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畢業論文:媒介素養研究的參考文獻怎麼寫,急啊
推薦去CNKI,清華搞的,那裡面是論文資料庫,可以隨時下載的。你要搞不定的話,去淘寶的//翰林書店//,那裡能下載到論文的
⑵ 關於《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文獻綜述
這些著作和論文中:田中陽 《傳播學基礎》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 董天策《網路新聞傳播學》陳力丹 《媒介素養與新聞教育》 蔡銘澤 《新聞傳播學》
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等著作和論文對媒介素養的含義、核心因素及對如何提高媒介素養提出的措施等進行了綜合分析;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傳播媒體的總稱,包括電視、電影、報紙、廣播、雜志等傳統大眾媒體和互聯網、手機通訊等當代媒體。我國學者周紅路所定義的媒介是傳播信息的載體,是連接傳播與接受信息雙方的中介物。並認為,媒介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時間、空間的演進和科技的發展而發展。關於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國外學者對媒介素養的概念作了諸多解釋。秦瑩介紹了美國著名的媒介素養教育專家詹姆斯·波特的觀點。詹姆斯·波特把媒介素養看作是學生置身於媒介中解讀信息時主動採用的一種方法。張開介紹了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的觀點,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認為媒介素養旨在培養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對媒介本質、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這些論文因為受到篇幅的限制,它們的研究思路和內容則略嫌狹窄,多偏重於對具體現象或個案的剖析上,而對於從宏觀的角度,即媒介在大環境下的社會問題關注較少。因此,對媒介的社會問題新聞傳播研究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尚未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研究體系。不管怎麼樣,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本論文都有諸多的啟發意義。
⑶ 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製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它的實質是人們怎樣處理與媒介關系的問題。所以,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學生在媒介環境中學會甄別、選擇和反思媒介內容,促進他們塑造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⑷ 學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普通類的專業的話廣播電視新聞學、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編輯出版、英語、廣告學、文化產業管理、還有一些電子信息方面的專業。其他的專業基本上都是藝術類的。
分數的話你可以去省教育網查查,各省的分數都不一樣。普通類的考生據說是不能轉藝術類的,反正沒見過轉的。像傳媒這類學校,好像除了中國傳媒和浙江傳媒,比較正式的就沒了,有的話都是些專科的吧。
傳媒的雙播有英漢雙播和法漢雙播,隸屬國際文化傳播學院,是藝術類的。分數的話,由於我不是藝術類的,所以不太清楚。而且藝術類的考生都是先要有藝考的,不知道你們省的考了沒有,反正浙江省的前幾天考完了。對英語要求應該是比較高的吧(我猜測,畢竟他們是要求用英語播新聞、做主持什麼的,口語是一定要的)!說實話,雙播的真的很強悍!
推薦專業的話,要看你的興趣了,傳媒的話,專業滿廣泛的,各個學院有不同的特色,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最好的專業是廣播電視新聞學(也是普通類最好的專業),其他的學院布太了解(因為我是新文學院的),藝術類的話,播音專業、還有雙播的應該也不錯。如果你想報的話,再好好查查其他的相關信息吧。
⑸ 媒介素養教育大致起源於哪個國家
1930到1960年間,西方報紙低俗化傾向嚴重,電影逐漸成為主流媒體,沖擊著傳統文化的社會地位,被視為傳統精英文化的終結者。一些知識精英們為了捍衛傳統文化,對媒體和媒介文化提出了質疑。1933年,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利維斯(Frank Raymond Leavis)和湯普森(Denys Thompson)在《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一書中提出了「文化素養」(Culture Literacy)的概念,被認為是媒介素養研究的起點。
⑹ 國內外有哪些關於媒介素養的研究
20世紀中後期以來,隨著各種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素養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研究進入頂峰,各省相繼建立起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組織,並編寫系統的教材投入使用,學者和教師都開始對媒介素養教育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他們提出了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理念,國家也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
美國也制訂了兒童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成人階段四個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學模式,並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成員的特點和不同媒介的特性來制定不同的教育內容。
除此之外,英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我國台灣、香港等諸多國家和地區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也已經被積極實踐。
⑺ 大眾傳媒與媒介素養教育
全國首個教師媒介素養教育在中山拉開
日前,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實踐基地正式落戶中山。這是全國媒介素養的第一個教師實踐基地,媒介素養專項培訓也是全國第一次專業化、大規模針對教師群體進行的專項師資培訓項目,本項目以專業理論為指導、實踐教學為依託,學以致用,教學相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全國在媒介素養教師培訓方面的空白,也為後來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經驗。
