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成虎的人物簡介
1987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並兼任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遙感學報》、《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學》、 《國際地理信息科學》(IJGIS) 等雜志編委。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中國GIS協會第一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863海洋領域專家組專家、國家遙感中心專家、國土資源部特邀名譽專員。2008年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多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20餘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與會議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70篇,CSCD收錄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與圖集19部(第一作者10部),國內外同行正面引用7300餘次(CSCD引用5600餘次,SCI引用270餘次);15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包括5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4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主要學術貢獻:1)遙感影像地學分析計算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2)地理空間分析模型與海洋漁業地理信息系統。 主持和參加「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香港環境遙感綜合研究」、 「Multi-resolution Land Use & Land Cover」等國家九五攻關、863計劃和國際合作等項目。
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 主持承擔了國家973、863和自然科學基金等6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論文4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圖集2冊;獲國家、中國科學院、省市等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成果獎7項, 各種榮譽獎11項。 編著出版了《地理信息系統概要》、《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研究》、《遙感影像的地學理解與分析》、《香港攬勝》等專著與圖集9卷冊,發表「Flood damag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network analysis」、「對地球信息科學認識」等論文 60餘篇。任《遙感學報》、《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學》等雜志編委、副主編。
2. 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成虎 什麼功績
1人物簡介編輯
任職
1987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並兼任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遙感學報》、《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學》、 《國際地理信息科學》(IJGIS)[4] 等雜志編委。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中國GIS協會第一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863海洋領域專家組專家、國家遙感中心專家、國土資源部特邀名譽專員。2008年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
其他經歷
任上海永生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 2001-02-23 — 2001-12。(證券代碼:900904證券簡稱:*ST永生B項目:公司高管)
2學術簡介
研究領域
包括空間數據的知識挖掘、地學智能計算、洪水災害的數值模擬分析與評估信息系統、遙感影像的地學分析與應用等。 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發展了智能化遙感影像分析與離散地理系統模擬的理論與方法, 研究和建立了適用於空間復雜系統模擬和分析的地理元胞自動機模型,所建立的基於微分幾何原理的全球地理格網模型及其地理格網分析體系, 為原創性成果。在應用方面,研究和發展了洪水災害遙感監測與災情評估的技術方法,開拓了我國海洋漁業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領域。
科研業績
主持和參加「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香港環境遙感綜合研究」、 「Multi-resolution Land Use & Land Cover」等國家九五攻關、863計劃和國際合作等項目。
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 主持承擔了國家973、863和自然科學基金等6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論文4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圖集2冊;獲國家、中國科學院、省市等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成果獎7項, 各種榮譽獎11項。
學術著作
編著出版了《地理信息系統概要》、《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研究》、《遙感影像的地學理解與分析》、《香港攬勝》等專著與圖集9卷冊,發表「Flood damag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network analysis」、「對地球信息科學認識」等論文 60餘篇。任《遙感學報》、《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學》等雜志編委、副主編。
3. 周成虎的人物經歷
1984年,獲南京大學陸地水文專業學士學位,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專業碩士學位,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
1987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並兼任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遙感學報》、《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學》、 《國際地理信息科學》(IJGIS)[4]等雜志編委。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中國GIS協會第一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863海洋領域專家組專家、國家遙感中心專家、國土資源部特邀名譽專員。2008年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空間數據的知識挖掘、地學智能計算、洪水災害的數值模擬分析與評估信息系統、遙感影像的地學分析與應用等。 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發展了智能化遙感影像分析與離散地理系統模擬的理論與方法, 研究和建立了適用於空間復雜系統模擬和分析的地理元胞自動機模型,所建立的基於微分幾何原理的全球地理格網模型及其地理格網分析體系, 為原創性成果。在應用方面,研究和發展了洪水災害遙感監測與災情評估的技術方法,開拓了我國海洋漁業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領域。
主持和參加「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香港環境遙感綜合研究」、 「Multi-resolution Land Use & Land Cover」等國家九五攻關、863計劃和國際合作等項目。
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主持承擔了國家973、863和自然科學基金等6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論文4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圖集2冊;獲國家、中國科學院、省市等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成果獎7項, 各種榮譽獎11項。
