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首度基因成果

首度基因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23 09:28:57

『壹』 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八大鎮館之寶分別是什麼

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八大鎮館之寶分別是微軟硅石項目、全國首個「智能方艙醫院」解決方案、ABB的Yumi雙臂機器人、華為Atlas900訓練集群、優必選Walker機器人、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四足機器人OpenCat、智能放牧機器人

1、微軟硅石項目

微軟硅石項目位於「AI先導區」,它使在玻璃中存儲大量數據成為現實。藉助這種載體,7.5平方厘米的玻璃片中竟可儲存多達75.8G的數據。

2、全國首個「智能方艙醫院」解決方案

達闥科技打造的全國首個「智能方艙醫院」解決方案在「AI+醫療」展區集中亮相。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其清潔、消毒、安保等30多台智能機器人在湖北武昌方艙醫院大展身手。

3、ABB的Yumi雙臂機器人

ABB的Yumi雙臂機器人在「AI+工業」板塊展出,此次Yumi攜帶從生物科技、基因檢測、制葯到物流,涵蓋醫院全鏈條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重磅亮相,觀眾還可傾聽Yumi五年來人機協作的成長故事。

4、華為Atlas900訓練集群

華為Atlas900訓練集群位於「AI+基礎技術」展區。Atlas900由數千顆升騰910AI處理器集成,其算力相當於50萬台計算機,代表了當今全球算力的巔峰。

Atlas900通過強大的算力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從事預測天氣、勘探石油、探索生命奧秘、加速自動駕駛的商用進程等工作,未來將作為「中國造」為人類世界造福。

5、優必選Walker機器人

優必選Walker機器人在「AI+教育」展區出現。該款機器人集成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核心技術,具備36個高性能伺服關節以及力覺、視覺、聽覺和平衡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統,在全身運動控制、復雜地形靈活行走、自平衡、手眼協調、視覺識別、智能安全交互等方面實現了突破。

6、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

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將參與此次大會SAIL獎評選。辯論是一種主觀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是人類的語言,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被公認為AI領域的重大挑戰之一。未來,更多的人生活在社交媒體空間與碎片化時間中,該系統將幫助人類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7、四足機器人OpenCat

來自矽谷的創業團隊Petoi研發的四足機器人OpenCat在「AI產業生態圈」中,首次於國內亮相。小小的身軀擁有超強大腦、敏銳的感知以及活動能力,擁有人機交互、自動平衡、靈活避障等能力。此外,Petoi的二代產品機器狗Bittle也將全球首發。

8、智能放牧機器人

智能放牧機器人是西藏自治區農業工作的重大專項成果,此次也是首度亮相。該款產品解決了牧民最關心的養牛存活率問題,包括發病早期氂牛的及時醫治、定位驅趕等,將綜合提升牧民的經濟效益。

『貳』 曹操墓要做DNA檢測,是誰在做啊

繼三國文化研究學者閆沛東首度出示曹操墓造假「鐵證」——參與造假村民寫的書面證明之後,質疑與回應又掀起新一輪曹操墓真假之辯。沸沸揚揚之外,復旦大學「用DNA技術辨別曹操後裔和河南漢魏大墓出土人骨」研究在「安靜」進行。筆者從復旦大學有關方面了解到,該項研究目前「正是出結果的時候,預計最快要到10月份以後公布」。
擱置辯論,復旦大學試圖用現代技術還原歷史真相。在今年年初復旦大學舉行的「用DNA技術辨別曹操後裔和河南漢魏大墓出土人骨」情況說明會上,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韓升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項目負責人李輝共同表示,復旦要首次在國內進行文理科的結合交叉研究來解開這個歷史謎團。
有媒體當時的報道稱,雖然外界紛紛質疑復旦啟用「檢測DNA」的做法屬於「白忙活」,但用李輝的話來說,這些質疑純屬「外行之見」。李輝說,復旦擁有基因技術采樣領域最好的專家和最好的設備,此次鑒別的方式和手段也高於其他同類別機構,他們通過檢測曹操後裔DNA中Y染色體的技術來辨別墓主是不是曹操,而該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成熟。
在隨後的曹姓和夏侯姓男子DNA徵集中,因為曹氏宗族墓位於安徽省亳州,復旦有關方面將調查重點以亳州為中心,從亳州到河南安陽,再到山東、安徽等幾省的接合部展開。
「用DNA驗證曹操墓真偽,在技術上不是難題。國際上認為2萬年之內的遺骸檢測都是可信的,復旦大學有國際認可的技術,也有一流的設備,可以對古代DNA進行准確的分析。」這是復旦大學有關方面對DNA驗證曹操墓真偽的信心表述。研究成果的公布,讓關注人士拭目以待