本次「媒介素養」教師專項培訓不僅讓教師們覺得受益匪淺,同時也吸引了社會的廣泛專注,中山電視台、中山日報、中山商報等多家電視報刊媒體連續報道了媒介素養的開班新聞,同時「媒介素養」項目也引起中山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山市委黨校副校長、市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梁永正,中共中山市委黨校校務委員、市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高科等多次出席「媒介素養「研討會。
同時,媒介素養教育也受到了中山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山市副市長唐穎高度關注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並責成相關部門負責推進媒介素養教育,中山市教育局於2010年5月向全市各中小學下發了《關於開展市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師資專項培訓的通知》,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將「媒介素養教育師資培訓」最專業化、最大規模推廣的城市。
「媒介素養」此次的專項培訓授課由中山進修學院與廣東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不僅邀請了第一個將「媒介素養」引入中國大陸,被譽為「媒介素養教育第一人」的卜衛教授做了開班專題報告,而且也邀請了具有實踐經驗的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王天德教授及其團隊進行了專題講座和現場授課,中山市教師進修學院在本次培訓中依託朱鵬博士工作室的專業師資隊伍,藉助廣東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媒介素養項目組的技術力量,全面打造媒介素養課程體系,此次培訓效果在第一期學員引起極大的反響,第一期「媒介素養」教師專項培訓完美落幕。
「媒介素養」項目從設想、到立項、認證直到培訓的開展,凝聚了一支由專家引領,同時自身又注重自主創新、精誠合作、積極高效、富有創意的團隊,歷經第一期「媒介素養」培訓實踐後,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前景會更加美好!
⑻ 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
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
利用大眾媒介特別是新媒介,大學生可以尋找並下載資料,獲取新聞信息,也可寫博客、玩游戲、購物、網上營銷、收發郵件、發送即時信息等。可以說,大眾媒介在諸多方面幫助了大學生健康成長。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時候,他們實際上也是「被媒介化」,是不得不接受這些通過電視屏幕、電腦屏幕與手機屏幕進入視野的外部世界。還有時候,他們會主動地利用媒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參與信息的傳播。所以,怎樣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教育大眾具有批判性地觀看、收聽並解讀影視、廣播、網路、報紙、雜志等媒介所傳輸的各種信息的能力,包括質疑、欣賞以及回應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寬泛的信息技術來製作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標是人人自覺運用媒介服務、完善和發展自我,並以此構建健康、和諧的媒介環境。
在當前復雜的信息傳播語境與格局中,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提高他們的媒介批判能力與意識,既是大學生自我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使他們成為信息時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質教育工程,也是社會需求。
學校: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提供媒介素養學習環境
媒介素養教育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西方國家形成規模。我國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開始開設「媒介素養」課程。如上海交通大學,他們的課程著重從媒介的特徵、媒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能力、質疑評估能力、創造製作能力等方面進行系統講授。該課程除了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之外,還作為選修課向全校學生開放。①其他高校也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傳授這些內容。講座、討論、學術報告都可以,師資可以是專業的教學人才,也可以是從社會媒介或者校園媒介聘請的從業人員。
要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對國內外不同媒介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報道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差異點的發現與分析,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不同的取捨彰顯了什麼,又隱藏了什麼。這樣的分析,能夠使學生對大眾媒介的生產傳播過程有一個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提高辨別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後的信息,發現新聞背後的新聞。
高校還應面向所有學生設置與計算機、網路有關的一系列課程,使大學生完全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具備創造傳播信息的基本素質、提高創造傳播信息的質量。
高校媒介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參與報紙出版和電視新聞製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學生記者團、大學生通訊社,這些學生可以參加高校報社和電視台組織的采訪活動,在報社和電視台人員的指導下撰寫新聞稿件,拍攝電視素材,熟悉編輯等工作程序。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經過特意選取、組合、安排的,體現編輯的意圖,傳達某種聲音,而非純客觀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實呈現。
