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巡迴展
太極拳、白蛇傳、皮影戲、紫砂壺……這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日益受到損害和破壞,有的瀕臨滅絕。如何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全中國所有人都需面對的問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巡迴展北京站(點擊看組圖)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國發〔2006〕18號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五、曲藝(共計46項)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
七、民間美術(共計51項)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89項)
九、傳統醫葯(共計9項)
十、民俗(共計70項)
自從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後,我國政府積極履行締約國的義務,緊鑼密鼓地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工作和宣傳活動。今年年初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即為集中性的體現。這個伴著農歷新年同步熱起來的展覽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也激發了媒體的濃厚興趣,各式專版、訪談彼呼此應,很是熱烈,「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由此成為當下的一個關鍵詞。
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給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新定義,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傳承價值、審美藝術價值、科學認識價值、社會和諧價值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
文化遺產傳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同時也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專家呼籲搶救各民族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關專家在此間正在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上呼籲,要積極搶救民族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指出,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是指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和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游戲、建築藝術及其他藝術,這些民間文化藝術和社會時代的強勢文化組成了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並往往成為強勢文化的基礎。
長期以來,中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存在於社會強勢主流文化的邊緣,在中國各民族發展歷史中植根最深、影響最廣,是民族情感的寄託,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體現。它們通過神話、傳說、故事和史詩等形式記錄一個民族的喜怒哀樂和愛憎好惡,並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專家稱,當今,關心和保護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保護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每個民族對世界和時代應承擔的責任,也是繁榮和發展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必經之路。據介紹,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日益受到損害和破壞,有的瀕臨滅絕。西藏的扎巴老人能演唱世界最長的史詩《格薩爾》,一九八六年中國只記錄了二十五部,其餘八部隨著他的逝世而亡失。中國曾有兩千多個劇種,現存活於舞台的僅有幾十個。作為唐代音樂再現的《唐和曲》,隨著傳人的離世,因無人記錄而難以再聽其「環佩之聲」。納西古樂、內蒙古長調以及各民族民間的織錦、服飾、印染工藝,風箏、彩燈、皮影戲、年畫、諺語、歌謠、故事等都在逐漸衰退或消失,不少民間文化典型器物也流失海外。
專家稱,搶救和保護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改變傳統文化自生自滅的做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重視,專家和各界聯合積極參與的保護機制,並本著剔除糟粕、古為今用的原則「搶救昨天,保護今天」。
㈡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一,官方正式的成立協會保護的時間是2013年11月6日;如果是民間的,那就不清楚了,民間也有很多人一直致力於保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簡稱中國非物遺,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由文化部主管,業務范圍包括:調查研究、信息收集、舉辦展覽、專業培訓、咨詢服務和國際合作。
三,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1,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3,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㈢ 關於第六屆非遺節開幕活動的介紹。
6月10日,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第六屆非遺節)將正式啟動。本屆非遺節將緊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使命,積極動員國際國內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全面展示非遺的獨特魅力和保護成果,彰顯天府文化的時代風采,讓人文成都享譽世界!
運力保障充足
記者從第六屆非遺節執委會辦公室安保工作部獲悉,為全力做好第六屆「非遺節」交通運力保障工作,非遺節執委會通過成都市交委協調各部門交通運力,以方便廣大市民快捷地參與本屆非遺節主會場的各項活動。
非遺節期間,主會場國際非遺博覽園共有2200個機動車停車位。執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非遺節期間,公交9條主要線路(22路、239路、904路、309路、319路、347路、761路、771路、772路)配車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0%至20%左右,即運力增加8至15台公交車,確保非遺節期間客流高峰時段對上述線路的運力需求。
選擇地鐵4號線,從國際非遺博覽園站B口出站僅需步行不到5分鍾便可到達主會場。此外,為方便市民出行,共享單車摩拜、ofo小黃車、小藍車bluegogo、永安行、一步單車都紛紛加入,助力非遺節。為方便園內活動開展,共享單車不能進園,但園外有專門的停車區域。
免費領票入園
針對市民關心的節會期間的入場問題,執委會也制定了詳細的規則。6月10日-18日,非遺節舉辦期間,主會場國際非遺博覽園的開閉館時間為9:00~17:30(17:00停止入場)。本屆非遺節市民可免費領取門票入場,領票時間為9:00~16:30。領票地點位於博覽園遊客中心外,同時還可領取游園地圖及演出時刻表,地圖上已標注本屆非遺節三條推薦線路。
值得一提的是,為讓市民深度體驗非遺節,本屆非遺節特設置「玩轉非遺節」有獎競答活動(競答題卡位於游園地圖背面),參與答題,即有機會在綠舟博物館一層服務台兌獎。題卡得分低於90分者不予兌獎,得分90分及以上者可獲得博覽園精美禮品一份,得滿分者還可參與現場抽獎,有機會贏取非遺節劇場演出門票一張(含6月17日少兒川劇展演門票)。
㈣ 第六屆非遺節今開幕後盛況如何
