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技成果和科研成果的區別是什麼
個人理解:
科技成果一般指利用科學技術、理論等發明創造的用於實際應用的技術或產品,偏理工、應用;而科研成果指一般科學研究過程中創造的理論、方法、技術等。
不知對不對!
❷ 主要研究成果
由於我國煤盆地構造-熱演化的復雜性和煤儲層的特殊性,煤層氣排采過程中普遍存在煤粉產出問題,煤粉問題是制約煤層氣井產能的主控因素之一。本書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南緣煤層氣韓城區塊為研究區,在分析煤儲層地質背景的基礎上,採用典型煤層氣井現場監測、系統的煤粉和煤岩測試分析、專門物理模擬實驗和現場工程措施應用相結合的方法,從煤岩自身性質與工程擾動耦合效應入手,綜合分析了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及產出煤粉特徵,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綜合分類體系,探討了煤粉來源,揭示了煤粉產出機理,查明了煤粉產出規律,制定了適宜的煤粉管控措施,為實現煤層氣高效穩定排采奠定了基礎。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及綜合分類
採用井下煤層觀察、測井曲線解釋及室內測試分析等方法,結合煤層氣井生產現場實踐,分析了韓城區塊主力開發煤層3號、5號和11號煤層的煤岩組分、煤體結構、煤層結構、礦物含量和組成等和煤層氣井的鑽井工程、壓裂儲層改造、排采設備及排採制度等及其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綜合考慮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及其對煤層氣生產的影響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綜合分類體系。
(1)煤粉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結果,從煤粉成因方面,將煤粉產出影響因素主要分為煤儲層靜態地質因素與煤層氣動態工程因素兩個方面,指出了煤儲層靜態地質因素(包括煤岩特徵、煤體結構特徵和煤層結構特徵等)是煤粉產出的基礎,煤層氣動態工程因素(包括鑽井工程、儲層改造工程和排采工程)是煤粉產出的誘因,而構造煤發育是煤粉產生的關鍵因素。
(2)從煤粉的成因機制角度,把煤粉劃分為煤層固有煤粉、機械破壞和應力條件改變產生的煤粉;從煤粉產出的位置出發,把煤粉劃分為煤儲層中的煤粉、井筒中殘留的煤粉和排采系統中的煤粉;綜合考慮煤粉成因機制、產出來源及其對生產的影響等因素,提出了煤粉的成因機制-產出位置綜合分類體系。
(二)產出煤粉特徵
採用煤粉濃度監測儀、激光粒度測試儀、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測試等手段,從煤粉的濃度、粒度、成分、磨圓度、形態、表面特徵和破裂方式等方面,對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產出煤粉特徵進行了精細化描述。結合韓城區塊的煤岩特徵,分析了煤層氣井產出煤粉的主控因素,探討了煤粉的來源和煤粉成因,為揭示煤粉產出規律和採取合理管控措施提供基礎數據和依據。
(1)通過煤粉濃度特徵分析,發現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與井型、完井工藝和煤體結構有關。下套管射孔壓裂完井的直井和定向井煤粉濃度一般小於裸眼完井的水平井的煤粉濃度,分析認為,水平井煤層裸眼段易遭受鑽具的研磨以及液流的沖蝕作用而產生煤粉。位於斷層附近的煤層氣井產出煤粉濃度大,分析認為,構造作用對煤層的破壞比較嚴重,易產生大量煤粉。
