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二三百字寫出讀了《蒹葭》一詩的感受
前幾天上語文課學習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詩中那幽遠又凄涼的情緒所吸引,並且產生了一些感觸。《蒹葭》是《詩經》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傳唱非常的廣泛。詩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人用極為簡短的幾句話,向人們描繪了一副意境極美且纏綿悱惻的感情。詩中的寥寥數語將金秋時季,河水之中蒹葭蒼蒼,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蕭瑟秋風的吹過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煙波萬狀,空中霧氣迷濛,遠方彎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遠處處佇立。雖一水間隔,河道阻礙,伊人詩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卻不顧艱難險阻與漫漫長路,苦苦追尋那位佳人。他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躊躇,但內心中追尋不到的痛苦卻不可言喻。每當他傷心欲絕即將放棄之時,伊人的身影又不斷的在眼前閃現,時遠時近,時隱時現,閃爍不定,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欲罷不能。於是滿腔情思溢於文字之間。此詩讀來令人覺著情調凄涼,悲痛哀婉,意蘊無窮。
《蒹葭》的採用了起興的寫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這種手法使此詩具有了十分突顯的意境美和朦朧美。
意境美在於詩人營造了多重的意境,這幾重意境相互交織,重疊,構成了絢爛無比的世界。第一重,詩人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與蒼蒼的蒹葭,煙霧迷離的景色交融為一體。彷彿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的夢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難分難解。第二重,詩人追求伊人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彷彿還在,但尋覓是卻之無蹤影,這種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境界渾然為一。如果不是彷彿還在,則詩人不會不斷追求,也正因為若隱若現,總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閃爍,才不斷牽引著詩人熱烈的情思,不肯作罷。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為一。「溯洄」、「溯游」二詞的連續出現,表現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
朦朧美是可意會但難以言傳的朦朧含蓄的美,在此詩中詩人未平鋪直敘自己的感情,而
是通過景物中蒼蒼的蒹葭、茫茫的秋水來烘托寂寥、感傷的氣氛,藉此抒發自己失望惆悵的心情。詩中也從未寫自己的信念,卻從「道阻且長」還要「溯游從之」看出了詩人苦苦追求的決心。詩中許多意象都具有朦朧美。首先,「秋水」這一在詩中出現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個朦朧不清的意象,其高潔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在詩文中並沒有描寫,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著的感情、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出來的。
在詩中詩人對伊人的一廂情深使得詩人不斷追尋伊人,逆流而上,從此處而看詩人具有百折不饒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從《蒹葭》引申到現實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堅持。貴在堅持的道理並不難懂,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志學習科學文化、鑽研理論,開始時決心很大,訂了計劃,列出了攻讀的書目和研究專題,可一碰到困難、挫折,就灰心動搖起來,往往半途而廢。原因就是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礙,有時還難免會遭到失敗。關鍵就在於要知難而進,不因失敗而灰心、失望。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過:「偉大的事業是根源於堅韌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從事,不避艱苦。」有了這種「不避艱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獲得真知。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就退縮,那麼,我們始終會敗給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較的難,可是我們也不要認輸,只要堅持總會成功的。只要我們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這件事就會變得簡單。沒有誰的人生總會是一帆風順的,但要看每個人是如何面對這些困難,有的人選擇接受現實,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逃避,智者會選擇前者,把失敗當成墊腳石踩在腳下,踩著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堅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有太多太多堅持的人,依舊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當別人知道他曾經跑100米需要35秒時我們才發現,雖然他沒有成功,但他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取得了進步。這在某種程度上依舊算是「成功」。於是,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都不可以輕言放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們付出了心血,花費了時間,真真正正的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獲,會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堅持過,才有可能推開成功的大門。成功貴在堅持。
讀完《蒹葭》,心中感觸頗多,不僅為詩中重重疊疊的美感所陶醉更為詩人為追尋美麗的堅持與執著感動。於是將心中所想與所得敘述出來,日後便會時時刻刻將堅持二字銘記在心。
B.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在詩歌中的作用。+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在藝術描寫上有什麼特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C. 詩經 蒹葭 賞析作文3000字
秋風輕輕吹拂,蘆葦飄搖著柔柔的腰肢。愛戀的心如霜如露,似夢似幻——我到哪裡去追尋你呢,我的愛人?你總是若即若離,日暮時分飄飄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盪漾,我彷彿看到了你在臨水梳妝。解挽柔長的秀發垂落水裡,河面波紋里流動著你嬌羞的面龐。
我痴痴地遠望著你,渴望相伴你身旁。你和我只有這一水的距離嗎?我沿著堤岸尋你,踏過泥濘沼澤涉過碧荷池塘,卻總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蘆葦抽穗,蘆花飛揚,冰冷的河水,無情地流淌,讓心兒盪起雙漿,尋遍每一寸岸,尋遍每一處沙汀,只見白鷺向天飛,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結霜,濃霧迷茫。思念的淚光里,總有你深情的凝望。是幻覺嗎?你是一朵清蓮,在我的心湖裡悄然綻放。我只能隔岸望著你——我夢中的新娘。
賞析: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復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D.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千古傳誦的句子請說說它好在哪裡
參考答案: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之所以是千古傳誦的句子,是因為詩句整齊、淺顯,讀起來節奏明快、動聽。而且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准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E. 蒹葭蒼蒼古詩帶人讀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wéi)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塊陸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yǐ)。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F. 《蒹葭》的閱讀理解
⑴選自《詩經·秦風》。秦,周朝時諸侯國名,在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一帶。
⑵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蘆,蘆葦。
⑶蒼蒼:深青色。
⑷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凝結成了霜。為,凝結成。
⑸所謂:所說、所念,這里指所懷念的。
⑹伊人:那個人。
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一方,那一邊,即水的彼岸。方,通「旁」。
⑻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⑼從:追尋
⑽阻:險阻,(道路)難走。
⑾宛在水中央:(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彷彿、好像。
⑿凄凄:茂盛的樣子。下文「采采」義同。
⒀晞(xī):干。
⒁湄(méi):岸邊,水與草交接之處。
⒂躋(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險峻,需攀登而上。
