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繽越10個月的陪伴1.2萬公里的路,成就一份幸福!
分享到這里,未來還是繽越相伴,過吉利的車生活。
『貳』 自行車的鏈條和氣車離合器的壓軸盤哪個重
咱們自行車一般都是走左邊上的把,推行也是在左邊,那麼為了上車方便,避免上車時擦到鏈條。故鏈條設置在了右邊!
摩托車的剎車不是在手柄上了把,左手的剎車變成了離合器,剎車在右腳上,因為人們習慣於左邊上下車。摩托車剎車也是鼓剎,那麼,剎車安在右邊視乎更加協調,直接一根拉絲就行。避免下穿機身,裝在左邊麻煩!所以鏈條就跑到另一邊去了!在一聲聲哀嚎聲中,數學老師帶著一摞試捲走了進來。
好像是因為冬天天冷,體育老師凍感冒了。
所以變成了兩節數學課,順便考個試。
數學老師名叫歐島,一個很富有數學氣息的名字,常年帶著一個黑框眼睛。
卷子陸續分發。
作為一個學渣,蘇牧無奈的拿出了數學參考資料,想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原題。
「叮!查看了數學題目,數學積分+1,當前積分1/100,等級:一級」
突然,從腦海中冒出來的聲音,將他嚇了一大跳,差點沒從凳子上滑落下來。
一旁的同桌顏小珂忍住沒有笑場。
歐島則是狠狠的瞪了蘇牧一眼。
「???…」
蘇牧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置信。
「這是什麼鬼東西?這是系統??居然真的有系統這種東西?」
蘇牧繼續翻動,又出現了同樣的聲響。
「叮!您查看了數學題目,數學積分+1,當前積分2/100,等級:一級」
他只是瞟了一眼,居然就增加了積分?
蘇牧覺得自己的腦子清明了些。
這些陌生的數學題目,似乎看起來也熟悉了幾分。
他越發的激動起來。
這些都是真正出現在他眼前的變化!
蘇牧翻書的動作越來越快,積分也越來越多,直到歐島走過來站到了他的面前,才反應過來迅速收了回去。
這個時候,他的積分已經達到了81/100。
他並沒有慌張,而是繼續將試卷上的題目查看了一遍。
終於,系統迎來了新的提示音。
「叮,您的數學積分已經足夠,等級:二級,當前積分0/1000!」
這一瞬間,蘇牧彷彿像醍醐灌頂一般,曾經那些陌生的數學題,彷彿變成了多年的好友!
他居然!
看懂了!
看懂了!!
居然看懂了!!
蘇牧的內心頓時內流滿面,頗有苦盡甘來的感覺。
彷彿是要檢驗自己的成果,蘇牧的心思完全沉寂在了試卷之中,這是一個學渣對於知識的渴望。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就連蘇牧自己都沒有發現。
可惜的是,雖然他的數學已經達到了二級,但還是有些題目沒辦法運算出來。
「叮…..」
這一次不是系統的提示音,而是下課的鈴聲。
蘇牧真的是頭一次感受到了時間過的如此之快。
曾經漫長的兩個小時,現在居然還讓他有些意猶未盡。
這就是學霸的感覺嗎?他默默的想到。
這張試卷,蘇牧覺得自己應該是103分。
因為不會的題目他都空著。
而那些簡單一點的題目,蘇牧有一種迷之自信。
他得出的答案,一定是正確答案!