6月10日,備受矚目的第六屆國際非遺節在成都盛大開幕。隆重的開幕式、燒腦的國際論壇、傳統的表演藝術和民間節氣展演、國際非遺大展、非遺競技成果展、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和主題分會場活動、非遺傳播推廣等7大主體活動和9大分會場活動精彩紛呈。未來9天,來自全世界的1100多項非遺項目匯聚國際非遺博覽園,一起「烹飪」出一場歷史與文化的饕餮盛宴。
織綉印染一直是備受人們喜愛的中國傳統工藝,其現代傳承和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生活運用,也較為廣泛。開幕這天,一場時裝走秀吸引了大批市民圍觀。在「中國傳統工藝服裝設計展」板塊,來自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十幾位在校學生,演繹了十多套帶有多種中國傳統工藝元素的精美服裝。風格各異的服裝,風情款款的走秀,在優美動人的《琵琶語》配樂聲中,身材高挑的模特們收獲了大批粉絲。
據了解到,2015年起,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旨在幫助傳統工藝的持有者、從業者獲得大學教學和學術資源支持,提高其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文化部支持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高校、企業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與當地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合作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銷售市場,培養傳承人群。
在此背景下,本次非遺節首次設立「中國傳統工藝設計暨研培計劃成果展」,總結2015年至2016年研培計劃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果,將過程中涌現的優秀作品集中向公眾展現。在每一個展區會有一位傳承人進行傳統技藝的現場展示,織綉印染類的服飾則選擇通過真人模特服裝秀的形式呈現。
民間文藝寫成4.5億字書稿
在非遺節展覽現場,一套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大型圖書的展出,擺滿了高高大大一面牆,令人震撼。
來自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相關負責人汪強,在現場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目標是記錄中國民間文藝的全貌。
由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關文藝家協會,發起編纂,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組織出版。
該書按照行政區劃立卷,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10卷,目前已出版共計298卷、395冊,約4.5億字,被譽為一道「文化長城」。共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曲藝志》十個門類。
將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幾萬文化工作者參與奮力搶救、整理、編纂,對中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藝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搶救,系統收集和保存了我國各地各民族民間優秀文學藝術遺產。這套書編纂工程,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目前這套書尚未完全編纂結束。」
㈤ 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9月舉行,為什麼要非遺保護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值得我們推崇於繼承,我們更應該愛惜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的精華。
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將會舉行,這說明每個地方對於當地非物質文化的重視,各個地方可以根據地方情況不一樣,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說我們其實可以設立相關文化的專業,這樣喜愛這個文化的人就可以得到發揮,也可以讓現在的年輕人有選擇的權利,不會在單一地從事普通的職業。
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非遺協會的成立不僅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當代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作為我國唯一一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非遺協會是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之後發起成立的,協會的法定代表人由現任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兼任。
㈦ 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京開幕
易車北京報道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北京798藝術中心開幕。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CEO魏嵐德博士(Dr.johann Wieland)在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開幕式致辭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嵐德博士(Dr. Johann Wieland)在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開幕式上致辭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嵐德博士(Dr. Johann Wieland)表示:「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與清華美院建立的創新基地三年來碩果累累。我們為創新基地為非遺傳承人以及非遺保護做出的開創性、引領行業的傑出貢獻驕傲與自豪。創新基地的探索完美闡釋了BMW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以『賦能』為手段,以『創造共享價值』為目標的理念。自『BMW中國文化之旅』項目發起以來,我們始終致力於發揮BMW的品牌影響力,嫁接『聯結』利益相關方和本土社會的橋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教授本次展覽歷時三天,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從11月14日至16日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該展覽邀請了由創新基地歷年來培養的17位非遺傳承人,展示了近250件以「非遺走入現代生活」為理念指導設計開發的非遺文創品,包括藍印花布、湘綉、彝族服飾等。
成果展還展示了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該車由寶馬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教授領銜的清華美院設計團隊合作,研發歷時12個月,繼2019年成都車展發布後,首次亮相北京。該車以中華傳統美學中對「奢華」的理解與運用,將寶馬精湛百年造車技藝與中國傳統文化象徵元素相融合,在豪華品牌寶馬的旗艦車型中,完美詮釋了「東方大美,近雅唯和,臻於至善」的中華美學思想,是新時代美學價值的典範。
整車設計選取漢代玉環紋樣、霽藍瓷、降真香等中國文化象徵元素,並結合刺綉、大漆、螺鈿等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用創新思維展現出寶馬對於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新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是東西方文化互融共生的典型代表,是寶馬向中國文化致敬的一種獨特方式。正如魯曉波教授指出的,「我們並非在復制過去,而是用創新的思想,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藝術與科學、以及藝術本身各種形式的融合中,尋求和諧與統一。」在為社會各界展示「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創新思維的同時,該車的開發思路體完美體現了BMW與利益相關方「創造共享價值」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張雷教授帶領清華美院設計團隊介紹新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設計理念及工藝今年,基於寶馬與清華美院前三年合作的成功經驗,創新基地全新升級。在「BMW中國文化之旅」海南探訪活動中,共有5位非遺傳承人成功選入創新基地,清華美院的教授將作為設計師,攜手傳承人以「研培+藝術設計+產業」有機結合的方式,推動非遺的創新性轉化與發展。目前,5位非遺傳承人已順利完成在創新基地的研修課程,將與設計師共同設計並開發具有市場需求的非遺文創產品,預計於2020年3月面向社會發布。