(2)通過煤粉粒度特徵分析,得出煤層氣井產出的煤粉顆粒的體積平均直徑基本都集中在100μm左右,具體到各個單井又有微小的差異。根據煤粉粒度分布的形態,將產出煤粉粒度分布曲線類型劃分為單峰型和雙峰型,單峰型煤粉顆粒直徑一般分布范圍在0.1~1000μm,雙峰型煤粉顆粒直徑一般分布范圍在0.1~2000μm。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產出煤粉顆粒大小與煤岩特徵和力學性質、煤體結構以及液流的攜粉能力相關。
(3)通過煤粉成分特徵分析,煤粉成分以無機礦物為主,其平均含量大於50%,運用X射線衍射儀對煤粉無機礦物成分分析,結果顯示,煤粉中無機礦物以黏土礦物為主,平均含量約占無機礦物的50%。而煤岩成分以有機質為主,無機礦物含量較少,佔10%左右。與煤岩相比,煤粉中含有大量的黏土礦物。這是由於黏土礦物集合體對骨架顆粒附著力很差,在高速流體的剪切應力作用下,黏土礦物集合體容易從骨架顆粒上脫落,易形成煤粉。分析發現,產出煤粉的成分與煤岩特徵和煤層結構特徵有關。
(4)通過煤粉形態特徵分析,認為煤粉的形態特徵與煤粉的來源及煤體結構有關。從磨圓度分析,認為煤層中的固有煤粉由於搬運過程中的磨蝕而容易成為圓狀、次圓狀;稜角狀、次稜角狀煤粉主要是受力脆性破壞的結果,這些煤粉主要來源於鑽井、壓裂、排采工程造成的機械破壞與應力改變,屬於後期形成的次生煤粉。從球度分析,認為柱狀煤粉可能是由原生結構或碎裂煤受破壞而形成的煤粉;片狀煤粉可能是來自鱗片煤或片煤的片狀剝落而形成;粒狀煤粉可能是碎粒煤形成的。從破裂方式分析,認為片狀剝落的煤粉主要是鱗片煤或片煤脫落所致,而塊狀破裂的煤粉主要是原生結構煤或碎裂煤遭受沖蝕形成的。從表面特徵分析,將煤粉顆粒表面特徵分為粗糙型表面和光滑型表面兩種,認為粗糙型表面的煤粉顆粒以無機礦物質為主,而光滑型表面的煤粉顆粒以有機質為主。
(5)從產出煤粉形態出發,分析了原生結構煤、碎裂煤、碎粒煤和鱗片煤產生煤粉的破壞形式、產出煤粉特徵以及產出煤粉傾向性。其中,原生結構煤和碎裂煤以塊狀斷裂的方式形成以柱狀或粒狀為主的煤粉,顆粒較大,稜角較分明,煤粉產出的傾向性較小;碎粒煤形成以粒狀為主的煤粉,粒度較小,煤粉產出的傾向性較大;鱗片煤以片狀剝落的方式形成片狀煤粉,產生煤粉的傾向性也較大。
(6)通過煤粉濃度、粒度和成分特徵分析,結合煤層氣主力開發煤層特徵分析,指出了煤粉產出的主控因素有煤岩特徵、煤體結構和煤層結構特徵、井型、完井工藝、儲層改造、排採制度等。而煤體結構是煤粉產出的首要控制因素。
(三)煤粉產出物理模擬
從驅替流速、圍壓、煤岩組分和煤體結構等4個方面進行了煤粉產出物理模擬實驗。以不同驅替流速模擬煤層氣排采過程中產水強度,查明了驅替流速的變化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圍壓強度模擬煤層氣排采過程中煤儲層壓力,查明了圍壓的變化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煤岩組分特徵的煤樣模擬不同煤儲層,分析了煤儲層組分對煤粉產出的影響;以不同煤體結構的煤樣模擬不同煤儲層,分析了煤體結構類型對煤粉產出的影響。通過煤粉產出物理模擬與煤層氣井煤粉產出對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煤儲層、不同排采條件下流壓、流速對煤粉產出的動態影響規律。
(1)通過驅替流速對煤粉產出影響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驅替流速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一定圍壓及驅替流速作用下,煤粉將會被驅替液攜帶產出。圍壓穩定不變,驅替流速越大,煤粉產出量越多,即煤粉產出量與驅替流速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驅替流速低,產出煤粉粒度偏小,流速提高,沖蝕作用增強,產出的煤粉粒度分布范圍擴大,粒度值增大。驅替液的沖蝕作用會攜帶堵塞裂隙通道的煤粉運移排出,進而擴大有效裂隙系統的展布空間,故隨著驅替流速的逐步增大,裂隙導流系統的滲透率將會相應提高。
