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伊里調查成果

伊里調查成果

發布時間:2021-03-17 11:45:16

① 「伊里調查」具體定義是什麼

拉扎斯費菲爾德等人在1940年美國大選期間,圍繞大眾傳播的競選宣傳,對選民投票意向的影響所做的一項實證調查的研究報告。這次調查是在伊里縣進行的,所以又稱「伊里調查」。結果顯示,大眾傳播並沒有直接左右選民投票意向的力量,所以單一的大眾傳播並不能直接改變人的態度,大眾傳播的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這次研究提出了許多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重要理論觀點,如「政治既有傾向」假說、「選擇性接觸」假說、「意見領袖」和「兩級傳播」等等。http://ke..com/view/1651336.htm

② 除鐳和釙外,居里夫人還發現了什麼重大科學成果

居里夫人的主要成就除了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外,還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瑪麗·居里(1867-1934年)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1867年11月7日生於華沙。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③ 什麼是"水門事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啊怎麼就讓尼克松下台了啊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拉鏈門」、「虐囚門」等。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事件發生後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1973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於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從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麥科德等5人闖入位於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總部開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總統辭職,《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對整個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報道,正是由於他們報道的內幕消息揭露了白宮與水門事件之間的聯系,從而最終促使了尼克松的辭職。在水門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後,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於1974年和1976年先後出版了兩本關於水門事件內幕的書《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譯《驚天大陰謀》)和《最後的日子》(The Final Days),兩位記者在書中詳細記錄了采訪、報道以及挖掘整個事件的全部過程。1976年,根據《總統班底》一書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在第4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包括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藝術指導等在內的共計四項大獎。向兩位記者提供情報的人,代號為深喉,在2005年5月31日揭曉,是前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爾特

