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現狀

成果現狀

發布時間:2021-07-27 10:29:05

成果應用情況怎麼寫

成果應用情況要麼照實寫,要麼使勁編,要麼以真實情況為藍本進行二次藝術加工,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② 急求國內外財務分析研究成果(現狀)

我國普遍採用的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以及項目結構分析法等,主要以比率分析法為基礎,同時結合各種分析方法從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幾個方面對企業的整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出評價;但是,鑒於財務報表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標的單一性,財務分析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③ 論文中要寫 研究現狀指的是什麼

研究課題申報中「目前的研究狀況」是指研究課題目前國內外有些什麼研究成果,以及對這些成果的觀點綜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應注意:

1、文中反映最新研究成果。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2、如果沒有與畢業論文選題直接相關的文獻,選擇一些與畢業論文選題比較靠近的內容來寫。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



(3)成果現狀擴展閱讀:

寫研究狀況方法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

2、目的意義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

3、成員分工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具體職責,要人人有事干、個個擔責任。組長負責協調、組織。

4、實施計劃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研究方向;子課題(數目和標題);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

5、可行性論證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

④ 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現狀

一、服務對象

服務對象主要是各級和相關政府的管理機構、教育科研或專業研究機構,涉及能源部門、農業和水資源管理、海洋開發、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管理等國家各部門,還包括各類工礦企業。

二、服務內容

印度地調局的產品主要包括各種論文集、會議紀要、期刊、公告、主題圖和地圖集以及未出版的報告,劃分為出版物、報告和圖件三大類。

1. 出版物

印度地調局出版的刊物包括論文集、報告、特別報告書、公報、綜合性著作、目錄年鑒、《印度礦產》以及一些珍貴的彩色定期刊物,如 《GSI 的職責與服務》、《GSI 的成本計劃》等。

2. 報 告

主要涉及以下主題: 礦產、工業礦產、有色金屬礦物和填圖。

礦產專題報告: 此類報告主題劃分為含鐵礦物、多金屬礦物、戰略礦物、貴金屬、不含鐵的礦物—有色金屬、不含鐵礦物、寶石和化石燃料共 8 類。

工業礦產專題報告: 分為填充物和研磨劑、肥料和化工原料以及建材共3 類。

有色金屬礦物專題報告: 主要與銅—鉛—鋅金屬有關。

填圖專題報告: 此類報告劃分為地質填圖、地球化學填圖、地質環境填圖、地球物理填圖報告 4 類。

3. 圖 件

圖件劃分為 11 類,分別為地理圖、印度地質礦產圖、邦地質礦產圖、區域資源分布圖、印度地質圖和煤田地質圖、海洋圖、航空磁測圖、礦化帶圖、世界地圖和圖冊。

三、服務方式

服務方式為傳統方式和網路在線服務。傳統方式是通過客戶訂購方式購買相關產品。網路在線服務通過印度地調局網站提供服務。

1. 傳統方式

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印度地質調查局採用了不同的服務方式。其出版物以預付款方式進行銷售,客戶可以將匯款單或銀行匯票郵寄給印度地質調查局下屬的出版物和情報處,該處會將客戶所需的出版物郵寄給客戶。另外,該局還在印度加爾各答設立了一個現貨銷售點,客戶也可以直接到該處購買所需出版物。如若需要圖件或報告,客戶可以到該局在印度各地開設的圖件或報告專賣店購買,也可以採用郵寄的方式獲取所需資料。印度地質調查局在印度各地共設立了 8 個地圖和報告銷售分部,分別位於加爾各答、新德里、勒克瑙、加彭、那格浦爾、海得拉巴、西隆、班加羅爾。

若要購買未出版的報告、地圖或數字航空地球物理數據產品,客戶首先需要填寫一份詳細的申請表,內容包括所需地圖、磁帶、磁碟或報告等的詳細信息、拷貝成本、空白磁帶或磁碟的成本、總成本、申請費用、郵寄地址、發貨方式、雙方簽名等,另外還需附帶簽署一份承諾書。然後,將申請表提交給印度地質調查局副局長辦公室。

2. 在線服務

與發達國家地調局相比,其網路在線服務方式還處於低級階段,印度地質調查局的在線服務方式單一,數據比較陳舊,服務水平較低。印度地調局網站上僅僅公布了部分已出版的報告、圖件及出版物的標題以及這些報告的形成年代、作者、售價,提供的產品有限,可利用的價值不大。