(2)通過圍壓與煤粉產出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圍壓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驅替流速穩定不變,圍壓越大,煤粉的產出量有所降低,表明其產出量與圍壓之間具有負相關關系。圍壓越大,實驗煤樣所受的擠壓力越大,實驗煤樣的破損程度越大,將會產出粒度較大的煤粉,同時,造成煤樣內裂隙系統的有效應力增大,開放程度降低,煤粉不易隨排出液產出,導致其產出量降低。圍壓增大,將會導致煤粉堵塞裂隙通道,煤粉隨排出液運移不暢會降低有效裂隙系統的聯通空間,故滲透率會隨圍壓的提高而降低。
(3)通過不同煤岩組分與煤粉產出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不同煤岩組分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圍壓不變,隨著驅替流速增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均有增大的趨勢,煤岩滲透率有增大趨勢,且流速越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樣滲透率變化趨勢越接近,但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差異顯著,黏土礦物含量高、鏡質組含量低的煤樣產出煤粉量大。驅替流速不變,隨著圍壓增大,不同煤岩組分的煤樣煤粉產出量均有增大的趨勢,而煤岩滲透率有下降趨勢。但不同煤岩組分的煤岩中煤粉產出量和滲透率差異顯著,黏土礦物含量較高的煤樣隨圍壓增大,煤粉產出速率增大。圍壓的增大可造成性脆易碎的鏡質組破裂,導致鏡質組含量高的煤樣形成更多的煤粉,逐漸堵塞有效導流裂縫,導致滲透率持續降低。
(4)通過不同煤體結構對煤粉產出影響的物理模擬實驗,分析了煤體結構差異對煤粉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碎粒煤在同一實驗條件下產出煤粉量要遠遠大於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量,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平均粒度比碎粒煤大,碎粒煤實驗產出煤粉對流速條件變化敏感性強。原生結構煤產出煤粉一般稜角明顯,分選性差,煤粉表面相對光滑;碎粒煤產出煤粉圓度大,煤粉表面相對粗糙。產出煤粉的組分類型與實驗前煤岩樣品一致,但不同顯微組分的含量比例出現了分異性:產出煤粉中鏡質組及黏土礦物含量明顯增大。隨煤粉產出,煤岩滲透率均呈現前期逐漸增大,後期趨於穩定的現象,但原生結構煤的滲透率遠大於碎粒煤的滲透率。
(5)間斷-重啟實驗,煤粉產出量瞬間增多,表明驅替流速的瞬間提高將擾亂煤儲層原有平衡狀態,使得煤粉大量產出;而驅替流速突然增大,會造成裂隙系統內流體壓力降低,有效應力增大,導致部分裂隙出現一定程度的閉合,若煤粉無法暢通排出,則會堵塞裂隙。
(6)在煤層氣井排采過程中,煤粉產出受多種作用力的綜合影響。類似碎屑物的搬運規律,煤粉的運移存在臨界啟動速率與臨界沉積速率。當液體流速大於煤粉的啟動運移速率時,煤粉發生移動;當流速降低至煤粉臨界沉積速率時,煤粉將停止運移而沉積。
(四)煤粉產出規律
通過對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監測、室內煤粉特徵測試及煤粉物理模擬實驗,結合煤層氣排采實踐,分析了煤粉產出隨排采階段的變化情況及煤粉產出的運移情況,揭示了煤粉產出規律,劃分了煤粉產出階段,總結了不同煤粉產出階段的煤層氣井生產特徵和煤粉產出特徵。
(1)韓城區塊在各排采階段內產出煤粉粒度和濃度均具有明顯的階段變化特徵,煤粉濃度整體趨勢隨排采階段遞增而變小,呈產出煤粉濃度在排水降壓階段低、在起套壓階段和放產階段高、在穩定產氣階段低的總體趨勢。通過進行井口產出的煤粉特徵與修井採得的井底煤粉特徵對比分析,發現井口產出的煤粉形態大部分呈球狀、片狀,稜角不明顯,磨圓度好,且粒度較小;井底的煤粉大部分呈塊狀、粒狀,稜角明顯,磨圓度差,粒度大,揭示了煤粉在通道和排采系統中的運移規律。
