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學界2019年最新研究成果
量子控制方面的最新發現,將可能會實現基於量子力學的超快量子計算:光誘導無能隙超導,超導電流的量子節拍。太赫茲和納米尺度的物質和能量的量子世界(每秒幾萬億次周期和十億分之一米),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謎。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王繼剛(音譯)說:我喜歡研究超導率超過千兆赫(每秒數十億次)的量子控制,這是目前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應用瓶頸。
使用太赫茲光作為控制旋鈕來加速超電流,超導性是電在某些材料中無電阻的運動,通常發生在非常非常冷的溫度下。太赫茲光是高頻率光,每秒幾萬億次的頻率周期,它本質上是非常強和強大的微波爆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射。王和一組研究人員證明,這種光可以用來控制超導態的一些基本量子特性。
包括宏觀超電流流動、對稱性破壞以及獲得某些被認為是對稱性所禁止的超高頻量子振盪。這聽起來既深奧又奇怪,但它可以有非常實際的應用。光誘導的超導電流為電磁設計量子工程應用的涌現,材料特性和集體相干振盪開辟了一條前進的道路,其研究於2019年7月1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換句話說,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物理學家通過推動超電流,創造出速度極快的量子計算機。
如何控制、訪問和操縱量子世界的特殊特性,並將它們與現實世界的問題聯系起來,是當今科學界的一大推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將這一「量子飛躍」納入了未來研發的「十大理念」。科學基金會對量子研究的支持總結說:通過利用這些量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下一代用於感測、計算、建模和通信的技術將更加精確和高效。
Ⅱ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學術認識
針對全國找礦勘查工作的實際需要,為了加強對中西部重點成礦帶的成礦理論和勘查技術方法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組織安排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2006~2010)」。根據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2006~2010)」重點開展我國中西部重要成礦帶(包括主要跨境成礦帶)、重點礦種的構造背景、成礦類型、控礦要素及分布規律和特殊景觀條件下的高效勘查技術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導和支撐中西部重點成礦帶的礦產勘查,發現一批資源基地,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以第二負責單位身份與第一負責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合作,聯合原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北京大學、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共同承擔了該重大項目第十一號課題「西秦嶺成礦地質背景與鉛鋅、銀、銅、金資源評價技術研究」(編號:2006BAB01A11),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是:開展區域地質背景與成礦構造環境、區域含礦建造與控礦構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嶺主要礦床類型與構造的關系,建立主要類型礦床的構造成礦模式和綜合找礦模型;研製識別和提取區域控礦要素、示礦信息及礦致異常的新技術方法; 採用地質模型和綜合找礦信息進行成礦預測及礦化體定位預測。
根據課題總體目標任務和統一安排部署,實施開展了「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鉛鋅、銀、銅、金綜合勘查技術研究」專題。專題研究目標和任務是:①以鳳(縣)-太(白)地區為主研究礦床與地層、構造、岩漿岩的關系,總結典型礦床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標志特徵,建立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②採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有效方法開展調查研究,對鳳-太等重點礦集區進行礦產潛力評價與遠景靶區優選,提交具有大型礦床找礦潛力的金屬、貴金屬礦產資源找礦靶區和普查基地1處;③對勘查模型和預測靶區進行驗證,有效地指導鳳(縣)-太(白)、柞(水)-山(陽)等礦集區隱伏金屬礦產找礦,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研究內容是:以鳳-太礦集區為主,柞-山礦集區為次,兼顧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從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煎茶嶺金礦床等入手,開展主要礦床類型與地層、構造、岩漿的關系研究,建立主要礦床類型的綜合找礦模型,研究識別和提取示礦信息及礦致異常的有效技術方法,採用找礦勘查模型和綜合找礦信息進行成礦預測及礦化體定位預測。具體開展3個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礦床的系統綜合研究,收集礦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資料,應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多種手段,從成礦環境、成礦年代、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入手,解剖典型礦床,建立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及找礦勘查模型;②區域找礦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術試驗研究,在鳳-太礦集區、柞-山礦集區、勉-略-寧礦集區開展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新方法、新技術試驗研究,確定提取找礦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隱伏找礦信息和熱液蝕變礦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關鍵;③靶區優選和驗證,應用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新方法、新技術進行成礦預測和靶區優選,並結合勘查需要對預測靶區進行工程驗證。