④ 北極和南極的新考察成果

北極的大規模科學考察時代,開始於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當時12個國家的10 000多名科學家在北極和南極進行了大規模、多學科的考察與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個陸基綜合考察站,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許多浮冰漂流站和無人浮標站。盡管隨著北極的地理發現,一些國家很早就開始了零星的海洋學、地質學、冰川學、測繪與制圖學、氣象學、生物學等學科的考察,但是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活動的成功,才標志著北極和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了正規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階段。
1990年8月28日,經過4年多的艱苦談判之後,在北極圈內有領土和領海的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俄羅斯共8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瑞薩魯特灣市簽署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章程條款,成立了第一個統一的非政府國際科學組織,也就是所謂的「八國條約」。這雖然是一個非政府機構,但章程條款明確規定,只有國家級別的科學機構的代表,才有資格代表其所屬國家參加該委員會。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個帶有明確政府標志的非政府國際機構。因為,對於北極或者南極這樣的特殊地區來說,無論以什麼名義開展活動,如民間團體、私人等,都會被視作某種意義上的「國家行為」。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又是一個科學機構,因而至少在形式上表達了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們淡化經濟、軍事和政治色彩的願望。盡管除了少數堅持理想主義的科學家以外,誰都知道不同國家在北極的利益沖突是無法完全迴避得開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宗旨是科學、交流與協調,並且對正在北極或非北極開展與北極有關的重要科學活動的非北極國家開放。
1991年1月,該委員會在挪威的奧斯陸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並接納法國、德國、日本、荷蘭、波蘭、英國6個國家為其正式成員國。至此,人類在北極地區的國際科學合作終於邁出了艱難的,但卻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和平、科學、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委員會積極協調並指導各國的北極考察活動;針對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組織龐大的國際合作計劃;並且以「公約」、「議定措施」、「現行決議」等方式對北極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及環境實施及時有效的保護。該委員會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地區的科學家們提供了活動的舞台和表達見解的機會。各個學科、各種專業的科學家都可以在那裡找到共同的語言。
折疊編輯本段考察之最
折疊東北航線
富蘭克林的悲劇公諸於眾之後,人們對西北航線一度失去了熱情,但對東北航線,並未忘懷,隨著歐亞大陸以北一系列島嶼的相繼發現,如何打通東北航線的輪廓似乎也愈來愈清楚了。最後,這一殊榮終於落到了一位芬蘭人的手裡。 1831年,阿道夫·伊雷克出生在芬蘭,其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那時候,芬蘭還是俄國的一部分。當他20多歲時,由於激進的活動而被驅逐,被迫移居斯德哥爾摩,成為瑞典人,後來成為諾登許爾德男爵。1858年,他作為一名地質學家,隨隊到斯匹茲卑爾根島進行了第一次北極考察。接著於1864年又對該群島進行了兩次考察,並繪制出一張相當精確的地圖。 後來,由於在新地島和科拉海附近的捕鯨活動愈來愈多,諾登許爾德便對廣闊的西伯利亞海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如果能把西伯利亞沿岸的航線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帶豐富的得天獨厚的資源直接運到歐洲市場。因此,從1873年開始,他連續兩次從科拉海航行到葉尼塞河,並逆流而上,一直到達內地的葉尼塞斯克。然後,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以後,於1878年7月18日,率領4艘艦艇,由來自瑞典、俄國、丹麥、義大利和挪威的海軍陸軍軍官以及科學家、醫生、工程技術人員和水手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隊伍,浩浩盪盪地向東北航線再次沖擊,將完成一次環繞歐亞大陸的歷史性航行。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順利,到9月初,他們已經進入了楚科奇海,勝利在望。然而,到9月28日,離白令海峽當年庫克船長到過的北角只有193公里,他們的船隻卻突然被牢牢地凍住,動彈不得。10個月之後,就在出發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們的船隻才掙脫了出來。強勁的南風把浮冰吹開,為他們讓出了一條通往勝利之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時,他們終於繞過了亞洲大陸的東北角,進入了白令海峽。來自太平洋的氣味撲面而來,人類為之奮鬥了幾個世紀並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的東北航線終於走通了,而這次僅僅用了一年零兩天的時間。
折疊西北航線
英國人辛辛苦苦在通往中國的西北航線上尋覓了幾個世紀,以富蘭克林的失敗而基本告終。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枚金牌,落入了挪威人的手裡。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一半國土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他還在少年時代就立下了征服北極的雄心壯志。1897年,他中斷了醫學院的學業,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時船隊赴南極考察,並在那裡越冬,這更增加了他對兩極探險的興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後,他便把注意力轉向北極。
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還下著毛毛細雨,為了避開債權人的威逼和阻擋,他和精心挑選的6個夥伴悄悄地離開奧斯陸碼頭,向茫茫大海駛去。8月20日進入拉卡斯特海峽,兩天後便登上了富蘭克林當年越冬的那個小島。接著,在威廉王島度過了第一個冬天。這里便是富蘭克林探險隊全軍覆沒的地方,但他們的運氣好得多,不僅可以獵到馴鹿,而且還交了許多愛斯基摩朋友。
1905年8月26日,他們駕著「格加」號小船,終於走出了加拿大北極地區島嶼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宮,進入了廣闊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一艘船隻,引起了他們一陣驚喜。這是一艘來自舊金山的美國捕鯨船,是屬於白令海捕鯨船隊的。這就意味著,人們幾個世紀來為之奮斗的目標終於實現了。尋找西北航線終於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一年以後,即1906年8月的最後一天,阿蒙森駕著小船一聲長鳴,進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諾姆港,宣告了他這次歷史性航行的最後勝利。
折疊最先抵達
人類征服北極點的夢想由來已久,早在1527年,一個叫托尼的美國商人就曾寫信給亨利八世,認為有必要通過北極點去尋找一條通往中國之路。後來,威勞畢於1553年,巴倫支於1596年,哈得遜於1607年都曾試圖通過北極點而尋找一條通往中國之路,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卻為商船開辟了一條新的航線。