(2)通過煤層氣井排采實踐、煤層氣井的現場監測和煤岩煤粉測試分析,從煤粉產出濃度與煤層氣井排采關系分析,提出了煤粉產出四段式劃分方案,總結了不同煤粉產出階段的煤層氣井生產特徵、煤粉主要來源和煤粉特徵。指出了排采初期和產氣量快速上升期是煤層氣井卡泵的高峰期,排采初期主要是大顆粒進入排采系統造成的卡泵,而產氣量快速上升期是煤粉產出的高峰期,主要是大量煤粉聚集造成的卡泵。
(五)煤粉產出管控措施
在綜合分析韓城區塊煤層氣井煤粉產出的影響因素、煤粉產出機理及煤粉產出規律的基礎上,從地質、工程、設備工藝及排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煤層氣生產井煤粉產出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1)根據導致煤層氣井煤粉產出問題的具體因素,提出了一套包括地質預防、儲層改造、設備優選、生產預警、排采控制和工藝治理等方面的煤粉管控措施體系。
(2)根據對韓城區塊原煤樣的詳細觀察,以宏觀形態與內部結構的差異,劃分了韓城區塊煤體結構類型,總結了韓城區塊不同煤體結構類型煤的測井響應特徵,確立了密度測井、自然伽馬測井、電阻率測井及井徑測井4組測井響應組合值。通過對韓城區塊3號、5號、11號煤的測井曲線的煤體結構類型識別解釋,查明了各煤層的煤體結構類型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分布特徵,在布設煤層氣井位置及開發層段時,應避開Ⅲ類構造煤層發育段,為地質方面預防煤粉產出提供基礎。
(3)為了有效預防煤粉產出導致的煤層氣井排水不暢、抽油泵漏失、卡泵等井下故障的發生,可採用示功圖來預警煤粉產出強度,建立了示功圖預警煤粉相關井下故障的定量化指標,選取了井下故障實例,分析了故障過程中示功圖形態特徵的變化規律,隨著井底煤粉產出與聚集程度加重,示功圖形態變化明顯,具有較強的指示作用。因此,示功圖監測可起到有效的煤粉預警措施。
(4)以韓城區塊現場生產為基礎,提出了韓城區塊煤層氣井不同排采階段煤粉產出的精細化排採制度,總結了自潔泵、射流泵、電潛螺桿泵、桿式泵等排采設備及常規注水洗井、井筒酸化洗井和空心抽油桿洗泵等工藝的適用性。
❸ 科研問題基本結構體系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1、科研問題基本結構體系的核心要素是( D)
A、已知域 B、應答域 C、表徵域 D、未知域
2、技術開發的對象十分廣泛,而最主要的內容則是( D)
A、設備與工具開發 B、能源和原材料開發
C、生產工藝開發 D、產品開發
3、首創工程式控制制方法的學者是(C )
A、貝塔朗菲 B、申農 C、錢學森 D、維納
4、從未知到已知,從全局到局部的邏輯方法,是指(C )
A、歸納 B、綜合 C、分析 D、演繹
5、下列關於「指令性課題」的表述不準確的是( B)
A、經費額度較大 B、採取公開招標方式落實項目
C、要獲得該課題必須具有雄厚的研究實力 D、實效性強
6、首次提出「科學素養」概念的學者是(A )
A、柯南特 B、赫德 C、顧志躍 D、布蘭斯科姆
7、首次提出「創新」概念的學者是( C)
A、海森堡 B、波普爾 C、熊彼特 D、朗道
8、下列「科學素養」含義的代表性觀點中,強調了數學在科學素養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B)
A、中國科技部等部門的理解 B、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的「2061計劃」定義
C、美國科學教育協會的描述性定義 D、米勒的三維界定觀點
9、系統方法的基本出發點是( C)
A、最優化 B、協調性 C、整體性 D、模型化
10、教育部2012年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屬於技術創新的哪種模式?
