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方法技術試驗與成果
為了更好地總結銅綠山銅鐵礦勘查技術,為銅綠山礦深部及外圍提供技術支撐,結合地質及地形情況,開展了高精度重力、磁法方法技術、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試驗工作。試驗工作始於2011年11月,布置在銅綠山4線、15線、19線,完成了剖面長度8760m。
(一)高精度磁法試驗
高精度磁法試驗採用的儀器是微機質子磁力儀GSM—19T,屬高精度微機質子磁力儀,儀器雜訊誤差及一致性誤差很小,滿足《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程》對儀器精度的要求。磁測試驗投入1個野外台班,一個日變觀測站。高精度磁法試驗總有效測點為876點,質檢點數為58點,經統計計算磁測質檢總均方誤差為±2.9nT(小於±5nT),滿足規范要求。
(二)高精度重力試驗
高精度重力試驗共投入2台套CG-5型全自動重力儀,該儀器為加拿大生產,是目前我國引進最先進測地重力儀,完成1000個有效測點。按照設計和規范要求,試驗組質量檢查隨野外生產同時進行,質檢點在全測區基本均勻分布。完成重力有效點1000個,完成質量檢查點52個,檢查率5%。
(三)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試驗
試驗研究的場地選擇遵循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在已知礦區根據方法理論上的有效性,選擇適合於工作區的探測裝置;探索有效的野外施工裝置、採集時間及軟體解釋等方面壓制強干擾的有效途徑,依據試驗研究本身的科學規律,研究組選擇了銅綠山礦4線、15線、19線作為試驗場區,試驗剖面長度近8km,試驗時間始於2011年11月。
(四)方法技術試驗成果
銅綠山4線(CSAMT)試驗成果:銅綠山4線(CSAMT)試驗工作野外施工時間為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歷時2個多月,由湖北省地球物理勘察技術研究院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及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地質勘查院共同開展試驗工作。根據試驗要求,對測量裝置頻段、頻點設置,單個採集循環時間,場源AB長度,發射電流大小,收發距離,接受點距等逐一進行試驗。利用試驗採集數據,進行系列反演計算,並結合地質鑽探資料及岩礦石物性參數,繪制以下試驗成果圖(圖4-1):
圖4-1 銅綠山銅鐵礦4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反演綜合成果圖
1—中下三疊統嘉陵江組第三段灰岩;2—中下三疊統嘉陵江組第二段灰岩;3—中下三疊統嘉陵江組第一段白雲岩;4—下三疊統大冶組第四段大理岩;5—下三疊統大冶組第三段大理岩;6—石英二長閃長玢岩;7—矽卡岩;8—視電阻率等值線;9—鑽孔;10—銅礦體;11—鐵銅礦體;12—露采邊界
(五)銅綠山銅鐵礦方法技術試驗成果總結
綜合4線、15線、19線高精度重磁及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CSAMT)試驗,對其方法技術及應用進行總結。
(1)傳統的重磁方法對勘查深部礦依然有效,在解釋時,結合地質及礦床特點及物性特徵綜合解釋。
(2)根據銅綠山礦接觸交代成礦特徵,在尋找深部隱伏礦時,一般表現為高磁異常和較高的重力異常,為深部找礦提供線索。
(3)相對於常規電測深勘探深度淺、解析度低的特點,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CSAMT)以其勘探深度大、解析度高的特點,其CSAMT方法對地質體的電性變化反應非常靈敏,CSAMT數據經反演之後的資料可以比較准確地反映地質體的界面。
(4)銅綠山CSAMT方法技術試驗,勘探深度達到1400m,雖不能直接指示礦體的賦存位置,但是通過對電阻率剖面電性特徵有效的分析,可以推斷可能賦存礦體的部位。
(5)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勘查深部金屬礦時,重力—磁法—電法組合方法效果較好,並要求技術人員充分了解工區的大概地質情況、地層岩性、岩體可能的分布狀況,充分了解不同地質體的物性參數特徵,如電性特徵、密度特徵、磁性特徵。
(6)通過試驗剖面的數據處理,CSAMT法視電阻率剖面仍比較准確地反映地質體的變化情況,其深部電性結構表現為中高電阻率過渡特徵,而過去為非低阻特徵。因此,「高磁—高重—中高阻過渡電性異常」是銅綠山找礦方法技術模式,為本區尋找類似礦床指明方向。
② 方法技術成果