新寶馬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同時,「BMW中國文化之旅」攜手知名旅遊網站馬蜂窩,連續四年推出以非遺為主題的旅遊攻略,繼續探索「非遺+旅遊」的跨界融合。今年,繼成功推出四川、湖南和玉樹三個目的地的非遺主題旅遊攻略後,《BMW中國文化之旅海南旅遊攻略》正式上線。
㈧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歷屆盛況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全國政協常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李仁臣,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文章研究員,文化部社圖司巡視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小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研究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遼寧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總幹事MounirBouchenaki(布希納基),中共成都市委副書記、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長葛紅林,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澤波,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郝康理,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何華章,成都市文化局局長朱樹喜,成都市金牛區人民政府代區長馬旭等領導和嘉賓以及海內外專家學者五十餘人出席了論壇開幕式。論壇開幕式由王文章院長主持,葛紅林市長致歡迎辭,周和平副部長發表了重要講話。
周和平副部長指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活動。我國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活動。自2001年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布以來,我國先後有崑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共同申報)入選「代表作」,並成為擁有「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政府也是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較早的國家。2006年6月,中國當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成員,並組團參加了在阿爾及利亞舉行的政府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2007年4月,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展覽、展演的形式使中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次以完整鮮活的姿態與世界文明對話。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不僅讓世界了解了其燦爛的傳統文化,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對其他國家而言,更具有示範性和啟示性。此次「遺產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後,舉辦的第一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大型活動,產生了巨大反響。為了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6年5月,中國政府公布了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形成一套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制,建立由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今年還將在全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作正在進行。再過幾天,我們又將迎來第二個「文化遺產日」,屆時在北京、在全國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種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活動。在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期間,還將公布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表彰獎勵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公布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些重要舉措必將進一步的推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周和平副部長認為,本次論壇是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保護「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已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沉澱著歷史記憶和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豐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類歷史上留存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受到較大影響,由於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的改變,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失的危險。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神聖的歷史責任。
為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全民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文明、資政育人、普及知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建設和諧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作用,論壇安排了面對政府有關工作人員、廣大市民以及高校學生的專題講座,邀請王文章院長、田青副主任、布希納基總幹事等在成都圖書館、金牛區政務中心、四川大學分別以《守護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護與發展》等為題分別在成都圖書館學術報告廳、金牛區政務中心演講,布希納基總幹事以《文化遺產概念的新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題在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報告廳演講;24日下午田青副主任在成都圖書館學術報告廳以《保護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幾個問題》為題演講。
