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人類發現細胞研究成果

人類發現細胞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21 07:48:09

❶ 人類目前在生物圈研究領域的成就都有哪些

1、重磅!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克隆羊多莉(Dolly)誕生於1996年7月5日,1997年首次向公眾披露。它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也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之一。

在培育多莉羊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採用體細胞克隆技術,這種技術也稱作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SCNT是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的一種常用技術手段,涉及將供者體細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細胞中,使後者不經過精子穿透等有性過程(即無性繁殖)就可被激活、分裂並發育為新的胚胎,這個胚胎最終發育為動物個體。

2、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近日,《科學》雜志在線刊登了一項重量級的研究。來自浙江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與公司的團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一舉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

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然而,每年能夠用於移植的器官數量非常有限,成功進行的器官移植手術僅有3萬多例。據估計,在2016年,每天都有22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死去。

3、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和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s)是體細胞重編程的兩種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核移植技術與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

2009年,高紹榮實驗室通過四倍體互補實驗,獲得了全部由ips細胞發育而來的小鼠,證明了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真正的多能性。但是,這是以健康個體來源的體細胞作為供體細胞的情況。未來的體細胞重編程應用於臨床研究時,主要面向的是病人而非健康個體。

4、中國科學家建立單倍體體細胞遺傳篩選體系

單倍體細胞在遺傳篩選和轉基因動物培育中具有重要價值。前期研究獲得了哺乳動物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但是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和分化過程中會發生自發二倍化,對建立單倍體體細胞遺傳篩選體系帶來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研究組通過活細胞觀察,證實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在分裂時發生有絲分裂滑移使細胞從中期直接進入間期,從而導致二倍化。用調控分裂中期關鍵靶點的小分子抑制劑進行篩選,發現CDK1和ROCK通路是調控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二倍化的關鍵通路。

通過添加ROCK抑制劑,能將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分化為三個胚層的單倍體體細胞,包括神經幹細胞(可進一步分化為成熟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心肌細胞和胰島細胞。

5、機器人操作體細胞克隆豬誕生

經過兩個多月漫長等待,一份特殊的「親子鑒定」報告近日出爐。13頭克隆小豬與「代孕」母親無血緣關系,僅與供體細胞存在「親子關系」。這從醫學上表明了世界首例機器人操作的體細胞克隆豬在天津誕生。

較之以往的「手工操作」克隆技術,此次機器人自動化「操刀」,用力更小,對細胞傷害更少,精度更高,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的關鍵指標「囊胚率」也從10%提高至20%。

「機器人操作體細胞克隆豬」研究來自南開大學機器人所趙新教授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體細胞克隆是改良生物品種的經典方法之一。它將普通品種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去除後,注入優良品種的體細胞,獲得的後代一定是優良品種。

❷ 細胞的發現史

發現細胞的人——羅伯特·虎克 人類在很長的時期內,都是依靠肉眼來觀察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但是,人眼能夠看到的物體,極限只有0.1 mm。公元1世紀時,羅馬學者曾談到裝有水的水晶器皿可以放大字母。16世紀中期,瑞士的一位博物學家用放大鏡描述了蝸牛殼和原生動物。1610年,伽利略(G.Galilei,1564—1642)根據望遠鏡倒視時有放大物體的特點,製成了一台顯微鏡,並對昆蟲進行了觀察。以後,自製顯微鏡的人日益增多,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Robter Hooke,1635—1703)就是其中的一個。

1665年,虎克從一小塊清潔的軟木上切下光滑的薄片。當他把它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時,似乎看到了一些小的空洞,但並不十分清楚。虎克切下的極薄的切片是白色的,他便把它的下面襯上一片黑色的木板,再用一個凸鏡投光其上,於是他清楚地看到了薄片全部是多孔多洞的,像一個個蜂窩。虎克當時研究軟木的目的,是為了闡明軟木輕而具有彈性和疏水性等特點,結果卻發現了很多的小孔或小室。虎克首先把這些小孔叫做細胞。細胞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1677~1678年,荷蘭的顯微鏡學家雷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浸泡胡椒的水中有許多小動物。與雷文虎克同時期從事顯微鏡觀察研究的,還有義大利和英國科學家。他們分別對植物細胞、原生動物、細菌、紅細胞等進行了觀察和描述。作為早期的顯微鏡學家,虎克和他們記錄下許多重要的觀察結果,第一次在一個新的水平上揭示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十分復雜的生物界。

