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中西醫臨床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為題的論文。論文有五點,其中研究成果要怎麼寫呢
用中醫臨床,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為題作文論文有點點,其中研究成果要怎麼寫呢?我覺得你既然要寫論文論文的話,你應該研究得很多東西了,而且你研究的東西也應該有很多收貨獲很多,發現以及成果理解18,這些發現成果有那些研究出來的信息都記錄上來,寫出來就可以了,如果是別人的話,我覺得別人也幫不了你們什麼忙,你自己的論文要你自己實際操作,自己實際去寫就可以了。
B. 如何完成中醫的科研成果
根據現有的中醫情況提出疑問,尋找解決方法,經過實踐檢驗看看是否正確,就可以知道是否完成中醫的科研成果。
C. 列舉10位醫家或著作體現其對中醫學開創性的貢獻
開創中醫學新紀元的一代宗師
——王春曉
本人年近百年,雖然對辯證施治略知一二。但是對很多疑難病症,特別是對癌症之類的疾病,還是無可奈何的,即使當時用葯有效,也不能治癒。大多數人都相信『一病必有一葯』,但是現代社會有那麼多的疾病無法治癒,所有這些『葯』什麼時候才能找到?
今有幸拜在王春曉大師門下,通過短短數日的學習,特別是親眼目睹王春曉大師治病應手而愈的神奇療效,使我頓悟到所有的『葯』都在王春曉大師這里找到了。我不敢全部據為己有,特寫此文與同道共享,為國人造福。
眾所周知,中醫學幾千年來的各種學說,無不遵從《皇帝內經》之旨。然而,中醫的神奇療效始終不能被普遍掌握,使中醫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中面臨自生自滅的險境,國人對此既痛惜又很無奈。
王春曉大師,用畢生的精力研究《皇帝內經》和《易筋經》在人體經絡方面的奧秘,攻破了《皇帝內經》沒有明確的人體經絡256條定線,使人類的一切疾病都可以手到病除,立竿見影。無論是常見病還是疑難病,不管是高血壓、糖尿病、類風濕、心臟病、股骨頭壞死、小腦萎縮症、、、、、、、、還是強直性脊柱炎、運動神經元損傷、多發性硬化症、尿毒症、癌症、白血病、、、、、、只要是人類身上的疑難病症,必能在人體上找到對應的經線和點位。這些特定的經線點位的異常才是引發各種難治病的根本原因。同一種疾病的特定經線和定位是相同的,只要施以適當的手法,即可伸手病去,永除病根。
《皇帝內經》乃至仲景醫聖的精髓就在於辨證施治,這個過程包括辨證和理、法、方、葯的每一個環節,由於每個人的認識過程和經驗上的差別,導致了絕大多數人的辨證施治都很難達到一致的結果。這就是中醫的神奇療效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原因。王春曉大師的研究成果突破了辨證施治結果差異的難題,徹底完善了《皇帝內經》在臨床實用上的不足,使中醫學變得更加精確、療效更為神奇可靠,其規范的調理手法更加安全,避免了隨意按摩引起的副作用。這一研究成果的出現,使《皇帝內經》在臨床應用方面的研究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並必將與博大精深的《皇帝內經》一起名存千古,隨著這一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古老的中醫將以嶄新的面貌開創一個醫學新紀元。
黃帝,孫思邈,李時珍,華佗,扁鵲,張仲景,葛洪,錢乙,宋慈,吳謙
醫學在追蹤時代最新思想的時候,往往有得有失。醫學在漢代建立了五行體系,也帶來了許多附會。當醫學冷落五行體系,面向實踐的時候,同時也否定了必要的理論思維,導致了鬼神迷信觀念的侵入。金元時代的醫家,都有自己的片面性。然而,醫學就在這樣的矛盾運動中不斷地前進了。 歷史上,一個不斷發展的民族,一個不斷發展的事業,保守,都不是它們的主要傳統。中華民族能夠發展到今天,保守,也不是它傳統的主要方面,否則它就無所謂發展。孔子、董仲舒、朱熹等人,雖然他們都創造了令後人非常痛苦的,也是保守的思想體系,但他們本人卻並不保守,因為他們所創立的,在當時,都是一種新學說。保守與否,是後人的事情。就是在近代,雖然有慈禧、袁世凱,但也有洪秀全、康有為和孫中山,最後,是共產黨和毛澤東。假若保守真是中國的主要傳統,那至少不會有這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不會有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就是易學,也是一條不斷發展的河。歷史上的易學家,都說自已的註解最合《易經》本義,實際上,他們幾乎誰也不合《易經》本義。從理解《易經》的角度看,這些易注多沒有價值,它不過是隨意解釋。從思想發展上說,越是不忠實的倒越有價值,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新思想。 字串4 許多人談論醫易關系,自認為談的是二千多年前或三千年前的那個《周易》,實際上,他們談的不過是漢易、宋易等等。比如什麼先天、後天之學,河圖、洛書、陰陽魚圖等等。它們都不是《周易》中就有的東西,而是後來才出現的東西。在本書的適當地方,我們還要涉及這些問題。 任何思想,都受著時代的局限,都必須發展。牛頓力學曾被認為是絕對正確的東西,並為科學贏得了崇高的聲譽,使科學成為正確的同義語。直到今天,當人們說什麼不科學的時候,也就是說那個東西不正確。但是,二百多年以後,它就成了相對論的一個部分。特殊情況,不再是到處適用的絕對真理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以後,列寧發展過它,毛澤東發展過它,許許多多的人都發展過它,並且還在繼續發展它。當我們談論中醫和《周易》關系的時候,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中醫是應該主要從現代醫學中吸取營養,還是主要從哲學中吸取營養?假如要從哲學中吸取營養,是應該從兩千年前的《周易》中吸取營養,還是應該從現代哲學中吸取營養?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周易》?