『叄』 基因工程史上的偉人!

20世紀初孟德爾的工作被重新發現以後,他的定律又在許多動植物中得到驗證。1909年丹麥學者W.L.約翰森提出了基因這一名詞。百年來,基因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種植、養殖、軍事、環保、醫療等領域都進行了深入探索。人類的基因譜被全部譯出。實際上,基因改變包括基因重組技術,就是在製造新物種。因此,風險也就越來越大。同時,原來被認為是遺傳疾病的銀屑病、糖尿病等,都期望會因為人類基因的破譯而得以解決。結果卻非常讓人失望。這些疾病幾乎都不能通過基因技術解決。曾經無數號稱是基因治療技術都被說成具有確證無疑的效果,也常常都有著名科學家為之實驗證明,忽然蹤跡皆無。基因,是一個影響了上個世紀的最重大生物事件。

『肆』 聽說曹操墓要做DNA鑒定,是不是真的啊

DNA驗證曹操墓真偽 結果最快10月後公布

繼三國文化研究學者閆沛東首度出示曹操墓造假「鐵證」——參與造假村民寫的書面證明之後,質疑與回應又掀起新一輪曹操墓真假之辯。沸沸揚揚之外,復旦大學「用DNA技術辨別曹操後裔和河南漢魏大墓出土人骨」研究在「安靜」進行。筆者從復旦大學有關方面了解到,該項研究目前「正是出結果的時候,預計最快要到10月份以後公布」。
擱置辯論,復旦大學試圖用現代技術還原歷史真相。在今年年初復旦大學舉行的「用DNA技術辨別曹操後裔和河南漢魏大墓出土人骨」情況說明會上,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韓升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項目負責人李輝共同表示,復旦要首次在國內進行文理科的結合交叉研究來解開這個歷史謎團。
有媒體當時的報道稱,雖然外界紛紛質疑復旦啟用「檢測DNA」的做法屬於「白忙活」,但用李輝的話來說,這些質疑純屬「外行之見」。李輝說,復旦擁有基因技術采樣領域最好的專家和最好的設備,此次鑒別的方式和手段也高於其他同類別機構,他們通過檢測曹操後裔DNA中Y染色體的技術來辨別墓主是不是曹操,而該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成熟。
在隨後的曹姓和夏侯姓男子DNA徵集中,因為曹氏宗族墓位於安徽省亳州,復旦有關方面將調查重點以亳州為中心,從亳州到河南安陽,再到山東、安徽等幾省的接合部展開。
「用DNA驗證曹操墓真偽,在技術上不是難題。國際上認為2萬年之內的遺骸檢測都是可信的,復旦大學有國際認可的技術,也有一流的設備,可以對古代DNA進行准確的分析。」這是復旦大學有關方面對DNA驗證曹操墓真偽的信心表述。研究成果的公布,讓關注人士拭目以待

『伍』 人大附中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學校,北京市首批示範高中校。她創辦於1950年4月,位於北京市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中心地帶,校園佔地142畝,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相鄰,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優勢,是一所環境優美的花園式學校。在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大附中在校長劉彭芝的領導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了輝煌的成績。學校先後被教育部、北京市授予「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全面育人,培養學科特長生成績顯著」、「全國勞技教育先進校」、「北京市科技示範校」、「全國現代技術教育示範校」、「全國培訓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優秀學校」、「全國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學校」、「北京市首批示範高中校」、「全國網路文明工程綠色網路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 雄厚的師資力量
人大附中擁有一支熱愛教育事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職員工隊伍,師資力量雄厚。其中:特級教師28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6人,北京市級學科帶頭人8人