細胞學說的建立 在羅伯特·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軟木的薄片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誤認為細胞壁是細胞的主要部分。1671年,英國和義大利的科學家同時發現了活細胞的內部充滿了黏稠的物質,他們把這種黏稠的物質叫做「黏質」,但不知道這就是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1831年,英國科學家發現活的植物細胞內有一個由特別稠密的物質構成的結構,他把這個結構叫做細胞核,並認為細胞核是細胞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時候,細胞質和細胞核雖然都已發現,但是,人們仍然不知道它們的重要性,還是過高地估計細胞壁的作用。直到1838年,德國科學家才指出細胞壁是細胞質和細胞核活動的產物,而不是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

1838~1839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cheiden,1804—1881)和解剖學家、生理學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通過各自的研究工作,指出細胞是動植物的基本結構和生命單位,從而建立了細胞學說。這是自1665年羅伯特·虎克發現細胞以來,人們對細胞進行的第一次理論性概括。細胞學說闡明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在生命本質上的統一性,成為人們認識生物界的一次重大飛躍。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410/ca532466.htm

❸ 羅伯特·胡克發現細胞結構的資料

皇家學會的雙眼和雙手——胡克

羅伯特.胡克(Hooke Robert 1635-1703)是17世紀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力學、光學、天文學等諸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所設計和發明的科學儀器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他本人被譽為是英國皇家學會的「雙眼和雙手」。

胡克生平

胡克1635年7月18日出生於英格蘭南部威特島的弗雷施瓦特。父親是當地的教區牧師。胡克從小體弱多病,性格怪僻,不能按時上學。但他心靈手巧,喜歡動手做機械方面的玩具。例如,木製的鍾表,能在水中開動的航模等。十歲時,胡克對機械學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並為日後在實驗物理學方面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648年,胡克的父親逝世後,家道中落。十三歲的胡克被送到倫敦一個油畫匠家裡當學徒,後來作過教堂唱詩班的領唱,還當過富豪的待從。

在威斯特敏斯特學校校長的熱心幫助下,胡克修完了中學課程。幾乎在一個星期里,他貪婪地讀完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前六卷,並馬上把數學知識應用到機械設計中去。胡克做了十二種機械結構和三十種飛行方法的設計。年,胡克進入牛津大學里奧爾學院學習。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些頗有才華的科學界人士。這些人後來大都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骨幹。此時的胡克熱心於參加醫生和學者活動小組,並且顯露出獨特的實驗才能。1655年,胡克被推薦給玻意耳當助手,在玻意耳的實驗室工作。

1663年,胡克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並且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665年,胡克擔任格列夏姆學院幾何學、地質學教授,並從事天文觀測工作。1666年倫敦大火後,他擔任測量員以及倫敦市政檢查官,參加了倫敦重建工作。

1676年,胡克發表了著名的彈性定律。1677年至1683年就任英國皇家學會秘書並負責出版會刊。早在1663年,胡克就起草了皇家學會章程草案,規定學會的宗旨是「靠實驗來改進有關自然界諸事物的知識,以及一切有關的藝術、製造、實用機械、發動機和新發明(不牽涉神學、形而上學、道德、政治、語法修辭或邏輯)」。胡克作為該學會的實驗工作與日常事務操辦人,在長達20多年的學會活動中,接觸並深入到當時自然科學活躍的前沿領域,且均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703年3月3日,胡克逝世於倫敦,終年68歲。

