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轉讓日本刀

轉讓日本刀

發布時間:2021-07-27 03:48:15

⑴ 明治維新之後對日本政治體制有哪些重要影響政府部門作了哪些調整

明治維新及其意義 推翻幕府統治以後,明治政府一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天皇為首的新政權;另一方面,「求知識於世界」,向西方國家學習,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力爭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政治方面,改革落後制度,建立新的體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廢藩置縣,在全國建立了府、縣、道地方體制,日本的封建領主制被廢除。其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逐漸剝奪了舊統治階級的特權,取消了對下層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許不同階層的人通婚,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 明治政府改大名、公卿為華族,一般武士為士族;後來,正式確立了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的份制,農、工、商及賤民一律歸為平民;又逐步剝奪了武士壟斷軍職、佩刀等特權,還通過贖買的辦法,取消了武士的俸祿制度。武士階徹底瓦解,中上層開士演化成資本家,下層武士成為勞動者。 經濟方面,大力進行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首先,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廢除禁止土地買賣的法令,正式從法律上保障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統一徵收地稅。其次,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明治政府迅速廢除國內重重關卡和行會制度,積極修建鐵路、舉辦郵局、電報、電話,開辦工廠,扶植私人企業,發展對外貿易,等等。 針對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薄弱的狀況,明治政府以國家力量投資舉辦一些近代工業,如鐵路、礦山、機器製造、紡織廠等,作為示範,同時鼓勵私人資本發展。,接下來政府把大量國營企業優惠甚至無償轉讓給資本家,主要是與政府關系密切的特權大資本家,如三井公司得到了煤礦、紡織廠和制絲廠等,三菱公司得到了造船廠、金礦和銀礦等。 軍事方面,實行軍事改革。實行徵兵制,建立一支富於武士道精神、絕對效忠天皇的新式軍隊,並積極准備對外侵略擴張。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建設人才。 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倒幕派掌握了較大的實力,終於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統治;倒幕派建立新政權後,大刀闊斧地實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和鎮壓中國人民抗擊侵略的斗爭,客觀上使日本發展資本主義有一個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封建落後狀況,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日本封建殘余勢力仍然很大。日本迅速崛起的同時,逐步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民族危機,是亞洲近代唯一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很快成為亞洲強國。明治維新還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後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了某些經驗。明治維新後,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竭力推行軍國主義,開始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⑵ 三國志2霸王的大陸 極品武器怎麼轉讓啊

武將的武器裝備新的上去後,原先的武器就沒有了。所以武器是不能轉讓的。所以像七星寶刀、倚天劍、青缸劍、龍鱗甲等整個游戲只有一件,讓誰拿要考慮清楚。機會只有一次。

拓展:

1、《三國志2-霸王的大陸》是日本南夢宮公司研發的一款歷史戰略模擬游戲,於1992年06月10日在紅白機平台上發行。

2、該游戲全面超過了其前作《三國志1中原之霸者》。該游戲在中國大陸受到廣泛歡迎,是游戲玩家公認的戰略模擬類優秀作品。與光榮公司所出的三國系列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款游戲只有一個劇本,由189年開始,人物出場的時間和真實歷史有一定的差距。同時該游戲存在許多有趣的BUG和秘密,使許多三國類游戲愛好者樂此不疲。 1998年,PS推出南夢宮精選集,霸王的大陸復刻版收錄其中。在2002年,宣雲、張曉波、藍一冬 ,三位高手把這款游戲進行了模擬器和游戲結合的漢化。

3、三國志2-霸王的大陸是NAMCO公司於1992年為任天堂FC製作的歷史戰略類游戲,容量為2M。帶電池記憶。為三國志-中原霸者續作。霸王的大陸雖不及當今游戲那樣畫面精美,音質出色,但它的游戲性是當今游戲不能相比的。相信有不少中國電子游戲玩家是從當年接觸霸王的大陸開始玩文字游戲的!

⑶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前,日軍為何就已經常駐中國

其實在日俄戰爭後,日軍已經就出現在中國,他們在中國當然是不是為了做善事,而是為了滅亡中國做准備。


說到日本滅亡中國的陰謀,很多人會想到1927年推出的《田中奏摺》。在這個臭名昭著的紀念館里,田中寫道:“要想征服芷娜,首先要征服滿洲。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芷娜。”

張死後,東北邊防軍司令張學良沒有和日本人撕破臉。他反而把俄國人作為防範的對象,組建了“反俄軍”。




1929年,東北軍終於與蘇軍爆發沖突,但遭遇慘敗。


中東之路事件爆發後,屠秀太郎將軍


1931年9月18日,是難忘的一天,是中國的國恥日,是東北軍的恥辱日。最後日軍爆發,向幾十萬東北軍揮舞屠刀,東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⑷ 日本北方四島是怎樣被俄羅斯佔領

二戰停戰之夜蘇軍攻佔北方四島紀實

所謂「北方四島」是日本的說法,俄羅斯稱之為南千島群島,指的是千島群島南部的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二戰後期,作為蘇聯出兵打擊日本的 回報,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協定》中規定:「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此後,蘇聯(包括現在的俄羅斯)一直實際控制著上述領土。但日本認為,它從沒有放棄收回「北方四島」的要求。

蘇軍決定武力收回

千島群島(俄方稱「千島群島」,日本方面稱「北方四島」)按日本方面的說法,是指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自古有日本人在此居住生活。在18世紀時,千島群島南北兩部分屬日本和俄羅斯。19世紀,沙俄佔領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1905年因日俄戰爭失敗,沙俄被迫通過《朴茨茅斯條約》向日本轉讓了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控制權。

日本在那裡立足後,不僅封閉了俄羅斯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且封閉了通往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島各港口的海上通道,成了進攻濱海地區和遠東的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加強了千島群島的防務,集結了8萬大軍,修築了9處機場,能容納近600架飛機,其中占守島的日軍多達2.3萬人,還得到第11戰車聯隊的支援。

1945年2月,日本戰敗前,蘇美英關於戰後日本問題的《雅爾塔協定》規定,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擇捉、國後、色丹和齒舞群島,都劃歸蘇聯。

為了執行《雅爾塔協定》,蘇聯決定用武力收回被日軍佔領的千島群島,展開了著名的「守門之戰」。

1945年8月15日夜,蘇軍步兵第101師和太平洋艦隊奉命實施登陸作戰。戰役的關鍵是要拿下離堪察加半島最近的占守島,它有兩處完好的海軍基地片港和柏原港,拿下這里就等於控制了整個千島群島。

