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要開展變形成果的整理工作
低應力無變形(LSND)焊接法是一種在薄板焊接時,利用特定的預置溫度場積極控制焊接熱應力應變發展過程的新技術。採用相應措施防止工件在焊接溫度場共同作用下的瞬態失穩變形,以保證有效的「溫差拉伸效應」跟隨焊接熱源,定量地控制焊縫縱向壓縮塑性應變。改變焊後殘余應力場使之重新分布,採用常規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藝參數,即可達到焊後低應力無變形的效果。
B. 變形觀測的主要內容
變形觀測主要包括沉降觀測、位移觀測、撓度觀測、轉動角觀測和振動觀測等。
此法的觀測基準面由經緯儀的視准線和儀器豎軸建立。根據測定觀測點偏離值的方法不同,視准線法又分為測小角法和活動覘牌法。20世紀60年代初,又採用了以激光束代替經緯儀視准線的激光經緯儀準直法和利用光干涉原理的波帶板激光準直法。這些方法雖然大大提高了照準精度,但仍不能克服大氣折射的影響。在某些特定條件(如水壩的廊道內)下,可採用引張線法,即用拉緊的鋼絲作為基準線。近年來在激光準直法和引張線法中已採用光電感測技術,實現了觀測的自動化。 撓度觀測 測定建築物受力後撓曲程度的工作。觀測方法是測定建築物在鉛垂面內各不同高程點相對於底部的水平位移值。高層建築物通常採用前方交會法測定。對內部有豎直通道的建築物,撓度觀測多採用垂線觀測,即從建築物頂部附近懸掛一根不銹鋼絲,下掛重錘,直到建築物底部。在建築物不同高程上設置觀測點,以坐標儀定期測出各點相對於垂線最低點的位移。比較不同周期的觀測成果,即可求得建築物的撓度值。如果採用電子感測設備,可將觀測點相對於垂線的微小位移變換成電感輸出,經放大後由電橋測定並顯示各點的撓度值。 轉動角觀測 觀測建築物或機械設備傾斜度的變化,計算其轉動角的工作。對某些建築物,例如水壩,轉動角的大小反映了它不均勻沉降的情況。同沉降觀測一樣,可用精密水準測量或液體靜力水準測量方法測定。對一些精密機械設備,則需採用專門的轉動角觀測儀。這類儀器主要由一個高靈敏度的氣泡水準和一套精密的測微儀器組成。當氣泡居中時利用測微儀器進行讀數,即得該處的傾斜度。比較不同周期的傾斜度,可以求得觀測周期間機械設備的轉動角。
C. 英語 成功 succeed 的幾種變形
過去式 :succeeded 、現在分詞 :succeeding 、第三人稱單數 succeeds、形容詞:successful
succeed
vi. 成功;繼承;繼任;興旺。
vt. 繼承;接替;繼…之後。
(3)變形成果擴展閱讀:
短語
1、succeed with 在方面取得成功 ; 在 ; 在…上獲得成功
2、to succeed 成功 ; 繼承 ; 爭取成功 ; 打響
3、founder succeed 失敗
4、succeed overnight 一夜成功
5、succeed phenomenally 惹人注目的繼任
6、succeed credibly 值得稱贊的成功
D. 建築變形測量成果質量檢查記錄表怎麼填
1、基礎底板後,如有地下室二層的,就要施工好-2層時測一次,到-1層時測一次,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每施工二層測一次, 如有10層就要測5次,內牆體完成測一次,外裝飾完成測一次,竣工時測一次,前3年,一般每年測一次,3年後每二年測一次。2、房子在竣工以前由施工單位自己測量的,以後由甲方找相關單位繼續測量。
E. 變形監測的成果表達式有哪些形式
1、簡述變形監測的任務和目的。(P1)
任務:確定在外力作用下,變形體的形狀、大小及位置變化的空間狀態和時間特徵。
目的:監測變形體的安全狀態,驗證有關工程設計的理論或地殼運動的假說,以及建立正確預報變形的理論和方法。
2、導致地表局部變形的原因有哪些?(P3,19-20);防止和減弱變形的措施有哪些?舉2例。 原因:人類開發自然資源活動(抽取地下水、採油和采礦等)會引起局部地表變形,如在人口密集地區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礦引起礦體上方岩層的移動,嚴重的會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 措施:工程建築物的三維變形監測 滑坡體滑動監測
地下開采引起地表沉陷監測
3、簡述滑坡體滑動的主要因素。(P3,9-12)
內在因素:岩石介質的各向異性、岩石結構的高度非均勻性、地形地貌以及地應力的復雜性。 外在因素:地下水、降雨、溫度等因素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4、簡述倒垂線法觀測壩頂位移原理。(P11,10-15)
利用鑽孔將垂線一端的鏈接錨塊深埋到岩基中,從而提供了在基岩下一定深度的基準點,垂線另一端與一浮體箱連接,垂線在浮力作用下拉緊,始終靜止於鉛直的位置,形成一條鉛直基準線。倒垂線的位置與工作基點相對應,利用安置在工作基點上的垂線坐標儀可測定工作基點相對於倒垂線的坐標,比較其不同觀測周期的值,可求得工作基點的位移。 5、舉例說明變形點的具體精度要求,舉三例。(P23)
