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質資料成果匯交
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家對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制度。國土資源部負責全國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內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
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依法保存、管理匯交的地質資料,為全社會提供地質資料服務。
地質資料匯交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前述規定以外的地質項目,由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由國家出資的,承擔有關地質工作項目的單位為地質資料匯交人;中外合作開展地質工作的,中方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外方承擔匯交資料的連帶責任。
地質資料匯交范圍: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礦產地質資料;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海洋地質資料;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地震地質資料;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專項研究地質資料。
除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細目外,其他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只需匯交目錄。
地質資料匯交期限:探礦權人應當在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匯交;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90日前匯交;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自該項目竣工驗收之日起180日內匯交;其他的地質資料,自地質工作項目結束之日起180日內匯交。
B. 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
1.質量要求
成果地質資料與原本地質資料質量要求有區別:
載體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紙張要求為無酸紙張,原圖一般要求透明圖聚乙烯質底,而成果地質資料70克印刷紙張即可。沒有無酸要求。字跡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的字跡,要求著墨牢靠,墨跡耐久;成果地質資料的字跡可是列印機輸出的噴墨,可以是激光列印字跡,可以是小型印刷機印刷,其圖件可以是機出列印件,可以是正軌印刷廠的印刷件,還可以是蘭曬圖、復印圖。能看清、方便利用即可,對墨跡無特殊要求。
裝訂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要求線裝,規格是三孔一線,也可用不銹鋼訂書針裝訂;成果地質資料無特殊要求,普通的印刷裝訂和一般的訂書機裝訂都行。
份數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歸檔一份,而成果地質資料歸檔多份,除了歸檔份數外,還可在庫房裡暫存多份,以替換利用率高而遭受磨損的成果資料。成果地質資料還可根據需要分發給相關科研生產部門,只需辦理領用手續即可。
2.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鑒定
對日常館內的成果地質資料的鑒定基本沒有工作量,微調而已。日常對因借用而磨損而不能繼續供借閱利用件,從成果地質資料的暫存庫內拿出備用件進行替換,或電子件列印出一份紙質件進行替換,從暫存部分拿出來替換歸檔的成果資料,用被替換舊資料的檔號,被替換的舊資料淘汰出局,備案銷毀。
成果資料沒有確定的保管期限要求,以滿足日常借閱確定歸檔份數。
成果資料有保密要求,同一檔資料,對不同密級的成果資料分盒保存,防止借閱時泄密。
成果資料分類與原本資料相同,但編號不可能同步。在歸檔清單與案卷目錄、卷內目錄中多了「份數」一欄。因為成果資料為了滿足借閱要求,往往歸檔多份,各館藏單位一般按實際借閱需求情況決定歸檔份數。實際情況是指:借閱利用率情況。
成果資料編目獨立成冊,與原本資料目錄分開管理。
C. 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的區別
區別是:原始地質資料是一手為整理歸檔的材料。成果地質資料是經過對原始地版質資料整權理後的資料,方便查閱,補充。
原始地質資料又稱原本地質檔案,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種有關的文件底圖、底稿、原圖、記錄本等。
成果地質資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基礎要‍素,對相關地質項目的最終驗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D. 地質成果
一、地質成果概述及成果分類
(一)地質成果概述
地質成果是地勘單位在我國領域內通過合法勘查活動,按規定申請登記後獲得的可供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勘查成果及與之相應的探礦權和優先採礦權的總稱。它既不同於實物資產,也有別於無形資產,是一種與自然礦床(礦體)等資源型資產及探礦權、采礦權密不可分的知識性、信息性資產。
(二)地質成果分類
按其性質、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1.礦產地勘查報告
礦產地勘查報告,是指在特定區域或成礦區帶或已知礦產地,按照地質勘查工作程序,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階段性勘查報告或最終勘查報告。按地質工作階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劃分為:
(1)地質普查成果,包括固體礦產普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查、概查、普查報告;1∶20萬及小於1∶20萬比例尺(不含區調)的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查、普查報告。
(2)地質詳查報告,包括固體礦產詳查報告;水文地質詳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詳查報告。
(3)地質勘探成果,包括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勘、詳勘、早期開發、油氣田開發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