是繼續讓易學之河流淌,象古人那樣,不斷用新的思想去發揮《周易》,還是把它作為一件文化遺產去加以研究,而不是崇拜? 字串7 答案應該是十分明確的。《周易》對於古人,是經,是指導他們行動的理論基礎,所以他們不得不世世代代地重新解釋《周易》,以適應自己時代的需要。現在,《周易》已經成了歷史,和長城、故宮一樣,成了歷史。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它,贊頌它,但是已不必崇拜它,也不須重新解釋它。有些人說《周易》如何如何寶貴,似乎裡面藏有無窮無盡的寶藏,然而他們從中挖出的,不過是現代那些最普通的哲學教材中都能找到的那一點點常識,每人能挖出多少,也往往與各人的哲學修養大體持乎。 中醫要前進,要繼續發展,第一要從醫療實踐中吸取營養,第二要從現代醫學中吸取營養,第三要從現代哲學中吸取營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周易》再好,也是黃昏之光。「夕照明」之說,只能用於自我激勵。任何一種有價值的思想體系,從中國古代的《周易》到現在的馬克思主義,都有兩種因素組成:一是它的結論,二是它的精神,即它得出結論的途徑和方法。就象一個人有肉體和靈魂一樣。隨著時代的前進,它的某些結論會過時、死亡,甚至會全部過時、死亡,它的精神卻要長久地存在下去,紿後人以啟發和激勵。 中國古代能夠留傳下來的那些學說,往往都是當時的新思想。我們研究古代思想史,主要也是注意這些新思想。真正「述而不作」,只會重復前人結論的那些東西,往往為我們所不屑顧。在古人來說,為了當時的現實需要,他們不得不較多地援引前人的結論,把前人用創新精神所得的東西教條化、僵化,成為束縛人的桎梏。更甚者則只會尋章摘句,以為那就是聖賢說的絕對真理。有識之士,瞧不起這種人,也瞧不起這種態度。從孔夫子時代起,就把這種人叫作「小人儒」,後來又稱他們為「俗儒」,「陋儒」,說他們從事的是雕蟲小技,甚至說他們的行為是「俗儒破道」,即破壞了大道理,不斷流淌的易學之河,是一條日新之河。棄舊圖新,是易學之河的靈魂和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核心、靈魂和精神。如果不是要故意糟蹋自己的傳統,就應該承認中華民族傳統的這個核心和靈魂,否則中華民族只要一個孔夫子就夠了,甚至孔夫子也不會有,更不會有今天。如果真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點什麼,那麼首先是這種日新的精神,面向世界,面向進步,從人類最新的文化成就中吸取營養,來發展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創造民族的新文化。 字串1 近代以來,當帝國主義的炮艦叩開中國大門以後,西方文化也跟著涌了進來。「長袖善舞,良富善賈,」西方人強大,西方文化也一定全是好的,中國文化也一定全是不好的,包括中醫在內。在一段時間里,中醫甚至被看作巫術迷信。然而中醫以其獨具的療效始終沒有被消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提倡中西醫結合,中醫學有了迅速的發展,並且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當中醫要為自己的生存而斗爭的時候,它有時不得不借重這個,借重那個,以證明自己的價值。現在,中醫完全用不著藉助別個以自重,更用不著藉助《周易》。 所說的醫易相關雲雲,主要是說中醫從《周易》取來了陰陽學說。即使這是真的,那麼,在二三千年前,中醫取來了陰陽啊,五行啊,當時是種先進的思想,在二三千年以後,難道中醫還必須眷戀著這個往事,繼續講陰陽五行,並且永遠地講下去嗎? 現在的情況,不是中醫需要藉助《周易》以自重,而是《周易》需要藉助中醫以自重,所以才講什麼醫易同源。中醫則完全不必講這些。它完全應該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挺直腰身,獨立地躋身於世界文化之林。 中醫現代化,是每一個中醫界的人士、每個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甚至每一個中國人都關心的事。然而,中醫如何現代化?即所謂中西醫如何結合的問題,並沒有完滿解決。所以,有些人甚至產生了疑問,中醫能不能現代化?需要不需要現代化?在這里,誰也難以開出手到病除的葯方,只能根據歷史和理論做一些大致的展望。 字串1 中醫和現代醫學,面對著同一個對象,抱有同一個目的:為人治病。二者不僅有許多共同的認識(如人體臟器的性質和功能),也有許多共同的作法(如服葯),這就是它們聯合的基礎。在醫療實踐中,二者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中醫自然無法並吞現代醫學,現代醫學也無法完全代替中醫,這就使二者有結合的必要。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為中西醫結合曾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大致可分四個層次,第一是國家不僅辦現代醫醫院,也辦中醫院,第二是現代醫醫院內設中醫科,而中醫院內也允許現代醫存在,第三是提倡醫生們中西兼通,第四是提倡二者在理論上結合。治療中,一個不奏效時用另一種。一些葯物也開始結合:在西葯中摻中葯,中葯中摻西葯。這些工作,有些實現了,有些還在摸索中前進。 中西醫結合中,最難的還是理論上的結合。現代醫學理論無法完全替代陰陽五行說,中醫界則擔心,假若拋棄了陰陽五行,還有什麼中醫?這里的問題在於把二者都看作是完滿自圓的理論體系,好象兩個玻璃球,只能並排放著,並肩朝前滾,各走各的道。 實際上,無論是中醫還是現代醫學,雖然都有一些基本理論,但都不象數學那樣具有邏輯嚴密的、自圓的理論體系,它們都有一些裂縫和缺口,甚而象聯邦制一樣,在主要理論之旁,還有一些和主要理論並存的、少有邏輯關系的理論存在著。因而都可能容納其他理論
D. 請問目前在醫學領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萬方資料庫,一查便知道了。沒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醫學領域太廣了,包括預防醫學。所以實在太多,您還是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為實際些。