……
「我要好好學習了。」
強忍住內心的激動,蘇牧擺正了
『叄』 怎麼控制車速和離合器啊我都控制不好
離合控制是場考的關鍵,不在於離合高度或軟硬,而在於如何去適應和控制。把握好如下幾點,就能把離合控制好。
一:左腳支點。有些人認為不需要腳跟支點,有些人認為需要。科學地說,需要。沒有腳跟支點就能長時間准確穩定住半離合,只能說這個人左腿和常人很不 一樣。腿部懸空難以長時間穩定控制好離合半聯 動。平時開車和考試完全不同,平時開車可以懸空控制半離合,因為持續時間不長,懸空腿部控制離合還有種瀟灑的感覺。所以,不要被某些教練懸空腿部控制離合 的現象所迷惑,那是短時間示範控制,和你長時間持續控制離合練車考試完全不同,他可以,站著不腰疼,你不行,你要考試。
二、如何正確尋找腳跟支點。有腳跟支點並不足夠,腳跟支點准確位置更重要。有些學友一上車就把腳跟支點固定,然後挪動腳尖或前腳掌尋找控制點,這是 不正確的,或者說難以完成任務的。正確有效的做法是:先把前腳掌踏住離合踏板,踩到底。踩住不放,這時感受找出前腳掌最舒服的點。懸空腳後跟抬起腿部,慢 慢放離合。注意:這個時候還不需要腳跟支點,懸空腳跟讓腿部跟隨離合的彈力自由回收。當感覺到發動機開始抖動時,保持前腳掌不再回收腿部,迅速壓下腳後跟 ------記住,這時的腳後跟支點是准確有效的。
三、調整腳後跟支點。既然腳後跟支點已經准確有效了,幹嘛還要調整?因為我們想要做到更好。調整腳後跟支點有什麼作用呢?為了考試,一切為了考試,平時開車肯定不是這樣的-----試探一下腳掌的自由度,放鬆試探,放一點點離合,看車子運動情況:
1、如果發現放一點離合就過了,前腳掌用點力恢復離合。然後腳後跟往前挪一丁點,就一丁點。這時你會發現離合非常聽話了;
2、如果發現放一點離合不起明顯作用,腳後跟往後挪一丁點,就一丁點。這時你會發現離合非常聽話了。
『肆』 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工作原理
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工作原理
雙離合自動變速器(簡稱DCT)基於手動變速箱基礎之上。而與手動變速箱所不同的是,DCT中的兩幅離合器與二根輸入軸相連,換擋和離合操作都是通過一集成電子和液壓元件的機械電子模塊來實現。而不再通過離合器踏板操作。就像tiptronic液力自動變速器一樣,駕駛員可以手動換擋或將變速桿處於全自動D擋(舒適型,在發動機低速運行時換擋)或S擋(任務型,在發動機高速運行時換擋)模式。此種模式下的換擋通常由擋位和離合執行器實現。兩幅離合器各自與不同的輸入軸相連。如果離合器1通過實心軸與擋位1、3、5相連,那麼離合器2則通過空心軸與擋位2、4、6和倒擋相連。
發動機的輸入軸通過緩沖器與兩幅離合器外片相連。發動機啟動後自動掛1擋。由於離合器1處於打開狀態,因而沒有扭矩傳到驅動輪。當離合器1關閉時,離合器1的外片逐漸貼合內片並開始通過第一擋的實心軸、齒輪組和同步器傳動發動機扭矩至差速器,最終至驅動輪。同時,由於離合器2此時並不傳遞扭矩,因此第二擋已被預先選定。從第一擋換到第二擋時,由於第一擋的解除和第二擋的掛擋在同一速度,車輛有足夠的前沖力。當第離合器2完全接合後,第三擋已被預先選定,因為此時離合器1沒有接合,不傳導扭矩,掛擋原理依次類推。此時駕駛員僅感覺到離合器轉換。對快速換擋操作來說,換下一擋即意味著與之相連的離合器開放,但此擋位預先選定。通過變速箱控制軟體的復雜演算法,根據駕駛員各自的需要調整換擋類型和換擋速度確保了選定正確擋位。通過設計,雙離合變速器中的最大差速小於傳統的液力自動離合器,該類離合器操作起來簡便快速,與傳統的液力自動離合器相比,其舒適感也更高,或不低於液力自動變速器。通過簡單的控制軟體即可實現從運動型到高舒適型駕乘體驗的改變,因此可有效的控製成本以滿足不同層次市場、客戶的需求。
