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一)1956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
講話提出了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改革過於集中的計劃體制的初步構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權和擴大企業自主權。鑒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
同年8月,毛澤東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思想。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對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
(二)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曲折發展
20世紀50
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主要包括:
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反對平均主義,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還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有它自身的規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要准備著由於盲目性而遭受到許多的失敗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
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應當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同時,從世界范圍內兩種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與斗爭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保證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永不變質的思想;等等。
劉少奇提出,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採取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來進行建設,要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
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
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他還強調黨執政後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保證黨的集中統一。
鄧子恢等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㈡ 我國五千年的優秀文明成果PPT模板
我國5000年優秀文明成果PPT模板。
㈢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ppt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條偉大道路和多條具體道路。
一、一條偉大道路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多條具體道路
1、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
2、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3、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
4、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5、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7、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
9、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10、和平發展道路。
來源:十七大報告、十九大報告。
㈣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本質.ppt
一、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首要理論問題。
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時多次講到「我們過去對什麼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指出,這是「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具體來說,首先,在我們的社會主義觀念中,嚴重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教條化的傾向。馬克思去世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沒有現成的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根據我國現有的實際情況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就是說沒有搞清楚的是,在新的時代、新的條件下,應當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其次,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也就沿襲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觀念。沒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認識和突破蘇聯模式,如何建設適合當代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
二、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提出。
社會主義的本質論是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長期探索的思想結晶和理論升華。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和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達到共同富裕」這兩個重點展開的。1980年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准。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在這里,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1984年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著名論斷,說了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1985年,他又進一步指出:「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他在反復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時,得出了兩個相互關聯的結論:一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二是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他提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這兩大原則的概括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本質新概括的雛形。1990年,鄧小平同志從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出發,正面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在回答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時,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問題所做的總結性的理論概括。
三、社主義本質論的特點
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概括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起點。搞社會主義,首先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在解放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逐步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基礎,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實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條件,是途徑。它是生產力充分發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結果,同時,它又是達到共同富裕的制度條件,只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才能達到共同富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目標,是結果。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這三個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離開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具體表述如下:
第一、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出發,突出地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 力」,從生產力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它優於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首先解放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應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還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狀況,從我國現階段看,表現為現有的經濟體制已成為僵化的體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所以還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而改革,必須以是否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標准。
第二、從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出發,突出地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生產關系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不僅要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而且在如何分配社會財富方面,與資本主義有著更為本質的原則區別。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從而與資本主義完全區分開來了。
四、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方法論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看,首先,鄧小平這一科學揭示,為我們堅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們應該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因為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前提,是實現消滅剝削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要服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作為生產關系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歸根到底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轉移,並且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最終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歸根到底只能根據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實際要求,根據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來確定。其次,這一科學揭示,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傳統觀念。摷蘋褪諧《際欠⒄股Φ姆椒〝,摱際薔檬侄螖,資本主義可以利用,社會主義也可以利用,所以摷蘋嘁壞悖故鞘諧《嘁壞悖皇巧緇嶂饕逵胱時局饕宓謀局是饠。因此,社會主義本質論中剔除了計劃經濟,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傳統觀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再次,這一科學揭示,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不能變的,而社會主義的具體模式應是多樣的和可變的。在過去很長的時期內,人們總是把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賴以存在和實現的具體體制即社會主義模式混同起來,把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並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體制、模式,當作撋緇嶂饕逶驍加以固守。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社會主義具體體制區別開來,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體制、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從實踐意義上看,鄧小平所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為我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方法論是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立足於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的分析,因此,必然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切實的指導作用。按照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我們黨形成了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即撘躍媒ㄉ櫛行模岢炙南罨駒蚝圖岢指母錕艛的基本路線,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了我國摲秩階邤的發展戰略等,使中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並且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五、科學地掌握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鄧小平同志從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本質論,這個概括解決了現實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我們掌握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時,要和學習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規定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夠得到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完整概括。鄧小平同志在概括和界定「社會主義本質」時,一連用了「解放」、「發展」、「消滅」、「消除」、「最終達到」五個動詞,它表明,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社會主義本質的充分體現只能是最終的結果。一方面,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就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具有過程性,就是說,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相伴相隨的。既然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那麼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也應該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總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最終體現需要若干代人進行堅持不懈的艱苦探索和努力奮斗才能實現。
㈤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ppt免費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
(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開展「掃黃打非」,抵制低俗現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繁榮文化市場。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