E. 中醫葯治病的方法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也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你還了解哪些關於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中醫葯科學研究取得較大的成績,有些成果,如針刺鎮痛機理、骨折治療、急版腹症治療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權,近年來,更重視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中葯或方劑的作用機制,用血液流變學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經絡,等等。有關腎虛、脾虛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治則的研究,舌診和脈診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經絡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感傳規律,針刺鎮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中葯葯理學、中葯化學研究方面,已對15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出活性單體500餘種,發現一批活性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鶴草酚、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脂等。其中,從中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葯物後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對抗喹啉型瘧疾、腦型瘧疾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F. 為什麼近代中醫領域沒有太大發展為什麼沒有太大的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為什麼再難出現《黃帝內經》、《本
中醫的春天才開始。我指的是對各種中葯,其葯性的化學分析、試版驗、定論。因為,過去只知權道,葯的作用,為啥會有這樣的葯性、它的有效成分是啥元素組成、怎樣更有有效的來用葯、煎葯、服葯?實際上,史書都沒有記載。啥時,你見到一味中葯下有詳細的分子式、成分含量、益害詳述,那才到「知葯」的階段。用起來,也會比現在准確有效。現在的情況是:僅知道用了此葯管用,為啥管用?還不知到究理。你說:在這樣的未知之下,中醫所需求的科技量有多大吧?那真不敢想像啊!
G. 在中醫中葯研究方面,哪些科研成果使用辯證法
我國都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
H. 中醫葯的歷史及現代貢獻
中醫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研究
--------------------------------------------------------------------------------
[錄入時間 2004/07/12 14:46 ]
[瀏覽次數 390]
黃明達
一、中醫葯文化的先進性
中醫葯作為中國傳統醫葯學的統稱,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國漢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鮮族等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葯學理論及對疾病防治經驗系統總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方醫葯學體系,也是迄今為止世界傳統醫學理論最系統、內涵最豐富、應用最廣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經過幾千年的醫學實踐證明,中醫葯學不僅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在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從陰陽互動的平衡觀、臟腑經絡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以人為本的生命觀、三因治宜的辯證觀對疾病的預防控制上,還是在人類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現象全過程的科學認識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生存壽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對目前現代醫學病因不清、療效不佳的各種疑難雜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腎病綜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傳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對21世紀有黑死病之稱的高致命性傳染病如艾滋病等,都顯示出了中醫葯獨特療效和顯著優勢。