2.有價值的勘查資料
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勘查資料:
(1)以進行了地質勘查成果登記為基準,最早獨立說明某一礦產地的地質狀況,可作為礦產地發現權的證據。
(2)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種勘探手段而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料成果。
(4)能作為勘查登記的唯一依據。
3.實物成果
實物成果是指地質勘查單位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取得的可以單獨評估入賬的實物成果,具體包括:
(1)新發現的礦產地(點)、水源地;
(2)工業用油氣井(探采井);
(3)探采結合擴孔水文成井。
地質成果按其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
(1)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包括主管部門投入的資金)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礦權的地質成果。
(2)國家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財政預算)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其礦權屬於國家的地質成果。
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將地質成果視作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這主要是從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某些特性來考慮的:①地勘單位主要是承擔國家預算內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國家,地勘單位不存在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問題。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質成果作為交換條件的地質項目外,也是一種勞務性的承發包關系,也不涉及地質成果入賬問題。②地勘單位自籌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是以對外轉讓或投資為前提的,地勘單位報經批准將地質成果對外轉讓或用於投資,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種資產讓渡行為。因此,必須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③用於轉讓或投資的地質成果,同購入或自行開發取得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獲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出讓,後者是為了持有。④地質成果實際上是地勘單位的工作成果,類似於企業的產成品,屬於存貨范疇。正因為如上原因,現行制度將地質成果視同地勘單位的一種特殊產品核算是合適的,並不是否定地質成果所具有的無形資產屬性,也不構成與財務制度的矛盾;同時也便於與會計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一致。
二、地質成果的計價
(一)地質成果的計價
地質成果的計價是指地質成果的入賬價值的確定。地勘單位擁有的各項地質成果並不是全部計價入賬,只是用於自行開發、轉讓或向其他單位投資的地質成果,才予以計價入賬。也就是說,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進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以及報經批准用於對外轉讓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因為地勘單位的自有地質成果,主要是用於自行開發、對外轉讓和投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權給地勘單位進行對外轉讓或投資時,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資產投入,也是國家對該項地質成果所有權的讓渡,所以,都應該作為資產計價入賬。
地勘單位的地質成果一般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地質成果的實際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質成果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勘查、申請登記及為獲得探礦權、優先採礦權所支付的總成本費用。按其來源不同,可作以下處理:
(1)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質項目總成本以及申請登記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計價入賬。
(2)地勘單位購入的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即買價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由國家作為資產投入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計價入賬。
(二)地質成果入賬時間
地勘單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的地質成果,其入賬時間也不同:
(1)地勘單位經批准准予轉讓、對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在轉讓、投資行為確立、產權發生轉移時,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價計價入賬;平時以備查簿形式登記反映。
(2)購入的地質成果,在取得產權時,按實際支付價款加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應於申請登記被主管機關批准後,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入賬。
三、地質成果的會計處理
(一)科目設置
地勘單位應設置「地質成果」科目進行核算。該科目借方登記由各種渠道取得的地質成果的增加數,貸方登記地質成果轉讓、投資等的減少數,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地質成果的結存數。
(二)地質成果取得
