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臨盤採油廠職稱,成果,論文自動算分系統
好的啊,,,親
『貳』 孤東採油廠的技術創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緊緊圍繞制約採油廠原油生產的關鍵技術和影響效益增長的主要矛盾及技術難題,大力實施「科技興廠」戰略,轉變技術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勘探開發理論創新成效顯著,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先導試驗課題進展順利,綜合配套技術系列進一步發展完善,為推動採油廠的持續有效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完成科研項目40個,有兩項成果分別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三等獎,12項成果獲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9項科研成果申報有限公司技術評定,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全年科技增油12萬噸。同時採取「宏觀引導,重點扶持」的工作思路,支持生產一線開展技術革新,一大批創新成果更直接、更便捷地服務生產。全年開展基層技術創新課題58項,創直接經濟效益2000餘萬元,申請國家專利21項,取得國家專利17項。
『叄』 聽說中石化華東採油廠近期獲得了多項專利,誰知道具體情況
國內的專利都很水,國際的專利才有分量
『肆』 定邊採油廠採油工2015年工作總結範文
我作為一名一線的石油 工人,我秉承老一輩石油人的精神傳統,在工作上肯吃苦、講奉獻、有理想、守 紀律,與全站人員上下齊心,兢兢業業、拼搏苦幹、克服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確保油井產量,完成隊上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下面我將2015年的思想、工作、學習情況向各位述職如下:
一、加強學習,注重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提高。
一年來,不斷加強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 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堅持自覺參加機關組織的學習,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 策。深刻領會上級文件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加以貫徹。
通過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使自己能夠樹立大局意識,比較客觀、全面、准確地看待問題,分析和解 決問題。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精益求業,不斷探索,使自已更加勝任本職工作。
二、工作方面
認真履行職責,腳踏實地做好工作,用滿腔熱情積極、認真地完成好每一項任務,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在現場管理上,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及標准化操作規程,對油、水井及時平整井場,修整井口,基本做到井場無油污,無雜草,無垃圾。做好日常的巡迴檢查,認真、嚴肅的對巡井中發現的油、 水井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及時處理和整改, 確保油井的產量。
在設備管理上,我在做到定期對設備維護保養的基礎上,堅持做到「六不」 ,即不臟、不松、不滲、不漏、不缺、不銹。保證設備完好,防治跑、冒、滴、漏等 現象的發生,消除安全隱患。在資料的管理上,為了保證量油數據的准確性,我加大了量油的密度,通過不同時間多次的測量來保證數據的准確性。
三、學習方面
認真學習崗位職能,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在班組工作比較繁忙的情況下,正確 處理工學矛盾,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業余時間,系統學習了採油 工程有關法律法規和理論知識。在工作期間,我不錯過,不浪費每一次鍛煉的機 會,加速自身知識的不斷更新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同時,利用閑余時間向隊領導及同事請教有關地質及採油方面的知識。通過多看、多問、多學、多練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各項業務技能。
四、存在問題和今後努力方向
回顧過去的一年,由於業務水平不足,缺乏經驗等原因,工作上在有些方 面還做得不夠。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勇於創新,不斷進取,使工作更進一步;努力學習,提高綜合素質,提高操作實踐能力。
『伍』 沈陽採油廠的概況
全廠共有員工3468人,下設大隊級單位13個,基層黨支部73個,黨員731人。
