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離婚後,對於女人有哪些影響
近40年來,離婚率及已婚夫婦分居的比率在世界范圍內持續增長。
歐盟國家關於離婚的數據表明,在歐洲每兩對夫妻中就有一對夫妻以離婚告終。歐洲近幾年的離婚率持續增長,其中立陶宛、拉脫維亞、丹麥的離婚率在歐盟國家非常高。
英國國家資料庫關於離婚的調查也顯示,2013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境內有114,720起離婚案件,其中40~44歲年齡段的夫妻是最容易離婚的。
除西歐國家以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離婚問題研究也表明,阿拉伯地區每五個家庭里就有兩個因為離婚而瓦解。
2010年日本有1/4的家庭遭遇離婚。
2014年美國關於結婚和離婚的數據調查也顯示有超過1/3以上的美國家庭以離婚告終。每年有超過100萬的美國兒童經歷父母親的離婚和家庭的破碎。
離婚率持續上升的問題,至今仍是各國社會學家們聚焦討論的最重要議題之一。有諸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努力嘗試解釋這一社會問題。絕大多數現有研究從社會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等角度分析了離婚給家庭成員帶來的影響。
近來,還有一些海外學者開始以新視角探索離婚對家庭成員產生的影響。比如,柯莎倫在她關於新加坡離婚家庭的調查中,以離婚傳記的手法對35名離婚者進行了訪談。35名受訪者中,30名為女性,5名為男性。相對純女性主義研究而言,她的研究對象不完全是女性,而少量的男性樣本則有助於對比不同性別在離婚後所體現出來的差異。另外,柯莎倫的創新之處還在於,她將家庭研究與西方個人主義理論緊緊聯系起來,認為離婚越來越少地受到社會教條和社會輿論的影響,成為高度個人化的行為。離婚表明離異夫妻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務,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除了女性主義研究外,諸多研究者也採用各種維度的理論來解釋離婚給成人和兒童帶來的不同影響。
本文立足於西方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關於家庭關系尤其是離婚問題的研究成果,特別是21世紀以來研究者的前沿性關注,從差異性路徑探討了離婚對丈夫、妻子和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本文選取其中離婚對男性以及女性的影響兩部分。
離婚對於男性的影響
相較於婦女和兒童而言,離婚會使男性的社會關系減少,影響男性的身體健康。西方學術界一直對離婚後究竟是女性還是男性會承受更多壓力的問題存在較大爭議。大量文獻針對離異夫妻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相較女性而言,男性更容易面臨諸多困難,主要體現在他們的社會交往、健康狀況和工作壓力等方面。
首先,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離婚將對男性的社會資本產生負面影響,使男性失去妻子和孩子成人後的社會資源和社會網路。妻子一直被看做是家庭中最重要的社會資本。丈夫在一段婚姻中不僅會收獲到妻子對自己生活的照料,而且能夠在妻子的鼓勵支持下,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社交網路。離婚意味著丈夫失去了一位密友,但對妻子而言,即便是離婚了,她還是有其他的親密好友可以傾訴生活上的事情。
研究表明,離異男性的社交網路更易於崩潰,他們很難建立自己新的社交網路;離婚還會給許多男性帶來消極的情緒,使他們更容易缺乏自信,甚至難以信任他人。同時,另一項調查結果還表明,與已婚男性相比,離婚的男人更易於遇到更多的社會隔離;特別是與離婚女性相比,離異的男性在社會中很少能夠博得其他人的同情。
其次,離婚會影響到大多數有孩子的男性對於孩子的撫養權。克魯克指出:「一個父親和孩子的頻繁互動可以贏得孩子對自己的依戀和認可,雖然,離婚後父子之間的關系還繼續維持,但如果孩子歸母親所撫養,父子之間的互動會大大減少。」所以,在離婚後,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加脆弱。一旦男性失去對孩子的撫養權,他們在中老年就可能會失去將來孩子成人後為他們提供的社交網路支持。
失去撫養權的離婚男性還可能面臨更多的危機。克魯克認為:「夫妻離婚後,擁有孩子撫養權的那位相較於既失去伴侶又失去孩子的那位而言,面臨的困難更小一些。離婚後的男性,尤其是離異且沒有孩子撫養權的男性,很容易受到更多的打擊。」而且,沒有監護權的離異父親更有可能與孩子失去聯系,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越發感到壓力接踵而至。
再次,從個人健康的角度看,離婚對男性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突出的負面影響。婚姻生活有利於男性獲得更多的生活照顧、情感支持以及生理需求。離婚後,工作、生活的壓力會給男性帶來一系列心理疾病,對他們的身體帶來影響。例如,很多男性會被負能量影響,他們會變得悲傷、失落、孤獨、憂郁和冷漠。利普德和卡明基的研究表明,離異的男性更容易酗酒。同樣,偉倫的研究發現68%的男人在離異後染上了新的心理疾病。