圍繞上述專題目標任務和工作內容,結合秦嶺地區的地質工作實際情況,根據上述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本專題採用的研究工作具體思路是:「立足前人資料和成果,以解決找礦勘查生產問題為目的,利用新技術,補充新資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資料,重新研究典型礦床,分析總結典型礦床和區域控礦的關鍵因素,完善典型礦床和區域成礦模式; 立足新理論和新認識,加強勘查技術方法應用試驗,分析總結研究找礦效果,篩選有效的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完善的綜合勘查模型,為我國類似造山帶和高山峽谷區找礦提供借鑒; 科研引導,科學預測,生產配合,及時驗證,產、學、研有機結合,確保找礦勘查重大突破」。
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長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礦實踐基礎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礦床和區域的關鍵控礦因素,確定了有效的勘查技術方法組合,建立了隱伏礦床綜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礦勘查靶區預測、驗證的重大進展,主要成果和學術認識有以下10個方面: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全面總結,重新進行了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指出了找礦預測區。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異常帶6個,圈定4個找礦預測區; 柞-山礦集區圈出了3個異常帶、2個找礦預測區; 勉-略-寧礦集區圈出3個異常帶、2個找礦預測區。
2)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
3)通過典型礦床關鍵控礦因素研究,對秦嶺造山帶區域主要類型金屬礦床的成礦規律進行了總結,依據控礦因素和成礦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的新認識。
通過對典型礦床關鍵控礦因素、成礦條件的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熱液改造就位成礦的疊加過程(即「兩期成礦」),多數礦床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建造環境下,通過岩漿熔離分異、火山沉積、熱水沉積等成礦作用形成初始礦床或礦源岩,在後期的造山構造岩漿活動過程中,初始礦床或礦源岩往往被後期區域性構造岩漿活動改造,成礦物質再次被活化、遷移、富集並沉澱成工業礦床。但是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研究認為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二元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礦」),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區域成什麼礦,後者控制在哪裡成礦、到哪裡去找礦。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提出秦嶺造山帶金屬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等。
4)選擇鳳-太礦集區等典型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對二里河和鉛硐山(東塘子)鉛鋅礦等典型礦床和成礦遠景區的充電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試驗研究效果進行了分析總結,得出如下結論: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實際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它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具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④EH4是一種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試驗出現異常形態與地質實際相反的現象,目前沒有能夠較好地解釋。異常區工程驗證效果也不理想,故該方法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方法對於圈定找礦靶區、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5)通過對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池溝銅礦的ASD蝕變礦物填圖試驗表明:①柴螞金礦和沈家灣金礦區蝕變礦物均以絹雲母為主,其次是綠泥石,再次是碳酸鹽礦物。但柴螞金礦與沈家灣金礦又有不同,柴螞金礦碳酸鹽化程度明顯強於沈家灣金礦,蝕變礦物填圖研究提出,柴螞礦區可以利用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來指導找礦,白雲母/絹雲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灣礦區的有利找礦標志; ②池溝銅礦礦化蝕變以泥化、綠泥石化和鉀化為主,泥化主要分布於接近地表的斑岩體或礦體上部,綠泥石化主要分布於近岩體裂隙、構造帶、岩體中,鉀化主要分布於岩體裂隙中,鉀化強烈,則礦化增強; 斑岩型銅礦主要蝕變礦物在區內廣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溝礦區發現典型的斑岩型銅礦蝕變分帶現象。