(1)自籌資金取得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成果,其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應先在「地勘生產」科目進行歸集,待地質項目完成驗收、報告已備案,按規定的程序申請登記後,再按其實際成本,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地勘生產」科目。
(2)國家批准轉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由於其實際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因此,地勘單位在取得國家授權時,應對該項地質成果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確認,以其評估確認價值作為地質成果入賬價值。批准確認時,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
(3)購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購入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價款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會計處理為,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質成果轉讓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讓地質勘查成果必須經有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轉讓價格以資產評估確認價值為基礎,本著自願、協商的原則確定。由於地勘單位地質成果的轉讓方式不一樣,其轉讓收入的確定、會計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1)地勘單位以拍賣、出售等形式轉讓自有地質成果,以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按實際收取的轉讓價款,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科目;同時,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結轉地質成果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地質成果轉讓成本」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發生的交易費用及上繳稅金,分別借記「經營費用」、「經營稅金及附加」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
(2)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國家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有償轉讓時,應在地質成果資料正式移交受讓方驗收簽證同時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由於國家地質成果資料轉讓實現的收入必須先扣除原已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的實際成本(作為轉增國家基金)後,其剩餘部分才作為經營收入處理;如果沒有剩餘或者轉讓價格低於實際成本時,則應將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因此,其賬務處理與轉讓自有地質成果賬務處理是不一樣的。將地質成果入賬並計算差額(凈收入)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支付交易費時,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轉讓價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如低於實際成本,則按轉讓價款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即可。
(四)地質成果長期投資
1.科目設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單位以自有或國家地質成果作為投出資產,與其他單位聯營或折價入股,或者投給多種經營企業,應在「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核算內容應包括地質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視其對被投資單位有實際控制權與否,如有實際控制權,應採用權益法核算;反之則採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1)地質成果投資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投資,按合同價或協議確定價值,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當合同價或協議價大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按其合同價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當合同或協議價小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投資,按評估確認價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2)地質成果投資收益的核算
地勘單位以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收入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這兩部分收益與其他長期投資收益一樣,在「投資收益」科目中進行核算。收到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時,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3)地質成果投資收回的核算
地勘單位用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投資,聯營期滿或轉讓股權收回投資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投資的賬面金額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屬自有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如屬國家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的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投資收益」科目;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投資收益」,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國家基金」科目;當收回的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國家基金」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3.在權益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地勘單位採用權益法進行地質成果投資的核算,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參照長期投資中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五)地質成果攤銷的會計處理