離合器位於發動機與變速器之間,是發動機與變速器動力傳遞的「開關」,它是一種既能傳遞動力,又能切斷動力的傳動機構。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證汽車能平穩起步,變速換擋時減輕變速齒輪的沖擊載荷並防止傳動系過載。在一般汽車上,汽車換檔時通過離合器分離與接合實現,在分離與接合之間就有動力傳遞暫時中斷的現象。這在普通汽車上沒有什麼影響,但在爭分奪秒的賽車上,如果離合器掌握不好動力跟不上,車速就會變慢,影響成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汽車工程界就弄出了一個雙離合系統變速器,簡稱DSG(英文全稱:Direct Shift Gearbox),裝配在賽車上,能消除換檔離合時的動力傳遞停滯現象。例如 布加迪EBl6.4 Veyron的新型7速變速器是裝置了雙離合器,從一個檔位換到另一個檔位,時間不會超過0.2秒。現在,這種雙離合器已經從賽車應用到一般跑車上。奧迪汽車公司的新型奧迪TT跑車和新奧迪A3都已經裝置了這種DSG。這些汽車裝配DSG的目的是可以比自動變速器更加平順地換檔,不會有遲滯現象。
奧迪這種雙離合系統變速器是一個整體,有6個檔位,離合器與變速器裝配在同一機構內,兩個離合器互相配合工作。這好比喻一輛車有兩套離合器,正司機控制一套,副司機控制另一套。正司機掛上1檔松開離合踏板起步時,這時副司機也預先掛上2檔但踩住離合踏板;當車速上來准備換檔,正司機踩住離合踏板的同時副司機即松開離合踏板,2檔開始工作。這樣就省略了檔位空置的一剎那,動力傳遞連續,有點象接力賽。雙離合系統兩套離合器傳動系統,通過電腦控制協調工作。
當汽車正常行駛的時候,一個離合器與變速器中某一檔位相連,將發動機動力傳遞到驅動輪;電腦根據汽車速度和轉速對駕駛者的換檔意圖做出判斷,預見性地控制另一個離合器與另一個檔位的齒輪組相連,但僅處於准備狀態,尚未與發動機動力相連。換檔時第1個離合器斷開,同時第2個離合器將所相連的齒輪組與發動機接合。除了空檔之外,一個離合器處於關閉狀態,另一個離合器則處於打開狀態。
兩根傳動軸分別由第一、第二離合器控制與發動機動力的連接與斷開,分別負責1、3、5檔和2、4、6檔的檔位變換。考慮到零件使用壽命,設計人員選擇了油槽膜片式離合器,離合器動作由液壓系統來控制。
自動雙離合器變速箱的換檔控制方法
一種用於對一個自動化的雙離合器變速箱進行換檔控制的方法,該雙離合器變速箱包含一個第一分變速裝置,其配有一個第一變速箱輸入軸、一個第一發動機離合器和一個第一檔組;該變速箱還包含一個第二分變速裝置,其配有一個第二變速箱輸入軸、一個第二發動機離合器和一個第二檔組,利用此方法,在一個負載檔和一個分配給同一分變速裝置的目標檔之間實現一個換檔過程,為此利用一個分配給另一個分變速裝置的中間檔來作為多重換檔,換檔步驟是,S1:接入中間檔;S2:從負載檔的發動機離合器轉換到中間檔的發動機離合器的離合器變換;S3:解脫負載檔;S4:接入目標檔;S5:從中間檔的發動機離合器到目標檔的發動機離合器的離合器變換;利用此方法,將所配置的驅動發動機的發動機轉速n↓[M]在換檔過程結束時引導到目標檔的同步轉速n↓[MS],根據本發明如此設置:在換檔過程開始時(t=t↓[0])預定出一個初始額定轉速梯度(dn↓[M]/dt)↓[0],利用此額定轉速梯度,發動機轉速n↓[M]在一個估計的總換檔時間Δt↓[s∑]』時在換檔過程結束時便達到同步轉速n↓[MS];驅動發動機的發動機轉速n↓[M]在換檔過程開始時首先按照預定的初始-額定轉速梯度(dn↓[M]/dt)↓[0]加以改變;在換檔過程中求得實際的換檔進程,並將之與所估計的換檔進程進行對比;使額定轉速梯度dn↓[M]/dt在確定的換檔進程偏差的情況下匹配於實際的換檔進程。
雙離合器式自動變速器控制系統的關鍵技術
DCT由機械繫統和控制系統組成,控制系統是的DCT關鍵部件,而起步控制策略的制定、綜合智能換擋規律的制定和換擋品質的改善方法是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對整車的起步性能、換擋品質、動力性和經濟性等有著重要的影響。
1 DCT的起步控制技術
1.1 DCT的起步控制技術的研究現狀
綜合當前的研究成果,通過優化離合器的動力學模型、完善離合器接合的控制策略及提高離合器執行機構的跟蹤品質,是提高車輛起步性能的主要途徑。
離合器起步過程中的動力學模型是進行離合器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礎,包括離合器執行機構動力學模型、接合過程中轉矩傳遞的模型及離合器接合過程的動力學模型。楊樹軍等對電控液動濕式離合器執行機構動力學模型進行了研究,並建立了接合過程的動力學模型。李煥松、張俊智、申水文和葛安林等對電控液動乾式離合器執行機構的工作過程進行了詳細分析,建立了相應的模型。
