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歷法的成果

歷法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18 02:35:37

❶ 中國天文歷法方面有哪些重大成就

中國天文歷法方面重大成就,舉例如下:

(1)先秦時期:

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

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

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

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

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

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❷ 夏商周的天文歷法的成就是什麼

在古代歷法和天文是分不開的。天文成就也就是歷法成就。
夏:《夏小正》相傳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歷法。(現在還把農歷叫夏歷)
商周:商人採用「陰陽合歷」「年中制閏」,「二十八宿」,「四象」。在周代已用十二地支來計時。用圭表測影。確定冬至和夏至等節氣。
戰國:戰國是我國歷法確立時期。各國諸侯國實行過皇帝、顓頊、夏、殷、周、魯等六種歷法,史稱「古六歷」。其中<顓頊歷>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歷法,二十四節氣在此時最終形成。

這些可以么?

❸ 古代中國歷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1)先秦時期:
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
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
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
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
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
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❹ 中國古代歷法有哪些成就如題 謝謝了

夏商時朝:夏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商朝時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天乾地支紀日法),同時夏商時期還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與月食的記錄,這些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首次記錄;春秋歷法也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定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戰國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經》。 秦漢時期:西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定出了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同時西漢還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製作地動儀,並對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 隋唐時期:唐朝時天文學家僧一行制訂的《大衍歷》,較為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同時他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長度的創始人。 宋元時期:北宋沈括創制了更簡便與更有利於安排農時的「十二氣歷」;元朝專設太史局編制新歷法,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制了簡儀與高表等天文觀測儀器,並主持編寫了《授時歷》,其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卻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3)中國古代的建築成就 中國古代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長城依地形而建,綿延萬里,其宏偉的建築的規模、獨特的建築風格、復雜的建築結構,凝聚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一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成為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保護了北方的生態環境。但同時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原民族與各北方少數民族的交往。 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成熟期。隋著名的建築師宇文愷修建了大興城,唐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體現了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隋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石拱橋-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宋元時期:這一時期建築技術有了顯著的發展。北宋末年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建築史一傑出的著作。其它如遼代我國著名的木結構建築(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金代的盧溝橋、元大都都地在我國建築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明朝: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建築宏偉壯麗,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

❺ 古代中國天文歷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元朝統一中國以前,中國所用的歷法是《大明歷》。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歷法誤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決定修改歷法,派大科學家郭守敬主持這項工作。
郭守敬認為:歷法要精確必須經過實地測驗,而要進行測驗必須有精密的儀表。因此,他自己動手改造和創制了許多天文儀器。
元代以前,用來測量日月等恆星和行星位置的儀器是渾儀,但它結構復雜,轉動不靈活。郭守敬根據自己的觀測經驗,把渾儀改裝成兩個簡單的裝置,叫作「簡儀」。簡儀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觀測結果也比渾儀准確得多。
郭守敬還研製了仰儀,用來觀測太陽的位置和月食。他還改革了圭表,創制了景符等儀器。景符與圭表結合使用,可以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的運行變化。
有了先進的儀器後,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台(天文台),又建議在全國分期分批設立觀星台,開展實測。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在全國設立二十七個測影點,派出十四個歷官。郭守敬親自經廣州到最南邊的南海進行測量。
新的司天台在大都修好後,郭守敬把各種最新式的天文儀器安放在上面,日夜進行天體觀測。
郭守敬等人經過辛勤的工作,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日,這個數字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只差26秒。根據這一數據,郭守敬終於完成了新歷法的編制工作。新歷法被命名為《授時歷》,意思是要告訴老百姓日月時光,不要錯過了農時

❻ 中國天文歷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1)先秦時期:
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
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
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
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
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
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http://..com/question/170156116.html

❼ 古代中國天文歷法中的重大成就

在中國古代,農事又稱作「時事「,農務又稱作「時務」。可見農耕勞作與時節換移關系密切。為適應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古代勞動人民在天文歷法方而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
1.夏朝:相傳有了歷「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歷」
法,今天的農歷,稱「夏歷」,一年12個月,閏年13月;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製作地動儀和渾天儀。地動儀比歐洲出現第一台地動儀早1700多年。
7.唐朝:
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
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北宋:沈括創制「十二氣歷」
,比英國編訂出類似的歷法早800多年。
9.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❽ 古代中國天文歷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我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二十四節氣,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的總稱,可能起源於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它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幾千年來對中國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40年左右)中,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其名稱和順序都同現今通行的基本一致。
郭守敬於公元1280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說,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採用365.2425日作為一個回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❾ 歐洲歷法的成果著作是

吸收了歐洲歷法的成果的著作是《崇禎歷書》。《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

閱讀全文

與歷法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