(D )
A、引進再創新 B、合作創新 C、獨立創新 D、協同創新
11、下列屬於利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建立而成的數學模型的是(B )
A、模糊性數學模型 B、隨機性數學模型
C、確定性數學模型 D、突變性數學模型
12、實施學術懲戒的前提是( B)
A、建立學術成果的評審和推出機制 B、建立學術舉報制度
C、加強學術規范宣傳教育 D、建立學術反腐監控機制
13、下列不屬於創新研究型學習的是(C )
A、准學術研究 B、專題研討
C、多元闡釋 D、綜合研究
14、開展技術創新的最基本條件是(C )
A、技術開發裝備 B、技術開發經費
C、技術創新隊伍 D、技術開發場所
15、我國首個開展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省(市)是( D)
A、杭州市 B、廣州市 C、北京市 D、上海市
16、抗擊非典和禽流感疫苗以及新葯的研製開發等課題,屬於下列的哪類課題?
(A )
A、指令性課題 B、委託課題 C、指導性課題 D、自選課題
17、我國首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正式展開的時間是( C)
A、1993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0年
18、雷達設備用於機動車測速,屬於技術創新過程的哪個階段?( A)
A、創新技術擴散階段 B、市場營銷階段
C、創意形成階段 D、研究開發階段
19、下列不屬於經典科研方法的是( A)
A、信息方法 B、經驗方法
C、數理方法 D、邏輯方法
20、下列不屬於創新思維基本特徵的是( D)
A、創新性 B、靈活性 C、批判性 D、單一性
❹ 論文八大要素
一、熟悉內容
作為將要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同學,首先而且必須對自己所著的論文內容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比較全面的熟悉。所謂「深刻的理解」是對論文有橫向的把握。這兩方面是為回答答辯委員會成員就有關論文的深度及相關知識面而提出的問題所做的准備。例如,題為<創建名牌產品發展民族產業>的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可能會問「民族品牌」與「名牌」有何關系。盡管論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學生必須對自己的論文有「比較全面的熟悉」和「比較深刻的理解」,否則,會出現尷尬局面,還有,保證你的論文每位參與你答辯的老師都能人手一份。
二、圖表穿插
任何畢業論文,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圖表表達論文觀點的可能,故我認為應該有此准備。圖表不僅是一種直觀的表達觀點的方法,更是一種調節答辯會氣氛的手段,特別是對私人答辯委員會成員來講,長時間地聽述,聽覺難免會有排斥性,不再對你論述的內容接納吸收,這樣,秘然對你的畢業論文答辯成績有所影響。所以,應該在答辯過程事適當穿插圖表或類似圖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答辯成績。
三、語流適中
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同學一般都是首次。無數事實證明,他們在眾多的都是和同學面前答辯時,說話速度往往越來越快,以致答辯委員會聽不清楚,影響了答辯成績。請你們聽清楚並且領會答辯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要誤解、曲解。保證你們的對話是在同一平台上展開的很重要。回答答辯組老師問題的時候要簡潔,不要拖泥帶水。請你們進行簡單的思考後再作答,這一方面體現了你對這個題目的重視,對提問者的尊重,也有助於你更好的整理好思路。並且答辯學生一定要注意在答辯過程中的語流速度,要有急有緩,有輕有重,不能像連珠炮似的轟向聽眾。
四、目光移動
畢業生在論文答辯時,一般可脫稿,也可半脫稿,也可完全不脫稿。但不管哪種開工,都應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時常地瞟向答辯委員會成員及會場上的同學們。這是你用目光與聽眾進行心靈的接觸,使聽眾對你的論題產生興趣的一種手段。在畢業論文答辯會上,由於聽時間過長,委員們難免會有分神現象,這時,你用目光的投射會很禮貌地將他們的神「拉」回來,使委員們的思路跟你的思路走。
五、體態語輔助
雖然畢業論文答辯同其它答辯一樣以口語為主,但適當的體態語運用會輔助你的答辯,使答辯效果更好。特別是手勢語言的恰當運用會顯得自信、有力、不容辯駁。注意自己的著裝,穿著要整潔大方得體,最好著正裝,
❺ 科技論文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內容
一、題目
題目是科技論文的中心和總綱。
要求准確恰當、簡明扼要、醒目規范、便於檢索。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用三號宋體,居中。
二、署名
署名表示論文作者聲明對論文擁有著作權、願意文責自負,同時便於讀者與作者聯系。
包括工作單位及聯系方式。工作單位應寫全稱並包括所在城市名稱及郵政編碼,有時為進行文獻分析,要求作者提供、職務職稱、電話號碼、通信地址(具體到區)及e-mail等信息。
三、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內容包括:
1)該項研究工作的內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2)所使用的實驗方法。
3)總結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見解。
4)研究結論及其意義。
中文摘要300字以內,避免出現本文,本試驗等字眼。
四、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滿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而從論文中萃取出的、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條目的單詞、片語或術語,一般列出3~6個。