6)鳳-太礦集區遙感地質解譯和研究表明,以灰岩為核部的背斜傾伏影像部位、背斜軸線轉折部位、短軸背斜與隱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鉛鋅多金屬成礦和找礦的重要靶區。
7)綜合研究地質、物探、化探和遙感資料,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應用工作程序是:根據地質研究、化探異常分布和「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預測找礦遠景區→TEM、CSAMT物探方法確定勘查靶位→鑽探或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礦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探礦工程驗證充電異常→系統勘查。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是: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2.5萬溝系次生暈、1:1萬土壤正規網測量)+激電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1:1萬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遙感解譯、航磁解譯+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
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如對於SEDEX型鉛鋅礦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選擇TEM、CSAMT或激電測量; 對於與岩體有關的Au、Cu礦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選擇高精度磁測以確定岩體位置和產狀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選擇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測量,但地質工作和綜合研究貫穿始終。
8)成礦預測和靶區驗證取得了找礦勘查重大進展和發現。採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有效方法開展調查研究,分析應用新理論、新認識,進行了找礦遠景靶區優選與礦產資源估算,應用綜合勘查模型對不同類型礦床找礦模型和預測靶區進行驗證,取得了銅鉛鋅礦找礦勘查重大進展和發現。在秦嶺造山帶鳳-太礦集區取得東塘子、白楊溝隱伏鉛鋅礦找礦初步成果;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池溝斑岩銅礦重大發現;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徐家溝銅礦勘查重大進展。
9)研究、建立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是地質找礦綜合研究與勘查實踐的橋梁。綜合找礦模型的建立以成礦地質背景分析為基礎,以各種信息的理解、把握、轉換、關聯和集成為核心,以找礦標志的辨識、顯化、提煉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論指導下分析各種信息和信息組合與礦床(化)的關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綜合預測模型,可以此來分析和推斷靶區的找礦前景和礦化體特徵。
10)勘查在地表礦化較弱或沒有任何可識別礦化顯示的隱伏礦床和盲礦床的難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礦理論為基礎,以切實可行的勘查方法技術組合為手段,通過深入細致的資料解釋和工程驗證而逐漸取得找礦突破。由於勘查對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現象與礦床本身信息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模糊,因此,對於基礎地質工作和弱小異常必須足夠重視。不同勘查方法技術所獲得的找礦信息是不完備和不確定的,需要以地質為基礎具體分析、相互印證、綜合集成、大膽驗證。在找礦預查階段,面積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簡單地以剖面取而代之,這樣才能獲得充分、完整的異常信息。深部、隱蔽及微弱示礦信息的識別提取是找礦方法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Ⅲ 結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論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
結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論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歸根到底是由自身的性質決定的,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
Ⅳ 如何將政治學習成果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學政治可以幫助人們明是非、辨方向、識大體、顧大局,可很多人認為政治課很枯燥、單調、呆板,能不能使它生動有趣起來呢? 一、為什麼中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缺乏興趣 中學生缺乏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與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系。一是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封建殘留思想較重,人們參與政治的熱情不高。二是由於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經濟體制,人們對政治往往感到莫名的恐懼和神秘。三是各種不良思潮和社會現象讓思想還不成熟的學生難以適從。四是教材自身的滯後。現在的中學政治教育理論灌輸多,實踐性少,最新理論創新成果少。理論脫離實踐,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呆板等導致了中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缺乏興趣。 二、 教書是一門藝術,其實政治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只要我們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深入研究、關心社會,保持政治課的趣味性,時代性,生動性,很多鮮活的例子證明思想政治課同樣可生動有趣起來。