力學方面的探索與發現

胡克在力學方面貢獻尤為卓著。他從1661年開始積極參加了皇家學會研究重力本質的專門委員會的活動。為了確定物體重力與地心距離的關系,他用一架精密天平放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的塔尖上,稱量一塊鐵和一段很長的繩子的重量,然後將這塊鐵掛在繩子的末端再稱,看是否因為鐵塊十分接近地面而改變重量,結果並無測出明顯的改變。後來他又在舊聖保羅教堂重作了這一實驗。1674年,胡克發表了《從觀察角度證明地球周年運動的嘗試》的論文,文中根據修正的慣性原理,從行星受力平衡觀點出發,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條假設:

1.一切天體都具有傾向其中心的吸引作用或重力,它不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並且還吸引其作用范圍內的其它天體;

2.每一物體都保持平直、簡單的運動而且繼續沿直線前進,直到受到其它作用力影響,因而改變為圓、橢圓或其他曲線運動為止;

3.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體,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

胡克在1679年給牛頓的信中正式提出了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觀點,但他並沒有將自己的引力思想如牛頓所作的那樣用數學式子表示出來,並用太陽、地球、月亮、行星和地球上物體的運動實例來加以驗證。因此,把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殊榮讓給了牛頓,但胡克的某些想法對牛頓完成萬有引力的研究是起著積極的啟示作用的。

彈性定律是胡克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也是力學最重要基本定律之一。在現代,仍然是物理學的重要基本理論。胡克的彈性定律指出: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f和彈簧的長度x成正比,即f= -kx。k是物質的彈性系數,它由材料的性質所決定,負號表示彈簧所產生的彈力與其伸長(或壓縮)的方向相反。為了證實這一定律,胡克還做了大量實驗,製作了各種材料構成的各種形狀的彈性體。他還進一步把彈性應用於實際問題。在宣布彈性定律的同時還進行了簡諧運動的最早分析,證明了彈簧振動是等時的。由此,他把彈簧應用於鍾表製造,取得了巨大成功。

光學及其他方面的貢獻

胡克還對光學問題進行過研究,也取得了傑出的成績。胡克是光的波動學說的忠實支持者,他認為光的傳播與水波的傳播相似,並進一步提出了光波是橫波的概念。他還研究過光的干涉現象。他觀察和研究了肥皂水形成的薄膜和雲母片的顏色,發現它們的顏色跟薄膜的厚度和雲母的厚度有關,他說「當光落在一個透明薄膜上時,薄膜的前後兩表面都要發生反射,從而共同產生薄膜顏色的效應」。

1665年,胡克發表了《顯微圖集》一書,這是在他全部成就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歐洲17世紀最主要的科學文獻之一。他開始應用顯微鏡於生物研究,他將蜜蜂的刺、蒼蠅的腳、鳥的羽毛、魚鱗片以及跳蚤、蜘蛛、草麻等,用顯微鏡詳細地予以考察比較。他觀察到軟木塞等物品的結締組織,並使用「細孔」和「細胞」來說明,「細胞」(「cell」)一詞從此被生物界直接採用。胡克的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對細胞學的研究。現在知道,一切生物都是由無數的細胞所組成的。胡克對細胞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胡克通過皇家學會還進行了許多有關化學燃燒理論、呼吸、地質、地震、海洋等方面的研究。他認為燃燒和人的呼吸相似。缺乏空氣,燈會熄滅;用風箱將新鮮空氣有規則地注入開有小孔的狗的肺部,還能使小狗的心臟維持跳動一個多小時,說明呼吸的作用是給動物供給新鮮空氣。胡克在《地震講義》和《關於地面經常發現貝殼和共它海棲動物殘骸的原因》等論著中,強烈反對聖經中的神創論。他提出了地貌變化的思想,並且認為由於地貌變化引起了生物的變化,化石則是古動物的殘骸,是地球演變史中的「紀念碑」,人們可以根據這些化石,認識地球的歷史。胡克在進化論出現以前提出這些觀點是可貴的。