200年之後,為了同樣的理由,莫普斯於1773年,斯科萊斯畢於1806年,伯坎於1818年,潘瑞於1827年再次試圖通過北極點,尋找一條到達東方的近路。後來,是美國人改變了這一進程的初衷。先是格雷斯,後有皮爾里,他們把進軍北極點看成是一場純粹的體育比賽,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第一次試探失敗之後,皮爾里於1905年發起了第二次向北極點的沖擊。這一次,他一共帶了200多條狗和幾個愛斯基摩人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男人可以運送東西,女人可以縫制衣服,孩子們則可以調節氣氛。這次努力雖然也失敗了,但到達了北緯87°06′的地方,離北極點只差273.58公里。 接著,1908年7月,皮爾里又發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向北極點的沖擊。這時,由所有的贊助人組成了一個「皮爾里北極俱樂部」,專門協助他解決所需的資金問題。這次共有22個人,包括船長、醫生、秘書和一直追隨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還有59個愛斯基摩人,帶了246條狗。9月初,「羅斯福」號到達了北極海域,並把所有東西都運到了哥倫比亞角的陸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後一天,共有24人、133條狗,從基地出發,踏上了遠征北極點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嚴寒,造成了嚴重的凍傷,狂風漫卷著飛雪,迷住了人們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壞了雪撬。後來,又遇上了一條寬大的裂縫擋住了他們的去路。6天後,冰縫終於合攏了,他們才得以繼續前進,4月1日,他們行進了一個月,共走了450多公里,離北極點還有214公里。這時,皮爾里將最後一批支援人員遣返回去,只帶了亨森和4個愛斯基摩人作最後的沖刺。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連續幾天的好天氣。1909年4月6日,他們終於到達了最後的目標,北極點就在他們的腳下!據後來證實,他們那時的位置,是在北緯89°57′。過去300多年來人們追尋的目標,他們只用了30多天便把它變成了現實。
折疊最先飛抵
1926年5月9日,美國極地探險飛行家伯德和同伴貝內特駕駛三引擎的飛機從斯匹茲卑爾根群島的王灣出發,在北極上空盤旋了一圈。他雖然聲稱飛越了北極點,但因未敢著陸進行任何考察和探測,所以不僅他們的成功被認為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且連他們是否真的飛過北極點也受到懷疑。
兩天以後,即1926年5月11日上午8時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國的愛爾斯沃斯和義大利的飛艇設計師諾比爾從同一地點出發,駕駛可操縱的飛艇「諾加」號,經過16小時40分鍾的飛行之後,順利地降落在北極點,並在那裡插上了挪威、美國和義大利的國旗。這一行動使阿蒙森成了第一個既到過南極點又到過北極點的人。然後,又經過72小時的長途飛行,於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個小村莊著陸。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歐洲越過北冰洋而到達美洲的飛行,全長5460.3公里。
此後,人們仍然圍繞著北極點這個地球之巔大作文章,又創造了許多第一。例如, 1937年,有兩個俄國人乘飛機第一次在北極點降落。1958年,美國的核動力潛艇從冰下第一次穿過北極點。1959年,美國潛艇斯卡特號第一次沖破堅冰,在北極點浮出水面。1968年,美國的一個探險家,乘雪上摩托,自皮爾里之後,第一次到達了北極點。1969年,一個英國的探險隊,乘狗拉雪撬從巴羅出發,也到達了北極點。1977年,蘇聯的破冰船北極號第一次破冰斬浪,航行到了北極點。
折疊最先抵達的亞洲人
植村直己
1978年,日本勇敢的單身探險家植樹村直己獨自駕著狗拉雪橇,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一個人單獨到達北極點的艱難旅程。目前為止,他也是唯一的隻身到達北極點的亞洲人。6年之後,他在又一次獨身登山探險活動中,再也沒有回來。他終於走完了自己探險生涯的旅途,長眠在阿拉斯加麥肯齊雪山的冰峰下。
折疊最早的中國人
1947年,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馮簡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國際文教會議,然後由當時中國駐挪威大使館代辦雷季敏相助,隻身進入挪威的北極圈內地區開展考察。他此行回國後,著有《余在北歐時所見之北極光》。馮先生於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脅迫舉家赴台灣,已於1962年病逝。他是第一位進入北極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高時瀏教授,1949年至1951年受聘為加拿大聯邦政府大地測量局工程師,在此期間,曾帶幾名助手進入加拿大北極圈裡的一個無人區,進行大地測量。當他們走到布西亞灣和布西亞半島附近時,驀然間驚奇地發現,他們手中羅盤上的磁針鬼使神差般沖下,不像以往可以左右移動了。再看繪緯儀,原來他們所立的位置,為北緯71°,西經96°,正居地球北磁極!能夠找到北磁極,是一種難得的幸運!因為北磁極時刻圍繞著一個160公里的圓圈移動著,與人們捉著迷藏。自高時瀏幸運地巧遇北磁極,到1985年,北磁極已經「跑」到北緯78°,西經102°,僅水平方向即已「跑」了近800公里。
另外中國人最早進入北極的紀錄還有:1958年11月,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李楠,乘坐蘇聯直升飛機,前往蘇聯設在北極冰蓋上的第六號浮冰站和第七號浮冰站,進行實地采訪。此行中,他從空中掠過了北極點。1993年,香港攝影家李樂詩,乘飛機在北極點降落,作為第一個抵達極點的中國人,她在地球之巔展開了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進入90年代,北極地區局勢和緩,開始接納一切對之心馳神往的人們。從此,高登義、位夢華、張青松等一批科學家,相繼進入這一地區,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考察研究。
90年代以來,我國部分科學家還通過各種途徑參加了有關國家的北極考察隊,或者在當地現有條件支撐下,開展部分研究工作。
自1991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與挪威北極研究所和斯瓦爾巴德大學合作,開展了斯瓦爾巴德地區天氣、氣候以及大氣物理研究。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部分科研人員,自1992年起,先後應邀參加了英國、挪威和德國的北極地質考察隊。
自1993年開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與德國馬普基金會等機構合作,開展北冰洋的生物學和海冰變化研究。
199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加拿大McMaster大學合作,開展了加拿大北極群島地區的凍土水文學與凍土環境變化研究。自1994年3月開始,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政府合作,開展了阿拉斯加北坡地區1萬年以來氣候與環境變化的考察研究。1994年5月開始,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與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政府合作,開展了波弗特海淺海區域鯨魚種群與生態習性的調查研究。
199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挪威北極研究所和斯瓦爾巴德大學合作,開展了斯瓦爾巴德地區的冰川學研究,先後有3人次參加了野外考察。
1996年4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與香港極地科學推廣中心合作,開展了格陵蘭地區的測繪學研究。
折疊中國首次遠征
北極地區通常是指北極圈(66°33′N)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的絕大部分水域、格陵蘭島、冰島等島嶼以及歐亞大陸、北美大陸的北部地區,總面積約2100萬km(平方),其中陸地近800萬km(平方)。也有學者以最熱月陸地10℃等溫線、海域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總面積約2700萬km(平方),其中陸地近1200萬km(平方)。
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總人口近500萬,包括拉普人等19個分支,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屬蒙古利亞人種。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器」之一,海冰、洋流和氣團的變動直接導致全球變化或異常跳躍。北極地區廣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苔原帶,是全球最大的固碳地,近200年來該帶北縮300-480公里,已使大量的固碳氧化進入大氣層,加劇了溫室效應的節奏。近100年來,北極苔原帶平均升溫2-4℃,已對周邊地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北極脆弱易變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全球變化重要的「指示器」。極光、哨聲、磁暴等太空對地球的作用信息,只有在極區才可捕捉,不僅是為日地關系研究而且也為空間科學提供了天然的「實驗場」。人類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挺進北極,不僅形成獨特的冰雪文明,而且也提供了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典型樣板,尤其在人類面臨生存與發展這一共同命題的今天,探索解析北極人地關系更顯其重要。