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人物呢他們都有哪些成就呢
姜尚公元前六五六年,重耳開始了流亡生活,這年他已經四十三歲了,在外整整漂泊了十九年。在公元前六三六年才重回晉國,這個時候已經是六十多歲的高齡老人了,他回來就馬上即位,成為了晉文公,可謂苦盡甘來。
吳承恩吳承恩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名著《西遊記》就是他創作的,吳承恩在寫西遊記完成時,已經是一位八十二歲的耄耋老人了,而且它參加科舉也是比較坎坷,中年階段才種類一個貢生。
2. 關於慕羨林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游。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涉及的范圍:
1.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
2.吐火羅文
3.印度古代文學
4.印度佛教史
5.中國佛教史
6.中亞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
11.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
12.德國及西方文學
13.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
14.散文及雜文創作
這個分類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
季羨林的學術成就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准》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余種、8OO余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80年代後期以來,季羨林對文化、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外引起普遍關注。
附註:季羨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獎項簡介
「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由中國翻譯協會2006年五屆五次常務會長會議決定設立。這是中國翻譯協會首次頒布的獎項,該榮譽獎並非常設獎項,授予健在的、在翻譯與文化傳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響廣泛、德高望重的翻譯家。2006年9月26日,95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成為首位「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主攻英國文學,兼讀德國和法國文學,同時選修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課余專心於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及散文創作。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入德國哥廷根大學潛心學習印度學。1941年榮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建國後,季羨林先後當選北京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起,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等職,享有崇高的社會聲譽。還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系中國翻譯協會創始人之一,2004年11月在中國譯協第五屆全國理事會議上被推選為中國譯協名譽會長。
幾十年來,季羨林辛勤從事英文、德文、梵文等文學作品的研究與翻譯,發表、出版的譯作將近四百萬字。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印度簡史》、《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簡明東方文學史》、《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等。主要譯著:譯自德文的有馬克思著《論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譯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劇《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印度古代民間故事集《五卷書》等;譯自英文的如梅特麗耶•黛維的《家庭中的泰戈爾》。此外,季羨林還主編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書。
獲得的主要獎項有:
1986年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7年論文集《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榮譽獎。
1989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授予「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0年論文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著作榮譽獎」。
1992年主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獎。
1992年,印度瓦拉納西梵文大學授予最高榮譽獎「褒揚狀」。
1997年主編的《東方語言學史》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1997年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99年《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2000年專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獲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證書。
2006年9月26日,在中國譯協慶祝國際翻譯日•資深翻譯家表彰大會上,季羨林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3. 她把「耄耋」讀「毛至」,復旦女教授因字「翻車」,後來發生了什麼
像陳果一樣的高校老師就應當肩負起這樣的責任,要確保自己教授的知識是正確的,能夠給人們帶來正確的價值導向。當然,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管是在生活當中,還是在工作當中,都要學會嚴謹、不能確定的事情就算是不說也不要說錯,這不僅僅是對待傳統文化、對待漢字的態度,也更應該成為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也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化素養,絕不成為那個在漢字讀音上「翻車」的人!
4. 復旦老師陳果把「耄耋」念成「毛至」,該理解嗎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詩韻,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就是窮其一生,也無法成為「活字典」或是無所不知的「國學大師」。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可能把漢字認全。1990年徐中舒撰寫的《漢語大字典》,現有漢字至少有54678個。如此之多,況且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也挺多。常用的則能記住,而少用的因忘記則有可能會出洋相。
人紅是非多,好事者將陳果之前的授課視頻翻出來,罵她三觀不正、教給學生的東西沒用,甚至質疑她誤導年輕人走向歧途,否認她以前的一切科研成果。
陳果哲學出身,中國漢文字並非她的強項,有不認識的字也情有可原,即便是學富五車,面對無窮盡的知識,也難免會遇到盲區。面對網路暴力,她自始至終都沒有辯解過,依舊帶著恬靜賢淑的笑容給學生們授課。
5. 畢業50年後耄耋之年的老同學聚會感言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您們好!