Ⅳ 中國社科界百年來最傑出三大經典學術成果是哪三部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其中之一。
Ⅵ 結合網路課堂學習實際,談談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網路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網路學習通常被稱為「數字化學習」或「在線學習」,比較權威的歐洲委員會把網路學習定義為「通過促進利用資源與服務的機會以及遠距離的交流與合作,用新的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改進學習的質量」。無論何種定義或解釋,都突出了網路學習需要以「技術」為基礎這一顯著特徵。 作為對網路學習的「技術支持」,計算機的擁有是前提,網際網路的使用質量是關鍵。緩慢的、不能支持人機對話或豐富的多媒體內容的連接方式無法滿足網路學習的要求。網路學習一方面需要技術「鋪路架橋」,另一方面需要學習者掌握使用技術進行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技術支持不僅僅意味著給學習者提供一台計算機或者幫助他們與網際網路相連;更在於它使得學習者與一個充滿學習資源的新世界相聯系,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機遇。網路學習代表著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網路給學習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第一,使自主學習成為時尚。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可以一連數周、一聲不吭地坐在教室里記筆記,而不參與教師和同學的討論。網路學習改變了這種狀況。一方面,互聯網將全世界的各種信息資源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海量的資源庫;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或專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識的學習素材和教學指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點進行網路訪問,形成多對多的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對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就有了充分的選擇餘地,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第二,使學習更有可能成為樂趣。網路學習改變了學習者依賴粉筆、黑板、簡單說教進行學習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動畫、圖形、影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採用先進的三維人機交互界面,將信息接受、表達、傳播相結合。學習者通過自身與網路所表達和傳播的對象化成果的對比,可獲得一種成就感,或使自身的臨場感更為強烈,從而在學習時達到一種「不亦樂乎」的迷戀狀態;第三,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和班裡的每個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也有許多學生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和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在互聯網上,學習者不僅可以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和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而且可以向遠在千里之外的教師提問,在網上與其他同學討論和評價課堂上所學知識;第四,打破學習的時空界線。傳統的學習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在空間上是狹小的。而網路學習使信息的傳遞不再受舊有的時空限制,學習者可以依據個人情況來安排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只要學習者願意,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人學習。 因此,我們不能把單純的技術應用誤認為目標,忽視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忽視網路學習的真正力量。而要把促進學習作為最終目標,要研究在教學中怎樣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此來思考、實驗、發展和完善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 二、網路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信息更是為了理解與運用信息 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利的傳播方式,為網路學習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但是,網上許多信息並不是人們所希望的那樣高質量,適合學習者需要的信息也並不容易查找。更為重要的是,獲取信息並不是學習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轉化為知識,使學習者能夠消化、理解信息並使其具有意義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信息不等於知識。