⒃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島。
⒄未已:未止,還沒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
⒅涘(sì):水邊。
⒇右:迂迴曲折。
⒆沚(zhǐ):水中的沙灘。
編輯本段譯文
河畔蘆葦蒼蒼碧色,那是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卻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就在水中的小塊陸地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險阻彎曲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的灘地。
寫作背景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chan 三聲)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寫之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里,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編輯本段簡評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盪,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者,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雲:「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編輯本段層次結構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了如「蒼蒼」,「、凄凄」,使全文聲情兼備。
編輯本段內容述評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蒹葭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 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 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里,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准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編輯本段參考資料
異人異境,使人慾仙。(明鍾惺《詩經評點》)
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願見之狀。於是於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覺點睛欲飛,人神之筆。(清,姚際恆《詩經通論》)
細玩「所謂」二字,意中之人難向人說,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詞。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詩人之旨甚遠,固執以求之抑又遠矣。(清,黃中松《詩疑辨證》)
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清,方玉潤(詩經原始》)
詩境頗似象徵主義,而含有神秘意味。(陳子展《詩經直解》)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難至矣。」按(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附錄脫之曰:「夫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悅益至。」二詩所賦,皆西洋浪漫主義所謂企慕之情境也。古羅馬詩人桓吉爾名句雲;「望對岸而伸手嚮往」,後世會心者以為善道可望難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國古民歌詠好事多極障,每托興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減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滄海。近代詩家至雲:「歡樂長在河之彼岸。」……(錢鍾書《管錐編》)
編輯本段相關成語及部分解析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伊人,蒹葭倚玉樹,蒹葭之思
蒹葭伊人
發音 jiān jiā yī rén
釋義 蒹葭:初生的蘆葦。伊人:那個人。指一心尋求思戀而不曾會面的人。
出處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示例 奉教忽焉經歲,~,自是朋輩相懷,終以一水為恨;若不肖於先生,直高山仰止耳。(徐世溥《寄侍御李匡山先生書》)
蒹葭倚玉樹
發音 jiān jiā yǐ yù shù
釋義 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別人的光的客套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蝗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元並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
示例 太太如此見愛,,妾非木石,那有不感激的哩?只是同太太並肩拍照,~,恐折薄福。(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
蒹葭之思
發音 jiān jiā zhī sī
釋義 蒹葭:初生的蘆葦。思:思念,懷念。指戀人的思念之情。
出處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編輯本段相關歌曲電視漫畫作品歌曲
歌曲:在水一方 歌手:鄧麗君、汪東城、費玉清詞:瓊瑤曲:林家慶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願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 道路又遠又長。我願順流而下, 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彷彿, 她在水的中央。我願逆流而上, 與她輕言細語。無奈前有險灘, 道路曲折無已。我願順流而下, 找尋她的足跡。卻見彷彿依稀, 她在水中佇立。綠草蒼蒼,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小說
瓊瑤小說《在水一方》,此部小說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作者:瓊瑤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頁碼:320 頁
·ISBN:753542841X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叢書名:瓊瑤全集
夏達漫畫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個柔順輕盈,不諳人事,只是水澤一尾小小白鱖。一個少年才俊,雖落難 卻仍是將門之後,萬軍之首。第一次邂逅在水澤邊,少年卻為夢魘所擾,驚走佳人。誰料第二次相見在將軍府邸,魚湯見底方知苦苦相尋之人已成盤中之物。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編輯本段相關詩句
許渾在他的《咸陽城東樓》的詩句中也提到過「蒹葭」這個詞
【作品名稱】《咸陽城東樓》
【作品別名】《咸陽城西樓晚眺》
【創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許渾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原文】
咸陽城東樓①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②。
溪雲初起日沉閣③,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④。
行人莫問當年事⑤,故國東來渭水流。
【注釋】
①咸陽:今屬陝西。此題一作《咸陽西城樓晚眺》。
②汀洲:水中小洲。
③溪、閣:作者自註:「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④「鳥下」二句:夕照下,飛鳥下落至長著綠草的秦苑中,秋蟬也在掛著黃葉的漢宮中鳴叫著。
伊人的象徵意義:伊人象徵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諸如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的惆悵,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實現的失望等等。
G. 蒹葭讀書筆記,謝謝
原文: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譯:
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與「蒼蒼」的意思相同。 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變成霜。為,凝結成。
所謂:所說,這里指所懷念的。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即水的對岸。方,邊
遡洄(sù huí)從之:沿著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著河流向上遊走。洄,曲折盤旋的水道。從,跟隨、追趕,這里指追求、尋找。之,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溯游,順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樣子。與下文「采采」義同。
晞(xī):曬。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升高,意思是地勢越來越高,行走費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樣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
涘(sì):水邊。
右:迂迴,彎曲,意思是道路彎曲。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之:代「伊人」
今譯
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H. 請描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50到100字
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I. 閱讀《蒹葭》,回答問題。(5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