編著出版了《地理信息系統概要》、《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研究》、《遙感影像的地學理解與分析》、《香港攬勝》等專著與圖集9卷冊,發表「Flood damag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network analysis」、「對地球信息科學認識」等論文 60餘篇。任《遙感學報》、《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學》等雜志編委、副主編。
4. 北京聯合大學是幾本
北京聯合大學是二本類院校。
北京聯合大學,簡稱「北京聯大」,是1985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屬綜合性大學,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校創辦的36所大學分校。
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也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學院路教學共同體理事單位和成員校,北京市首批獲准建設的高水平運動隊試點院校,學科專業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醫學等10大學科門類。
學校主校區(北四環校區)毗鄰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區,另有7個分散辦學的分校區,共佔地600餘畝,建築面積50餘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近275萬冊;設有15個學院;有64個本科專業。
(4)科研成果周成虎擴展閱讀:
北京聯合大學以培養基本素質好、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質量工程項目為依託,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近年來,學校先後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教材9種、「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15種、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
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並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標志性的北京市級質量工程項目。此外,學校還獲得北京市級和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0餘項,承擔國家教育科學規劃和北京市教委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近40項。
多年來,學校堅持以突出應用研究、推動學科發展、堅持科技創新、服務首都建設為宗旨開展科學研究,擁有國家級科研平台1個——國家智慧旅遊重點實驗室,北京市級科研平台8個——生物活性物質與功能食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學研究基地、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
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生物質廢棄物質資源化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智能機械創新設計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和北京市旅遊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擁有李德毅、周成虎2個院士工作站及2個共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學校還設有食品科學研究院、台灣研究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研究所等校級科研機構37個。2010年以來,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及課題1400多項,每年獲得科研經費名列北京市屬市管高校前茅。
學校主辦的學術刊物《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和《旅遊學刊》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連續7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刊,《旅遊學刊》連續6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4年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權威期刊。
5. 張洪岩的科研成果
近5年發表的論文
1. Zhang Hongyan,The Tourism Instry of Jilin Province---A Potential Market for Private Business, 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Zhang Hongyan Zhou Lijun, The Study on Tourism Proct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Toward South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East Asia Inter-Regional Tourism Forum (EATOF), Cebu, the Philippines, 2002。
3. 張洪岩 王欽民 周成虎 勵惠國,「數字地球」與地理信息科學,地球信息科學,3(4),2001年。
4. 楊柳 張洪岩 羅永峰 張正祥,濕地遙感信息增強方法初探,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自然地理專刊),2002年。
5. 張洪岩 王欽敏 魯學軍 勵惠國,地學信息圖譜方法的地理學框架,地球信息科學,5(3),2003。
6. 徐志剛 張洪岩,不同媒體在空間信息可視化中的應用,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5,2003年。
7. 龍恩 張洪岩,關於全國堪界成果信息系統管理的幾點思考,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5,2003年。
8. 張洪岩,楊曉慧,論吉林省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與策略,經濟地理,23(Z),2003年。
9. 杜紅艷,張洪岩,張正祥,GIS支持下的濕地遙感信息高精度分類方法研究,遙感技術與應用,19(4),2004年。
10. 張正祥,張洪岩,基於ArcObjects組件的校園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交通與計算機,22(3)2004年。
11. 張正祥,張洪岩,ArcObjects組件在地理信息系統二次開發中的應用,遙感信息,2004年第2期。
12. 龍恩 張洪岩,吉林省TM影像幾何校正技術方法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6,2004年。
13. Zhang Hongyan, Yang Xiaohui, Lu Xuejun, Perspectives on Geo-informatic Graphic Methodology ,Preceedings of the 30th IGC 2004, Glasgow, UK, 2004.
14. Zhang Hongyan, Zhou Lijun, Yang Xiaohui, Study on the Unified A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East Asia Inter-Regional Tourism Forum (EATOF), Yonago, Japan, 2004.
15. 魯學軍 周成虎 張洪岩,地理空間的尺度-結構分析模式探討,地理科學進展,23(2),2004年。
16. 張洪岩,王欽敏,魯學軍,勵惠國,地學信息圖譜方法前瞻,地球科學進展,19(5),2004年。
17. 張洪岩等,向海濕地動態變化的遙感研究,自然資源學報,20(3),2005年。
18. Zhang Hongyan etc.,Monitoring Wetland Change of Xianghai Nature Reserve Using Landsat TM Data, the 25th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5 (IGARSS』05)。
19. 魯學軍,張洪岩,高志強,裴韜,區域地理系統單元等級圓錐建模,地理研究,24(6),2005年
20. 魯學軍、秦承志、張洪岩等,空間認知模式及其應用,遙感學報9(3),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