沈陽油田自1984年4月投入全面開發建設以來,累計生產原油3800多萬噸,生產天然氣30多億立方米;先後榮獲「全國部門綠化四百佳單位」、「遼寧省環境保護先進企業」、「遼寧省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遼寧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十佳單位」等許多榮譽稱號。重組分立後,面對沒有優質後備儲量、措施難度逐年增大、生產能耗高、成本缺口大的實際,廠黨委始終堅持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宗旨,認真貫徹落實集團公司和遼河油田分公司的各項工作部署,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圍繞觀念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等五個方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上市以來,累計超繳油氣綜合商品量13.19萬噸,並先後被遼寧省授予「文明單位」、「優秀職工之家」、「模範職工小家」、「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先後獲得遼河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特殊貢獻獎」、「集團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創新成果獎」等殊榮,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雙豐收。
廠家屬區分「東,西,南,北,點。」五區。居住有2萬多人。共有三所學校,一個是遼河油田沈采中學,一個是小學,一個是幼兒園。
『陸』 全國企業文化年會上,勝利油田獲得了什麼獎項
你好:在7月25日召開的全國企業文化年會上,勝利油田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案例獎,勝利油田勝利採油廠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成果獎。
據悉,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共同開展2014~2015年度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優秀案例和突出貢獻人物評選表彰活動,受到企業界、經濟界、學術界等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項評選表彰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是目前國內企業界企業文化最高榮譽。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哦!滿意請採納,謝謝。
『柒』 中石化華東採油廠喜獲5項實用新型專利,求詳情
12月2日,華東採油廠科技與技術監督部門再次從國家知識產權管理局領回5張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於今年4月申報的這5項發明成果全部喜獲通過。至此,採油廠已累計擁有各類專利24項。
多年來,採油廠十分重視專利成果的申報與研發,圍繞推進油田開發的技術水平,通過每年召開科技大會、組織科研成果交流、開展重點項目攻關、成立創新工作室等多種載體形式,鼓勵和調動員工參與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著力以技術革新解決油田生產中存在的各種疑難問題。
如剛剛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的5項發明成果中,「一種快速抽汲排液技術」革新了「低滲儲層測試排液工藝」,提高了常規油井測試評價的工作效率。「一種水平井帶壓鑽塞捕屑裝置」,可實現頁岩氣井地面返排測試在高回壓條件下連續鑽塞捕屑、除砂、大排量返排,加快了工程進度,減少了作業時間和費用。「一種小井眼封堵採油工具」,與井下作業難度大的小井眼相匹配,提高了油井產量。「一種新型注水帶壓可取式堵塞器」,較舊型堵塞器製造工藝更簡單、成本更低廉、使用壽命更長、更安全可靠。「一種襯管二次固井簡易丟手回插裝置」,替代了液壓套管懸掛器,簡化了施工工序,能夠大大減輕勞動強度。
除5項實用新型專利,採油廠還於今年2月獲得一項國家發明專利的授權。「空氣源與太陽能復合加熱原油儲運系統」這一項目申報於2012年3月,歷經2年終獲授權。該發明主要由空氣源熱泵機組和太陽能集熱器等節能環保型設備替代傳統燃煤鍋爐,達到節能、降耗、減排和清潔生產的目的,目前已在採油廠金南和廣山兩個集輸站區進行應用推廣。
『捌』 採油工先進事跡怎麼寫
收獲2008
——作業一區員工xxx先進事跡
2008年是我從事一線採油工作的第10個年頭,作為一名採油工人,在總結08年各項工作的同時,讓我感覺到採油五廠正在向建設一流採油廠目標日益邁進的堅定步伐,也讓我對10個年頭的工作有了一次更加剖析的、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加堅定了做一名合格採油工人的信念。
一、 注重理論學習,提高工作能力
理論學習是基礎,作為一名新時期下的採油工人,我清楚的認識到,只有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工作能力。為此,我不僅在工余時間對專業知識進行學習補充,還虛心向師傅求教,並結合工作中的經驗,對照書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學習深化,互為補充,為工作服務。通過不間斷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在我參加的「採油廠第四屆技術大賽」中,取得了一等獎,並獲得「技術能手標兵」的光榮稱號。