四、服務收費

地質數據服務收費一般根據難易程度和實際發生的費用收費。如圖件和表格的掃描收費由基本成本費用和服務費用組成,圖文和空間數據處理費用根據實際發生費用進行收費,利用 Coreldraw 軟體對黑白地質圖進行掃描、編輯和處理,生成彩色硬拷貝,根據難易程度收費不同。

五、保密政策

印度針對地質資料制定了極其嚴格的保密制度。規定印度調查局的調查人員應將其生產的地圖嚴格保密,如果沒有正式授權,甚至不得將地圖副本交付地方政府職員、軍事或民事機構或人員。1967 年,印度政府和印度國防部發布了地圖保密政策,日後又根據實際需要,對該項政策進行了若干次修訂。修訂後的條款規定,保密地形圖只能提供給政府機構、教育科研機構和半政府性質的組織。但事實上,教育機構無法直接獲取這些地圖,教員的申請只有在同時得到所在學校校長和所在邦政府保密機構共同簽字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得到批准。直至1971年,國防部才放寬限制,允許向個人、組織和商業公司提供保密地圖,但其必須通過所在邦政府進行申請且必須得到國防部的批准。得到 「保密」地圖的人員必須在每年的 12 月 31 號之前提交一份關於該圖的年度安全保管證明。無論是受限地區還是不受限地區的地形圖,只要其中繪制了網格線,都不能向普通用戶公開,除非得到國防部的事先批准。

印度的所有航空攝影資料都被歸為極機密或絕密資料,無論其屬於受限地區還是非受限地區。印度地調局所繪制的地質圖通常基於地形圖,所以在出版、銷售及公布方面同樣受到印度國防部的嚴格限制。即便是印度地調局在繪制不含等高線詳細資料的地質圖時,只要工作區位於 「保密」地區,都需要在進行生產之前事先得到國防部的許可。在多數情況下,國防部都要求從地質圖上刪除經度和緯度,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建議去掉地圖的比例尺,這種做法大大削弱了地質圖的實用性。由於受到諸多限制,盡管印度地調局填制了覆蓋印度全國的各種比例尺的地質圖,但公開出版的地質圖的數量極為有限。

⑤ 研究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外研究現狀

石漠化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和生態的破壞,全球岩溶區石漠化在不斷加劇。如地中海岩溶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布魯斯半島、日本秩父地區、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地區等均面臨著嚴重的石漠化問題。各國對石漠化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進行了治理。在開發石漠化區岩溶含水層水資源、退耕還林、利用速生樹種和種苗營養液進行石漠化區生態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效經驗。但國外石漠化地區人口密度小,水、土、人之間矛盾沒有我國突出,治理相對比較容易,技術成果報道較少。

二、國內研究現狀

近十多年來,國家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世界糧食計劃、世界銀行貸款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援助項目,在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坡改梯、砌牆保土、土壤改良、開發岩溶水、種植適生經濟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多的石漠化環境整治的成功經驗,從不同的角度總結了解決單一目標的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綜合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一)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1.生態修復措施

包括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人工種草、草地改良為主體的生態修復工程,並與經濟林木建設、中葯材種植等相結合,擴大植被覆蓋面積。

2.農田基本建設措施

以提高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產出率、減少自然和人為活動對耕地的破壞和水土流失,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進而達到遏止毀林開荒為目的。該類措施以6°~25°坡耕地治理為重點,通過「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梯土)、「旱改水」(旱地改水澆地、平緩旱地改水稻田、望天田改保灌田)、「碎改整」(小塊改大塊、零亂改規整)、新開田土、冷爛銹田改造、窪地排澇等農田改造等,有效地防止或減少水土流失。

3.水利水保建設措施

水資源是動物和植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措施將「開源」與「截流」並重,通過對灌區改造、病險水庫治理、地表「三小」(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工程建設,致力於解決石漠化區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改善人類生存條件,提高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石漠化區經濟的發展,對有效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遏止毀林開荒起到保障作用。

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根據地域資源環境條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利用資源,布局適合於當地資源和環境優勢的產業,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如貴州省根據當地地形、氣候,在一些高寒地區實施退耕還草、發展草地畜牧業,北盤江兩岸發展花椒種植;廣西在石漠化區實施「砍頭樹」種植、發展養殖業等。