卓越的儀器製造家

胡克在儀器的製造和改進方面的特長,早在其作為玻意耳的助手時就顯露出來。他協助玻意耳三次改進了真空泵。第三次改進後的抽氣機已具有現代真空泵的雛形,其動力是靠司泵人用腳踏滑輪兩邊活塞上的蹬板來提供的。利用這一設備,玻意耳和胡克完成了氣體的玻意耳定律實驗。胡克改進的儀器有復式顯微鏡和用指針讀數的輪式氣壓計等。他還建議用液體的凝固點及膨脹或收縮程度來作為溫標刻度的根據。胡克曾經設計過一架大型的「氣候鍾」,用以測量和記錄風力、風向、溫度、壓強、和濕度、降雨量等。在望遠鏡上他增加了目鏡的叉絲、調節螺旋和光闌等。他在實驗方面的創造性才能,對皇家學會初期開展的實驗為基礎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稱為"皇家學會的台柱"。由於胡克和玻意耳對皇家學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因而人們稱頌他們:「如果說玻意耳是皇家學會幕後的靈魂,那麼胡克提供學會的就是雙眼和雙手了。」

科學研究上的缺憾

胡克熱愛科學事業,並為此奉獻了一生。他研究的面十分廣泛,如建築、化石、氣象等,他都有所涉獵和貢獻。但作為科學家的素養,胡克還缺少熟練雄厚的數學與邏輯推理功力作為進行研究和思維的武器,這樣便不容易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透徹地分析與解決問題。這也是胡克與牛頓、惠更斯相比的遜色之處。

❹ 萬能細胞的研究發現

中國女博士領導美國小組研究
據悉,美國湯姆森實驗室有多位中國科學家,記者連線了領導「萬能細胞」研究的中國女科學家俞君英博士。
俞君英說,這次的突破其實是一個新的開始,打開了人類更廣范圍利用細胞進行研究的新局面。
俞君英出生在浙江諸暨,畢業於北京大學,1997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2003年加入湯姆森研究室,開始皮膚細胞「改造」成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工作。
據介紹,湯姆森實驗室始建於1998年,由美國國家健康部門和地方基金會資助,現有約17位研究人員,該實驗室由曾經成功分離幹細胞的美籍科學家湯姆森主持。
據《新聞晚報》報道美日研究人員20日分別發表論文,宣布成功把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的「萬能細胞」,學界評價這一突破為生物科學的「里程碑」。領導美國科研小組製造「萬能細胞」的是一個中國人———浙江籍的女科學家俞君英。21日晚,俞君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這項技術為幹細胞研究找到了新的開始,可能會拿諾貝爾獎。這一成果的問世,由克隆胚胎幹細胞研究引發的倫理爭論,有望就此逐漸平息。找到研究突破口俞君英從2005年起開始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為幹細胞的研究,她說,做這項研究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首先,幹細胞研究一直存在爭議。因為用之前的技術手段提取幹細胞就要破壞胚胎,而人體胚胎克隆技術也引發倫理爭議。而如果能讓人體皮膚細胞退回到原始的幹細胞,就能避免這種爭論。其次,從病人身體上提取的細胞如果能改造為幹細胞,其功能類似通過胚胎克隆技術取得的胚胎幹細胞,能夠最終培育成人體組織或器官,這就可以成為為病人進行器官移植手術的供體。第三,這種幹細胞可以成為葯物檢測的最佳試驗品。每個病人的遺傳背景不一樣,從病人自身提取的細胞經過改造,成為幹細胞後,就能准確測出葯物對病人的影響。有了最初的設想,還要有適當的技術手段。俞君英說,用改造皮膚細胞的方法製造幹細胞是她在做之前的項目時想到的,「我想,幹細胞研究方面如果要有突破,那就要從改造其他細胞的角度入手。」小事故拖累「時間競賽」俞君英沒有想到的是,在她開始製造「萬能細胞」的同時,有一群日本科學家也開始著手相同的研究。20日,當俞君英所在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詹姆斯·湯姆森實驗室將研究發表在《科學》雜志的同時,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領導的研究小組也把一份類似的報告發表在《細胞》雜志。兩個小組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大同小異。山中伸彌研究小組從一名36歲女性的臉部提取了科學家稱為纖維原細胞的皮膚細胞。詹姆斯·湯姆森實驗室的皮膚細胞來自一名新生兒的陰莖包皮。俞君英說,她是2006年的時候知道有日本同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宣布未能發現萬能細胞
中國日報網8月27日電(信蓮) 據日本媒體報道,當地時間8月27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舉行記者會,宣布萬能細胞「STAP細胞」的確認性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未能發現這一細胞存在的跡象。
負責這項確認性實驗的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丹羽仁史在記者會上說,由小保方晴子擔綱的「STAP細胞」確認性研究工作,經過了將近兩個月,在針對小白鼠的實驗中,未能形成「STAP細胞」。
這份報告雖然被稱為中間報告,但是事實上已經否定了小保方晴子所堅持的曾經發現過STAP萬能細胞的主張。
2014年12月26日,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案又添鐵證:理化學研究所的調查委員會就STAP論文疑點發布調查報告稱,所謂「STAP細胞」可能是混入已證實具有萬能性的胚胎幹細胞(ES細胞)製作而成,「能基本確定不存在STAP細胞」。
由於包括小保方晴子在內的相關人員均矢口否認曾混入ES細胞,報告稱混入的經過「依然成謎」,未能徹底查清個中緣由。此前因小保方本人未能重現STAP細胞使該細胞的存在事實上已被否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證實了STAP細胞從一開始就不存在的看法。
調查委員長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所長桂勲在東京的記者會上表示「STAP論文基本上已被全盤否定」,委員會「不排除有人故意混入ES細胞的可能性」,因為細胞在製作時曾在實驗室放置了7天,無法斷定是否有人故意或因疏忽大意將ES細胞混入其中。
小保方研究室剩餘的細胞基因序列的變異與ES細胞的一致性超過99%。委員會據此認定,作為具有萬能性的證據能發出綠光的實驗鼠很可能是用ES細胞製作,所謂用STAP細胞製作的STAP幹細胞正是來自於ES細胞。
此外報告還新認定了小保方論文中的兩處圖表造假。小保方在接受調查時承認其中一處圖表在製作時缺乏了必要的實驗步驟,而另一處圖表因論文共同作者稱不能使用原來的數據,由她進行了篡改。

