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2科技成果

2012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19 06:03:55

㈠ 2012-2013 重大科技成果

首台全部採用國產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成功應用
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盪
我國首次空間載人交會對接順利實現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
空間環境監測網建成「子午工程」創世界第一
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殲-15戰機完成航母起降飛行
導航衛星成功發射16顆北斗完成亞太地區全覆蓋
攻克國際三大技術難題首條高寒地區高鐵開通
「嫦娥」成功面對「戰神」首次實現飛越探測

㈡ 2012年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只要一項 並說出它的正面功能和反面功能 越簡短越好 不要一大篇

2012年的最新科技成果,莫過於我們的航空母艦正式交付軍隊使用,該航母有多項科技成果,其中掛攔阻繩是我國獨立研究的,是最新的科技成果,現在已經為殲---15正式攔阻減速。

㈢ 2012年以來我國主要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2012年3月,我國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北斗+GPS」雙系統車載導航產品

1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對接

2 蛟龍號深潛7062米創紀錄

5 「子午工程」通過驗收正式運行

6 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元誕生

7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新細胞被發現

8 世界最大人胚胎幹細胞庫建成

㈣ 2012年中國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這年還沒過完呢,請樓主勿急,等過完今年,國家相關部門會針對今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公布於社會的,屆時樓主便可大飽眼福。

㈤ 2012中國十大科技創新發明和世界十大科技發明什麼

入選2012年中國十抄大科技成果的是:襲「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蛟龍」號下潛突破7000米、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速鐵路突破三大技術難題、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全月影像圖發布、首台國產CPU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驗收、戊肝疫苗研製成功、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獲重大突破、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建成。
入選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的是:「好奇」號在火星成功著陸、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人造大腦、科學家設計出世界上最細的納米導線、癌症幹細胞研究獲新證據、科學家發現「疑似」上帝粒子、日本科學家首次用「人造」卵子產下小鼠、英國研究發現一種高速磁存儲原理、天文學家發現質量是太陽170億倍的黑洞、德國首次從皮膚細胞中培養出成體幹細胞、首個「超電子」電路問世。
本次評選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

㈥ 中國2012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天宮一號 神八 神九 空間交會對接

㈦ 2012世界科技成果有什麼

有物理學新基本理論(或物理學新基本定律),發表在《科技創新導報》2008年第12期的171頁上。該成就,在2012年10月份(在網路工作人員無私的勞作下),被定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世界級的成就推薦答案。

㈧ 我國2012年最新科技成果

早些時候,我國浙江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就產生了一個這樣的奇想,能否把大米變成乳汁呢?當然這目的不是把固體大米變成液體大米,而是讓大米具有與乳汁一樣的營養成分和功用。
但要實現這個夢想,必須先破解乳汁獨特功效的秘密。經過反復驗證和分析,研究小組認定,母乳之所以能讓孩子免疫力強和營養充分,關鍵是母乳中有一種「乳鐵蛋白」發揮了作用。這種蛋白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感染作用,能增強機體抗病功能,治療嬰幼兒貧血和腹瀉等。最初兩三天的母乳呈現黃色,裡面乳鐵蛋白含量最高。現在配方奶粉雖然也有這成分,但含量非常低;牛初乳及新鮮牛奶中的含量也很低。所以,要想讓大米變成乳汁,關鍵是要讓大米內含有比較豐富的乳鐵蛋白。
那麼,如何讓原本沒有這種蛋白的大米,具有這種蛋白呢?好在這個研究小組一直從事轉基因谷類植物的研究,對植物進行基因改造,已經非常拿手了。不過,植物基因組是很龐大的,要把人的乳鐵蛋白基因移植到水稻里,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連續數年的科學實驗,研究小組最初看似荒唐的美夢,最終還真的實現了。從外觀來看,研究小組種的這種稻子的顏色微微發紅,米粒相當飽滿;而且每千克大米的乳鐵蛋白的含量是每千克一般母乳的兩倍,與母乳的初乳含量大致相當。研究人員初步估算,如果按照一畝田能生產500千克這種特殊的水稻計算,一畝田生產的乳鐵蛋白相當於800多升普通乳汁或2500多升牛初乳中所含的乳鐵蛋白。這個前景,簡直太令人振奮了。