5.農村能源改造措施

以解決煤炭資源缺少地區農民生活及生產燃料為目的,通過發展家庭養殖業、沼氣工程、節柴改灶、農村小水電建設、太陽能利用等措施,實現遏制人為對森林的砍伐破壞。

6.生態移民措施

主要方式為異地搬遷。通過小城鎮建設、發展鄉鎮和民營企業,有效地將石漠化區(生態惡劣區)的人口和人類工程活動向資源環境條件較優勢的區域集中,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村人口就業率,一方面使貧困區人口盡快脫貧,另一方面減輕石漠化區資源環境的壓力和人為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使人類對資源的需要和自然資源的承載力達到平衡,逐步恢復生態環境。

7.其他

主要為政策保障措施、科技支撐體系等。包括對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治理方式的科技研究、示範工程、石漠化監測、科技培訓、宣傳教育、組織保障等。

(二)石漠化綜合治理的主要模式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般要根據當地具體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因地制宜,採取多手段、多功能、多層次組合模式進行綜合治理。目前,國內岩溶山區採用的綜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幾類。

1.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受地形、地貌、水文網和地質結構等條件控制,岩溶石山地區由許多具有獨立功能的小流域單元組成。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的內容為:根據小流域內上、中、下游具體的社會和環境條件確定生態經濟功能,合理地配置生態防護體系,通過一系列組裝配套的科學技術,以水土保持為核心、以水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手段,實現流域全面規劃,綜合防護體系和復合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布局,形成符合山區特點的農、林、牧復合農業生產體系。

2.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

針對岩溶山區缺水、少土、水土流失嚴重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特點,以蓄水、治土、造林為核心,對脆弱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利用坡面雨水徑流和表層帶岩溶水與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相結合,形成微型水利系統,達到實現防止水土流失和解決乾旱期間農田灌溉用水的目的;對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並與具有經濟價值的草、果(樹)種植相結合,把防治土壤強烈流失和溝谷侵蝕的攔沙谷坊相配合;開展生態林建設,將生態林建設與經濟林木種植相結合,既增強流域內水土涵養,又實現增加經濟的收入。通過上述手段,改善流域內的生態環境條件。

3.生態農業建設模式

針對岩溶山區山地多、壩地少的特點,結合地域資源和環境結構,實施農、林、牧一體化的產業結構模式。綜合考慮本地區區域農業資源優勢,以保護和擴大森林覆蓋率為核心,以水土保持、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為目標,合理調整地區經濟結構和農作(植)物結構,維系生態平衡,走生態農業的道路。同時,發展特色農業、名特優產品種植,把種植業、養殖業和產品深加工業聯成整體,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促進生態經濟的有序發展和動態平衡,形成完整、協調的農業生態循環體系,既提高資源的利用,又實現了生態環境的保護。

4.草地畜牧業模式

西南岩溶山區雨熱同季,氣候溫和濕潤,利於牧草的生長,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一些人口密度較小、草地面積較大的地區,利用該優勢發展牧農結合型的生態農業,以草養畜、以畜養農,並進一步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業。以草代林代糧,進行草農牧林結合,短期可保持水土,遠期則可開發林木資源,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長期效益。

5.生態移民模式

中度以上的石漠化區面積大,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缺乏,土地生產力和人口承載力低下,對該類地區,可通過生態移民的方式將居民遷移到環境條件較好、資源承載能力較高的地區,一方面可減輕人類為生存對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使生態環境系統得到恢復和重建,另一方面通過異地開發,改善石漠化區貧困人口的生存環境,促進脫貧,從而實現石漠化區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6.庭院生態經濟模式

以沼氣建設利用為紐帶,以完善和穩定「經果林—畜禽養殖—沼氣」為基礎,充分利用農戶庭院前後及耕地資源,以改善農民生活基礎設施條件為目的,以種植經濟林木、中葯材和養殖優質畜禽為主要內容,對石漠化山區山、水、林、田、路、網進行綜合規劃建設。通過優化岩溶石漠化區經濟系統中的種植結構、養殖結構、能源結構與技術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村環境。庭院生態經濟模式的高效運行可改變農村庭院生活環境條件和不文明現象,逐步形成以種植為基礎、以養殖業為主幹、以沼氣為紐帶、種養和加工相互配套、農林牧副業協調發展的農村生態經濟體系,與石漠化防治融為一體,推進石漠化的綜合治理。