子夜登陸 發動奇襲

為取得奇襲的效果,蘇軍進行了高難度的子夜登陸。由於當夜又起了大霧,蘇軍無法出動飛機支援,只能依賴岸炮和護航驅逐艦的炮火來掩護登陸部隊。

8月18日2時35分,蘇軍岸炮部隊從12公里外堪察加半島的洛帕特炮台轟擊占守島,以「基洛夫」號巡洋艦為首的蘇聯艦隊也將180毫米口徑的喀秋莎火箭彈一古腦地砸向日本人。

在戰役打響的最初時間里,日軍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從海上到背後都在向他們射擊。日軍司令部根本無法判斷登陸的是什麼部隊,有多少人,直到在戰場上聽到俄語「烏拉」的喊聲才明白,蘇軍來了。

4時30分,蘇軍登陸艦隊靠近了占守島的海軍基地——片港,部隊要在狹窄的3公里地段搶灘,佔領制高點國端崎和第171高地。緩過勁來的日軍拚命阻止蘇軍後續部隊靠岸,日本人利用海面霧氣,企圖以猛烈的炮火來挽回自己的頹勢。

蘇軍的1號登陸艦被日軍炮彈直接命中,機艙被打壞。中尉亞斯特魯勃不顧自己受傷、一半水兵犧牲的惡劣環境,藉助濃霧的掩護,佯裝軍艦爆炸和失去戰鬥力,以迷惑日軍,隨後趁炮擊減弱的機會,把剩下的人員組織起來檢修,堵好漏洞,使軍艦再次繼續執行任務。

在登陸現場,共產黨員沖鋒在前。當一艘軍艦中彈起火、即將爆炸的危急時刻,步兵第373團黨員葉爾馬舍夫上尉拿起團旗高喊:「團旗在我手裡,跟我來!前進,小夥子們!」他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水中,向岸邊游去,其他官兵也跟著他往前沖。

混亂中,蘇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但蘇軍護航艦一發幸運的炮彈打在國端崎的燈塔上,引起大火,火光為登陸艦隊在濃霧中駛向岸邊提供了很好的方位物。在凌晨5時左右,蘇軍登陸兵終於艱難地在片港灣建立了兩個堅固的橋頭堡。

蘇聯士兵用身體堵住射擊孔

隨著天色見亮,蘇日雙方都開始清楚各自的戰場態勢,在片港方圓不到3公里的地段,誰能前進一步就意味著將對手置於死地。

從早上6時開始,日軍就以猛烈的炮火作為掩護,動用聯隊(團)級規模的沖鋒,試圖把蘇軍趕下海去。日本人明白,一旦蘇軍在這里站住腳,他們的抵抗將毫無意義。

在蘇軍工兵臨時挖的塹壕里,雙方把刺刀、鐵鍬,還有槍托全都用了上,因為蘇軍多是身高力大的戰士,無論是白刃格鬥,還是摔跤,都占上風。

下午14時,日軍從171高地上把自己最後的預備隊——戰車第11聯隊投入使用,18輛坦克配合兩個大隊的步兵進行最後的掙扎。坦克展開隊形後,隨著越來越大的轟鳴聲向陣地逼近,蘇軍戰士已能清楚辨別出坦克上的青龍圖案。

當坦克靠近到只有200碼的時候,蘇軍各種武器一齊開火,反坦克槍手瞄準坦克,步兵用沖鋒槍和機槍狙擊日軍步兵,力圖將敵步兵與坦克分割開。由於射擊准確有效,不到兩分鍾,就有6輛日軍坦克起火,但其他坦克很快到了蘇軍眼前。在領頭的一輛坦克里,一半身子露在炮塔外的日軍指揮官池田末男大佐手持展開的太陽旗,舒托夫少校用沖鋒槍打了兩個點射,池田末男當場斃命。剎那間科斯蒂列夫中士用集束手榴彈讓這輛坦克象蠟燭一樣燃燒起來。

18時,蘇軍登陸兵在艦炮的掩護下,開始沖擊171高地。日軍利用掩體進行攔阻射擊,而蘇軍登陸兵卻在開闊地上,無法靠近幾十米外的日軍火力點。海軍中士、共產黨員維爾科夫依託一塊塊石頭向敵火力點運動,他猛力地將一枚手榴彈投進射擊孔,火力點啞了一會,便又死灰復燃,維爾科夫全然不顧自己已多處負傷,一躍而起,朝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身體堵住了射擊孔。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紅旗終於在高地上空飄揚。

日軍敗將心有不甘

8月19日,得知裕仁天皇投降詔書的日軍一方面主動提出停戰,但另一方面仍在積極備戰,日軍甚至將准備撤退的兩個旅團重新展開,試圖壓迫蘇軍。但蘇軍並未受到停戰的制約,繼續向占守島縱深發展。直到當日18時,千島群島日本駐軍司令堤不夾貴中將才接受無條件就地投降,此時日軍已死傷1018人。

8月23日,堤不夾貴中將來到占守島,同蘇軍簽訂停戰協定。他不僅是當地日軍最高長官,也是當地壟斷企業的大股東,過去他在漁汛期間可以利用手下大撈一把,而現在,他永遠失去這筆收益了。他試探性地詢問蘇軍指揮官格列奇科少將有多少蘇軍參加了登陸作戰,格列奇科故意把人數誇大好幾倍。然而堤不夾貴臉上泛出難以掩飾的失望,他說:「如果我早知道只有這么一點水兵,我就先把他們淹死,而後再投降。」後來,堤不夾貴還痛苦地聲稱1945年8月23日是他一生中的「黑道日」。

當時的形勢對蘇軍非常有利: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北部的日軍已繳械投降。8月28日凌晨,蘇軍在擇捉島登陸,1.35萬日本守軍不戰而降。接著在9月1日又佔領了國後和色丹兩島,日軍均未抵抗。攻佔齒舞島的最後行動是在9月5日結束的。由於日軍均未抵抗,所以雙方均無傷亡。

⑸ 近代中國與日本的比較(政治制度、特點異同、成因、啟示)