北極酸雨和煙霧等環境污染已開始向中低緯區擴散,我國也已受其侵害,研究其集散機制和路徑可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將是新世紀重要的資源尤其是能源基地,而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必然產生諸多環境問題,研究環境的脆弱性,制訂科學合理的開采計劃,已成為全球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已有上百年歷史,幾乎涉及到全部的學科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國已有少數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參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項目,然而我國正式組隊的考察則始於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等七個全國性學會發起,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6月24日,孫樞、周秀驥、馬宗晉、陳運泰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全面論證了籌備組提出的《北極科學考察與全球變化斷面研究的計劃與設想》,並一致同意將其作為中國北極科考的長遠規劃,其宗旨是開展北極與全球變化研究,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1994年2月24日-26日,籌備組召開了首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研討會,孫鴻烈、周秀驥、馬杏垣、李廷棟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審查通過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優先領域和重點項目》,擬定了1995年和1996年兩階段科考的路線、項目和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經有關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反復蘊釀,形成了首次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的工作內容和執行計劃,即圍繞全球變化這一核心,開展冰雪、海洋、環境、遙感遙測、生物生態等項研究,所有課題都是在大量分析國外同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並不苟求面面俱到,而是著眼於現有條件下可能孕育的生長點。
1995年1月19日-27日,在東北松花江冰面上開展了封閉模擬訓練,檢驗了所有預備隊員的身心狀態及儀器設備的可操作性,之後不同層次的論證會詳細審查了課題的實施方案及承擔人員的能力,經主管部門批准,完成了組隊。中國首次北極點科學考察是由中國科協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大型境外科考活動,以政府支持、民間集資方式運作,得到了新聞界、科學界和企業界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科考隊由25名隊員組成,除1人來自香港外,其餘分別來自全國七大部委、涉及18個單位。
1995年3月31日,全體隊員離境,經美國赴加拿大哈德遜灣開展負重滑雪和駕狗拉雪橇訓練。4月22日7名科考隊員由設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孔沃利斯島上的雷索柳特基地(74°N)出發,沿西經80°的冰面自88°N向北極點進發,跨越了波弗特海環流區和貫極點洋流帶這兩大北冰洋的重要系統,於北京時間5月6日上午10點55分到達北極點。共採集各類樣品542號,取得觀測數據上萬組,拍攝典型樣點圖象上千幅,還有大量的文字和電視記錄資料。這次科考任務的圓滿完成,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地域上的空白,證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深入北冰洋腹地開展科考觀測和取樣,部分科研成果及野外執行情況已提交1995年12月21日在美國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北極科學大會,為我國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奠定了基礎。不久後,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活動使近400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評選為1995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首。
此次考察期間,開展的雪冰化學研究,在亞北極地區開始不等間隔的布置點位,自北緯88度至北極點以10km間隔等距布設點位,在每一點位進行雪坑觀察采樣、海冰鑽芯以及氣象要素觀測工作。在實驗室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查明了北冰洋表層雪冰中化學元素的組成特徵及其環境意義;與亞北極地區表層雪冰化學成分的對比表明,現代環境污染不僅在亞北極地區和北冰洋腹地有較高濃度的集聚,而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雪冰中儲存的環境信息還表明,近年北極地區氣溫有不斷升高的現象;與南極地區的表層雪冰研究結論相比,北極地區不但表露出人工環境要素擾斷自然過程的現象,而且還存在對人類活動敏感度降低的特徵。
由於此次考察海域均被浮冰覆蓋,傳統的海洋學研究只能依靠站位鑽冰實現,共布設測站5個,同時在北緯82°和北緯84°各布設測站1個。每一測站以100組/m的數據密度進行溫鹽深觀測,以100-500組/m的數據密度觀測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以0m、30m、100m和200m的間隔採集水樣,初步揭示了Beaufort渦旋區流場的分層特徵、斷面特徵、剪切特性和水體平衡;較全面的了解了該區的溫鹽特徵,對水系和水團范圍進行了劃分;研究了海洋微循環及其垂直穩定度和對流特徵;水體營養元素和化學元素的分析,揭示了該區重金屬元素和營養物質的分布特徵;水體化學元素對北冰洋環境具有重要的示蹤意義。極冰動力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冰漂移和冰厚度兩方面,利用每晚宿營和早晨出發前的重復位置測量,確定海冰在觀測期間的平均拉格朗日的漂移,研究表明在北緯89°附近跨極點洋流和Beaufort海渦流交匯區,海冰的漂移速度最大;海冰厚度採用小尺度觀測和大尺度觀測相結合的方法,在百米范圍內離中心點1-10m的距離密集觀測,而大范圍則以小尺度觀測為基礎用算術平均的方法求算;基本掌握了極點附近海冰漂移規律、冰厚分布及其與歷年的差異,配合海洋學研究,
探討了北冰洋海水與海冰的熱力學過程。
考察隊還在北冰洋沿岸區調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採集各類沉積物剖面和樹木年輪樣品,收集有關觀測台站的資料,結合實驗室分析,全面認識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結構和演變過程;在北冰洋區域,記錄每日的氣象要素,採集表層冰雪樣品,分析人類活動對極地海洋的影響;收集大氣氣溶膠樣品,分析不同地帶氣溶膠的特徵;不同地理單元中重金屬元素的組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工業發展對北極地區環境的影響強度及其變化過程;寒區環境自凈能力存在明顯的地帶性差異,這將是極區持續發展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沉積物研究表明,近代北極地區的氣候有逐漸變乾暖的趨向;與其它地區相比,北美北極區似乎有時段上的超前性和變幅上的放大性特徵,是全球變化重要的預警區。
考察隊調查了苔原帶和苔原-荒漠過渡帶的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地理分布,測量了植物群落的CO2代謝量;監測生態環境因子的近期變化;進行土壤樣方調查,採集各類土壤樣品,分析極端環境下的地球化學過程;不同地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因子的調查研究,揭示了極地地區生態環境因子之間的相關性;極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立,為生態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⑤ 地面地質調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質調查歷程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先後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灝和計榮森(1932)、謝家榮(1947)、徐嘉煒(1956)、張文堂(1962)、華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過地層研究工作,325地質隊(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進行過地質調查。

