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建華的發表論文
1.《論經濟法責任的特徵》,《當代法學》1993年04期。2.《試論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矛盾及對策》,《當代法學》1994年03期。3.《論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及承擔方式》,《法制與社會發展》1995年0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於1996-05-01轉載。4.《對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再認識》,《法制與社會發展》1996年0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於1997-02-01全文轉載。5.《經濟法學體系的開拓與創新》,《法制與社會發展》1997年01期。6.《我國經濟法立法的分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02期。7.《我國與韓國經濟法立法技術的比較與借鑒》,《東北亞論壇》1997年02期。8.《略論經濟法立法的模式和體例結構》,《中央檢察官學院學報》1997年02期。9.《人權的民法保護機制》,《社會科學探索》1997年03期。10.《經濟立法概念的重新界定》,《當代法學》1997年0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於1999-07-01轉載。11.《建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思考》,《人口學刊》1997年04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於1997-12-01全文轉載。12.《我國經濟法學體系的反思與重構》,《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05期。13.《我國經濟法學研究的反思與深化》,《法制與社會發展》1997年0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於1998-01-01轉載。14.《我國經濟立法中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行政與法》1998年01期。15.《論佔有與善意取得》,《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03期。16.《略論經濟法立法權》,《法制與社會發展》1999年02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於1999-07-01全文轉載。17.《經濟法立法的協調性原則簡析》,《法制與社會發展》1999年04期。18.《我國民法應建立禁治產人制度》,《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06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0-02-01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於2000-02-01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刑事法學》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19.《論民事活動—兼論我國未來民法典總則結構的設計》,《法制與社會發展》2000年02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0-07-01全文轉載。20.《論妨礙型侵犯著作權行為形態》,《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04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1-01-01全文轉載。21.《先佔制度簡析》,《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05期。22.《論表見代表及其運用》,《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6期。23.《論俄羅斯民法典總則的特點與我國未來民法典的借鑒》,《法學評論》2000年06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1-02-01全文轉載。24.《法人越權行為原則的再認識》,《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年02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1-08-01全文轉載。25.《法人表見代表制度三題》,《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02期。26.《論中國民法的現代性問題》,《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01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2-05-01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於2002-04-01全文轉載。27.《論私法自治與我國民法典》,《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年0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於2003-07-01全文轉載。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3-08-01全文轉載。28.《論我國物權請求權訴訟時效的立法選擇》,《法學評論》2003年05期。29.《我國土地用益物權體系的立法構造》,《當代法學》2004年01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4-08-01全文轉載。30.《論民事習慣與我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文集)》2004-01-01。31.《論我國用益物權體系的立法構造》,《當代法學》2004年1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4-08-09全文轉載。32.《論民事習慣與我國民法典》,《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02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4-06-09全文轉載。33.《論我國法定抵押權制度的立法模式》,《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04期。34.《我國土地用益物權體系重構的邏輯思路》,《中國物權法的理論探索(文集)》2004-09-01。35.《論物權變動的便捷與安全原則》,《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5-06-01全文轉載。36.《地役權制度的價值分析及框架設計》,《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01期。37.《羅馬法教學改革與民法課程建設》,《高等研究與實踐》2005年01期。38. 《專家對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理論基礎——兼論德國新債法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啟示》,《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05期。39.