一、 兩國背景之比較:
中國向以天朝大國自據,蔑視一切外來事物。自古以來的邊患均來自生活於北方地區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由於在文化上落後於漢民族,它們入侵中原的結果,總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漢文化,甚至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而日本則有向偉大的中國文化世界借用先進東西的悠久傳統,因而當19世紀在同樣的面臨來自西方的高於我們傳統農業文明的工業文明的沖擊時,兩國的反映表現出很大的不同。
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統治者仍然極其厭惡和蔑視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兩次戰爭之間的十幾年中,面對西方擴張主義的挑戰幾乎沒有做什麼。只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再次戰敗的刺激下,才出現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以達到自強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務派也仍然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學習也就只能局限於先進的軍事技術方面。喊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日本面對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則要比中國快的多,他們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學習的方針。這也可從兩國自強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發出的變革綱領性文件中看出。中國弈忻在其《統籌全局折》中強調:"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日本1868年天皇頒布"五條誓文"闡明新政權的目標。強調"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破除舊習。......求知識於世界。"這種認識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其後的行動。
中國進行洋務運動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進武器對付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以維護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統治。而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沒落的幕府統治,從而為改革掃清了道路。
二、兩國領導力量之比較:

中國為清政府中的洋務派,其勢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方面。他們對當時掌握清政府實權的慈禧太後既沒有大膽"駁議"的勇氣,更沒有奪取政權、取而代之的要求。慈禧太後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為保護清政府統治暫時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然而其實她仍然是腳踏頑固派、洋務派兩條船,身在曹營心在漢,猶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務運動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幾個地方上熱心洋務的總督、巡撫去搞,力量分散。洋務運動猶如大海中無人掌舵的大船,搖擺著不知駛往何方。而且洋務派也根本不懂得"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他們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機械製造來保護中國傳統文明。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日本明治維新的領導則是下級武士,他們原本屬於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然而幕藩體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時,都遵循世襲門閥原則,對武士都嚴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進行選擇。下級武士總是與較高職務無關,許多確有才華的下級武士極為不滿。同時在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物價上漲,幕府中的將軍、高官和各藩國的大名,常常感到"國用不足"。於是,他們不時壓低甚至停發下級武士的俸祿,這更使下級武士惱怒。不少下級武士生活於貧困之中,只得尋求別的生財之路。搞起了手工業生產,從統治階級變為小商品生產者。這既是社會地位的變化,也是階級屬性的變化。他們日益與資產階級溝通並日益資產階級化了。與資產階級的一致性,決定了下級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為反封建營壘的重要成員並且充當了領導者的角色。還有一些下級武士接觸了"蘭學"。即西方啟蒙學說。令人振聾發聵,大開眼界。正是在這一勢力的領導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天皇掌權,大刀闊斧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三、兩國變革措施之比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後制度,建立新的體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其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逐漸剝奪了舊統治階級的特權,取消了對下層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許不同階層的人民之間通婚,實現形式上的平等。19世紀70至80年代,政府還頒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進歐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頒布了以普魯士軍國主義憲法為藍本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以法律形式確認了日本國家制度和統治機構的合法化。憲法標志著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中國在政治上則毫無建樹,根本沒有觸動封建專制制度。尤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敗日趨嚴重。

經濟方面:日本大力進行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先是由政府投資興辦了一些近代工業,作為示範,同時鼓勵私人資本發展。後來,政府又把大量國營企業優惠甚至無償轉讓給私人資本家經營。期間,日本制定法規,禁止行會壟斷、廢關卡,整頓幣制,統一匯兌,獎掖貿易,發展運輸和通訊事業。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洋務運動期間主要辦了一些軍事和民用企業,軍事工業均為官辦,民用企業有官辦和官督商辦兩種。官辦企業生產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管理機構為封建衙門式管理,大權操在封建官僚手裡。貪污腐敗現象嚴重,企業缺乏活力與動力。民用企業則壟斷了某些行業,且清政府對民間私人辦廠實行嚴格限制。導致中國民族資本無從發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建設人才。建立全民義務教育制度,不顧農民的激烈反對,以處罰為手段,強迫家長送年滿6周歲的子女上學,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礎。

中國則僅辦了三十多所培養翻譯、軍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學校。選送了幾批出國留學生。

原有的教育體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絲毫的觸動。就這有限的幾所新式學校也成了頑固派攻擊的目標,他們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豁出老命來拼了。奕忻雖曾力駁士大夫們把"師法夷人"說成是國恥,大呼"天下之恥,莫恥於不若人"。但他要駁到的不只是幾個守舊官僚,而是整個士大夫階級。

軍事方面:日本廢除了舊時的封建徵兵制,建立了一支富於武士道精神、絕對效忠天皇的新式軍隊,積極准備對為侵略擴張。

中國洋務運動的重點在軍事方面,先是創辦了一系列的軍事工業,培養了一批近代軍事人才,後又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艦隊。中國確實開始走上了軍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艦隊噸位居亞洲第一。大規模艦隊的編練,大型企業的設立,曾受到世界的矚目,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漢陽鐵廠建成時,西方稱此為比強兵勁旅更可怕的"黃禍"。然而軍事不能孤立於政治之外。政治的腐敗導致軍事成果最終化為烏有。甲午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時就認為,30年後日本回興旺起來,中國回更加衰弱下去。根據就是日本使節到歐洲,注意的是講求政法,興辦工商,研究學術。而中國人到歐洲則是忙於探詢軍火的價錢和何種軍艦裝備精良。思想觀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過程中分道揚鑣。