在我們初中畢業五十周年來臨之際,我們60屆初中、63屆高中的八十幾位同學和老師,從上海、蘇州、嘉興、杭州、臨平等地來到塘棲,歡聚在一起,暢談師生情,這是我們的緣份。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樣,十分激動。從3月下旬同學會開始籌備時起,我已塵封的記憶被一層層揭開了……。
歲月如流水,五十年的風雨,有太多太多的回憶,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些難忘的往事,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如同掠過的清風一般,不留一絲痕跡;有的卻銘刻在了內心,想抹也抹不去。縱然時間流逝,仍深藏心底;有些友情,縱然時代變化,仍恆久不變;有些價值觀,縱然社會翻天覆地,仍烙印著我們那個年代的印記……,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辛與酸,也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想當年,我們是一群頑皮不懂事的小孩子,是塘棲中學的教室把我們凝聚在一起,「同學」的身份從此確定在每一個人身上。當年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一起艱苦相處,患難與共,為學校初期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可貴的是當時艱苦的環境,培養了我們不怕困難、自力更生、憤發圖強的精神,這對我們能在五十年的風雨中,面對困難,笑對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50年前,國家正處於嚴重困難時期,人們生活也極度貧困,極大部分同學沒能完成高中學業,經統計我們初三(1)班只有16位同學完成高中學業,只有7位同學進入大學深造。我本人因家庭生活十分困難,交不起學費,被-迫於1961年離開學校,未能升入高二學習。由於家庭處境十分困難,於1961年12月參加了工作,當了一名裝卸運輸工,那一年才16周歲,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當時自己認為已經被社會所拋棄,情緒十分低落、失望,雖然自己多方努力,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我根本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只能默默承受著一個十幾歲小孩子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和煎熬。我失望過,自卑過,但我沒有放棄過,我相信我總有一天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今天回想起這段心酸的經歷,實在無法想像自己當年是怎麼煎熬過來的。
回顧自己的人生的經歷,五十年代是無憂無愁的少年年代,六十年代是多災多難的年代,剛步入社會,就承受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和煎熬;七十年代是艱苦奮斗的年代,為生存而奮斗,八十年代是憤發圖強的年代,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努力奮斗,九十年代進入穩步發展年代,事業有成,向更高境界沖刺,進入二十一世紀,才真正到收獲成果的時代,老有所獲。在五十年的坎坷人生中憤發圖強,成就事業,畢生奮斗和努力沒有白費,命運最終還是被自己掌握了。
61年我被-迫離開學校,沒有完成高中學業,但讀書的願望一直激勵著自己,經過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我終於在1996年通過國家大專自考獲得大專文憑,圓了大學夢。真是少讀了二年書,多讀了一世書,好比「范進中舉」第二。
我從事電氣技術工作已經整整四十,其間我曾經到上海工大、浙江大學、浙江工大進修、培訓電氣專業技術。通過自學,從搬運裝卸工到中級技工,再到高級技工,1995年又通過國家電氣專業技術考核,獲得「電氣技師」職稱,2006年又通過國家專業技術考核,獲得「國家一級/高級技師」職稱,退休後還享受國家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補貼。
我曾在集體企業、社辦企業、校辦企業、外資企業、港資企業、民營企業工作過,我經歷過援建非洲國家的援外工程、中國駐柬埔寨外交使館的建設工程、上海浦東機嘗杭州肖山機嘗寧波機嘗上海磁懸浮軌道交通等多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還有浙二醫院、浙江婦保醫院、奉化醫院、UT斯大康公司、杭州西湖博物館、上海國際博覽中心、華東國際珠寶城和上海、三亞、蘇州等地的多個五星級賓館工程項目。結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管理經驗。
目前我雖然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仍被返聘從事電氣成套行業的製造、設計、維修的技術指導工作。
這一切都是自學、自強、自立的結果.今天我可以自豪的對我的老師說一聲:我沒有辜負您們的教導和期望,也為您們爭了光,讓我再次向您們說一聲:老師,謝謝您!