離合器接合速度的控制策略是優化起步性能的關鍵,總體可分為基於現代控制技術和基於智能控制技術的控制策略。
基於現代控制技術的控制策略 車輛起步性能的評價指標中,沖擊度與滑摩功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使二者同時達到最優。在滿足各種約束條件的前提下,為了找出比較滿意的綜合最優解,基於約束條件的最優演算法及最優控制方法,在離合器起步控制中得到了應用。葛安林等基於離合器的動力學模型,以平均沖擊能量和滑摩功為目標函數,進行多目標函數的綜合優化,從而獲得在不同操縱規律下,任一坡度、載荷和擋位下起步時的最佳接合規律。孫承順、張建武和秦大同等基於最小值和線性二次型的最優控制原理,綜合考慮沖擊度和滑摩功兩項評價指標,以解析形式推導出離合器的最優接合軌線。席軍強、陳慧岩和丁華榮等根據離合器輸出軸轉速和發動機轉速與離合器輸出軸轉速差,得到理想離合器輸出軸加速度,並通過控制離合器驅動機構的行程增量,使得實際離合器輸出軸加速度和理想相一致,實現了起步過程中的自適應控制。
基於智能控制技術的控制策略 模糊控制等智能控制技術的最大優點,就是對非線性、大滯後及難以建立精確數學模型的控制對象,具有更好的適應性。LUCAS等分析了40位駕駛員的起步操作數據,總結了相應的起步控制規則,為起步過程中模糊規則的制定奠定了基礎。TANAKA等基於駕駛員經驗建立了模糊規則庫,根據駕駛員踏板的操作過程,模糊推理出駕駛員的意圖,實現了離合器的模糊起步控制。與此同時,葛舜、王雲成、申水文和湯霞清等國內學者也開展了離合器模糊起步控制技術的研究,並進行了實車測試,取得廠預期的效果。
提高離合器執行機構的跟蹤品質,應研究魯棒性強、跟蹤品質好的執行機構控制器。建立控制決策系統和硬體機構之間的良好介面,是精確實現離合器的控制策略、優化離合器起步性能的關鍵。張俊智等採用預測控制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液壓控制系統對電磁閥開、關指令的滯後,實現了離合器接合的高精度控制,並提出了離合器的容錯控制方法。高炳釗、葛安林等將反饋信號由液壓缸柱塞的速度轉變為位移量,避開了液壓系統的高度非線性和時變性的影響,實現了接合速度精確控制。孫承順、張建武等根據非線性控制理論和滑模控制原理,構造了等價線性系統滑模控制器,使之具有高精度的跟蹤品質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何忠波等利用控制電動機正反向運轉時間的辦法,解決了執行電動機在低轉速下勻速運動精度不高的問題,實現了離合器的精確控制,葉明等設計了基於模糊控制的速度環和基於PI控制的電流環雙閉環控制系統,使伺服電動機具有良好的動態性能。
1.2 DCT起步控制技術的評價及發展動態
應從提高離合器動力學模型的精度、完善離合器控制策略及提高執行機構的跟蹤精度三方面來優化離合器的起步性能,離合器控制策略的完善最為關鍵,其各種方法的評價及發展動態如下。
最優控制等綜合優化方法需要建立精確的離合器動力學模型,且不適應控制過程中參數變化引起的決策凋整。建立完全精確的動力學模型十分困難,而且由於車輛起步時載荷、擋位等變化,使離合器傳動系中參數具有不確定性,限制了最優控制的性能。
模糊參考自適應控制策略的穩定性、魯棒性等方面的理論尚不完善,不易建立性能較好的自適應控制系統。因此應從優化離合器動力學模型和完善自適應控制系統兩個方面,來提高基於現代控制技術的離合器起步的性能,但難度較大。包括模糊控制在內的智能控制可以利用人的知識和經驗,達到模仿人的思維來控制車輛起步的目的,而且對難以建立數學模型、非線性和大滯後的控制對象,具有很好的適應性,非常適用於離合器起步控制領域,應用前景較好。但模糊控制在其參數的模糊化過程中,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控制規則中參數特性與控制目標關系不明確,不易於參數的調整,獲得較優的控制參數困難。