雖然其他研究並沒有著重強調離婚對於男性和女性產生的不同心理影響,但是,已有研究表明,由於沒有妻子的照顧,離異男性確實更易在身心健康方面出現問題,他們更容易患上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疾病。沒有孩子撫養權的離婚男性很難見到孩子,容易產生長期焦慮抑鬱,出現睡眠問題。艾薇瑞指出,這些離異的男性「會和家人的聯系減少,很少拜訪其他家庭成員、給家裡人打電話或聊天,相較於離婚女性而言,他們離婚後變得更少和家裡人或者親朋好友聯系,不想和家裡人交流自己生活上的事情,他們容易自怨自艾,常常受到失落感、沮喪感、無助感的困擾,他們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影響,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許多社會學模型顯示,離婚後的男人很可能面臨失業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威脅。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卡明基的實證研究,將荷蘭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的生活軌跡進行對比,對丈夫和妻子這兩種類型進行采樣,研究數據表明,離婚很容易致使男性失業,造成生活窘迫。
雖然離異給男性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但這也並不意味著離婚對於男性的影響全都是消極的;他們所獲得的積極影響則是,能夠享受更多的自由,無須承擔過多的家庭責任,甚至不被任何其他家庭成員所控制。
離婚對於女性的影響
相較於男性,離婚對女性帶來的影響迥異,主要體現為經濟狀況下滑、社會地位下降。
首先,從經濟收入看,離婚對女性的直接影響是經濟福祉降低,幸福指數下降。研究的結果趨於一致,離婚對於女性在經濟方面的影響遠遠高於男性。針對離婚父母對孩子撫養權的調查表明,83%的離異女性擁有孩子的撫養權,這表明離異女性通常易於獲得子女的撫養權和監護權,但是,這也迫使她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和精力來照顧孩子。最近的大多數研究都強調指出,男女離婚後的收入差距表現為離異女性的經濟收入會大大減少。雖然比起那些擁有美滿婚姻的夫妻而言,離婚的任何一方都會切實體驗到經濟困難或財政危機,但是,幾乎所有研究都表明,離異女性所面臨的經濟困境相對於男性而言更為明顯。
21世紀對於離異女性的經濟困境問題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結果與20世紀90年代的總體結果類似,絕大多數研究都認為,與離異男性相比,帶孩子的離異女性會遇到多重經濟困難。有子女撫養權的離異女性,其生活幸福指數降低幅度較大,降低了36%;而不擁有子女撫養權的男性,由於不需要在孩子身上投資太多,生活幸福指數相較原來反而提高了28%。荷克遜指出,離婚後女性的生活質量降低了73%,而男性卻增高了42%。他認為,離婚母親對於生活的滿意度、生活條件和生活幸福指數,都只有離婚父親相關指標的一半左右。
其他一些學者通過對紐西蘭的21名有孩子撫養權的離婚女性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有些女性還會受到前夫的恐嚇或騷擾。在對女性調研的過程中,布提亞等研究員將50名離異女性按照年齡分成兩組進行調研,第一組是20~30歲的女性,第二組是30~40歲的女性,研究發現離異女性相對而言不會有太大心理問題,而且年齡的不同也會給她們帶來不同感受,年輕的離異女性會比中年離異女性的精神壓力小一些。
離異後的女性相對男性而言,要遭受更為嚴重和持久的經濟壓力;照顧孩子的責任幾乎完全屬於母親,而父親很少參與其中,為了供養自己和孩子,單親媽媽獨自承受著龐大的生活開銷。這樣的經濟壓力在那些中下階層家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歐美的一些研究表明,由於離婚女性會獲得國家財政支持,所以,她們的生活並不會特別艱辛。
但這些研究是以特定的社會環境作為研究背景的,它們顯然忽視了不同國家對於離婚女性在補助政策上存在差異這一事實。應該看到,目前,仍有很多福利體系尚欠發達的國家,還無法為離婚婦女提供充裕的生活補助和必要的支持。因此,不難看出,如果離異的女性擁有孩子的撫養監護權,她們會面臨更多生活上的困難。
其次,從社會地位看,離婚會使女性社會地位下降。研究表明,經濟上的困難必然會影響女性的社會地位,尤其是對於曾經在婚姻生活中衣食無憂的女性群體而言,生活條件的巨大反差,更會讓她們覺得離婚是人生的轉折。康思坦認為,不少離婚女性在社會中受到歧視,甚至會被扣上污名,因為離婚被認為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所以離婚使女性的身份地位受到不應有的損害。蓋瑞貝斯的研究也認為離婚的污名化使得離異女性很難遇到合適的人並重組家庭。
再次,離婚也會給女性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大多數研究都強調了離婚對女性的負面影響,但它們很少看到離婚給女性帶來的潛在優勢。有暴力傾向的丈夫在與家庭成員相處時會表現出自己的壞脾氣,甚至毆打妻兒。如果妻子與一個虐待她的丈夫及時結束婚姻,那麼,她就能收獲更多的幸福感。此外,不同於許多離婚的男性受到失業的威脅,離婚能夠使離異女性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許多研究成果也證實了這一觀點,離異女性尤其是離婚前只做家庭主婦或者經濟收入不如前夫多的女性的就業率反而得到大大提高。
由於離婚婦女需要賺錢養孩子,需要探索不同的職業來謀生,這就使她們的就業機會變得更多、社交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個人幸福感也由此得以增強。離婚迫使大多數曾經將所有時間都放在家庭的婦女積極尋找工作機會,並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充分享受工作給自己帶來的樂趣,而她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由此得到提高。因此,女性可以妥善處理離婚後的一些困境,在離異5年後的開心指數比離婚前高。在另一項實證研究中,雷思曼認為,離異女性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工作,在養家和工作的角色中轉換自如,她們所具有的「一切靠自己生活」的態度使之變得更加獨立自信。