(三)石漠化理論研究方面的典型工作

1)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生態系統和石漠化治理》中,結合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實際情況,採用大量的科學數據、圖表,對岩溶環境生態系統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證。

2)1999~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完成了我國西南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採用遙感解譯、地面核實調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國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石漠化的現狀、空間分布、發展趨勢,編制了《西南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報告》。

3)貴州省地礦局王明章研究員等在「貴州省岩溶山區地下水及生態地質環境調查」成果資料的基礎上,編制並出版了《貴州省岩溶石山生態地質環境研究》,對貴州省石漠化的現狀、分布、成因、發展演化,進行了研究和闡述,並從地質學的角度初步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途徑設想。

4)貴州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院況順達博士等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為平台,採用遙感技術完成了石漠化演變監測技術方法的研究,提交了《中國西南地區石漠化遙感調查關鍵技術研究及預警預報成果報告》。

5)貴州省師范大學熊康寧教授等以遙感技術為主要手段,對貴州省石漠化現狀進行了調查,編制出版了《貴州省岩溶石漠化類型遙感調查研究》,闡述了遙感調查的方法、貴州省石漠化的基本特徵和現狀。

6)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牽頭,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學院、貴州省地礦局、河海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從地球化學的角度開展包括石漠化問題在內的岩溶山區物質運移循環研究。

(四)石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工作

1)林業部門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結合國家長防、珠防工程,開展了以「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為主的生態恢復工程。

2)發改委、水利和農業部門以解決缺水問題為核心,採取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網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工程;以坡耕地的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對25°以下石漠化程度較輕、土層較厚的緩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區域,大力實施生態自然修復工程;加大沼氣建設,解決能源緊缺問題;以增加群眾收入、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中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場優勢經濟林果,並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態產業。貴州省內典型工程有關嶺縣石板橋小流域治理工程、花江板貴小流域治理工程、思南碗水壩小流域治理工程等。

3)2003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典型岩溶流域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示範項目,分別在貴州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等省(區)以岩溶流域為單元,開展了以地下水開發為龍頭的石漠化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工程。典型工程如代表峰叢窪地類型的貴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代表壟崗槽谷類型的貴州省道真上壩地下河流域、雲南省瀘西小江流域、湖南省洛塔等石漠化治理工程。從地學的角度開展以石漠化綜合治理為目的地質環境整治示範工作。通過多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豐富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理論。上述示範工程的實施,將對改善當地人民的生存和生產條件、脫貧致富提供基礎條件,並對推動岩溶山區石漠化綜合整治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這一項目成為本研究的基礎。

4)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貴州省科技廳星火科技計劃在省內岩溶石漠化地區實施30萬畝金銀花種植的石漠化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推行「林—草—畜」生態研製模式發展畜牧業,帶動農民致富,同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並完成了《岩溶石漠化地區種植金銀花的生態與經濟效益報告》。

5)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在廣西果化、湖南洛塔等地進行了以地下水開發為主的地質環境整治示範工程。

6)中韓兩國共同投入在貴州省修文縣開展了以植樹造林、小水窖和沼氣工程為主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2008年以來,國家在西南岩溶山區選擇了100個重點縣(其中貴州省55個),開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目前試點工作正在正常推進。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總體上看,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問題。

(一)石漠化繼續發展,生態環境形勢仍然嚴峻

當前,國內外有關人員從不同的側面對岩溶石漠化治理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並實施了較多的試驗和示範性工程,在岩溶山地區石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為岩溶山區石漠化的整治提供了較多成功的經驗。但是,應該看到,治理效果仍不是非常理想。根據相關資料,20世紀以來,盡管我國有效治理了岩溶石漠化面積5000平方千米,但由於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性和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岩溶石漠化加劇的面積增加了2.5萬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加劇和改善面積比為5∶1。岩溶石漠化的形勢仍然嚴峻。