知識通常存在於人身上,與人身具有依附關系。相對而言,信息是一種自我獨立的東西,人們可以;陣其取走、佔有、舍棄、存入資料庫、遺失、尋找、抄錄、積累、計算、比較等等。另一方面,知識需要有一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它的獲得取決於接受人對知識的理解及某種程度上的認同。因此,雖然一個人經常會有相互抵觸的信息,但不會有相互抵觸的知識。 信息與知識的差異,提醒我們應把網路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習者對信息的認知、理解和轉化上,這一過程需要學習者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斷。網路學習不是將信息簡單地搬到網上,或是把信息下載到文件包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轉化為知識,變成學習者的財富。 知識可以創造行為,而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義的正確判斷才能喚醒其活力。從這一角度來看,要把信息轉化為真正有用的知識,提高學習者對信息的加工能力至關重要。 反觀我們的網路教學,許多師生認為「擁有網路就意味著佔有知識」,教師往往把學生的頭腦變成了填裝信息的容器,設計的題目往往是填充式的、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答案,開展的研究也是淺嘗輒止的,教師設問的含金量低,學生回答的創新性差。有的師生對網路達到了迷信的程度,認為網路是獲得信息的惟一來源,以至於凡有資料需求就上網查尋,凡開展研究性學習就在電腦上進行。網路教學在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如果教師只是把學生的作品隨意放到網上,結果生成的將是一個很快過時的、沒有多大用處的網站。如果教師清楚地意識到開設一個網站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學生能夠利用網上展示的信息開展協作研究,學生的學習就會因為有了網站而得到提高。 為了使學生不至於成為網路信息的奴隸,就必須轉變教育的功能,把教育從單一傳授知識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通過教育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為了使學生能夠學會「網路學習」,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使學生能夠用電腦存放結論,用大腦觀察、思考、存放問題。 三、網路學習不僅是個體學習更是社會性學習 傳統學習往往圍繞著教師、課堂、書本進行,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習囿於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學內容、固定的教學速度、固定的評價標准。網路改變了這種習慣已久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學習在本質上成為一種選擇過程。在網路學習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自我控制學習進度。學生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網路訪問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在世界的任何地點獲得在線教學幫助,獲得同伴對自己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網路學習的這種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學習時空的非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個體學習的自由度和效率。同時,更重要的是,在網路學習中,人們已不再把知識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必須掌握的、共同的標准,而是強調知識對個體的意義以及對個體解決各種問題的重要性,強調個體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相應地,「為需要而學習」的觀念在個體學習中得以確立。 然而,網路學習不等於個體學習,它也是一種社會性學習。網路增強了知識的動力和多樣性,增強了知識生產和知識消費之間、社會實體和網路虛擬團體之間的流動,形成了一種學習生態。通過網路學習不僅僅能夠獲得知識,而是能夠以知識為媒介,同生存於現實社會中的人們溝通,同這些人們共享知識的現實意義。 如果我們在網路教學中,忽視了網路學習的社會性特質,我們就會「流失」網路中存在的、更為豐富的、新的學習資源,就不能平衡許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數人的大努力,就不能使學習者充分享受到網路所帶來的強大功能。同時,如果只把網路學習看成是一種個體化的學習,就可能會導致學習者只埋頭專注於自己的學習思維、學習體驗牙口實踐操作,從而使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欠缺、思維狹窄、情感交流缺乏,嚴重時還會使學習者產生心理障礙(如網路恐懼症、網路自閉症等)。 網路的實質是資源共享。我們在注意到網路學習的個性化的同時,應更注重於擴展學習的地理空間、人際關系空間和學習主體空間,擴大學習主體間的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要訓練學生能夠運用合適的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吸納別人的合理想法,在交流中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交流中與他人分享學習成果和學習快樂。 四、網路學習不僅是「虛擬學習」更是「真實學習」 「虛擬」作為計算機的一個術語,往往與「現實」相反,意為潛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現實是計算機模擬和感覺共同創造出來的現實,而不是真實的現實。但當學習者沉浸於虛擬現實之中時,虛擬現實又可能在感覺上跟真實現實是一樣的。依賴於虛擬技術,人們可以設計出「虛擬教師」、「虛擬實驗」、「虛擬圖書館」、「虛擬研討」、「虛擬教學」、「虛擬輔導」……。