在作業一區管理四組的工作過程中,我能很好的配合管理組組長的工作,並能保質保量的完成各項任務,沒有發生一起因為工作責任心落實不到位的事故。
二、 注重安全細節,築牢安全堡壘
安全工作一直都是採油廠工作的重心,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時刻將安全放在首位,不存在僥幸和思想的麻痹大意。自從「六大禁令」頒布後,我以禁令的內容作為工作標准,不僅按要求穿戴勞保和使用勞保用品,而且還能在生產工作中識別和發現隱患,僅08年我就檢查出設備存在隱患20餘處,及時處理事故隱患15回。
要築牢安全工作基礎,不僅要善於發現和及時整改隱患,而且還要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為安全生產獻計出策,當好「安全分析員」,提出安全合建,截止到目前,我一共提安全合建12條,其中有8條被管理組採納實施。
三、 積極創新工作,助力原油上產
採油工作不是每日一成不變的工作,要積極的創新工作,只有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才能夯實工作基礎。在採油廠開展的「我說我井」活動和「穩升井組扶植」工作的深入開展,對管井工的工作職責有了明確細致的規定,也促進了管井工對創新工作的日益求新。
由油井的地面工作延伸到地下油藏生產規律的摸索認識,只有打破以往工作的規律,不斷創新出符合簡化優化後工藝需求的工作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原油產量。
四、 及時總結工作,追求完善提高
08年的工作,不僅讓我收獲了知識帶給的成果,在一點點成績面前,我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目標有一定距離。在09年的工作中,我要繼續加強理論學習,真正將「我說我井」中的「人井合一」的工作理念融入到實際生產中,為建設一流採油廠的進程中奉獻力量。
『玖』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二採油廠的科技創新
加大科技攻關投入,研究解決制約穩產上產的瓶頸技術,成立特低滲儲層開發攻關項目組,加強特低滲透儲層開發和提單產的研究,0.3毫達西試驗區庄9井區平均單井產量由0.5噸上升到2.0噸,庄平7井試油獲得31.8噸的高產;在元城油田完鑽水平採油井7口,平均單井產油17噸,為提高老油田採收率探索了新的開發工藝技術。初步形成了特低滲油藏壓裂改造、水平井開發等配套技術,為隴東特低滲油藏大規模開發儲備了關鍵技術。全年完成科研項目40項,7個項目獲得省、市級技術成果,科技增油突破10萬噸。
『拾』 謝俊的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高含水油田剩餘油描述技術與預測方法》
經過多年的攻關,已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不同儲層地質特點的提高油田採收率行之有效的方法。該技術在勝利油田、遼河油田、華北油田推廣應用後,增油降水效果明顯,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勝坨油田勝一區利用項目研究成果,自2003年12月對注聚擴大區分井區調整注聚濃度,進一步優化注聚方案;對含水反彈井改層促使二次見效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擴大區注聚效果。針對注聚先導區轉後續水驅含水上升快、產能遞減快的開發特點,在潛力井區開展補孔改層、堵水調劑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區塊含水上升速度。統計到2004年8月底,該油田累計增產原油10.8萬噸,創造經濟效益6480萬元。勝坨油田二區和三區的主力區塊通過精細油藏描述研究,不但掌握了剩餘油的空間分布特徵,提高了油田的開發效率,而且還形成了剩餘油描述和挖潛的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該研究成果在油田開發調整中得到了較好應用,通過在潛力井區布新井,完善基礎井網;細分韻律層,精細挖潛;大面積開展區塊整體堵水調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油田注水開發效果。自2001年8月應用該研究成果以來,截止到2004年6月,勝坨油田二區和三區的沙二段直接增產原油50.5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03億元。
研究成果經華北油田的實際應用,通過在剩餘油富集區進行注采井網調整,改變平面液流方向等措施,見到明顯經濟效益,共增產原油2.6萬噸,直接經濟效益達2100萬元。
研究成果在遼河油田得到廣泛應用,收效顯著。牛12斷塊是遼河油田茨榆坨採油廠的一個主力斷塊,針對油田開發暴露出的矛盾,通過加強剩餘油精細描述和下步挖潛對策研究工作,採取有效措施,累計增油超過3.5萬噸,增氣2000萬方,創經濟效益1200萬元。然後又對牛—青地區砂岩油藏的剩餘油分布規律進行了研究,採用油藏描述新技術和靜動態結合分析方法,對復雜小斷塊油藏的地質特徵和水淹規律及剩餘油分布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指定出有效的調整措施,通過現場實施調整對策,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明顯改善了開發效果,兩年內共增油4.2萬噸,增氣1500萬方,直接經濟效益2500萬元。還在海外河砂岩油藏的剩餘油分布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搞清了剩餘油分布規律,從而有效地指導了注采開發調整。通過調整治理和進一步完善井網和注采開發系統,增加註水井數,改變液流方向和補鑽調整井等措施,截止到2000年8月,共增油11.9萬噸,氣600萬方,直接經濟效益8600萬元。
