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師科研成果與學校法律關系
以下僅供參考: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在教師和學校之間一直存在「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教師將成果交由學校實行轉化,但對於轉化的收益,學校總以各種理由歸到學校名下,教師收益較少;為獲得收益,有的教師自己開公司來將科研成果轉化,但這分散了教師的精力,由於缺乏經營經驗,轉化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因此,理順教師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利益關系,對推進高校科研及科研成果產業化,至關重要。
為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意見提出,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今後,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將不低於50%,高等院校不再新辦企業,校企可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人才。
擁有科研成果的機構,不能自主決定轉讓,這顯然已經不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需要,也不利於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統計顯示,我國科研成果有高達90%在通過項目驗收後束之高閣,這與科研成果自身的價值有關,也與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暢有關。而由高校自主決定轉讓科研成果,首先必須解決是由科研人員自己去轉讓,還是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操作的問題。如果由科研人員自己負責轉讓,那麼很可能導致轉讓的低效率,同時也耗費科研人員的時間。以前,我國高校在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時,鼓勵教授、科研人員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下海」成立公司,這貌似十分直接地讓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的舉措,卻由於教授、科研人員大多不善於經營,導致成功率不高。而且,教授的精力也被分散,不能再專心投身研究,產出新的成果。另外,由於產權不清晰,時常出現「教授究竟是在為學校服務還是在為自己掙錢」的爭議。
這就需要大學在推進成果產業化時,對教授的權責進行明確界定。國外一些大學的做法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由專業機構負責,而不是教授負責。如果使用教授的科研成果成立企業,可以允許教授以顧問的身份在企業工作兩年,但兩年後必須做出選擇:繼續在企業或回到學校。在企業期間,由企業負責教授的薪酬。按照我國目前的政策導向,今後高校不再新辦企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勢必將由專業機構負責,而不是由教授去創辦企業。
根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轉化科技成果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後,納入本單位預算,用於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工作。草案還為加大獎勵力度留下空間,允許單位自行規定、約定給予科技人員獎勵、報酬的方式和數額,沒有約定的則按法定標准。從成果的產權歸屬來看,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但如果操作不當,就會出現爭議,主要有兩方面問題:一是在轉讓過程中做手腳;二是校方利用強勢地位,剋扣下科研人員的獎勵。
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就需要明確成果轉讓的程序以及教師的收益。對於科研成果的轉化,應該由學校委託(購買)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服務,由其來負責學校科研成果的轉讓、許可和作價投資,在選擇第三方專業機構時,應公開招標,確保第三方機構的專業性、獨立性,而不能採取由學校組織機構或由科研人員直接負責的辦法。與此同時,學校和教師要簽訂規范的轉讓協議,一旦簽訂,具有法律效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真正置於法律的保護之下。
⑵ 華羅庚在數學領域的主要貢獻及科研成果
華羅庚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
華羅庚與陳景潤
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
華羅庚也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19]
華羅庚在多復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是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
開創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培養出眾多優秀青年,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等。[20]
科研成果
華羅庚
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21]
20世紀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22]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23]
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24]