通過這些虛擬,一方面可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的多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到對學習對象的感知、理解與記憶當中去,另一方面可彌補傳統課堂教學刺激單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 盡管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技術的優勢,採用虛擬的方法,使抽象的變為具體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復雜的變為簡單的、不可能的變為可能的,但是,網路學習並不等於虛擬學習,虛擬、模擬、逼真不能代替真實、事實,虛擬環境不能取代真實環境。 網路學習中,需要用信息技術來反映現實問題;需要通過解決問題來促進學習;需要通過網路互動來分享思想;需要提供一個平台使學習者能夠從專業人員和學習環境中獲得幫助。 網路學習還需要考慮如何與社會現實建立聯系。在這里,虛擬是工具,是手段,現實是目標,是著眼點。利用虛擬來擴大與社會現實的聯系的學習不僅僅意味著學習了什麼、習得了什麼知識,還意味著以這種知識為媒介,同生存於現實社會的人們溝通,同這些人們共享知識的現實意義。 作為網路學習者,要善於進行網際的自我調適:一是自我選擇,即使自我成為信息收集和虛擬生活的主人,而不能被信息所淹沒或沉溺於虛擬生活不能自拔;二是適度節制,即使信息收集量控制在自己的處理能力之內,使虛擬生活僅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杜絕其對真實生活的侵蝕;三是虛實協調,即使虛擬生活成為改善學習、改善真實生活質量的一種有益補充。
Ⅶ 當今數學界的最新成就
希爾伯特的二十三個問題:
在1900年8月巴黎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希爾伯專特發表了題為《數學問屬題》的著名講演。他根據過去特別是十九世紀數學研究的成果和發展趨勢,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這23個問題通稱希爾伯特問題,後來成為許多數學家力圖攻克的難關,對現代數學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希爾伯特問題中有些現已得到圓滿解決,有些至今仍未解決。他在講演中所闡發的想信每個數學問題都可以解決的信念,對於數學工作者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成就的話應該就是這其中一些問題的解決,比如龐加萊猜想。
Ⅷ 「仿生學」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科學家通過對大自然和動物界里發生的許多奇跡的仔細觀察,建立了一門新興的學科——仿生學。仿生學是集動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一門獨立的邊緣科學。通過模擬動物的功能,以改進現有的和創立嶄新的機械、建築結構和新材料、新儀器和工藝研究,創造出許多適用於生產、學習和人們生活的先進技術。
飛機的出現毫無疑問是來自人們對飛禽鳥類的直接模仿,現代飛機的垂直起降,空中定懸後掉頭等諸多方面功能的實現也深受飛鳥和蚊蟲的啟發。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學家通過對蛛絲的研究製造出高級絲線、抗撕斷裂降落傘與臨時吊橋用的高強度纜索。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製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仿生學家們從螞蟻、蜜蜂等動物利用偏振光定向的本領中得到啟發,製成了用於航海和航空的偏光天文羅盤。使用這種羅盤,即使飛機在磁羅盤失靈的南、北極上空,依然能准確地定向飛行.
海豚游泳速度很快,超過現代潛艇的航速,海豚游泳快的秘密在哪裡?仿生學家發現海豚的皮膚外面的表皮薄而富有彈性,裡面的真皮像海綿一樣有許多突起,突起之間充滿了液體。這種皮膚能吸收和消除阻礙前進的水流漩渦,使水流從它表面順利通過,因而游得快
.仿生學家模仿海豚的皮膚,用富有彈性的有機材料製成一種多層的潛水艇外殼,潛水艇穿上這層人造「皮膚」,航行時阻力可減少
一半,航速提高了1倍。
變色龍渾身能變換六七種顏色。變色龍的表皮上有一個變幻無窮的「色彩倉庫」,貯藏著黃、綠、藍、黑等各種色素細胞,一旦周圍的光線、溫度和濕度發生了變化,變色龍就隨之改變體色。科學家仿照變色龍,製成了一種既能自動改變顏色,又始終與環境保持一致
的軍裝。這種軍裝用一種對光線變化很敏感的化學纖維織成的布料製成,士兵穿上這種軍裝,可以放心地從白色的沙灘上登陸,在森林
里軍裝是深綠色,在草地時又變成麻黃色。
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由於位置的不斷變化可引起溫度驟然變化,有時溫差可高達兩、三網路,嚴重影響許多儀器的正常工作。科學家們受蝴蝶身上的鱗片會隨陽光的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而調節體溫的啟發,將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製成了葉片正反兩面輻射、散熱能力相差很大的百葉窗樣式,在每扇窗的轉動位置安裝有對溫度敏感的金屬絲,隨溫度變化可調節窗的開合,從而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恆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大難題。
蠅的復眼包含4000個可獨立成像的單眼,能看清幾乎360。范圍內的物體。在蠅眼的啟示下,人們製成了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張高解析度照片的蠅眼照像機,在軍事、醫學、航空、航天上被廣泛應用。
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能,且轉化效率達100%,而普通電燈的發光效率只有6%。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冷光源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熒光酶,後來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
現在有一種水底機器人,是仿造螃蟹做的,它的用處是排除水中的水雷.
Ⅸ 梳理學界研究成果綜述,所引論文用書名號對嗎 應該怎麼改
多少字 原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