2004年11月15日,山東省科技廳組織趙鵬大、劉寶珺、馮士筰、秦蘊珊四位院士和多位高校教授、油田總地質師組成的專家組對項目規劃、項目研究報告、用戶使用證明等材料進行鑒定後認為:該成果緊密結合油田生產實踐,針對我國不同類型油藏性質差異大,油水關系復雜的特點,遵循驅油機理研究與現場試驗結合、室內物理模擬與油藏數值模擬相結合、單項方法與優化配套技術相結合,油田地質、油藏工程與採油工藝技術相結合,油藏描述、油藏工程與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相結合,剩餘油宏觀、微觀的定性描述與剩餘油飽和度定量描述相結合,認識油層和改善油層密切結合的原則,提出了我國油田高含水期改善開發效果的理論和方法,為老油田調整挖潛和三次採油後進一步提高原油採收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該項研究在高含水油田增產降水、提高石油採收率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解決了油田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得到了油田的大力推廣應用。取得了以下突破和創新:
(1)綜合應用了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系統研究了剩餘油的形成機理、剩餘油的微觀和宏觀分布特徵以及多種實用的定量確定剩餘油飽和度的技術,提出了一套綜合研究高含水油藏剩餘油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法。
(2)定量描述了油藏三次採油後各地質小層剩餘油和聚合物的平面分布,為高含水油藏調整挖潛提高採收率指明了方向,為四次採油充分利用殘余聚合物提供了依據,豐富和完善了油藏描述理論。
(3)在對油藏數值模擬軟體進行二次開發的基礎上,將不同聚合物、不同配注方案劃分為「組」,在同一模擬器上對不同「組」的聚合物特徵進行描述,達到了對比評價注聚效果的目的,攻克了一個油藏同時注入兩種聚合物產品、多個配注方案的油藏數值模擬技術。
(4)該項研究緊密結合油田生產實踐,
為制定高含水油田開發調整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勝利油田、遼河油田、華北油田以及其它油田的廣泛推廣應用,在增油降水、提高原油採收率方面獲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對我國高含水油田開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不僅開拓了一套高效開發高含水油藏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善了油藏描述理論,並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明顯的社會效益。
主要研究成果之二: 《盆地中央氣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及成藏模式》
(1)該項研究指出了我國國內油氣工業發展的主要戰略接替領域,對於推進我國21世紀油氣勘探開發將發揮重要作用。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什麼地方存在整裝大氣田,怎麼去尋找整裝大氣田。按照盆地中央氣藏的地質理論和評價方法,這些盆地富含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在油氣勘探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是不會改變的。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為實施油氣再創業戰略提供了資源保證。
(2)通過該項目的研究,改變了傳統的勘探現狀,從而使天然氣的勘探開發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重新認識那些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區,重新評價已經被廢棄的區帶和層序。根據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油氣勘探由淺層向深層發展,由構造或背斜控制轉向岩性或向斜油氣藏,提出了在盆地中央和構造下傾部位去鑽探去尋找油氣富集區,一定會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盆地中央氣藏的概念正在油氣勘探開發中發揮直接的作用,不僅為油氣的風險勘探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也在精細勘探中發揮了直接的作用,大大拓寬了油氣勘探領域。
(3)該項目對盆地中央氣藏的評價是建立在新的成藏理論之上,不僅對鄂爾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天然氣勘探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其它盆地的類似氣藏的分布規律乃至世界各盆地氣藏的分布規律評價具有深遠意義。利用新的成藏理論對鄂爾多斯、四川及塔里木盆地的盆地中央氣藏分布規律進行評價,一方面可以明確勘探目標,同時又指出了有利地區,這對於提高天然氣的勘探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在盆地中央氣藏分布有利區及較有利區內開展圍繞已知氣田的源岩與儲層精細描述,進一步擴大了天然氣的有效勘探面積和儲量。