「血漿」大米更給力
當今人類對血液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了,而獻血者的人數卻沒有相應增多,所以急需大量的「人造血」來彌補這個不足。在醫院里,捐獻的血液通常會被分成三種成分,即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需要,分別給患者輸入體內。而從整體市場的需求角度看,人們對血漿的需求量最大,主要供給失血過多的傷者或病人。一直以來,各國科學家們在研究人造血的時候,都在分別攻關。
前不久,英國研究人員就首次利用從骨髓里提取的幹細胞——萬能細胞,培養出幾十億個紅血球。緊接著,美國科學家們又宣布,他們利用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紅血球,這無疑是人類在「人造血」方面獲得的極大突破。更令人興奮的是,最近,中、加、美三國科學家聯合小組成功地把大米變成了血漿。
科學家此前已經發現,在血漿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是一種被稱為「人血清白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有治療燒傷等許多特殊的用途,全球對這種蛋白質的需求量,每年高達500多噸。但這種蛋白質以往都必須從人的血漿中提取,這種提取方式不僅受到血漿供應的限制,而且還具有攜帶和傳播病毒的風險。所以,科學家想到了要通過其他方式獲取這種蛋白質,同時連帶解決人造血漿問題。
經過反復實驗,聯合小組通過基因改造,並經過反復實驗,最終讓轉基因大米變成了富含人血清白蛋白的大米。目前科學家已經在老鼠身上成功驗證了這種大米蛋白質所具有的預期作用,下一步要在人類身上進行實驗了。聯合小組還想通過這種方法,讓大米富含類似胰島素的蛋白質,讓大米在治療糖尿病方面顯神功。
未來大米還能為人類奉獻什麼?只要人類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大米還會為人類演繹新的奇跡。

摘自大科技

㈨ 2012年我國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在經過近13天太空飛行後,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九號飛船先後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成功進行了兩次交會對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

2、「蛟龍」號第五次下潛創7062米新紀錄

2012年6月24日上午9時許,「蛟龍」號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創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作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方案設計和關鍵核心技術,像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以及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都是由我國獨立完成。「蛟龍」號重大突破,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

3、發布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月球影像圖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012年2月6日在北京發布「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

製作完成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分幅影像圖產品共746幅,總數據量約800GB。這是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4、國產CPU搭建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成功應用

2012年9月11日,「神威藍光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夠採用自主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的國家。

5、全球首個"戊肝"疫苗研製成功

2012年1月11日廈門大學、養生堂萬泰公司聯合研製的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大腸埃希菌)已獲得國家一類新葯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於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這是全世界戊肝預防與控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6、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來自全世界6個國家和地區38個科研單位組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2012年3月8日宣布,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並測得其振盪振幅,精度世界最高。

該結果加深了人類對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認識,得到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並被《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7、全球首次實現量子通信100公里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等人,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組成聯合團隊,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奠定技術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2012年8月9日重點介紹了該成果。

8、亞洲最大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正式落成

2012年10月28日亞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台正式落成。這台射電望遠鏡的綜合性能排在亞洲第一、世界排第四,能夠觀測100多億光年以外的天體。據了解,這個射電望遠鏡將參與我國探月工程及各項深空探測任務 。

9、首次揭示「乙肝病毒感染」關鍵過程

2012年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博士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當天出版的《eLife》雜志上發表題為「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體」的研究成果。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乙肝病毒受體,該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的關鍵過程,為乙肝及其相關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靶點和新葯開發途徑。

10、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2012年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宣布該校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抗瘧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該成果解決了困擾世界科學界和產業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難題,使青蒿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變成現實,生產成本有望大幅降低,這意味著每年可將近百萬人從死亡線上救出。

11、「遼寧艦」入列 殲-15飛機完成航母起降

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發展航空母艦,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第一艘航空母艦順利交接入列,對於提高我國軍事現代化水平,促進國防科技工業技術進步和能力建設,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

12、中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後落定,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終建成。此次發射是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是區域系統建設的收官之戰。

(9)2012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務院批准,授予「水稻復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等41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授予「修復周圍神經缺損的新技術及其應用」等74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嫦娥二號工程」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授予「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22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利用」等187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美國化學家理查德·傑爾等5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及全體獲獎者學習,自覺弘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㈩ 2012國內最新科技成果嗎,介紹

2011-2012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生命科學與醫學
1.抗瘧抗癌疫苗研發獲突破
全球每年約有78萬人被瘧疾奪去性命。經過24年研究,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抗瘧疫苗,在非洲7個國家進行的第三階段功效試驗今年終於被證實非常成功,對5—17個月嬰兒的有效率約為56%。預計該疫苗最早於2015年進入市場。
12月,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能夠對抗70%致命癌症的疫苗,能使乳腺癌腫塊縮小80%。