⑹ 有誰能清楚的說明日本歷史的平安時期嗎

平安時代(Heian Period)是日本古代的一個歷史時期,日本官方稱呼也可稱做平安京時代,平安京時期,平安時期。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
在奈良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桓武天皇於784年決定從長岡遷都到山城國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在那裡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藉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由於平安京在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也有許多國際上和日本國內的權威的歷史學家把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正式開始時間)。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國都的名字。
遷都平安與桓武朝的改革
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公元781年-公元806年在位)即位。為了推進改革,他在打倒僧道鏡而取得統治實權的藤原種繼(公元738年一公元785年)支持下,於公元784年遷都山背國(今京都府中南部)的長岡,離開了貴族和大寺院等守舊勢力盤根錯節的奈良。守舊勢力企圖加以阻止,將倡議遷都者藤原種繼殺害,但是大伴氏、佐伯氏、丹治比氏等陰謀分子旋即受到嚴懲,同年天皇下聖旨宣布遷都平安京,這一事件史稱"平安京遷都"。延歷13年(公元794年)都城又從長岡遷到山背國的葛野,稱平安京(今京都),從遷都平安至公元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的400年期間,史稱平安時代。平安時代以後,京都仍是日本的都城,直至明治維新時。
桓武天皇積極維護法制,刷新新地方政治。公元786年制定國郡司考績條例16條,用以考核地方官吏政績,打擊貪官污吏。延歷16年(公元797年)新設勘解由使,責成其嚴格監督新任國司與前任的交接事宜,起到整飾地方官紀的作用。另外任用有才能者為郡司,突破譜第禁區,還大力裁減編外國司郡司。
社會經濟制度方面也進行了改革。桓武天皇鑒於班田收授制度在其實施上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乃將班授時間從6年一班改為12年一班,他還實行貸稻(出舉稻)制和改革良賤制度,將出舉稻的利率從50%降至30%;公元789年承認良賤之間通婚為合法,所生子女為"良民"。良賤制度修改是從法律上徹底取消奴隸制度的一個重要步驟,在此基礎上,10世紀初醍醐天皇統治時期(公元898年-公元929年)終於有法律明定廢除奴隸制。
在軍制方面,由於公地公民制在瓦解,公民兵制已行不通,延歷11年(公元792年)桓武天皇乃廢除邊境以外各地的徵兵制,而代之以從郡司子弟和富裕者中招募的"健兒制"。[注3]桓武朝改革使農民的債務負擔和徭役負擔相對地有所減輕,奴婢逐步得到解放,這應視為班田農民和奴隸長期以來進行各種形式斗爭的另一成果。
桓武朝的改革使封建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天皇制集權國家的權威得以保持。自公元789年起桓武天皇三次用兵東北蝦夷地區,第三次時任命坂上田村麻呂(公元758年-公元811年)為征夷大將軍,延歷21年(公元802年)田村麻呂率軍4萬往征,確保了北上川中游膽澤之地,在此築膽澤城置鎮守府;803年又在膽澤城以北築志波城,從而鞏固了這個地區的封建統治。桓武天皇也曾向日本海方面出兵開拓疆土,勢力達到能代川流域。
桓武朝以後諸代天皇也進行了改革。嵯峨天皇(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為加強天皇權力,提高工作效率,對政府機構進行了整頓,設置"藏人"和"檢非違使"。這兩者都是令里沒有規定的官職,故稱"令外官"。藏人侍於天皇左右,掌管機密文件,傳達天皇詔效,檢非違使執掌京都軍事、警察、審判事宜。這兩個原屬臨時性的官職後來改為常設,置藏人所和檢非違使廳,許可權越來越大。隨著不斷改革,原有許多律令內容已經過時,條文需要不斷修改,嵯峨天皇命制定"格式",取年號名《弘仁格式》。"格"是經過修改的律文,"式"是為律文之應用所做的種種細目規定。淳和朝於天長10年(公元833年)修成養老令官撰注釋書《令義解》10卷,統一和固定了令的解釋,並具有令的同等效力。清和天皇政府於貞觀11年(公元869年)制定《貞觀格式》(格12卷,式20卷),還進一步改進了宮廷儀式。這樣,桓武之後的幾個天皇通過設置令外官和制定格、式,為重建和維持動搖了的律令製作了不懈的努力。
封建統治階級雖然進行了一些政治改革,但是作為早期封建國家掠奪農民的土地制度--班田制的崩潰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進入公元9世紀,班田制已難以推行,征課庸調已無意義。桓武改革之後,京畿地方從公元810年至公元827年的17年間甚至沒有舉行過班田,而從公元828年班田到下一次班田(公元881年)更整整經歷了53年的歲月。
由於班田制的崩潰,國家為保證財源,便不得不採用新的租賦征課方式,田堵制(負名制)於是出現。田堵制就是讓較殷實的農戶每年承包一定面積耕地的經營,擔負納租責任。這種承包人稱"田堵"(亦作"田刀"、"田部"),所承包的耕地稱為"負名","田堵"承包耕地每年春天要向國家提出申請書("請文")訂立契約。田堵制的採用,一方面表明在班田制停止後國家力圖通過這種方式來阻止土地歸農民所有,繼續維持土地國有制;另一方面又表明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8世紀中期以來班田農民斗爭的成果,即承認了農民對實際耕作的土地的佔有。"田堵"一詞似乎就是來源於土地佔有者在其所佔土地的周圍築堵(牆)的習慣。當然由於規定契約一年一換,說明田堵這種土地佔有方法還是很不穩定的。隨著田堵制的推行,政府征課租賦已不再按照公民戶籍上的人頭,而是按照登記在土地冊上的田堵實際耕種的土地面積了。
田堵制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後來田堵由於堅持斗爭,得以逐步加強耕地的佔有權,對耕地的佔有相對穩定,給所佔土地加上自己的名字,稱為"××××名"。於是產生了"名田",它的所有者稱為"名主"。"名田"可以繼承和轉讓,"名主"對"名田"的這種權責稱為"名主職"。"名田"一般是1至3町,個別的才達十幾町或幾十町,因而所有者有小名主(小名田堵)和大名主(大名田堵)之分。小名主是富裕農民、自耕農,基本依靠自家勞力耕種名田,勞力不足者將部分名田租給"小百姓"、"作人"、"名子"等貧困農民。大名主是"領主名主",多在邊疆地帶。他們的名田經營方式不盡一致,或全部出租,或部分出租,沒有出租的部分作為直營田自耕。在直營田裡往往以具有半奴隸式依附農民身份的"下人"充作主要勞力。名主雖然有大小之分,包括不同階層,但在對國家的關繫上他們的立場基本一致,因為國家對他們都同樣征租和征調徭役。
10世紀以後,有別於自墾地型庄園的寄進型庄園逐漸增多。這是指通過接受"寄進"(進獻)土地形成的庄園。原來地方開發領主為得到權力的庇護和藉助這種權力使自己的庄園不輸不入化,便往往把自己的庄園進獻給中央貴族和大寺社,奉之為領主,稱之為"領家",分給庄園年貢的一部分,自己則保留"下司職"或"預所職"(均指庄官)留在原地,管理庄園。如果"領家"以為自己的權勢仍不足以同國司抗衡,則將庄園進獻給更有權勢的貴族,奉之為"本家",於是"本家"成了更高一級的領主。從而在庄園內部形成"本所職"一"領家職"一"下司職"這種層層瓜分年貢丶土地的等級所有的體制。
