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宕昌的房價是多少啊知道的給個參考。急急急!!!!
銀河2600。嘉園和飛天花園1900。嘉園磚混的大概沒了有轉讓的。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何為共和
在摧毀舊政權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總結了革命根據地行政建設的經驗,結合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省、專區(州、市)、縣(市、區)三級地方行政體制。
1949年8 月甘肅省解放以後,即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岷縣、定西、臨夏、酒泉、武威、張掖、蘭州11個分區(專區、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於西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1950年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據內務部的通知精神,將撤銷的寧夏省合並於甘肅省。1955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更名為「甘肅省人民委員會」。以後,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定,1958年劃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歸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員會更名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復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
1950年到1957年,根據中央緊縮機構和關於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指示精神,對部分區劃進行了一些調整,先後成立了天祝、東鄉、肅北、涇源、肅南、廣通、卓尼、張家川、阿克塞等一批民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自治縣)。1950年撤銷張掖、岷縣專區以後,全省專區數由11個減為9個,縣由73個增加到86個,區公所達到503 個,鄉3862個,街公所64個。縣的建制比較大的變動是:撤銷洮沙、曲子縣,成立天水、平涼、臨夏3 市(縣級)和東鄉、天祝自治區(縣級)。夏河縣和卓尼自治區(原卓尼設治局)改為省轄。1953年,增設甘南、西海固兩個專區級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全省仍設置11個專區、86縣、687個區公所、58個街公所。1954年,因寧夏省合並於甘肅省,增加了銀川專區、河東回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蒙古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3個專區、 16個縣,又新成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區、阿克塞哈族自治區、碌曲行政委員會、瑪曲行政委員會、舟曲行政委員會,全省達到14個專區、107個縣、775個區公所,5810個鄉、179個街公所。1955年,慶陽、平涼專區合並為平涼專區,張掖、酒泉專區合並為酒泉專區;撤銷臨夏專署,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增設玉門市(縣級);改蒙古自治區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區為固原回族自治州、河東回族自治區為吳忠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區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時,改額濟納旗、涇源、東鄉、肅南、張家川、天祝、阿克塞、肅北等少數民族自治區為少數民族自治縣。改卓尼自治區為卓尼縣,舟曲、碌曲、瑪曲3個行政委員會也分別改為縣。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劃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及所屬叮口、阿拉善旗和由張掖專區代管的額濟納旗自治旗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撤銷鼎新縣,以其原行政區劃歸金塔縣。這樣,到1957年,全省共設11個專區、103個縣,306個區公所,2759個鄉,76個鎮,93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到1965年,特別是1958年,全面調整區劃,大規模地並縣,所有區、鄉一律改建為人民公社。同時,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決定,將銀川專區的銀川市、賀蘭、永寧、寧朔、平羅、惠農、中衛、中寧、陶樂縣,吳忠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吳忠市、金積、靈武、同心、鹽池縣,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西吉、海原、固原縣,平涼專區的涇源回族自治縣和隆德縣,共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自治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撤銷武都專署,以其原轄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劃歸天水專署;設立白銀市(劃皋蘭、靖遠部分區域歸其所轄,委託定西專署代管);撤銷臨澤(並入張掖、高台縣)、崇信(並入華亭縣)、兩當(並入徽縣)、華池(並入慶陽縣)、漳縣(並入武山縣)、景泰(並入皋蘭縣)、會川(並入渭源縣)、玉門(並入玉門市)、庄浪(並入靜寧縣)、靈台(並入涇川縣)、華亭(並入平涼市、涇川縣)、平涼(並入平涼市)、正寧(並入寧縣)、合水(並入慶陽、寧縣)、渭源(並入隴西、臨洮縣)、永登(劃歸蘭州市)、皋蘭(劃歸蘭州、白銀市)、天水(並入天水市)、康縣(並入武都、徽成縣)、甘谷(並入武山縣)、宕昌(並入武都、岷縣)、古浪(並入天祝縣)、民樂(劃歸山丹)、張掖(劃歸張掖市)、卓尼(並入龍迭縣、臨潭縣),撤銷西和、禮縣,合並設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設立徽成縣,撤銷酒泉、金塔縣,設立酒泉市,撤銷永靖、臨夏縣,以兩縣區劃歸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縣,以兩縣區劃歸和政縣,撤銷碌曲、瑪曲縣,設立洮江縣,撤銷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設立清水回族自治縣,撤銷臨夏市,設德烏魯市。經過調整,到1958年底,全省共設7個專區(州、市)、42個縣(市、自治縣、區)、574個人民公社、62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的這種狀況一直到1960年基本沒有變化。