(1)對於有連續生產線的大型車間,通常要求觀測工作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因此,對於觀測點高程的精度,應在1mm以內。
(2)地鐵穿越隧道要控制地面沉降,可允許范圍根據不同情況為5-20mm
(3)懸索橋的基礎和錨碇的沉降變形只有幾毫米,主梁的中跨、塔頂的位移則幾厘米至幾十厘米 (4)樓體最大沉降一般應小於16mm
(5)高速磁懸浮列車架空軌道撓度應小於1mm (6)滑坡變形監測的精度一般在10-50mm
(7)特種工程設備一般要求變形監測的精度高達0.1mm 6
7、建築物變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35
既包括地基沉降、回彈,也包括建築物的裂縫、傾斜、位移及扭曲等。 8、簡述砂土地基和粘土地基沉降特點。P135-136
(1)砂土地基: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完成;可分4個階段: 第1階段是在施工期間,沉降速度較大,年沉降量達20-70mm;第2階段,沉降速度顯著減慢,年沉降量約20mm;第3階段,為平穩下沉階段,年沉降量約1-2mm;第4階段,沉降曲線基本水平,即達到了沉降停止的階段。
(2)粘土地基:沉降完成較慢,達到穩定時間較長,沉降在施工期間只完成了一部分。
9、在壓縮性地基上建造建築物時,其沉降原因有哪些因素?P136 (1)荷載影響 (2)地下水影響 (3)地震影響 (4)地下開采影響 (5)外界動力影響
(6)其它影響,如地基土的凍融、打樁、降水等。 10、建築物變形監測內容有哪些。P137 (1)建築物沉降監測 (2)建築物水平位移監測 (3)建築物傾斜位移監測 (4)建築物裂縫監測 (5)建築物撓度監測
11、建築物變形監測周期一般是如何確定的?P137
(1)沉降監測周期應能反映出建築物的沉降變形規律。如砂土層上的建築物,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分完成。根據這種情況,沉降監測周期應是變化的。在施工過程中,頻率應大些,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種周期;到竣工使用時,頻率可小些,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半年與一年等不同周期。
(2)在施工期間也可以按荷載增加的過程進行安排監測,即從監測點埋設穩定後進行第一次監測,當荷載增加25%時監測一次,以後每增加15%監測一次。
(3)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情況下,可以在第1年監測4次,第2年2次,第3年後每年1次,直至穩定為止。
(4)觀測期限一般不少於如下規定:砂土地基2年,膨脹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軟土地基10年。
12、建築物是否進入穩定階段的判別標準是什麼?P137
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監測和科研觀測工程,若最後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於2倍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一般觀測工程若沉降速度小於0.01~0.04mm/d,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宜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當建築物又出現變形或產生可能出現第二次沉降的原因時,應對他重新進行監測。
13、簡述一般性高層建築變形監測採用的等級及精度要求。P138
布設監測點時,應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基礎形式、結構特徵及地質條件等因素確定。
(1)監測點應布置在建築物沉降變化較顯著的地方,並考慮到在施工期間和竣工後,能順利進行監測的地方; (2)在建築物的四周角點、中點及內部承重牆上均需埋設監測點,並應沿房屋周長每隔10~12m設置一個監測點,但工業廠房的每根柱子均應埋設監測點。
(3)由於相鄰影響關系,在高層和低層建築、新老建築連接處,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4)在人工加固地基與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礎砌深相差懸殊出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5)當基礎形式不同時,需在情況變化處埋設監測點,地基土質不均勻,可壓縮性土層的厚度變化不一等情況需適當埋設監測點;