1.地質成果攤銷期限的確定
地勘單位已登記入賬的地質成果用於自行開發的,應在其收益期限內平均等額攤銷。由於開發性地質成果的受益期限與礦產地有效開采年限密切相關,一般可根據預計礦山服務年限加以確定,沒有服務年限的,按預計受益期限不短於10年期間內攤銷。
2.地質成果攤銷的賬務處理
地勘單位自行開發的地質成果,應從開始開發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務年限內分期等額攤入管理費用。其賬務處理為:地質成果轉入自行開發利用時,應按其賬面價值,先轉入無形資產,再按每月地質成果的應攤銷金額,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
E. 成果地質資料
功能描述:用於對匯交到本省地質資料館的項目、探礦權、采礦權的成果地質資料發放驗收合格確認。
操作描述:登錄系統後,見到: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3)選擇項目、探礦權、采礦權,雙擊一行記錄,可以查看該記錄的基本信息、成果資料匯交信息及轉送信息。用戶可根據實際驗收情況,選擇對該資料發放合格單、補充修改通知、退回通知。系統自動創建合格單、補充修改通知書、退回通知書。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4)用戶可以根據成果地質資料的驗收情況(合格、補充修改、退回),點擊【發放合格單】或【補充修改通知】或【退回通知】。
(5)文本的內容處於可編輯狀態,用戶編輯好後,點擊【列印】,列印相應的文件後,點擊【確定】進行發送。
F. 地質資料的種類
在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實踐中,地質資料的分類方式很多,按工作需要和不同標准對地質資料進行不同的分類:
(1)按地質資料的內容的性質可分為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如《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中指出,「國家對地質資料實行統一的匯交制度:成果匯交資料時,按紙質資料要求匯交,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只向國家提交清單」。這里是根據地質資料內容性質,將其分為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三類。
原始地質資料是最初的、第一手的文字、數據、影像記錄,具有原始性和唯一性,也稱地質檔案。
成果地質資料是體現地質工作成果的「地質報告」或地質圖件,可以復制多份,也可以印刷,利用率高。雖不具唯一性,卻高度體現其「成果」性質,成果地質資料與圖書的區別是沒有書號,閱讀范圍有人為限制。如地質資料只有在資料館或資料室能借閱,沒有標明單價,而圖書可在書店中購買到,每冊都有單價標注。
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唯一性,但它強調的是實物性質,立體性質,在管理上一般是針對實物特性採取比較方便的、安全的集中統一管理形式。
(2)按載體性質,地質資料可以分為:紙質資料、光碟與磁質資料、膠片資料、岩心樣品等實物資料。
在資料庫房中對資料排架管理時,按紙質資料、光碟與磁帶、縮微膠卷、岩心岩屑分類進行分區管理,便於按地質資料載體性質的不同和管理條件的特殊要求,設置標准庫房和專用裝具。
(3)按地質礦產工作程序又可分為:野外踏勘資料、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地球化學勘探資料、鑽探資料、礦藏開發資料、地質科學技術研究資料等。如在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行業中,按物探化探、鑽探、科學研究、油田開發、其他工作等程序分類,其中鑽探資料還可按工程程序細分為:鑽井、錄井、測井、固井和化驗分析資料等。這種分類方法往往體現在基層地質資料管理資料庫系統的分類之中。
G. 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是指在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礦產地質資料】是指在礦產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海洋地質資料】是指在海洋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完井)地質資料。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是指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6千米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是指在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包括: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地震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地震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是指在地質、礦產科學研究過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專項研究地質資料】是指在專項研究地質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地質資料,包括: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和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
【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是指運用地質理論,通過勘查工作後,用文字、圖表、數字、實物等形式表示的,反映一定時期內該地區礦產資源客觀情況的物質工作成果和智力成果。包括礦產勘查原始地質資料和礦產勘查成果地質資料。是探礦權人完成勘查項目設計任務取得的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制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規劃和計劃的科學依據。國家規定對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實行統一的管理制度。