1961年到1965年,根據中央關於調整、整頓、鞏固、提高的方針,從本省實際情況出發,對行政區劃重新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同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幹部的經營管水平相適應。
1961年適當劃小了人民公社的規模,陸續恢復了1958年撤並的專區、縣,恢復酒泉、武威、慶陽、武都4個專區,增設臨洮專區(轄臨洮、渭源、岷縣、漳縣4 縣)。到1962年全省專區(省轄市、自治州)由1958年的7個增加到13個,即蘭州、白銀、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定西、臨洮、武威、張掖、酒泉、臨夏、甘南;縣(市、自治縣)由42個增加到81個。區公所由1957年的306個減為6個,人民公社由1958年的574個增加到1935個,恢復了56個鄉、10個鎮,有街道辦事處79個。1963年,又撤銷臨洮專區和白銀市。這樣,省轄專區數減為11個,縣仍是81個。1964年,撤銷了平涼、酒泉、臨夏(暫緩執行)3 市,恢復平涼、酒泉、臨夏3 縣,縮小了蘭州、天水市的郊區。專區和縣的總數沒有變。1965年,增設嘉峪關市(省轄市),以酒泉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嘉峪關市的行政區域。全省共有12個專區(自治州、市)、81個縣,32個區公所、1559個人民公社,88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到1976年,區劃只是個別調整。從1968年1 月開始,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改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69年各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革命委員會。同年,根據中央《關於變更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的規定》,將內蒙古自治區巴顏淖爾盟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劃歸甘肅省後,全省設縣(市、區、旗)83個。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嘉峪關市劃歸酒泉地區領導;將武威地區所轄的永登縣、定西地區所轄的榆中縣、皋蘭縣劃歸蘭州市領導。1971年經中央、國務院批准,將嘉峪關地區指揮部、嘉峪關市、三九公司合並成地區一級的市。到1972年全省共有12個地、州、市,84個縣(市、旗、自治縣、區)。1973年撤銷臨夏市。到1975年,全省共設12個地、州、市,82個縣。
1977年到1985年,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對行政區劃作了適當的調整。1979年,改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行政公署」(州、市為人民政府)。同時,根據中央、國務院的決定,將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調整後全省設12個專署、州、市,80個縣。1981年,設置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設立金昌市(當年成立了籌備委員會,1982年9 月1日正式成立金昌市),全省專署、州、市共為13個,轄81個縣。1983年,為了使鄉鎮的領導體制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開始進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試點工作。同時撤銷平涼縣,恢復平涼市,以平涼縣的行政區域為平涼市的行政區域;恢復臨夏市,以臨夏縣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的行政區域。經調整,全省設13個行政公署(州、市),82個縣。1984年3 月,全省完成了政社分設、建立鄉人民政府的工作,鄉鎮以下普遍成立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到年底,全省設鄉鎮1532個,村民委員會17471個,村民小組100641個。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下設秦城區(以原天水市和撤銷的天水縣的中梁等17個鄉的行政區域為秦城區的行政區域)、北道區(以原天水縣的渭南等22個鄉和北道鎮的行政區域為北道區的行政區域),並將原天水地區的秦安、武山、甘谷、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劃歸天水市管轄;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地區行政公署由武都遷駐成縣),將原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劃歸隴南地區,隴南地區共轄成縣、康縣、文縣、武都、宕昌、西和、禮縣、徽縣、兩當等9 縣;成立白銀市(地級),將蘭州市的白銀區和皋蘭縣的強灣、武川、水川3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白銀區,將靖遠縣的寶積鎮和寶積、水泉、共和、種田、復興等5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平川區。同時將定西地區的靖遠縣、會寧縣和武威地區的景泰縣劃歸白銀市管轄。將原天水地區的漳縣和武都地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地區管轄。撤銷張掖縣,設立張掖市(縣級),以原張掖縣的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撤銷酒泉縣,設立酒泉市(縣級),以原酒泉縣的行政區域為酒泉市的行政區域;撤銷慶陽縣的西峰鎮,設立西峰市(縣級),以慶陽縣的西峰鎮和溫泉、什社、後官寨、顯勝、肖金、陳戶、董志、彭原等8個鄉為西峰市的行政區域。經過調整,1985年全省共設14個行署(州、市),轄86縣(自治縣、市 、區)。