這種土地等級所有制,由於進獻者和受獻者之間沒有建立以私人武裝組織為基礎的嚴格等級關系(主從關系),所以得不到強有力的保證。進獻者和受獻者間只是寄進契約所規定的關系,而這種規定主要是保證進獻者(開發領主)在庄園里的實力地位。實際上,"本家"、"領家"等各級領主大多是名義上的領主,充任庄官的開發領主才是庄園的實際所有者。他們不只掌握庄園經濟、行政、司法等權力,而且也是庄園武裝力量的組織者。庄園領主能不能順利地調動庄園武力,完全取決於庄官的態度。
這個時期庄園的農民已經成為庄園的專屬農民,即"庄民"。庄民生產糧食、農副產物、山林產品和家庭手工業品,這些產品除滿足庄民本身需要外,還供應住在奈良、京都的庄園領主。這表明,庄園經濟是一種農業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自給自足經濟,整個庄園便是一個同外界很少聯系的經濟整體。
公元12世紀,庄園領主制確立起來。封建庄園佔全國土地之半,而所剩餘的一半土地由於"知行國"制的確立,也逐漸封建領地化了。"知行"意為對土地財產的直接支配。"知行國"或"領國"是指特定的個人(皇族、廷臣、後來也包括"武家棟梁")擁有知行權的國(地方),實際就是采地。至公元13世紀,這些知行國進一步變成了皇親、權貴和武家的世襲領地。
公元10世紀以後,鐵制農具和使用牛馬耕作在田堵、名主中已普及,水稻生產方法獲得顯著進步。如實行播種前浸種、插秧、開始用水車灌田,還懂得田間除草、利用稻架曬乾的乾燥法等等,水稻產量因之有了提。公元10世紀的日本古辭典《倭名類聚妙》中列舉的旱田作物(糧食和菜蔬)多達70種⒁,證明這一時期旱田作物也得到顯著發展和普及。
農業同手工業的分工擴大了。在古老城市奈良、京都和一些庄園附近的手工業作坊,擁有掌握特殊技能的工匠:織匠、木匠、泥瓦匠、刀匠、爐匠、漆器匠、金銀器匠、佛像鑄造匠等等。這些工匠或按訂貨生產,或從事寺社和官衙的建造、修理工作。商業也有發展。在奈良和京都,從市集商業已發展到店鋪商業,出現稱作"市人"、"市女"的獨立商人。在地方,寺社門前和庄園要地都開辟了定期集市,出現稱作"販夫"的獨立商人。在水陸要地出現了稱為"津屋"、"問"一類的棧,經營貨棧的"問丸"(往往是經濟力量雄厚的名主)為庄園保管、運送年貢或代理販賣,收取手續費。在物資集散最繁盛的淀川沿岸這類貨棧特別多。
攝關政治的出現
在公地公民制破壞的同時,天皇政治(律令政治)也危機四伏,其標志之一就是藤原氏攝關政治的出現。早在奈良末期僧侶政權垮台後,貴族勢力復又膨脹,以大化改新功臣自居的藤原家的勢力恢復顯著,尤以其四家中之北家一直扶搖直上,至9世紀下半期,竟達到建立攝關政治,獨攬朝政的地步。
作為最大的權門貴族,藤原氏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優厚賞賜,以接受"職分田"、"位田"、"職封"、"位封"和臨時賞賜的名義,獲得大量土地、勞力和財富,遠勝他人。這是藤原氏政治發家的經濟基礎,但能攫取最高權力,主要是靠不斷玩弄權術打擊他氏,以及同皇室聯姻取得外戚身份的手段。公元9世紀初,藤原冬嗣(公元775年-公元826年)在被任命藏人頭之後,立即將其女兒送進宮中作仁明天皇女徹,因其女生文德天皇(公元850年-公元857年在位)獲得天皇外祖父身份。冬嗣之子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如法炮製,也將其女送進宮中,從而成為清和天皇(公元858年-公元875年在位)的外祖父,再通過製造"承和之變"和"應天門之變"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壓倒政敵。結果先則於公元857年以文德天皇母舅身份破例當上非皇族身份的第一個太政大臣,繼則翌年以太政大臣身份為幼小外孫清和天皇"總攝庶政",進而於貞觀8年(公元866年)正式獲得"攝政"稱號,開始了名副其實的人臣(臣下)攝政。良房之後,其養子藤原基經(公元836年-公元891年)任攝政,並於公元887年被剛即位的宇多天皇賦予總攬國政全權。詔書說:"其萬機巨細,己統百官,皆先關白太政大臣,然後奏下。""關白"一詞取自中國歷史名著《漢書》,系"稟報"之意,在日本不久便變為官職之名,等同於丞相(宰相)。這樣,藤原氏便開創了日本史上"關白政治"這一特殊政體,即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時作"攝政",天皇成年後作"關白"的政體。
以藤原氏為代表的官僚貴族集團的統治已完全失去進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墮落。他們追求的是富麗堂皇的宮殿、神社和當作別墅用的佛寺、盛大的節日儀式、游宴、裝潢貴族老爺身份的文學和音樂,對於滿足這種奢侈生活來說,來自國家的龐大收入猶感不夠,於是便大搞賣官政治。對於能夠出錢承包工程的人,按其出錢多少賣給國司及其以下相應的官職。國司一職最有貪污發財的機會,許多官僚貴族紛紛通過賄賂藤原氏弄到兼任國司之職,身在京都,派代宮赴任,稱為"遙任"。國司毫不顧及生產,在國衙領內放任代官搜刮人民,因此有"受領"綽號。當時流行著"受領跌個跟斗也要抓把土"的說法,形象地說明了國司的貪婪。
公元10世紀30年代幾乎同時發生了兩大叛亂事件--"平將門之亂"與"藤原純友之亂"。前者發生在承平5年(公元935年),後者發生於天慶2年(公元939年),故史稱"承平、天慶之亂"。平將門(一公元940年)屬於桓武平氏一族,定居下總地方,公元935年同族發生內訌,朝廷進行干預。為此他糾集反抗國衙的關東武士驅走關東北部地方官,公元939年宣布關東八國獨立,在下總猿島築起宮殿,自稱新皇。驚慌的朝廷於公元940年派軍征討,但征討軍末到,叛亂已被平氏同族平貞盛和下野押領使藤原秀鄉平息,這兩人都是地方武士。藤原純友(一公元941年)是伊豫國(今四國愛援縣)的"椽"(三等官),承平5年(公元935年)率千餘只船發動叛亂,襲擊淡路、贊歧兩國國府,邁進九州大宰府。公元941年被源經基平息。"承平、天慶之亂"說明,朝廷已無力鎮壓叛亂,必須藉助地方武士的力量了。從這時起,地方武士的實力也開始得到中央的承認。宇多天皇此後,又發生了開始於房總而又迅速擴展到上總、武藏地方的"平忠常之亂"(公元1028年-公元1031年)。朝廷在派出的將領表現無能之後,又改派了清和源氏一族的源賴信(公元968年-公元1048年),迅速解決了問題,據說源賴信之名使平忠常喪膽,不戰而降。從此,平氏勢力在關東便被源氏取代。二三十年之後,東北地方相繼發生安倍、清源兩氏的叛亂--"前九年之役"(公元1051年-公元1062年),實際是12年。與"後三年之役"(公元1085年-公元1087年)。由於朝廷先後起用了源賴信之子源賴義(公元998年-公元1075年)及其孫源義家(公元1039年-公元1106年),兩次叛亂才得以平定。源氏勢力從關東地方又擴展到東北地方。在這期間,源氏同關東武士"生死與共"、"團結如一"地進行了戰斗,結下牢固的封建主從關系。源義家威名大振,越來越多的關東地方在鄉領主、名主象從前對待藤原氏攝關家那樣,向源氏寄進土地,請求保護,朝廷對此感到恐懼,以至發令禁止。原來僅僅由出身畿內地方的名主武士組成的源氏武士團,如今已經成長為以源義家那樣"武士棟梁"為核心的,在廣闊地區擁有勢力的強大的武士團了。公卿貴族面對現實雖然不得不承認源氏的武力,但對源氏武士團首領仍以身份卑微而加以歧視,封閉其進入中央政界之門。源氏勢力至源義家時達到頂點,此後便走向下坡。桓武平氏雖由於平忠常之亂而失掉關東地盤,但從在平定平將門之亂中獲有戰功的平貞盛之子平維衡時起,把根據地轉移到近畿地方之一隅伊賀、伊勢(均三重縣)之地,被稱為"伊勢平氏",而自維衡的曾孫平正盛、正盛之子忠盛(公元1096年-公元1153年)時起,開始與院政政權結合,進入中央政界。