對於患有現代社會文明病及佔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亞健康人群,傳統醫葯學及中醫養生學在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對於13億中國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及獨特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東方醫學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葯產生了濃厚而廣泛的興趣,並加大了經費及人員投入,希望能從古老的傳統中醫葯學中領悟其現代生命科學的真諦,尋求解決數量在不斷增加的人類疾病的最終方案。與現代西方醫學生命科學物質還原論研究相反的方向上,傳統中醫葯學對疾病辨證、動態的宏觀認識和對生命現象整體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適應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適應能力的社會醫學模式方面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從疾病生物醫學到生命醫學,從生命醫學到生態健康醫學,中醫葯最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和科學發展價值,是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價值體系的完整體現和先進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來後現代醫葯學發展時代,中醫葯不但不會消亡,將繼續為13億中國人民及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中外醫學界有識之士尤其是從事邊緣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已基本達成共識,中醫葯所代表的先進的生命觀和科學的醫學方法論將引領世界未來醫學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並將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二、全面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優秀文化
中醫和中葯是傳統醫葯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就必須首先對中醫葯有一個正確、客觀、全面、系統的理解與認識。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自上而下過度強調了現代中葯研究、中葯現代化和中葯科技產業化的發展問題,而嚴重忽略了對現代中醫研究,中醫對中葯研究的主體指導地位以及中醫產業化開發的問題,出現了「鬍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軟」的政策導向問題。沒有在中醫與中葯的研究及發展方面實現平行互動。由於中葯西制、中葯西用、廢醫存葯傾向,並以中西結合為名而實行以西代中為實的策略,導致了如馬兜鈴酸事件、龍膽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湯事件等所謂「問題中葯」的社會爭議,接連不斷地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中葯信譽危機,這不僅對中葯產業經濟發展是一個信譽重創,而且在中國加入WTO後將為國外西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掃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揚中醫葯的口號下必須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政策導向及具體策略,必須以最大程度地滿足13億中國人民衛生保健的實際需求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必須站在為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高度。在促進中葯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加強傳統中醫葯研究開發並推動中醫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醫葯國際化之前首要目標應是中醫葯本土化發展的最大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是中醫葯文化的發源地,而且還因為中醫葯在中國最具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最具經濟可行性。中醫葯本土化發展應成為中醫葯國際戰略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是最大的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醫葯現代化應在中醫葯研究與研究中醫葯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中醫葯國際化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偏面追求唯技術論和唯成分論,只有加速中醫葯的消亡,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之間實現東西方醫葯學雙向接軌,以文化輔軌,以理論接軌,以服務為基礎,以產品為載體,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葯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中醫葯國際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葯現代研究方面應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應以復方中葯制劑的方劑學研究與開發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葯復方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療效兩大標准體系。