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威地區設立武威市(地級),將原武威市(縣級)改設涼州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張掖地區設立張掖市(地級),將原張掖市(縣級)改設甘州區;撤銷平涼地區設立平涼市(地級),將原平涼市(縣級)改設崆峒區;撤銷酒泉地區設立酒泉市(地級),將原酒泉市(縣級)改設肅州區;撤銷慶陽地區設立慶陽市(地級),將原西峰市(縣級)改設西峰區,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定西市(地級),將原定西縣改設安定區。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設立隴南市(地級),將原武都縣改設武都區(2004年9月正式掛牌)。至此,我省完成撤地設市工作,全省現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2004年9月,天水市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2005年1月,天水市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2006年2月,酒泉市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
Ⅲ 宕昌縣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
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規范農村建設用地秩序,保護農村村民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河北省土地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農村,包括村莊和集鎮。
本辦法所稱的農村宅基地,是指農村村民用於建設住宅和廚房、廁所等設施的土地及庭院用地。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農村宅基地的管理。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宅基地的管理工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村民委員會應當鼓勵農村村民建設二層以上住宅,並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進行舊村改造。
農村村民建設住宅,應當合理利用和集約利用土地,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使用土地。村內有空閑地可以利用的,不得佔用耕地建設住宅。
第六條 農村村民建設住宅,應當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禁止非法佔用土地建設住宅。禁止買賣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轉讓農村宅基地。
第二章 宅基地申請與審批
第七條 農村村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
(一)因子女結婚等原因確需分戶,缺少宅基地的;
(二)外來人口落戶,成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宅基地的;
(三)因發生或者防禦自然災害、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進行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搬遷的。
第八條 農村村民需要使用宅基地的,應當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由村民委員會公布並提交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經討論同意並公布後,逐級報鄉(鎮)土地管理機構、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和縣(市)人民政府審批。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村民委員會應當公布批准使用的宅基地。
第九條 農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使用宅基地:
(一)年齡未滿十八周歲的;
(二)原有宅基地的面積已經達到規定標准或者能夠解決分戶需要的;
(三)出賣或者出租村內住房的。
第十條 農村村民佔用農用地建設住宅的,應當由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佔用林地建設住宅的,應當依法報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並按前款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不得佔用基本農田建設住宅。
第十一條 農村村民佔用耕地建設住宅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事先開墾與佔用耕地的面積和質量相當的耕地,並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沒有開墾條件或者開墾的耕地經驗收不合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依法向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繳納耕地開墾費。
第十二條 下列宅基地的使用權,由村民委員會向鄉(鎮)土地管理機構提出申請,經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可以收回:
(一)為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進行舊村改造需要調整的宅基地;
(二)為進行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佔用的宅基地;
(三)農村村民一戶一處之外的宅基地;
(四)農村「五保戶」騰出的宅基地;
(五)自依法批准之日起連續二年未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的宅基地;
(六)縣(市)人民政府規定應當收回的其他宅基地。
由於前款第(一)項、第(二)項和第(三)項規定的原因收回宅基地使用權的,村民委員會應當根據地上附著物的評估價格對原宅基地使用權人給予適當補償。
第三章 宅基地標准
第十三條 本省依法實行農村村民一戶一處宅基地制度。
農村宅基地的面積按照下列標准執行:
(一)人均耕地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平原或者山區縣(市),每處宅基地不得超過二百平方米;
(二)人均耕地一千平方米以上的平原或者山區縣(市),每處宅基地不得超過二百三十三平方米;