❺ 從人類對細胞的發現和研究的科學進程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3.從人類對細胞的發現和研究的科學進程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大哥大姐們,幫忙1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和發現細胞。 2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單位——細胞所

❻ 細胞發現史的例子有哪些

本身最初觀察到細胞我想一定不是因為顯微鏡的發現,就如同我們兒時還未了解有顯微鏡的時候就可能曾經觀測到:番茄起砂,西瓜起砂等等。
真正發現細胞這必須從人類真正意識到細胞的存在,細胞的生理學地位,以及真正給細胞一個生物學意義或者古典定義開始,那麼就幾乎和顯微鏡的發展史同步了。而到了近代,向內人類開始了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探索,向外則衍生出了復雜的組織學理論。
所以給予你的問題你要參考的材料則包含上面三個方面,基本上就可涵蓋細胞發現史及後續人們如何展開的探索。

❼ 現在科學家研究人類的起源最新成果是什麼

考古復學(化石證據) 比較解剖學 細胞學制 基因學(分子生物學)分子種系發生遺傳學 純理論方法、 遺跡、遺物的推斷、 壁畫求證、 分子生物學、 關於碳14和DNA研究、 研究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靈長類動物的胚胎、 唯物辯證法 首先因了解生命的起源(五個觀點) 生命起源觀點 1、神創論 生物是由神或上帝創造。 2、自然發生論 隨時地,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3、生生論 生物生生物,但原始的生物是未知的有神創論的色彩。 4、宇宙生命論 在宇宙長期演變而成(生命是從外星移植到地球上的) 5、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通過化學途徑逐漸演變而成的。