⑺ 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維新運動為什麼結果不同

中國的洋務運動沒有取得成功,在於領導運動者本身的不徹底。領導運動的恭親王奕?、兩江總督曾國藩、北洋大臣李鴻章、閩浙總督左宗棠等人都是朝廷重臣,受制於慈禧太後,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必須竭力效忠皇室。同時在他們思想上,認為中國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立國精神是至善至美,不可動搖的,君權神聖不可侵犯;他們認為中國封建的專制制度,是確保其政權的最佳制度,封建傳統是中國的國情,中國封建文化源遠流長,無須學西洋的。他們只熱心於發展軍事工業;只是利用西洋的工業技術和軍事裝備來強化封建統治,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以求統治穩定。洋務派對資本主義文明的理解也只限於「船堅炮利」這一方面,只實行枝節的改革。洋務派在沒有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單獨把軍事工業移植到中國,必然要發生許多奇特現象、產生種種困難,諸如經費來源、原料、運輸困難,技術落後,人才缺乏,管理混亂等等。軍事工業不可能取得經濟效益。生產的軍火,只能對內鎮壓人民,對外不能禦侮。

他們當時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實際上是為了恪守封建統治的傳統模式,維護清朝的專制制度不變。根本就不敢也不願觸犯封建主義的政治體制。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更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他們雖然客觀上引進了新的社會生產力,卻又要先進的生產力去適應沒落的封建制度,這便使生產力和制度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對抗。這些官辦軍事工業不生產商品,產品由封建政府分配調撥,不計成本,不投入市場進行交換;經費由國庫支付,企業自身沒有盈虧問題;採取封建管理制度,由政府任命一大批封建官僚,紈絝子弟紛紛進入充職,使近代企業像個大衙門,成為封建官府工業。

洋務派近代企業內部的嚴重封建性,大大妨礙了對所植入的西方近代技術的利用和發展。例如慈禧太後把建海軍的錢移作修建頤和園之用,致使在甲午之戰以前的七年,中國海軍沒有購進過一隻新船。若在近代民主政治制度之下,國家大事要由議會公決,受人民監督,這種事情是根本不會發生的。由於這種種原因,結果,清朝洋務運動雖然密鑼緊鼓地搞了幾十年,也創辦了一大批軍事工業,機械工業……然而由於在管理體制上帶有嚴重的封建性,獲利者是各業各局的封建官員。他們把到軍事工業部門去當官認為是謀到了一個「肥缺」,封建大員及其子弟拚命往裡擠。向洋人購進機器時大吃回扣,乘機貪污受賄,從中漁利。清政府在辦軍事工業方面化了大筆經費,這大筆經費成了從皇室到各級官吏貪污中飽的目標。這樣便徒使從人民手中搜刮來的千萬兩銀元盡付東流。甲午戰敗,洋務派經營的近代企業,便大部宣告停業和破產。

很明顯,正是由於清廷洋務派不敢變革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封建制度,只是局限於從西方引進一些技術和設備,只是局限於徒有皮毛的不徹底的經濟改革,他們迴避政治改革而捨本逐末的做法,註定了他們的失敗。

⑻ 二戰後日本的發展軌跡是怎麼樣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國是個國土面積較小的島國,國內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經濟又受到嚴重破壞,1950年其工業產值僅占資本主義世界的1.4%。但是經過短暫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其國民生產總值和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於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經濟發展很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在五十年代達22.8%,六十年代達11.1%,七十年代為5.3%,這些都顯著高於同時期美國與西歐各國的發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為除美國和蘇聯之外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1979年其國民生產總值達9,739億美元,已接近蘇聯10,855億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大大高於蘇聯,為蘇聯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黃金外匯儲備為蘇聯的4.9倍。日本工業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從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與此同時,日本外貿的出口值也增長很快,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聯邦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受制於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又在具體的、特定的國內外條件下出現的。從國際環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時期,世界市場上的石油,工業原料和農產品產量激增,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廉,這為資源貧乏的日本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原料條件;同時,戰後新獨立的國家和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為發展民族工業也迫切要求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各種機器設備,使日本的工業產品有了廣闊的世界市場;日本利用其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無暇東顧之機,其經濟勢力首先佔領東南亞市場,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其世界市場。國際有利環境也表現在美國的扶植上。戰後初期,美國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援助」和「貸款」成了日本發展經濟的重要資金來源;又由於美國侵略朝鮮和印度支那戰爭的需要,對日本的軍事訂貨驟增,這對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滋養」,通過發戰爭財,為日本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國際有利環境還在於戰後適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業設備雖在戰時受到破壞或已十分陳舊,但戰後則積極引進歐美先進技術,迅速更新設備,從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日本經濟能夠順利發展主要還是取決於國內條件。首先,日本原有經濟基礎較強,戰前其經濟發展速度就高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其次,日本一貫重視人材開發,重視教育,充分發揮本國擁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素質高的人材資源優勢,以及工資較歐美國家為低的優勢,使其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第三,日本發揮其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也是其經濟發展的重大動力。尤其利用島國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優良港灣,填海造陸,新建大型工業基地,挖築深水港,廣建專業碼頭,使大型油輪、礦料專用船等能長驅直入,為以低運費從國外大量運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輸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方便條件,這對日本這個加工貿易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第四,一般認為,日本人民生活勤儉,儲蓄率極高,為國家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也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第五,戰後日本軍費開支少(僅占其財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於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發展經濟。此外,戰後初期,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勢比較穩定,歷屆政府對科學管理經濟的重視,各項開發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公共設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