2.人體器官組織再生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3月,美國研究人員成功製造出人的尿道。醫生將其植入病人體內後,這根體外培育的尿道真的開始正常工作了。
4月初,日本研究人員利用實驗鼠的胚胎幹細胞人工培育出視網膜的雛形結構,這是迄今人工培育出的最為復雜的生理組織。
4月中旬,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羊水和動物的胚胎細胞培育出人體腎臟。這一突破有望讓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按需培育出自己的器官,在移植手術中規避排斥反應風險。

3.12月上旬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盡管人類的智商存在上限,但最新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可以通過傳遞信號改變一些人的大腦活躍模式,「誘使」知識經過視覺皮質。未來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人只需坐在電腦顯示器前等待把該技術「下載」到大腦里即可。

天體物理
4.發現太陽系外有宜居行星
今年多國科學家藉助最先進的天文測量技術,對20萬個星系進行了觀測。通過運用兩種不同方法,對以前的暗物質觀測結果進行了驗證,確認了暗能量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事實。
12月,美國科學家利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證實在距離地球600光年的一個恆星系中有顆代號為「開普勒—22b」的宜居行星,其半徑約為地球的2.4倍,繞恆星運行的周期約為290個地球日。這是人類首次在與太陽系類似的恆星系統中發現宜居行星,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且最適於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行星。

信息技術

5.毫米級計算系統原型問世
2月,美國科學家研製出可供青光眼病人使用的植入式眼壓監測器,這是世界首個完整的毫米級計算系統原型。一般認為,毫米級計算系統是未來電子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將推動普適計算的發展。5月,德國科學家成功地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並在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首次證明了採用一種可控方式量子信息也能在單個原子和光子之間交換。單原子量子存儲的前景不可估量,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
5月,美國科學家使用石墨烯研製的調制器大幅提高了數據包的傳輸速度,實現超快數據通訊。製作調制器的石墨烯用量非常少,一支鉛筆提供的石墨烯,足以製造出10億個光調制器。未來,使用石墨烯調制器,消費者只需幾秒就能將整部3D高清電影下載到智能手機上。
目前感測器的設計都很復雜,常常依賴單個納米結構,而且必須在特定的溫度或壓力下才能工作。11月,美國科學家利用石墨烯泡沫研製出一種郵票大小的新型感測器。它操作簡單且具獨特電性,靈敏度是現有最好設備的10倍,能夠用於精確追蹤空氣中的化學物質。

能源技術

研製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7.3月,美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新型納米儲氫復合材料,該材料在常溫下就能快速吸收和釋放氫氣,而且在吸收和釋放氫氣的循環中金屬鎂不會氧化。
太陽能電池一般都由高品質硅晶體製成,因製造成本高而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10月,新加坡科學家將一種獨特的納米結構置於非晶硅製成的太陽能電池的表面,研製出轉化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有助於推進太陽能電池的普及。
11月公布的研究表明,太陽能電池釋放光子的效率越高,其能源轉化效率和提供的電壓就越高。外部熒光是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理論最大值的關鍵。美國科學家用砷化鎵製造出最高轉化效率達28.4%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不僅打破了此前的轉化效率,其成本也低於其他太陽能電池。
低能耗的電控光源是下一代光學系統的關鍵。11月,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能以每秒100億比特速度傳輸數據的超快納米級發光二極體,它比以激光為基礎的系統能耗更低,可達到目前最高效設備能源效率的2000—4000倍。

基礎科學

8.發現新型反物質
2—3月間,科學家藉助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先後發現「反超氚」和「反氦—4」。「反超氚」是「反氦—4」出現前最重的反物質,也是首個含有反誇克的粒子。觀測數據表明,宇宙中「反氦—4」並不多,在宇宙中觀測到「反氦—4」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據預測,下一個可能「現身」的更重反物質將是「反鋰—6」。此外,4月升空的阿爾法磁譜儀肩負著尋找宇宙反物質的重要使命。如果能找到存在反物質的區域,就能解決長期困擾科學家的一個重大問題:為何可見的宇宙主要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組成。
5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將實驗捕獲的309個反氫原子保持了1000秒,為進一步研究反物質屬性鋪平了道路。

閱讀全文

與2012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