(6)在振動中心基礎上要布設監測點,對於煙囪、水塔等剛性整體基礎上,應不少於3個監測點;
(7)當寬度大於15m的建築物在設置內牆體監測標志時,應設在承重牆上,並且盡可能布置在建築物的縱橫軸線上,監測標志上方應有一定的空間,以保證測尺直立;
(8)重型設備基礎的四周及鄰近堆置重物之處,即有大面積堆荷的地方,也應布置監測點; (9)沉降監測點的埋設標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較為適宜,但在布置時應根據建築物層高、管道標高、室內走廊、平頂標高等情況來綜合考慮。同時還要注意所埋的監測點要讓開柱間橫隔牆、外牆上的雨水管等,以免所埋監測點無法檢測而影響監測資料完整性; (10)在澆築基礎時,應根據沉降監測點的相應位置,埋設臨時的基礎監測點。 15、簡述全站儀3維監測原理。P151-152
為了減少量測儀器高誤差對成果的影響,提高高程測量精度,可採用無儀器高作業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設測站基準點高程為
,儀器高為,定向基準點高程為
F.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G. 建築物變形觀測有哪些內容
定建築物及其地基在建築物本身的荷載或受外力作用下,一定時間段內所產生的變形量及其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工作。內容包括沉降、傾斜、位移、撓曲、風振等變形觀測項目。其目的是監視建築物在施工過程中和竣工後,投入使用中的安全情況;驗證地質勘察資料和設計數據的可靠程度;研究變形的原因和規律,以改進設計理論和施工方法。
建築物地基和基礎變形觀測 內容主要有:
基坑回彈測量 在基坑開挖前、中、後期,測出事先埋設在基底面上的觀測點,由於基坑開挖引起的高程變化。開挖前和開挖後兩次的高程差為基坑的總回彈量。
地基分層沉降測量 測出埋設在不同土層上的觀測點因荷載增加而引起的高程變化,以求得各土層的沉降量和受壓層的最大深度。
建築物的沉降測量 測出建築物或基礎上的觀測點,因時間推移或因地基發生變化所引起的高程差異,比較不同周期的觀測值即得沉降量。
以上內容都屬於以垂直位移為主的變形觀測,其方法是首先按建築場地地形、地質條件和對變形觀測的精度要求,合理布設變形控制網點(見工程式控制制測量)。在建築物附近比較穩固的位置埋設工作基點,直接用以測定建築物上的觀測點的位移,盡可能在變形影響以外的穩固位置埋設基準點(檢查點),用以檢核工作基點本身的穩固性(見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觀測)。工作基點與基準點一般都組成網形,用精密水準測量的方法來施測和檢驗。高程變化值的測定通常採用精密水準方法,也可用液體靜力水準儀、氣泡傾斜儀、電子水準器等進行測量。
建築物上部變形觀測 內容主要有:
傾斜觀測 測定建築物頂部由於地基有差異沉降或受外力作用而產生的垂直偏差。通常在頂部和牆基設置觀測點,定期觀測其相對位移值,也可直接觀測頂部中心點相對於底部中心點的位移值,然後推算建築物的傾斜度。
位移觀測 測定建築物因受側向荷載的影響而產生的水平位移量,觀測點的建立視工程情況和位移的方向而定。
裂縫觀測 測出建築物因基礎有局部不均勻沉降而使牆體出現的裂縫。一般在裂縫兩側設置觀測標志,定期觀測其位置變化,以取得裂縫的大小和走向等資料。
撓度觀測 測定建築物受力後產生的撓曲程度。一般測定設置在建築物垂直面內不同高度觀測點相對於底點的水平位移值。
擺動和轉動觀測 測定高層建築物和高聳構築物在風振、地震、日照等外力作用下的擺動量和扭曲程度。
上述內容多屬於以水平位移為主的變形觀測,其方法除在穩定地區建立變形控制網,檢驗工作基點或基準點的穩固性外,通常使用測角前方交會法、經緯儀投影法、觀測水平角法、激光準直法和垂線觀測法等,來定期測定觀測點的位置變化。對於特定方向的水平位移,還可用視准線法和引張線法進行觀測。近年來,開始應用的近景攝影測量方法,對於測定地基基礎與建築物沉降、建築物傾斜、測求裂縫參數、模型變形狀態參數,以及建築機械構件變形的檢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近景攝影測量通常使用攝影經緯儀、普通攝影機或高速攝影機,按正直、等偏、交向等攝影方式,可在一定時間段或瞬間連續記錄建築物和試驗模型的大量點位變形信息。並使用立體坐標量測儀、電子計算機、精密立體測圖儀或解析測圖儀,按解析法或模擬解析法,測定觀測點隨時間所產生的二維或三維相對變形量。所攝得的像片,作為檔案資料還可在其他任何時候進行檢核量測。