因此基於優秀駕駛員的起步操縱經驗,不斷豐富模糊控制規則的基礎上,研究如何通過少量的調試次數,即可獲取較優控制參數的方法,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2 換擋規律的制定
基於經驗的換擋規律HAYASHI等利用模糊控制和神經網路方法,對優秀駕駛員的換擋規律進行辨識,建立了基於經驗的換擋規律,提高了車輛在爬坡及制動工況時的性能。實際工程應用方面,三菱汽車公司率先應用神經網路邏輯電路,成功開發了能最優選擇變速擋位的INVECSⅡ型軟體系統。
基於約束條件的換擋規律早期使用的單參數換擋規律目前應用較少。彼得羅夫提出了以車速和油門作為控制參數的二參數換擋規律,二參數換擋規律引入了油門參數,實現了駕駛員的干預換擋,與單參數相比,整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和換擋品質有了較大的提高,當前被廣泛採用;葛安林等在發動機動態試驗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車速、油門開度和加速度為控制參數的動態三參數控制規律,試驗結果表明,該規律優於靜態的二參數換擋規律。
智能修正的換擋規律WEIL等提出了一個擋位決策的模糊專家系統模型,詳細介紹了獲取換擋控制規則的方法,並進行了模擬對比分析,證明了該方法的優點。三菱汽車公司也開展了相應研究,並在上、下坡等特殊路段進行了對比測試。國內學者也開展了智能修正換擋規律的研究。申水文、葛安林等通過增加轉向盤轉角感測器和道路坡度感測器,引入坡道和彎道信息,採用模糊邏輯技術修正二參數換擋規律,減少了爬坡和彎道行駛時的換擋次數。
綜合智能的換擋規律秦貴和等將路面和駕駛員意圖分為良好路段、顛簸路段、加速和停車等典型工況。首先求出各典型工況較佳的換擋規律。然後利用易於測量的車輛的狀態參數,依據模糊推理方法,形成一個描述路面特徵、駕駛員意圖和車輛狀態的模糊集合,求出當前狀態與各典型工況的貼近度,計算得到最終的擋位數值。葛安林等在綜合國內外對駕駛員類型、駕駛員意圖和行駛環境路段、路況和路形實時識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由路段和路況識別信息建立標准行駛工況的換擋規律,按照駕駛員的類型進行標准換擋規律的個性化處理,並依據路形、駕駛員意圖識別的結果,進行局部信息占優再修正,獲取最佳的換擋規律。
綜合智能換擋規律是實現汽車的可駕駛性、燃油消耗、廢氣排放和其他性能達到綜合較優的最佳途徑,也是換擋規律發展和應用的方向。可以從提高基於約束條件換擋規律的精度以及豐富換擋決策的知識庫、加強綜合智能換擋規律的試驗研究兩方面來完善綜合智能換擋規律。
3 換擋品質
換擋品質研究的主要目標,就是縮短換擋時間,且使換擋過程中的沖擊度和滑摩功符合要求。優化離合器的切換規律,控制離合器的接合、分離速度,是提高DCT換擋品質的重要途徑。應直接以各電磁閥的占控比,直流電動機電壓的方向、占控比或運轉時間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控制指令時的換擋品質。考慮系統溫度、離合器磨損等因素對換擋品質的影響,對控制指令進行補償。最終得到使各擋位的換擋品質達到綜合較優時,各電磁閥或各電動機控制指令的數值表。
動力傳動系的綜合控制也是提高換擋品質的重要途徑,基於CAN匯流排的動力傳動系綜合控制,能夠根據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和變速器電子控制單元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過發動機的供油控制,縮短換擋的時間,優化換擋品質。應該考慮離合器的執行機構、電子油門的執行電動機和各感測器對控制指令的滯後情況,制定並優化各控制指令發出的時序,合理制定每個擋位升、降擋過程中,電子油門執行電動機控制指令的數值表,實現動力傳動系的綜合控制。
『伍』 20世紀偉大的科學成果
20世紀重要科技成果