(二)石漠化治理的理論和實踐措施尚需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石漠化的形成和發展是脆弱的岩溶環境條件與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脆弱的岩溶地質環境是石漠化發生的基礎、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是石漠化發生的驅動力」;「對石漠化治理不但要對已經發生的石漠化環境進行修復,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科學的手段防止新的石漠化繼續發生和發展」已經為大眾認識。因此,合理的石漠化的治理途徑不但要對不合理的工程活動進行遏制,而且應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脆弱的地質環境實施改善,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實踐中,通常採取的各種治理模式都主要集中在針對遏制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方面,而對如何改善石漠化區脆弱的地質環境方面卻重視不夠。

近年來,不同部門從不同行業的角度實施了較多的石漠化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較豐富的經驗,總結了不同的綜合治理模式。概括起來,這些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土地整理、地表水資源的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移民、庭院經濟等措施的集成。雖然這些模式既有通過自然和人工干預促使植被恢復、對已經惡化的石漠化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工程,也有通過科學的手段改善石漠化區民眾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發展經濟、從源頭上防止石漠化繼續發生和發展的措施,但是,綜合分析可以看出,這些治理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將主要的目標集中在對地表生物圈層的人為干預和控制,而不同程度地忽視了支撐生物圈層的地質環境條件對石漠化發展的巨大作用,表現為一是缺乏對石漠化形成的內在基本環境———石漠化區地質環境的綜合整治;二是在治理措施的選擇和工程布局上通常未能充分考慮治理區的地質環境背景(水文地質條件、地球化學背景等)對治理措施的適宜性;三是未能很好地考慮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地質資源並充分利用於石漠化的整治中。其結果治理工程仍然主要在脆弱的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盡管多年來國家對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些治理工作確實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是,綜合分析近年來西南岩溶山區石漠化發展的趨勢,石漠化程度和面積仍然在以較快的速率持續發展,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造成該問題的原因除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外,還在於當前的治理模式和工程過多是立足於石漠化形成的外因控制上,而對地質環境的治理力度薄弱。

地質環境是一切生態環境形成的基礎,地質環境條件的好壞,決定了生態環境的優劣,「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以認為:忽視對地質環境進行有效的整治,基於脆弱的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唯以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因此,現有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有待於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三)水源缺乏、土地缺少和土質貧瘠的問題亟待解決

石漠化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基本特徵就是「地表缺水、少土、土質貧瘠」,是造成石漠化形成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目前採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難以解決關鍵所在。

岩溶山區強烈岩溶發育造成地表水流嚴重漏失,地表出現嚴重的乾旱缺水現象,造成岩溶山區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供水困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少土」是岩溶石漠化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另類典型特徵。碳酸鹽岩成土條件本來就極差,加之地形條件以山地為主,土地主要分散分布在山間盆地、谷地和窪地中,可供耕種的土地面積少,土地資源有限。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佔有量呈繼續逐漸減少的趨勢。特別是岩溶山區人口增長速度快,低承載力的土地與高密度的人口必然產生糧食增長與人口增長失衡問題。以貴州省為例,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積1.7畝,其中常用耕地人均僅0.68畝。退耕還林後雖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進一步發展,但人口過多的現實卻相應增大了石漠化區土地資源的壓力。雖然加大小城鎮建設和生態移民是緩解農村人口與耕地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是,也應看到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民對土地仍將有較強的依賴性,並且生態移民也需要相應的土地和水資源作支撐。因此,可耕種土地的缺少成為制約生態移民工程實施的「瓶頸」之一。

碳酸鹽岩溶區的耕地一方面是土層薄、分布不連續、保水性和耐旱性差,另一方面土壤中營養元素缺乏,嚴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大幅度減少,使得耕地土質貧瘠、土地產出率低、農作物品質低下,成為限制地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岩溶山區水源匱乏、土地缺少和土質貧瘠與地質環境密切相關,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難點所在,也是必須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

⑥ 國內外研究現狀

總體看,國外偏重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題,較宏觀。而國內偏重的是理論方法、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微觀。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的著述相對較少。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論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人口中心論、增長方式轉變核心論等各種側重點迥異的理論觀點。如1994年開羅會議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這個新的發展觀逐步演變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其基本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途徑為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轉變積聚和集中為主要手段的發展;基本模式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為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資源稀缺論、生態系統論、總體經濟效益論、社會協調論等。