變形觀測的數據處理與分析 首先,將觀測成果進行初步整理,再以時間或荷載為橫坐標,以累計變形量為縱坐標,繪制各種變形過程線,以便初步了解變形的幅度、趨勢和建築物的安全情況。其次,要對觀測資料進行歸納和分析。通常採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先選擇合適的擬合方法,再按最小二乘法與統計檢驗的原理求得回歸方程,從而找出變形的規律性。由此方程即可根據各個自變數來推求所需因變數(即變形值),以推算、預報今後的變形情況,研究應採取的措施。對於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觀測點穩固性的檢驗,在有固定的起算點時,用統計檢驗的方法,根據定期重復觀測的結果,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各點的離差矢量,進行F(兩個正態母體的方差是否相等)檢驗,以判斷水準點高程的變化是由於水準點的升降還是由於觀測的誤差所引起。在沒有固定的起算點時,採用秩虧自由網平差方法計算各點的位移值,根據定期重復觀測成果,判斷其穩定性。
隨著高大建築的增多和古建築的維修,變形觀測工作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變形控制網的布設,已在研究應用優化設計的理論和方法;觀測方法除了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傳統觀測儀器和方法外,將逐步應用全能激光測量儀、自動垂直儀、電子測斜儀、位移攝影探索器等光電、電子儀器和攝影測量技術,使測量過程日趨自動化;觀測數據的處理,已廣泛應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檢驗點位的穩定性,由單一變數統計分析發展到多變數動態的定性定量統計分析,對建築物的安全將提供更可靠的
H.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期間,先後參閱了大量涉及區內的科研論文、相關的地質理論和基礎的地質資料,在汲取前人資料中豐富營養的同時,通過大量野外地質調查研究、樣品採集、剖面測制和室內研究工作,對研究區內所存在的重大的、基礎性的科研問題,如各階段的構造環境、構造變形及演化、岩漿岩的侵位機制等,進行了研究,尤其對研究區內東西向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構造岩漿岩帶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幾點認識:
第一,通過對比研究認為,原1∶20萬區調在耳營地—大腦包山等地所劃分的震旦紀地層的岩石組合特徵、變質特徵、變形特徵等,可與發育於色爾騰山地區的色爾騰山岩群對比,自下而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火山岩—沉積岩的沉積組合,經歷了綠片岩—角閃岩相變質作用的改造,具有綠岩特徵。
第二,首次在原1∶20萬區調劃分為海西期的花崗岩中識別出侵位於色爾騰山岩群的同構造期太古宙岩體,與研究區內新識別出的色爾騰山岩群共同經歷了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變形變質作用的改造,二者構成較典型的花崗岩-綠岩帶。
第三,首次在伊和烏蘇、大腦包山、大蘇吉北發現了韌性剪切帶。並將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隆起帶作為晚太古-早元古代構造岩漿岩帶提出,認為構造帶是早前寒武紀華北陸塊北緣的增生帶,經歷了島弧環境火山沉積、構造變形及構造隆升階段,最終奠定了華北北緣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構造格局,並據地質體分布特徵及剪切變形將其劃分為北帶、中帶和南帶。
I. success所有的變形有哪些
變形詞:
復數:successes
形容詞:successful成功的;一帆風順的
副詞:successfully成功地;順利地
名詞:successor繼承者;後續的事物
不及物動詞:succeed成功;繼承;繼任;興旺
及物動詞:succeed繼承;接替;繼…之後
success
讀音:英[səkˈses]美[səkˈses]
翻譯:成功,成就;勝利;大獲成功的人或事物
短語:
Trimming Success飛短留長父子兵 ; 飛短流長父子兵 ; TVB飛短留長父子兵 ; 短留父子兵
achieve success獲得成功 ; 承認
success rate成功率 ; 精品率 ; 成功率
(9)變形成果擴展閱讀:
近義詞:triumph
讀音:英[ˈtraɪʌmf]美[ˈtraɪʌmf]
釋義:
勝利,凱旋;歡欣
獲得勝利,成功
短語:
Arch of Triumph凱旋門 ; 凱旋拱門
Triumph of the Will意志的勝利 ; 意志 ; 意志的凱旋
Triumph Palace凱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