1)通過實驗研究,制定了地電化學測量方法技術操作規范與標准:剖面的布設,在區域性勘查階段以500m×100m網度,在詳查階段以100m×20m網度進行布設測量點;元素提取器的布設,采樣坑長40cm、寬20cm、深30~40cm為提取域,陰、陽極間隔100cm;提取電極採用炭棒外套泡沫塑料塊構成;供電電壓採用「偶極子」低電壓(9V干電池)雙極供電提取;提取液選擇15%HNO3溶液,採用100ml用量為宜;電提取時間48h能清晰地顯示出深部礦體異常;樣品化驗數據單位統一轉化為相對計量單位,Au為10-9,其他金屬元素為10-6。
2)在各種厚層覆蓋區,對不同成因、不同類型的典型隱伏多金屬礦開展了地電化學方法找礦有效性的試驗研究,經過對7個金礦、2個銅礦、2個鉛鋅礦、2個鎢錫礦及3個其他多金屬礦的找礦有效性的試驗研究,結果在上述已知礦區的剖面上均測出了清晰的地電化學異常,表明利用地電化學法來尋找上述類型的隱伏多金屬礦是有效的。
③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3)方法的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
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④ 方法成果
對祿豐一武定地區成礦地質條件研究與成礦預測,已開展了3個層次的成礦預測:即在確定區域成礦帶的基礎上,選定主攻礦種;然後圍繞主要含礦層位、礦床(亞)類型、礦化特徵,根據地、物、化、遙等綜合信息進一步在區域礦化帶中劃分礦化集中區;再在礦化集中區內進行大比例尺的成礦預測,選出預測片(區)後再根據區內已揭露、控制的礦體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進行資源遠景預測,並指出找礦方向。這樣可以使找礦工作由已知到未知,由面到點,面中求點,步步深入,選准靶位,最大限度地規避找礦風險。
⑤ 什麼是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
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包括版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權生物學等等。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實驗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⑥ 有什麼方法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布出去
如果你想公開你的成果,可以往國內的一些刊物上投稿,如果能夠通過,就可以在該刊物上發內表。容如果你的成果不想公開,或者要申請專利,就咨詢當地的科技局,有成果科,咨詢他們,看他們的意見如何。不過申請專利成功後,暫時沒有人買你的專利,每年你要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維持你的專利。自己拿主意吧。
⑦ 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
1.濃度表示方法
1)質量濃度表示法。即單位體積水中所含離子的質量。這種方法只表徵離子的絕對含量,不易顯示水的化學性質。
2)百萬分含量(ppm)。相當於1000g水中含某離子的毫克數。
3)物質的量濃度表示法。即單位體積水中所含離子的摩爾數。
4)離子毫克當量數表示法。即單位體積水中所含離子的毫克當量。這種方法可以反映各種離子間的數量關系和水的化學性質,檢查水分析結果的正確性。
5)毫克當量濃度。毫克當量濃度是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毫克當量數(N),其單位符號為meq/L。毫克當量數等於溶質的毫摩爾數(mmol)乘以溶質的價態(Z)。
2.水化學成分的圖形表示
採用各種圖示方法對水的化學成分進行展示,有助於對水質分析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其異同點,更好地顯示各種水的化學特性,易於解釋和說明有關水文地球化學問題。
(1)離子濃度圖法
1)圓形圖示法(餅圖法)。把圓形平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表示陽離子,一部分表示陰離子,其濃度單位為meq/L,某離子所佔扇形的大小,按該離子毫克當量占陰或陽離子毫克當量總數的比例而定。圓形的大小按陰陽離子總毫克當量數大小而定(圖1—1)。這種圖示法可以用於表示一個水點的水化學資料,也可以在水化學平面圖或剖面圖上表示。