(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類國際文獻以及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如基多的「綜合發展觀」專家會議和北京的國際社會發展會議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就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社會發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紀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質財富,從而迅猛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20世紀人口翻了兩番,超過62億,並仍以每年7800萬的速度繼續激增;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已成為21世紀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桎梏,表明人類社會當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續,四者的惡性循環為舊工業生產方式掘下墳墓,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緊密相聯,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納入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1992年18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聚會,其中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討論並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發展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上了日程,並付諸實踐。

(三)社會資源利用與保護發展模式

西方社會也從先前的發展模式中認識到社會發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也是「協調的」。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制定法規、採取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開發利用。從大量的消耗資源聚集財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理論和發展模式,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總體看,從國外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各國都從自身國情出發,提出的理論和制定的發展模式具有針對性,雖然國外少有直接針對像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但國外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規律則為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研究常常欠缺對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種發展模式忽略了各國內部存在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使理論及模式的預期指導意義相對弱化。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對於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是在西方發展理論的輸入,以及我國社會實踐的雙層擠壓中逐漸領悟到的,並部分在國土規劃等研究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一)十八大報告等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我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戰略規劃來看,國內相關的研究在沿襲、借鑒國外發展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並在有些細節上有所充實、完善和發展。如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十六大報告中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概念,認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直至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築「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了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這些表述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區域國土規劃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

從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般採取「層次推進」的模式。堅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這種政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發展觀偏重區域發展,卻忽視了區域間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振興。這種全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相關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關於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樊傑等(2009)對中國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相關理論研究

從相關理論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從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土地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能源礦產為研究重點,設計了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以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評價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國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指標、城市用地集約利用指數、礦產品價格指數、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指數、石油安全度和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等6個綜合性指標。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從國土資源規劃理論與實踐出發,主要針對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國土資源規劃理論基礎、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及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等專題進行闡述,重點對國土資源五年規劃編制、國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等實例進行了專題研究。李新玉等的《國土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就中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特徵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資源在空間布局、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協作、法制建設、技術進步等方面相應的對策。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的《民族語發展》、樊勝岳等的《西北地區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徐建華等的《中國西部地區遲發展效應與後發優勢及創新對策研究》、王文學主持的《甘肅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西部大開發與甘肅區域經濟》,劉敏主編的《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王永亮主編的《西北回族社會發展機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研究。

另外,還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有效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見解,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利用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對本項目研究的順利開展具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四)阿勒泰地區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一些針對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論文、專著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單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獨到的見解,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參考。

有關土地資源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有地區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所形成的部分資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論證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區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實際經驗和資料,這些材料主要對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上述成果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成果。阿勒泰地區此類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管理研究》(2012)。主要論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的可利用性》,研究報告有《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報告》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礦業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研究探索。為本書的編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論著有:《阿勒泰草原的無奈和期盼》(2009)、《裂變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區草地資源分類經營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碩士論文)等。這些文獻資料為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研究支撐與參考。

阿勒泰地區為我國重要的旅遊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先後編制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阿勒泰地區旅遊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旅遊資源與環境分析、旅遊業發展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闡述。2006年國家旅遊局、新疆旅遊局組織中山大學編制了《大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勒泰地區旅遊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年)》(徵求意見稿)等。

(五)總體評述

從國內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現有的成果涉及我國某一固定區域單項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專注於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少。總體考察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主要在於:

(1)大多數研究是將國土資源分種類,具體細化到每種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式,專門研究單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但並沒有同其他相關資源統籌考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2)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困境和途徑等方面,特別是脫貧、基礎教育、轉移支付等層面,而涉及該類地區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綜合性戰略研究較少,系統總結研究的更少。事實上,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自然資源豐富和潛力較大的地區,對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將更有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差距,縮短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時保護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3)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本質是要求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而任何發展都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國土資源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對其加以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亟待相對系統完善的成果問世,以期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借鑒切實有效的理論成果,提出發展戰略、選擇適合該類地區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效保護,是開展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

⑦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新形勢下,我國對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進行了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技術成果轉化的政策,取得了不少成績。