(4)該項研究對中國含油氣盆地的盆地中央氣藏分布有利區進行了成功預測。在該項目預測的四川盆地盆地中央氣富集最有利的邛崍地區和新場地區,已成功地鑽獲工業氣藏,證實了該地區廣闊的盆地中央氣遠景。本項目對鄂爾多斯盆地盆地中央氣藏的有利分布區進行了成功預測,目前發現的氣藏均分布於盆地中央氣有利分布區內,可見盆地中央氣藏的新概念對於提高天然氣的勘探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根據盆地中央氣藏理論,對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組和下石盒子組進行了重新試氣和鑽探,收效顯著。
(5)該項研究利用新的盆地中央氣藏成藏理論對塔里木盆地英吉蘇凹陷的侏羅系氣藏進行了研究,提出英南2氣藏有著與盆地中央氣藏相似的地質條件,可構成一個大的間接型盆地中央氣藏,其他類似地區也具備形成大型間接盆地中央氣藏的地質背景,盡管其後期改造明顯。這一認識對塔里木油田英吉蘇地區的天然氣勘探工作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不僅提出了盆地中央氣藏形成機理的新理論,而且對中國多個含油氣盆地的盆地中央氣藏進行了預測,這將在開拓發現大中型氣田的勘探領域、提高勘探效果和增儲上產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主要研究成果之三: 《東營凹陷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與精細勘探》
《東營凹陷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與精細勘探》課題針對東營斷陷湖盆斜坡帶的地質特徵,運用岩性、電性、地震資料,結合古氣候、古環境的研究和各種相標志對沉積相進行了綜合表徵,並通過對湖盆斜坡帶砂體儲層的多源沉積動力學體系結構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粗粒三角洲、灘壩、重力流水道、近岸水下扇和滑塌濁積扇等各種儲集砂體的發育模式。闡明了斜坡帶沉積相、成岩相對油氣成藏的控製作用,並應用流體歷史分析技術劃分了油氣成藏時間,提出了沉積-成岩-成藏一體化模式和油氣運聚演化與預測技術。針對斜坡帶油氣成藏條件和相控成藏規律,結合三維地震資料,首次提出一套精細解釋、儲層識別、儲層反演等沉積約束勘探技術系列、環窪控砂的灘壩砂體模式和環窪探邊勘探預測模式,三角洲旋迴復合輸導成藏模式和勘探技術,以及粗粒三角洲的近源高勢能深窪控砂模式及其勘探技術,這些勘探模式有利地指導了斜坡帶油氣精細勘探,也被實踐所證實。
本項研究提出一系列適合斜坡帶油氣藏勘探的成果技術,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隱蔽油氣藏的勘探理論和技術。這些研究成果的應用,使得東營凹陷油氣勘探取得巨大進展,相繼發現和落實了一批有利區塊。截止到2005年11月,新增控制儲量8795萬噸,直接增產原油195.58萬噸,新增產值達30億元以上,在增儲上產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該項研究成果仍在繼續應用中。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研究成果不僅提出了斜坡帶油氣富集成藏的新理論,而且在油藏精細勘探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成果之四: 《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製》
「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製」是對國家863子課題「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與評價方法」、國家863子課題「地質錄井烴源岩成熟度評價技術與方法研究」和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的集成和創新。
該項研究是在鑽井、測井、地化、熒光、氣測、熱解等研究的基礎上,以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各種先進方法為手段,從錄井資料的採集、處理、解釋總體上,建立各種類型油氣水層的評價方法和模式,研究井口油氣的賦存狀態,建立相應的快速檢測技術及識別方法,研製出適合油田現場錄井的快速色譜儀,以此提高油氣層的識別精度,最終達到充分發現油氣層和評價油氣層的目的。主要技術創新點有:
(1)提出了油氣層快速檢測技術及識別方法,對賦存於地層中的油氣被鑽開後隨鑽井液返至地面的特性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含油氣的岩層被鑽頭破碎後,所含油氣分散到井筒中,井壁附近地層中的油氣也有一部分向井筒擴散。按照攜帶油氣的載體和油氣賦存狀態的不同,井口油氣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岩屑、岩心、井壁取心)實物中的吸附油、實物中的吸附氣、鑽井液中的游離氣、鑽井液中的溶解氣、鑽井液中的吸附氣和鑽井液中的油。每一部分油氣都有相對應的檢測技術。
(2)通過對各項錄井資料的綜合研究,得出了不同類型油氣水層的評價方法和模式,為隨鑽過程中實時評價油氣層提供了有效方法,採用單項解釋、專家知識和數學方法等多種方法對油氣層進行評價,提出了復雜油氣層綜合解釋評價技術。