1958年,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隊安徽區隊成立,以合肥盆地為重點進行了1:20萬石油地質調查。

1999年,勝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之後,為配合地震解釋及綜合研究,於2000年與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協作,進行了8條區域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圖1-3),其中東西向4條,自西向東為HF99-620、650、700、748線,南北向4條,自南而北為HF99-317、340、365、396線,累計180km。2001年又協作完成了大別山山前150km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工作(圖1-3)。

圖1-3合肥盆地區域地質調柘測線位置圖

(二)區域地質調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累計完成330km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認識:

(1)通過系統的ESR測年,結合沉積相的研究,確定了霍山一帶侏羅系三尖鋪組(J1+2s)、鳳凰台組(J3f)與肥西一帶的侏羅系防虎山組(J1f)、圓筒山(J2y)、周公山組(J3z)屬於同期異相沉積。

(2)通過岩性組合、礫石成分、接觸關系、沉積相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發現毛坦廠組(K1m)火山岩與沉火山碎屑岩、沉積岩之間呈穿插接觸關系。

(3)證實了霍山縣團山一帶下白堊統黑石渡組(K1h)與下伏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之間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4)發現和確定了盆地內早白堊世地層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長豐雙墩、定遠土山背斜)及北NE向復式背斜(如定遠雨林集復式背斜)。其成因與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等的活動有關。

以往關於盆地內中、新生界褶皺的資料極少,本次工作發現的一些褶皺構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於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線中部。核部為晚侏羅世鳳凰台組(J3f),翼部為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長度估計在20km以上,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於古新世定遠組(Ed)的覆蓋,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傾角10°~20°,北翼傾角10°~15°,軸面直立,為直立褶皺。

紫蓬山向斜:位於肥西縣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線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侏羅統周公山組(J3z),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計長度大於3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北翼地層出露不全。南翼傾角以20°~35°為主,北翼傾角10°~15°,軸面微向南傾,為直立褶曲。