20世紀,是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突飛猛進的100年,是科技成果大豐收的100年。這期間,許許多多的現代化科技成果,對我們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信息交流乃至認識宇宙……等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甚至是徹底的變化。如今已實現的許多科技成果,在20世紀初似乎還只是遙遠的幻想,因當時連夾紙用的一枚小小的回形針,還剛剛獲得專利。
回顧即將結束的20世紀,我們一定會深刻認識到,這些豐富多彩、甚至近乎神奇的科技成果,是頗足珍貴的,是通過幾代人聰明才智的積累和辛勤耕耘才取得的收獲。
1900年
齊柏林飛艇;地震儀;布羅斯南回形針。
1901年
電動打字機、伊萊克特裝置。
1902年
空調機;電弧燈的碳棒;電氣助聽器;頭發吹乾機;火花塞;速度計。
1903年
飛機;用作鎮靜劑或安眠葯的「巴比妥」類葯物;鋼筋混凝土摩天大樓。
1904年
安全防護頭盔;用作局部麻醉劑的「奴佛卡因」;膠板印刷術;車輪雪地防滑鏈;真空
管。
1905年
直接輸血法;滅火器。
1906年
動畫(卡通)片;冷凍乾燥法;無線電廣播。
1907年
塑料;鎢絲電燈泡;真空吸塵器。
1908年
製造透明玻璃的原料「賽璐玢」;電動剃須刀;紙質杯;槍械消聲器;肺結核皮膚試驗。
1909年
香煙打火機、宮內避孕器。
1910年
「化學療法」(即利用化學製品治療感染和疾病的方法);電動洗衣機;消毒碘酊。
1911年
胃窺鏡;發現超導現象。
1912年
「活性污泥」(一種污水處理法);座艙式雙翼飛機;電熱墊。
1913年
人工腎臟;抗白喉疫苗;「蓋革」計數器(一種電子設備,可檢測並記錄核輻射、宇宙
射線等的資料);乳腺X光照相術;T型福特汽車的現代化總裝配線。
1914年
電傳打字機;使用35mm膠卷的照相機;交通信號燈;拉鏈。
1915年
耐熱玻璃;無線電話機;聲納(利用聲波或超聲波於水下測距);坦克。
1916年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汽車擋風玻璃刮水器。
1917年
用於戰爭的芥子毒氣。
1918年
電動食品攪拌器。
1919年
恩尼格馬式編碼機(可將電文編成電碼);短波無線電收音機。
1920年
「邦迪」牌醫用膠布(將膠布和消毒紗布連為一體的護創膠布);沖鋒槍;袋泡茶。
1921年
人工養殖的珍珠;「測謊器」(可同時描記動靜脈、心臟及呼吸的動態);顯微外科手術。
1922年
自動表;放送背景音樂的廣播系統。
1923年
推土機;抗肺結核疫苗;抗百日咳疫苗。
1924年
冷凍食品;攜帶型收音機;用螺旋形金屬絲或塑料絲裝訂的筆記簿。
1925年
商用傳真機;量子力學。
1926年
流體燃料火箭;自動跳停式烘麵包器;有聲電影。
1927年
全電動電唱機;防凍劑;合成橡膠;鐵肺機(幫助肺功能衰竭患者呼吸);磁帶錄音機。
1928年
黑白電視機;可吹成泡泡的口香糖;青黴素;石英鍾;機器人。
1929年
腦電圖;水栽法(在含養分的溶液中無土栽培植物)。
1930年
迴旋加速器;發現冥王星;醫用止血棉塞;噴氣式發動機;粘貼用透明膠帶;超級市
場誕生;抗斑疹傷寒疫苗;汽車柴油發動機。
1931年
電吉他;調頻(FM)收音機;「氟利昂」致冷劑;立體聲錄音。
1932年
車用收音機;彩色動畫片;心臟除顫動器;磺胺類葯物。
1933年
熒光漆;電子顯微鏡。
1934年
雷達;「免下車」劇場(觀眾坐在汽車內的露天劇場)。
1935年
人工心肺機;「可的松」(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葯物);甚高頻(VHF)電視廣
播;柯達彩色膠片;罐裝啤酒。
1936年
直升機;硫噴妥鈉(一種靜脈麻醉劑)。
1937年
射電望遠鏡;靜電復印術;尼龍(聚醯胺纖維的統稱);抗組織胺葯;二進制電路;抗
黃熱病疫苗。
1938年
人工臀;圓珠筆;熒光燈;速溶咖啡。
1939年
自動離合器;「滴滴涕」(DDT);電動切肉刀。
1940年
彩色電視機;滌綸(「的確良」)。
1941年
心臟導管;按鈕式噴霧罐;電視廣告。
1942年
核反應堆;反坦克火箭筒。
1943年
電子計算器;腎臟滲析機;大屏幕顯示;致幻葯物;潛水呼吸器具。
1944年
金黴素;V-1,V-2型火箭。