日本是資源貧脊的國家,又是二戰戰敗國。但是戰後日本經濟發展
很快,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戰爭毀滅了日本42 %
的國民財富,失去了殖民地。當時經濟一片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
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
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1959年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 年追
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
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
跡」。三是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
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
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NP年均增長4
.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紀末的經濟危機期。進入1992
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NP 年均增
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 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
大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騰飛,原因是多方面的。國際條件自然不
容忽視。就日本國內因素而言,日本AOTS組織把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的幾
個重要原因歸結為「政府、產業界、勞動界的協調關系,廣義的技術革
新,勞動力的質與量,企業家精神,儲蓄和經濟政策」六個方面。東京
大學教授橋本壽郎在《戰後日本經濟》一書中這樣分析日本企業的經營
目標:(附圖表一說明)
附:(圖表一)
最受重視的經營目標(單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產品開發 24.6 20.4 38.7 57.4現有主要產品市場佔有率的擴大 45.4 34.1 33.8 12.7與地域社會的協調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機構的增強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員削減 0.6 4.4 0.4 1.5職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經營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費者服務的強化 0.4 0.6 0.2 0.0產品線的縮短 0.0 0.2 0.0 0.2自身資本充實 5.5 8.0 5.0 1.0

這次,我參加中組部組織的赴日本市場經濟研修班,通過聽講座、
政府機構和企業實地研修以及民間交流,對日本經濟主體強烈的技術創
新追求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對江總書記提出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我國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全社會的科技進步
有了進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經濟主體技術創新特點分析
日本的經濟主體,主要是指政府、企業和家庭三個方面。
經濟主體技術創新,即廣義的技術革新。是指日本經濟主體從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市場經濟競爭和經
濟國際化競爭的要求,推進技術進步。其特點有:
1、長期性。戰後日本經濟從復甦到振興, 其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
長期地、穩定地致力於推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貫穿各時期的全過程,
可謂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據日本總務廳統計局《科學技術研究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研究和
開發經費(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達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穩
增長。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個台階,達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間,日本
的研究和開發經費(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長19%。其佔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達到2.96%,21年間提高了1.01個百分
點。
日本AOTS組織是這樣分析日本的技術戰略的:「日本的技術戰略基
本上帶有積極的革新意向,可以說經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國技術。尤其
是與歐美差距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間,通過合資、技術轉
讓、技術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術上的追趕」。
2、前瞻性。日本經濟主體把科技發展擺在優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經濟發展戰略從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國到貿易立國到現在的科技立國,經
歷了「三部曲」的演變。科學技術廳歸屬總理府直管。從1975年以來的
數據分析,日本研究和開發經費的增長高於當年GDP 增長是一條剛性原
則。與西方發達家相比R&D經費在1975年與德國、英國、 法國大體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從1979年開始,與德、英、法三國明顯地拉開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經費是英國的3.2倍,是德國的1.76倍,是法國
的5.9倍。與美國的差距也在縮小。1975年美國高於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僅多2.8兆日元。 我們在朝日茨場工場實地研修注意到這些大企
業、大集團不僅致力於品質的改良、服務體系的創新,而且依靠科技進
步去創造100%無公害化工廠,設法順應21 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漸進性。戰後日本技術創新是個漸進的過程。期間, 經歷了不
同的時期,並有不同的技術創新內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強力施行。戰
後日本經濟恢復元氣之初,就開始致力於發展當時被稱為世界先進技術
的重工業(鋼鐵、化學、機械工業),且大量引進和開發適用新技術,
追求規模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以價格和質量管理為競爭手段的
產品國際化。當時,日本還制定了企業合理化、產業振興和新興產業政
策。機械產業中,中小企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生產設備老化,日本為了機械工業的振興,制定了機械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並相應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機以後,日本的重化工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產業的
技術進步圍繞「產業結構知識集約化」來加以推進。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書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與原材料加工業相比,
日本更重視發展高度加工型工業,實現了向大量應用電子技術的商品的
生產轉換。於是集成電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鋼鐵,備受矚目」,「
通過引進自動化裝置及電子化提高生產力」,「增強了高級裝配產業(
汽車、電子)的國際競爭力」。這期間「由於技術革新的影響,從七十
年代起,作為一種廣范圍技術的電氣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發展」。1992年,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出現經濟危機後,日本進一步
緩和規劃,採取較靈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發
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環保型、節能型、高新技術型產業的發展。這種
漸進型技術進步的推進,順應了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成為日本經
濟發展的推動力。
4、實效性。 日本技術創新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在注重基礎研究
的同時,更注重實用新型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科技與經濟必須緊密
結合,否則,經濟就沒有活力。採用高新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產業化。經
濟的發展為科技的進步創造了舞台,而科技的進步則進一步地促進了經
濟的發展。有一組數據會使我們理解什麼是日本的「拿來主義」:在基
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上,日本基礎研究費用比例佔14
.1%,美國是15.2%,法國是21%,而在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佔85.9%,美國是84.8%,德國是78.9%,法國是79%。可
見,日本不把重點放在基礎研究上,而在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大得其
利。從知識結構的人員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技術進步的重視。
在日本,我們見到汽車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已開始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和使
用,經進一步了解,原來這項技術是美國軍隊系統開發出來的,而在日
本已經民用化,開始了商業化使用。AOTS組織以並行工程學方法來概括
日本技術開發的實效特徵:「日本企業的技術力量不僅在生產中,在研
究開發階段也很有特色。研究開發的方法也體現了日本式經營的獨到之
處。例如日本企業認為由小組進行的研究開發匯集了集體性的創造,比
僅僅依靠個人的開發更有成效。企業內的研究機構與現場接觸密切,特
別容易安排產品的研究和生產准備同步進行」。
5、整體性。日本的技術創新整體推進,上下聯動,合力興科。 政
府倡導科技立國,在經費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規劃上優先。我們
