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 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大力提高國土資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國土資源事業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屏蔽室與三維線圈及其集成磁場空間裝置
該裝置可以衰減環境磁場強度(達到<300nT),改善環境磁場的梯度(達到<50nT/m),使線圈系統的均勻區不失真;可以屏蔽和抵消外場,達到零磁空間,產生矢量磁場;可以完成線圈系統的本身功能,實施對屏蔽室的磁清洗。
屏蔽室與三維線圈的復合套裝,成功解決了線圈在屏蔽室內的幾何定位及其相互隔震;形成零磁場或產生矢量的背景場的高度均勻;三維線圈對屏蔽室六面可在不發散磁場的情況下,實施磁清洗。可調節三組線圈的間距和幾何姿態,具備調節正交性的功能,儲備擴展不同指數均勻區的機構。屏蔽室構建採用大循環包鑲及無焊點、少鉚眼、大封擠的新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屏蔽系數,降低資源消耗。配置檢測設備,可以由平面坐標到立體坐標,由小區域到大范圍,在空間任一點支持三分量的准確定位。項目研製的系列產品在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高等院校、國土資源部、石油及地震系統得到廣泛應用。
野外數據採集界面
GPS/PDA土地調查新技術示範應用
國土資源部在大興舉辦調查之星技術培訓班,學員們在現場實習
在嵌入式3S集成技術、基於GPS網路差分/高精度單點動態定位技術、矢量圖形自動分割技術、基於GPS/PDA的土地調查作業流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形成了調查精度滿足1:10000到1:2000及1:1000、數據導入/導出符合OPENGIS通用交換標准、變更圖斑能自動分割的土地調查作業系統。
在2004年北京大興綜合示範應用的基礎上,2005~2006年國土資源部又在北京、吉林、河北、江蘇、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九省市13個區縣進行了較大范圍的示範應用,試點縣市地處東部、西部和南方、北方,地形包括平原、山區、丘陵,通過實際應用,驗證了GPS的定位精度,優化了系統的作業流程,完善了系統的軟體與硬體。在此基礎上,對系統的軟體進行了權威測試,對產品的硬體進行了工業化設計,形成了定型後的符合工業化標準的「調查之星」系列產品。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已將定型後的「調查之星」設備裝備到14個區縣。
Ⅱ 科技成果轉化
我部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近年來加大了資源利用技術、工程勘查施工技術以及環境技術的開發研究力度,現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部門特色的先進技術。通過廣泛應用,帶動了這些領域的發展,初步形成產業化。新型中空玻璃專用分子篩生產新工藝
國內目前的中空分子篩沿用傳統的3A分子篩生產工藝,產品質量無法適應迅速發展的中空玻璃行業的要求。通過研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粒徑中空分子篩新工藝和新產品(IG-3A)。該產品的粉塵僅有25微克/克,粒度小(0.6~0.85毫米),粉塵和強度指標均優於普通3A和進口產品。IG-3A分子篩採用多種粘結劑混配方法,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小粒徑分子篩成型的技術難題。利用獨創的表面活化處理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產品表面硬度,降低了產品粉塵。
IG-3A中空玻璃分子篩打破了國外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壟斷,通過工業試驗產品的初步銷售,目前已佔領國內40%的市場,為降低中空玻璃的製造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我國新型中空玻璃行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貢獻。產品成本7000元/噸,售價按13000元/噸計算,噸產品利潤達5000~6000元,經濟效益顯著。
IG-3A分子篩
礦物纖維替代部分木漿造紙試驗及產業化研究
以雲南省的硅灰石為原料,通過超細粉碎、改性復合,然後將礦物纖維與植物纖維以不同比例混合,抄造出書寫紙、膠版印刷紙、銅版原紙和灰底白板紙。印刷試驗表明,紙張適應性良好,且紙品中灰分達28%~33%,留著率61%~75%。掃描電鏡分析表明,礦物復合纖維材料與植物纖維一起,構成了新型的植物纖維-礦物復合纖維網狀結構,礦物纖維在紙品中不只是簡單的填料,而是以功能材料形式存在的。該項技術大大節約了森林資源,降低了紙張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該項技術已實現了5000噸/年的產業化規模,產品先後成功地在全國5~6家造紙廠推廣應用。2000年被國家計委列入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
添加礦物纖維抄紙圖
2001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Ⅲ 科技成果轉化最重要的環節是什麼