雙墩背斜:位於長豐縣雙墩集附近,亦稱為吳山廟鼻狀構造。核部、翼部地層均由下白堊統朱巷組(K1z)構成,長約11km,寬10km,軸跡方向近EW,向東傾伏,北翼傾角為10°左右,向東轉折端傾角為100~280,由於第四系覆蓋,南翼情況尚不明確。

南店子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南店子。核部地層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翼部地層為上白堊統張橋組(K2z)。軸跡方向為60°,向南西傾伏,估計長度6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地層出露較差,僅據零星露頭點確定,南東翼為10°,北西翼傾角為9°,軸面直立,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處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軸跡方向為105°,向西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展布長度不明。北翼傾角為20°,南翼傾角為10°,軸面略向南傾,為直立褶曲。該褶曲系當地群眾挖水渠時揭露整個核部(圖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於定遠縣城東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層為下白堊統朱巷組(K1z),翼部由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構成,寬8km,長約10km,軸跡呈NE向,向南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而展布情況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遠組(Ed)覆蓋而不清楚。東翼傾角為10°左右,西翼傾角為14°左右,軸面近直立,為直立褶曲。

(5)通過剖面測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緣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遠斷裂的存在,該斷層導致了定遠早三紀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該斷裂為同沉積斷層的看法,推測應屬於第三紀之後的斷層。

(6)首次在肥西縣周公山一帶發現了一系列較平緩、與層面交角不大的順層滑覆構造,不僅在地層產狀向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發育,而且在地層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亦發現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這期滑覆應早於肥西-韓擺渡斷裂以北的侏羅紀地層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時間。

(7)發現了霍邱縣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劉老碑組存在一系列變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縣四十里長山一帶在相同層位中未見此現象,結合HF99-748線劉老碑組也未出現變形的實際,可以肯定該處變形與肥中斷裂的活動有關。

(8)通過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構造,其南北向的擠壓作用應與大別造山帶仰沖推覆有關。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緣霍山縣與兒街東的下白堊統黑石渡組砂岩裂隙中發現了瀝青,為確定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前景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10)在盆地南緣的金寨縣、霍山縣等地發現了與大別造山帶沖斷作用有關的地質現象,為研究大別造山帶與合肥盆地之間的耦合關系奠定了基礎。

⑥ 第八次北極考察取得了哪些有亮點的成果

據報道,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96名隊員完成了83天的首次北極業務化回調查,10月10日乘「答雪龍」號順利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據悉此次科考考察緊緊圍繞建立長期觀/監測的北極業務化調查要求,開展了多學科海洋斷面立體協同觀測。

此外考察隊還首次將海洋塑料垃圾和人工核素監測拓展到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合計採集了74個走航和39個定點海洋調查站位的樣品,與此同時加強了成果的凝練與總結,完成6份專報和2份專報素材,編制了北極冰區和無冰區2份調查技術規程。

希望所有的科考隊員都可以健康平安的歸來!

⑦ 什麼是「伊里調查」和《人民的選擇》

《人民的選擇》一書的作者是拉扎斯菲爾德。他以194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為分析案例,試圖闡釋在大眾傳媒及人際關系的影響下,選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選擇。

為考察大眾傳播的競選宣傳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寫作《人民的選擇》一書,他組織人力在伊里縣進行實地調查。所以,又稱「伊里調查」。