本次論壇為期三天,將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間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文化身份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等問題展開討論,以達到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國際間合作、進一步交流世界各國政府和學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的經驗、總結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實踐中出現的理論問題、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加科學有序地推進的目的。在閉幕式上,本次論壇還將發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都宣言》,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相關問題,闡述海內外專家、學者所達成的共識。
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以「傳承民族文化、溝通人類文明、共建和諧世界」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市成功舉辦。為此,成都專門修建了一個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展示的主題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作為「非遺節」博覽會的主會場。節會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成都召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特別會議;32支國內外隊伍在「非遺節」開幕式——「天府大巡遊」上展示了原生態民族文化的魅力;節會期間通過的 國際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言——《成都宣言》被鐫刻在石碑上,永久矗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內。 參加首屆「非遺節」的有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及國際民間組織,國內觀摩代表團68支,節會活動270項,近萬人參加各種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匯聚了 全國23個省、區、市和其他3個國家的90多支參展團隊,展示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30多個,10個項目(節目)獲得「太陽神鳥金獎」。2007年5月23日下午,「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論壇」在成都開幕。 6月13日,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行了閉幕式,並在頒獎晚會中向七十家成績突出的參演參展單位頒發了太陽神鳥獎。至此,歷時約兩周的第二屆非遺節在成都圓滿落下帷幕。
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在閉幕式致辭,第二屆非遺節自6月1日開幕以來歷時十三天,內容豐富、活動精彩,組織有 序、參與廣泛,舉辦了街頭巡遊表演、國際論壇、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優秀劇目與節目演出、主題分會場活動與遍及城鄉的配套活動共計六大類三百多項;三十一個國家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與包括十三個國家和國內各省區市的一百三十多個代表團參加了相關活動。
趙少華表示,第二屆非遺節的成功舉辦得到了多方關注與廣泛贊譽,此次非遺節不但展示了非遺魅力、宣傳保護知識、推動保護事業和促進國際交流的平台,也成為了文化的盛會和民眾的節日,更成為了成都市及四川省向世人展示災後非遺搶救與文化重建成果,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舞台。趙少華希望在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感召下,在國內外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能夠再接再厲、越辦越好,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平台。
閉幕式上頒出了太陽神鳥金獎十名、銀獎二十名和銅獎四十名。閉幕式結束後舉行了名為「多彩、家園」的文藝演出及煙火表演。
第一大亮點:本屆非遺節將專設「5·12大地震重災區非遺搶救保護成果展」,在崇州、都江堰設分會場,並將舉辦以「災難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為主題的高水平國際論壇。詳細
第二大亮點:本屆非遺節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主辦,有13支國外隊伍參加天府大巡遊,36個國家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代表及7個國家駐蓉領事館外交官參加,國際化特色更加突出。預計參與的代表、遊客和市民超過600萬人。
第三大亮點:非遺節主會場的非遺公園博覽會和主題分會場在展覽展演的同時,將組織非遺項目保護性生產的產品銷售,市民可在現場買到精美的非遺產品。
第四大亮點:本屆非遺節更注意專業和權威性。 2011年6月11日晚,第三屆「非遺節」在主會場國際非遺博覽園完美落幕。據成都市執委會統計,本屆「非遺節」吸引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名國際嘉賓和表演人士參與,比上屆增加20%。
在天府大巡遊活動中,巡遊演出的國外隊伍數就佔到巡遊隊伍總數的近一半,共有來自5大洲的20個國家的表演隊伍共500餘人參加,巡遊人數較上屆增加300餘人,隊伍總數和表演人數均創歷屆最多。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37個國家和地區的40名官員專家出席非遺節參加國際論壇。加拿大、斯里蘭卡、越南、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3個非遺項目參加了首次進駐國際非遺博覽園的國際非遺商品展銷會。
96%的受訪者認為本屆「非遺節」對成都城市形象提升明顯;超過2/3受訪者知道「非遺節」已經永久落戶成都;97%的受訪者非常認同「國際非遺節」是成都城市品牌的代表。
99%受訪者還想耍「非遺節」
古琴藝術大展、中國戲劇梅花獎展演、國際非遺博覽會等七大類主要活動共為市民、遊客帶來了286場文化活動,展示上千個非遺項目,活動場數和展示項目均創新高。據市執委會統計,共有570餘萬市民和遊客直接參與各類節會活動,比上屆非遺節增加50萬人。而參與活動的市民、遊客也給予了「非遺節」高度評價:95%的受訪者表示對本屆「非遺節」的總體印象良好;近99%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再次參加非遺節活動。
「非遺節」拉動各類消費61.5億元
本屆「非遺節」活動不僅規模規模再創新高,檔次繼續提升,內容更加豐富,國際特色更加突出,也讓成都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豐碩成果。據市執委會透露,本屆「非遺節」直接拉動我市各類消費61.5億元,比上屆非遺節增長13.6%。
「非遺節」期間,不僅有大批國內外嘉賓和表演團隊來到成都參與活動,眾多外地遊客也沖著「非遺節」來成都旅遊,對市內住宿、餐飲、購物、文化旅遊等消費刺激作用明顯。在此期間,成都市的酒店入住率維持在85%左右,較平時增長20%-30%;餐飲行業營業額增長也在25%以上。「非遺節」期間百貨行業平均客流量較平時增加35%。
而在「非遺節」上,非遺產品展銷、戲劇展演、分會場活動等活動對文化、旅遊等消費拉動明顯。調查顯示,國際博覽園和全省、全市各分會場非遺展銷收入1.1億元;梅花戲劇展演吸引2.5萬觀眾走進劇場;超過60%的受訪外地遊客有旅遊計劃,人均計劃旅遊消費740元。
㈨ 中國非遺大展現場的參演展示情況如何
本屆活動自9月8日起,持續至9月12日。活動內容包括開幕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新安八家書畫展、歙硯傳統技藝大賽和徽派傳統工藝振興論壇等五個項目。
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雕、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有名勝古跡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曾風靡一時。如今,更多的竹雕工藝品,其功能的改變、表現形式的創新,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