北京市骨幹教師21人,海淀區學科帶頭人42人,高級教師198人,博士後及博士20人,碩士79人,參加過研究生班學習的70多人,外籍教師27人。

· 出色的教育教學成績

二十多年來,人大附中在北京市、海淀區的高考升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清華、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學的主要生源學校。中、高考成績穩居北京市和海淀區前茅。2004年高考,費凡奪得北京市文科狀元,王珏、馬晨薇並列北京市理科第二名,有81人考入北京大學,62人考入清華大學,49人考入中國人民大學,9人考入復旦大學,另外,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在京招收的8名學生中,有6名人大附中畢業生。人大附中已成為培養我國頂尖人才的搖籃。

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培養了許多品學兼優、特長突出、全面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先後有上千名學生以其傑出的創造力和優異的成績在各類學科競賽和創造發明比賽中獲獎。郎瑞田榮獲第35屆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牌;姚健鋼同學獲第3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滿分金牌;肖梁同學在第4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以滿分的成績榮獲金牌;嚴實同學在第七屆「雷達杯」中國青少年科學英才獎大賽中獲全國第一名。人大附中學生多次獲北京市中學生銀帆獎、金鵬獎及北京市十佳中學生;多次獲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科學論文一等獎;獲市級以上創造發明獎100餘項,特等獎、國際金獎和銀獎共9項,國家金獎6項,獲國家專利局批準的專利5項,有3項已被廠家開發生產。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北大、清華錄取學生總計
72
93
107
143
154
217

· 全面的素質教育體系
多年來,人大附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90年代初就開始引進和開設了一些新課程,逐步形成了人大附中的特色課,如發明創造課、汽車模擬駕駛課、科學實踐課、社會實踐課、現代少年課、心理導向課、形體課等。同時,人大附中在課程結構上也進行了改革,開設了選修課和雙語教學課,其中選修課120多門:如文學鑒賞、天文觀測、化學自主實驗、自然辯證法、網頁製作、英美文學、英語戲劇,僅外語選修就有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韓語、義大利語等9種語言課和16門外教學科課。學校還將課堂延伸至大學和國家科研機關的實驗室,組織學生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以及興隆天文台等實驗室學習,選派優秀學生到中國科學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實驗室,參與破譯人類基因圖譜的實驗。世界權威的科學雜志《Nature》431,931-945(2004)登載了我國科學家參與的20世紀自然科學三大工程之一「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研成果,人大附中有12名學生和1位老師參與了此項活動。為此,人大附中的校名、學生和老師的姓名由《Nature》雜志刊出,這也是中國中學生的名字首度出現在《Nature》雜志上。

· 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
人大附中大力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工程,致力於開創以電腦網路為基礎、以圖書館為信息源、以數字化為模式、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的現代化教學環境,佔領了國內外中學界現代教育技術的制高點,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示範校」。1999年12月,人大附中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和堪頓中心學校進行了基於網路的多媒體互動式遠程教學試驗。美方將此次活動通過國際互聯網向全世界直播。美國電視台、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等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2000年4月,人大附中正式啟動了與堪頓中學的遠程教學。兩校經常性地通過遠程教育方式進行英語、數學和生物等學科的雙向教學活動。2001年開通了與日本的遠程教學活動,人大附中學生與日本中學生用英語進行了數學學習活動。此外,人大附中還開通了與北京市十個遠郊區縣中學的遠程教學。 2003年4月,人大附中創辦的人大附中網校www.rdfz.com,以遠程超常教育和基礎教育為核心業務,為全國的中小學生提供在線教育服務。2005年3月,人大附中承擔的國家級課題 「網路教育關鍵技術及示範工程」項目——「中學教育示範工程」,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人大附中是加入該項目的唯一一所中學。項目成果已由人大附中網校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廣泛,人大附中與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德國、韓國、泰國、芬蘭等國外的多所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成為一所開放性的學校。人大附中國際部招收了1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多名學生,並已經開辦了英國劍橋高中課程(A-Level)班。