中醫現代研究方面應在充分保留傳統中醫基礎理論內涵的同時,以中醫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表述研究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醫生命科學理論及其標准語言體系,尤其在經絡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開發方面是中醫最具國際化發展機會的重大領域,應創立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現代中醫經絡文化並以此為基礎大力開發具有巨大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全球經絡養生產業。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除以往重視國家各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與技術力量之外,還應加強對民間中醫葯技術與人才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對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民間驗方與治療技術及各醫院門診的內部制劑和協定處方的研究開發給予高度重視,在技術、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中醫葯的靈魂在其獨特的先進文化,而中醫葯的活力在於其豐富的臨床醫學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療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醫葯人體臨床應用的醫學實踐研究更具有科研開發的可行性和應用推廣的實用性。過去以往比較重視對中葯新資源、新成分、新機理、新標準的葯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實驗動物葯理學研究,卻對在生命整體水平上的醫學實踐及臨床比較學研究重視不夠。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證醫學研究又缺乏中醫葯學科特色及文化內涵,不能完整系統地體現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優勢,需要在未來進一步開展具有中醫葯特色並充分體現中醫葯比較優勢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將現代西方循證醫學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於中醫葯研究,否則將丟失對中醫葯循證醫學研究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盡管循證醫學的初衷有利於包括中醫葯在內的一切傳統醫學、自然醫學療法及成果在疾病臨床治療規范方案中的應用推廣,但不要因為所採用和實施的具體方案有誤而影響到我們最終目標實現。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不僅要重視科技與產業化發展,而且更要努力並加快培養與未來中醫葯發展相適應的能夠真正領會中醫葯真諦,有堅實的中醫理論與實踐功底,又具有現代生命科學廣泛知識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須從加強中醫葯的傳統文化教育入手,不僅要繼續重視和加強中醫葯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努力發展傳統醫學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從小學開始就要將祖國醫學養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之中。因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不僅是中醫葯行業內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民族發展的大事,應在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高度給予重新認識和政策定位。
I. 如何看待中醫葯的研究成果
人是自然產生的,其生長病死有規律的。中醫是經過數千年的積累,無數先內賢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符合容人類自身的醫療技術。西醫葯是後來西方發明了抗生素後,衍生出來的急功近利的辦法!在治療上講快而立竿見影,但不顧人體自身功能,以外來介入代替人體功能的辦法去除疾病。但治標不止本,雖給人快速見效的映象,其實病的根本沒醫治。年紀輕的病人身體強壯,內在的病根雖然沒完全解決,但不會有特別影響就以為疾病好了,等年齡偏大就能體會中醫的精妙!西醫治不好的慢性病太多太多,現在西方自己都在引進中醫!而我們擁有如此寶貴遺產的母國的一大批狂妄子孫,因為跪拜洋人太久了,也沒心去繼承和了解中醫,並加以詆毀拋棄,實屬忘恩負義,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