學術著作
華羅庚一生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壘素數論》、《指數和的估價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多復變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調和分析》、《數論導引》、《典型群》(與萬哲先合著)、《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著)、《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線性偏微分方程組》(與他人合著)、《優選學》及《計劃經濟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已列入20世紀數學的經典著作之列。此外,還有學術論文150餘篇,科普作品《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統籌法評話及補充》等,輯為《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25]
出版日期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備注
1953年 堆壘素數論 華羅庚著 中國科學院 學術類
1957年 多復變函數論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 華羅庚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7年 數論導引
華羅庚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8年 高等數學引論(第一卷)
華羅庚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2年 從單位圓談起 華羅庚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3年 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 華羅庚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3年 典型群 華羅庚、萬哲先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4年 統籌方法平話及其補充 華羅庚著 中國工業出版社
1964年 從楊輝三角談起 華羅庚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6年 統籌方法平話及補 華羅庚著 中國工業出版社
1967年 優選法
華羅庚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1年 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 華羅庚著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
1985年 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 華羅庚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 華羅庚著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科普類[25]
2006年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著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⑶ 當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⑷ 李玫瑾教授主要成就是什麼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社會職務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⑸ 楊謙教授的四個發展分別是那四個發展啊
1。起步期 又稱為混亂期。發展3--5年。起初這個行業引進國家時,是靠著一種環境的烘托,從事人員的勇氣來做這個行業的,辨別事物的能力是非常弱的。所以導致從事人員2%的賺到錢了,而98%的人都陪了錢。下面我就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由於這個行業是國家剛引進,所以對它的運行也不太了解。所以當初就出現了許多皮包公司。雖然這些公司都注冊了,但卻是一個空殼。他們多半是請一個演講大師,開一個大型會議。鼓吹只要加入他們就能發大財。無論有你沒有錢都可以。有錢的你出錢,我們公司幫你發展下線,沒錢的我們公司先幫你墊上,只要你能找到人同樣可以發財。結果再等待兩三個月之後,公司就卷財逃走了。導致了大部分都陪了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制度的不完善。典型的就是三三制,雙規制。首先我們來看看三三制。這種制度要求你在加入後,至少要介紹三人加入。但是我們做為一名直銷員,最主要的目的無非是提高自己的業績,盡快從這一行業走出去。但是在這里,我有必要說明的一點,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你的能力好並不代表你網下的每一名都和你一樣好。所以在這里就會出現一種情況,當公司在規定的時間里讓你完成規定的任務套數完成不了時,多數會減掉你上月的部分業績的。有很多人為了繼續發展,不得不自己花錢買下當月未完成的產品套數,這就導致一個謊報業績的存在,然而多數公司都不會去理會這一點的,因為做為一個直接生產商,它賣出的產品越多越好。這就是業績劃減制或業績歸零制。這是一套很不合理的制度。不過的確有很多人都賺到錢了,但是他們的錢都用去買產品了。這就是為什麼,以前從事傳銷的人,家中會有那麼的產品。 下面我們再看看雙規制。這套制要求你的的網下平行發展。必須每個月都是你的網下兩個兩個的發展下去,如果不符合要求,你的業績同樣歸零。。。。 所以這個行業的起步的時候讓許多人都陪錢了。然而陪錢的人都成了喇叭,賺錢的人都成了啞巴。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別人做這個都陪了錢,如果你說你賺錢了,結果是你將會被人打死!