⑧ 伊拉克戰爭的假情報

14載核查無果 美承認伊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組圖)美國中央情報局負責在伊拉克搜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首席武器核查官查爾斯·迪爾費爾對外界宣布,武器核查小組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沒有找到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 迪爾費爾帶領的「伊拉克調查小組」公布了有關伊拉克武器問題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認定,伊拉克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就沒有再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由於聯合國10多年的制裁,薩達姆政權在製造武器方面的能力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提高,反而受到了極大削弱。至此,為期18個多月的武器搜查工作畫上了句號。迪爾費爾通過中情局官方網站公布了92頁的附錄,以補充說明2004年秋天公布的長達1000頁的武器搜查最終報告並得出最終結論。附錄指出:「經過18個多月的努力,我們已經盡力調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審問有關囚犯……從目前看來,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調查已經動用一切可能手段。」
據悉,為了在伊拉克搜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政府最多時動用了1000多人,包括翻譯、武器專家和其他專家。這個武器搜查小組已於4月份早些時候正式解散。不過,美國官員表示,有一個小型工作組將在駐伊聯軍的領導下繼續工作,以處理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的事宜。
「弧線球」是棒球比賽中投球手擲出運動軌跡呈弧線的球,用於欺騙擊球手。美國總統布希指派的獨立調查小組近 日公布伊拉克戰爭情報調查報告稱,美國在伊戰前的情報失誤主要是受「弧線球」欺騙所致。這里的「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線人的代號。按照調查報告的說法,這個「弧線球」聲稱伊拉克研發化學武器,並擁有大量移動生化實驗室。但伊戰結束後的調查發現,聲稱自己參與伊拉克違禁武器計劃期間,這名線人其實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內。伊戰情報惟一來源 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學工程師。聯合國核查人員1998年撤離伊拉克後,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急需獲得有關伊拉克武器發展的新情報,「弧線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了線人。報告指出,美國2002年10月公布《國家情報評估》認定伊拉克擁有生物武器,「幾乎完全只基於」來自「弧線球」的情報。報告指出,美國情報部門幾乎完全依靠「弧線球」提供的線報,並且未對線人提供情報進行細致核實,這是中央情報局及其他情報部門錯誤判斷伊拉克違禁武器情況的「主要原因」。美國情報機構成員很早就對「弧線球」產生懷疑。部分中情局官員指出,當「弧線球」申請移民歐洲時,他的記憶力突然大幅「增強」;當移民申請得到批准後,他似乎又患上了失憶症。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國防部官員獲准與「弧線球」見面,顯然是為了調查這名線人是否真的經歷過所謂的化學武器事故。調查報告說,這次調查的結果是「不確定」。但這名官員表示,「弧線球」在見面過程中表現出「不適」,「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還對線人一口流利的英語感到吃驚,因為德國情報部門說線人不會英語。中情局2001年從德國情報部門得知,線人「失控」,不知去向。雖然存在諸多疑點,但這名線人的一派胡言最終還是成了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依據」,其中蹊蹺耐人尋味。美國《紐約時報》昨天評論說,這份最新的調查報告在伊拉克戰前情報是否受到政治扭曲和決策者如何利用情報作為發動戰爭的理由等問題上,語焉不詳。隨著伊拉克戰爭臨近,問題不斷出現。鮑威爾在聯合國做陳述報告前,中情局要求與「弧線球」直接接觸。中情局下屬某部門負責人要求德國情報官員安排與線人共進午餐。根據調查報告,德國情報官員反對說:「你不會想見他,因為他是瘋子。」德國情報官員說,「弧線球」患有精神病,與他談話只會「浪費時間」,他可能是個「騙子」。中情局多名成員表示,他們當時向上級報告「弧線球」可能不可靠,但沒有得到相應重視。一名中情局成員透露,後任中情局副局長的約翰·麥克勞克林當時聽說線人可能是騙子後只是說:「哦,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 一名中情局官員說,鮑威爾在聯合國陳述報告的前一晚,他與後任中情局局長的喬治·特尼特通電話,警告依靠單一情報源可能導致嚴重後果。調查報告說:「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體疲勞作為回答。」
英國伊戰前已掌握伊拉克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卡利特在轉到英國軍情六處任職之前,曾於2001至2004年間擔任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主席。周二,他告知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稱,英國方面早就掌握伊拉克廢除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報道指出,2003年3月7日,斯卡利特在一份情報當中透露「伊拉克沒有能夠發射到以色列的導彈,而且也無一能攜帶細菌或生物武器。因怕被發現,(伊方)領導人(薩達姆)海珊已經下令廢除相關導彈,不過伊方認為他們能很快重組這些武器」。數日之後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情報機構已經接收到伊方化學武器「已被廢除、消解且很難重新組裝」的消息。然而,就在這些報告出爐後的數日內,英國加入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戰爭。
斯卡利特就這些消息表示,2003年3月對「伊拉克已廢除生化武器」的評估與薩達姆。海珊可獲得武器或分解這些武器的結論並不互相抵觸。斯卡利特辯解說,自己的報告並未說明伊拉克的那些武器是不存在的,只是說這些武器可能很難被找到。
當被問及這些報告是否代表著「顛覆性的時刻」時,斯卡利特說,「它們不是」。
而就在8日當天,曾在伊拉克英軍中服役的英保守黨議員亞當。霍洛維同樣在自己的報告中指出,英國政府所謂「伊拉克具備45分鍾內向英國發射化學武器的能力」這一重要情報的次級來源竟是一名伊拉克計程車司機,而這名計程車司機在偷聽乘客閑聊後,得來一個錯誤信息。英國軍情六處已表示該情報無效,但出於種種原因,時任英國首相的布萊爾在伊拉克武器威脅情報檔案中,就將「45分鍾」這一謬誤當作伊拉克武器威脅檔案的核心內容向外公布,並隨後加入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戰爭。
伊拉克戰爭打響7 年來,英國國內反戰情緒一直未中斷過,曾引發大規模抗議遊行。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有179名駐伊英軍士兵喪生。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小組預計明年晚些時候將做出一份全面評估這場戰爭的報告。不過,此次對伊戰的調查只是為了「接受教訓」,而非懲治任何與伊戰相關的人員。