❽ 人類使用顯微鏡獲得了哪些成果

1.1 放大鏡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小部分的更多細節;
(2)和放大鏡形狀類似的物體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它們是什麼」( P3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種紙的纖維的特徵:纖維的長短及排列的情況緊密、疏鬆;整齊、紊亂)
如何猜得到哪張是書寫紙 、吸水紙、過濾紙呢?我認為是不是可以找身邊的紙,觀察哪些紙的纖維分別和它們的纖維相似。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觀察報紙上的畫面,亮處的點和暗處的點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鋼筆或毛筆在不同的紙上留下的筆跡有什麼不同?顏色水在不同的紙上浸潤的情況?觀察鋼筆的墨水從哪裡來?
1.2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2)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3)觀察物體時所獲得的信息和我們使用的觀察工具有關;
五、教學活動「放大了多少倍」時應考慮的問題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放大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2、用數字數和量方格的方法,能准確測出放大鏡的放大率嗎?
3、測放大鏡的焦距容易嗎?
4、直接閱讀放大鏡的說明書可以嗎?
六、教學時可採取的策略
•選用直徑相同,放大倍數不
•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得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再將標號不同的放大鏡(放大倍數不同)同時發給各組,來「觀察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較大」。
•比較不同倍數的放大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看到的細節和視野)
1.3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選用昆蟲作為研究對象的意義:
1、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有著十分豐富的觀察內容;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分布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機構和生活習性。
2、學生對昆蟲很感興趣,但對昆蟲知識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觀察、學習;小學生對昆蟲始終有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透明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已經對昆蟲有了一定的接觸,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3、許多昆蟲由於身體較小,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如學生將對昆蟲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聯系或昆蟲的生活習性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
•第一步在課堂上觀察昆蟲身體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徵,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
•第二步選擇一至兩種昆蟲在課外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跟蹤觀察。
•課本上列舉了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一個範例。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是對蚜蟲和草蛉進行比較深入的跟蹤觀察。觀察者從蚜蟲和其天敵草蛉的肢體、進食、偽裝等幾方面,以及它們的關系,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和生動具體的記錄、描述。
1.4 放大鏡下的晶體
•《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選擇「晶體」內容的意義
許多晶體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才能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物質都是晶體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晶體是他們第一次從物質的細微結構角度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會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第一部分是初識晶體,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白糖、鹼面晶體。
第二部分自製晶體。指導學生用白糖、食鹽、鹼面在玻璃片上製作晶體,並觀察晶體。
活動「觀察美麗的晶體」,教學時一般採取課前教師搜集、製作好各種晶體,學生們課上進行觀察和描述。如果學生們能夠親自觀察到晶體的結晶過程,會使學生們對晶體的理解更加深刻。
1.5 怎樣放得更大
•《怎樣放得更大》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科學家設計並使用顯微鏡來拓寬觀察領域、開展對更多問題得研究;
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
1、製作指導;(自製顯微鏡的)
2、指導使用方法;(有顯微鏡的)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本課學生們要形成的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要求選擇、確定一個有關身邊生命世界的課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觀察研究,並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讓學生經歷一個「問題—計劃—觀察—結果—交流」,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嘗試象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重點指向學生的觀察范圍、觀察內容、觀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備。
啟發觀察的范圍和內容,並提供範例。
1.7 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觀察的對象是身邊的生命世界,要啟發學生從居家的環境、校園環境、自己的身體等方面去提出問題、尋求研究課題(課文 12頁的學生對話是提出問題和發現課題的過程的舉例。比如發現魚缸里的水綠了,就思考為什麼水會發綠?假設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從而提出要看看水裡到底有什麼的課題)。
可讓學生閱讀課文15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教師要幫助學生篩選課題。所提出的課題內容要能用簡易顯微鏡進行觀察,要符合學生的研究水平(如:很多學生對觀察細菌感興趣,但是細菌要在放大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一般的顯微鏡下是無法看見的。不過細菌集合的菌落是可以看見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培養菌落和觀察菌落)
1.8 微小世界和我們
對使用顯微鏡觀察,教材上沒有專門的作為新課學習,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包括如何培養、製作顯微鏡下的標本,以及如何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對觀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如植物果實、根、莖、葉等,需要製作切片。(課文13頁第一幅圖介紹了製作切片標本需要的工具;第二幅圖介紹如何利用新鮮乾草培養微生物;第三幅圖是以洋蔥為例介紹製作切片的製作方法)。教師可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等,提供學生參考。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
要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不要求學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盡量按照要求去做。
如何讓學生理解體現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與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更精巧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即技術)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緊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通過簡單的光學知識,了解到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及成像的科學原理。
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過程和成果,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❾ 人類在21世紀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哪些