(三)壩上地區,每處宅基地不得超過四百六十七平方米。縣(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前款規定的限額內規定農村宅基地的具體標准。
第十四條 農村村民因繼承等原因形成一戶擁有二處以上宅基地的,多餘的住宅應當轉讓。受讓住宅的村民必須符合申請宅基地的條件,並依照本辦法的規定辦理宅基地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一戶擁有二處以上宅基地並且滿二年未轉讓其多餘的住宅的,村民委員會可以向鄉(鎮)土地管理機構提出收回集體土地使用權的申請,經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收回,統一安排使用。
第十五條 農村村民戶口遷出本集體經濟組織後,其宅基地上的房屋損壞不能利用的,應當退出其宅基地,由村民委員會依照本辦法第十四條的規定無償收回。
第四章 宅基地登記
第十六條 農村村民的宅基地申請經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應當自收到批准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由縣(市)人民政府頒發《集體土地使用證》。
第十七條 由於住宅轉讓、繼承等原因造成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的,當事人應當自變更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由縣(市)人民政府換發《集體土地使用證》。
第十八條 集體土地使用權被收回的,當事人應當自接到縣(市)人民政府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注銷登記,由縣(市)人民政府進行注銷登記,收回原宅基地使用權人的《集體土地使用證》。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十九條 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或者超過縣(市)人民政府依法批準的面積多佔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住宅和其他設施;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 非法轉讓宅基地或者非法轉讓土地建設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並可處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無權批准宅基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農村村民佔用土地建住宅的,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農村村民佔用土地建住宅的,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或者違反本辦法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土地建住宅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宅基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二條 城市郊區和國有農場、林場、牧場的宅基地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三條 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
Ⅳ 茶馬古道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茶馬古道的歷史意義是: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游牧業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分川藏、滇藏兩路。
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4)宕昌轉讓擴展閱讀:
茶馬古道在雲南境內的起點就是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麗江、中甸、阿墩子等地是茶馬貿易十分重要的樞紐和市場。
滇藏線茶馬貿易的茶葉,以雲南普洱的茶葉為主,也有來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葉。滇藏線茶馬貿易有自己的特點。
由雲南內地的漢商把茶葉和其他物品轉運到該地轉銷給當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販運商人,又從當地坐商那裡購買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產品、葯材,運至麗江、大理和昆明銷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換取以茶葉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運輸工具主要是騾馬和氂牛等。
Ⅳ 關於自建房過戶的問題
可以拿上雙方的字據到房管局,國土局辦理。用你的公積金辦理,要看你是否已婚,要是已婚,可以以你的名義,向公管中心申請,把你父親列為共有人就可以了。記住,一定要徵得你父親同意,否則,會以為你想佔有。
Ⅵ 隴南市義和昌醫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隴南市義和昌醫葯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11-23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宕昌縣城關鎮舊城壩銀河小區3號樓2單元103室。
隴南市義和昌醫葯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1223MA74WB5C8P,企業法人李傳波,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隴南市義和昌醫葯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醫葯相關產業產品及健康相關產業產品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成果轉讓;醫葯的研製、開發;醫葯中間體(不含危險化學品和原料葯)生產、銷售;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的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隴南市義和昌醫葯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