內容用小4號黑體,一般不超過8個詞,詞間用分號「;」隔開。
五、引言
引言又稱前言、導言、序言、緒論,它是一篇科技論文的開場白,由它引出文章,所以寫在正文之前。引言也叫緒言、緒論。
寫作要求
1)引言應言簡意賅,內容不得繁瑣,文字不可冗長,應能對讀者產生吸引力。學術論文的引言根據論文篇幅的大小和內容的多少而定,一般為200~600字,短則可不足100字,長則可達1000字左右。
2)比較短的論文可不單列「引言」一節,在論文正文前只寫一小段文字即可起到引言的效用。
3)引言不可與摘要雷同,不要寫成摘要的注釋。一般教科書中有的知識,在引言中不必贅述。
4)學位論文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確已掌握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開闊的科研視野,對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論證,因此,有關於歷史回顧和前人工作的綜合評述,以及理論分析等,則可將引言單獨寫成一章,用足夠的文字詳細加以敘述。
5)引言的目的應是向讀者提供足夠的背景知識,不要給讀者懸念。作者在引言里不必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自己的能力過於表示謙意,但也不能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六、正文
正文是科技論文的主體,是用論據經過論證證明論點而表述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正義占論文的主要篇幅,可以包括以下部分或內容:調查對象、基本原理、實驗和觀測方法、儀器設備、材料原料。實驗和觀測結果、計算方法和編程原理、數據資料、經過加工整理的圖表、形成的論點和導出的結論等。
正文可分作幾個段落來寫,每個段落需列什麼樣的標題,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大體上可以有以下幾個部分(以試驗研究報告類論文為例)。
1)理論分析。
2)實驗材料和方
3)實驗結果及其分析
4)結果的討論
具體要求有如下幾點:
1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2事實准確,數據准確,計算準確,語言准確;
3內容豐富,文字簡練,避免重復、繁瑣;
4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表達形式與內容相適應;
5不泄密,對需保密的資料應作技術處理。
具體格式要求:
1)文字統一用5號宋體,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多倍行距,設置值為1.5;
2)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用小4號宋體加粗,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用5號宋體加粗,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
三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用5號宋體加粗,若獨占行,則末尾不加標點,若不獨占行,標題後面須加句號;
四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用5號宋體,其餘要求與三級標題相同;
五級標題:標題序號為「①」,用5號宋體,其餘要求與三級標題相同。
注意:每級標題的下一級標題應各自連續編號。
七、結論
科技論文一般在正文後面要有結論。
結論是實驗、觀測結果和理論分析的邏輯發展,是將實驗、觀測得到的數據、結果,經過判斷、推理、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整篇論文的總論點。結論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得出了什麼規律,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哪些補充、修改和證實,有什麼創新;本文研究的領域內還有哪些尚待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關鍵。
寫作的要求是:
1)應做到准確、完整、明確、精練。結論要有事實、有根據,用語斬釘截鐵,數據准確可靠,不能含糊其辭、模稜兩可。
2)在判斷、推理時不能離開實驗、觀測結果,不作無根據或不合邏輯的推理和結論。
3)結論不是實驗、觀測結果的再現,也不是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
4)對成果的評價應公允,恰如其分,不可自鳴得意。證據不足時不要輕率否定或批評別人的結論,更不能借故貶低別人。
5)寫作結論應十分慎重,如果研究雖然有創新但不足以得出結論的話,寧肯不寫也不妄下結論,可以根據實驗、觀測結果進行一些討論。
八、參考文獻
在科技論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過去)已發表的文獻中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都要對它們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明,並在文未(致謝段之後)列出參考文獻表。
原則
1 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
2一般只著錄公開發表的文獻。
3採用標准化的著錄格式。
格式要求
參考文獻(即引文出處)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准,P——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
參考文獻一律置於文末。其格式為:
(一)專著
示例 [1] 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49).