⑨ 信息流的控制模型

信息流的控制模型:信息有個基本特徵:
可量度。信息可採用某種度量單位進行度量,並進行信息編碼。如現代計算機使用的二進制。
可識別。信息可採取直觀識別、比較識別和間接識別等多種方式來把握。
可轉換。信息可以從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如自然信息可轉換為語言、文字和圖像等形態,也可轉換為電磁波信號或計算機代碼
可存儲。信息可以存儲。大腦就是一個天然信息存儲器。人類發明的文字、攝影、錄音、錄像以及計算機存儲器等都可以進行信息存儲
可處理。人腦就是最佳的信息處理器。人腦的思維功能可以進行決策、設計、研究、寫作、改進、發明、創造等多種信息處理活動。計算機也具有信息處理功能。
可傳遞。信息的傳遞是與物質和能量的傳遞同時進行的。語言、表情、動作、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話等是人類常用的信息傳遞方式。
可再生。信息經過處理後,可以其他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經過人工處理後,可用語言或圖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輸入計算機的各種數據文字等信息,可用顯示、列印、繪圖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可壓縮。信息可以進行壓縮,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來描述同一事物。人們常常用盡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徵。
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和可利用性。
可共享。信息具有擴散性,因此可共享。
沃爾瑪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至少提前10年(較競爭對手)將尖端科技和物流系統進行了巧妙搭配。早在20世紀70年代,沃爾瑪就開始使用計算機進行管理;20世紀80年代初,他們又花費4億美元購買了商業衛星,實現了全球聯網;20世紀90年代,採用了全球領先的衛星定位系統(GPS),控制公司的物流,提高配送效率,以速度和質量贏得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沃爾瑪所有的系統都是基於一個叫做UNIX的配送系統,並採用傳送帶和非常大的開放式平台,還採用產品代碼,以及自動補貨系統和激光識別系統,所有這些為沃爾瑪節省了相當多的成本。沃爾瑪一直崇尚採用最現代化、最先進的系統,進行合理的運輸安排,通過電腦系統和配送中心,獲得最終的成功。
1、建立全球第一個物流數據的處理中心
20世紀70年代沃爾瑪建立了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統(MIS),負責處理系統報表,加快了運作速度。20世紀80年代初,沃爾瑪與休斯公司合作發射物流通訊衛星,物流通信衛星使得沃爾瑪產生了跳躍性的發展;1983年的時候採用了POS機,全稱Point Of Sale,就是銷售始點數據系統。1985年建立了EDI,即電子數據交換系統,進行無紙化作業,所有信息全部在電腦上運作。1986年的時候它又建立了 QR,稱為快速反應機制,對市場快速拉動需求。
沃爾瑪在全球第一個實現集團內部24小時計算機物流網路化監控,使采購庫存、訂貨、配送和銷售一體化。例如,顧客到沃爾瑪店裡購物,然後通過POS機列印發票,與此同時負責生產計劃、采購計劃的人員以及供應商的電腦上就會同時顯示信息,各個環節就會通過信息及時完成本職工作,從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加快了物流的循環。
2、沃爾瑪物流應用的信息技術
射頻技術/RF(Radio Frequency),在日常的運作過程中可以跟條形碼結合起來應用。
攜帶型數據終端設備/PDF,傳統的方式到貨以後要打電話、發E-mail或者發報表,通過攜帶型數據終端設備可以直接查詢貨物情況。
物流條形碼/BC,利用物流條碼技術,能及時有效的對企業物流信息進行採集跟蹤。
射頻標識技術(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在各種惡劣環境中工作。
2004年,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公司要求其前100家供應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發送貨盤和包裝箱時使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2006年1月前在單件商品中投入使用。專家預測,2005年到2007年,沃爾瑪供應商每年將使用50億張電子標簽,沃爾瑪公司每年可節省 83.5億美元。目前全世界已安裝了約5000個RFID系統,實際年銷售額約為9.64億美元。
憑借這些信息技術,沃爾瑪如虎添翼,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⑩ 電影暗戰2的結局

《暗戰2》的結局是:經過三輪對決,破壞藝術品的怪盜伊健(鄭伊健)達到了勒索保險公司巨額贖金的目的,把贖金捐給非洲的貧困孩子,再次憑空消失。

何尚生至始至終,琢磨不透這個思維縝密卻天馬行空的魔術師對手,原來,他的犯罪動機竟然如此簡單、純潔。

只不過,這次杜琪峰有玩嗨了,不顧觀眾的感受是危險的。

伊健的定位,更像是為他人引路的天使,讓執迷不悟的人走出歧路。片中,將陷入賭博不能自拔的林雪換了回來,喚起了何尚生冷酷麵皮下的一絲童真,用一句「朱麗花」巧妙地剝離林熙蕾女強人的堅硬外殼。這種理想主義的傾向性,確實不太合觀眾的審美情趣。

片尾,伊健的再度消失,或許就此洗手不幹,人間蒸發,或許如第一作的劉德華,感受人生的精彩後從容赴死。無論如何,這場貓鼠游戲就此收手了。

閱讀全文

與伊里調查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