我從「自卑自負」到「自信自立」再到「自強自豪」的經歷,有今天的結局,我很滿足,因我的社會貢獻已經得到了承認,我的人格得到了尊重,我的願望已經實現,一句話;我很自豪。這里我要向在五十年漫長的歲月中支持、幫助我的同學,表示感謝和敬意!沒有您們的的幫助和支持,也許沒有我的今天。
從少年到白頭,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已經步入老年,這是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同學」兩個字在心頭的分量越來越重。無論走到天南海北,同學情在心裡總占據一席之地。抹不去同窗共學情!
同學情誼是一種財富,這種財富首先是精神方面的。在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或許最先想到的不會是我們的父母,而是從我們的同學中發展而來的好朋友,向其傾吐心聲;在我們孤單彷徨的時候,我們無處可逃,或許就會逃到同學的家裡……,大家一起聊聊天,一起散散步;在我們缺乏信心,非常需要人支持的時候,或許同學會給我們所需要的支持;在我們受人唾棄,受盡千夫所指的時候,或許就只有同學仍然義無返顧地相信我們,維護我們。真的,那是一種感動,一種會讓人「欲語淚先流」的感動。同學還會給我們帶來物質上的幫助,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或許某位同學就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幫我們度過難關。
我是一個熱情的人,更是一個珍惜同學友情的人,無論是對同學還是對朋友,我都能以誠相待,希望同學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的友誼源源流長。同學們分別多年,相聚的瞬間,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大家熱情的參與是同學相聚的基礎,也是同學之間延續友情的機緣。歡樂自由、輕松愉快,是我們那個年代的主基調.
人生的舞台已經把我們演變成了各個不同的角色,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創造新的生活。我們每次聚會總是有說不完的事,講不完的話,我們的交流是最善意、最無私、最真誠的,每次聚會都能給每個人留下美麗的瞬間,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們一路走來,學會了闖盪社會,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成就了事業,實現了人生的應有價值。人生的歲月是一串珍珠,漫長的生活是一組樂曲,而青春是其中最璀璨的珍珠、最精彩的樂章。不願告別,卻是在告別那稚氣的年月;不願告別,總是在告別那多夢的時節。盤點同學,已有十幾位同學不幸英年早逝,離開了我們,我感到很惋惜,他們的音容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我們活著的人們應該更加珍愛生命,保重身體,享受人世間的關愛,我們要一如既往地發揚聰明智慧,繼續沿著自己的人生軌跡,勇往直前;我們的自豪是擁有現在,揭開記憶的塵封,追尋歲月的見證,讓同學情誼更加有力地鼓起我們新的人生理想和熱情。今天我們要保重身體,安渡晚年,看淡名與利,看輕財與貴,知足者常樂。為我們人生的最後一章節,增添燦爛、絢麗的篇章。
最後祝老師和同學們健康長壽,快樂每一天!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6. 盡管已進入耄耋之年,季羨林老人還無時無刻不忘搜集.整理相關學術成果,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
不忘搜集資料
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7. 80幾歲的老奶奶應該用什麼成語來形容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8. 求兩個不同領域的名人的成就
季羨林,1911年生於山東清平(今並入臨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游。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明。"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復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 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准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准》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余種、8OO余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80年代後期以來,季羨林對文化、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外引起普遍關注。
季羨林是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911年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1984年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留學德國是季羨林學術生涯的轉折點。留學德國後,季羨林走上東方學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系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