[2] [英]藹理士.性心理學[M]. 潘光旦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二)論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 [俄]別林斯基.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說[A].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冊[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凡引專著的頁碼,加圓括弧置於文中序號之後。
(三)報紙文章
示例 [1] 李大倫.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報,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五)學位論文
示例 [1] 劉偉.漢字不同視覺識別方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1998.
(六)報告
示例 [1] 白秀水,劉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術三大要素市場培育與發展研究[R]. 西安:陝西師范大學西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998.
主要參考文獻的格式如下(其中空格、標點照寫)
1 連續出版物 作者. 文題 [J].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2 專著(或譯著) 作者. 書名 [M]. 譯者.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3 論文集 作者. 文題 [A]. 編者. 文集 [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4 學位論文 作者. 文題 [D]. 所在城市: 保存單位, 年.
5 專利文獻 申請者. 專利名 [P]. 國名及專利號, 發布日期.
6 技術標准 技術標准代號. 技術標准名稱 [S].
7 技術報告 作者. 文題 [R]. 報告代碼及編號, 地名: 責任單位, 年份.
8 報紙文章 作者. 文題 [N]. 報紙名, 出版日期 (版次).
9 在線文獻(電子公告) 作者. 文題 [EB/OL]. http://…, 日期.
10 光碟文獻(資料庫) 作者. 文題 [DB/CD].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日期.
11 其他文獻 作者. 文題 [Z].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日期.
要求:
「參考文獻」項目名稱用小4號黑體加粗,在正文或附錄後面空兩行頂格排列;參考文獻內容另起一行頂格用5號仿宋體排列,序號用「[1]、[2]……」的形式編排,引用著作和引用文章時的注文順序同注釋。
(本回答來源於學術堂)
❻ 學術論文的四要素是什麼
1、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3、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4、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選題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研究有意義的課題,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對科學事業和現實生活有益處;而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論文寫作得再美,也是沒有科學價值的。
(6)科研成果要素擴展閱讀
學術論文的特點:
1、科學性: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
2、創造性: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
3、理論性: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5、專業性:是區別不同類型論文的主要標志,也是論文分類的主要依據。
6、實踐性:是論文價值的具體體現。它還表現在內容上,旨在根據一定的崗位職責與目標要求培養能力。
❼ 楊歡進的主要科研成果
1.《收益遞減理論研究》,33萬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2.《經濟學向何處去》,25萬字,中國物價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3.《薛暮橋經濟思想研究》,31萬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13萬字,中國物價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1.《經濟學家族》,主編,16萬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2.《鄧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主編,28萬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3.《名牌戰略的理論與實踐》,23萬字,第一作者,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WTO與重點行業的發展》,19萬字,第一作者,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一個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復旦學報〗(社科版)1983年第一期;
2.《對〈馬克思社會生產關系范疇的系統考察〉的幾點意見》,〖哲學研究〗1983年第十期;
3.《〈資本論〉中的工資不是分配范疇嗎?》,〖學術月刊〗1985年第四期;
4.《經濟規律分類新論》,〖求是學刊〗1985年第六期;〖新華文摘〗1986年第二期全文轉載;
5.《薩繆爾森〈經濟學〉研究對象試析》,〖湖南師大學報〗1988年第二期;