見習的崎玉縣川口市傳統產業是鑄造件和花卉二大產業。為調整產業結
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川口市政府爭取國家批准,設立了產業集中活
性化地區,建立川口市產業振興公社。還設立扶持政策,比如,設立個
別融資、中小企業設備資金5億日元, 中小企業技術高度化設備資金15
億日元,新產品開發振興資金3000萬日元。神戶市傳統的產業主要是食
品、鋼鐵、一般機械、輸送機械、電力機械、橡膠工業六大產業。1995
年孤神大地震後,圍繞產業振興計劃,市政府集中設立了三個團地。一
是西神工業區,主要由西神工業城和神戶尖端科技城兩部分構成。西神
工業城匯集以尖端的電子機械工業為中心的正在茁壯成長的新型產業,
規劃面積275公頃,政府事業費用680億日元;神戶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術產業為中心的研究開發型產業作為目標,規劃面積94萬公頃,事
業費用 450億日元。二是復興產業區,正在興建流通系統、工業系統、
研究開發系統的新型產業區,規劃面積245公頃。 三是海島人工島和元
甲人工島,主要是城市綜合功能。我們在研修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執著地致力於推進創新、創造,促進高新技術發展,目標明確,
力度也很大。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確實也擔當了技術創新的主體,對
日本經濟發展貢獻很大。日本1996年R&D經費總額中,產業部門佔了74.
5%,政府機構佔了20%,大學佔了5%,民營研究機構佔了0. 5%,可
見產業部門特別是大公司、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起了主導作用。眾所周
知,日本的汽車工業起步要比歐美晚幾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車產
量超過了美國,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車產量佔全世界28%,為
對付石油危機和消除汽車對環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斷研製開發出有競
爭力的排氣污染小、油耗低、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車。如:豐田公司
研究開發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國、歐洲、本國設立了一流設施、一流人
才的技術開發中心和設計中心。豐田公司國內主要設事務所27個,專門
研究開發機構4個。27個高效事務所從業人員4.96萬人,專業用於R&D的
人員是4380人,佔8.8%。豐田公司在昭和56年設立豐田工業大學, 培
養技術人才。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我們經常
要求企業開發新產品要試制一代、儲備一代、生產一代,形象的說法是
「嘴裡吃一個,手裡拿一個,腦里想一個」,而在豐田公司確實是在這
樣行動的。
二、對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中國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國家。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為我
們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
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江總書
記明確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科教興國戰略的總體指導下
,我國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日趨成熟和完善。借鑒日本技術創新的成功
經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思考如下:
1、要增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緊迫感。 同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相比
,現在我們總體上勞動生產率還不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並不先進,國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後是要挨打的,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都給
我們敲響了警鍾。發展經濟必須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把科
教興國戰略轉化為全民行動的緊迫感。必須在全社會弘揚尊重知識、尊
重人才的優秀傳統。每個人創造力的發揮是我們民族振興、繁榮、富強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納入法制的軌道。 日本非常重視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共五章「18 條」
,從法律上對地方政府明確了技術進步的職責要求,對推進研究開發、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等科技重要內容從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國僅有單項
科技立法,比如《技術合同法》、《環境保護法》等等。我國有必要制
定整體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法律,從制度上保證技術創新事業能長
期、穩定推進。
3、加大全社會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 建
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技術創新基金。我國R&D的經費與日本的差距很大,
R&D佔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佔到3%。雖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
建設任務都很重,但我以為政府要把R&D經費安排剛性化, 要像搞「兩
彈一星」和863計劃那樣,寧願少搞一點建設,少出一點「政績」, 也
要保證技術創新的經費安排。其次,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我國技
術創新的主力。國家要從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扶持和推進企業
技術進步;企業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場經濟競爭的必然要求。政府對企
業的技術開發資金要加強監督,該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業技術開
發資金的使用高於本企業的經濟增長。第三,要動用全社會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還有其他形態的物質投入和腦力資
源投入。要在機制上搞活,讓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術、人材資
源釋放出來。民營企業有資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場有效益的項目,而
科研單位、高校往往是有項目卻沒有足夠的或者是商品化生產的投入資
金。二者結合,揚長避短,走股份和聯合開發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轉化,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很多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有各種技術問題,但本企
業技術力量又有限,因此企業要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姻聯合攻關,把他
們的腦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加大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建設。市場經濟決不是一盤散沙, 需
要加強宏觀產業政策的指導。日本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範例。我國產業政
策在體現扶優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強化。另外,由於財政體制和地方保護
主義傾向,高科技產業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如:我國VCD 生
產一哄而上,已成為高科技產業重復建設的典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適度的計劃調節,放任自流是不恰當的。
當前我國大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和大量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金融部門的扶
持也有待於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當今世界經濟國際化日趨明顯,借
鑒日本「拿來主義」的做法,加強對外技術交流和合作,並從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國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力量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無疑是
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歐姆株式會社副社長增田英樹先生在講演《歐姆龍公司
的經營理念》時說:「機器能做的事就讓機器去做,人類應該從事更富
有創造性的活動」。我把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與更多的人共勉。
【參考文獻】:
(1)日本科學技術廳科技政策匯編《科學技術要覽》1998年版
(2)橋本壽朗《日本經濟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訂版 3A出版社
(4)AOTS講義《日本經濟》
(5)橋本壽朗《戰後日本經濟》講義
(6)中山真一《日本的產業政策》講義
(7)增島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國經濟發展展望》講義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業振興》講義
(10)增田英樹《歐姆龍的企業經營理論》講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場《企業活動與地域共生》講義
(12)田中一昭《國有企業的民營化與緩和規劃》講義
(13)奧村洋彥《日本的金融、市場經濟與金融危機》講義
(14)神戶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礎設施》講義
(15)吳家政、吳照雲主編《增強企業活力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經濟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業發展史》
參考資料:http://www.rt-mart.net/Article_389/200613113383146-2.html

⑼ 日本戰敗投降時可有人為日本剖腹

有,而且還不少

⑽ 日本文化的「恥」,這個字怎麼解釋

把耳朵拉下來

閱讀全文

與轉讓日本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