一、分子電子學獲重大進展,科學家們開發出了分子電路。若干個研究小組將極小的晶體管、導線和開關連在一起,形成可完成基本運算的電路,該技術為未來開發出超小型計算機鋪平了道路。這些超小型計算機可用於即時翻譯不同語言之間的對話,或計算出氣候的變化趨勢。
二、對核糖核酸的研究證明,它在人體中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核糖核酸在基因抑制和酶的活性中所起的作用就大大出乎科學家的意料。三、揭開了太陽噴發出的大量中微子丟失之謎。科學家發現,這些中微子失蹤的原因在於,中微子在從太陽到地球的旅途中本身特性發生了變化。這一發現對目前物理學的標准模型提出了質疑,因為該標准模型認為,中微子在通過大量物質時不發生變化。
四、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公布成為今年的第二件大事。目前,有60多種生物體包括若干種致病微生物,正成為科學家繪制基因組圖的對象。
五、開發出了新的超導材料。今年,科學家發現了臨界溫度更高的新型超導材料,使人類朝著開發室溫超導材料領域邁出了一大步。
六、研究人員更多地了解了在發育的神經系統中,分子信號是如何吸引和排斥生長的神經軸突———神經通信網路之臂的。
七、今年,臨床治療上開始使用一種特定的「靈巧炮彈」式葯物,該葯物可在人體內自動尋找並摧毀引起癌症的病變細胞。
八、冷原子仍然是熱門話題。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頒獎原因,就是由於發現了被稱為愛因斯坦-玻色凝聚態物質,這表明凝聚態物質仍然受到極大的關注。
九、解開精神病之謎。研究人員識別出可增加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等遺傳疾病風險的特殊基因。該研究成果對於研製治療這類疾病的新葯意義重大。
十、小核糖核酸分子研究繼續升溫。2003年,科學家繼續探索小核糖核酸分子如何影響從早期發育到基因表達等多種細胞行為。對小核糖核酸分子的研究,將有助於人類戰勝諸如艾滋病和肝炎等疾病。
十一、生命有可能始於RNA(遺傳物質核糖核酸),而非DNA(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
十三、喬治亞共和國出土170萬年前的原始人化石頭蓋骨,這有可能是從非洲走出的第一批人類祖先的頭蓋骨。
十四、塑料電子學取得進展。發現導電塑料的三位科學家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十五、克隆和幹細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六、研究表明火星表面上可能有流動的水,科學家還通過火星照片推論這一紅色星球早期湖泊遍布。
十七、參加「銀河系外毫米波輻射和地球物理氣球觀測項目」的多國科學家通過觀測和研究證實了宇宙是平坦的觀點。
十八、科學家在激素受體的多種作用方面取得新發現,加深了對膽固醇的代謝、脂肪酸的產生以及糖尿病和癌症發生過程的理解。
十九、美國「近地小行星約會」探測器進入「愛神」小行星的軌道。 二十美國「航海家」1號宇宙飛船飛離太陽系,它已經距我們135億公里,相當於地球與太陽間距離的90倍,它將到達最近的二顆恆星。
二十一、量子物理取得重大發現,研究人員觀察到電流可以同時沿兩個方向繞著一個超導導線環流動。

❿ 細胞是什麼時候被人類發現的

1665年,英國人羅伯特·胡克用自己製造的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發現有許多小孔,狀如蜂窩,他便稱之為細胞(細胞的英文名cell,原意是小房間)。許多學者在不同的生物體中都重復看到細胞。植物有細胞,動物也有細胞。但這些學者同樣沒有注意到細胞內含物是些什麼東西。1831年,羅伯特·布朗從蘭科植物的葉片表皮細胞中發現了細胞核。1835年,有人在低等動物根足蟲和多孔蟲的細胞中發現細胞的內含物——細胞質。這樣,細胞基本結構和形態逐漸被揭開。

閱讀全文

與人類發現細胞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