1945年
原子彈;微波爐;現代除草劑;家用塑料製品。
1946年
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ENIAC);移動式電話;比基尼;一次性尿布。
1947年
晶體管。
1948年
有線電視;拼字游戲。
1949年
高倍音樂放大器。
1950年
信用卡;牛體胚胎移植。
1951年
汽車轉向助力裝置;強力膠(「Super Glue」)。
1952年
熱核反應;變性手術;麻痹灰質炎疫苗;羊膜穿刺術;電話應答留言機;三維(立體)
電影。
1953年
脫氧核糖核酸(DNA);腎臟移植;汽車子午線輪胎。
1954年
直升機;矽片太陽能電池;口服避孕葯;不粘底平底鍋。
1955年
光導纖維;場離子顯微鏡(一種利用高電壓電場內產生離子,能在金屬表面上顯示原
子形象的顯微鏡);四環素;人造鑽石;氣墊船;「撲熱息痛」。
1956年
計算機硬碟;人工合成DNA;人體生長激素。
1957年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洲際彈道導彈;抗小兒麻痹症活性疫苗;高速牙鑽;Fortran計
算機編程語言。
1958年
體外心臟起搏器;集成電路;數據機(Modem);超聲波胎兒檢查。
1959年
體內心臟起搏器;心電圖儀。
1960年
胸腔植入管;用合成纖維做成筆尖的自來水筆;鹵素燈。
1961年
奶油分離器;「安定」(一種安眠葯)。
1962年
激光眼科手術;盒式磁帶錄音機。
1963年
肝臟移植;肺臟移植;抗麻疹疫苗;導航衛星;立即成像的彩色膠片;影碟。
1964年
按鍵式電話機;丙烯酸樹脂漆;定形纖維。
1965年
BASIC語言;全息圖形;攜帶型磁帶錄像機;虛擬現實技術;軟質隱形眼鏡。
1966年
汽車燃油噴射系統;抗風疹疫苗。
1967年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心臟移植。
1968年
集成電路計算機;計算機滑鼠。
1969年
「阿帕網」( 網際網路雛形);人工心臟;銀行自動櫃員機(ATM);Unix操作系統;條
型碼閱讀器;「阿波羅」登月;體外(試管)受精。
1970年
菊瓣字輪式列印機;計算機軟盤。
1971年
點陣列印機;液晶顯示技術;太空站。
1972年
激光唱片(即光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電子乒乓游戲(第一種計算機游戲);文字
處理機。
1973年
基因剪接。
1974年
可粘貼的便條紙。
1975年
乙太網(Ethernet);激光列印機;個人電腦(PC機)。
1976年
噴墨列印機;電視錄像(VHS)系統。
1977年
「蘋果Ⅱ」(AppleⅡ)電腦;光纖通信技術;核磁共振透視;中子彈。
1978年
試管嬰兒。
1979年
人造血液;24位微處理器;魔方。
1980年
基因轉變;抗乙肝疫苗。
1981年
太空梭;磁碟操作系統(DOS);克隆(即無性繁殖)斑紋魚;人造糖精。
1982年
IBM個人電腦兼容機;通過基因工程從細菌中獲取人體生長激素;採用細菌製成的人
體胰島素。
1983年
蜂窩式行動電話網路;計算機病毒;人體胚胎移植;「環孢黴素」(用於降低器官移植
接受者的排異能力)。
1984年
凝血因子(用於治療血友病);「麥金塔」電腦;動態隨機存儲器(RAM);只讀存儲器
(CD-ROM);採用計算機技術製作的第一部動畫片《最後的星球戰士》;胎兒外科手術。
1985年
遺傳指紋法;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桌面排版軟體;Windows操作系統。
1986年
數字錄音磁帶。
1987年
基因抑制劑;移植細胞以治療帕金森氏病;立體視頻游戲機(也稱「博弈機」)。
1988年
多普勒雷達;觸摸屏輸入技術;正電子顯微鏡;一次性隱形眼鏡片。
1989年
全球定位系統(GPS);高清晰度電視;隱形轟炸機。
1990年
萬維網(WWW)。
1991年
數字應答設備;塑料裂縫探測器。
1992年
狒狒-人體肝臟移植;晶體全息攝影存儲器;動態語言翻譯器;能移動到指定位置的
「智能葯丸」。
1993年