呵呵,我們都知道人際口碑的力量,它比任何廣告都厲害。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讓許多人都談銷色變了。 我們現在來看看我們現在從事的網路營銷。第一我們這里都是一環套一環的,所以你的推薦人不可能去騙你第二,我們的制度里有一個無限代理累計制,這個制度的好處就在於無論你何時為公司賣出產品,公司都會給你業績加上,沒有壓力。 第三我們還有最完善的出局制。以前的傳銷都是一種金字塔制,無論你發展多少人你只能為網尖的那個人累計點數,所以你不可能超越他,永遠都不會做上他的位子。那個在最上面的人被稱為皇冠大使,據說美國的前總統柯林頓的夫人就是那個位子的人。而我們的出局制就好比一個梯形,當你的業績點數達到之後,你自然而然的就會被你網下的人頂出去了。當你拿完五三二獎後,你就出局了。所以我們這個行業是一個皇帝輪流做的行業。下面有進的,上面就有出的。你不必擔心你會被你上面的壓著,永遠也上不去 2。發展期。又稱為技巧期。發展3--5年。成功率80%,暫時失敗率20% 什麼是發展期呢?我們現在就屬於發展期。這個時期的人由於普遍都受到傳銷的影響,所以都非常害怕這個行業。所以我們這個時候通常是用技巧將人們帶入到這個行業。當人們真確的認識這個行業後多半都會從事的,然而還是有少部分人因為害怕,或者因為家人的反對暫時的離開這個行業。但並不代表以後就不從事了。在這里我就舉幾個例子。 我想大家都認識XXX吧,當初他的推薦人把他叫入團隊中時,他死活都不認同。導致他暫時的放棄了這個行業。但是當他的推薦人成功的走出這個行業後,開著小車去他家的時候,他終於相信了現實,跪著地上求XXX讓他加入,連行業都不考察就要加入。因為這時他看到現實,所以任何負面都打擊不了他。還有XXX,他當初來這個行業時,由於他的父母不認同,以死要挾他,他只好回家了。不過,後來當XXX回家了,他的父母都看到他的成功,所以急著也讓他的兒子快點回到團隊 3。爆發期。這段時期被稱為家族性的爆發。因為從事這個行業的多半是你的親朋友好友。 這個時期,由於成功的人已經太多,身邊的人再也不相信媒體的偏面宣傳,現實是最好的答案。所以你的親朋友好看見你成功後,都會加入的。我們都只道這是個賺錢的行業,所以國家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從事,所以只好讓媒體方面加大這個行業的負面報道來限制一部分膽小的人加入。這也是國家倡導的讓少部人先富起來的原因。還有我們的開國領袖鄧爺爺指的哪個圈,指的就是我們這個行業 4。成熟期。又稱立法期。由於報紙,電視媒體的負面報道已經限制不住。國家只好對這個行業立法,以限制多數人的加入。而立法的內容,會根據你的年齡,性別,學歷,身高,長像等等方面來限制人們的加入。到了那個時候,我想我們在坐都會沒有機會從事這個行業了。(那時候國民的平均月收入達到2-3邁元,那時候就不在乎拿兩三千塊錢買保健品補補身子啦,那時候有些有是代理保健品,有些呢,代理化裝品,有些人代里煙什麼的, 希望我們的新老朋友都能抓住這個機會,努力奮斗。成功就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以後也會過著有錢人的生活!
⑹ 5個中國科學家的名字與他的成果
錢學森;鄧稼先;他們研製出了原子彈;氫彈。
⑺ 大學養那麼多教授做研究,成果不給學生給誰了
不是教授單方面不想講,所有大學都有保護自己研發成果的制度,這些成果不僅是研回發者個人的榮譽和財答富,也是大學的榮譽和財富,沒有這個,大學何大子有何學?所以這個制度是基於良性發展的私藏。
學術科研是階梯式的,一步一階,我們學生首要任務是夯實專業基本理論與運用的儲備,到了一定階段,不僅可以實在地理解他們的研究,甚至可能不需要理會他們那個研究,我們自發地就進行研究,直到有自己的成果。
開個玩笑或許是老師把自己難住了,突發奇想說這個是科研成果不能講了,有可能也能忽悠一片人,哈哈,只是玩笑。
⑻ 復旦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去世,生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英文授課,注重英文原始資料的應用,出版多部學術著作,發表多篇論文 。
⑼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許榮聯系方式
姓名 許榮
性別 男
所屬院系 保險系
職稱 副教授
職務
常用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工作年月 2004年7月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銀行學經濟學學士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經濟學碩士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經濟學博士
工作經歷
2004年7月至今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2006年7月—2007年7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UC)Freeman Visiting Scholar
2008年7月至今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
學術和社會兼職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CFA(特許金融分析師)持證人,美國CFA協會會員
FRM(金融風險管理師)持證人,GARP美國金融風險管理師協會會員
講授課程
投資學
公司理財
保險資金運用
保險學
教學成果和榮譽
科學研究方向
貨幣政策
金融穩定性
金融市場研究
代表性學術成果
學術論文:
2000,《B股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第二作者),《國際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2002,《金融市場化趨勢推動中國金融的結構性變革》 (第二作者),《財貿經濟》2002年第9期
2003,《證券市場流動性、價格有效性與最優激勵契約設計》(第二作者),該文入選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證券市場與金融體制改革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並入選會議論文集《治理結構、證券市場與銀行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發表於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季刊》第3卷第2期