【礦產勘查原始地質資料】是指在礦產勘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和礦床勘探過程中所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包括文本式地質資料如野外地質記錄和圖件、原始編錄、底稿底圖、化驗分析報告等,以及實物資料如岩心、礦心、測試樣品和各種標本、勘查標志等。對礦產勘查原始地質資料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保護和保存。
【礦產勘查成果地質資料】是指地質人員根據在礦產勘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和礦床勘探過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原始地質資料,經過綜合整理、分析研究、歸納總結後編寫的地質勘查報告,包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礦產資源普查報告和礦床勘探報告等。
【礦產勘查報告】是指根據《礦產資源法》及有關法規,由探礦權人提交的經國務院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礦產儲量審批機關批準的可供礦山建設的礦產資源勘查報告。是整個礦產勘查工作過程中所獲得的全部地質礦產資料,經過綜合整理與分析研究後形成的工作成果報告。勘查報告包括普查、詳查和勘探三個不同工作階段的報告。
【礦山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是指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行業開發規劃或者地區開發規劃的要求,對礦山建設項目的技術和經濟上是否合理和可行進行全面分析、論證,作出多方案比較,提出評價結論的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應含有資源利用方案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等內容。是礦山建設前期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基本建設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制和審批計劃任務書的依據。
H. 國家統一管理成果地質資料
國家地質資料館分為全國館、省級館、(地)市級館和少數縣級館。省、市、縣級地質資料館是以轄區內產生的成果資料為主體,這些都是國有相關部門改制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地質隊伍上交來的成果地質資料和改制後企業按照「礦權」管理要求,匯交來的成果地質資料。政府的相關部門也建有地質資料室,如政府機關編制的地震局有地質資料室為地震預報、地震研究服務。環保局還有與環保相關的地下水資源和地質災害預防等方面的地質資料。
I. 成果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內容與方法
陳培章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 10003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成果地質資料的收驗和整理方法,資料的著錄、標引與檢索過程,資料的館藏排架和保護方法,成果資料的借閱手續及安全保密要求。
關鍵詞 成果地質資料;館藏;內容;方法
成果地質資料的管理包括接收、檢驗、整理、補充、著錄、標引、庫房管理、借閱及鑒定銷毀等。每一工作環節都必須是科學規范的,這樣才能保證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轉,促進地質資料交流與發展,為地質資料信息化工程奠定基礎。
一、成果地質資料收驗方法
成果地質資料的接收、檢驗主要有4個方面:檢驗資料是否屬於接收范圍;檢驗資料制印質量;檢驗資料的齊全完整;核對資料實物與匯交單據是否一致。
1.接收范圍
地質資料館接收資料時,首先要看它是否屬於館藏及服務范圍。主要依據上級主管部門及資料館制訂的有關地質資料接收范圍的規定。各地質資料館具有不同的工作職責和服務領域,所以在資料接收范圍上也是有所區別的。如遼寧地質資料館主要接收遼寧省各地質工作單位的地質資料,河北省地質資料館接收河北省的地質資料。行業地質資料館在接收資料內容上,一般應與其專業相吻合,如冶金、有色、石油、建材、核工業都只接收及館藏與其相關的資料。全國地質資料館則接收並館藏全國各種有關地質礦產信息的地質檔案資料。
地質檔案資料館不同於地質圖書館,地質檔案資料館更側重於生產、科研過程中獲取的實際的地質礦產信息數據資料和試驗數據,而地質圖書館則側重於純理論方面的研究資料和科普性圖書。
2.制印質量
制印質量是關繫到地質資料的利用效果及能否長期保存,也是數字化的基礎。
1)地質資料的制印質量應符合長期保存的要求,紙質應良好、印製清晰、著墨牢固、整齊美觀。
2)單獨成冊的附表、附件其厚度一般不超過2cm。過厚的資料在利用時極不方便,尤其在復印及數字化掃描時,資料裝訂線附近容易丟失信息,使用時也容易損壞。
3)不能用易銹蝕的金屬物進行裝訂。根據調查,訂書釘裝訂的資料在15~20年後即大部分銹蝕斷裂,致使資料散落,而線裝訂的古書在百年以上仍保存完好。另外,鐵釘銹蝕後,銹蝕斑痕會逐漸擴散,有可能影響到附近的數據信息。線裝訂的方法要正確,一般要求5~7個裝訂孔,並且要纏繞書脊。
3.資料齊全完整
地質資料的齊全完整關繫到保存及利用價值。
1)地質資料數據信息齊全,即無缺失文件,無丟頁、錯頁,主要數據信息清晰易辨;工作完成時所形成的一套完整資料,包括(報告編制規范要求的)正文、附圖、附表、附件及其他文件材料必須齊全。
2)法律憑據齊全,即接收的地質資料應依照有關規定附有相應的審批文據,包括工業指標、審批文件及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復印件等;匯交的地質資料正文、審批文件封面應蓋有形成單位或審批單位具法人資格的印章。
3)資料目次完整,即各文件材料的章節完整、目錄正確,無缺失頁碼或頁碼顛倒現象。另外,獨立的文件材料應有完整的分類目錄及文件目錄,該目錄應標注於報告正文的章節目錄後。分類目錄包括:審批、正文、附圖、附表、附件、其他等。文件目錄是指各類中具體文件的題名,如附圖——交通位置圖、區域地形地質圖、礦區地質圖。附表——鑽孔綜合數據表、礦區儲量表。
4.核對資料
實物與匯交聯單的資料題名、數量、分類是否一致,核對正確後應進行「查重」工作。在確認所交資料與庫存資料不重後,索取聯單號及館藏號。建立一個匯交聯單號賬簿及館藏號簿。
各省區地質資料館及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退回的聯單回執上簽名、蓋章,並對匯交的資料核發資料匯交憑證。
二、地質資料整理方法
1.在資料上注記館藏流水號或分類號
對驗收合格的資料要索取館藏流水號或分類號,在地質資料上要注記館藏流水號或分類號。每個獨立的文件都要進行注記。對不易注記的塑料封面應貼不幹膠簽後再進行注記。
2.裝訂整理
各類文件均須裝訂封皮、封底,防止資料磨損和丟失數據信息。對於用易蝕物裝訂的文件應改用利於長期保存的線繩裝訂。
3.附屬文件目錄整理