《浮屠與佛》(1947),揭示梵語Buddha(佛陀)一詞在早期漢譯佛經中譯作「浮屠」是源自一種古代俗語,譯作「佛」則是源自吐火羅語,從而糾正了長期流行的錯誤看法,即認為佛是梵語Buddha(佛陀)一詞的音譯略稱。這里順便指出,季羨林在1989年又寫了《再論浮屠與佛》,進一步論證漢文音譯「浮屠」源自大夏語。
《論梵文··td的音譯》(1948),揭示漢譯佛經中用來母字譯梵文的頂音·t和·d是經過了·l一個階段,而t··>·d>l這種語音轉變現象不屬於梵文,而屬於俗語。因此,依據漢譯佛經中梵文··td的音譯情況,可以將漢譯佛經分為漢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後三個時期。前期漢譯佛經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語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語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進步;後期的原文是純粹的梵文。
季羨林的這兩篇論文在中國佛教史研究領域中別開生面,用比較語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漢譯佛經最初並不是直接譯自梵文,而是轉譯自西域古代語言。季羨林也據此提醒國內運用音譯梵字研究中國古音的音韻學家,在進行「華梵對勘」時,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這個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關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國內外學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有論者據此認為中印文化關系是「單向貿易」
(one-way-traffic)。季羨林認為這種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歷史實際。因此,季羨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著力探討為前人所忽視的中國文化輸入印度的問題。他先後寫成《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1954)、《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1957)等論文,以翔實的史料,考證了中國紙張、造紙法和蠶絲傳入印度的過程。
與此同時,季羨林兼治梵文文學,翻譯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迦梨陀娑的劇本《沙恭達羅》(1956)和《優哩婆濕》(1962),並撰寫有《印度文學在中國》、《印度寓言和童話的世界「旅行」》、《〈五卷書〉譯本序》、《關於〈優哩婆濕〉》和《〈十王子〉淺論》等論文。
季羨林隨著80年代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學術生命彷彿進入了黃金時期。盡管行政事務和社會活動纏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鬆」,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潛心研究,勤奮寫作。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實,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著這一思想。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宏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
9. 楊顯東的成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水、旱、蝗、湯」是中原農村的四大災害。提起蝗災,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屢有記載。「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正是蝗災的真實寫照。
1951年,中國河北、河南、山東、皖北、蘇北、新疆等地發生嚴重蝗災,以河北東部黃驊和江蘇泗洪一帶最為嚴重。這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到兩年,長期的戰爭創傷還有待恢復。農業部為了盡快撲滅蝗災,減少損失,決定由楊顯東主持組織專家去現場指揮這場戰斗。當時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以簡陋的設備和獨特的工藝流程研製合成廣譜性的第一代農葯六六六。楊顯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光榮任務。他和中國治蝗專家陳家祥、蘇聯顧問盧森科等一起,日夜兼程趕到黃驊縣,吉普車幾乎通宵達旦在濱海蝗區沙灘的蘆葦叢中賓士著,現場遍地都是行將起飛的蝗群,附近的禾苗、草葉都被吃得只剩下一些殘稈斷莖。他們立即動員和組織群眾噴灑六六六葯粉、撒毒餌,殺滅蝗蝻,雖然效果甚好,可是茫茫無際的灘塗、窪地,不是人力和小型噴粉工具所能及。