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的國防科技成果有哪些
飛機復製造:殲-15艦載機、殲制-20隱形戰機,運-20和C919(運十下馬30年重回藍天),預警機l:直-20即將裝備部隊,轟-20即將試飛。
艦艇:054D驅逐艦、055大驅、國產航母和大型保障艦、095核潛艇等。
導彈類:東風16D、東風21、東風26、東風31、東風41、鷹擊-9,還有巨浪系列等。
②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12月15日,「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③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3)改革開放40年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④ 改革開放近40年的成就
一、經濟躍上新台階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2、財政實力顯著增強。1978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132億元,2017年達到172567億元,1979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13.8%。
3、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
4、外匯儲備大幅增長。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2017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達31399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5、城鎮化穩步推進。2017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個百分點;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2.35%,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到16.17個百分點。
二、基礎產業跨越式發展
1、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鋼材產量10.5億噸,比1978年增長46.5倍;水泥產量23.4億噸,增長34.8倍;汽車產量2902萬輛,增長193.8倍。
2、交通運輸建設成效突出。2017年末,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2017年末,公路里程47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4.4倍。
3、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17年末,全國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2.5部/百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寬頻網,移動寬頻用戶達11.3億戶。
三、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1、外商投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310億美元,比1984年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4.7%。1979年至2017年,我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8966億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2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1倍,年均增長30.6%。
四、科技發展逐步壯大
科技隊伍發展壯大。2017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403.4萬人年,比1991年增長5倍。按摺合全時工作量標准,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
五、人民生活條件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佔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8.1%。
2、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增長7.8%。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
3、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共同發展。1978年至2017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314個。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⑤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⑥ 廣州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果及未來新科技的發展有哪些
一、廣州改革開放40年來成果:
1、收入方面
40年來,廣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
7.8%。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萬元大關邁進。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大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
2、衣食住行
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吃飯靠糧票和油票,住的是土磚房,交通靠步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收入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舒適的穿衣體驗,吃上也開始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瓜果四季常有。
大家也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和新房子,用上了現代化的傢具,出行方式的選擇也多了很多種,公交,地鐵,私家車,高鐵飛機等等,不管是去哪兒,總能在24小時到達。
3、體育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體育新的時期,明確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政策措施和戰略思想,中國體育開始回到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正確軌道。79年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
2018年,國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發展成果所帶來的無限活力和巨大動力,體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奧運冠軍237個;獲得世界冠軍331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99%以上;創超世界紀錄1125次,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86.4%。
二、未來新科技的發展
1、科技增量發展
一線城市裡面廣州的增量空間是最大的,衡量一個城市有沒有未來,最大的衡量就是增量空間有多大。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極限,反觀廣州1400萬的人口規模,相對北上來說還有1000萬的增長空間,廣州也還有部分建設用地待啟用,這些因素讓廣州具備增量機遇。
2、產業競爭發展
珠三角是個多核地帶,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呈現「諸侯爭霸」的情況,不像上海幾乎可以稱霸長三角,北京在華北一城獨大。兩天前重新核算的GDP數據顯示,2016年深圳GDP首超廣州,兩者都是2萬億上下的規模。
城市實力旗鼓相當,各地政府間對於吸引優秀企業自然會有競爭壓力,迫使政府改善營商環境,企業更有活力。矽谷是一個多核的結構才有這么多創新企業出現。珠三角有這么多企業出現,也是因為它是一個多核的結構。
3、生態科技發展
廣州能夠崛起有兩個秘訣,一是包容,二是空調。空調改變了熱帶地區的生產環境,提高地區的生產能力,近十年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情況,例如美國底特律出現負增長,而佛羅里達人口數量和經濟體量的增長都很突出。中國的經濟重心有南移的跡象,廣州得到發展。
(6)改革開放40年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廣州開放成果記錄
2019年1月8日,中國科技最高領獎台上,廣東刷新歷史。45個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居全國第四,佔全國比例達15.79%,創歷史最高。
預計2018年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5%,有效發明專利達24.9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佔全國一半,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一。
制定實施「科技創新十二條」等創新政策,首次出台《廣東省關於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多項改革創新舉措。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4萬家,總數、總收入、凈利潤等均居全國第一,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72.5%和68%。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創造未來的科技發展新趨勢(大勢所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廣東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⑦ 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取得了那些成就
一、經濟成就: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二、教育成就: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到2008年30年間增長了16.7倍。
三、文化成就: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四、科技成就:三十幾年間,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幾十萬項,其中獲國家獎勵的過萬項,一些領域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高能物理、計算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訊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代表作有神州系列飛船、北斗定位系統、嫦娥飛船、蛟龍號、手機通信等,最突出的是互聯網高速發展,已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
五、公路鐵路建設:到2015為止,超過8.6萬公里的國家高速公路。2015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38億元,新線投產9531公里,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兩個8000以上」(鐵路固定資產投資8000億元以上,新線投產8000公里以上)的目標。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2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鐵里程達到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