新世紀的人大附中,正以更加雄偉的姿態,向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創世界名校」的宏偉目標前進。

『陸』 國立陽明大學的學校歷史

1971年1月26日,「行政院」正式核准籌設該校,定名為「國立陽明醫學院」。由「教育部」政務次長孫宕越先生兼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立「國立陽明醫學院籌備處」,副主任委員宋達為籌備處主任。 由輔導會將台北市北投區唭哩岸公有山坡地32甲無償撥用,另增購民地3.9568公頃,呈奉「教育部」核定招生醫學系學生120名,全部學生給予公費四年,畢業後由當局分發各公立醫院及衛生醫療機構服務四年。
1974年:實驗大樓竣工,是為該校第一棟建築。與榮總間之隧道完工通車。
1975年:1975年5月15日「教育部」正式決定聘請韓偉博士為首任院長,訂為校慶日。陽明醫學院於1975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並參加大學聯合招生。
1976年:增設牙醫學系。
1977年:「行政院」核定以「教育部」及「衛生署」評定為第一級教學醫院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今台北榮民總醫院)為該校教學醫院。
1978年:「陽明十字軍」首次正式展開活動。
1979年:「偏遠地區衛生醫療服務隊」第一次出隊。圖書館落成。增設醫事技術學系。
1980年: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奉准成立,是本院第一個研究所,同時也是台灣首創之此類研究所。
1981年:增設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班,時為台灣唯一之免疫學研究所。
1982年:醫學系首屆畢業生完成分發,分別到「輔導會」及「衛生署」系統之醫療機構服務,於6月19日舉行畢業典禮。增設生物化學研究所碩士班。
1983年:增設學士後醫學系,學制為5年。韓偉院長履行於第一屆醫學系學生畢業時所許下「和你們一起下鄉」的諾言,於恆春基督教醫院進行臨床診療工作達半年。
1984年:增設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1985年:與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合作共同規劃八里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增設生理學研究所碩士班、葯理學研究所碩士班、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招收首屆學士後醫學系自費學生。
1986年:增設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護理學系。
1987年:增設生物化學研究所博士班。學士後醫學系停止招生。
1988年:增設遺傳學研究所碩士班、解剖學研究所碩士班、復健醫學系。
1989年:增設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為台灣島公立大學院校第一所醫務管理研究所。
1990年:護理學系開辦「在職護理人員學士學位進修班」。
1991年:增設生理學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傳統醫學研究所碩士班。
1992年:舉辦第一屆「全台高中生醫學營」。增設葯理學研究所博士班、遺傳學研究所博士班、牙醫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班、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班(為島內首創之此類研究所)。復健醫學系改名為物理治療學系。
1993年:增設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班,為台灣地區首創。增設口腔生物研究所碩士班。「在職護理人員學士學位進修班」改為「夜間部護理學系」。
1994年7月1日改名為陽明大學。 1994年:7月1日,改名為「國立陽明大學」,計有醫學院、醫事技術學院(包括醫事技術學系醫事檢驗及放射技術二組、物理治療學系、醫學工程研究所,以及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與生命科學院(包括神經科學研究所、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遺傳學研究所)三個學院及島內首見的院級通識教育中心,共有6個學系與19個研究所。增設生物葯學研究所碩士班、寄生蟲研究所碩士班、環境衛生研究所,與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班。
1995年:「醫事技術學院」更名為「醫學技術暨工程學院」,增設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班、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1996年:護理學院成立。增設生命科學系。增設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班。
1997年:首度辦理推薦甄試入學面試。
1998年:增設傳統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寄生蟲學研究所博士班、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班、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碩士班。醫事技術系放射組改制為醫學放射技術學系,醫事技術系醫事檢驗組改名為醫事技術學系。
1999年:增設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班。「榮陽基因體定序團隊」正式對全世界公布台灣第一個百萬鹼基人類基因體定序資訊成果,成功排出人類第四號(對)染色體上部分基因,成為全球從事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定序團隊中,首先排出最長DNA序列的研究團隊。
2000年:榮陽團隊公布完成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定序。增設臨床牙醫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班、衛生資訊與決策研究所碩士班、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報奉延後一年招生)。「解剖學研究所」更名為「解剖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為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兩組。
2001年:牙醫學院正式成立。增設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班、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班。牙醫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臨床牙醫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合並為「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2002年: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等三所大學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增設口腔生物研究所博士班、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生醫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2003年:醫學系首度辦理外籍學生招生。增設生物葯學研究所博士班、護理學研究所博士班、生物資訊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班。
2004年:增設環境衛生研究所博士班。寄生蟲學研究所更名為「熱帶醫學研究所」。醫事技術學系更名為「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
2005年:生物化學研究所更名為「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增設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明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為該校教學醫院。
2006年:生命科學系、遺傳學研究所合並為「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醫學放射技術學系、放射醫學科學科學研究所,合並為「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增設生醫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班、腦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護理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2008年:該校自創校以來,雖經「行政院」指定榮民總醫院為該校教學醫院,但因無直屬該校附設醫院,乃積極尋求合作醫院。於本年1月1日,由原署立宜蘭醫院正式改名為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柒』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內說
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容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 子 彈 裝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70年代初期,數學家陳景潤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著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邁進了一大步。
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
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
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相繼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
在世界上首次構建成功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
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
神州五、六、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順利返回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捌』 熊春錦的主要學術成就