2005,《資本市場發展與家庭金融資產結構變遷互動關系研究》(第一作者)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06年第3期轉載,原發表於《金融與經濟》2005年第11期
2005,《金融體系變遷對金融體系穩定影響研究》(獨立作者),《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年第6期
2005,《金融穩定性性比較研究》(獨立作者)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體制改革》2005年第6期,原發表於《資本市場評論》
2005,《以市場透明度為核心的資本市場秩序:理論框架與現實分析》(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006,《China』s Split-share Structure Reform:How The Stock Market Reacted And Why》 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2006/10
2006,《商業銀行貸款承諾業務國際比較分析》(獨立作者),《國際金融研究》,2006年7月
2006,《資產證券化與保險資金運用——國際經驗與中國的趨勢》(第一作者),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年4月
2007,「金融體系內風險轉移及其對金融穩定性影響研究」(獨立作者),《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年11月
2007,「貸款承諾理論研究綜述——銀行理論研究的新進展」(第一作者),《經濟學動態》,2007年4月
2008,「資本市場發展影響貨幣需求的實證研究」(第一作者),《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9月
2008,「金融穩定性研究的新進展―信用風險轉移視角的理論綜述」(獨立作者),《教學與研究》,2008年7月
2008,「股票市場與貨幣需求關系研究評述」(第一作者),《經濟學動態》,2008年4月
2009, "Is firm level volatility increasing in USA firms?" Actual Problems of Economics, No.4(94) 2009, Corresponding Author. (SSCI)
著作:
2000,《百年金融浪潮》(第一作者),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2003,《開放式基金投資》(第一作者),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007,《資產定價與宏觀經濟波動》,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5月(專著)
其他發表短文:
2000,「解讀NASDAQ證券市場」,《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5月31日
2000,「2000年上半年證券市場回顧」《北京青年報》2000年7月1日證券專版
2000,「論南風化工的資本運營」,《中國證券報》2000年7月25日
2000,「打破民間資本進入的瓶頸」,《經濟參考報》2000年9月2日
2000,「風險資金的來龍去脈」 《中國證券報》2000年9月22日
2000,「創業板上市企業將面對什麼」,《經濟參考報》2000年9月30日
2000,「創業板上市——風險企業最關鍵的一躍」,《中國證券報》2000年10月
2000,「一分再分,美國熱電子」,《中國證券報》 2000年10月28日
2000,「國際二板市場表現述評」,《中國證券報》2000年11月
2000,「漲勢如潮為降息,盈利擔憂成隱患」,《中國證券報》2000年11月
2000,「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科技股生死茫茫」,《中國證券報》2000年12月
2001,「納斯達克:嚴冬提前到來」,《中國證券報》2000年12月
2001,「其興也忽,其亡也速:全球二板市場新年第一周紀實」, 《中國證券報》2001年1月
2001,「納斯達克止跌回升,科技股小幅上漲」,《中國證券報》2001年1月
2001,「科技股小幅反彈」,《中國證券報》2001年2月
2001,「電信——中國資本市場的支柱板塊」,《中國電信業》2001年第2期
2001,「中國證券市場結構創新」,《科技日報》2001年3月
2001,「國有股高價減持」,《北京青年報》2001年8月11日證券周刊
2001,「建立證券市場民事賠償責任制度」,《北京青年報》2001年9月29日證券周刊
2001,「減持跌大勢,增發損信心」,《人民日報市場報》中國證券「名家視野」專訪2001年9月1日
2002,「打造證券市場價值守護神」《中國證券報》2002年7月12日
2002,「創造證券市場輝煌的CFA教科書」《建設銀行報》2002年11月
2003,「傘型基金投資策略」,《中國審計》2003年5月
2003,「QFII機制的全面經濟影響」,《中國審計》2003年6月
2003,「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中國證券報》2003年1月9日
2003,「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中國證券報》2003年1月9日
2004,「論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中國審計》2004年10月
2006,「資產證券化:保險資金的新機會」,《中國經濟導報》,2006年8月3日
學術獎勵
2004,參與撰寫著作《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分裂與流動性變革》獲得北京市第八屆(2004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獨立寫作其中一章)
2005,博士論文《資產定價與宏觀經濟波動—影響機制研究》榮獲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