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離異的女性可能不會享受到工作給她們帶來的樂趣,反而會因離異而感到生活壓力巨大。上述觀點的分歧在於,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社會環境作為調研背景,而每一種社會背景都存在政策體系和價值觀導向的不同。離異女性是否擁有更多就業機會,還取決於她們以前獲得的生活經驗和已確立的工作態度。對於那些離婚前完全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而言,因缺乏市場需要的技能或者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肯定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B. 關於離婚案的案例分析
關於離婚案的案例分析如下:
龍某在畫院工作,有一些繪畫、書法作品,其中一部分已經售出。張某提出要將龍某的全部繪畫、書法作品作為夫妻共同財產折價分割。對此案的處理爭議較大,一種意見認為,龍某的繪畫、書法作品應當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因為它們全部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創作的。另一種意見認為,龍某的繪畫、書法作品是個人智力成果,作者有決定將其作品永久收藏、饋贈他人和依法出售等權利。此外,二人育有一子,今年20歲,現已大學畢業,欲出國繼續深造。龍某與張某達成協議兒子歸張某撫養。但張某要求龍某承擔兒子出國深造的費用。
分析:龍某的繪畫、書法作品屬於知識產權中,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具有專屬性,但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知識產權的收益應當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所以應該折價分割。龍某應負擔兒子出國深造的費用,對於子女撫養問題有協議的 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
C. 婚後財產如果女方沒有付出任何勞動成果離婚時女方也能得到分割嗎
可以。婚後一方或雙方取得的財產,如果沒有特殊約定都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D. 離婚時,夫妻共同財產如何認定
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E. 有沒有復婚成果得 當初是老婆不同意復婚 後來你追回來得 能把你得經驗和我說說嘛我是離婚想復婚 老婆不
不是非得有經驗才可以說,是嗎?我個人認為你可以做一件讓你老婆心悅誠服的事情,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你老婆對你的態度。例如像風雨中你不畏強寒給老婆送衣服等等,這樣你可以做到的。
F. 為什麼離婚的女人大多事業都很成功呢
《婚姻保衛戰》中那些離婚後事業厲害的女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成就,一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二是因為她們有了大量的精力。而在她們把大部分注意放在事業上是她們的家庭也就被她們忽視了,矛盾也就產生了。而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離婚女人都事業有成,有很多女人離婚後一個人或帶著孩子過的很苦。電影里的生活源自現實卻又不是現實,它們所表達的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全部內容!
G. 關於協議離婚的既往研究成果有哪些吖!!!555555
問這個幹嘛
H. 為什麼有的人離婚時很堅決,離婚後很後悔
為什麼有的人離婚時很堅決,離婚後很後悔?
一因為爭搶好勝現在在大部分結婚家庭,難免有些夫妻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對當今社會這種非常快的生活節奏,和被生活擠壓的壓力下,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煩惱和想法,正因為在這種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下,我們不自覺的就會產生爭搶好勝的心理,這種心理我們會從工作中帶到家庭當中去,當然不止你一個有這種心理,有可能在某一個時間段你們兩個都正好因為某件事情讓自己不愉快或者不高興,然後就在這個時候你們兩個吵架了,鬧不愉快了,這就會讓境地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這對夫妻兩個是個嚴峻的考驗,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離婚,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離婚時很堅決,但是離婚後很後悔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吵架你們兩個都因為各自都有讓自己煩惱的事情,然後導致事情向嚴峻的方向發展。
所以說,在婚姻的路上一定要找個能走一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