校勘並注釋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恢復更符合老子創作本意的《德道經》命名次序和寫作原貌,矯正魏晉之後《老子》書名千年訛傳以及被修編篡改的史實,指明「以德進道」為研修老子的必經階梯。
對帛書《德道經》進行了修真異構字象喻藏訣的揭秘與破譯,直泄大量道學修真方法論,指出《德道經》「雙一章」(《道篇》第一章和《德篇》第一章)為解讀《老子》的寶匙,首度系統揭秘道學觀誦法,建立「雙可教育」 實踐體系,使這部萬經之王走下神壇,回歸百姓修身實踐應用領域。 以「道德」這個始終貫穿整個自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程的最基本因素為解析單位,對社會歷史和人類生命進行科學分期。
立足《德道經·德篇》中的道德發展觀,將宏觀社會發展和個體生命進程劃分為道治時期(胎嬰養虛期)、德治時期(幼兒養性期)、仁治時期(少年養正期)、義治時期(青年養志期)、禮治時期(成年養德期)、智治(愚治)時期(老年養福期)六個階段,並建立六大分期對應教育體系 。 《中華國學道德根》: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出版;
《老子·德道經》校註: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出版;
《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出版;
《道德復興論修身》:團結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德教育貴修身》:團結出版社,2008年出版;
《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團結出版社,2009年出版;
《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團結出版社,2010年出版;;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團結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醫學》:團結出版社,2009年出版;
《太極修身》:中國華僑出版社(光碟),中央編譯出版社(圖書),2012年出版。 《德道行天下》叢書: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年起出版,每年4冊;
《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下冊)》: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經典誦讀操作指導手冊》: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匯編》: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匯編》: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華德慧智教育經典讀本(拼音版、九宮版)系列叢書以及《老子思想在當代》《五德益智養生》等音像作品。