(一)技術市場發展良好

我國技術市場充分發揮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著力推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大批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交易實現了經濟價值,技術市場合同交易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2011年,我國技術市場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256428 項,成交金額4763億元,同比增長11.7%和21.9%。合同成交金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0%,佔全國 R&D經費投入的54.8%,較2010年分別提高0.03個百分點和3.00個百分點。技術合同質量繼續提高,平均每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85.7萬元,同比增長9.3%。我國技術市場繼續保持穩定較快的良好發展勢頭,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技術產權交易正變得日益活躍,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助推器」(萬金榮,2006),為助推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高技術產業和產品發展勢頭良好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對於加強科技對經濟支撐作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重大。2011年,我國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總產值創歷史新高,突破了 8萬億元,達到 88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實現利潤5244.9億元,增長7.5%。2008年因受金融危機影響,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率降到最低的5.0%(按可比價計算)。2009年以來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速開始逐步回升,至2011年增速達到18.4%(表4-4)。

表4-4 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及實現利潤情況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高技術產品具有高研發投入、高附加值的特點。高技術產品的產生與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及高技術產業化的能力。2011年,我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基本從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走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達到5488億美元和463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10120億美元,產品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達到856億美元,均為歷史最高水平(表4-5)。從增長率看,出口額、進口額和進出口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1.5%,12.2%和11.8%。從貿易出口的主要方式看,雖然加工貿易(包括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貿易)仍然佔主要地位,但是其比重不斷下滑,而一般貿易比重逐步上升。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化,一般貿易所佔比重仍然有較大上升空間。

表4-5 高技術產品進出口情況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計劃

我國有關政策法規在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方面起著越來重要的作用。為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中國出台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除核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以外,還包括各地的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促進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科技中介機構、中小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規定,與科技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獎勵等方面的政策法規以及星火計劃、火炬計劃、「863」計劃等一系列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起到了很好的規范和指導作用。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政府不僅僅局限於已有的政策法規,還在不斷地調整和修訂相關政策,並制定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的科技發展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如:2011年,實施寬頻移動通信、數控機床等重大專項推動成果應用和產業化,依據《關於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加快民生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實施方案》強化對科技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此外,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加大了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新型產業創投計劃累計支持設立61家創業投資企業,投資創業企業108家。這些計劃在促進科技、經濟相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科技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科技服務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轉化、擴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資源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我國科技服務機構發展迅速,為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孵化器900多家,孵化器企業3.6萬家;全國已成立技術交易服務機構2萬余家,常設技術交易場近200家,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2家(2011年新認定68家);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總數2000多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41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84家(2011年新增36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38家(2011年新增3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國際大學科技園86家;創業投資機構700多家,還有相當數量的科技風險投資中心、科技評估機構、專利代理機構、科技招投標機構、各類行業協會、專業技術協會等都取得了快速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功能較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為推動我國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資金投入

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國家各級政府加快了科技產業化環境建設的步伐,加大了科技產業化資金投入。2010年,國家級火炬計劃5428個項目共落實資金730.8662億元,其中來自政府資金22.6685億元,企業自有資金470.8162億元,金融機構貸款資金162.4995億元,分別佔到位資金的3.1%、64.4%和22.2%。國家級星火計劃共實施2810個項目,落實資金134.1770億元,其中政府撥款7.7273億元,所佔比例為5.8%;企業自籌資金80.2289億元,佔59.8%;銀行貸款27.9355億元,佔20.8%。地方政府財政科學技術功能支出中用於技術研究與開發(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與擴散)項目研究的費用為639.7億元,占支出總額的40.3%;用於科技條件專項(包括建立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科技條件專項)以及科學技術普及的費用為136.2億元,佔8.6%。此外,國家還通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相關計劃,強化了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扶持力度(表4-6)。2011年,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共立項6545項,財政撥款37.7億元;火炬計劃立項2108 項,財政支出3.2億元;新產品計劃項目1384項,中央財政安排經費共計3.0億元(陳磊,陳瑜,2012)。

表4-6 2010年科技成果轉化相關項目中央財政撥款情況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六)加強了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保護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中國加入WTO 以來,政府加快了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步伐,修改了《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律,並制定了其他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條例,在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做出了持續不懈的努力。新時期,我國更加重視知識產權工作,每年都出台當年的《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2012年還審議通過了《2012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將知識產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目前,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已基本完備,並與國際標准接軌。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成效,主要表現在加強和完善了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工作;另外還表現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其自身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知識產權申請和受理率不斷增加,而且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所佔比重不斷提高。

閱讀全文

與成果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