《論我國國家機關職務侵權責任的立法模式》,《當代法學》2005年06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於2006-02-01全文轉載。40.《我國法定抵押權制度的若干立法構想》,《當代法學》2006年02期。41.《論知識產權法定原則——兼論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創新》,《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4期。42.《以人為本與中國民法典的價值取向》,《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05期。43.《我國農村集體所有權的立法思考——兼評《物權法(草案)》(四審稿)的相關規定》,《中國不動產法研究》2006-12-01。44.《我國〔物權法〕立法技術若幹缺陷的分析與完善》,《當代法學》2007年04期。45.《我國民法典總則編中私權的立法設計》,《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中國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8年第9期全文復印。46.《經濟犯罪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與構成要件》,《當代法學》2008年第6期。47.《侵權責任法立法研討會綜述》,《當代法學》2009年第3期。48.《我國民法典基本原則表述的立法技術》,《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3期。49.《論侵權責任法(草案)結構體例設計之不足》,《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50.《中國民法典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載於吉林省法學會編《科學發展 改善民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51.《中國未來民法典總則編私法責任一般條款的立法設計》,《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1期。52.《論商鋪業主經營權與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沖突的司法處理》,《法學論壇》2009年第6期。53.《經濟犯罪民事責任的界定及其強化》,《法學雜志》2009年第12期。54.《善意轉讓合同的立法解析與邏輯證成》,《中國法學》2009年第4期。55.《論民事權益——民法保護對象的立法和司法雙重確認》,《法學雜志》2011年第1期。56.《論財產性民事責任優先承擔規則》,《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8期。57.《論合同相對性原則在處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中的司法適用——基於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及其判決的評判和反思》,《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58.《構築私權的類型體系》,《當代法學》2012年第2期。59.《我國民法典總則編私權客體制度的立法設計》,《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10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4期轉載。60. 中國民法典應構建老年監護制度——兼論中國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完善》,《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11期。61.《大規模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法學雜志》2013年第3期。62.《我國食品侵權潛在損害醫療檢查費制度的構建》,《經濟縱橫》2013年第5期。
Ⅱ 為什麼企業所得稅里的「轉讓財產所得」用收入全額-凈值的余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呢
企業取得的轉讓財產所得,以收入全額減除財產凈值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這是國家稅收規定。
Ⅲ 違法佔地建房轉讓給第三人,處罰誰
你好,違法佔地轉讓住房第三人也是有責任的鼠,於是私自購買沒有合法手續的房子
Ⅳ 農村房屋是否可以轉讓
不能進行買賣,因為農村的房屋宅基地是屬於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只有本村經濟組織成專員之間才可以使屬用,本村經濟組織成員以外的農民、城鎮居民都不是合法的購買主體。也就是說,只有本村村民之間的購買協議才是有效的,其他都因違反法律規定而無效。
Ⅳ 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為黨的領導原則、人民主權原則、人權保障原則、社會主義法治原則和民主集中制原則。
我國憲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憲法精神,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憲法地位,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確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領導核心、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奮斗目標,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憲法表達。
(5)立法權轉讓擴展閱讀:
我國憲法作為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和國家根本法,兼具政治性和法律性。
作為人民國家的總章程,憲法是立國安邦、強國發展、長治久安的總綱領。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引領性和宣示性。
同時,作為國法體系的根本法,憲法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基礎和依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明顯的法律性特徵。此次憲法修改完善了憲法實施和依法治國的重大舉措,強化了我國憲法的法律屬性。總章程與根本法相結合,政治性與法律性相融合,宣示性與規范性相統一,是我國憲法的一個顯著特點。
Ⅵ 為什麼霍布斯把立法權比作國家心臟
霍布斯認為,人類最初處於一種沒有國家,沒有統治權,沒有私有財產,沒有「你的」、「我的」之分的自然狀態中,這是一種極可怕的、恐怖的、人與人相互殘害的敵對狀態。自然狀態是一種「人人互相為敵的戰爭狀態」,不存在是和非、公正與不公正的觀念。
產生這種互相為敵的混亂狀態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因為人類是自私自利的,在人類的天性中便存在著導致人們互相爭斗的種種因素。第二,因為人類是生而平等的,任何兩人想取得同一東西而又不能共同享有時,彼此就會成為仇敵。
但是,人類本性中還存在著的激情和理性,使人們同意履行一種方便易行的和平條件。這種和平條件便是依據理性力量約束人類行為的自然法,霍布斯稱之為「自然律」。
霍布斯提出,自然法最根本的原則是尋求和平。自然法是永恆不變的,需要有某種權威使人們必須遵守它。為了社會的共同利益,為了和平安全的需要,人們在理性的啟迪下訂立了契約,各人均放棄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權利,把它交給某人或某個集體,讓他們擁有權威來管理社會。這樣,公共權力或國家就建立起來了。
霍布斯契約論的特點是:人們訂立契約時,交出的是他們的全部權力和權利,被授予權力的人或議會即主權者,主權者沒有參加契約,因而不受契約的約束,他的權力和權利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