地質資料目錄有兩個層次,一是地質資料文件章節目錄,即各文件的章、節、條、款等;二是地質資料獨立個體的分類及文件目錄。如地質資料除正文外還附有其他文件材料,即還有獨立的文件材料,而這些文件材料的類別、題名及順序號應在正文章節目錄後做一個詳細的目錄。目的是讓任何一個獨立的文件材料都應在總目錄上得到顯示,這在資料利用及管理上便於清點,對丟失的文件材料也有據可查。
4.地質資料應注記收藏館的館藏標識及館藏編號
標識及編號應注記於文件材料封面的右上角或其他明顯位置。附圖上的注記應在圖簽附近,所有注記不得覆蓋資料原有信息。對於塑料封面的地質資料應先粘貼不幹膠簽,然後進行各項注記。
5.成果地質資料的裝盒
成果地質資料視其多少可裝於一盒或依序分裝若干盒中。分裝盒時要考慮到既方便管理又便於利用,注意同一類文件材料,尤其同一類的圖件盡量不要人為割裂。同一類的圖件是指具有同一圖號的若干圖件,比如地形地質圖類、同一孔的綜合柱狀圖類、探槽素描圖類、儲量計算圖類等。另外,資料不要裝得過緊,長時間的靜態擠壓容易造成資料損毀。
6.填貼資料標簽
裝有地質資料的盒(袋)應按統一格式粘貼資料標簽。標簽需填寫檔號、文件材料類名及各類文件材料的數量。填寫時應字跡工整(尤其是數字不能寫連筆字)、墨跡牢固。標簽填寫內容與盒內文件材料的分類、數量應完全一致。標簽的粘貼要牢固。
三、補充地質資料的收驗
補充地質資料是指地質資料形成單位對已匯交的地質資料又補做了工作或匯交後形成的新審批文件。補充地質資料如不能單獨利用時(沒有區域地質或礦區地質等資料)應組入母本資料中。補充地質資料的各類文件材料應與母本資料的文件材料連續排序,序號排在母本資料後面。
四、成果地質資料的著錄標引與檢索
著錄是指在信息加工儲存時,按一定規則對其內容和形式特徵進行分析、選擇和記錄的過程。標引是指通過對成果地質資料主題內容的分析,賦予其規范化的檢索標識的過程。著錄標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檢索和資料管理。著錄標引產生的傳統成果:一是檢索卡片,二是資料賬簿式目錄,三是專業檢索圖,四是報道性目錄。而現代化的產物則是一個或幾個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可提供多渠道的、復合式的檢索與統計。在手工檢索方面,最重要的是檢索卡片。全國地質資料館的地質資料檢索卡分為三個體系:①地區卡,以大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縣、時間為序;②礦種卡,以礦種、大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縣、時間為序;③專業卡,以專業、大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縣、時間為序。早期的卡片是表格式,即每一著錄項注記在卡片的固定位置。現在的卡片是段落式,即著錄項沒有固定位置,各著錄項按規定順序及相應標識符連續注記。
五、成果地質資料的館藏
1.地質資料的排架
成果地質資料一般保存於地質資料館專用的櫃架上。資料櫃架的擺放密度、承載重量應根據地質館地面的承載能力來設計和使用。
成果地質資料的排架一般有兩種方法:
1)按大流水號順序排架,即不用預留排架空間,依成果地質資料檔號的順序,按一定方向連續碼放。資料碼放不要過緊,防止資料積壓造成粘貼,也為抽取提供方便。另外,還應考慮到今後可能要加入的補充資料,一般應預留10~15cm的空間。
2)按分類流水號進行排架,即在庫房中設定不同的類區,成果地質資料按類別及相應順序碼放於資料櫃架上。按分類流水號進行排架的,需在每一大類已上架資料的後面為新資料預留櫃架空間。預留空間的大小應視資料每年接收的數量而定。預留空間占滿後,就要進行庫房倒架。
2.地質資料的保管
地質資料的保管應防火、防盜、防蟲、防霉、防塵、防光及控制溫濕度。
1)塵土的危害不僅在於它對資料頁面的磨損,更主要是它攜帶的有害物質對資料頁面及墨跡的侵蝕。這種侵蝕可使紙質老化,字跡褪色。防塵的方法就是保持庫房清潔,資料裝具嚴密。盒(袋)應完好無損,對破損的盒(袋)應及時更換。
2)光線的危害主要在於它的紫外線。紫外線對墨跡、紙質都有強烈的破壞作用。防光的主要措施是門窗的密閉,另外對室內燈光要加以限制。首先不應使用大量產生紫外線的照明設備,如日光燈;其次應控制庫房內燈光的強度,對燈光設施應科學合理布局。
3)溫濕度是庫房管理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家檔案局編制的技術規范,檔案庫房的溫度應保持在攝氏14℃~24℃之間;相對濕度在45%~60%之間。溫濕度的控制最好是空調、加濕器、除濕器等,也可採用開閉門窗進行人工調節。
六、成果地質資料的借閱
成果地質資料的借閱一般依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及館藏單位制定的有關規定實行借閱。主要是從保密、保護資料方面。在借閱時,注意國家隨時發布的保密命令。及時調整資料密級范圍,做好借閱登記,保存好登記信息,以為憑據。這些數據信息在今後的借閱統計中可作為資料借閱分類統計的基礎數據。比如,我們可按地質資料借閱人員的部門進行統計,可按借閱地質資料的類型進行統計,也可按地質資料借閱的目的進行統計。統計數據可以用數字、表格或各種圖的形式,如柱形圖、餅形圖、曲線圖等。在提供資料借閱時,我們要製作一個資料借閱條,分兩份,一份保留在借閱台,供借閱台的工作人員查詢,第二份放在庫房取出資料的位置上,作為資料出庫的憑證。任何一份資料拿出庫房,都應留有出庫憑證。
地質資料只能在本館閱覽室提供利用,不準外帶。因為地質資料一般只有一份,若外借會影響其他人利用。此外還涉及資料的保密及防止損毀等問題。
Work Contents &methods in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Achievement Data
Peizhang Chen
(National Geological Informationmuseum,Beijing 100037)
Abstract This paper primarily introces themethods of checking,accepting andsorting of geological achievement data,the process ofmaterial description,indexing and retrieval,themethods for collectionshelf arraying and protecting,the proceres of information lending andsecur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geological achievement data;collection;contents;methods
J. 成果地質資料驗收
功能描述:實現對匯交到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成果資料(項目、探礦權、采礦權)進行驗收,發放合格單並確認。
操作描述:登錄驗收系統後,見到: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1)點擊【資料驗收】,見到: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6)成果資料退回通知書,內容處於可編輯狀態,編輯後點擊【列印】列印該通知內容,點擊【確定】後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