科技成果轉化最重要的環節是科學實踐。Ⅳ 科技成果轉化情況
由於本項目是結合項目管理單位———貴州省地礦局地質隊長期從事南華紀錳礦勘查開發的基礎上進行的。帶著問題進行研究,針對性強,故理論一旦突破,科技成果在生產應用中效果就十分突出。
如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隊在黔東北及其毗鄰地區運用南華紀錳礦是古天然氣滲漏系統成礦的新理論指導錳礦成礦預測與找礦。結合松桃黑水溪錳礦床和外圍楊家灣一帶地質特徵分析,認為該地區南華紀古天然氣滲漏沉積特徵明顯,具備「大塘坡式」錳礦成礦條件並圈定錳礦找礦靶區。經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隊實施鑽探驗證,結果新發現了楊家灣錳礦床,經詳查地質工作,2008年初求獲332+333錳礦資源量1444萬t。如按沉積盆地劃分,其遠景可突破2000萬t。該錳礦成礦新理論指導楊家灣錳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是黔東北及毗鄰地區錳礦找礦20餘年來最重要的進展。潛在經濟價值達80億元。
由於有了這一重大錳礦找礦成果,松桃三合錳業公司已成功建成了年產30萬t礦石的礦山。並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規模較大、工藝先進的電解金屬錳廠。新增年產值5億元以上,新增稅收0.5億元,解決當地500個勞動力就業,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
同時,在松桃地區的西溪堡錳礦及外圍、大塘坡大坪蓋地區和楊立掌外圍,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隊運用該新理論進行錳礦找礦均取得重要突破。預計新增錳礦資源量1000萬t以上,現仍在進行勘查評價。預計潛在經濟價值將超過50億元。
Ⅳ 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中,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哪些證明材料需要詳細點
以下7類材料可以作為科技成果轉化證明材料:Ⅵ 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的原因是什麼
缺乏資金,缺少相關支持
缺少資金投入是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中小型企業較多,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對於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投入不足。民營企業缺少融資渠道,受資金問題的影響對科學技術成果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項目因為資金不足而停止。相比中小型企業,國有大型企業有相對雄厚的經濟基礎,但是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存在的風險,企業不願意冒險嘗試,由於我國的風險投資體系還不夠完善,原始科學技術的產業化不好,是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部分問題。
項目不夠成熟
眾所周知,大部分前沿科技成果掌握在高校以及科研機構手中,此類機構往往更加重視理論研究和論文,對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不夠重視,所以部分前沿科技成果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不能給企業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相當一部分科研單位只是為了完成指標,和企業之間的溝通不順暢,沒有真正的實現與企業的合作,對技術的投入不重視是項目不成熟的重要原因。科技項目的不成熟使企業在轉化過程中存在著風險,所以企業不願意麵臨這種風險而減少了資金投入和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
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
很多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過多的追求切實的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對科研人員的重視,相關研究人員很難獲得對等的經濟回報,僅僅靠理想來推動科技創新是行不通的,這會大大的降低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對科技成果的轉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Ⅶ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原因是什麼