霍布斯將按照上述契約而聯合在一個人格里的人群叫做國家。國家的本質就是主權者。他把主權者看作是一個公共人格。霍布斯所說的「人格」不過是公共權力的抽象體現。實際上,他是將公共權力看作國家的本質。這是霍布斯對國家觀念的一個重要貢獻。
霍布斯已經開始用人的眼光來看待國家問題,他的自然法學說和契約論否定了君權神授肯定了君權人授,指明了國家建立和存在的主要目的在於維護和平安各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但他的契約論卻是相當保守的,得出了君主主權的結論,這與他用契約論、自然法解釋國家起源和本質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反映了英國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既要求進行一定程度改革,又害怕人民革命,隨時准備與封建王權相妥協的政治立場。
(二)霍布斯的主權與政體理論
霍布斯認為,主權是決斷和處理國家一切事務的最高權力,是國家的「靈魂」。
主權應包括下列內容:立法權;與其他民族的宣戰言和權;對一切參議人員、大臣、地方長官和宮女的預選權;頒賜榮銜爵祿之權和施行各種懲罰之權;掌握和運用國家全部武裝力量之權,對一切意見和學說、書籍的審查權和最後裁決權。總之,凡與公共和平及安全有關的一切社會政治經濟權力,均屬主權的范圍。
主權是至高無上的。主權者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主權是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構成主權的各種權力是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任何一項重大權力的分割和轉讓都會導致全部權力的喪失。因此,霍布斯反對分權。
霍布斯依據主權者的不同,把國家區分為三種政體:君主政體,主權者為一個人;平民政體或民主政體,由公民全體掌握主權,貴族政體由一部分人掌握主權。
霍布斯把君主政體看作是三種政體中最優秀的國家形式。
(三)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論
霍布斯認為,政治自由即「在法津未加規定的一切行為中,人們有自由去做自己的理性認為最有利於自己的事情。」臣民的政治自由是以遵守法律為前提的,自由與守法是相容的。
臣民的自由與主權者的無限權力是相容的,因為主權者的無限權力是臣民按照「自由意志」自願交給他的。
臣民自我保存的自由,是主權者不能剝奪的。
霍布斯堅決反對臣民反抗主權者。
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論,實際上是主張君主有絕對的權力,臣民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任何反抗暴政的權利。這種觀點反映了英國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害怕人民犯上作亂的心理,也反映了他們與封建勢力調和妥協的保守性。
(四)霍布斯關於主權者義務的思想
霍布斯認為,主權者必須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競爭活動及財產不受侵犯。為了履行這些職責,主權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保持主權的完整,不得放棄和讓渡主權。
2 .必須對臣民進行經常性的教育。
3 .必須制定公正的法律,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4 .應該正確施行賞罰。
5 .必須甄選良好的參議人員。注意駕馭軍隊和軍隊的統帥。
霍布斯關於主權者義務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對封建貴族驕橫暴虐,要求進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貴族利益的政治改革,以滿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展的願望。
Ⅶ 制憲權是什麼性質的權利
制憲權
學者觀點
特徵
目錄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學者觀點
4特徵
制憲權(constituent power, verfassunggebende Gewalt, pouvoir constituant)是一種創造憲法的權力,具有最高法源,沒有上位法律規范,一般不受先前政權之法律所規限,只受法理、自然法、制憲目的和國際法所約束。制憲權不是國家權力,先於國家權力,高於國家權力,也不依附國家權力,並據此產生國家權力。制憲權的原始擁有者和最終擁有者應該是人民,但制憲權一般由軍政時期的軍人、訓政時期的執政者等革命勝利者、政變者或君主來行使,他們成立政治議會(一般稱為制憲會議),並以人民的名義,根據法理、自然法、革命目的和國際法的規范,委託部份專業人士起草憲法,之後再由人民的代表通過,最後交由全體國民公決而最終通過憲法,重新確認或創制國家結構和人民權利。由於制憲權的行使人並不是全體國民,因此最終必須經過全民公決才能獲得合法性,因此,非經公決之憲法也不是合法的憲法。制憲會議的組成人員、制憲會議成員的提名門檻也直接影響到憲法的民主性和分權性,歷史上不少專制政府都借壟斷制憲會議、架空人民代表或者無限期押後全民公決來達至其專制統治的目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制憲權
外文名
constituent power
定義
創造憲法的權力
類別
統治階級擁有的最高決定權
學者觀點
我國有學者認為,制憲權是國家權力的一種,是統治階級擁有的最高決定權。關於它的享有者,我國學者認為是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君主,軍人專政時的軍人),也有人認為是專門機構(制憲會議等),還有人認為是全體國民。
但通說認為,制憲權即創制憲法的權力。制憲權是一種高於國家權力的特殊權力,它產生國家權力。只有它不依賴於國家權力時,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憲政的憲法,才能產生有限政府。不過就各國實際運行而看,它的享有者一般是三者共同制憲。
特徵
第一,制憲權的正當性。制憲權的 行使要服從一定的制憲目的,遵循憲法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二,制憲權是階級性與公共性的統一,制憲權反映特定階級的根本意志,具有階級性。同時,制憲作為人類治理國家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又在客觀上反映著社會公共職能,具有公共性。
第三,制憲權的統一性。制憲權作為一種許可權,其存在的形態具有完整性和統一性,不可分割轉讓。
第四,制憲權的自立性。制憲權是主權國家獨立意志的體現,它的運用過程與制憲內容,體現特定民族意志的自律性。
免責聲明
本詞條由網友小小xiao參與編輯。
頭條網路的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如您發現頭條網路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您前往詞條編輯頁共同參與該詞條內容的編輯和修正;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及時處理。
未經許可,禁止商業網站等復制、抓取頭條網路內容;合理使用者,請註明來源於www.ke.com。
意見反饋
©2020 ke.com
Ⅷ 材料一 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
(1)體現:自由、平等、安全是天賦人權;最高權力屬於人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反對專制統治,實行民主政治。 (2)三權分立。 (3)宣傳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發展確立了法律規范;推動了人類社會民主化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