(3)針對薄油氣層,自主研製了快速色譜儀,使得快速色譜氣測方法成為可能。分析速度常規色譜快,這就意味著快速色譜氣測儀能夠分辨更薄的油氣層。
(4)對油氣的分類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在眾多的檢測方法中認為快速色譜在分析速度方面優於普通氣測錄井。如果每一項技術都對它所檢測對象的全部(而不是樣品)進行測量,則岩石熱解(熒光、熱解色譜)、罐頂氣輕烴、氣測(快速色譜)、全脫氣分析、薄層棒狀色譜測得的油氣豐度之和約等於地下油氣的真實含量。各項技術測得的油氣豐度和組份分布特徵之間都存在消長關系。
該成果在地質錄井技術研究和油藏勘探方面有所創新,特別是油氣快速檢測技術方面、錄井儀器研製方面形成了配套技術系列,為隱蔽油氣藏的勘探提供了快速、有效、針對性很強的勘探手段,提高了勘探效益,所提出的復雜油氣層綜合解釋評價技術,突破了傳統隨鑽過程中實時評價油氣層的方法,實現了油氣層精細解釋和定量化評價。該項研究成果可以進一步大力推廣和應用,具體措施如下:
(1)針對實際生產難題,加大攻關研究力度,改進和提高地化、熒光圖像等錄井單項新技術及其應用方法,努力在岩石可鑽性研究、壓力系統預測、儲集層物性及流體精細評價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2)現今油氣勘探開發目標已向深層方向拓展,其特殊的油藏地質特徵將進一步增加錄井的施工難度,應開展復雜地層壓力預測技術、特殊鑽井工藝下的大斜度定向井、水平井、空氣鑽井、欠平衡鑽井、PDC鑽頭鑽井等錄井技術研究,解決困擾錄井行業的技術難題,適應油田勘探開發的需要。
(3)課題組所研製的針對薄油氣層快速色譜儀在國內外無生產此類儀器的廠家,這一成果的研製成功,使儀器實現了國產化,使石油開發過程中的決策更具有現場化和科學性。此儀器在油氣勘探開發鑽井的錄井過程中推廣應用效果反應良好,提高了地質錄井工作質量。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提高了地下地層油氣的檢測精度,完善了錄井資料的處理解釋方法,研製了適合隱蔽油氣藏勘探的錄井儀器。項目研究成果已在勝利油田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勘探快速及時發現油氣藏提供了有力保障,從國內外來看,大量地區等待勘探開發,因而該項目推廣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提出了地質錄井油氣快速檢測技術,開發了新型氣測錄井儀,在油氣勘探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成果之五: 《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技術與勘探實踐》
「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技術與勘探實踐」研究工作歷時多年,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新的認識:
(1)在地層對比的基礎上,運用錄井、測井、地震資料,結合沉積構造、粒度、古生物、電性等特徵,並通過對湖盆陡坡帶砂體儲層的多源沉積動力學體系結構的分析,進行沉積相分析,劃分沉積微相,提出了濟陽坳陷等地區的辮狀三角洲、重力流水道、滑塌濁積扇、近岸水下扇、水進型扇三角洲和深水碎屑碳酸鹽岩沉積等新沉積模式。
(2)通過對沉積體系綜合描述,從油藏成藏的各種地質條件入手,研究成藏地質要素,對濟陽坳陷等地區的各類沉積相和砂體分布進行有效預測。在其宏觀控制下,開展高精度構造研究、古地貌恢復和沉積沉降研究、古地貌和構造演化史模擬、約束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研究、沉積約束儲層預測和描述,最終將勘探研究和實踐的結果反饋到沉積體系研究成果,達到充分認識油氣成藏的地質基礎和條件,准確預測油藏分布,提出鑽探目標和最佳井位。
(3)針對不同類型砂礫岩油藏及沉積體系約束油藏分布規律,提出了濁積水道砂礫岩體描述技術、濁積扇砂礫岩體描述技術、舌狀濁積砂礫岩體描述技術、扇三角洲砂礫岩體描述技術等高效實用的配套技術系列。同時結合三維地震資料,提出了重力流水道古溝控砂模式和古濁積水道追蹤勘探技術;滑塌濁積扇的溝谷控砂模式和濁積岩性油藏滾動勘探開發技術;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的近岸深窪控砂模式及其砂礫岩扇體精細勘探技術,包括砂礫岩體地震識別預測技術、砂礫岩體地震描述技術、砂礫岩體測井識別及描述技術。
(4)本項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適合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的配套技術系列,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油氣藏的勘探理論和技術。該項目自開展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和新突破,勘探發現了多個新油藏,新增控制地質儲量13109萬噸,累計生產原油240.2萬噸,創直接經濟效益15.4億元,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提出了砂礫岩油藏精細勘探新技術,並在實際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
通訊地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579號山東科技大學地質學院
郵政編碼:26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