記者團把這種意識和能力進一步輻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製作班級小報、DV比賽、校園新聞博客等形式,讓廣大同學參與到整個製作流程中,從而提高大學生整體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主動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識、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學生只有自己意識到對自身進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會積極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積累媒介素養知識,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園里,學生接觸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學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和網路。這些媒介各有其傳播特點。網路新聞快,信息量也大,訪問量大,關注者多。校報出版周期稍長,信息稍微滯後,但內容形式更加多樣,關鍵的是更具有權威性,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廣播在校園的多個角落都能聽到,方便快捷,內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潑生動,但轉瞬即逝。校園電視台的新聞相對來說單調一些,但是畫面對受眾能產生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對這些媒介的特點,學生應該充分了解,為更好地參與打下基礎。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從事媒介工作的人們,在工作中形成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等,是社會職業道德體系中適用於媒介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筆者認為,大學生的媒介道德應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規范,自己不製造、不傳播假新聞,尊重別人的隱私和權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機制,規范博客的傳播內容,培養良好的博客素養,自覺維護網路環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過上課或者自學,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業屬性,了解大眾傳播內容的生產過程,更要積極參加一些活動。比如,參加學校或老師組織的媒介實踐活動,積極參加課堂討論等。學會正確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學會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覺抵制不良媒介信息,從容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從而學會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積極參與社會發展,建構一個和諧有序的媒介生態環境,最終達到人與媒介完美結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障礙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及新聞學教授戴維森於1983年在《民意季刊》發表的《傳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說」指人們傾向於高估大眾傳播信息對他人在態度及行為層面上的影響。當受眾接觸到傳播的信息時,會預期該信息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大於對自己造成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受眾傾向於認為媒介對其他人的影響大,對自己的影響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之所以會出現「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於認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於維護個人利益的動機。心理學研究顯示, 人有一種 「自助」傾向,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 因為這是對自身的一種 「批評」, 因為它意味著承認自身缺乏辨別力和抵抗力。因為低估媒介對自己的影響,放鬆了對媒介內容的批判性解讀,可能會讓人們忽視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內容對自身品格的不良影響,放鬆對於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對自己的過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障礙。②
媒介所傳播的信息,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正確的還是虛假的,接受主體都要經過自己的理性判斷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確 「第三人效果」 在人們心理上的誤解,在相關課程的教授和實踐中注意這種現象的產生,會使媒介素養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⑼ 如何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
今天,影響信息傳播形態與模式改變的三大技術已經顯現:
一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它拓展著信息傳播的自由時空,使得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得以實現。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用手機上網的人數達4.64億。信息傳播的物理通道已經發生了結構性改變。
二是智能便攜終端的發展,它提供了網路信息技術多元社會應用的個人平台。市場調研機構的調查顯示,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的社會滲透率達到55%。在各種智能便攜終端上運行的各種各樣的應用程序,使人的多元社會需求不斷延伸、得以滿足。
三是雲計算服務的發展,它推進著人類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共享,在滿足多元社會需求的同時,提高著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
互聯網已經把每個人都浸透在信息結成的社會關聯之中,整個社會的運行已經被信息傳播的強大作用維系。當信息的獲取、傳播、使用和創造已經成為人們為滿足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必須從事的基礎社會活動之際,信息能力就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擁有的基礎社會活動能力之一。
20世紀前葉,西方新聞學者提出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是基於傳媒業對公眾的影響日益加大,面對公眾實現信息權利和維護自身權益可能面臨的障礙,為提高公眾的信息能力而生發的建設性思考。時至今日,諸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已經把媒介素養教育列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計了相關的教育課程和訓練環節。我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也已經制定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政策,推進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