『玖』 pcr技術的出現是哪幾個故事促成的

PCR的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因此,無論是化石中的古生物、歷史人物的殘骸,還是幾十年前兇殺案中兇手所遺留的毛發、皮膚或血液,只要能分離出一丁點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進行比對。這也是「微量證據」的威力之所在。
PCR的原理及做法其實不難,它利用DNA雙鏈復制的原理,將一條DNA序列不斷加以復制,使其數量以幾何級數方式增加,就可用來做定性的分析及各式各樣的應用。DNA雙螺旋結構於1953年發現,自此確立了它就是細胞里攜帶遺傳信息的分子。第一個細胞內用來復制DNA所需的聚合酶(polymerase,即PCR之P),也早在1956年分離成功。幾十年來,在試管內復制DNA已是許多實驗室的例行工作,但就是沒有人想到以PCR方法大量復制DNA,就算想到也不認為可行,直到1983年。
DNA在復制時,其中兩條以氫鍵結合的互補鏈必須先行分開,才能各自作為復制的模板;而打開雙螺旋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加熱。在高溫下,雙股DNA鏈會分離成單股,等溫度降低後,互補的兩條DNA鏈又可以恢復成雙股。雖然DNA分子能耐高溫,但進行DNA復制所需的聚合酶是蛋白質,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這也是之前的研究人員不認為這種方法可行的原因之一。再有,要在千萬條DNA當中,以一小段已知序列製成的引物,「釣」出所需的片段,進行復制,也跟大海撈針差不多,這是另一個讓人卻步的理由。
PCR的發明人,一般公認是穆里斯(K. Mullis),他也因此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穆里斯在好些寫作中,包括1990年在《科學美國人》上的一篇文章,及1998年的自傳《心靈裸舞》(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都曾提到PCR這個構想的起源。然而,PCR從構想到實現,真的就是穆里斯一人之功嗎?PCR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誕生的呢?
先前提到,PCR的操作過程中,需要反復加熱與降溫的步驟,而前一次循環所使用的大腸桿菌DNA聚合酶在高溫下就變性了,因此在每一次冷熱循環之後,都要加入新鮮的聚合酶。這個做法不但煩瑣,並且昂貴。按當時的價格,一次循環所需的聚合酶值1美元,30個循環下來就是30美元,循環更多次就更不得了。因此,1986年春,穆里斯首度提出使用耐高溫酶的想法。經過文獻搜尋,果然找到了兩篇有關文獻,較早的一篇是在美國做的,另一篇則是俄國科學家的成果,以俄文發表。
第一篇報道分離耐高溫DNA聚合酶的工作,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科學家初試啼聲之作。1973年,錢嘉韻隨著留學熱潮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生物系就讀。她的指導老師崔拉(J. Trela)對一種黃石公園的熱泉里發現的嗜熱菌(Thermus aquaticus)感到好奇,就讓錢及另一位美國學生以該細菌為論文研究的主題。在另一位老師的指導下,錢學會了從細胞中分離蛋白質,成功分離出該細菌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
1975年獲碩士學位後,錢轉往衣阿華州立大學取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1982年回到陽明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任教,至今已滿20年。那篇歷史性作品,發表於1976年的《細菌學雜志》(Journal of Bacteriology),她是第一作者,只不過用了英文名字Alice,再加上她後來掛了夫姓(Chang),以至沒有太多人知道,該篇被廣為引用的文章的作者A. Chien就是錢嘉韻。
穆里斯雖然提出將Taq DNA聚合酶應用到PCR的建議,但當時並沒有現成的可用,他得想辦法自己分離。西特斯有全套分離蛋白質的裝備,也有人願意指導,但穆里斯是個拖延成性的人。等了幾個月後,公司其他人只有自己動手,按著先前錢等人發表的步驟,三個星期就分離出純化的Taq DNA聚合酶。1986年6月,才木首度將其應用於PCR,效果就好得驚人,可說是一戰成功。Taq DNA聚合酶不但大大簡化了PCR工作,同時專一性及活性都比之前使用的酶更強,背景雜訊也幾乎都消除了。自此,PCR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穆里斯與西特斯的關系此後更加惡化,他完全不認為自己在發表文章的過程中有任何疏失,並要求未來五年內有關PCR發表的文章,都由他掛頭名。他還在公開場合批評公司其他人士。終於,穆里斯於1986年9月離開了西特斯。西特斯給了他五個月的薪水及一萬美元獎金,但按產業慣例,PCR的專利權屬於西特斯公司。
離開西特斯後,穆里斯繼續擔任過一些生物技術公司的顧問,但再沒有發表過一篇正式論文。以他的說法,PCR就是他一人發明的,得了諾貝爾獎的肯定後,也更聽不到太多其他的聲音。1991年12月,霍夫曼羅氏葯廠據稱以三億美元購得了西特斯的PCR技術專利,西特斯公司也走進了歷史。直到最近幾年,由於之前錢嘉韻等人已經發表的工作,Taq DNA聚合酶的專利權遭到挑戰,連帶使PCR的專利也受到影響,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閱讀全文

與首度基因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