個: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朝歌(在鶴壁淇縣)。
6、西周: 西周的國都有兩個,一個是鎬京(在今陝西),另一個是洛陽。
7、東周 :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持續時間達數百年。
8、西漢: 西漢的主要國都是長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陽。
9、東漢: 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幾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 西晉定都洛陽。西晉末年皇帝被挾持到長安幾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來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遷都洛陽。
14、唐: 唐的主要國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晚唐時朱溫把唐朝皇帝挾持到洛陽幾年。
15、武周: 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洛陽。
15、後梁: 後梁定都開封,後遷洛陽。
16、後唐: 後唐定都洛陽。
17、後晉: 後晉定都開封,曾短期都洛陽。
18、後漢: 後漢定都開封。
19、後周: 後周定都開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開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遷都開封20年,直到滅亡。
(三)河南與「中國」的得名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一詞源於河南。「中國」一詞,曾見於.《詩經·民勞》中:「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另見於《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另由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ㄨ民。」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應該也是後來河南地區被稱「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帶)。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國」一詞漸漸成了正統國家的代稱。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掉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編輯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歷時近20年才完成的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兩米多厚。限於篇幅,下面僅從中原文化的簡易讀本-----《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書中選取部分內容,簡要介紹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倫。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八)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葯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葯院」、「葯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並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
(九)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應瑒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十)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G. 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成就很高的明星都有誰
在娛樂圈,拋去營銷手段,首先看的是顏值,其次看實力,然後看人品,那麼學歷呢?對於一個藝人來說,學歷似乎並不是很重要,因為,有很多很火的明星,他們的學歷並不是很高。看一下都有誰吧!
然後就是周迅有著過人的悟性和敏銳,她的表演永遠都是一般人達不到的深度。是一個非常含蓄、感性及具殺傷力的演員。在她這個年齡段中,像她那樣有潛台詞的表演、雙重感性的演員不多。周迅,生活中的她很可愛,很細膩,在內地的受歡迎的女演員名單里名列前茅。周迅畢業於浙江職業藝術學院,早早畢業踏入社會的她摸爬滾打多年,接觸了各式各樣的工作,也吃了很多的苦,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成為華語影壇一線女星。
H. 什麼是文化水平舉例說明
是以工業社會的發展為背景,經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一種文化。 大眾文化不同於高級文化,因為高級文化具有明顯的階層性;它也不同於鄉土文化和群眾文化,因為後者具有明顯的自發性。 大眾文化的特點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於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系的消費行為;②通俗性,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④娛樂性;⑤大眾傳媒的依賴性,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大眾文化理論滋養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伴隨高科技生產而呈現紛繁的物質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現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產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工業化生產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豐富的生活物質,文化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高級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構,亦即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大眾文化的倡導者顯然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社會生產所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並盡可能為人類提供紛繁復雜的消費構成。大眾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復制是以消解文化個性和創造性為目的的,物質追求的豐富多樣性與文化追求的簡單標准化顯然構成了一個人類生存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大眾文化思潮是一場反叛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運動。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進程,大眾的自由意識、思想解放達到某種高度之後產生的。 中國的大眾文化崛起於20世紀後半葉。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於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時間里,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並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幹性文化形態。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 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與其共時態的官方主流文化、學界精英文化相互區別和對應的,另一方面也是同傳統自然農業經濟社會里的各種民間文化、通俗文化有著一些原則差異的,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可以說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徵。中國21世紀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主要是: 1、人文化發展方向。大眾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高價值目標的人文文化形態。綜觀其發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大眾文化自始至終都體現著一種人文本質和人文精神、蘊涵著一種人文目標和昭示著人文價值理性。隨著人類的物質文明的不斷進化和主體意識的日益覺醒,大眾文化作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紀將更加鮮明地凸現其人文本質、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和反映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人文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必須貼近大眾文化生活、滿足大眾文化需要、尊重大眾文化權利、反映大眾文化理想和提升大眾文化人格。 2、科學化發展方向。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產力、文化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形態要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就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的科學知識、運用先進科學方法和整合當代科學精神,從而使自身呈現出一種科學化發展方向。否則,就有可能是虛妄和病態的,甚至有可能誤入歧途。 3、國際化發展方向。21世紀是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紀,每一個國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機、活力和先進性,都必須與整個世界保持全面開放、充分交流狀態,廣泛、及時地學習和吸收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與國際文化主潮流相接軌、與國際文化新進展相協同。具體到最貼近百姓生活、最能影響民眾精神的大眾文化來說,它要有效地發揮引導大眾追求、促進大眾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樣需要通過廣泛及時地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有益文化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容和創新其表現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準,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4、民族化發展方向。大眾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斷,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體現民族文化風格、優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華,這是確立中華民族的國際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最先進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應當是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
I. 文化水平與文化程度一樣嗎
不一樣。文化水平是個動態比較概念,以高低進行比較,如這個人和那個人,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現在和過去比較;文化程度是個定量或者是等級比較概念,如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等,以文憑比較。
文化水平是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發展程度。譬如,一個國家小學普及率、高中普及率、大學普及率比另一個國家高,則其文化水平高。
一個人受教育比另一個人多,其文化水平比另一個人高,一個大學生受教育的時間為16年,比一個小學畢業生的6年多了10年,因此,就一般而言大學生的文化水平則高於小學畢業生。
文化程度則是個體受教育的程度,可分為博士,碩士,本科,大專,中專和中技,技工學校,高中,初中,小學,文盲與半文盲。因此,文化程度通常是證明這個人的文化水平達到了什麼程度。
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總之,文化程度表示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以文憑證明,文化程度高的人越多,則這個國家文化水平越高。二者呈正相關,即文化程度高的人其文化水平就高於文化程度低的人。
文化知識是活動的定向工具,知識對活動起著指導和調節的作用。由於文化知識水平的不同,活動過程就存在著差異。
本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柯爾德和曼恩在關於青少年學習成績與違法犯罪情況的報告中,提出了引起違法犯罪原因的理論,即學習的失敗,導致自我評價降低,使得行為人提高了防止挫傷自尊心的違法的可能性。日本一些學者指出,學生怠學是犯罪之母。
我國一些學者認為,對學習喪失興趣的青少年,文化知識水平不能得到應有的提高,限制了認識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發展,喪失了活動的定向工具,潛伏下違法犯罪的危險。
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群體所有物質和精神創建活動及成果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與意識形態的概念大致同義。廣義的文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狹義的文化=精神文明(其中含制度建設)。還有更狹義的文化概念:指個人受教育的狀況。
在這個意義上,「有知識」和「有文化」意思差不多。作為一位人類學家,格爾茨不僅對人類學產生重要影響,在歷史學界也有眾多研究者引用他的觀點來展開歷史研究。格爾茨拋棄了泰勒式的「文化作為復雜綜合體」的概念,轉而將文化的范圍縮小,以提高分析的可靠性,他的文化是一種符號學的概念,「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