6.《企業兼並中的職工意向》,〖經濟日報〗1989年5月2日;
7.《工業化過程中的糧食儲備變型》,〖經濟日報〗1990年11月9日;
8.《經濟規律 系統分類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六期;
9.《通貨膨脹政策為何在中國行不通》,〖高校理論戰線〗1991年第一期;
10.《20世紀經濟科學的三次大分化》,〖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二期;
11.《商人是一個革命的要素》,〖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一期;
12.《市場: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生產力研究〗1993年三-四期;
13.《對假冒偽劣的經濟學思考》,〖經濟日報〗1993年10月1日;
14.《探索國有虧損企業改革的思路》,〖經濟日報〗,1994年12月9日;
15.《可持續發展: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觀》,〖生產力研究〗1995年第一期;
16.《深植實踐沃土 不斷理論創新》,〖管理世界〗1997年第二期;
17.《改革要有新突破》,〖經濟日報〗1998年12日;
18.《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研究述評》,〖人民日報〗1998年5月16日;
19.《組織支撐: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管理世界〗1998年第四期;
20.《李國鼎及其經濟思想》,〖台灣研究〗,1999年第二期。 《人口增長的經濟挑戰》,海洋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❽ 科研成果和專利的區別
科研成抄果和專利的區襲別如下:
1、覆蓋范圍不同:
科研成果是專利申請的重要基礎。科研成果具備了專利申請的技術要素,只要這項技術具備授權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等授權專利必備的條件,就可以申請專利保護。
但科研成果並不等於專利,科研成果可以申請專利,但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申請成為專利。科研成果與專利雖然都涉及到技術的各個領域,但二者不是完全重疊覆蓋的。
2、公開程度不同:
科研成果可以保密,沒有強制公開的說法。但專利是強制公開的。科研成果可能被竊取盜用,但專利技術是公開的,使用該專利需要經過專利權人許可,專利權受法律保護。
3、商品化的程度不同:
依法取得了專利,就實現了對市場的壟斷和監督,有利於轉讓,能加速成果的產業化。而科技成果只是智力資源的創造、應用,而沒有佔有,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無償的應用科技成果,成為科技成果擁有者或者合法實施者的競爭對手。
❾ 研究報告包含的要素有哪五個
科學研究的要素包括
1、提出問題。
2、猜想和假設。
3、設計實驗。
4、進行試驗。
5、分析和論證,得出結論。
報告必須絕對如實地反映客觀情況,一切敘述、說明、推斷、引用,必須恰如其分。文字、用詞應力求准確。
概念表述應盡量用科學性用語,避免用常識性用語,以免讀者費解或產生歧義。當然,研究報告的文字也必須簡單、明了、通順、流暢,既要明白如話,又要把研究的效果准確地、科學地表達出來。
通過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論證某個建設或改造工程、某種科學研究、某項商務活動切實可行而提出的一種書面材料。
(9)科研成果要素擴展閱讀:
科研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1、准備階段
課題正式立項之前,已經為該課題搜集相關的研究成果。課題正式立項之後,有課題主持人組織課題組成員討論研究課題研究的主要任務構成,擬定總體研究內容提綱,並將任務分解到個人,同時將課題組成員分為調研組、分析組等,為課題研究的有效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調研階段
課題組調研成員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成員採用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文獻綜述等多種方法,開始大量搜集課題中的資料以及數據。
3、匯總分析階段
本階段,課題組成員結合實際調查資料,剖析分析資料的情況事項,並且做出對策與建議。
4、撰寫研究報告
結合前一階段對調查資料的匯總、分子,有課題主持人執筆撰寫課題研究結項報告,並提出相關的研究課題報告。
❿ 創新性成果的生產必須具備哪三個要素
人文社科成果是人們在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中,通過創造性勞動所取得的具有規律性認識或改造世界作用的成就或結果。對人文社科成果進行評價,是判斷成果價值和能否廣泛推廣實施的重要尺度,也是使成果獲得同行和社會承認,鼓勵學者開展學術研究的必要途徑。目前,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評價以文獻計量為主,同行評議為輔,評價的標准、方法、指標和組織實施等都存在一些不足,以致出現了過度數量化、簡單化、形式化,甚至偏離評價目標等問題,影響了學術界和社會對人文社科成果的正確認知和學術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學術界廣泛認為,評價機制不完善是造成上述問題的重要誘因,尤其在諸多機制中,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管理控制機制的嚴重缺位和失效,更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2011 年《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也指出: 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是建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重點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