在受力情況下能變硬的「智能金屬」;雄性染色體的排列;奔騰(Pentium)微處理器。
1994年
英吉利海峽隧道建成通車;艾滋病毒蛋白酶抑制劑;微波乾衣機。
1995年
CO/CO2逆變器;發現肥胖基因;Java語言(一種對不同網路操作系統兼容性極強的
計算機編程語言)。
1996年
實驗室研製成功「反物質」;商品化電動汽車;網路電視。
1997年
克隆綿羊;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燃料電池。
1998年
阿爾法磁譜儀(用於太空高能物理學實驗);Windows 98操作系統。
1999年
Windows2000操作系統。
『陸』 寶馬和賓士誰的離合器做得更好
寶馬和賓士誰的離合器做得都差不多的好。
開寶馬坐賓士"是以前的評價,強調寶馬的運動性,具有優良的駕駛性能,開起來最舒服;賓士的舒適性,賓士具有優良的乘坐性能,坐起來最舒服. 寶馬為什麼適合「開」:1.跑味十足,正因為寶馬動力發放偏重中高轉速,配合低嘯的發動機聲,令寶馬車多出一分跑車味道,再搭配獨特的倒L形手自排一體化變速箱,只要油門控製得宜、維持中高轉速,絕對可以讓你為所欲為,當然,這樣的駕駛方式不太討好寧靜至上的後座買家,比較適合熱衷駕駛快感的車主。換個角度想一想,這也正是寶馬的獨特之處,把豪華車造得舒適很多廠家都做得到,但是令那些達官貴人心甘情願地當司機恐怕也只有寶馬做得到了。2.操控完美,操控一向是寶馬的傳統強項,在市區里與高速公路上擁有出色的行車表現,而且在彎道中也能夠擁有極為精準的轉向反應與穩定性。以強力的方式拉動方向盤切彎,車身扭動的情形幾乎讓人無法察覺,方向盤的路感回饋依然直接,只不過從路面傳來的震動比正常駕駛時強烈了一些,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說明車身剛性足夠。底盤的扎實度很高,轉向反應更是快、准,尤其是回正的速度,也就是頭尾間有極佳的協調性。3.設置獨特,引擎是設置在前軸之後的FMR設計,因此前後配重可達到完美的50:50境界。其前懸掛全為鋁合金構成,形式為麥花臣結合下控制臂,用意是讓輪胎與地面隨時保有最適當的接觸,後懸掛則從E46的四連桿架構,改為更精確的五連桿設計,循跡防滑控制有DSC動態穩定系統輔助,它會視情況降低動力或對各輪進行剎車,如此配合高剛性車體幾乎毫無弱點可言。 賓士為什麼適合「坐」:1.安全鼻祖,安全車身是由梅賽德斯—賓士率先研製並應用的,屬於被動安全裝置,包括「經得起碰撞的車身」和「吸收沖擊力的保險杠」,簡言之就是「車身」和「保險杠」。其設計原理是:為了減輕汽車碰撞時乘員的傷亡,在設計車身時著重加固乘客艙部分,削弱汽車頭部和尾部,使前部發動機艙和後部行李廂剛度相對較小。當汽車碰撞時,頭部或尾部被壓扁變形並同時吸收碰撞能量,而乘客艙不產生變形以便保證乘員安全。50多年來,梅賽德斯—賓士的專利技術、技術革新層出不窮,如:安全氣囊、助力轉向、防抱死制動系統、主動懸掛系統、碰撞褶皺區、陶瓷製動器、PRE—SAFE(乘員與駕員安全保護系統)、可調節的照明設備和ABS、ETS、ASR、ESP等大量的電子輔助安全設備,這些技術成果現已在汽車業內廣泛應用,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2.乘坐體貼,老話都說賓士是給坐車人設計的,一般賓士車也都由專業司機駕駛,車主和賓客感受賓士的舒適和滿足。後排的空間活動自由。真皮座椅手感非常好,皮面的紋路清晰,尤其是手工縫制的工藝水平和質量顯露出車輛的豪華和檔次。座椅靠背和墊部支撐性很好,軟硬度中。再配合良好的底盤系統,真正使乘坐者感到最大的舒適。當然除了座椅的舒適,安靜的空間、優秀的空調系統,讓人坐在車內就覺得舒適放鬆。3.力道厚重,賓士車在重踩油門時,並不容易感受到凌厲的加速力道。其實這並不奇怪,賓士的引擎一向是以柔中帶剛著稱,就像早上在公園里打太極拳的老人,整套拳法過程中,姿態雖然不急不慢,但底蘊十足。當你踩下賓士的油門,認為推背力並不強烈,剛開始甚至給人沒力的感覺時,但看到時速指針時,必定讓你吃一驚,車子已被送上了快車道。 現在,寶馬也好坐了,賓士也好開了,寶馬賓士互借所長,一時伯仲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