2)柱形圖示法。柱形圖示法如圖1—2所示。柱型分兩部分,一部分為陰離子,一部分為陽離子,以毫克當量數或毫克當量百分數表示,柱的高度與陽離子或陰離子的毫克當量總數成比例。通常表示6種離子,如超過6種,可把性質相近的放在一起,如Na++K+,Cl—+
圖 1—1 圓形圖示法
圖1—2 柱形圖示法
3)多邊形圖示法。多邊形圖示法如圖1—3所示。圖中有一垂直軸,此軸的左右兩側分別表示陽離子和陰離子,其濃度為meq/L。與垂直軸垂直的有四條平行軸,頂軸有meq/L的比例刻度。圖中一般表示6種組分,如要表示更多的組分,可增加平行軸。
圖1—3 多邊形圖示法
4)水化學玫瑰圖。根據主要陰、陽離子毫克當量百分數繪製成圓形圖,然後將圓分成6等份,圖中6條半徑分別表示地下水中常見的6種離子,並將每條半徑分為100等份,然後按各離子的毫克當量百分數分別在半徑上定點,連接各點,便顯示出該水樣特有的玫瑰圖形。
圖1—4為某礦井水樣水化學玫瑰圖,為突出各含水層地下水化學離子含量的差異,對水質分析的K+、Na+、Ca2+、Mg2+、Fe3+、Fe2+、Al3+、
圖1—4 某礦井水樣水化學玫瑰圖
(2)三線圖示法
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人應用三線圖示法。有多種大同小異的三線圖示法,但目前應用最廣的是1944年派帕提出的三線圖示法(圖1—5,圖1—6)。該圖由一個等邊平行四邊形及兩個等邊三角形組成,濃度單位為每升水的毫克當量百分數。構圖時,首先依據陰陽離子各自的毫克當量百分數確定水點在兩個三角形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該點作平行於刻度線的延伸線,兩條延伸線在平行四邊形中的交點即為該水點在平行四邊形的位置。三線圖能把大量的水分析資料點繪在圖上,依據其分布情況,可以解釋水文地球化學問題。
(3)庫爾洛夫式
圖1—5 水質三線圖解
為了簡明地反映水的化學特點,可採用化學成分表示式,即庫爾洛夫式。將陰陽離子按遞減順序分別標示在一條橫線上下,均按毫克當量百分數自大而小的順序排列,小於10%的離子不表示。橫線前依次表示特殊成分、氣體成分及礦化度(M),三者單位均為g/L,式末列出水溫(t)和涌水量(Q,單位為L/s),各種含量標在相應符號位置的右下角,而原子數移至右上角。如:
水文地球化學基礎
圖1—6 利用Piper圖進行水化學類型劃分
⑧ 用什麼方法式展現幾年的工作成果
想要展示幾年的工作成果,
可以用作圖的方式來表示。
畫一些柱狀圖,
然後看一下幾年的,
比如說工作指標的完成情況。
質量指標的完成情況
⑨ 有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然後成功的例子
司馬光砸缸救人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9)方法的成果擴展閱讀: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宋史》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至於這個故事發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河南省光山縣教育局從二○○八年開始啟動申報工作,申請將司馬光出生於光山的史實寫進中小學語文教材。
在教育部有關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經多方專家歷時兩年的審慎考證,去年十月終獲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新修訂的語文教材已印刷完畢,開學時供全國中學生使用。
筆者翻閱新近發行的全國中學生使用的新修訂的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十五課106頁」一篇選自《資治通鑒》的文章「孫權勸學」的注釋由原來的老版語文教材「司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實,
陝西夏縣(現在山西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正式修改為「司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實,陝西夏縣(現在山西夏縣)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據光山縣教育局徐昌德局長介紹,這是中小學語文教材首次寫進歷史名人出生地,歷史考證光山也是司馬光兒時成長的地方,從此「司馬光砸缸」這個中國盡人皆知的歷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為河南省光山縣最亮的宣傳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