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科技產業產值比重偏低,除了部分技術確實不 符合生專產需要或不成熟的屬原因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新技術企業融資 的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就會嚴重影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 力的提高。我國已經轉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轉化資金靠自籌的佔56.8%, 國家科技計劃撥款佔26.8%,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化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僅占 2.3%。我國極低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過 程中的融資困境。目前,融資問題成為制約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持續、快速發 展的現實問題。
Ⅷ 科技成果轉化難在哪兒
客觀原因 1、 高校科研機制的限制 高校內容很多科研項目、科技成果和專利都是老師在承擔職級評定、為了完成某項科研任務、完成某些獎勵政策、支持論文和學術觀點而開始的結果。很多項目理論性較強,但是實際操作和市場可行性缺少驗證。 2、 經費和精力的投入不足 很多項目是為了一個初步的結果而訂立的,在完成初期實驗後,國家、院校很少有多餘的資金支持老師的進一步研究,這就導致了項目的夭折和中止。學校不能進一步提供可試行的場所、資金,老師也有其他項目和教學工作在身,沒有更多的時間。 3、 研究和市場脫節 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必須緊緊圍繞用戶的需求體驗,而老師的研究除了純理論性較多外,很多都屬於閉門造車型。而圍繞市場的研究時間長、周期多、成熟度要求比實驗室高出許多,這也導致了高校的科研成果較難轉化。 4、 信息的不對稱 企業有獨立的研發機構和知識產權辦公室,高校的成果轉化辦公室和科研中心也相對獨立。尤其是在初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雙方不能很專業、直觀、准確地表達技術難題的參數,雙方出於謹慎考慮的原因,都會造成信息的不對等情況。 5、 中介機構機制不健全 雖然政府越來越重視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 也做了不少的嘗試,包括搭建獨立的網站、發布高校科技成果等。但是在國際上,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是其成果走向市場的重要環節,如設立咨詢公司、高校中介公司,但是現在高校很多都是在其科技處下屬設立一個部門,老師也只是兼職負責成果轉化工作。 6、 缺少專業的技術經紀人 目前我國市場缺乏統一的技術轉化網路體系,技術市場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技術的經營機構里缺少懂技術、懂法律、懂經營管理的精英人才。而且目前市場上的技術轉讓、專利交易、專利評估等魚龍混雜,很多技術擁有者很難鑒定其真偽,也導致了技術擁有者的危機意識和畏懼心理。 主觀原因 1、商業保密 企業出於保護自身產品機密和防止惡性市場競爭等因素,在和高校合作的過程中會或多或少有意識地規避隱瞞某些研發機密,這就導致了企業技術難題的關鍵問題得不到專家的認識和鑒定,因此對於難題的解決也只能浮於表面。 2、 市場推廣 高校老師在科研過程中,可能對於自身產品非常熟悉,但是在推廣的過程中,學校這樣的人才又非常緊俏。很多時候成熟的技術成果都是通過自身網站發布、交流會、或者其他政府組織的產學研活動體現的。這種依靠政府的推動和自己被動式推廣的方式不可能做到成果的及時發散。而且有些項目一旦研究成功,成果擁有者往往嘗試隱藏其成果,將關鍵技術束之高閣。 3、合作盲區 企業在和高校進行初步的合作之後,企業急於解決自身技術難題,而高校老師需要繁瑣的流程:開題立項,申報領導,調配人手等等。高校目前很少有專職做成果轉化的教授,因此本身的流程要求會導致其進度緩慢。 4、資金和時間問題 企業在進行校企合作的時候都希望越快越好,但是如果沒有對應的資金投入,高校的研究過程肯定也是比較緩慢的。其次,企業在對於高校到底能否解決技術難題也沒有把握,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肯定是不能等待太長時間的,企業不希望把技術難題的過程變成高校實驗室緩慢研究的過程。 5、 企業對於新技術重視不高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比較不是很高,還達不到企業年收入的2%,而且企業內容的研發人員的比例、研發資金的投入、領導的重視程度都不盡相同,這對於企業吸收先進技術,運營到實際產品的開發之中都是不利的。在國外,企業的研發所佔的比重遠遠高於我國。 6、 高校的獎勵機制不完善 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沒有明確的說法,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統:如科技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知識產權政策等等。而且很多出台的政策的配套法律法規和法律細則都沒有同步完善。法律比較空泛,可操作較差,導致了老師的研發積極性也不高。 科易網讓科技成果轉化變得更加便捷簡單!
Ⅸ 科技成果轉化是什麼意思
科研成果轉化是指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已轉化成成品、樣機、技術得到全面推廣應用等,證明一般是如轉化為新產品,可以用該產品新產品證書、生產批文(葯類的)、銷售合同、訂單、銷售發票等一種或多種材料證明;若轉化為新設備,則用該設備說明書、設備備案文件、發票等證明;轉換為新技術,一般是要多個使用單位的推廣應用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