為了抓緊時機,他們建議試用飛機噴葯治蝗。當時,中國還沒有農用飛機。楊顯東通過農業部向政務院請示,周總理親自安排指示,由人民解放軍空軍負責用改裝的飛機,飛到蝗區噴葯滅蝗,把將要起飛的蝗群撲滅在蝗蟲發源地。這對於蝗區農民是多麼令人鼓舞和高興啊!楊顯東在總結這次治蝗工作經驗時強調指出,要改治結合,徹底改造蝗蟲孽生的發源地,建立蟲情預測預報制度,並指示:「飛機治蟲,是有發展前途的,而且將來在農業生產上,還可更廣泛地使用飛機。這次雖然是第一次,但給我們新中國農業發展指出了方向,畫出了美麗前景。」後來國家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根治淮河,開墾沿海灘塗窪地,以及黃泛區的開發治理等等,徹底改變了蝗蟲孽生地的面貌。整個50年代,楊顯東和中國治蝗專家幾乎每年都深入現場考察,他們的足跡遍及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地,特別是黃泛區、白洋淀、微山湖、洪澤湖,以及黃驊和渤海灣灘塗,他們連續戰鬥了10 年,到60年代初期,終於取得了在中國消除蝗災的巨大勝利。由於控制了蝗害,使糧食穩定增產。
他從治蝗中得到啟示,增強了信心,積極地參與並領導支持中國植物保護與植物檢疫事業。楊顯東深深地懂得,只有領導、專家和群眾相結合才能辦成一件事。因此,他廣泛地團結植保、植檢專家,為植保、植檢工作出主意、想辦法,鼓勵科技工作者虛心學習外國有益經驗,創建適合中國自己的植物檢疫制度。他和植保專家一起根據中國自己的植保工作經驗,提出了「防治並舉,以防為主」,以及「土洋結合,領導、專家和群眾三結合,全面防治、安全有效」的方針。並主張必須實行農業技術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機械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要求重視利用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各種有益生物等,為中國植保工作向綜合協調防治方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28年秋,楊顯東從河南回到家鄉湖北,擔任湖北省棉業試驗場技士並代理場長。他以忘我的奮斗精神,從事棉花改良工作,訓練技術人員,引進優良品種,種植了300畝試驗田。為了在湖北推廣優良棉種,楊顯東深入到各棉區調查,掌握了棉田生產和品種分布情況。通過科學測算,他寫了一篇精闢的調查報告,提出:「只要實現棉花改良措施,推廣優良品種,湖北棉區增產潛力很大。」這篇報告引起湖北有關人士的重視。後來,楊顯東在棉業試驗場的基礎上,艱苦創業,使試驗地由300畝發展到700畝,建起了實驗室和辦公、生活用房,購置了儀器設備,並在襄陽、沔陽等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推廣優良品種。他的責任心與事業心和棉花改良事業贏得了當時湖北棉商、紗廠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他一心撲在棉花改良事業上,已過「而立」之年尚未婚娶,成了一個「棉花迷」,為湖北棉花改良事業忘我地工作。
1934年,楊顯東赴美留學。學習美國棉花科學技術新成就,深入各棉區進行調查研究,對美國棉花純種區域制度和棉花分級標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寫成論文發表,受到美國農業部專家的好評。1937年,他學成回國,立即繞道歐洲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在這段時間,他不僅僅限於棉花改良事業,還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早日勝利,團結廣大愛國進步人士,培養人才,默默奉獻,為後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常人難以做到的貢獻。
1949年秋,楊顯東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後,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從此他全部身心獻給祖國的農業建設事業。他上任後,分工主管棉花生產、科研、教育和植物保護等項工作。
1956年他堅決支持一些農業科學家提出建立全國性棉花研究所的建議。當年,他親自和著名棉花專家馮澤芳一起陪同蘇聯棉花研究所所長雷佐夫到華北棉區進行考察,並共同選定河南安陽棉場為棉花研究所所址。對棉區的地理環境、氣象資料、棉花生產等有關建所要求的科學依據進行反復考慮。1957年8月棉花研究所正式成立,任命馮澤芳為第一任所長。楊顯東也經常來所,並親自做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們安心在棉區深入做科學研究工作。1958年浮誇風刮到棉花所,楊顯東又親自對所領導做思想工作,要求按科學精神,實事求是辦科研,要在全國棉花科技界帶好頭,起模範作用。
1957年楊顯東率團專程前往蘇聯塔什干,出席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他在會上宣讀了關於中國棉花科技成就的論文,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歡迎。
1980年,楊顯東為團結全國棉花科技工作者,促進中國棉花科技事業的發展,發起成立中國棉花學會,並被選為名譽會長。他語重心長地勉勵全國棉花科技工作者要發奮圖強,要為中國棉花走向世界而奮斗。他的這個願望和他畢生眷戀棉花科技事業的理想,終於在他耄耋之年實現。楊顯東常為此而引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